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2023-01-12

第一篇: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杜甫、孟浩然诗歌风格的比较

论文 关键词:杜甫 孟浩然

政治 入仕 诗歌

论文摘要:杜甫、孟浩然同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著名的诗人,由于相似的不幸的人生经历,具有极其相似的诗歌风格,是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是政治理想与心胸抱负的抒怀,是对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的表达,是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的再现,是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等真性情的流露,是隐居生活的闲适与闲适当中透露出来的壮志难酬的情怀的抒发,是浓郁的羁旅愁情的表白,是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交织的悲哀,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主导下的不同抉择的倾情陈述。但是,同中有异,表现为:杜甫的名门,孟浩然的清贫;杜甫的真情,孟浩然的狭义;杜甫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孟浩然的超脱现实的清静无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孟浩然的感慨身世的壮志未酬;杜甫的心中有国民的集体主义情怀而产生入仕与归隐的矛盾,孟浩然的出生贫贱,担忧物质基础的个人主义情怀而产生入仕与归隐的矛盾;杜甫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浩然以道家思想为主导。

一、不幸的人生经历

1.首先杜甫、孟浩然出生就不同,杜甫出生官宦而孟浩然出生贫寒,杜甫远祖是名将,祖父又是初唐诗人,可谓是书香门第,杜甫从小就有延续“家族兴旺”的责任感,孟浩然终身布衣,经历以隐逸和漫游为主,他的目标不是延续“家族兴旺”,而是振兴家庭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2.杜甫的时代是712年—770年,是横跨“安史之乱”的,他一生的奔波相当艰辛,不仅屡次落第而归,而且还要东奔西走,到处逃难奔波,在他的一生中,对社会的现实的认识极其深刻,充满批判,但批判之中又由“恨”转“爱”,其“忧国忧民”的情思贯穿整个时代,绵绵不绝。孟浩然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浩劫,他的一生没有杜甫那样的大起大落和惊心动魄,却和杜甫一样有着不幸的仕途经历,都为着心中的理想而不停奋斗,但始终落得怀才不遇的境地。这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盛世背后的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在黑暗的官场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但由于主客观的不同处境,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又冲击着他们,使他们意欲超然却无法忘怀,壮志未酬之志跃然诗中,充满了阵阵愁情。阵阵愁情加速了他们的衰老和病情,孟浩然之死:“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动疾而终”①杜甫之死:病死于舟中,他的绝命诗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二、 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

1. 杜甫与孟浩然在初期兼有满怀豪情的盛唐诗歌。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对才俊之士充满了景仰,特别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者的豪放不羁,才俊的显赫才气,显示出盛唐气象。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写江城春日才子群公的闲情逸致、城郭绿洲的开阔景致、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三者融为一体,尽显盛唐之音。

2. 不过,孟浩然的诗歌当中除了描写盛唐气象的豪迈情怀之外,还有杜甫诗歌中所没有的侠义精神,孟浩然的《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有“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展示了少年任侠的作风,创造了生动鲜明的洛阳游侠形象。

三、政治理想与心胸抱负

1.杜甫、孟浩然在出生盛唐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充满了心胸抱负和入仕的欲望,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虽然他们一再的落地而归,但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理想跃然诗中,充满豪情。杜甫的《望岳》是最能体现他远大理想和心胸抱负的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全诗推向高潮,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充满了傲视群雄,自命不凡的高度自信精神。

2.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浩渺宏阔、涵容天地、巨浪排空,景象雄壮,气势磅礴。“蒸”字、“撼”字富有强烈的夸张色彩,景中注入远大抱负和胸襟,后四句表达希求汲引之意, 自然 含蓄态度中肯。

四、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

1.杜甫、孟浩然都是空有一身抱负却落得两手空空,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艰难的入仕之路和百般无奈的落第而归,使他们开始对当权者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开始对仕途产生怀疑,进而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和批判。

2.杜甫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乐游园歌》,再到《丽人行》,其批判的力量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最含蓄的批判,它的主旨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从“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可以看出杜甫的愤愤不平之情,《乐游园歌》写出了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的深刻的社会危机,而《丽人行》则直面得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和奢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通过劝人回避来反衬出杨家的不可一世。

3.孟浩然从《田园作》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其批判的力度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田园作》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诗中也开始感叹朝端无亲故,揭露当时朝廷用人唯亲的腐败现实,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开始怀疑入仕济世的人生道路,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的与黑暗腐败官场决绝的态度。 4.孟浩然的态度很明确,要与官场决绝,所以他选择归隐,而杜甫不会也不愿意决绝,他要继续争取为国效力。但我们知道,不管是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实际上都不会愿意决绝的。他们的入仕与归隐的矛盾至始至终没有调和。杜甫的批判直指唐王朝,揭露封建制度本身的黑暗,揭露王公贵族的荒淫的奢侈并暗示它所潜伏的危机。孟浩然虽然也直接批判当时朝廷的腐败,但更多是针对它用人唯亲政策上面的腐败,并不像杜甫那样全面揭露,可以说,杜甫的批判和揭露是深层次的,并且随着他深入社会现实的了解而更加深刻地揭露出来,孟浩然的批判和揭露是浅层次的,他却没有像杜甫那样去了解社会现实,他主张的是超脱现实、清静无为这一点是不同的。

五、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

杜甫、孟浩然,在早年都有着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享受,不论是野外郊游还是与友人同饮,都充满了欢快的情调。孟浩然的《游凤林寺西岭》和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都写出了同友人畅饮至深夜而归的欢快心情。

六、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富有真性情

1.杜甫和孟浩然都是性情中人,都极富真性情,他们的诗歌当中充满了乡情、友情和亲情。杜甫的诗歌以友情为主,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春日忆李白》写出了对李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天末怀李白》则写李白被流放而抒发的不平,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和思念之情。杜甫的乡情、亲情诗以《月夜》为代表,诗人借月抒情,深刻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孟浩然的乡情、友情、亲情诗就更多了,有对妻子思念的乡情、亲情、同时也是爱情诗的《他乡七夕》,而爱情诗恰恰是杜甫所没有的。也有怀念友人的友情诗,以《秋登万山寄张五》为例,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相似的是孟浩然的《送袁十岭南寻弟》,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怀念,读来感人肺腑。

3.孟浩然的真性情诗是很多,但是,却没有杜甫的同情士卒的百姓的诗歌,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孟浩然所缺少的情感。

七、隐居生活得闲适与闲适当中透露出来的壮志难酬的情怀

1.仕途的失意和黑暗腐败的唐王朝使杜甫、孟浩然对仕途产生了怀疑,从而选择了逃避现实,超脱现实,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孟浩然的隐逸诗很多,大多反映出隐居生活的闲适,有《北涧浮舟》,全篇洋溢着诗人赞美襄阳山水、乐在故乡隐居的思想感情,还有《过故人庄》中的浓郁的乡村风味和淳真的人情美,杜甫的隐逸诗开始于760年成都草堂落成后,杜甫弃官华州,寓居成都草堂,开始了短暂的隐居生活,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诗人心情相对愉悦。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写自由自在的戏蝶舞和娇莺啼,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传达出轻松愉快的隐逸之情。 2.但是,不论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在隐居生活的闲适中却仍然没有忘掉自己的政治抱负,始终有着壮志未酬的情怀。杜甫的《野望》写诗人寄野望而抒其家国之恨,感叹自己不能为国效劳。“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这两句言诗人感时而思报国,读来感人肺腑。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夜水亭纳凉和对友人的怀念。前四句写诗人隐居生活得闲适之趣,后四句在怀友中流露出他的孤独与寂寞,特别是“恨无知音赏”暗示壮志难酬的悲哀。

第二篇: 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就一个作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作者,杜甫也曾赞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朝,就有人已经开始将李杜并称,后人多强调两人之间的区别,认为李白是天才型诗人,不可模仿,杜甫对于诗则是苦心经营,示人以学习的途径。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成就,首先在于感情的强烈,就此点而言,李白、杜甫是一致的。在此,简单比较李白、杜甫律诗风格的异同。

首先,杜诗在声律、节奏方面明显有别于李诗。“杜甫常以五平五仄组成一联,在五平五仄中各自寻求变化与谐调,然后在两句中造成对比。”①像“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铁堂峡》),不仅是五平五仄,而且分别以叠韵之词押尾,“堂隍”发音洪亮,“积铁”收敛急促,两句之间的先扬后抑之感十分强烈。而且在定型的律诗中,一方面在规定的格式中,杜甫对声调的辨别、使用十分精细(其律诗在首句押韵时,

三、

五、七句的末尾仄声字基本上均分用上、去、入),另一方面他在需要之时,又经常打破格律定式,形成“拗句”乃至“拗体”。因此,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对节奏感的追求更为明显。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从全诗看,它的情绪欢悦、节奏很快。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相同结构的词组,地名,彼此呼应,相互纠结,全诗便去势迅疾,一气流注而下。相反,像《江汉》中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种单纯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平列组合的诗句,节奏便显得凝静。

李白的律诗在声律要求并不严谨,换韵也比较自由,常见的四句或八句成一韵,且平仄韵交错的换韵规律,在李白的律诗中不复存在。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在节奏方面,更不同于杜诗,李白一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梁甫吟、《行路难》。另外,李白善于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其次,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等。相对于李白创作玲珑兴象以抒情,杜甫则常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叙事手法,以

五、七言古体写时事,杜甫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提供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此外,杜诗叙事是融入强烈的抒情,杜诗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之情怀。

第三,在意象构造上面,李白与杜甫各有千秋。杜诗的意象特征是向两端——壮阔浑厚与纤巧细微——伸展的。”②前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江间波浪接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后者如“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雨不绝》)。而李白本身偏重主观抒情,多选取宏观的意象,以体现其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李白多选择宏观、壮大的自然意象,像天象类如天、日、月、云、雪五种,地理类如江、河、海、山、峰五种。

第五,在感情的抒发上,不可置疑的是,李白与杜甫的律诗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但两者感情的抒发方式却不一样。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在诗歌中成功地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同时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李白一般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相对来说,杜甫的诗歌格律严谨,诗中的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杜甫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另外,杜甫本身在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苦难,又加上自身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寓情于叙事,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杜甫诗歌在结构上随着感情的波动而跳跃。这种情况在李白诗中本也存在,但杜诗有其自己的独特形态。在抒写悲痛的作品中,其感情曲折多变,形成一种特殊的深沉感;在抒写欢乐的作品中,则由于感情的迅疾进展而使情绪更为饱满。”③前者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其间有多少转折,在叮嘱“勿为新婚念”后,又一人不如鸟的悲怅作结,其内心的冲突可谓激烈。后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之后,突接以“白日放歌须纵酒”,似乎不相连接,但却把自己因受妻子感染,由悲转喜而精神昂扬的状态充分表现出来了。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激情洋溢,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主要是讴歌,对生命的讴歌,表现对生活的热情。李白的诗,虽然也有倾诉个人生活的愁苦,如《醉后赠从甥高镇》的“欲邀击筑悲歌饮, 正值倾家无酒钱”、“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之类,但即使在这样的诗里,也仍然存在着“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这样的豪气,决不被生活得愁苦压倒。“更多的诗则赞美了生活得种种乐趣。甚至在常人看来并不能引发快乐的处境,在他笔下也变得生趣盎然,最突出的是《月下独酌》。”④而杜诗的逼近社会与人生的苦难的写实态度,更为深细细曲折的艺术表现,同时影响了后世的作品更加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29页 【2】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28页 【3】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26页 【4】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468页

第三篇: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从《唐诗三百首》再看李白

双流区金桥小学 王雨晴

阅读唐诗,我们“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而一说到唐诗,李白的诗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以仙风道骨的风格被人尊为“诗仙”,这位大诗人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无疑是颗最耀眼的明星。

李白在作诗上有很高的成就,有对于现实的不满,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李白的诗作以乐府诗、歌行体、七绝为主。这些类的体裁相对自由,一般不要求对仗,流转自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不受约束。他被称为“天才”,让人钦慕。

李白生活在盛唐年代,关于这个年代,作为“诗圣”的杜甫是只有羡慕的,写下《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个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气象,文学方面,开始摆脱了六朝的轻靡之风,呈现出健康明朗的特色,但是繁华的之后,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李白一生的后期,处于唐由极盛趋向衰落的时期,他的大部分诗歌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在蜀中时期,这一时期的隐居生活与道教教徒交往,培养了李白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性格。逐渐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期间创作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等诗歌,都以绝句为主。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期,李白创作了很多极具浪漫色彩的优秀诗歌,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李白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在长安时期,李白希望来到皇帝身边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但是却经受了无数挫折,无数白眼,无数讪笑,但是远大的抱负理想使他坚信“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终会实现。开元盛世以后,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在玄宗面前极力展露自己的才华“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可见,李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再是励精图治的开明圣主了。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他个性突出,直接且深刻的揭露出了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在本身自由个性的影响下,对封建腐败的批判更加明显。他的诗作不太倾向于人民大众,是站在较高层面,具有艺术性和批判性的创作。

他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熠熠生辉!

第四篇: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在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杜甫的诗篇堪称是最可宝贵的部分之一。本文独辟蹊径从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出发,着眼大方向,关注小视角,以小见大,从顺序合理、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结构起伏四大方面阐述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叙事诗,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杜诗中有不少名篇佳作,笔者通过对其中部分作品的分析,来研究一下杜甫诗歌中是怎样安排结构素材(包括人物、事件等等),怎样为表现主题、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而出色地组织结构,这对我们理解和研究杜甫这些思想和艺术都很完美的和谐的诗篇,或许还是有些意义的。

关键词:杜甫 叙事 结构 特征

3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过去研究杜诗的人,有的是从杜甫的生平入手,总结他一生的创作经验;有的是从集大成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杜甫多方面的成就;也有的从诗体的发展着眼,专门探讨杜甫律诗的创作特色;还有的研究杜诗的诗歌语言、修辞练句、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和创作方法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不想对以上诸方面问题重复已有的意见,仅想就杜甫的叙事诗来谈一谈它在叙事结构上的特征。

一 、顺序合理,章法整严。

对于文学的结构问题,古人曾有过不少著名论述。早在六世纪,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就明确指出:“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弈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媸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在这里,刘勰运用比喻手法将文章创作比作高手下棋,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注意把它们运用于写诗或作文,这样才能掌握创作规律,按照文章的逻辑和思想的发展来安排层次,组织结构,按部就班,因时顺机,使文章上下贯通,文情相合。这就是刘勰认为的文章进行结构的原则。笔者认为,杜甫的叙事诗的结构,完全实现了这一原则,也确实达到了这种“顺序合理,章法整严”之境界。这在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一) 顺序合理,繁而不乱。

4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杜甫诗歌中叙事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他的叙事诗又多采用乐府民歌和古体诗的形式,较少格律和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洋洋洒洒,一发而不可收。尽管如此,杜甫的这些叙事诗在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都能做到运筹落落,舒展自如,无论内容怎样纷繁,感情怎样复杂,篇幅如何宏阔,他总能做到有条不紊,让那些人物、情节、感情、词句、段落等等,分门别类地整理队伍,忠心耿耿地为诗的主题思想服务。以《兵车行》一诗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是全诗的第一层,是诗人眼中所见的情况实录:爷娘妻子奔跑着相送,车马人群腾起的黄尘把咸阳桥都遮蔽住了,场景纷乱,阵容之大,不但体现征伐的行人多,“走相送”,边跑边叮咛相送,还体现征伐之急。诗歌中主要通过声音的描写,烘托纷乱的场景,渲染悲慨的氛围悲壮的场面,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奠定整首诗的基调,为下文铺叙,是为记事。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是全诗的第二层,主要写行人答语。通过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刻体现了行人及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不幸,揭露了拓边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5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最后诗人再次以声音作结,加深了对战争灾难的直观认识。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了表现对统治集团连年发动不义战争,到处拉夫抓丁,使百姓背井离乡、田园荒芜,而官府仍逼税索租的黑暗现实,表示极大的愤慨,进行无情的鞭笞这一主题,诗人精心地安排了结构:先写出车声隆隆、战马嘶鸣、出征的壮丁、送别的人群等战乱场景,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接着写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最后进一步通过描写战场的悲惨景象来诅咒拓边战争。这样的叙事结构能够将宏大纷繁的叙事场面化复杂纷繁为层次清晰,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二)章法整严,天衣无缝。

结构是否缜密,是否合乎逻辑、合乎感情的发展,对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要做到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就不仅要起、承、转、合具备,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贯穿成一个整体,还应当尽量使作品一气呵成而不脱节,结构严谨而毫无憾处。这样的作品让人读起来,才会一口气地读下去,拿起来就不想再放下,总想要把它读完。杜甫叙事诗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杜甫的叙事诗的结构往往是一气呵成的。以《丽人行》为例,这首诗是因讽刺杨国忠飞扬跋扈、荒淫无耻的丑行而写,是一篇力透纸背之作。这首诗在结构上极力铺陈,堪称一气呵成的佳例。诗中虽然也能分出起承转合几个过程,如“三月三日天气新”“到珠压腰禨稳称身”,写长安水边贵妇们的美姿,这是起;从“就中云幕椒房亲”到“宾从杂遝实要津”,写国虢夫人们的奢侈,这是承;从“后来鞍马何逡巡”到“青鸟飞去衔红巾”,写杨国忠的到来和他的显赫地位,这是转;最后两句点明杨国忠的身份,对他进行更深一层的讽刺,这是合。不过,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单独拆开来理解其意。因

6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为它们是诗人一笔写下来的,写一般贵妇的艳丽是为了衬出国虢夫人的奢侈,写国虢夫人的奢侈是为了衬托出杨国忠的跋扈,而这些最后又都归结到对杨国忠的讽刺这一点上来。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语势是多么连贯,针线是多么紧密,它们极似曲艺中的“贯口活儿”,又像京剧打击乐中的“急急风”,句句紧随,如瀑布而下,效果是整体力量造成的,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这样的诗篇,谁能读到半截就能得其要旨而罢读呢?而这样的作品,在杜甫的叙事诗中是不乏其例的,“三吏”、“三别”就也是这样的作品。

二、主次分明,除枝立干

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是以一滴水来见太阳,透过一点来反映生活的全部。要做到这一点,诗人就必须掌握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结构方式,就必须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达到用园林盆景概括雄伟的自然,用寸简尺幅写出壮丽山河的艺术效果。这就类似戏剧理论中常说的“立主干”,也就是大胆略去次要情节,集中地表现与主题关系最深的部分,造成形象之间的跃动,在这方面,杜甫叙事诗同样做得很好。

公元757年春天,杜甫羁留长安,没有自由。一天,他在曲江湾徘徊,看到江头的宫殿全都紧锁着,四处满眼冷落凄凉,而春风中的柳丝依然发出了新绿。触景生情,他回想起当年天子驾车游猎南苑的情景,今昔对比,禁不住掉下了眼泪,于是才写出了《哀江头》一诗。这首诗是杜甫叙事诗中特别出色的一首,表面上似乎有点同情唐明皇与杨贵妃,实际上却是对他们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谴责。配合这一主题,本诗采取了跳跃式结构,即好像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时空的组合十分灵活: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这前四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这中间八句,写诗人回忆安史之乱前看到曲江时所见到过繁华、热闹的情景;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7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这最后八句,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发出了无限感慨。正是这三个层次形成了本诗跃动式结构。作品中的形象,忽而现实,忽而往事,忽而倒叙,忽而顺接,像是电影中的叠印镜头,迅速而生动地将今昔相隔的不同形象连到了一起。这里,诗人虽然没有按照时间先后的次序来写,跨度很大,但我们读过后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古都长安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作多少具体的描绘,用字很简练。但省去了千百言,却蕴藏着更多的话,这就是杜甫在诗歌中对”立主干“的最好诠释,将一些旁枝末节该删的删,该省的省,该略的略,该跳的跳。形象之间若断若续,但给读者却留出了丰富的想象余地。篇幅虽短,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生活画面却十分宽阔。使人吟罢诗歌便被带入对盛唐衰败的历史教训的深沉回忆之中。此外,由于采用了跃动式结构,诗中还形成了一条由哀而乐、又由乐而哀的感情线索。经过这由哀而乐、由乐而哀的变化,一起一伏,一逸一宕,诗人的感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无怪乎苏辙非常喜欢这首诗,说它是:“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遗法。”他还特意把这首诗与白居易那些惟恐别人看不明白、写得枝蔓俱生的诗作了比较,说:“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三、结构虚实结合,意义深远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叙事诗,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辟了一条“以时事入诗”的创作新路。他的诗,往往取材于国家政治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通过对它们毫不讳饰的径直描述来反映现实。因此,实实在在地描述历史事实,在杜甫叙事诗中占有很大篇幅。然而,杜甫又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并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只作如实的反映,而是喜欢在对现实作过一番如实描述之后,用少量诗句,宕开或拓深上述诗中所描述的事实,使作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语》)而结束,并给人一种烟波无际的感觉。这体现在结构上,即是虚实结合,意味深远。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全诗二十四句,前五句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客观描写了一个大风破屋的场景。中间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写作者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叹息自己、周围人以及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写出了个人悲苦之状,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最后六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8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但是从杜甫叙事诗的结构仔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要表达诗人自己伟大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展现自己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作者从实与虚的两大方面将诗歌整体割裂开来但又浑然互补,前十八句“实”写悲景,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时诗人及眷属的悲剧场景;后六句“虚”发壮情,诗人把自己的悲剧推演到整个国济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来,使全诗的意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安得广厦各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着这样的曲终高奏,我们会为诗人忘我、天真的幻想所激动,为诗人伟大的同情心而赞叹。诗人那面对破屋的大声疾呼,仿佛至今仍在天际中萦回。

四、结构顿挫有度,曲折起伏

杜甫就曾评价自己的诗歌有“沉郁顿挫”的特色。(《进雕赋表》)这四个字,也是后世杜诗评论者们的众口一辞。笔者认为,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总特征相适应,他的叙事诗的结构,同样具有顿挫逸宕,波澜起伏的特征。这一点,我们从与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中可以鲜明地看到。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曾和高适、岑参等人一起登上过长安南郊的慈恩寺塔。在这座塔上,杜甫作了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适、岑参也各有一作。我们比较一下就可看出,杜甫的一首不仅在意境上要比高岑之作深远、开阔,独显出沉郁的特色,而且从诗的叙事结构的顿挫曲折上看,杜甫的一首较高岑之作高出一筹。高岑之作都是时人的写法,前写塔势高耸,后发几句感想,中间没有什么顿挫曲折,因此意境较浅,未给人以回味的余地,而杜甫却不同常人,他写的也是这座塔,可他不是一味地死写。如:开头两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这两句与高岑之诗的起式相同,但接着就不同了:“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这里笔势一顿,抒发起感情来——波澜出现了。这是一个由叙事到抒情的快变。但按一般人的写法,或许又要缘情而发,平贯到底。而杜甫却不,他在这里只是触一下感情的神经,接着又转而写塔的高耸去了,因为倾泄感情的时机还未到来。当写过“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四句后,塔高极远写出来了,可再顺势写下去就会落入俗套。所以诗人笔势一转:“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这里又推起了一个感情的波澜。与上相同,诗的后半部依然是一顿再顿,一转再转,感情的波澜一浪高过一浪,而最

9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后“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两句,收结得又是那样冷悄、压抑。试想,短短的一百二十字的诗,竞有多少曲折,多少波澜。正是这一层一层的顿挫,诗意才一层一层加深,诗味才一句比一句浓郁,吟颂起来真可谓一唱三叹,兴味盎然。这种结构特征在杜甫叙事诗中有多方面表现:首先,在划分层次方面,表现得忽断忽续。《北征》是个鲜明的例子。这首诗,时而写诗人离开风翔的心情,时而写路上的所见景象,时而写与家人团聚,时而又写借用回纥士兵的看法;时而是叙事,进而是叙言,时而是议论,时而是抒情,时而疚,时而忧,时而哀,时而兴,时而恐怖,时而震惊,时而悲喜交集,时而毁誉交并,整首诗的各种线索就是这样此起彼浮、若断若续地交叉勾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若断若续的结构,配合着诗歌丰富的内容和感情,如海风掀起的巨浪,一波连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卷着读者的心。正像沈德潜评价的那样:“„„忽断忽续,转接无象,莫测端倪„„千古以来,且让少陵独步。”(《说诗啐语》)其次,在布置段落方面,提顿相间,明暗结合,长短轻重参差错落。关于这一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早有评价。他说:杜甫的诗歌,“长篇必分段落,每段必用提顿以见起,用结束以见止。提顿结束,有明有暗,有重有轻。段落有长有短,参差错落,以救方板。少陵无法不备,学者可揣靡也。”这些特点,在杜甫那些长篇叙事诗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10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结语:

总之在杜甫的所有叙事诗里,叙事结构是其作品中具有客观意义的创作过程,我们知道一篇叙事作品的结构由于统摄着各种叙事部分或叙事单元,往往是这篇作品的最大隐义之所在。但他们也不是简单机械的罗列相加,杜甫的叙事诗创作就是在纷繁的叙事情节中除枝立干,虚实结合,在顿挫曲折中相互糅合相互联结的。其叙事诗的各个叙事部分或叙事单元巧妙组合,使其呈现巨大张力,在赋予叙事部分或叙事单元之外更深层次意义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整体性意义。这不仅是叙事诗歌,也是所有叙事体裁作品应该具有的结构特质的功能体现。另外,我们不得不理清楚,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就不可能原封不动的把外在的客观世界照搬到纸上,而是必须创造性的运用叙事规范的相关谋略。再次回过头来看,杜甫作为写叙事诗的圣手,自身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具备纯熟老练的创作手法,正式其将各种独特的叙事结构特点或模式有意无意的用于叙事过程,这才创造性的开发出了其独霸一家的叙事新篇。

第五篇: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目 录

摘要…………………………………………………………………………………………………2

一、前言…………………………………………………………………………………………….2

二、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综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杜甫早期的诗歌 ................................................................................................................... 2 2.杜甫中期的诗歌 ................................................................................................................... 3 3.杜甫晚期的诗歌 ................................................................................................................... 4

三、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5 2.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 5

四、杜甫诗歌主题精神 ................................................................................................................... 6

1.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 ....................................................................................................... 6 2.爱国精神的袒露与无奈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8

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姓名:莫让顶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享有“诗圣”的美誉;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诗人、学者,而杜甫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写法独特、构思精美、别俱一格,是古老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还是在平民化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上,都可谓达到前无古人的境地。本文从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杜甫诗歌中所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精神

一、前言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享有“诗圣”的美誉;我们谈论杜甫的诗歌,无疑会联想到当时的那个年代、社会,他的诗歌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其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内心的情绪都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①。可以说正是那一个动荡而苦难的时代赋予了杜甫无限的灵感和有激情,虽然这种激情是包含着无奈、愤闷。在他的诗歌当中既能体现出当时混乱的历史现状,也能反映出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现实的态度和对国家的浓浓感恩之情。年轻时代的杜甫同样如我们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可以说其理想和抱负远远超过了平常人,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其逐渐看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呈现一片渺茫,继而对社会的弊端、人民群众的疾苦产生了无限的同情②。也正是这种同情情绪从他的笔下看到留给我们后世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我们又能领悟到杜甫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饱满的激情。

二、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综述 1.杜甫早期的诗歌

年轻时候的 杜甫有着惊人的才气和少年气盛,他并没有对科举考试落郁郁寡欢,相反他觉得自己还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各方面经验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自我修养能力来支撑他人生未来的发展。他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

心,由于当时对社会了解不透,所以他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和目标。“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用饱满的激情、豪放的胸怀、无与伦比的高尚品格来进行豪情壮志的抒发,甚至在诗歌当中还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可见他对人生未来憧憬是何等的阳光③。相比较中后期而已,杜甫早期的作品并不多见,但整体仍然透露出诗人的年轻气盛、张狂、气势凌云的一面。我们从“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可以看出其是多么充满自信。

2.杜甫中期的诗歌

从杜甫人生经历来看,在三十岁左右雄心壮志来到长安来实现他博取功名理想。我们从他的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豪气与无与伦比的自信。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也可以看出他心比天高的崇高理想和抱负④。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够有力,而把持权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对引进人才采取阻碍的态度。杜甫来到长安时间不长,其生活由于父亲的去世而因此陷入困难当中。此时的他青春年华当中最令人羡慕十个年头已经在这里悄然流逝,尽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天宝后期,杜甫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其繁华唐朝,但当时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当时社会的重重危机。聪慧、敏感的诗人以其锐利的眼光、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人民大众的疾苦、看到了即将笼罩在国家的重重乌云。公元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征兵悲壮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幅震撼内心的画面:车辚辚马萧萧„兵车轧地、战马奔腾;行人弓箭各在腰„披挂着弓箭的士卒;“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一种愤慨。一幕幕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的场景,不仅是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描写,同时也对天下百姓的一种怜悯之情,更是一种倾诉;除此之外诗人在这首诗里之所以能够敢于直言,其实也是一种胸怀大义爱国主义一种最直接的体现!诗人采用隐晦的手法从细节着手推向全面,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点行频”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3

是愤怒之火爆发的前兆„“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是愤怒的火焰激烈的燃烧„“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无可奈何的清醒和哀叹。

3.杜甫晚期的诗歌

杜甫晚年离开干戈扰攘、怨声载道的内陆中原,暂时归隐到成都的草堂⑤。在这里诗人不再对自己的仕途抱有任何的幻想,心情也得到了暂时的平静。在平静之中,诗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己进行了透彻的反悟。他开始大批量的创作,以自然为主题,借物喻人充分的表达自己一生所见所闻、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从自然到社会、从自然到人生,从鸟语花香当中透露的就是对社会美好的向往,从大河奔流当中隐喻的却是自己无比的渴望。当时已知天命的他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对仕途也产生了极其的厌倦,此时北归无望,生计窘艰⑥。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可以堪见其热血喷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江汉” 一句倾诉了诗人无尽的惆怅和难以描述的失望之心、痛恨之心。“思归客” 饱含了诗人流离颠沛、无以为家、天下沦落无奈的心态。“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从“片云”、 从“思归”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是用比喻的手法将片云孤月意喻成自己此时此刻的状况:自己虽然处于漂浮状态,但其心中的爱国之情依然像天上的明月那样皎洁、那样明亮透彻。 让我们看见了孤独的云独自漂泊无助、让我们看见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当年这种失望和无可奈何背后隐藏着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社会国家的拳拳爱心。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细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悲怆的情绪,细细品味我们何尝痛哭流涕,简简单单十几个字,跳跃的却是浓浓的情感,我们似乎存在幻想,假如杜甫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那么他又会怎样?

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不容挑战,从诗句风格流派来看,其现实主义风格可谓无人出其右⑦。后世人针对杜甫诗歌评价相对于李白等著名诗人或者唐宋其他八大家都要高出一筹。其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尝尽了人生悲欢,其经历和阅历造就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壮志凌云的霸气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人墨客的坦荡。从诗句的风格上,杜甫诗歌除了早期的理想抱负、风花雪月之外,其余描写的大多是对天下责任的一种认知、对社会混乱的一种痛悟、对战争的一种愤懑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探寻⑧。其内涵之深刻发人深省、意蕴深长、回味无穷,其也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正能量,这不仅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素质,也反映着诗人的为人品质。所有这一些从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诗歌的成就奠定了杜甫在文学史上辉煌的地位和成就。虽然他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愿望,但是对于我们后来人而言,这也许是我们获得其神来之作而欣慰的一种收获。几乎可以确定没有杜甫沧桑的人生经历,就没有我们后来人对其诗歌评语评价的一种称赞。这也许是有得有失的自然规律。

2.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杜甫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其存在的理由与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和现状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社会复杂的状况影响下产生的一步又一步的改变。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前后一段时间,天下百姓遍地哀号、天下格局分崩离析这样的场景给诗人心里极大的冲击。充满着自信和浪漫色彩年轻的诗人变成了成熟的、有责任感、有爱国激情的中年诗人。从年轻到中年,其经历了无数次的飘零生涯,使得其逐渐从一个不问世事、一心只想求取功名的人,转变成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时刻关注有责任感的诗人。对于人世间的变迁、社会的混乱、老百姓的痛苦,他只有通过诗句来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自己内心的悲痛。走入到百姓生活当中、走入到社会群体当中,陡然发现一切的梦想,只是梦想,自己面对血淋林的社会无法实现他年轻时的梦想和抱负,从“好高骛远” 求取功名的心态,转变成一个务实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由此也造就了他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地位,对后来人对 5

他的高度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创作诗歌的风格由于深入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更变得成熟,它代表着唐诗内容与风格的一种改变,乃至最后来中国诗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⑨。

三、杜甫诗歌主题精神

1.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虽然仅仅只有“齐鲁青未了” 简单的几个字,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巍然耸立、青翠欲滴的栩栩如生的景象。可见诗人对诗句的程度之高。我们从诗人描写的内涵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执着与坚韧,这是几乎我们从诗句当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用意深刻,细细玩赏才能明白。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历史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出了一种豪迈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一种至高无上的霸气,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里燃烧的熊熊火焰,火焰将内心的忧郁、无奈、愤闷一扫而光,仿佛久雨不晴的天被烈烈的阳光一下子照的光芒万丈!这种大家风范、这种刚然气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诗人执着的心和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体现吗?

2.爱国精神的袒露与无奈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如同一页“诗史”。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事的客观性、真实性。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记叙的巧合,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兵车行》的特点就是寓情于叙事中,在叙事当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对劳苦大众的一种同情和对国家状况的一种忧郁,屈原也好、李白也好、杜甫也好,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这一种共性和特点。杜甫从年轻到年老,经历了世态炎凉,即使自己处在一个非常窘迫的状况,但却很少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悲怨与哀叹。“多行不义必自毙” 描写了诗人对不义战争的藐视和结果的断定, 6

以及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战争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而“耶娘妻子走相送” 这样悲惨场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面前,无一不透射出诗人对老百姓生离死别同情之心。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袒露无疑是透明,即使他内心充满了无奈,但却依旧愿意为天下百姓疾呼。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抨击灾难性的战争、写出《丽人行》揭露当时社会的两极分化。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无奈出逃,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好景不长,仅仅因为上疏申救房琯而使得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这期间,杜甫曾经历经千险,回家探望妻子儿女。一路上的经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路上的悲怅让他彻底对社会穷兵黩武的现状产生的极大的愤慨,这种极大的愤慨是发自于内心对国家热爱的一种情绪表达,心中由此充满失望和痛恨。国家动荡、王朝危机、人民苦难,而自己也是处于危难之中。《北征》堪称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其中包含着血和泪的倾诉。“拜辞阙下”„忧虞不安的心情;“维时遭艰虞”„ 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忧;“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对现状与未来的剖析;“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连贯起来让我们看见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袒露与爱国热情无处抒发的无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诗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对诗人内心世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他不仅只是对社会、对国家的现状不满,更是内心充满着无限的热情和渴望,希望国家能够重振雄威、能够兴旺发达,老百姓能够过上平稳安静的生活,他不希望战争、痛恶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让国家更加的破碎、让人民生活更加的陷入水生火热。

结语

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诗人、学者,而杜甫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写法独特、构思精美、别俱一格,是古老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还是在平民化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上,都可谓达到前无古人的境地。杜甫一生留下了不朽篇章和大量名言警句,我们熟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诗句,仿佛远隔千年、穿越时空,依然能得到诗人带给我们浓浓的情绪表达。从古至今、从远到近,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熟知众多的诗人大家。但是杜甫一生的坎坷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李白、远远超过于同时代的其他唐宋大家。针对于杜甫而言,杜甫有 7

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仅心中有而且他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感染、所激发。他对社会的不满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国家的热爱,他手中所掌握的笔墨,或许有些失望、痛恨、愤懑和忧郁,但他内心所燃烧的爱国热情,使得他笔锋之间包藏着具有透射力的阳光。他失望只是针对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统治失望、他痛恨只是针对社会的种种现象的痛恨、他愤懑只是对穷兵黩武所造成人民群众苦难的愤懑、他忧郁只是因为他无力改变现状,无力参与治理的一种无奈。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爱国之志!阻挡不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国忧民的深衷!阻挡不了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和平统一的一种期待和向往。这使得我们也对诗人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拳拳之心,能够清醒的认识而钦佩不已、赞叹不已,真五体投地也不为过。

注释

①张忠纲,赵睿才.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 文史哲. 2001(02) ②吴明贤. 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③韩成武. 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2) ④张忠纲,赵睿才. 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⑤胡守仁. 试论杜甫的忠君爱民问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2(02) ⑥安东俊六,李寅生. 论杜甫的夔州诗[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4) ⑦张建东. 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J]. 学术交流. 1997(01) ⑧ 邓魁英.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

⑨胡可先. 杜甫与安史之乱[J]. 杜甫研究学刊. 2003(02)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 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J]. 孔子研究. 2006(01) [2] 胡可先. 杜甫与安史之乱[J]. 杜甫研究学刊. 2003(02) [3] 吴明贤. 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4] 张忠纲,赵睿才.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 文史哲. 2001(02) [5] 韩成武. 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J].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2) [6] 邓魁英.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8

版). 1997(04) [7] 张建东. 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J]. 学术交流. 1997(01) [8] 胡守仁. 试论杜甫的忠君爱民问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2(02) [9] 张忠纲,赵睿才. 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1) [10] 安东俊六,李寅生. 论杜甫的夔州诗[J]. 杜甫研究学刊. 2001(04)

上一篇:绿城置业顾问岗位职责下一篇:劳动保障监察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