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

2024-05-03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精选十篇)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1

一、课堂教掌结构是教学艺术与科学教学的统一

1. 结构的科学性

科学具有规律性的内涵, 面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达到教学与锻炼的目的, 要求教师必须打破原来保守的模式把科学、实效、富有时代气息的观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如通过体能测试, 将学生合理分成小组, 强弱组合, 让体能稍弱的学生和体能好的学生组合, 能更好地使前者努力向后者学习, 也使后者积极地帮助前者, 从心理上克服困难, 有利于科学教学和训练, 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结构的艺术性

艺术具有创造性的外延, 教学的艺术不在只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结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程序体系。在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纷纷登台。

二、课堂结构的优化要遵循的几个规律

1. 认识事物的规律

课堂结构的优化不可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此及彼, 还要注意阶段性。如进行篮球原地运球教学时, 教师先采用诱导法指导学生拍球, 要控制好身体姿势与重心的高低, 拍球的部位与力量的大小, 使学生尝试运球的协调性, 开始逐步向移动运球过渡。使学生逐步掌握学法, 真正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掌握知识的规律

掌握知识就是指学习者反复提炼的运动思维、不断认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把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去研究, 详细了解要教的运动的发展过程, 有计划、有意图、有效地安排课的结构。如球类教学, 先将项目介绍、比赛概述和战术意识的学习放在运动技术学习之前, 以使学生先建立某项球类运动和比赛的概念, 获得必要的战术意识, 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学习相应的动作技术和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想练结合, 在学中练、练中学, 把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的思维认识有机结合, 达到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实现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从泛化→分化→自动化的目标转移。

3. 信息反馈规律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特征的反映, 是服务和指导课堂教学必要的条件。各种反馈信息是教师检查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宝贵资源。如小步地、高抬腿跑等周期性练习内容, 要遵循信息反馈的规律, 让学生在重复动作练习过程中连续不断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及时调整动作到最佳状态, 比学生做完后静立听教师讲效果好得多。又如, 教师同步纠正错误动作时, 一定要在学生完成动作的25秒以内进行, 因为超过此时间越长, 记忆越差, 教学效果越低。因此, 体育教师要加倍珍惜信息, 及时将获取的信息加工、整理、贮存, 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来源。

4. 团队活动精神

团队活动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 针对忽视同伴作用的弊端, 着眼于学生之间互动的变革, 将合作性的自队结构纳入到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协同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课堂教学大都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 人在集体中的行为与个人单独行动的表现不同, 他受集体的影响和约束, 他的行动要服从整个集体的意志和行为规范。因此, 进行集体激发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提高集体士气,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三、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的注重点

1. 注重体育教育与体质教育的最佳组合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接班人教育, 体育教育要求课程内容标准的选择与制定, 都必须顾及全体学生, 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强体、增知、育心、培能, 真正放大体育效应, 最大限度地高质量地健体育人。

2. 注重体育教育的科学与艺术的最佳组合

要实现这种组合, 必须改变教学观念, 从生物教学观向多维体育观转变。即:在教学思想上, 从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在课程目标上, 从健身的单一性向全面育人的综合性转变;在教学方法上, 从单一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向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转变。

3.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矛盾的, 而是一致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拼命灌输只会造成学生的机械模仿, 妨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发展。教无定法, 但教必须得法, 会教仅是第一步, 而应做到教会。教学中经常请学生对教学进行讨论, 提出建议, 使学生从好学到学好最后变成会学。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 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中学《体育与健康》公开课教案 篇2

年级:高三(5,7)班

总人数:55人(7男48女)

执教者:邓惠生

2007年12月17日

学习

内容

1、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2、毽球:脚内侧踢球(复习)

场地

器材

毽球32个,羽毛球32.羽毛球拍32个篮球场2个

学习

目标

1、通过羽毛球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能。

2.通过球教毽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毽球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发展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

3.培养勇敢顽强、果断自信、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

教学

顺序

队列队形练习

游戏

徒手操

毽球

放松操

师生评价

羽毛球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

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

技能

心理、社会

适应

负荷

分钟

1、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队列变换。

2、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1、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和优良品质。

2、体会动作的优美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队列操(原地各种转法)。

2、游戏(三五成群)。

3、徒手操(各4x8拍)①头部运动②肩部运动③扩胸运动④膝关节运动⑤踝关节运动

1、提出学习目标和内容。

2、游戏方法:把人数分成相等的两队,第1队在小圈外沿顺时针方向慢跑,第2队在大圈外沿逆时针方向慢跑,听教师口令,当叫“三或五”的时候,三或五个为一群站好。

1、集体练习。

2、教师领操,学生听口令进行练习。

3、要求:动作舒展,富有节奏。

€€€€€€€€€

€€€€€€€€€

ƒƒƒƒƒƒƒƒƒ

ƒƒƒƒƒƒƒƒƒ

28分钟

1、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能

2、运用所学的技能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实施能力。

1、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

2、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1、学生原地每人一个拍进行挥拍练习。

2、学生二人一组进行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练习。

3,学生二人一组结合正手发高远球进行比赛。

。1、教师示范讲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语言提示,观察结果,纠正错误动作。

3、点评,表扬创新合作精神。

4、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5、学生进行技能展示。

1、观察示范讲解。

2、学生自主结合正手发高远球活动。

3、要求

正确协调,用力合理,运用技术。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

适应

负荷

分钟

1、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能

2、运用所学的技能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实施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发挥个性。

3、积极进取,体验毽球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

4、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毽球(脚内侧踢球):

1、学生每人一球进行脚内侧踢球习。2、学生二人一组进行脚内侧踢球练习。3、学生六人一组:

结合脚内侧踢球进行比赛。

1、教师示范讲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语言提示,观察结果,纠正错误动作。

3、点评,表扬创新合作精神。

4、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5、学生进行技能展示。

1、学生观看示范、讲解。

2、学生有创意地进行组织活动。

分钟

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听口令去想象充分放松。

在浓郁的气氛中调整身心舒畅身体。

1、放松操

(1)头部

(2)上肢

(3)下肢

2、师生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要求:

轻松自然优美、消除运动疲劳。

€€€€€€€€€

€€€€€€€€€

ƒƒƒƒƒƒƒƒƒ

ƒƒƒƒƒƒƒƒƒ

y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x

平均脉搏:135+5

次/

练习密度:35——40%

体育教学设计

**中学:邓惠生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也为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选择

本节课在教材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选择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和毽球脚内侧踢球为教材,以“三五成群”游戏为导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羽毛球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能。

2、通过毽球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发展柔韧、灵敏和协调能力。

3、培养勇敢顽强、果断自信、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品质。

**中学2007-2008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教师:冯志深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尊、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选择

通过学习篮球的全场2打1战术,使学生初步掌握其基本技术,培养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通过选项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项水平,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教学组织和教法

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用同统一讲授统一练习和统一讲授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力争创新出不同的练习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篮球)

班级:高二(2.9)班

人数:26

授课教师:冯志深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篮球全场2打1战术。

2.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动作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篮球:15个

学习

内容

1、游戏;2、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3、全场2打1战术练习。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传球游戏—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全场2打1练习—分组比赛—放松、小结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分钟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1、检查学生人数和服装。

2、提出本堂课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及要求。(如图1)

集体练习:

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图1: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5分钟

所有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活动身体。

1、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做意识。

1、慢跑热身。

2、游戏:传球抓人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做裁判。(图2)

1、按照教师提出的游戏规则和要求认真参与。

2、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传球球的技术动作。

图2: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3分钟

1、通过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提高个人传接球技术。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全场的2打1战术。

3、全体学生分层次分组进行教学比赛。

4、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同心协力争取胜利。

1、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积极参与发展个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4、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

1、行进间传球上篮练习。

2、全场2打1战术学习和练习。

3、分组教学比赛。(学生分层次分组在两个篮球场打比赛)

4、游戏:传球比快。

1、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师生共同示范表演。

2、组织学生练习,语言指导学生。

3、点评、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组。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游戏,并做游戏裁判。

1、分组进行传球上篮练习,相互进行学习。

2、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相互帮助,提高技术动作。

3、自主探究学习战术意识。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比赛

5、积极参加比赛,体验比赛中的乐趣。

O

O

O

O

O

O

O

O

O

O

结束部分

5分钟

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自我放松。

2、减少运动后疲劳

1、放松练习

2、小结本次课

(如图7)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图7: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5±5次/分

脉搏

练习密度:35%左右

150

130

分钟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班级:高二(2)班

人数:53

授课教师:孙斌

学习

目标

1、掌握毽球脚内侧起球技术;

2、增强反应的速度、身体协调、灵敏性等;

3、培养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毽球:53个

红绳:一卷

各类体育器材

学习

内容

1、游戏;2、毽球脚内侧起球技术及其应用;3、选项练习;4、放松与师生评价。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游戏→毽球脚内侧起球技术及其应用→选项练习→放松→师生评价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分钟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提出本堂课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7分钟

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身体

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为学习起引导作用。

1游戏:“提踵集体跳”:学生集体合作的协调性游戏练习。

2.徒手操

⑴扩胸

⑵腰腹绕环

⑶绷脚背

⑷压腿

4x8拍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师生互动。

教师口令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5分钟

1、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技术技能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练习。

1、培养学生吃苦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注意精神

1、熟悉球性练习:各部位的颠球练习

(图1)

2、学习脚内侧起球技术

3、老师讲解示范动作的要领。(图2)

4、单人练习。(图3)

4.两人对踢练习,尽量使球不落地。(图4)

5.脚内侧踢球踢远练习。(图5)

6、选项练习。

1、认真体会送球动作和触球部位的准确度。

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

3、教师注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5、要求两人一组配合好。

1、通过多种练习方法改进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水平。

2、自主探究原地抢球技术鼓励学生自由创新合理起球的练习方法。

3、鼓励学生利用多种练习手段发展体能,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图1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2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3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4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图5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结束部分

5分钟

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放松。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如何充分的放松。

2、减少运动后疲劳

1、放松练习

2、课后小结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放松队形)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0次/分左右

脉搏

练习密度:37%

170

160

140

120

分钟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脚内侧踢球技术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相互合作以及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毽球脚内侧起球的基本动作,提高毽球的基本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游戏和起球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性等体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本节课教材的选用和教法设计能起到健身和娱乐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特点

1、主动参与。通过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运动能力,要求充分做好身体各部分的准备活动;通过毽球起球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毽球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自我表现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敢于实践。让学生通过看示范,结合练习,体会踢球技术的要领,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达成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学会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体会互相协作所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

热身游戏

原地脚内侧踢球

两人对踢练习

踢远练习

放松

思维创新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展示

调整恢复

调整恢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欧国兴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展示运球结合投篮技术,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相互合作以及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4、学习篮球运球、投篮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5、通过游戏和运球接力比赛,增强学生的速度、灵敏等体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本节课教材的选用和教法设计能起到健身和娱乐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特点

1、主动参与。通过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运动能力,要求充分做好身体各部分的准备活动;通过篮球运球和投篮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自我表现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敢于实践。让学生通过看示范,结合练习,体会运球和投篮技术的要领,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达成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学会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体会互相协作所带来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

热身游戏

直线运球练习

运球结合投篮练习

素质游戏

放松

温故知新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展示

调整恢复

调整恢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人数:女54人。

班级:高一(2,6,8)班

授课教师:欧国兴

学习

目标

1、较好地掌握运球和投篮的技术动作;

2、增强速度、协调、灵敏等体能;

4、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篮球:8个

学习

内容

1、游戏;2、复习直线运球练习;3运球结合投篮练习。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游戏→复习直线运球练习→原地各种投篮练习→运球结合投篮练习→运球接力比赛→放松→师生互评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准备部分

8分钟

1、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2、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身体

1、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活泼开朗个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游戏:“找朋友”

1、提出学习目的,内容及要求,(如图1)

2、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如图2)

1、要求学生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2、学生听哨音进行练习。

图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教师

图2:

▲:

教师

基本

部分

28分钟

1、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的运球和投篮技术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练习

3、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运球接力的比赛

1、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注意精神

1、复习直线运球练习(如图3)

2、原地各种投篮练习(如图4)

3、运球结合投篮练习(如图5)

4、技能展示

5、运球接力比赛(如图6)

1、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

2、教师注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1、分小组进行直线和曲线运球练习,相互进行学习

2、分小组进行原地投篮和运球结合投篮技术练习,相互进行学习

3、自主探究原地投篮动作的练习方法

4、技能展示

5、小组间进行接力比赛

如图3:

x

x

x

x

图4-5:

图6:

x

x

x

x

结束部分

4分钟

全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放松身心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放松身心

2、身心充分放松

1、放松练习

2、小结

(如图7)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图7: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5±5次/分

脉搏

/

练习密度:40±5%

160

140

120

分钟

教学设计

执教者:尹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习运球、打球等技术动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及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

7、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抢断球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创新精神。

8、通过引导游戏和复习传接球,增强学生的速度、灵敏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积极性。

9、本堂课教学设计起到健身和娱乐的作用,从而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特点

1、主动参与。通过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运动能力,要求充分做好身体各关节的准备活动;通过复习传接球和学习抢断球技术,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自我表现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学生达到快乐学习。

2、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少讲多让学生练习,促使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敢于实践。让学生通过观看示范,结合练习,体会抢断球技术的要领,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达成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学会合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组练习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体会互相协作所带来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

引导游戏

复习传接球

学习抢断球

素质练习

放松

小结

温故知新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

个性展示

调整恢复

调整恢复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篮球)

班级:高一(2.6.8)

人数:50

执教者:尹懿

学习

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传接球和抢断球技术。

2、增强反应的速度、身体协调、灵敏性、体能等。

5、培养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场地

器材

篮球场:2块

篮球:25个

学习

内容

1、引导热身游戏;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3学习抢断球的技术。

教学

顺序

课堂常规→游戏→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抢断对球技术→放松→师生交流

顺序

时间

达成目标

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参与技能

心理社会适应

负荷

分钟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队形队列练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1、体育委员集队,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1、提出本课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及要求,(如图1)

1、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图1:

7分钟

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身体

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反应能力为学习起引导作用。

1游戏:(A)蛇型跑

(B)反口令练习

如:蹲就站、快跑就慢跑、左脚跳就右脚

2.徒手操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师生互动(图2)

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图2:

按顺时针方向走

10分钟

15分钟

1、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胸前传接球技术

2、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学习抢断球技术

3、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练习。

1、培养学生吃苦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1、复习行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如图3)

2、教师讲解示范在比赛中断取对手的球的技术;可分为抢断对手的传球和从对手手中抢球两种(如图4)

3、分组练习;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选出一位同学做防守者用所学的技术从拿球者手中抢或断到球。(如图5)

4.素质练习“推小车”

1、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

2、教师注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要求两人一组配合好。

1、分小组进行直线传球,相互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原地抢球技术鼓励学生自由创新合理的断球的练习方法。

3、各组技能展示。

如图3:

O.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O

.O

O.O

如图4

O.O.O.O.O.O.O.O

O

O

O

O

O

O

O

●.→

O

O

O

O

O

O

O

O

O.O.O.O.O.O.O.O

如图5: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

O

O

O

O

O.O.●

结束部分

5分钟

1、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

2、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

1、培养学生运动后学会自我放松。

2、减少运动后疲劳

1、放松练习

2、小结本次课

(如图7)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

2、教师点评,表扬激励学生

1、学生充分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2、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图7: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运动负荷参考曲线预测:

平均脉搏:137±5次/分左右

(脉搏)

练习密度:36%左右

150

130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3

关键词 中学 苗族文化 体育 教学

苗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涵盖范围广泛。通过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应用苗族文化,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但是,苗族文化在以往的引进、应用中并不理想,受欢迎的程度不是很高。本文主要探索分析中学如何把苗族文化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

相对来说,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比较“僵硬”的状态,一方面存在改进的路径,另一方面具有改进的难点,如何改变现状,有效的将苗族文化引入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中,是重要考量标准。初二的学生通过初一年级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力量、柔韧、灵敏素质得到一定的发展,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金井村周边的少数民族家庭,80%-90%的学生是苗族,他们了解并体验过苗族的芦笙舞、反排木鼓舞和苗族的斗牛文化。为学习本教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初中生怕羞的特点,特别是男生、女生,在动作舒展上具有放不开的心理障碍,这是学习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要想将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将苗族文化引入,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例如,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多沟通交流等等。

二、中学把苗族文化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通过音乐来引入

通过学生对优美的芦笙音乐响起,同学们积极舞动起来,同学们的各个关节得到了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学当中的重要手段。对于苗族文化而言,虽然有很多的学生都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真正参加过苗族的活动或者是没有进行过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竞技比赛,使得很多学生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局限在电视上或者是口头讨论当中。通过音乐来引入,可以让学生对苗族文化有所了解。首先,芦笙音乐非常清脆,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去欣赏。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聆听芦笙音乐的过程中,就是释放心灵的过程。其次,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后,肢体上的行为表现明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苗族特色的健身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

(二)反排木鼓舞

通过对反排木鼓舞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使技术教学重点得到解决,完成了这套健身操的教学,“丰收操”教学难点得到突破。通过整套反排木鼓舞健身操的表演,让同学们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内涵,同学们的协调性、灵敏性等,积极乐观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从主观的角度来说,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他们喜欢听一些奇人异事或者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事件,不少同学都想亲自尝试一下。反排木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该舞蹈作为载体,向学生灌输更多的苗族文化,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充实,并且锻炼身体,获得更高的身体素质。本文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反排木鼓舞与其他民族的舞蹈进行对比,让学生积极的去尝试和理解,获得不同的思想感悟,身体上的成长和锻炼,也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积极的成果。

(三)学习斗牛文化

通过学习斗牛文化,采用创编的苗族斗牛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进入了新的高潮,通过教师对游戏目的、方法、规则、要点的讲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斗牛文化是苗族文化的精髓部分,是引入的重点。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万式,展示苗族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善于相斗的公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原则利于牛的优养进化。将苗族文化中的“斗牛文化”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学生在学习苗族文化的时候,可以与自己的所见所闻相结合,减少了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并且做出不同的见解;其次,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会更加广泛,教师作为成人,其见闻与学生不同,二者的广泛交流,可以打破课堂寂静,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综上所述,中学把苗家文化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后,对学生的发展,教学水平的进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健全,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苗家文化,甚至是将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

三、总结

中学把苗族文化引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建立苗族文化学习体系,加强师生交流,通过优化课堂上教学方式,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良性发展。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苗族文化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大的发展,为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苗族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苗族毕竟是少数民族,其民族特色非常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苗族文化的引进尺度和范围,不要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否则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4

1 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比较

1.1 旧课程标准的特点

旧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下,学生不是被看作各具特点的个体,而是假定他们是相同的个体。由于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像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将体育课程视为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计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预期好了的[3]。

1.2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五个学习领域,各领域只有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各校因地制宜选择内容去达到目标。这样,为何而教,为何而学,目标明确,也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考核内容上,既有技能、体能、学习态度、心理与行为的评价,又有终结性与过程性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自评与互评[3]。这种课程标准是培养全面发展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标准。

2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新课改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有新颖的方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

2.1 过多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新课改提倡面向全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开课就要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更多的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4]。反而达不到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的本来效果。

2.2 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但学生毕竟还处于可塑期与发展阶段,其辨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很多活动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任随自由、放任自流,那是“组织与引导”的失[4]。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上课内容,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就会导致在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的一些现象产生。

2.3 轻视教材作为最基本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标准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构建一种有教师、学生、教材、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整合的教学生态。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开放的理念,实施教学内容、方法、途径、主体、评价等的多元化,努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让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来发挥作用。但是课程与资源意识的无限扩展,会将教材淹没在众多资源中,弱化对教材的看重。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只是一带而过,然后就做宽泛的发挥与拓展[4]。其实,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制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材作为最基本学习资源的作用,要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的教学理念配合运用,才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提高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3.1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尝试情景创设的模式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中应遵循少年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2]。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配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愉悦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3.2 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已相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稳步推进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健康的成长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教材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要发展学生心理品质,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4]。只有把新的教学理念牢记心中,以新的教学宗旨知道自己平时的教学,这样体育老师才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信息,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3.3 尝试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

体育课中教师教学很多时候,会运用一些体育游戏来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利用课前的准备活动时间、游戏时间,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轮流带准备活动等,让学生不断尝试,创造出可能达到锻炼身体的体育游戏,并且尽量不要有雷同、重复。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就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实践水平和经验[4]。

3.4 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备课、按照进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老师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进度、大纲的指导下,运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说分层次教学。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教学的效果[4]。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安排的活动当中,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潜能。同时,利用体育文化,比如体育精神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力。利用一些集体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5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

体育新课改要顺利实施,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做好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更注重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当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引导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鼓励,对有关的知识要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评价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运用评价机制,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8]。

4 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学生同步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并在课堂中很好的运用,正确合理的把握和驾驭课堂教学。而同时只有在继承和创新的同时,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后才能真正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只有在教师改变多年以来的一贯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不断地推动课程改革。总之,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转变评价机制,实施创新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作用,才会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也会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算是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绍燕.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改的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与总结[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杂志,2006,(10):32-33.

[2]公彬.落实新课改创新体育教学[J].教育创新,2005,(12):56-57.

[3]赵敬波.浅谈体育新课改中对“度”的把握[J].教育艺术,2007,(6).

[4]林为共.关于对体育新课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咨询,2006,(8):108.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6]毛振明.体育与健康一高中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第一”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然而,目前中学生群体仍存在诸多健康问题,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第一”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然而,目前中学生群体仍存在诸多健康问题,近视、肥胖和心理亚健康等发生率较高,缺乏运动、低头久坐和过度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普遍存在,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关系,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疾患和亚健康人数增加。青海省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农村学生体现出自我封闭性较强、交流主动性较差等问题,并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学生超重和肥胖患有率不断升高。

(二)健康教育不足,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改变以科学知识和认知态度转变为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未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理论和创伤预防知识。知识缺乏与运动准备不足、运动创伤发生等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影响运动积极性等。

(三)体育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缺乏积极性。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社会甚至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尚不足,加之教学模式转变期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器材和场地以及学生健康认知缺陷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体育教学未能激发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普遍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倾向于以应付达标为主。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策略

体育是一门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培训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思想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快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积极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更多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教师普遍具有较好的运动技能传授经验,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健康知识,存在知识面狭窄等局限性,已不适应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应通过网络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其业务技能、健康素养和理论水平,引导教师重视知识普及,积极探索创新,根据学生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健全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是一门参与性、互动性极强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根据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教学资源拥有情况,将技能训练与发展个性、增强体质、培养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并重,健全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1.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应增加理论知识讲授、健康知识传授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避免单一化、教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坚持全面训练、重点培养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培养形成一至两项可终身开展的运动项目,使体育真正服务于终身健康。

2.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既往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技能达标得分为唯一依据,严重制约了体育课改革和教师创新意识。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新健康观和新课程目标的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纳入技能达标、健康理念、理论知识、健康状况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以全新全面的评价方式促进改革,引导课程体系建设和观念转变。

(四)加大投入,改善运动条件,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探索建立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为特征的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通过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运动条件,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活动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验运动带来的益处,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五)加强普及宣传和监督管理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6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 健康课程 契合 应用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对学校体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回应,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面对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使命的积极回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至关重要,选择符合学校体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理念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快乐体育思想的相关理念、内容和方法与当下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趋同,把快乐体育思想应用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更好地为我国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服务。

一、关于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产生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而“快乐体育”一词最先出现在1979年第24届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上。快乐体育思想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快乐的身心体验,通过体育运动和身心体验来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

“快乐”是人内心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情绪表达。“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但情感上的快乐是需要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快乐体育思想强调的快乐并不简单的身体愉悦,真正的身心愉悦需要通过身体练习产生的肉体酸痛来获得,使学生在勤学苦练中体验真正的愉悦和收获。因此,快乐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有吸引力的乐事,是通过身心体验所获得的深层次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快乐体育思想的契合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和合作的学习体验,简单的技能传授体现出的乏味、枯燥、单一等学习感受尤为突出,学生从体育课程学习中得不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逐渐降低,中学生越来越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寻找突破口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使中学生能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乐趣是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内部驱动力。

快乐体育理念的提出,是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结合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的先进教育思想。时至今日,快乐体育思想依然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指导性意义。快乐体育思想的相关内容为解决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出现的诸多“病症”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与其不谋而合。快乐体育思想正是能够提高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减少学生枯燥、乏味、单一的学习体验的“一剂良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快乐体育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践行和贯彻快乐体育思想,利用快乐体育思想的相关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帮助解决诸多问题。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用快乐体育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把快乐体验贯穿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快乐情感体验。快乐体育思想把体育参与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进行培养,在体育运动中充分理解、体验、享受、创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学,使快乐体育思想贯穿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快乐体验是前提

充分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快乐体验资源,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快乐学习体验是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亟待解决问题。那么就应该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出发点,解决问题出现的根源性原因。

(三)培养中学生的快乐体验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关键

贯彻和践行快乐体育思想,让学生在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快乐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体验、享受、创造快乐,正确理解痛苦与快乐深层次的内涵,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酸痛和成功、快乐,享受体育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感,具备创造快乐的能力。

四、结语

快乐体育思想在产生之初就致力于解决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快乐体育思想与现阶段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以快乐体育思想为指导,着力营造快乐体验的教学氛围,通过把快乐体验贯穿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始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中学生的快乐体验意识、习惯和能力等有效手段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轩大领.试论“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05):66-67.

[2]许可,戴超平.对当前我国快乐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6-27.

[3]周颖,徐亮.对快乐体育思想的理性探索与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04):36-39.

论体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篇7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大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学习生活更美好,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对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活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运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并舒缓来自场外观众同学的压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得到提高,推动心理水平的发展。

(三)体育活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活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人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四)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其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五)体育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减少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六)体育活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七)体育活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活动已经被公认为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根据研究,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要做到持之以恒。体育活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

(三)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的。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谈谈现代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 篇8

一、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问题设置

在每一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 并从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开拓学生的思路, 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 使学生带着问题上, 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投掷课时, 投掷实心球时出手站的角度应控制在多少度最为理想, 如何才能获得较大的最后出手速度, 如何屈膝缓冲保护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行为的内部动力, 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 是指一个人力求知识, 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课程和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新课程标准认为, 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运动技能, 学生掌握的动作是否规范, 并不十分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是体育与健康课课程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如何才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中学生就是好动, 爱新鲜, 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 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 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推迟疲劳的出现。如慢跑练习比较枯燥, 可采用分组跑、手托轻物跑、后踢腿跑、小步跑、听音乐跑等多种形式, 来完成慢跑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接力赛跑中, 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 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 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 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 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 在对墙垫排球、行进间篮球三步上篮的活动中, 当学生拿到球时, 多么想自由地活动, 或是几个人打个比赛。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 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 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 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集体之间, 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 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 和大家协同配合, 增强凝聚力。

四、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 我校也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 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改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 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 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 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 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探究 篇9

1 新课程背景下低效课堂现象分析

1 . 1 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教学目标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更要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在体育加入中考成绩以来, 师生共同追求分数的情况下, 采取延长教学或学生练习时间、增加负荷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这实际上这同资本家追求绝对剩余价值一样, 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问题, 设计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 忽视学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的问题;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着:以技能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在追求多样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但是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给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重点, 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3]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培养的现象。[4]因此教员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 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环境相结合,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发展。

1 . 2 片面追求理论构建, 操作性不强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提出的种类繁多, 但在实践真正能运用教学模式却不多, 只有与知识和技能有关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运用。培养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模式操作性差, 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在实践中应用难度较大。有的教师完全照搬在2011年体育新课标 (修订版) 中提出的五大 (或四大) 学习领域目标, [5]显然这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 而具体到一节体育课上, 目标设置则显得过大。而一些一线体育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同样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 从国外或其他学科“移植”过来的教学思想, 未消化、吸收内化为适合自己的思想, 使得很多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相脱离。

1 . 3 教学目标与模式之间的针对性不明显

新课程理念下, 目标有了新的发展, 但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却未提出, 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6]例如, “有的教案写到的教学目标中, 提到要提高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一节课涉及到柔韧、速度两种身体素质, 这种目标就已经很难完成了。当前的教学模式花样繁多, 但每一种模式大致都遵循一样的教学规律, 即:教学导入, 激发兴趣─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教学评价及反馈, 就产生了单一化的模式与多样化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实质上, 教学模式的提出一直未跳出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巢穴, “换汤不换药”, 只是在同一模式的前提下, 提出了更多的教学目标, 而这些目标只是形式上的,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所有目标, 而我国的教学模式特点不明确, 往往寄托于一种教学模式, 缺乏针对性。这种教学目标层次化不明显, 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灵活性, 因此以目标为定向的教学模式应利用观察、提问、体育运动实践等方法获得反馈信息。[7]

2 教学目标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现象。如按教学方法分类、按教学方对象基础条件分类、按教学目标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8]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全面而个性的社会型人才。

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 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对应。设置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实际条件, 还要考虑社会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要。2001年, 体育新课标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习领域;[9]2011年修订版的体育课程标准将其修改为4大领域5大方面,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属于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 即以运动为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属于非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 即以健康为主线。其中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系统教学、程序教学、掌握教学) 、以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非运动技能教学模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管是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还是非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的运动都不是单一的一种模式的运用, 而是几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比如在一节排球垫球教学中, 如果单一的采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难民会缺失兴趣, 这是加以情景教学、快乐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3 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功能,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在一节体育课堂中不可能选则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而当前许多学者往往将教学活动固定于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违背了教学规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不足, 因此, 我们要利用各模式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互补性合作, 以事半功倍。就像布鲁姆曾说的:“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上, 加上一种新策略, 效果虽不能倍增, 但是可以增加效果。”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 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 可能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另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因此, 在实际教学当中, 只有综合运用互补性的教学模式,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教学模式的功能;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贯通融合, 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 对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片面追求理论构建, 操作性差;目标与模式之间的针对性不明显等问题。为克服这些不足, 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以教学策略为准绳, 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高效课堂,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 4 (1) :39-42.

[2]石岩, 雷爱丽.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缺失[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 (5) :89-92.

[3]汪凌.中美日俄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6) :84-86.

[4]潘凌云, 王健.当代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兼谈我国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不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7 (4) :53-55.

[5]辜胜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 2003, 4 (8) :55.

[6]陶海清.体育目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与探讨[J].体育世界, 2007, 4 (10) :19-20.

[7]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 (3) :29-32.

[8]邵伟德, 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7) :947-949.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 篇10

一、进一步扩大信息渠道, 落实新的体育课程理念

由于过去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把全班学生放在一个平面上, 因此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播而缺少了学生学习后向教师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关系。这种课程教学的形式是缺乏生机的课。现在所提倡的班级教学是把教师和学生两者相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信息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既包括了传出, 同时又包括了反馈, 这种体育课的教学才应该是生机勃勃的课。

传统的班级制教学它是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在课中处在完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 传统的班级制教学并不是唯一的交往形式, 事实上,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发生各种纵横交错的连锁反应关系, 如果使这些关系都能互相沟通, 那么班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会学生主动地学习, 而且可以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增加全班学生学习活动总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对教学来说, 并不是消极因素, 而是有助于取得更好成效的一种有益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首先在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的学生可以较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提高能力促进知识技能的提高。其次, 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在认识水平, 技能与体能上的差异通过共同活动、互相启发可以互相得到促进。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班级制授课的缺点呢?我们认为应在基本上保留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 对教学班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造, 使改造后的班级能够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种设想是完全可能的。因为, 特别是在体育教学方面无论国际还是国内, 均在改进班级授课制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验, 有的办法已成为了各国实施的普遍方案了。

几十年来教学分组的形式一般采用两组一次轮换、三组两次轮换、先分后合和先合后分四种形式。上述这四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学习统一的内容在课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中教师主导一切,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提高, 因此不能适应课程理念的新思维。新的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领域目标统帅教学内容的新思路, 使课堂的组织教学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学习国外经验, 采用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分组教学, 也成为了扩大师生信息渠道, 落实新的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一种有益的选择。

1. 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所谓外部分组就是指改变传统的编班为按学生能力, 个人爱好为标准重新编班。所谓内部分组就是指在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个人的爱好进行编组。这种外部分组 (编班) 和内部分组的设想在体育课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外部分组 (编班) 方面, 目前在国外有很多的国家现正采用外部分组的方法, 有按男女学生性别编班, 按体能编班, 按体育课成绩编班, 按生长发育指数编班, 按所选项目编班等。另外, 在内部分组方面很多的国家也存在着按上述标准分组的各种形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选择学习运动项目的要求, 但是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不一样, 这又如何能在一个班级内进行教学呢?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完全让学生自由活动, 否则将会导致教学上出现“放羊”的后果,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改变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换句话讲, 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为外部分组可采取几个班合在一起上课, 由不同的教师, 对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生分别授课;而内部分组则可以在班内按学生所选项目进行分组, 由教师轮流指导, 实现复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好, 乃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也罢, 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2. 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均是在教学分组时是教师的一种主观判断。因为在体育课程教学分组时, 教师有两种基本设想:第一种, 是尽量缩小组内差别, 以实现在同一组内按照统一的进度和方法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效能, 我们把这种设想称之谓同质设想;第二种, 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差别, 以便于同一组内实现互相帮助的功能来提高教学效能。例如,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有意的把会游泳的和不会游泳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组内, 让会游泳的学生去教不会游泳的学生, 我们把这种设想称之谓异质设想。同质设想和异质设想均以提高教学的效能为目标, 以完全采用了相反设想。这两种设想可根据对象和条件来确定, 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求拓宽学生信息交流的渠道以实现新的课程理念。但是, 传统的教学只采用同质分组, 我们为什么不能采用异质分组以充分发挥学生互相帮助的作用呢?此外, 男女学生合班分组教学是作为当前高中提高教学质量的组织措施的。但是, 男女学生合班教学就没有好处吗?看来, 并非如此。在实践中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体会, 男女学生在一起打球, 男生的粗话少了, 犯规少了, 更文明了, 而女生则接到来自男生传来的球练习的机会也增加了, 看来男女学生合班共同学习还有意想不到的优点。

3. 实施体育课程教学分组新思维的若干建议

教学分组新思维是在实施新的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但是, 我国各个地区和经济条件发展差异性很大, 所以对于一些学校来说目前推行尚有一定的困难, 而对于另一些学校来说尚有一些组织措施要跟上,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精简教材内容;第二, 实施单元教学;第三, 加强学校教学管理;第四, 提高教师素质。

为什么要提出上述四点建议呢?因为, 第一, 如执行原教学大纲那样, 项目学得多, 一、二次课换一换, 教学分组经常变, 无法稳定, 这样又如何能实施教学分组新思维呢?第二, 教学分组往往是建立在单元教学基础上的。因此单元教学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 特别是在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课时, 更要考虑实施大单元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技术, 养成习惯, 促进终生体育。第三, 如实行打乱班级界线重新编班, 这就需要学校教导处对课程表进行调整, 甚至要求先安排好体育课程教学后, 再安排其他的课程教学, 这样就对学校教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 按照教学组织的新思维, 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熟练地掌握某几项专项技术, 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 教师在拓宽学生信息渠道的组织工作中需要更为干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初中)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顾渊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

[4]张春宝.对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思想上产生若干困惑的成因解析[J].中国育人.2006.12.8.151-154.

上一篇: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下一篇:7岁以下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