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战略

2024-05-18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战略(精选十篇)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战略 篇1

据调查, 我国信用卡行业光凭跑马圈地粗放发卡带来的不良率截止2008年底在1%-3%之间。据许多银行信用卡高层预测:明年信用卡不良率可能会上升到4%, 发达国家不良率为4%-6%。据《金融时报》报道, 今年随着美国失业率飙升, 4月份美国花旗集团、美国运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的信用卡相关呆账比例都达到10%以上, 全年预计亏损可能高达750亿美元, 成为继次贷后的新金融黑洞。

国内许多银行已经高度关注信用卡的不良追讨问题, 有的将不良资产如200万元不良打包转移给专业的催账公司, 可是调查事实表明这些专业的催账公司追讨回来的不良资产也很低。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对2008年的信用卡不良资产进行处理, 容易催收的账款由银行信用卡中心自己催, 而难催收的账款则外包给专门的催账公司, 这些不良资产包或大或小, 按照半年到一年或不等的不良资产比例打包, 如果是卖给催账公司, 以500万的不良资产比例计算, 最多能按20%的比例打包销售给催账公司, 催收率能够达到30%就是相当好的业绩。

据联信天下预测, 到2010年, 中国信用卡将突破1亿张;而未来的5~8年内, 中国信用卡贷款将达到90亿-120亿美元的规模。事实上, 根据《2009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调查与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显示, 截止2008年末, 我国信用卡的发卡数量已经超过了1.5亿张, 信用卡信贷总额达到6931.73亿元。如果各银行负责人不关注信用卡迅速膨胀之后市场已经开始发生的泛滥的变化, 不及时地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 势必使得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像美国一样越来越“廉价”, 不仅透支了未来, 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面对美国及韩国由于信用卡市场发展过快, 导致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被忽视造成的的信用卡危机, 我国的金融机构也许应该警醒。

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认真筛选客户, 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首先, 正确选择客户行业类别, 不要因为市场竞争而降低门槛。在市场成长期推销信用卡营销人员把娱乐业、餐饮业、农林渔采掘业劳务人员、保险营销员等行业的人员排除在外, 首先是他们不会向那些人群推销信用卡, 即使信用卡申请表递交上去, 在审核关也难以通过, 这也大大降低了信用卡成功办卡的数量。他们更倾向于向世界500强公司、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医院、学校、行政事业机构、科研机构、传媒等行业的人士推销信用卡, 但是一些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本身早已经是各银行的目标客户, 拥有数张卡;再向他们推销更是困难重重。于是很多银行为了继续抢占分切市场这个蛋糕, 现如今已经降格审核身份关以求办卡客户。可是一些限制性发卡群体也注定是高风险群体, 为了有效防控风险, 各银行应该制订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发卡目标群体的措施并开展营销。在受理客户申请环节应把好进件受理第一关:营销人员必须坚持做到“亲见客户、亲见申请资料真实原件、亲见申请人亲自签名”;必须认真审核申请人资料、单位收入证明、所需信息的完整性;如实填写营销备注, 营销人员应对客户申请过程的真实性负责, 防范伪冒、虚假及团体夹带办卡。在营销过程中, 坚决杜绝营销受理人员与非法中介相互勾结、串通作案。

其次, 根据80∕20法则, 信用卡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优质客户。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我国265个城市平均信用卡的渗透率仅在7%左右, 银行应在信用卡细节上做研发才能够成为其攻克市场的利器。拥有良好的品牌服务不仅能为银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赢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高端客户群体。所以这个市场千万不能因为竞争激烈而出现损失大于利益, 对于信用卡催收重视度远低于对发卡量的重视, 粗放发卡造成催收机制不完善、保全措施不得力, 遗忘了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的手段:风险回避、风险预防, 继而花费大量成本核销来承担这部分责任。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产品功能, 研发出更多具有差异化的特色产品,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来赢得中高端客户的满意。信用卡在产品设计之初应取其所长, 避其所短。管理层应改变由“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卡模式, 到认真研发如何精确锁定各种目标客户群体喜爱的产品, 实实在在地做产品、做服务, 增强信用卡产品的竞争力, 永久地圈住目标客户的心。例如建行龙卡汽车卡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从产品开始推出就坚持向有车一族推广, 并不免年费。这是一个被业界人士称为“有明确盈利模式的信用卡产品”, 使我们也看到被更多的私家车主所依赖。龙卡汽车卡的持卡人从这个产品中可以得到不少实在的优惠:比如车险优惠;养路费代缴;免费洗车;积分换油优惠;免费道路紧急救援等。持卡人可以从这张卡得到很多的“实惠”, 自然愿意缴纳200元的年费。

二、严格征信审核, 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

目前由于国内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 外资银行也加入中国市场的争夺如:东亚银行于2008年12月正式推出了人民币信用卡, 随着外资银行也逐步加大在我国信用卡业务资源的投入;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各银行过度追求发卡量, 重量不重质, 加上营销人员为了完成发卡任务的缘故, 往往会夹带受理自己不了解, 没有亲自上门核实申请人身份及办卡人意愿的真实性的进件;这不能够从源头上杜绝伪造申请现象的发生。如何在信用卡规模经济和风险控制的矛盾中实现稳步、健康的发展, 是银行征信审核人员面临的严重考验。这就要求我们的征信审核人员通过对申请资料的调查, 结合人行信息库协查结果对申请信息进行逻辑判断, 对于欺诈客户能够有效识别, 对于其中有疑点的内容进行核实,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是否发卡的结论, 而这些结论对于保证资产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

进关卡、审核关、交易监控是目前银行把好资产质量的前提, 而严把征信审核关是对于申请人进行授信额度的风险可控的重要前提保证。发卡行应不断加强对征信审核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典型案例分析培训, 可以加强审核人员对于不断发生的最新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有效防范类似风险的发生, 可以增加征信审核人员的经验判断, 提高征信审核业务技巧, 有效地提高征信审核的工作质量。征信审核初审的方式有多种, 在电话核实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差异化电话核实的方式。例如采用声东击西法:向申请人核实申请资料内容时, 出其不意地向对方提出与职业有关的问题, 通过对方的答复是否符合逻辑来判断申请资料的真实性。纠错方式法:对于客户必须就其中某一项内容用纠错的方式核实, 但是必须是客户自己选择纠正。填空方式法:例如将单位地址说出一部分, 另一部分必须由客户自己填充。发卡后金融机构对于一些大的办卡团体有必要进行回访与宣传工作, 指导他们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合理消费、及时还款 (签约联动账户还款) 、安全用卡等。笔者在客户回访工作中就曾经见到过客户把自己的信用卡善意地借给他人, 他人持借到的信用卡循环套现最终失踪的案例。

三、信用卡“圈地”校园应该以“引导”为主

近年来, 信用卡圈地运动迅速地圈到了大学校园。这些金融机构分析大学生适应新产品强的特点, 纷纷在大学校园驻点办卡。但是笔者在自己的银行已经见到过大学生卡不良率在慢慢滋生的苗头, 也见到了一些学生家长由于不愿还贷而引发的事件。今年虽然金融危机给美国信用卡行业带来消极影响, 导致坏账上扬, 但是美国政府在危机中的一系列举措、经营思路也值得国内银行借鉴学习。今年五月美国参众两院尽管遭遇了银行业的强力反对, 仍然先后以压倒的优势通过了有关信用卡改革的方案, 并经奥巴马总统正式签署后获得确认:该法案限制银行突然提高信用卡利率和隐含费用;除了极少例外, 禁止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在对21岁以下的申请人发卡时, 必须得到申请者本人有能力还款或者父母愿意替其还款的证明。另据报道, 我国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停止办理大学生信用卡, 究其原因是一些大学生办卡以后长期不用, 成为睡眠卡。种种迹象表明, 大量发放大学生信用卡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业信用卡业务的利润收入, 大学生由于是“无固定工作、无收入、无稳定还款来源”的“三无”人群, 而这些特点是信用卡发卡禁忌的。另外, 就是少数学生透支后没有能力还清欠款成为呆账, 虽然银行会通过短信和上门方式进行催缴, 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不及时偿还而形成呆账。呆账核销对银行来说是一笔损失,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损失更大, 因为从前年开始, 人行着手建立了征信系统, 所有赖账者都进入失信黑名单, 这些学生意识不到这里面的要害, 还以为银行拿他没有办法。由于大学生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而高额消费最终会拖累了父母与自己, 事实上父母如坚持不还, 大学生由于过度消费形成的不良记录将最终影响到他们自己本人就业后的按揭贷款买房等诸多与银行有信贷的业务。这就需要各银行驻校营销人员办理信用卡时给这些莘莘学子讲明:人行搭建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准确地掌握客户信用状况, 更好地把握贷款审核;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客户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诚实守信的记录, 无论是在贷款申请, 还是以后的信用审批上都更加便利。中国人以前的信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随着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 否则对于自己今后的贷款规划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 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各个银行都会把有过6次逾期记录的客户拒之门外。

四、防止套现风险

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的凸显, 还有一些诸如炒房、炒股等个人投资者也在迫切需求快速的融资渠道平台, 一些人就开始从多个银行办理信用卡, 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获取现金;或者利用信用卡以“高利贷”的名义公开征集贷款不得志的客户。虽然如今金融机构都在依托先进的系统和技术对于异常可疑交易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 一旦被发卡行认定还要被没收信用卡并被记入人行不良信息数据库, 但是由于我国发卡银行间由于对发卡客户信息资源保密且不能共享, 难于避免不同银行给同一个客户反复办理信用卡, 多行授信现象屡见不鲜。持卡人由于持有多个银行的信用卡, 而引发多头循环套现以卡养卡现象屡见不鲜, 而发卡行又往往不知道实际承担的风险。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兴起, 又催生一种新的套现模式“网上套现”,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套现模式表现形式一样:金额大, 交易频繁。信用卡POS机套现、网上套现交易增加了信用卡产业的经营风险, 一旦套现人的个人账务发生恶化, 加剧了社会诚信环境的恶化;利用信用卡进行小额贷款也给国家整体金融秩序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套现人如出现资金链断裂, 将会给发卡行带来很大的损失。很多商户、知名购物网站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遏制, 例如买家利用有网络支付功能的信用卡向支付宝充值, 其实背后隐藏的风险较大。

种种原始的、网络版的套现行为都在进一步地加大信用卡发卡机构的经营风险, 对此各商业银行方面应加强与人行征信部门的合作, 及时更新健全我国的居民信息共享制度。不能为了吸引客户办卡一次性过度提供授信额度作为条件, 而应该通过审查客户的前期还款记录逐步增加信用额度。对于涉嫌集体套现、大额异常交易、存在伪冒办卡嫌疑等疑似套现客户立即采取警告、降低额度、冻结其套现、透支等交易措施。应该加强对于收单商户的约束管理制度, 审慎发展收单商户。尤其是对于使用移动POS的商户、注册资金与营业面积较小的商户、低扣率行业商户, 银行机构应建立健全定期检查监督制度, 通过商户对账单核对其交易、走访商户, 防止商户的虚假申请、套现等风险情况的出现。利用申请POS机具掩盖其套现行为的POS商户经调查核实属于恶意欺诈商户, 一旦发现, 应该立即终止关闭其商户的交易服务资格。就在今年5月初, 人民银行联合了银监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 要求银行、银联以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商加强对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面对近几年信用卡套现的烽烟迭起, 我国应尽快出台禁止信用卡违规套现等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银行打击信用卡犯罪获得更加充分的法律支持, 将会有效遏制信用卡犯罪的现象。

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 篇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9年12月开办信用卡业务,主要推出个人人民币信用卡普卡,为银联标准卡(有效期三年,可设四张附属卡)。邮储银行信用卡使用方便,可在全国各家上和进行消费,以及任何一台有银联标志的自动提款机上取现。邮储信用卡产品的亮点为资费实惠、量身定分期(交易分期、账单分期两种分期方式随心选择,分期申请起点金额低、费用少)、还款方便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信用卡、信用卡风险及特点和种类。信用卡及信用卡风险简介

1.1 信用卡

信用卡是发卡行发行的,给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额度,允许持卡人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支付工具。其形式是一张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有效期、号码、持卡人姓名等内容,背面有磁条、签名条的卡片。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1.2 信用卡风险

信用卡风险在广义上是指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各种不利因素而导致的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信用卡风险是指因信用卡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和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导致发卡机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就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的问题而言信用卡风险包括:银行内部操作的风险、欺诈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信用卡风险的特点

2.1 风险的不确定性

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看,有些风险是必然要发生的,但何时发生确是不确定性的。例如,生命风险中,死亡是必然发生的,这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何时死亡,在其健康时却是不可能确定的。同时在信用卡申请审核中持卡人的欺诈变相骗信用卡给银行及持卡人造成不可抗力的风险。2.2 风险的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因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都由事物的内部因素所决定,由超过人们主观意识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2.3 风险的滞后性

信用卡具有“先消费、后还款”的特点,决定了信用卡持卡人无须预先存款即可刷卡交易。同时根据信用卡业务惯例,持卡人有一定期限的还款免息期。在免息期内,发卡银行无法完全监控持卡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只有在贷款逾期进入催收阶段后,银行才能真正确定风险损失的程度。

2.4 风险的分散性

由于信用卡持卡人分散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持卡人从事的职业特点比较分散,消费行为各异,而且持卡人用卡也会随其身处不同地域而呈现明显的使用地域的分散性。这使得信用卡风险也因此而表现为分散性特征。

2.5 风险的多发性及复杂性

信用卡持卡人总量大、消费频率高、自然因素变化较多,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无法预料的潜在风险。同时,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因素较为复杂,仅因欺诈因素引致的风险就包括伪卡诈骗、伪冒申请、卡片遗失、盗用账户、未达卡、网上黑客等。信用卡风险的种类

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其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信用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风险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下面主要介绍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及操作风险。

3.1 信用风险

银行传统业务的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单位或个人在借款到期后,不能履行合同、契约,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是特指持卡单位或个人在用卡透支后,由于发生经济问题或者主观故意,不能按信用卡章程规定的期限,或发卡机构与持卡人事前协定的透支期限,归还透支本息所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最隐蔽和最难防范的信用卡犯罪手段。2)谎称未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即在收到货物后提出异议,谎称从未进行交易或者有交易但没有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

3)虚假挂失。假装信用卡丢失,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的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

4)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从而长期无成本占用银行资金谋取暴利的目的。

3.2 欺诈风险

信用卡的欺诈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卡遭人冒名申请、伪造、盗领、失窃等原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欺诈类型主要有:

1)冒名申请。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申请信用卡,获批后,即刻进行欺诈消费或套取现金。

2)伪造卡。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真实的信用卡客户资料,然后再根据非法获取的信息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3)遗失卡或被盗卡。信用卡在邮寄或使用过程中不慎丢失或被他人盗取,从而被他人盗刷。

4)特约商户欺诈。主要是特约商户的不法雇员通过伪造交易资料骗取收单机构交易款。

3.3 操作风险

信用卡的操作风险是指发卡机构因管理和作业流程上的操作不当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卡机构内部员工疏忽大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对流程执行的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不应有的风险。

2)审批政策及后续流程漏洞造成的损失。

3)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备安全性低也有可能造成损失。

警惕个性化信用卡业务的侵权风险 篇3

个性化信用卡设计方案架构

传统信用卡,由发卡银行统一设计和制作,不仅同

家发卡银行信用卡的卡面设计完全一样,不同发卡银行信用卡的卡面图案也基本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和单调化特点。个性化信用卡,则是在引入客户“DIY”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信用卡卡面设计的一种颠覆性创新产品。目前,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已先后开展个性化信用卡设计业务。从实践来看,个性化信用卡设计业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发卡银行通常要求申请办理个性化信用卡设计的客户须为该行门户网站或个人网上银行的注册客户,并须在其门户网站或个人网上银行登录并验证身份后再进行相关操作。

②发卡银行保留信用卡正、反面基本要素(例如卡种、发卡银行标识、联合发卡单位标识、卡号、持卡人姓名、有效期、持卡人签名栏、统一客服热线等),同时将卡面其他内容设计完全交给客户。

③客户在网上与发卡银行签订个性化信用卡卡面设计协议,由客户承诺其设计的卡面内容不包含任何违法违规的文字或图像,也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客户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④银行向客户提供多种可选卡片形状,客户可在其中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类型:但因卡片尺寸标准规范原因,通常不允许客户自行设计卡片形状。

⑤客户将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图片(例如本人生活照、风景照等)上传给发卡银行,有的银行还允许客户对卡面图片进行在线编辑,并直接看到卡面设计效果。

⑥为扩大个性化信用卡设计影响力及受益面,发卡银行通常还要求客户确认选择将上传的图片相关权利转让发卡银行,并允许银行将其放入图片库共享给其他客户使用。

⑦发卡银行对客户上传图片或编辑的卡面图案进行审核,确保客户客户制作的个性化卡面不存在上述第(三)项所涉违法事项后,再为客户制作卡片并交付客户启用。

个性化信用卡设计与法律风险

从个性化信用卡设计方案来看,该项创新业务主要涉及肖像权、著作权等权利许可使用相关法律问题。

①《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肖像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在个性化信用卡设计过程中,客户很可能选择将包含个人肖像的图片作为卡面图案的主要内容,这就存在三种可能:一是提供客户本人的照片:二是提供客户本人和他人(例如恋人或家人)的合影:三是提供其他人的图片。由于客户通常情况下仅对其本人肖像享有使用权,如果提供非本人图片或包含他人肖像的图片,甚至将图片提供给银行并与其他客户共享,就可能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②《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作品。根据前述规定,作品著作权的取得并不以发表为要件:文字、美术、摄影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均依法享有著作权。由于客户上传至发卡银行的图片或编辑的卡面图案可能涉及文字、美术、摄影等多种作品或者作品组合,而著作权取得的非公示性特征又使得发卡银行在审核时可能难以找到恰当的比对标准,因而往往无法通过核对来准确判断客户是否依法享有著作权,或者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情形。

③虽然发卡银行要求客户事先须签订书面协议,承诺其提供的图片或编辑的卡面图案不存在违反著作权、肖像权法律规定的情形,但由于信用卡的制作和发行主体均系银行(甚至在很多法律文件中还明确约定信用卡的所有权属于银行,持卡人仅享有使用权),且银行发行信用卡这一商业行为的营利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如因客户设计的个性化信用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发卡银行将很可能作为直接责任人对权利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同时,由于持卡人系个人且经济承受能力极为有限,发卡银行还将面临经济损失难以客户进行有效追偿的法律风险:如果银行出现声誉损失,依靠客户所签书面协议挽回影响的可能性则几乎为零。

发卡银行防范侵权风险的对策

信用卡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个性化信用卡设计业务发展也不宜因存在风险而停滞。对于发卡银行而言,在开展个性化信用卡业务时需要前瞻性地评估其中各种法律风险,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

①鉴于客户通常情况下仅对其本人肖像享有使用权,因而对于客户在个性化设计过程中提供的肖像图片。发卡银行应将其限制在其本人照片范围内,并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审查确认(例如与客户本人进行对照、与客户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核对等)。此外,发卡银行也不宜允许客户将其个人肖像图片与其他客户进行共享。

②鉴于发卡银行难以通过审核判断客户是否对其提供的图片或编辑的卡面图案依法享有著作权,从审慎的角度出发应当采取低风险的个性化操作模式。例如,不允许客户自行上传除本人肖像之外的图片,改由银行事先向专业图片机构购买具有合法版权的图片并形成图片库,然后由客户在图片库中自行选择适合自身审美需要的个性化图片。

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篇4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种类

但与此相伴随的, 还有信用卡风险带来的种种问题。商业银行出于业务发展需要, 盲目发展信用卡业务, 降低审核标准, 给后期的信用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隐患。信用消费容易形成呆账, 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 给银行带来重大的损失。所谓风险, 即不确定因素。信用卡风险是指信用卡的发行、管理主体在信用卡的业务管理、经营过程中发生非正常范围内经济损失的可能。信用卡的风险存在于信用卡管理的各个环节, 包括信用卡的使用、支付和结算等环节, 牵扯到的行为主体也罗多, 包括信用卡发行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使用的特约商户、信用卡持有人等。

信用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在信用卡的管理过程中, 银行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较高, 而银行的审核手续不可能极尽所有相关的信息, 这样就容易导致信用卡风险的增大。信用卡的风险有不同的各类, 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 来自于贷款单位和个人的信用问题, 主要是由于借款单位或者个人不能在还款日如期归还, 导致商业银行损失本金和利息的现象;所谓欺诈风险, 是指由于持卡的主观恶意所导致的风险, 这种风险相比信用风险更难提前避免, 而且损失金额往往更大。操作风险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运营过程, 风险主要来自管理环节和流通环节, 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 监管的缺位等造成的。还有一种风险为宏观风险, 它具有系统性和不可避免的特点, 来自于整个的市场经济形势, 无论商业银行有多么完美的风险管理技术, 在系统性风险到来的时候, 也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在危机爆发、经济衰退之时, 良好的风险管理能使银行不至于毁于一旦。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相比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 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 我国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低, 管理队伍实力不强, 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存在, 导致我国现在的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是我国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落后, 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信用卡业务进行规范, 现在沿用的, 仍然是1999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业性规定, 约束性不强, 而且对于信用卡管理中的新问题无法全面规定和避免.另外, 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责任的法规缺失, 而且信用卡发展中, 相关制度不完善, 比如现行呆账核销制度不完善, 在不良资产增加的情况下, 不能有效的规避信用卡风险。

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个人信用约束方面的立法缺失, 公民个人的征信系统的缺失, 更加剧了该现象。个人征信数据系统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采集、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困难重重, 征信系统的建设难以适应信用卡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套体系是综合的、全方位的, 首先应当包括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的立法机关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管理经验, 尽快完善信用卡法律的制订, 金融的监管机构要从金融发展和信用卡业务的实际出发,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并从制度和规定方面加以完善, 织就一张完善的防御网, 以防止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监管漏洞, 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惩戒。在具体的业务层面, 要规范信用卡的收单等直接相关的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需要, 对银行卡的收单手续费规定较低。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信用卡业务中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监管体系的建设, 确保发卡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需要测算发卡银行、收单商户的成本, 修订并完善交换费率以交换费率单笔封顶的规范。

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中, 应当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信息平台, 对全社会的所有信用卡使用主体和潜在使用主体的信用记录收纳其中, 建立联网机制, 对相关主体, 比如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银监会、企业、公民个人的信用记录实现共享, 更好地实现信用的监督, 出台正式的征集管理条例, 强化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的保护, 对信用卡业务的采集程度、采集范围等进行规范, 使相关的机构需要时能够快捷、合法地获得相关的诚信记录。建立惩罚机制, 如果不能及时报送相关的征信信息, 或者征集信息的真实性差, 不配合相关的信用查询的行业, 加强处罚。

最后, 作为商业银行本身, 要夯实自身的基础, 打好内功, 使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的控制制度。站在整个银行的角度看风险管理, 彻底打通以前以部门为界限的设计工作, 把风险控制职能分解到相关部门, 从而实现业务的全流程控制。加强对内控制度的监督, 提高执行力, 加强每项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提高内部审计的强度和覆盖面。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建设、执行部门。

参考文献

[1]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卜业务运作仁[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曹亮.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8;5

[3]杨科.信用卡产业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信用卡, 2011;1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战略 篇5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普及,信用卡欠款总额也随之上升,单凭银行已经难以完成信用卡债务的催收工作,因此,许多银行出于加快信用卡逾期欠款回收、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将信用卡欠款的催收业务外包给一些第三方催收公司。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成本压力,加快了催收回款的速度,但从现有实践看,催收外包业务一旦开展不慎,将会对银行声誉、客户利益,乃至于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各类报刊对此类问题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发卡银行在开展催收外包业务时一定要谨慎。结合目前的法律法规,建议各行在开展催收外包业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催收外包公司的主体合法性。信用卡催收外包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是否拥有合法性一直引发社会的质疑。国家有关部门对社会上的“讨债公司”及“讨债行为”曾颁布过禁止性文件,而第三方催收公司大多数是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的“讨债公司”,既没有国家颁发的经营许可牌照,又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与管理,这些都导致了此类第三方催收公司承担催收业务的非法性。因此,银行在选择催收外包公司时,应注意选择有催收外包业务经营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合作。

二、委外催收授权的合法性。信用卡客户透支后,银行与客户之间就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有权要求用户还款。委托催收外包公司进行催收,实际上是银行将要求客户还款的催收权利授权委托给催收公司,在此过程中,授权范围是否明确,授权权限是否合法,催收公司催收手段是否合法,都将影响委外催收是否合法有效。授权不明、非法催收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将由银行和催收外包公司共同承担。从理论上讲,催收外包公司所能行使的权利只能是提醒信用卡欠款客户还款,无论是采用电话还是上门面谈方式,都不能行使除提醒之外的任何手段进行催收。因此,银行在委托催收公司行使催收权利时,应当以书面授权或签署协议的形式授权催收公司行使催收权利,明确催收的权利范围,要求催收公司采取合法方式进行催收。同时,加强对催收公司催收方式与手段的监控,对催收公司采取诸如电话骚扰、威胁恐吓、哄骗敲诈等非法手段进行催收的,应及时予以制止乃至终止授权。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战略 篇6

摘 要 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也逐步显现。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分析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入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剖析信用卡风险的表现类别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信用卡风险进行防范的对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银行信用卡 风险防范

一、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展现状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已发行信用卡1.86亿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交易笔数达19.7亿笔,同比增长32%;信用卡交易总金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69.9%。信用卡交易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2007年的11.2%上升至2009年的27.9%;信用卡交易额与GDP的比值从2007年的4%上升至2009年的10.4%。此外,信用卡产业对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减少现金支付成本、促进环保等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

二、银行信用卡的功能和风险类别

(一)银行信用卡有以下主要功能

1.转帐结算功能。持卡人在特约商户购物消费之后,无须以现金支付款项,只要递交信用卡进行转帐结算即可。这是信用卡最主要的功能。

2.储蓄功能。持卡人可以在发行信用卡银行所指定的储蓄所办理存款或支取现金,还可以在发卡银行所属的自动柜员机上凭卡取现金。

3.汇兑功能。当信用卡持有者外出旅游、购物或出差,需要在外地支取现金时,可以持卡在当地发卡银行的储蓄所办理存款手续,然后持卡在异地发卡银行的储蓄所取款。

4.消费贷款的功能。持卡人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超过其信用卡存款账户余额时,在规定的限额范围内,发卡银行允许持卡人进行短期的透支行为。从实质上讲,这是发行信用卡的银行向顾客提供的消费贷款。

(二)信用卡风险类别

1.信用风险:信用卡具有消费信贷功能,银行允许持卡人在一定额度内进行透支,这是以持卡人的信用良好作为前提的,持卡人应按照规定的时间与利率主动向银行偿还贷款。如果持卡人违约,未能如期偿还债务,便会使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出现坏账。

2.欺诈风险:这是指由于遭受不法分子假冒申请、伪造、盗领、失窃等原因而发生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为:(1)冒名申请。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申请信用卡,获银行批准后立即进行消费或者进行不法套现的行为,这是欺诈风险中最主要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中最棘手的。(2)伪造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真实的信用卡客户资料,然后再根据非法获取的信息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3)遗失卡或者被盗卡。主要是由于信用卡在邮寄或者使用过程中不慎丢失或被他人盗取,从而被他人盗刷产生风险。(4)特约商户欺诈。主要是特约商户或者特约商户的不法雇员通过伪造交易材料骗取收单机构的交易款项产生的风险。

3.操作风险:信用卡操作风险是指因发卡机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以及管理监督机制和流程未被切实履行或者员工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1.提高信用卡办理业务员的素质。改变对业务员原有的考核机制。一直以来,各大银行均以发卡量对业务员进行考核,该制度造成了业务员用尽一切办法进行开卡,废卡坏卡量巨大。改变原有考核制度,对“首刷”量进行考核以及对引入质优持卡人的业务进行奖励。可有效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2.办理过程中,严格审批可以证明还款能力的有效文件,如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社会关系等。信用卡发放初期,有很多业务员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和名片,根本无法真实反应信用卡申请人的经济能力。

3.控制新卡额度,对于没有信用卡使用记录者以及没有信用记录者,首次开卡额度可控制在一万元以下,资质良好以及还款信用良好者,可在一定时间内逐次提高其可使用额度。

(二)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服务跟进

1.加大催款力度,如适当扩大人工催款规模,对于还款记录不好的信用卡使用者,可提供提前提醒业务,保证其按时还款。

2.对按时还款的客户提供适当的奖励,如,增加积分,或者邮寄小礼物,使其长久保持良好的还款习惯。

3.对于信用不良的客户,可制定相應标准,减少信用度以降低风险。

(三)加强合作

发卡银行与相关部门之间、发卡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与外部相关者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的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掌握着大量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但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此外,如果各商业银行能够共享各自的客户信用记录,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申请人的负债情况,减少借款者多头借贷带来的过度借贷风险。然而现状却是发卡行之间的风险信息非共享,风险管理标准也不统一。

四、结论

信用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怕风险而限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银行应把这种风险作为资源加以合理利用,通过制定适当的风险策略,按科学管理方法探索风险与收益的对应规律,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产品设计、营销、审批、发卡、交易、结算、还款、催收以及为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合理的风险效益比,在收益完全覆盖风险损失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楠.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对策金融天地.2011.03.

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状况与对策研究 篇7

一、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状况

(一)认定口径和统计口径不一致

对于信用卡的透支期限,即信用卡在其期末有透支余额时,要从信用卡的首次透支日期起计算其透支期限,这使得正在持续进行信用卡部分还款的许多客户都纳入了信用卡业务的高风险客户群体;然而,在对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判定时,各行的认定标准和统一标准都不一致,有的银行是按照“一逾两呆”的标准,有的银行则是遵循“五级分类”的原则,当然,也有的银行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定义的不良标准;现如今,各银行的认定口径和统计口径既不一致又与信用卡资产现有的特性不相符,使得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因受其影响而增长。

(二)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目前,我国的许多发卡机构仍然缺乏先进的信用卡业务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虽然我国已经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技术,借鉴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我国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及其历史交易数据积累不够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得顺利实施,使得我国对信用卡业务中存在风险的管理得不到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有效支撑。

(三)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如今,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准备金存在着税前提取频率比较低和提取比例比较小的特点;而且拥有过于严格的坏帐核销规定和程序;此外,银联的必要风险准备金制度或是没有建立或是不够完善,使居民支付运行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四)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信用卡业务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其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发展,例如不时发生的银行信用卡系统错误、伪卡交易和恶意透支等情况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影响特别明显的是某些有预谋、有组织的而且涉及到信用卡犯罪的行为,这不容忽视。

二、降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几个有效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相关信用卡的个人信用体系

在现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个人通过自身的信用方式而获得进行资金消费、投资以及经营等支付能力的金融体制成为信用卡的个人信用体系,我们必须建立并完善信用卡的个人信用体系,才能尽可能地清除信用卡业务中所存在的风险。

(二)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社会信用法律体系

只有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信用法律体系,才能使信用卡的个人信用体系得以顺利地建立和完善,这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标准,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关于信用的各种相关法律对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消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各种信用关系,还使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得到支持,促进其稳定、快速地发展。因此,要使所有信用卡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相应的保障,我们必须及时地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信用法律体系。

(三)对国外先进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引进并对其管理经验进行借鉴

我们要不断地与国外的各大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和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系统服务商进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交流与合作,对先进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进行借鉴,对我国现有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建立、改进和完善,并有效改进其管理方法,才能最终提高我们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防控能力。

(四)做好信用卡业务事前风险的预防工作

我们应该从制定信用卡的授信政策、培训市场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征信、授信等方面做好信用卡业务事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五)做好信用卡业务的事中风险分析工作和监控工作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对客户的信用卡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良好的管理;其次,我们还要做好信用卡业务的授权、催收和客户服务工作,进而及时地监控和分析信用卡业务的事中风险。

(六)做好信用卡业务事后坏账的处理工作

对于信用卡业务中的呆坏账等现象,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良好的资产管理,采用法律诉讼或者强制执行等手段来达到降低信用卡业务不良贷款率的目的,最终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债权得到顺利的实现。其次,我们应该大量增加信用卡业务管理和问题处理的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信用的评价机制以及信用动态的跟踪分析机制,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各种技术管理方法来促进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特色的资金清算系统以及授权交换网络系统,进而达到缩短止付周期和清算时间的目的。当然,对信用卡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也至关重要,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信用卡业务事后坏账的处理工作。

三、结束语

对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状况进行并对其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对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拿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问题,才能使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得以推进和发展,也才能使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楼芳.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04,(2):60-61

[3]张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4]李献.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5,(7):162

信用卡透支业务风险测量及对策研究 篇8

1 对Credit Risk+数据模型的优点分析

首先, Credit Risk+数据模型立足于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 忽略导致违约事件发生的原因, 紧紧抓住违约事件的本质特征。由于违约事件相对非常少, 而且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是随机的, 这样, 已观测到的违约率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明显的波动, CreditRisk+模型采用加入违约率的波动性来加以解决。

其次, 计算的便捷性是Credit Risk+模型亮点之一。Credit Risk+模型只需要较少的数据输入和估计量, 对于每一种债务工具来说, 只需要预期违约率和风险敞口的值就足够了, 并且计算债项的边际风险影响也较容易。便捷性有助于 Credit Risk+模型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Credit Risk+模型的局限性同样不可忽视。与其它诸如和 KMV 模型一样, Credit Risk+模型假定利率是确定的, 忽视了市场风险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这是当前信用模型的共性) 。Credit Risk+模型忽视信用转移风险因素, 假定每一个债务人的风险暴露是固定的, 对远期利率不敏感, 不依赖债务人信用质量的变化。这些局限性都影响了Credit Risk+模型的精度。

2 Credit Risk+模型度量信用卡透支组合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本文所选择样本来源于某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研究范围限定于信用卡贷款, 其贷款对象为个人客户, 并根据 Credit Risk+模型分析样本在 2009年的信用风险状况。该行近年来信用卡业务稳步发展, 信用卡存量稳步上升

(1) 由于该行先期主要拓展准贷记卡业务, 该行的信用卡存量中准贷记卡占绝大多数, 贷记卡业务尚处于开展初期, 没有足够样本, 且观察期限很短, 因此, 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均为准贷记卡。虽然该行的银行卡 (含借记卡) 手续费收入已占全行中间收入的 60%以上, 但透支的信用卡占该行全部信用卡数量不到 30%, 本文选择持卡透支的客户作为观察对象。在申请办理信用卡时, 银行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 对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住所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市场竞争力或具有垄断性的大中型企业部分员工等可给予免担保即可发行信用卡, 对自然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及其他达不到免担保条件的群体, 需要提供有效担保即可办理信用卡。

根据调查了解, 该行信用卡透支客户绝大多数为免担保客户, 担保客户的占比很低, 为避免担保类信用卡特征的干扰, 因此在选择具体样本时以免担保客户透支为分析对象。综上所述, 在样本行选择样本的范围是持免担保的准贷记卡且发生透支的客户。

(2) 样本银行对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评级对信用卡申请人的授信。

样本行将根据申请人的职业情况、住宅情况、收入情况、家庭情况等进行评分, 根据各特征项分数合计划归为不同的信用等级, 如表1所示, 原则上按申请人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授信, 并根据提供有效担保的情况调整授信额度。

信用卡的透支期限最长为 60 天, 60 天以内的透支为正常贷款, 超过透支 60 天即从透支 61 天开始计算逾期天数。信用卡透支的风险分类根据信用卡的担保方式和透支逾期情况, 信用卡透支风险可采取矩阵分类。

(3) Credit Risk+模型中风险因素的测量。

信用卡透支的有效期限为 60 天, 但是, 通过贷款损失准备金冲销损失类贷款的会计实务一般是每年年末, 为了便于测算预期损失, 即是年末通过坏账准备金冲销的损失类贷款, 笔者确定观察期为一年, 并对样本行 200年全年透支客户中随机抽取 1271 个样本, 总透支金额 1349.6 万元, 按风险权重 100%计算, 即对信用风险暴露 (CE) 进行了观察。

首先根据样本客户透支金额大小进行排序观察, 可以看到透支客户集中度基本分布情况, 另从透支金额集中度分布情况分析, 透支金额主要集中在透支额度在 1 万元到 5 万元之间, 风险暴露也主要集中在该区域。根据该样本行的历史数据, 测算 1271 个样本的预期损失 (EL) 金额约为 10.57 万元, 中预期损失主要集中在透支级段在 2 万元至 3 万元之间的客户;由于样本行开办透支授信在 5 万元的业务时间不长, 户数不多, 且该行重点对此类客户的申请条件较严格, 加之重点监控, 目前未出现相关损失记录。

(4) 信用卡透支组合信用风险度量。

为更好地计算信用卡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 将透支级段进行细分, 假定风险暴露的单位为L=1000 元, 则每个级段 j (j=1, 2, 5, 10, 20, 30, 50) 平均普通风险暴露值 Lj=j×1000 元。

Credit Risk+模型假定每个级段都被看作独立的贷款组合, 计算每一个级段的预期违约数, undefined。

代表整个信用卡透支组合的预期违约数。

运用数学分析软件 Mathmetica.5.0 计算, 得出该信用卡透支组合的非预期损失约为了 16 万元, 即目前该信用卡透支组合对应约需要匹配的经济资本 (EC) 等于预期损失 10.57 与非预期损失 16 万元之和 26.57 万元。

本文侧重于验证 Credit Risk+模型度量信用卡透支组合信用风险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受样本行信用卡透支业务开展时间的局限, 历史数据期限较短, 甚至有关数据不能全面反映信用风险情况, 如透支额度在 3-5 万元级段的透支业务由于开展时间不长, 尚未出现损失类透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Credit Risk+模型度量信用卡透支信用损失分布的精确度。另外, 由于本案例所抽样样本为某国有商业下属某分支机构的准贷卡透支, 不是对该行所有信用卡透支 (含贷记卡) 业务数据库进行抽样, 该样本不能代表贷记卡的信用风险特性, 也不能代表有担保、质押或抵押的准贷记卡的信用风险特性, 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综合本案例所述, 应用 Credit Risk+模型度量信用卡透支组合信用风险切实可行, 尤其是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数据库尚未健全的条件下, Credit Risk+模型对数据需要较少, 且计算过程便捷的优点尤为突出。在应用 Credit Risk+模型计量信用卡透支组合信用风险过程中, 需要结合各商业信用卡透支管理制度、信贷文化、市场策略等差异, 扩大样本的抽样范围, 对信用卡 (含贷记卡) 透支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应用 Credit Risk+模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进一步细分透支频级, 提高模型的精确度。

3 对信用卡透支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将信用风险的度量和分析明确作为日常性工作, 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实施, 国内商业银行不仅面临资本充足率的挑战, 还面临着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发育尚未成熟, 上述介绍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是在成熟市场环境下开发应用的, 国内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银行先进管理方式的同时, 如何摸索开发出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并适合国内商业银行实际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是国内商业银行变革风险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开发和应用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找降低风险资本要求的途径, 更是应用有关内部信用评级模型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科学的度量和管理, 从而引导银行合理匹配稀缺资本的目的, 实现盈利最大化。

信用卡业务作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信用风险的度量及管理应该与业务拓展“形影不离”, 切莫报有亡羊补牢的念头, 实践证明, 等“亡羊” (损失产生) 之后再“补牢” (改进风险管理) 的成本远远超过现在的未雨绸缪, 防范于未然所支付的成本, 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已是前事之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信用卡透支风险管理, 笔者认为应从制度建设、建立行业共享型数据库以及强化信息披露等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行业性共享的数据库

无论是全社会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 还是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 健全数据库是前提条件。商业银行不仅要建立覆盖其所有客户的数据库, 而且要打破过去“各自为阵”的局面, 各行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可以共享, 使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不再是“管中窥豹”, 进一步弱化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也为建立高级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提供支持与保障。以美国为例, 美国信用卡产业相关法律体系共有《平等信用机会法》 (1974) 、《公平信用报告法》 (1971) 、《公平信贷结账法》 (1972) 等 18 项法律法规构成, 涵盖了信用卡业务的各个方面。正是这些同社会信用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保证了美国信用交易、信用管理和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美国, 信用卡有“个人经济身份证”之称。有信用瑕疵的消费者在信用消费, 甚至在求职和日常生活中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信用破产者需要至少 7 年时间重建个人信用。由于失信行为的惩罚性成本非常高, 所以银行和持卡人都非常重视建立和维护个人资信。

3.2 加强银行信息披露, 强化市场约束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情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 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会迫使银行有效地控制风险和合理匹配资本。更多的信息披露不仅会加强整个市场的自律, 而且还会改善银行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银行决策效率。

4 结语

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内信用立法的完善、数据库建设的加快、市场约束的强化、研究条件不断改进, 在不远的将来, 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必定突飞猛进, 对信用卡透支业务的评估的精确度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赤, 徐国嘏.银行信用风险度量Credit Metrics- (TM) 模型与CPV模型比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 .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战略 篇9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商业银行应当明确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其要素一般包括战略、流程、基础设施和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继续深化公司治理理念, 着眼长远, 制定可行的业务目标和市场定位。在信用卡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 注意优化信用卡业务产品结构, 解析运营中的风险点, 不断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畅通回馈机制, 建立风险数据库, 完善风险定量分析技术。讨论如下:

一、完善信用卡法律制度, 健全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沿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业界专业人士也多次传言要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信用卡社会持有量也很大, 信用卡交易也被广泛使用, 符合业务发展的新的法律制度的出台是比较急迫的了。目前关于信用卡立法的文件分散于《刑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文件, 应尽快整合成银行卡专门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全面规范银行卡业务行为, 为银行卡的操作风险管理和银行卡业务的长远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另外, 由于中国征信服务体系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尚待提高, 发卡机构利用第三方数据防范欺诈的手段单一, 申请欺诈也成为了欺诈风险中的重要形式。2006年1月由国务院授权, 人民银行负责组建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开始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简称个人征信数据库) 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 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 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 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 同时服务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但是, 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其一, 向征信机构提供错误、过时的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提供者自行提供的信息有误, 而业务人员也没有认真核实;另外信用信息提供者发现有误, 更改错误也是很麻烦的事。其二, 缺乏一部全国性的有关个人征信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缺失导致:对客户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界限难以明确, 影响了信息采集的工作质量。其三, 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急待建立。银行实施个人信用卡贷款后, 预警机制将成为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第一步, 预警信用风险得当, 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后续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目前应该抓紧做好两项工作:其一, 需完善个人信息资信档案的登记机制和异议处理机制。其二, 需建立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为银行后续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便利。

二、加强监管, 构建信用卡业务良性循环发展环境

我国目前信用卡产业发展阶段定位应为粗放式发展阶段的后期, 经历了早期“跑马圈地”, 越来越多问题制约着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因此, 目前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其一, 盈利问题。按照国际标准, 资本回报率达到20%, 资产回报率达到2%, 信用卡业务才能实现可持续盈利;连续三年达到上述标准, 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信用卡发卡机构的思路为:先抢占市场, 再盈利。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 国际上商户支付发卡机构的交换费率最低为1%。最高为4%, 其中美洲地区平均在1%至1.5%, 港台地区平均在1%至1.8%;我国商户付给发卡机构的交换费率平均在0.4%。在美国, 借记卡和信用卡适用不同的商户扣缴费率, 而我国未加以区分。其二, 操作风险问题突出。我国国民素质正在提高, 但风险教育仍显薄弱, 有些公民极为缺乏风险意识。这就促使了围绕信用卡业务欺诈风险十分的猖獗, 各类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犯罪活动。信用卡套现问题和欠款的催讨问题也成为了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三, 恶性竞争问题。由于信用卡业务盈利具有乘数效应, 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可以显著拉动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 发卡机构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信用卡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价格战、额度战。还有马路信用卡推销员, 只要凭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办卡。社会上的一些发卡机构明显违背根据持卡人信用情况确定授信额度的原则, 重复授信严重, 其给予持卡人的额度明显高于大型国有银行给予的额度。超出持卡人的偿还能力的风险授信加大了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应当规范发卡管理, 减少奖励性发卡行为, 提高活卡率, 减少睡眠卡。其四, 规范信用卡坏账管理, 强化信用卡风险管理。如: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指出, 目前我国信用卡坏账从认定到核销存在多部门监管现象, 不利于信用卡风险的准确认定:风险拨备由银监会管理, 呆账核销由财政部认定, 认定冲销以后, 认不认账还得由税务部门来决定。如此一来, 造成多部门认定标准、呆账核销政策和呆账损失准备提取政策不匹配, 加大了银行核销坏账的成本。我国信用卡坏账认定统计需要贷款两年未收回才能被列入坏账, 而国际通行做法是信用卡半年以上欠款未还即可核销。我国急需统一信用卡坏账认定标准。

三、提高信用卡受理质量, 大力发展网上办卡

根据央行2014年支付情况报告, 截至2014年末, 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9.36亿张, 较上年末增长17.13%, 增速放缓2.10个百分点。其中, 借记卡累计发卡44.81亿张, 较上年末增长17.20%, 增速放缓2.16个百分点。2014年, 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595.73亿笔, 同比增长25.16%, 增速加快2.85个百分点, 金额449.90万亿元, 同比增长6.27%, 增速放缓16.01个百分点。2014年, 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8 587元, 同比增长13.67%;笔均消费金额为2 146元, 同比下降12.55%;银行卡跨行消费业务82.80亿笔, 金额28.64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1.82%和20.59%, 分别占银行卡消费业务量的41.92%和67.58%。全年银行卡渗透率达到47.70%, 比上年上升0.25个百分点。可见, 信用卡发卡量增长和信用消费以及分期付款业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

目前信用卡的申请有两个渠道和三个业务受理通道。主要申请信用卡的渠道有:1、营业网点申请。客户可通过营业网点提交基本资料和相应证明材料申请办理。也包括了网点客户经理上门的集体营销。2、网上申请。客户可通过银行门户网站或登录个人网银完成一张或多张个人信用卡的申办业务。三个业务受理通道:1、快速营销系统。2、前后台分离操作系统。3、网上办卡。其中, 业务受理通道1和2在营业网点受理。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积极推广网上办卡。另外, 随着网络虚拟POS机的推出, 也可考虑由商业银行发行虚拟信用卡。网上办卡SWOT分析见表1。

四、做好授信额度管理工作, 实现信用卡业务均衡发展

信用卡业务的实质是一种个人信贷业务, 具有循环信贷功能, 因此, 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机制和做好信用卡持卡人的调查授信工作是实现信用卡业务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均衡发展的关键。片面强调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性, 盲目增大发卡量和人为降低信用标准, 追求信用卡业务的高利润, 会带来安全性隐患;而过于谨慎则可能造成利润的流失。商业银行应当以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不断修正信用评估办法, 以实现信用卡业务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发展。

有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信用卡业务以降低信用标准和重复授信来拉拢客户, 就会出现第4象限的情况, 信度低而额度高, 从而带来信用风险。而有些商业银行的授信则过于保守, 出现第2象限的情况, 信度高而额度偏低, 不利于充分挖掘客户的商业价值。出现象限2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1、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估模型。2、业务流程中采集的客户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不够。另外, 有些商业银行的网上办卡的额度只有人民币500元, 有时甚至会影响客户的正常使用, 则显得过于保守。要实现第1象限信度高额度高的理想状况, 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业务流程中的信息采集、业务处理的工作质量。2、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3、实行黑名单制度, 对于犯有欺诈行为的风险人物进行信用卡业务特别处理。

五、树立金融创新意识, 做好风险防范宣传工作

2000年前后, 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异军突起, 得到了迅速发展, 成为了许多商学院的经典营销案例。2012年9月26日新华网报道, “招商银行要最早废掉信用卡, 以应对当下电子化及移动端的变化。”时任招行行长马蔚华表示。他同时解释说, “废掉”并不意味着摒弃信用卡, 而是改革支付的形式。这是招商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又一次活广告。这就是招行与HTC联合推出“手机电子钱包”业务。如此看来, 网上虚拟信用卡似乎也不再是一种传说。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细分行业结构分布中, 移动购物一枝独秀占到54.3%的总额, 较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预计到2018年将占到整体总额的64%。支付宝钱包和P2P业务的兴起, 给金融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 扰动着金融市场的宁静。信用卡业务来自于金融创新, 为了保持银行客户支付市场业务发展的份额, 商业银行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开展金融创新, 重视客户体验,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优质金融服务。

另外一个问题是信用卡欺诈案件频发。商业银行要注重品牌建设, 积极对持卡人进行风险教育, 培养合格持卡人文化, 只有让信用卡客户用得方便, 用得放心, 提高防范欺诈风险的意识, 才能促进信用卡业务更好地健康发展。

六、培植共同商业价值观的信用卡文化

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风险识别及防范 篇10

一、汽车分期业务的定义

汽车分期业务是指信用卡持卡人在银行取得一定的授信额度后, 在银行签约的汽车经销商处购买非营运自用车辆, 银行一次性垫付贷记卡持卡人的消费资金后, 按持卡人所选择的期数将消费资金均摊至各账单周期, 由持卡人按照约定按期偿还分期金额的业务, 其交易行为涉及到持卡人、汽车经销商和银行三方。

二、汽车分期业务存在的固有风险

汽车分期业务存在的固有风险主要是客户风险及商户风险。

客户风险主要包括欺诈风险和资信状况风险。欺诈风险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伪造证明文件或冒用他人身份申领信用卡进行交易的情形, 包括为持卡人账户出现套现、伪卡、伪冒申请以及否认某笔或某些交易系本人所为的交易等;资信状况风险主要是客户资信水平、履约与偿债能力、负债状况、还款意愿落实以及担保等风险变化产生的风险。

商户风险主要是签约商户在办理汽车分期业务过程中违规操作、蓄意进行欺诈交易等情形, 包括套现、结算资金转移、利用虚假交易与持卡人勾结套取银行资金、商户资质恶化等风险。

三、审计关注的风险特征

汽车分期业务本质上是借助于贷记卡载体对个人办理的一种消费贷款业务。审计项目中, 审计人员需关注持卡人、汽车经销商和银行三方出现的审计风险特征, 并按照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计思路去做好对汽车分期业务的审计, 重点审计业务办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假分期以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

持卡人方面出现的风险特征:一是持卡人提供与其个身份信息、就职单位信息、家庭住宅信息、资信状况、收入证明等与实际不相符的资料进行虚假申请, 以获得专项分期授信资格。二是持卡人提供虚假或变造的首付款凭证、机动车销售发票、车辆保险投保单、销售合同等资料虚构交易背景, 以取得或抬高授信额度。三是持卡人以虚假机动车权证进行虚假机动车抵押登记, 抵押车辆价值被高估、抵押物处置后不足以覆盖用信额度等抵押担保未落实, 抵押物悬空或价值不真实的情况。

汽车经销商方面出现的风险特征:一是汽车经销商不具备合法的汽车销售资格, 不符合分期业务办理准入条件。二是汽车经销商提供交易渠道, 为持卡人伪造或是虚开机动车销售发票, 替换他人交易, 转移资金用途、非法套现。三是汽车经销商与银行人员或持卡人存在非正常资金往来。

经营行方面出现的风险特征:一是银行业务人员未能对每一笔申请的业务落实“亲访客户、亲见客户签名、亲见原始凭证”的制度, 申请资料完整真实性未验证, 持卡人申请办理业务的真实意愿未能确定。二是审批人不具备审批资格或超授权, 超过持卡人实际偿付能力超额授信、过度调增额度等。三是客户资信风险控制存在缺陷, 对于持卡人资信状况恶化或担保不足额的, 未采取降低授信额度、账户紧急止付、重新落实担保、提前开展催收等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四、汽车分期业务的风险防范

银行业务经营一方面要求经营行要积极开展专项分期业务, 加快分期商户的拓展, 提高分期付款业务收入, 另一方面又要求加强对经营行的业务风险管控, 实现规范经营。

一是业务风险防范。经营行一般会通过设定专项分期业务相关风险指标, 如专项分期业务不良率、专项分期业务损失率、当年新发放专项分期贷款逾期率、当年新发放专项分期贷款不良率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预测专项分期业务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风险指标值的反映, 进行风险分析与自我规范。审计则以信用卡相关业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筛选出不良率、损失率增长较快或是较高的二级分行, 将其辖属营业机构存在批量风险特征的汽车分期业务以及大额不良透支账户做为重点审计样本, 从业务品种、办理流程、客户准入、授信政策、分期结构、担保落实等方面对经营行存在的问题、制度缺陷等进行揭示, 帮助经营行防范该业务品种在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二是客户风险防范。经营行一般会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联风险信息系统以及贷记卡风险信息系统等内外部系统逐一对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履约交易行为、还款意愿以及担保情况等进行监测分析, 对可能出现的客户违约风险以及资信状况恶化、透支形成不良的风险交易的持卡人及时进行催收、通过对抵押物进行处置等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化解。审计则重点关注业务办理中出现的违规批量集中交易行为, 把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申请时间、受理网点相同的批量申请交易, 把分期付款账户集中在同一收单商户的交易, 把分期付款账户由同一账户或同一控制人关联账户集中还款的交易列为重点审计样本, 通过多渠道核实客户信息, 确认客户身份、申请意愿与其资信状况, 揭示分期业务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客户伪冒申请、集体恶意套现等行为, 帮助经营行识别并及时采取账户紧急止付、提前催收、资产保全、公安报案、关闭客户专项分期额度或提前终止客户专项分期计划等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三是商户风险防范。经营行一般会通过专项分期商户巡检、资质再审核等工作, 对专项分期商户是否存在套现、是否存在可疑交易、商户资质是否恶化等情况进行风险调查。审计则把短期内交易额过快增长、连续可疑交易、分期业务交易资金出现回流等特征的商户列为重点审计样本。通过经销商准入资格、车辆交易价格、购车发票、机动车辆保险单、抵押登记真实性核查, 交易资金流向跟踪等方法确认车辆交易的真实性、交易价格的合理性, 揭示分期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虚假汽车分期交易行为, 有助于经营行对涉及风险交易的汽车经销商采取延迟清算、终止合作、冻结账户和收回机具等措施来防控和化解风险。

五、审计建议

一是加强对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认定, 防止过度授信。经营行要对申请人提供的收入状况、收入流水进行审核, 要查验申请人提供的供职单位、工作行业、年龄、职务与收入水平的合理性, 对发现收入证明材料存在疑问的, 调查人员要到其工作单位、税务、房管、银行等进行查验核实, 对收入证明明显超过正常水平的, 需提供房产证、股票、基金等佐证材料作为依据, 防止超额授信、过度调增客户授信的风险。

二是要落实抵押担保, 防范虚假分期交易。经营行要设立抵押登记专职经办人员, 专职联系车行及客户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经营行从放款之日起到办妥汽车抵押登记前, 汽车经销商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三是要加强分期业务交易后的监测管理, 有效控制风险。经营行应严格汽车分期业务客户的统一授信及贷后管理, 按照信用卡逾期透支催收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风险监测和处置, 根据逾期风险信息, 通过专职催收人员上门跟踪, 掌握客户动态、分析其还款能力、落实还款计划或者进行法务清收, 有效控制非法套现、恶意透支、挪用资金风险。

摘要:本文从审计角度对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的风险予以归类及揭示, 意图通过业务风险识别, 审计风险把控, 促进该业务的风险防范及风险管理。

上一篇:初中数学解题中的转化下一篇:血清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