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两对半检测

2024-05-11

血清两对半检测(精选八篇)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4月采集480例患者的血清共480份,血清样本来源患者年龄16~65岁,平均(40.27±3.41)岁,其中男286例,(59.58%),女194例(40.42%)。

方法: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 Ag)和乙肝e抗体(抗HB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其操作方法均按照操作说明书严格进行。HBV-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4,5]。

统计学方法:用%表示所有检测结果阳性率,采用χ2检验,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80份患者的血清样本经过对其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HBV-DNA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见表1。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例数和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阴性例数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HBV-DN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HBV-DN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表示患者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此类情况常见于慢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患者[6]。在本次试验中,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测后,通过试验结果分析,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若显示为阳性,则患者存在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在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中,对于此类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防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乙肝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其中指标之一,本次研究中通过检验结果还可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HBV-DNA的检出率对比,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HBV-DN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HBV-DNA检出阳性率,说明乙型肝炎病毒的S基因出现了变异,目前采用现有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试剂难以准确检出乙肝表面抗原,由此说明,在乙肝表面抗原出现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能够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HBV-DNA传染,并且能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进行分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从而为临床对乙肝的诊治增加重要的助力,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伯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DNA定量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62-4563.

[2]张晓军,杨建,张国英,等.烟台地区献血人群感染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的表现模式[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18(5):150-153.

[3]刘泽芬,马顺高.3540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8):2485-2486.

[4]王懿,洪伟.346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及前S1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6):475-476.

[5]邵建敏.乙肝两对半三种模式与HBV-DNA载量相关性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717-718.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2

【关键词】 乙型肝炎;HBV-DNA定量;乙肝两对半;血清酶ALT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30-02

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预防纳入国家计划免疫范畴以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特别是5岁以内儿童的HBsAg携带率明显下降至0.96%,达到WHO要求标准[1]。本文通过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的复制量,研究乙型肝炎病毒DNA量与乙肝两对半及血清酶ALT的关系对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5例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女59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38.54±6.42)岁。所有患者经过乙肝两对半检测有1项及1项以上阳性,且半年内未接受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2]。

1.2 检验方法

1.2.1 血清HBV-DNA定量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通过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实时、动态检测HBV-DNA的复制量。本实验室为通过广东省PCR实验室检测认证的基因诊断先进实验室,所有操作人员均为持有PCR实验室上岗证的专业人员[3]。

1.2.2 乙肝两对半检测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采用酶标仪(TECANSPECTRA)读取并记录检测结果。

1.2.3 血清酶ALT检测 血清酶(ALT)能催化谷氨酸和丙氨酸转变为α-酮戊二酸和丙酮酸,广泛存在于肝、心、脑等组织内,以肝脏含量最高,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奥林巴斯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购自中生北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LT 参考值为 0~55 U/ L,本观察组设定 ALT ≥110 U/ L 为肝炎活动。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将血清HBV-DNA量经对数处理转换成log10 IU/ml,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其中血清HBV-DNA量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 HBV-DNA量与血清酶ALT的关系采用趋势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HBV-DNA量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 大三阳组患者,共有32例,占23.7%,HBV-DNA量总阳性率即HBV-DNA定量>3log10IU/ml的患者比率为96.9%,且其中HBV-DNA量>5 log10IU/ml有29例占90.6%。

小三阳组56例,占41.5%,HBV-DNA定量检测总阳性率为39.3%,HBV-DNA量>5log10IU/ml有10例,占17.9%。与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抗-HBc+组共25例,HBV-DNA定量检测总阳性率为36%,与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情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小三阳组的HBV-DNA定量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HBV-DNA定量与血清酶ALT的关系 将HBV-DNA定量检测不同范围中血清酶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统计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三阳组以及HBsAg+、抗-HBs+、HbeAg、抗-HBc+组患者的HBV-DNA量>5log10IU/ml患者所占比例均很高,表明患者体内HBV复制很活跃,说明HBV前C区基因发生突变但复制仍活跃[3]。小三阳中有HBV-DNA量在3~5 log10 IU/ml之间的有12例,占21.4%,HBV-DNA量>5log10IU/ml有10例,占17.9%,说明有部分HBV前C区基因产生变异,使得HbeAg不表达,但是HBV病毒复制仍比较活跃。抗-Hbe+、抗-HBc+组和抗-HBs+、抗-HBc+组患者中均有16.7%的患者HBV-DNA量在3~5 log10 IU/ml之间的,表明了HbeAg阴性及HbsAg阴性时血清中仍然存在一些HBV病毒,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HBV病毒的S区发生了点突变,导致HBsAg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浓度较低的HbsAg抗原不能被检测出来[5],因此应予以重视。

本研究显示HBV-DNA定量与血清酶ALT的关系,在HBV-DNA量<3log10 IU/ml时,血清酶ALT异常的比例为21.4%,HBV-DNA量在3~5 log10 IU/ml之间时,血清酶ALT异常的比例为55.0%,而HBV-DNA量>5log10IU/ml,血清酶ALT异常的比例为68.9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HBV病毒的复制活性及载量严重影响乙肝活动,从而证明了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是导致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的重要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温庆辉, 哈明昊, 黎凤英,等.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32(10): 1607-1608.

[2]杨勇, 王占科, 陈鑫, 等. 乙肝病毒DNA定量水平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指标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26(10): 78-80.

[3]罗献伟, 王建军. 安徽省2006年1-5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17(2): 156-159.

[4]刘惠媛, 李晶. 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3, 7(23): 10473-10475.

[5]张文, 张红玉, 曾年伟. HbeAg 定量阳性和乙肝DNA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338-339.

760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 篇3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两对半,抗原,抗体,检测

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的主要血清学指标是乙肝两对半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抗-HBs) ;乙型肝炎e抗原 (hepatitis B“e”antigen, HBeAg) ;乙型肝炎e抗体 (hepatitis B“e”antibody, 抗-HBe)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抗-HBc) 。为了更好地预防、诊断、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和查体的乙肝两对半检测760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来源我科自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份共收到乙肝两对半检查人员760例, 男410例, 女350例, 年龄25~79岁, 平均52岁。

1.2 方法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及阴阳性判断标准进行编程。检验方法是空腹抽取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待检。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检验仪器用日本产BIO-RAD550酶标仪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由仪器自动读出.每次实验都加做室内质控, 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2 结果

乙肝两对半检查人员760例, 其中大三阳 (HBsAg阳性、HBeAg阳性及抗HBc阳性) 7例, 占0.9%;小三阳 (HBsAg阳性、抗HBe阳性及抗HBc阳性) 16例, 占2.1%;一五阳 (HBsAg阳性、抗HBc阳性) 38例, 占5.0%;二五阳 (抗HBs阳性、抗HBc阳性) 79例, 占10.4%;单五阳 (抗HBc阳性) 74例, 占9.7%。

3 讨论

要对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客观评价, 必须对相关概念有正确理解.各抗原抗体在临床上具有其不同的指示意义:表面抗原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表示体内是否有保护性, 可以抵抗病毒入侵;е抗原表示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е抗体则表示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主要表示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1]。其实乙肝病毒本身并不致病, 它对肝细胞损伤主要是由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反应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机体后, 侵入到肝细胞内, 致使肝细胞的某些结构发生变化。激发机体对自身的肝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便会引起肝细胞损伤。在严重的肝损害病例中, 机体免疫系统甚至将没有被乙肝病毒侵犯的肝细胞也一同杀死, 这也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2]。

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质量控制是前提、是保证。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从198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乙型肝炎标志物检验的质量评价活动, 并制定了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方案 (EQA) 。2005年末,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已经对全国近500家三级医院的PCR实验室进行了认证和评估[3], 根据有关规定, 我院每年开展3次室间质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定量检测的水平, 但对一个实验室每年3次的室间质评显然不能保证全部结果的准确性, 对实验报告而言, 室内质控更为重要。特别是实验操作人员的主观性、责任心能更真实反映一个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有效的室内质控对保证日常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有意义。具体做法是: (1) 工作环境:酶标仪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 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还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仪器放置在无磁场、噪声低于4 0分贝、避免阳光直射, 保持干燥、干净、水平的工作台面, 以及足够的操作空间。 (2) 操作注意事项, 酶标仪的功能是用来读取酶联免疫试剂盒的反应结果, 因此要得到准确结果, 试剂盒的使用必须规范。使用酶标仪之前是通过目测判断结果, 操作过程随意性较大, 在使用酶标仪后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操作习惯, 会造成较大误差。要制定规范并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 不断提高检验质量、使各类检验指标达到要求, 为临床提供优质、准确的检测结果。 (3) 提高精确性、确保准确性, 所谓的准确性就是指结果要真实, 所谓的精确性就是指结果重复性要好,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混淆二者, 试图以精确性替代准确性的概念, 如果检测方法, 检测仪器存在系统误差, 所有的结果比实际值都高, 重复一次仍然会得出较高的结果。有些同行喜欢在检验结果上写出:本结果已经重复检测, 实际上并不能说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就应该重视全面质量控制, 如干扰因素的控制, 操作的规范性, 科学性等。

参考文献

[1]单桂秋, 李秋生, 肖韶英.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 (2) :107~108.

[2]托娅, 张爱梅, 孙明元.1246例乙型肝炎血清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06, 6 (3) :173~174.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4

仪器:①的基因扩增热循环仪;②PX-1000微量荧光;③上海生产的FAX2100酶标仪。

试剂:①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试剂盒;②“两对半”试剂盒。

检测方法:①“两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HBV DNA检测用基因扩增即聚合酶链反应(PCR)。

研究对象:2005年10月~2006年9月住院和门诊HBsAg阳性患者216名,男121名,女95名,年龄12~55岁,平均年龄

讨 论

HBsAg是HBV感染后第1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阳性表示存在HBV感染。HBeAg是HBV活动性复制的指标之一,HBeAg阳性表示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对肝细胞破坏严重。有报道:血循环中HBV DNA与HBeAg和HBsAg有一定的相关,但其浓度间并不呈正线性相关。HBeAg阳性的标本,HBV DNA通常有较高的浓度(>105拷贝/m1)。HBeAg阴性,HBeAb阳性的标本,HBV DNA浓度通常较低(<1 05拷贝/m1)[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浓度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的HBV DNA浓度,如急性乙肝患者HBeAg阳性持续3个月以上表示病变趋于慢性化。HBeAb出现于HBeAg转阴后,HBeAb出现表示病变趋向好转,病毒复制水平降低,病变趋于静止,血中HBV DNA浓度较低或阴性。从表中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有的“小三阳”即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的患者HBV DNA浓度也较高,那是由于HBV基因组前C区发生突变时,可使HBeAg无法检出,此时HBV复制仍活跃,HBV DNA浓度也较高,病变可持续进展。所以说,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和HBV DNA检测是HBV感染者的病毒复制水平以及传染性判断,研究HBV基因变异以及抗病毒疗效的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起重要作用。无论是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的患者,都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复诊,特别是HBeAg阳性患者,一般乙肝病毒都处于活动性复制阶段,HBV DNA都维持在较高浓度,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肝细胞被破坏程度,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肝病向恶化发展。

参考文献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

取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抽血分离血清 (浆) 后立即上机测定。

1.2 试剂

所有试剂均购自美国Abbott公司。

1.3 仪器

美国Abbott公司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1.4 方法

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所测结果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1.5 阳性判断标准

HBsAg以IU/ml为单位, 结果0.05时判为阳性;HBsAb以IU/ml为单位, 结果≥10mIU/ml时判为阳性;HBeAg以S/CO为单位, 结果>1.0时判为阳性;HBeAb以S/CO为单位, 结果<1.0时判为阳性;HB-cAb均以S/CO为单位, 结果>1.0时判为阳性。

1.6 结果表述

以1、2、3、4、5分别代表乙肝两对半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并以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 如某患者血清病毒学标记的检测结果为HBsAg阴性、HBsAb阳性、HBeAg阴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 则该模式代码为“245”, 余类推。

2 结果

观察的1 000例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模式共有16种。各种模式及其阳性率分布见表1。常见模式 (阳性率占10%以上者) 主要为135、145、2、25、245及全阴性。表中其余为少见模式其阳性率均在4%以下。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是嗜肝DNA病毒科中哺乳动物病毒属的一员。完整的HBV颗粒直径仅为42nm, 又名Dane颗粒。这个微小的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 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 HB-sAg本身并无传染性。核心部分含有核心抗原 (HBcAg) 和e抗原 (HBeAg) 等, 是病毒复制的主体。HBV的抵抗力很强, 能耐受60℃4h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 煮沸10min、65℃10h或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 -20℃中可保存15年。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等对HBV易感, 并可作为实验动物。在体外培养HBV尚未取得满意效果。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 (HBV) 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 即表面抗原 (HBsAg) 和表面抗体 (抗HBs或HBsAb) 、e抗原 (HBeAg) 和e抗体 (抗HBe或HBeAb) 、核心抗原 (HB-cAg) 和核心抗体 (抗HBc或HBcAb) , 简称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1) 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 (抗-HBs) 成人暴露于HBV后最早1~2周, 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了HBsAg。在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出现于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 在疾病的恢复期开始出现, 在6~12个月内逐步上升至高峰, 以后逐步下降, 至10年内转阴,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除血液外, 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物, 如唾液、尿液、精液之中, 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 (2) 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 (抗-HBc) 血清中的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3~5周, 当时抗-HBs尚未出现, HBsAg已消失, 只检出抗-HBc, 此阶段称为窗口期 (Windowphase) 。IgM型抗-HBs只存在于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 有鉴别诊断意义。低水平HBV感染时, 血清中可出现单独抗-HBc阳性。 (3) e抗原与e抗体 (抗-HBe) 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 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抗-HBe长期存在时, 提示HBV DNA已和宿主DNA整合。

乙肝两对半血清标志模式对乙肝临床分型、病程发展及疗效观察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往大多实验室均采用ELL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 并进行了模式分析。而笔者采用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先进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 其检测结果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准确性佳。笔者检测结果模式共11种与文献[1]采用ELISA法报告的23种模式则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由于ELISA法检测结果灵敏度较低, 或使用一步法检测两对半而与出现“Hook效应”有关。在实验中如出现1345, 1245等特殊少见模式时, 实验室均对该血样进行复查 (2次结果均一致) 。在1345模式中, HBeAg的含量在1.61~6.01之间 (单位S/CO) 。而HBeAb结果在0.50~0.72之间 (单位S/CO) , 说明HBeAg、HBeAb的含量均在低值 (即弱阳性) 范围, 此种模式可能是“135”向“145”的中间转换模式[1]。1245模式中HBsAg, HBsAb含量均较高, 可能为HBV不同亚型感染。

总之,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结果更快速、准确、灵敏, 是目前临床检查乙肝两对半的较好方法,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 (CMIA) 技术检测的乙肝两对半的模式特征。方法:用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1 000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 对于检测发现少见模式 (“1235”、“1245”、“1345”) 的31例标本再用ELISA法检测作对比分析。结果:CMIA法定量检测结果共16种模式, 常见模式以“145”、“135”、“245”、“25”、“2”及全阴为主。ELISA法检测结果:少见模式中的“1345”主要表现为“145”;“1245”模式主要表现为“145”、“245”;“1235”模式主要表现为“135”。结论:乙肝两对半表现模式较为复杂, CMIA技术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灵敏度、速度和自动化程度均较高, 是目前临床检查乙肝两对半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乙肝两对半,乙型肝炎,临床检验

参考文献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36例血清标本来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男717例, 女519例, 年龄19~77岁。

1.2 研究方法及检测试剂

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两对半”和Pres1抗原检测。仪器为用西班牙GRIFOLS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Pre-S1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实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乙肝“两对半”诊断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2结果

2.1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Ag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的关系“大三阳”标本中PreS1抗原阳性率高达92.5%, 显著高于“小三阳”患者血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63.8%。

2.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l-Ag与HBeAg的关系 在279例“大三阳”标本中PreSI-Ag检出率达92.5%, 在303例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检出率达91.7%, 表明PreS1-Ag与HBeAg的阳性率具有一致性。但在933例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的血清中PreS1-AS阳性539例, 阳性率57.8%, PreS1-Ag敏感性优于HBeAg。

3讨论

HBV血清标志物 (乙肝两对半) 反映了人体感染HBV后机体反应的状态, HBeAg阳性是HBV复制、传染的重要标志。PreS1-Ag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PreS1-Ag的持续存在表明有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存在。本研究显示, 在303例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检出率与文献报道的PreS1-Ag阳性率相近[1]。PreS1-Ag和HBV的存在与复制关系密切[2]。而在279例大三阳中PreS1-Ag检出率为92.5%, 与小三阳组检出率 (63.8%) 比较, 差异显著, 说明PreS1-Ag的阳性率与乙肝的病情活动有关, HBV的传染性与PreS1-Ag阳性具有一致性[3]。PreS1-Ag可以反映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本研究可以看出小三阳中仍有比例不低的病例检出PreS1-Ag, 检测PreS1-Ag比HBeAg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HBeAg阳性与PreS1-Ag阳性有很好的相关性, 两者的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 而HBeAg阴性标本中PreS1-Ag阳性率达8.6%, 这表明HBeAg阳性标本基本可确认为病毒在体内复制, 对于HBeAg阴性的标本, 我们有必要进行PreS1-Ag检查。

综上所述, HBV血清标志物 (乙肝两对半) 与PreS1-Ag作为病毒复制重要的免疫学指标, 可作初筛试验及进一步验证结果, 相互补充有利于分析病毒的复制、传染等情况, 同时还可以辅助临床诊断、病程判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 (PreSl-Ag) 与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的关系, 以评价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对1236例乙肝患者及1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re-S1及乙肝两对半检测, 测定结果并对其比较分析。结果 PreS1-Ag与HBeAg的阳性率具有一致性, PreS1-Ag敏感性优于HBeA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PreSl-Ag与乙型肝炎两对半联合检测, 可弥补两对半的缺陷, 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疗效考核中将互为补充。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肝两对半,同步检测

参考文献

[1]闵福援, 孙桂珍, 王建, 等.前s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4) :224-226.

[2]韩昌洪, 陈瑶.乙型肝炎病毒前Sl抗原与乙肝五项指标的关系分析.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2) :59-62.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7

关键词: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量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查仍是目前临床分析和监测患者病程,判断病毒复制及其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内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受到方法学本身的限制,它仅可作阴阳性判断,不能检测到乙肝两对半的具体含量,不能作HBV感染的动态学观察,其检测结果已无法满足临床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而TRFIA是一种超微量免疫分析技术,由于采用了稳定的稀土元素标记和增强液的放大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特异性和稳定性方面,显示其优越性[1],是替代放免分析的的方法之一。为进一步分析广东省梅州市地区乙肝患者血清学标志的表现模式,病程中的模式转换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并分析了我科近年来TRFIA定量检测HBV-M两对半的实验数据及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9例乙肝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门诊和住院患者,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及时分离血清,-20℃冷冻保存待检。结果中有1项或1项以上阳性者列为本组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有以ELISA法检测结果为HbsAg阴性的临床疑似乙肝患者5例,注射乙肝疫苗后以ELISA法检测HbsAb阳性者8例。539例乙肝患者其中男316例,女223例,年龄3~79岁,平均38岁。由于各模式组年龄差异经t检验无显著性意义,故合并统计。此外,对68例患者作了随访复查,观察期为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

1.2 仪器及试剂

仪器采用美国PE公司的VICTOR2-1420型多功能分辨荧光仪,试剂盒由上海新波生物有限公司提供。HBsAg≥0.2ng/ml, HBsAb≥10 mIU/ml, HBeAg≥0.5PEI U/ml, HBeAb≥0.2 PEI U/ml, HBcAb≥0.9 PEI U/ml判定为阳性。

1.3 检测方法

1.3.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TRFIA)原理是三价稀土离子及其螯合剂作为示踪物,如铕(Eu3+),铽(Te3+)及钐(Sm3+)、镝(De3+)等代替传统的荧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酶和化学发光物质,来标记抗体、抗原,多肽、激素、核酸探针或生物活性细胞,待反应体系(如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生物素(链)亲和素反应,核酸探针杂交反应,靶细胞与效应细胞的杀伤反应等)发生后,用时间分辨荧光仪测定最后产物中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比值,判断反应体系中分析物的浓度,从而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HBsAg、HBsAb、HBeAg采用双抗夹心TRFIA法测定,HBeAb、HBcAb采用中和抑制TRFIA法测定。

1.3.2 TRFIA法检测HBV-M两对半采用二步法:第一步是按试剂盒说明书加入样本血清,在20℃ ~25℃环境条件下在振荡器上缓慢振荡40 min后洗板4次;第2步是加入按比例配制的铕标记物稀释液,在20℃~25℃下缓慢振荡40 min后洗板6次,加入增强液100 ml,慢振5 min后上机检测。另外HBeAb、HbcAb在第一步要加入各自的中和抗原50 μl,HbcAb还要加入10 μl样本处理液。

1.4 资料分析与统计: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各组数据分别按频度排列。为方便表述,以数字序号1、2、3、4、5分别代表乙肝两对半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以检出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例如某患者检测结果为HBsAg阳性,HBsAb阴性,HBeAg阳性,HBeAb阴性,HBcAb阳性,则该模式代码为“135”,以此类推。

2 结果

2.1 HBV-M两对半标记模式的检出情况:本组资料显示,乙肝两对半血清免疫学标记模式共检出18种,全部样本按检出HBsAg阳性分为“大三阳”,“小三阳”及其他少见阳性组合;HbsAb阳性列为恢复期组。各组数据分别按频度排列见表1。

2.2 随访复查:539例患者中,对“135”“145”模式的患者共68例作了152次随访复查,其中25例在随访期间有血清学标记的改变。大部分病倒虽无模式的改变,但阳性项目的TRFIA定量测定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与临床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25例模式改变的患者平均察时间为19个月,其中“135”模式改变为“145”模式者有5例,“135”模式改变为“1235”和“1345”者各2例。“145”模式改变为“245”模式者有12例,“145”模式改变为“45”模式者有2例,“145”模式改变为“15”和“1245”模式者各1例。

2.3 ELISA法检测结果为HbsAg阴性的5例临床疑似乙肝患者,经TRFIA法检测有4例HBsAg≥0.2 ng/ml,呈低水平弱阳性。注射了乙肝疫苗,ELISA法检测HbsAb为阳性的8例患者中,有2例HBsAb呈低水平弱阳性。

3 讨论

乙肝两对半表现的血清标志模式对乙型肝炎临床分型,病程发展,转归及疗效观察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ELISA法检测HBV-M,结果用阴性或阳性表示,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无法准确反映病情变化,对乙肝治疗不能起指导作用。并且ELISA的灵敏度及重复性较差,易受酶纯度及反应过程环境因素影响,使结果稳定性欠佳[2],不利于病情观察及疗效判断。TRFI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污染高灵敏度的免疫标记技术,以三价稀土离子及其螯合剂作为示踪物,应用时间延迟技术消除标本中非特异性荧光,有助于提高灵敏度,降低本底,再加上特有的荧光解离增强技术使有效荧光增强,对HbsAg的最小检测限可达0.05 ng/ml,本文病例提示:TRFIA法灵敏度明显高于ELESA法,对于ELISA法检测不出的低水平弱阳性样本,TRFIA法大部分都可检测出来,避免漏检。对于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由于机体缺乏对HBV包膜蛋白的免疫应答,HbsAg表达较低,ELISA法检测不出时,TRFIA法能为正确判断病情提供依据;对于急性乙肝早期能及早检出HbsAg,确认HBV感染,缩短窗口期。

TRFIA法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其新的应用如免疫组织化学及微陈列[3]也不断被开发出来。本文发现有2例注射了乙肝疫苗后用TRFIA法检测HBsAb呈低水平阳性。HBsAb的定量测定能够对抗体是否真正具有“中和”HBV的免疫力作出正确评价,对乙肝的预防起到监督作用。HBsAb含量在10 mIU/ml以上者,ELISA法检测即可呈阳性结果,但并不提示机体都一定具有免疫力,只有HbsAb的含量达到100 mIU/ml以上时,才可确定具有抵抗HBV入侵的作用,因此定量测定对乙肝疫苗免疫力的评价和高危人群预防免疫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少年儿童预防乙肝方面。

本文随访复查的结果:“135”模式改变为“145”模式者有5例,改变的“1235”和“1345”模式者各2例,对推测HBV-M模式转换顺序提供了一定帮助: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135”是感染的起始模式,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临床实践表明,病毒复制活跃的HBV携带者传播病毒或发生疾病进展的危险性较高[4,5]。感染者的清除首先表现为e系统的转换,在一般情况下,“135”在向“145”转变过程中,应有“1235”或“1345”等中间模式。出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此种模式少见,究其原因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基因变异所致[6]。“145”是模式转换的重要停留点,说明在整个乙肝发生过程中,此期所占的时间较长,其次表现为S系统的转变,即“145”向“245”的改变,在此转变过程中,可出现“45”“15”或“1245”等中间模式,其中HBs Ab的出现是重要的转换指标。由于TRFIA法可检测出HBs Ab的具体数值,这也为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提供了依据。

随着仪器和试剂的国产化,检验费用的降低,TRFIA法以其突出的高敏感性,特异性,无放射污染的特点,将是取代放免的方法之一,在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为综合评价疗效,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Yan F zhou J.Flow injection immunoassay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ombined with time-resolved fluorometric detection.J Im-munol Methods,2005,305:120-127.

[2]魏来,陶其敏.努力规范肝脏疾病的免疫学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69-71.

[3]Andreas Scorilas.Streptavidin-polyvinylamine Conjugates labeled with a Eurlpinm chelate:applications in immuoassay immunohislo-chemisty and microarrays.Chin chem,2000,46:1450-1455.

[4]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肝病杂志,2004,12:425-428.

[5]Harris RA,Chen C,Lin WY,et al.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igh-titerserum HBV DNA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 chi-nese population.Cancer cause control,2003,14:995-1000.

血清两对半检测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用GICA进行初选试验,采集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血清31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浓度在5μg/L以下。

1.2 试剂与仪器

ELISA试剂盒选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公司的乙型肝炎五项产品,批号为(201109012),检测仪器为安图2010酶标仪;胶体金测试卡选用广州万孚生物公司的产品(W4001104C)。

1.3 方法

所有检测由专业检验人员完成,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4 结果评定

MEIA法S/N≥2表示为阳性;ELISA≥2.1表示为阳性;GICA法在检测线和对照线能够清楚地看到2条紫红色线表示为阳性,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表示为阴性,没有出现则视为无效;参照1μg/L、5μg/L定值质控,把315例血清标本分为0~1μg/L组和1~5μg/L组,取HBsAg浓度<1μg/L为弱阳性,HBsAg浓度>1μg/为阳性。

1.5 数据处理

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特征。

2 结果

2.1 三种检测方法HBsAg阳性检出率

对315例血清标本进行HBsAg检测,MEIA检出率最高,其次为ELISA,检出率最低的为GICA;与MEIA法比较,ELISA法在0-1μg/L血清浓度检测方面、GICA法在1~5μg/L血清浓度检测方面阳性检出率明显较低(P<0.05);ELISA与GICA相比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性特征(P<0.01)。如表1所示。

2.2 MEIA、ELISA、GICA检测结果比较

235例阳性标本中,ELISA有38例未检出,GICA有165例未检出;以MEIA为对照,ELISA血清标本漏检率为16.17%(38/235), GICA法血清标本漏检率为70.21%(165/235);ELISA与MEIA相符合率为88.89%(280/315), GICA与MEIA相符合率为51.11%(161/315);采用ELISA法出现的假阳性率为5.36%(3/56),采用GICA检测出现的假阴性率为70.21%(165/235),如表2所示。

3 讨论

HBsAg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免疫技术检测是确定病毒感染的主要技术手段。不同的检测方法灵敏度有一定的差异,其检测结果也就不尽相同[2]。MEI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是公认诊断HBV感染的理想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EILSA检测时敏感度较高,特异性较好,可以进行批量检测,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测HBsAg方法,但其影响因素较多,诸如加样、温度、时间、洗涤方式、容易出现假阴、假阳性检测[3];GICA测定HBsAg是一种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无需任何仪器,但对检测浓度有一定的要求,灵敏度受到限制,对于低浓度HBsAg检测容易出现漏检、错检,常出现较高比例的假阴性,同时应尽量避免采用GICA法对溶血标本进行检测[4]。

本次实验表明,MEIA法检测HBeAg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A法、GICA法,对于ELISA检测出的弱阳性标本也能准确地检出;ELISA灵敏度稍差,漏检率为16.17%(38/235),假阳性率为5.36%(3/56),与MEI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特征(P<0.05),因此对于采用ELISA检测低浓度血清标本,应进行复查;GICA虽然特异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对于低浓度的血清标本漏检率为70.21%(165/235),假阴性率为70.21%(165/235);对于浓度低于1μg/L血清漏检率为100%,因此对于低浓度HBeAg的检测,一般不能采用此种方法。

综上所述,ELISA法与GICA法检测各有优缺点,临床检测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ELISA法和GIC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别用ELISA法和GICA法对315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并与MEIA法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以MEIA为参照, ELISA有38例未检出, 假阳性率为5.36% (3/56) ;GICA有165例未检出, 出现的假阴性率为70.21% (165/235) 。结论 ELISA法和GICA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ELISA法适用于常规检测, GICA法适用健康人群的筛查。

关键词:乙型肝炎二对半检测,ELISA,GICA

参考文献

[1]王小红.ELISA法与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差异分析[J].工企医刊, 2010, 23 (1) :25-26.

[2]陈宏安, 门自起, 汪盈, 等.用ELISA评价胶体金测试卡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二对半的性能[J].西南军医, 2009, 11 (5) :816-817.

[3]吴玉红.ELISA法检测HBsAg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探讨[J].检测与临床, 2010, 48 (19) :81-82.

上一篇:维修保障系统下一篇:目标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