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例谈

2024-05-16

情境教学例谈(精选十篇)

情境教学例谈 篇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通过直观演示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而承载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的最有效载体就是数学实验.

案例1在学习“平均变化率”时,我事先准备一个气球,一个秒表,讲授新知识前叫两个同学,一人吹气球,一人按秒表,其他同学观察在0—3秒和3—6秒这两个时间段内气球膨胀的程度,显然前3秒变化大,由此引入平均变化率.

案例2笔者在讲“椭圆”概念时,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枚小图钉,将一定长度的细线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让铅笔在纸上慢慢移动,得到的图形为椭圆,观察点有何特征?当细线长发生变化时,轨迹又如何变化?若两定点间距离发生变化呢?根据以上演示过程,学生可总结椭圆定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给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乐趣.

2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居然迟到了,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们在“他为什么迟到了?”的疑惑中等待了两分钟,任课的老师匆忙进教室后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8.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变量与函数”,单价8.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8.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这样的一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案例4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前,问学生:“有这样一笔交易,你愿意吗?我每天给你10万元,你只要第1天给我1分钱,第2天给我2分钱,第3天给我4分钱,……,期限是31天.”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高涨,很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探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

上述问题,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能使每个学生品味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促使他们积极搜索生活中的问题去解决之.这样学生发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

3 利用精彩的文章,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

一些精彩的文章,故事往往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增强探究的欲望.

案例5在学习“抽样”内容前,我讲了一个笑话:一天,爸爸叫小明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都要好用!”小明答应着去了.一会儿,小明回来了,并高高兴兴地把火柴递给爸爸:“爸爸,买回来了,而且一定都好用!”爸爸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小明答:“因为我都试过了.”(学生大笑)

学生从这则笑话中领悟到:检测火柴是否好用,并不能一个个去试!就如同检测灯泡的寿命,炸药的爆炸力一样,只能抽样去检测,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

案例6对于乘法公式“(a+b)2=a2+2ab+b2”的教学,美国一教材是这样引入的:一位老人喜欢孩子们去看他,他总会给孩子们糖,他给糖的规则是:每个孩子得到的糖块数和当时看他的孩子一样多,第一天a个男孩去看他,走后又有b个女孩去看他;第二天,a个男孩和b个女孩一起去看他.问,这一群孩子哪天得到的糖多,多多少块?

新颖而有趣的故事、笑话容易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在笑声中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 以数学史为背景创设情境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添加了数学史选讲,数学史知识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应用数学史知识设置故事情景,既渗透数学史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案例7在学习“概率”前,不少学生觉得怎么会产生“概率”这门学科?其实,在17世纪中叶,法国一名赌徒德·梅赫在巴黎找到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讨教: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s局就算赢了,现在一人赢了a局(a<s),另一个人赢了b局(b<s),这时两人都不想再赌了,那么如何公平分配赌注?后人也称“点数问题”,引起费马、惠更斯等数学家的讨论,最终被帕斯卡、费马解决,后来逐步演变成“概率”这门学科.

5 结合学生的疑难问题,创设失败、受挫的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度并有一定力度的悬念问题的创设,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规律的热情和情趣.

案例8在讲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我先问:“今天星期几?”生答:“星期二.”师:“那么7天后呢?”生(笑):“星期二.”师:“23天后呢?”生(齐声):“星期四.”师:“100天后呢?”生(稍停顿):“星期四.”“那么875天后呢?”(学生顿时鸦雀无声).

这时我笑着说:“是星期三,而且我还知道675天后是星期一”学生大惊!

“那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这样的疑难情境,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分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探究、创造交流的氛围中参与数学规律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起他们的关心、注意、探索行为,从而增强情绪刺激,激发情感,使学生乐学.在教学时,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接受新知识,在接受中感受“学习趣味”.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篇2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时 云

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提倡启发兴趣、生动活泼地教学。他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动学生心弦。他讲的“恢笑啸歌”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一、巧设“语言”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用特定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

如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周围好像白茫茫的一片,大家飘飘悠悠地漫游着,忽然飘来悦耳的泉水叮咚声,眼前出现一条曲折迂回的小溪,溪水边是青青的小草,赏心悦目。小溪的尽头是一片缤纷落英的桃林,桃花争奇斗艳,实在是美极了。”这段导语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它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深刻领悟世外桃源的真正含义奠定了基础。

笔者看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上《<论语>十则》时的录像,他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让学生们稍微议论一会儿,接着说:“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魏书生的这个情境导入,像磁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们感到很惊奇,议论纷纷。由此,学生学习《<论语>十则》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巧设“操作”情境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不能持久的特点,笔者经常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初中生较感兴趣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美的陶冶,并从中汲取知识。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风筝,第二天回来在班里进行评比。学生做的风筝各种各样,有的很有创意。同学们对彼此做的风筝进行了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很好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

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文章的精彩之处,笔者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能够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有时,笔者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文字变成画面。如讲授《核舟记》时,笔者问:“桃子核做的坠子有多大呀?”学生回答说:“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三分之一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两支扮笔的直径。“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一个有八个窗户的小船,五个神态各异的人,六件用具或器具,再写上三十四个字。”同学们怎么画也画不下,但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雕刻得形神毕备、惟妙惟肖,真可谓巧夺天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自然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

三、巧设“音乐”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从诉诸感情的原则,以主体的审美情趣为背景和内驱力。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引入音乐和图片资料,利用它们创造情境,以此来叩击学生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性情,并为老师讲读课文、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先播放根据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而创作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音质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再如讲授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笔者先播放录像片《黄河》,音乐悠扬婉转,继而呜咽悲泣,随即又铿锵高昂,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以及船工奋力划桨力挽狂澜的动人画面。这一审美氛围的设置,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领会诗歌的主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宜采用音乐来导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用他的激昂的《生命》交响乐来导入,《羚羊木雕》可以用婉转优美的《友谊天久地长》来导入等等。在新课教学导入时可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段落适时地使用。通过音乐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情绪情感上被打动、被感染,这样,学生也就能自然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因课而异的。教学情境创设得当,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教学设置情境命题例谈 篇3

例如,多年前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课前学生经常不擦黑板,多次强调总不见效,自感有损教师的威信。思忖多日,终于想出了一个“标本兼治”的良方。上课铃响后,我迈上讲台,同学们起立后照例说一声“老师好”,我不吭声,学生茫然,一个个愣站着,等待我示意坐下。我转过身看了一下未擦的黑板,再转身用目光扫视每个同学,接着拿起擦子慢慢地把黑板抹个干净,然后深沉地对学生说:“你们刚才都说老师好,我很欣慰,可是大家此时看着我一板一板地抹黑板,能说明你们是真心尊敬老师的吗?”学生哑然,低着头,红着脸。紧接着我又说:“老师擦一下黑板,并不是件大不了的事,但这样不利于同学们养成尊重人、体贴人的好习惯,你们说对吗?”同学们一个个点头。我即刻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上一道作文题“假如我是老师”,要写在碰到类似情况时,你将怎样对待,字数不超过300字。接着我又进一步诱导:我们在学校里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因此在学校里就要树立起为建设祖国做贡献的理想,就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每做一件事情,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习惯成自然”,要求为此事写一篇阐发性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我就这样逐步而自然地创造出特定的写作情境,学生们兴致盎然,神思飞扬,很快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了作文。由于捕捉及时,引导正确,命题恰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作文训练中的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受到良好的教育。

又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该班新刊出的黑板报富有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便放下课文不讲,叫大家转过身用5分钟时间认真观察一下黑板报,然后展开讨论,说说这期板报有什么特色,你看过后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选的内容很好,切合我们中学生的实际,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有的说:“这期板报图案设计有新意,特别是用方框线强调,不仅突出内容,给人以醒目感,而且富有层次感,改变了以前一概采用牵牛花什么的花纹镶嵌的做法。”还有的说:“字写得美,字体也富于变化,有楷书、行书、隶书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时,我因势诱发,编了几句顺口溜:“黑板报,内容好,图案设计不可少,要使读者受熏陶,图文并茂最美妙。”并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道作文题“一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要求大家用15分钟的时间写一篇评论性的短文。

这短短的20多分钟,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敏捷思维及快速行文的写作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精心办报的欲望。从此以后,这个班的黑板报一期比一期好,而且还办起了“手抄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再如,讲授完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我叫大家说出“松骨峰战斗”中唯一生还的英雄是谁,大家通过看注释,很快说是李玉安。我接着说:“你们知道李玉安的情况吗?”大家都摇头。我便在黑板上写上一段李玉安简介:李玉安同志,是一位活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在参加松骨峰战斗时负重伤昏迷,后被朝鲜人民军战友抢救,转入我东北后方治疗,伤愈后转到地方工作,任某地粮库保管员。40多年来,他一直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而且隐功埋名,从不以英雄自居,从不向上级要求照顾。1990年他才被原来所在的部队查证,确认他就是“牺牲”了的英雄李玉安。

板书完这段文字后,我又把“40年后的相遇——魏巍与李玉安的通信”选读了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几段。同学们一直专心听着,时而惊诧,时而赞叹,有的在低声评论,有的在快速记录。看得出来,学生们被李玉安的精神震撼着,课堂内出现了一种心灵感悟的氛围。我把握住时机,在黑板上写下两道作文题,“给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李玉安的一封信”、“由活着的‘烈士李玉安想到的”,要求大家联系现实,紧扣“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这一话题写好这两篇作文。

这套组合型作文题,是在课堂内创设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形成的,它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知识到社会知识,联系自然,思想认识由浅入深,写作训练也颇有层次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因题而异设置情境命题,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

例谈中职英语情境教学 篇4

一、情境教学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 初步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及句子意义, 但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整体较低, 英语交际能力有待提高。为此,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 更贴近所学专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情境教学的机制在于“如临其境, 触景生情”, 恰恰符合中职英语教学。

二、情境教学的形式

1.借用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灵活性思维。

职校学生大多十五六岁, 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要善于以奇促思,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如在教浙江人民出版社《英语》第三册“hobby”的section C时,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街舞和瑜伽两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为了导入新课, 我借助多媒体, 以Lily一家人旅游的场景进行阅读课教学, 先展示比萨、迪尼斯乐园、橄榄球、芭比娃娃等具有浓厚美国文化的图片, 以问题“Which country they arrived first? ”引出America, 再以“Do you know what do American teens like? ”的问题引出街舞, 让学生观看、思考、回答问题, 慢慢地引入课文, 接着欣赏一段优美的印度舞, 以“Now which country they arrived?”, “What’s Indian young ladies’hobby?”等问题引出瑜伽, 借用多媒体, 以问题的形式循循善诱, 让学生深入其中,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接连的问题一个个被攻破, 自然而然地完成一堂枯燥的阅读课。

2.运用想象细微, 创设想象情境, 突破定何性思维。

想象思维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如在阅读中, 教师可以借助文本让学生进入想象情境,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突破学生的定向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方位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四个方位的首字母组合成一个常见的词, 拼完之后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新闻的News是这么来的, 同时North, East, West, South各自的形容词可在后面加上“ERN“变成Northern, Eastern, Western, Southern。又如教学“happy”这个词时, 可以告诉学生在前面加上“un”, 就变成“unhappy”, 学生就有可能会联想到一系列的词“pleasant”, “comfortable”、“usual”……想象是创造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让学生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实质是在原来具体练习的基础上发展, 这对扩散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

3.利用生活点滴, 创设交流情境, 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进行交流的情境资源非常丰富。如餐店、商店、医院等, 学生可以扮演餐厅的服务员和就餐人员、商店老板和顾客、医生和病人……当学生进入相应的角色后, 语言情境出现, 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当然在交流的情境设置中, 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在上浙江人民出版社《英语》第四册“jobs“的section B时, 三年级的学生正好面临就业实习, 我们可以创设一个“job interview”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面试者和应聘者, 以不同的职业为背景,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应聘优势, 最大限度地推销自己, 这样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情境教学以情境为基础, 以活动为基本形式, 教师引导, 学生获得, 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的兴趣需求, 满足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愿望。但在情境活动中和活动后, 教师需要注意通过引导和积极的评价, 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中, 教师要多看学生的优点, 中职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 自主性加强, 对来自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关注,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学, 而是在遭受打击后失去兴趣。因此, 情境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以教师的角色评价学生, 而要以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和帮助学生。

英语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 情境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更有利于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艳丽.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活”和“动”[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01) .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情境教学例谈 篇5

摘 要 教具直观形象,有利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通过直观感知,加深理解,促进探究与交流合作,发展想象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初中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为例,论述了教具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3-0084-03

前言

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来说尤为重要。而创设教学情境,教具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一方面,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尽快把形象思维转化和提升为抽象思维,促进理解和探究。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很少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只是凭着口头讲解给学生灌输知识,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改革以后,这种教学状况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开始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不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更好地开展,提高教学效率。而有些情境的创设,不是为了教学,而是?榱丝翁蒙?动有趣,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成为一种无效情境。

2)脱离了教学目标。因为情境创设的目的不明确,很容易使创设的情境脱离教学目标,而情境一旦脱离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不仅不能发挥服务于教学的意义,甚至会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浪费教师、学生的课堂有限时间。

3)重点不突出。情境创设一般在课堂导入以及解决重点和难点的环节时应用,而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都处心积虑地创设,认为只有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而且不能有效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情境创设的形式很多,如谈话法、故事法、游戏法、唱歌法等,其中教具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具的种类日趋多样化,既有传统教具,也有现代多媒体技术。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热衷于多媒体技术,而忽视和冷淡了传统的教具与学具。虽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及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不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不足。如果过分依赖于多媒体,往往热闹过后留下没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而进行探究的遗憾,使情境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具和学具在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的应用

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在编排上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相配合,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并且要求采用直观式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材料,促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以较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为例,介绍教具和学具在教学情境创设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认识“三线八角”模型的特征,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意义;能在简单的图形中对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进行辨认,并能够在给定的条件下对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进行判定和计算。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促进学生发现及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是解决问题:让学生熟练地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提高学生识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3)教学难点:从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具,并运用相关学具辅助教学,采取“情境创设―观察发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教具和学具准备:以多媒体交互平台及多媒体课件为教具,以三角尺、直尺、剪刀、纸板及双面胶等为学具。

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与讲授新课是密不可分的,导入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有利于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有哪两种类型的角,等学生回答是对顶角和邻补角后,再提出问题:这是两条直线相交,如果是三条直线相交,会有几种情况出现?请大家在纸上画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

2)利用直尺和纸片等学具创设动手的操作情境。学生利用三角尺和直尺,开始在一张方形白纸上尝试作图,教师巡视指导。同时,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并比较作品,然后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作品展示。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展示中,教师要注意寻找一些平时发言不太积极或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到展台来展示作品,并对成功的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和交流还有哪些方法也能形成新的图形?为什么能够形成新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要求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能够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是教师关注学困生,注重分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3)利用多媒体创设快乐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创设快乐情境,有利于愉悦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在心情舒畅中放飞思维、积极思考。同时发挥多媒体技术动静一体的功能,通过闪烁,突出重点部分,创设快乐情境。如图1所示,两条直线AB、CD和第三条直线EF相交;或者说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其中,直线AB与直线EF相交构成四个角,直线CD与直线EF相交构成四个角。这样就构成八个角,就是经常所说的“三线八角”问题,请学生观察分析。

①观察∠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B、CD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作同位角(大屏幕投影,闪烁两个角作提示)。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学生回答:有,∠2与∠6,∠4与∠8,∠3与∠7。

②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EF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B、CD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作内错角(大屏幕投影,闪烁两个角作提示)。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学生回答:有,∠2与∠8。

③观察∠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B、CD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作同旁内角(大屏幕投影,闪烁两个角作提示)。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找出来。

学生回答:有,∠3与∠8。

师:在寻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时,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角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师:前提中的第三线叫作截线,大家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好又快?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多媒体创设快乐情境,以利于学生观察。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适当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4)创设动手动脑的合作情境来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小组准备纸板一张,由第一小组负责;细竹片三根,由第二小组负责;彩笔一只,由第三小组负责;双面胶三段,由第四小组负责。各小组按照屏幕上显示的风筝图像制作完成,再按顺序标注8个角,然后分别指出其中所有的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先是在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并适时指导,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然后让各小组代表分别到讲台上进行作品展示,指出一组位置关系中的两个角。最后由教师点评,指出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其他学生解释原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促进学生动手实践、人人参与;二是通过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三是分组展示,集体讨论,促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5)创设游戏情境,巩固知识。在学生合作自制风筝之后,可要求学生把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放在同一平面内,观察其构成的一对角是什么角。还可以让学生用两只手的手指进行对接,看是否能构成同位角和同旁内角。

这个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游戏情境,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思考,实现富有个性的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语

有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例谈 篇6

【关键词】 创设情境 体验 具体操作 教学效果

我发现,一些商店或服装精品屋,经营者花费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来设计购物环境,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和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教育中,有些教师却没有认真地考虑和坚持这种情境创设的努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营造一种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多样的表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方法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运用实物演示创设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真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我在讲授《乡愁》时,我拿出了上学时给家里寄的信,现在通讯发达,千里之外的思念基本手机一键搞定。这些信件对学生来说既可观,也可感。从这些有些发黄的信封上感知思乡情之浓,创设了一种思念的氛围,为理解乡愁奠定基础。

二、借助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各种艺术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美术作品展示。如在讲授《绝品》一课时,出示我几年前买的一幅仿摹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置身于古典美之中,享受经典文化带来的乐趣,也能增强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进而深刻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崇高品质。

2.音乐作品渲染。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浯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系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课前运用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做导入,那铿锵有力的节奏,高低起落较大的声响正象征着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给学生以庄重肃穆、崛起反抗的感觉,进而创设了较好的学习氛围。

三、扮演课文角色创设情境

好的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可以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更深刻了。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如在《故乡》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秋风萧瑟、树叶簌簌落下的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鲁迅先生景物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

例谈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7

一、认识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 以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学生感性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

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丰富多彩的生物图片、如临其境的视频资料、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引人入胜的诗歌朗诵、令人陶醉的优美音乐、充满情趣的野外观察和实验操作等等。

1. 音乐渲染开启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它以特有的节奏、旋律, 把听者带到特定的意境之中。在生物教学中, 恰当地选择并运用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中愉快地学习、思考、讨论, 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教学中, 笔者用音乐导入新课。上课时, 首先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经过剪辑的歌曲“共同的家园”, 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出现滚动字幕:同在一片蓝天下长大, 森林小溪大草原围着我的家, 你在大洋洲我在亚细亚……同学们马上兴奋起来, 有的还低声跟着节奏一起唱, 教室马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音乐停止后, 笔者问:共同的家园指的是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2. 实物展示以物激情

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如果脱离了“生物”, 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理论, 把有生命的生物看成死物, 就会导致本该充满生机、趣味横生的课堂, 变得枯燥无味, 死气沉沉。因此, 在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时, 一定要联系“生物”, 生物是活物, 是有生命的。通过实物演示, 以物激情, 将实物观察与思维讨论有效结合起来, 可使感知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在学习“细胞器——叶绿体”之前, 首先拿出一颗绿色植物, 和学生一起观察根、茎、叶颜色。接着问:为什么叶片呈现绿色?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叶绿体的介绍。学习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功能后, 再让学生观察根的颜色, 让学生思考讨论:根部细胞是否含有叶绿体?通过展示实物,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学,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针对性强,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 图片再现强化情境

图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 用图片再现生物学知识, 实际上就是把相关的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挂图、照片、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文本情境。

仍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教学为例, 由于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高考书, 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 缺乏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为了引起他们的共鸣, 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可通过几张“全球性生态问题”图

4. 视频材料激活情境

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 看动画片。在生物教学中选择既生动又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的故事,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变“苦学”为“乐学”, 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在介绍“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 笔者在PPT上展示了一个联系图 (如下图) , 要求学生思考, 将下面的四个内容框与图中的ABCD框对应起来。为了增强学生兴趣, 在框图中间插播了约1分钟的《女娲造人》视频片段, 让学生在动画娱乐中了解人口增长的历史。教师适当点拨后, 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产生的危害, 就认识得更加深刻、感性。

5. 实验操作创造情境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亲身体验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具有语言教学不可替代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 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课中, 可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比较:2ml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90℃、加入3.5%的氯化铁2滴、加入20%的肝脏研磨液2滴等条件下, 单位时间内气泡产生的多少。而后组织学生讨论: (1) 常温和90℃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不同, 为什么? (2) 细胞内能否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 (3) 加入2滴氯化铁和加入2滴肝脏研磨液后过氧化氢分解速度显著加快, 这说明什么? (4) 每滴3.5%的氯化铁溶液中Fe3+数大约是每滴20%的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却远远大于加入氯化铁溶液的, 这说明什么?在实验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很容易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能使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6. 语言描述渲染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工具。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会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会使情境更加鲜明, 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唤醒沉睡的种子, 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 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雨露阳光, 离不开信息分子。”通过这首诗的朗读, 不仅渲染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还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在学习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后, 朗诵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从生命活动调节的角度, 理解这两句话?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学生思考讨论并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7. 角色表演体会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叙述、大胆表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唱主角,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努力寻找或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表演, 通过角色扮演, 深刻领悟生物学知识。

在学习“血糖平衡的调节”时, 让学生上台表演,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准备15张糖卡, 卡片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 背面写上“糖原”, 翻转过来代表葡萄糖转化为糖原, 再翻转回来表示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用其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 分别剪成“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3人一组, 分别简称甲、乙、丙, 到黑板前表演甲将9张“糖卡”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 代表正常血糖水平 (0.9g/L) , 手中拿2张“糖卡” (正面朝上) 。乙扮演肝脏, 拿着剩下的4张“糖卡” (正面朝下) , 代表储存着的糖原。丙扮演胰岛, 保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三人协作, 共同表演展示: (1) 刚吃过饭, 血糖浓度变化及调节过程; (2) 运动时血糖浓度变化及调节过程。通过表演, 复杂抽象的血糖调节, 变得简单、直观、容易理解。

三、反思

例谈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8

一、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7个苹果中减去3个苹果,等于多少?

(学生都很惊讶,没想到老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生:等于4个苹果.

师:那7个苹果中减去3个梨子,等于多少呢?

生:……(学生一个个都愣住了,过了一会儿.)

生:减不起来.

师:为什么它们减不起来呢?

生:因为它们不属于同类.

师:很好!这说明在我们生活中,必须是同类的东西才能相加减.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是这样的.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呢?(学生们终于理解老师的用意了,表现非常积极,踊跃举手发言)

生1:3a+8a=11a,它们可以相加,因为它们是同类项.

生2:7a+4a的结果还是7a+4a,它们不能相加,因为它们不是同类项.

生3:7a-3a=4a,它们是同类项,可以相减.

生:……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完全正确,可见同学们能把我们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那什么样的二次根式才能相加减呢?请大家看下面的算式,你能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吗?请试一试.

(题目刚展示出来,没想到学生竟然全都举起了手.为了反映真实的效果,我选了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他的回答全部正确.)

师:这名同学掌握得很快,他的回答全部正确.类比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师生鼓掌)师:从以上问题中你能学到些什么呢?

生:说明二次根式的加减与同类项的加减一样,也只有同类的才能加减.

师:很好,同类的二次根式我们把它们叫作同类二次根式.下面请观察下列3组二次根式,它们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棒!那么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是什么呢?

生:经过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师:判断下列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

接下来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7个苹果减去3个梨子”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同类才能互相加减,再类比合并同类项,很顺利地过渡到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涨,通过课堂检测发现,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效果,笔者觉得这都要归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已有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设计教学情境也已成为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创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产生积极的情感的教学情境.

同时,笔者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知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

总之,数学教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探索、积累,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而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融入新课程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因为我们必须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攀爬支架,这样,课堂才会有生气、有效率.

例谈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建构主义,问题

作为一种策略, 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机理。建构主义认为, 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同化、顺应、平衡。顺应是指学习者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不能用原来的图式来同化的新的刺激时, 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因此, 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创设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而是个人主观通过经验总结而得到的。如:现象、数据、科学事实等。而科学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加工而创造出来的。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 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 这里的具体情境就是没有外力的作用。又如: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 到下一个细胞分裂完成时结束。该概念的具体情境就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可见, 自然科学的知识只能在特定情境中才能成立, 并得以解释。

教学中, 如果我们将“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就能还原知识的本原, 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更多的是感性材料, 易于学生接受, 也便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或重建。下面是我通过举例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例1 如在教学《种子的结构》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种子, 上课伊始, 先向学生展示两张FLASH动画展示正常条件种子的萌发过程和缺少条件种子不萌发的过程, 教室里出现了惊叹声, 教师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于是学生便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产生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 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例2 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画面, 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

例3 例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 全书就是一章内容《生物圈中的人》, 因此非常容易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如在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时,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 感受一下这个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时, 让学生做深呼吸的动作并将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 体会一下胸腔和腹腔的运动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这是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 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

二、情境中问题的提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 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1 .师生互动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前提是:在具体情境中, 学生发现了问题, 或者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更多的情况是后者。

例如, 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 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 小猫会吃东西, 小狗会睡觉, 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 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 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 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 经过加工、组合、提炼, 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 巧设疑问, 创设悬念环节情境, 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的强烈愿望, 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例如, 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 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 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 饭前必须洗手, 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生物学知识去帮忙, 如配制培养基, 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 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试验, 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 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 那医生可要着急了, 就会拍婴儿屁股, 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 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 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

2. 预设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如果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已经预设了问题, 则要注意:①问题的梯度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不同类型的问题都应尽可能涉及, 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不能过难, 学生想不到的、答不出的问题不要提。②有疑处发问。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是无效问题了。③提问前要预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总之,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中, 运用多种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使师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轻快, 形成一种严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知识在互动中生成。这是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例谈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篇10

一、问题情境的涵义

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遇到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作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 质疑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用一种批判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

(1)为什么将硫酸铜晶体放入瓷坩埚中加热,而不用蒸发皿?

(2)为什么对瓷坩埚要慢慢加热?

(3)为什么要把瓷坩埚转移到干燥器中冷却?

(4)为什么要进行数次称量直至瓷坩埚恒重?

(5)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质疑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使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2. 悬念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迷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疑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例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通过一则新闻报道来创设问题情境: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六个装满某物质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三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问题:(1)为什么装满的铁桶不下沉?

(2)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3)为什么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4)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5)铁皮水桶内到底装的是什么物质?怎会有如此神奇的现象发生?

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然形成。此时教师点出铁皮水桶内装的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金属钠,然后引导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通过制造悬念,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萌发主动获取知识的心向,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知识,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3. 矛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认知上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并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学习中,我设置下列问题组织教学:“当哪里有火情发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水。”“灭火器。”这时,我又设疑:“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趣味性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此时学生产生矛盾、疑惑、惊讶,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我再次设疑:“水和二氧化碳真的能点火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高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脱脂棉为什么会燃烧起来?说明了什么?

(3)猜测过氯化钠与水及过氯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

(4)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问题(3)的猜测?

然后进一步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最终得出了探究的结论,从而牢固地掌握了过氯化钠的化学性质。

此外,在作业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此类问题情境。例如:要求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依据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针对这一作业反馈,让学生在下一课时当堂用实验事实来证明。当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时,学生会感到无比的惊讶。实验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4. 阶梯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况且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所差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某些较难的课题分解成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子问题,让每位学生感到“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从而兴趣盎然地获取知识和进行能力训练。

例如:学习铁及Fe2+、Fe3+之间的性质关系时,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演示实验,并以递进方式呈现: (1) 铁(过量)与稀盐酸反应; (2) 取少量 (1) 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一滴硫氰酸钾溶液; (3) 往 (2) 溶液中滴加氯水; (4) 往 (3) 溶液中加少量还原性铁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经过一番讨论思考、启发,学生不仅会懂得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解决 (3) (4) 中出现的问题,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增长,而且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习题教学中,将某些疑难的试题进行分解,设计成递进式试题组,让学生从简到难,层层探究,既可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5. 发散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题多变是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心理学上所说的“变式”,指的是交替变更所提出材料的形式。如对某一重点知识不断变换角度提问,从原来的问题衍生出若干新问题,以便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知识,并且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起点去思考问题。

6. 开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要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例如:在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上,我曾设计一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如何鉴别稀硫酸和浓硫酸?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鉴别方法多达七八种,从而有效地巩固了硫酸的性质。由于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总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应是联系实际、注重实用和实效的,必须注意目的性、适切性和新颖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论述了问题情境的涵义, 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六种策略, 即“质疑式”、“悬念式”、“矛盾式”、“阶梯式”、“发散式”和“开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 2004, (12) .

上一篇:投资社会化下一篇:大学生道德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