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舞蹈

2024-05-11

岭南民间舞蹈(精选五篇)

岭南民间舞蹈 篇1

一、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研究

(一) 道具舞蹈文化。在岭南民间, 道具舞蹈文化十分丰富。以粤北瑶族为例, 岭南瑶族的《大长鼓舞》以及龙门蓝田瑶乡的《舞火狗》就十分具有代表性。除了利用声乐道具, 广东还流行大型动物道具舞蹈。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一带, 大型道具舞蹈种类得到了集中, 而舞蹈种类主要集中在龙、狮、麒麟和凤几种喜庆动物上。根据《广东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普查可知, 调查发现的450 种民间舞蹈中, 有62个龙舞、40 个麒麟舞[1]。而这些舞蹈无一例外需要使用大型的道具, 从而体现了岭南丰富的道具舞蹈文化。

(二) 与宗教、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在岭南民间舞蹈中, 有很多与宗教和劳动生产有关的舞蹈, 从而体现了岭南民间丰富的舞蹈文化。在粤西和粤北等地区, 主要流行的是与宗教有关的舞蹈样式或与劳动生产有关的舞蹈形体。例如, 《席狮》就是一种香花佛事舞蹈, 主要在做丧事的主家用于调节祭坛气氛。而在客家, 则有著名的《采茶戏》舞蹈。该种舞蹈主要与劳动生产有关, 一般会在春节期间演出, 由于具有贴近生活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所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此外, 粤西和粤北的一些边远地区还流行《舞春牛》的舞蹈[2]。而该种舞蹈讲述的就是古金牛星下凡繁殖后代, 然后帮助农民农耕的故事, 体现了当地人对劳动生产文化的重视。

(三) 游艺民俗舞蹈文化。就目前来看, 广东的游艺民俗舞蹈种类较多, 在潮州、汕头和揭阳等地区, 拥有着丰富的游艺民俗舞蹈文化。而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文化, 主要是由于该区为古代南奥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融合发展之地。在这些地区, 《英歌舞》、《钱鼓舞》和《鳌鱼舞》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而游艺民俗舞蹈表演的内容多为民间生活的轶事趣闻和民间的故事传说, 舞者会直接进行故事中的人物动作和神韵的模仿, 从而使舞蹈显得逼真和诙谐, 继而体现了岭南丰富的游艺民俗舞蹈文化。

二、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呈现方式研究

(一) 道具舞蹈文化呈现方式。岭南道具舞蹈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点, 多在传统节日或喜庆时节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大长鼓舞》为例, 该舞蹈又被称之为“调花鼓”, 是一种男性群舞, 没有表演人数的限制, 但是必须成双成对。在表演的过程中, 需要两人一组, 并且保持三四步的距离。同时, 两人需要左肩相对, 并且不时旋绕成圈和穿插换位, 从而形成斜排、横排或方格样式的队形。而除了大长鼓舞, 该地区也有《小长鼓舞》, 可以在婚姻活动或喜庆丰收时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 一般会安排私人队伍, 具有较强的观赏性[3]。在一些情况下, 还要在八仙桌上对鼓而舞, 所以也具有较强的技巧性。

(二) 与宗教、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呈现方式。在与宗教、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的呈现方面, 客家的《采茶舞》十分具有代表性。该种舞蹈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 会在春节期间演出。在表演的过程中, 表演者需要头顶水碗矮步走, 并且舞起扇花像绣球。同时, 表演者还要做到“水袖挥舞龙摆尾, 收舞静观若神偶”。所以, 在客家《采茶舞》中, 单臂袖、扇子花和矮子步是三大特点。而表演的内容主要围绕生活生产, 比如进行挑担和绣花等劳动行为的模拟。这些舞蹈的呈现, 可以体现客家人的劳动理想和愿望, 并且能够将客家人的劳动感受和内心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三) 游艺民俗文化呈现方式。在岭南民间舞蹈中, 游艺民俗舞蹈文化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以《英歌舞》为例, 该种舞蹈是一种融合舞蹈、戏曲和武术的民间广场舞蹈。在表演时, 所有的舞者均为男子, 主要在春节至元宵节的日子里演出, 可以歌颂英雄人物, 也有弘武健身的功能。而其表演形式分为“前棚”、“中捧”、“后棚”, “前棚”为舞蹈的主打部分, 是男子集体舞蹈表演, 主要由棒槌舞和小鼓舞组成。在表演的过程中, 演员需要做古代武士装扮, 并且涂抹脸谱, 但是没有明确人物身份。表演队伍将分为两队, 纵队向前行进, 能够变换出半月莲、金龙穿水和双龙出海等队形, 具有舞姿优美的特点, 并且能够显示出阳刚英武之气。

摘要:岭南民间的舞蹈种类较多, 所以其舞蹈文化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因此, 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对道具舞蹈文化、与宗教和劳动生产相关的舞蹈文化、游艺民俗舞蹈文化这三大类岭南民间舞蹈文化展开了分析, 并且对其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 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曾华美.试论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 (01) :87-91.

[2]李永祥, 曾华美.岭南民间舞蹈的道具文化初探[J].民间文化论坛, 2012, (06) :78-86.

岭南民间舞蹈 篇2

[摘 要]岭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主要以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其地域文化在动作、姿态、音乐、意境、色泽等方面赋予本土舞蹈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形态,造就了一方独特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广府文化 潮汕文化 客家文化 岭南文化 民间舞蹈

岭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岭南舞蹈在大中华舞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传承和发展,深受岭南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一、广府文化视域下的本土民间舞蹈

广府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极具特色。广府饮食文化绵延流长,积淀深厚,形成不可替代的饮食趣味与审美意蕴。在广府本土舞蹈的创编中,以广府美食作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舞蹈作品《老火靓汤》就用活泼温情的形式,呈现了这道广东美食的加工过程;而大型歌舞剧《岭南行走》中的压轴篇章就是以饮食文化为主打的《大吃一顿》,将广州的茶楼饭肆搬上舞台,演员们手执筷子与茶杯敲击扣响,高呼“上梅菜扣肉”,将舞剧推向高潮。

广府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以 “西关大屋”与“骑楼”最具风情。“西关大屋”汲取了中原园林建筑和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精华,又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是在清朝兴起的,其特点是矮脚吊扇门、趟栊、大门扇,根据广州的气候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如《岭南行走》、《骑楼晚风》等作品,以广府建筑为背景,静静地讲述着一个遥远又亲切的故事。

广府音乐源自粤剧的过场音乐,也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地方音乐,更重要的是广东音乐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其悠扬、婉转的乐声给人以愉快和美好的感觉。以广府音乐为背景音乐的舞蹈,情感中亦会融入婉悦、愉快之绪。

二、潮汕文化视域下的本土舞蹈

广东潮汕地区背山临海,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茶文化是潮汕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在潮汕地区,饮茶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趣味。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手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因此在舞蹈中亦会融入能表达这五种精神的情感与舞蹈情节。舞蹈作品《潮汕那壶茶》、《功夫茶》、《擂咸茶》等,都是茶文化舞蹈的代表作。

此外,潮汕音乐是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曲调高古典雅,旋律婉约多姿,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在舞蹈应用中也广泛应用。除此之外,民间文学、潮剧、工艺美术、宗教文化等发展,丰富了潮汕文化,也给当地舞蹈创作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蹈题材。动物或图腾也是舞蹈创作的元素,有《蜈蚣舞》、《双咬鹅舞》、《布马舞》、《鳌鱼舞》等,如《蜈蚣舞》由对造型艺术素有研究的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制作而成,制作20米长的大蜈蚣躯壳,石文勇协助设计舞蹈动作,在伴奏乐声中,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爬行蠕动出场模仿真蜈蚣的神态和习性。潮汕文化中颇多美好的故事传说,《战鼓舞》、《舞九鳄》、《钱鼓舞》等以此舞蹈的题材,以纪念和歌颂这些美好故事中的人物和精神。

三、客家文化视域下的本土舞蹈

客家 原是中原汉人,出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五次南迁。由此看出客家人有很强大的团结精神与向心力。在舞剧《大围屋》中得以体现出来:从《梁塌了》、《立柱了》、《山醒了》、《烛红了》到《歌哑了》、《灯亮了》、《龙腾了》,一个个富有诗意的舞蹈段落巧妙衔接在一起,通过对发生在主人公雪娘、梅子、天树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慨然大义的舞蹈化描述,聚焦于大山围屋中一户移民家族所经历的几代悲欢离合,展现了客家人千年流转、万里迁徙的浩荡历程,把客家人身上的民族精魂表达得淋漓尽致。

客家建筑土围子,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匪盗纵横,社会动荡不安,大户人家为保住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在客家舞《土楼神韵》中,共分为《荜路蓝缕》、《硕斧开天》、《客家灵秀》和《四海流芳》四个篇章,都是以福建土楼风貌为背景,浓浓的客家风情,反映客家先民扎根闽西山区建造土楼、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如歌岁月,引起深深的回忆。

四、岭南民间舞蹈形态特征

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三大支流,其文化各有特色,亦有共同之处。其舞蹈在岭南文化的影响下,亦有相同之处:

1.姿态巧:岭南舞蹈中人物的姿态动作总是轻柔灵巧的,聪明伶俐,正义善良。如舞蹈作品《西关小姐》中,人物形象娇俏活泼,婀娜多姿,动作轻柔细腻。表现潮汕文化的《水乡晨韵》中描绘的是妙龄姑娘们在海边嬉戏的美丽动感画面,动作活泼俏皮,却不失妙龄女子的纯真稚气与灵气。《稻草香》中,多以模仿客家人在农作物劳动之时的动作,把劳动时的动作,通过模仿,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态轻巧灵活,一群客家妹子怀着愉悦的心情劳作田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与美感。

2.音乐轻:岭南舞蹈背景音乐一般比较悠美、轻快、积极向上。无论是《西关小姐》、《雨打芭蕉》、《客家风情》、《彩云追月》等的音乐都是较为悠美、轻快、昂扬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三大支流文化中,都有各自明显的语言特点:广府有粤语、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舞蹈背景音乐也会用到方言歌词,音乐中加上语言的??唱,??唱也一般比较轻快,如畲族舞蹈《金稞红酿》中,舞蹈后半部分加上了酿酒时表达美好愿望的念词,再加上轻快的音乐,更能渲染气氛。

3.意境美:岭南舞蹈的幽美意境:小桥流水,缕缕炊烟,水流潺潺,人儿善,情儿长。岭南,是一个温柔的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低头见水,抬头见山,抹抹绿色在此方。

舞蹈作品《雨打芭蕉》中,姑娘手中拿着的片片芭蕉叶,似乎细雨轻打着芭蕉叶,正和这些姑娘们嬉戏。江南独特的绵绵细雨,轻拂手中绿绿的芭蕉叶,享受细雨如丝,轻打芭蕉的美妙。而在作品《西关小姐》中,舞者们手持宫扇嬉戏,尽显活泼开朗,转而宫扇又变为镜子,对镜梳妆,体现西关小姐重视仪容,风姿绰约。更有作品《西关风情》中西关大屋,虽然只是一个静物,但却带着厚重的历史沉淀的岁月痕迹,向观者慢慢地诉说着那逝去的往事,像一首歌悠远而沉静,耐人寻味。

4.色泽暖:岭南舞蹈在整体色调的把握上,以暖色为主。无论是服饰、头饰、道具等,大都用暖色调呈现温情雅致的风格。岭南地区,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凄凄,都是一种地域特色,一些小情小调,小伤小感,小愉小悦,都能烘托出岭南人的生活方式。《潮汕那壶茶》、《请茶》、《习?粤》中,姑娘们的服饰都是暖色调的,青、红、蓝、绿等,《雨打芭蕉》、《水乡晨韵》中的道具也属暖色调,皆诠释出岭南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幸福祥和的生活状态。

5.故事淳:岭南舞蹈的作品剧情质朴、淳厚、生活化,却非常深刻。比如舞蹈《摇啊摇》表现一对在水上靠摇橹讨生活的父女,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摹,展示出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父亲靠摇橹养育了女儿,而长大成人的女儿继续摇橹养活着自己的父亲。寻常的生活,酿出醇香的生活美酒,甘洌澄澈,道出了生活的本质。水边生活似乎是岭南生活的一个主要形式,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生活场景,通过富有风格化的动作动态语言,挖掘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美好世界,呈现了一副古雅敦厚的生活图景。

岭南民间舞蹈 篇3

[关键词] 岭南 民俗舞蹈文化 舞蹈作品

每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和人文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本质的风格特点。民俗舞蹈范围很广,包括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民俗活动。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创作对于许多舞蹈编导来说都是想做却又不敢轻易去做的。我们知道舞蹈的本体就在于独特的身体律动所衍生出来各种丰富的肢体语言,而一个民间舞蹈作品除了具有动作风格性以外还要在表现形式上,主题内涵上,服装、音乐上具有其地域风格与时代特点。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分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客家民间舞蹈、广府民间舞蹈、潮汕民间舞蹈等。其特征有1、歌舞结合的叙事情节类表演,例如“钱鼓舞”通过演员的唱词结合舞蹈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2、在节日喜庆活动中模拟动物的大型道具舞蹈,如舞狮子、舞龙、舞麒麟、舞牛等等,3、以舞蹈动作为主代表男性特征刚劲、矫健、勇猛、威武的,如英歌、瑶族长鼓舞等。虽然岭南民俗舞蹈丰富多样,但是适合于搬上舞台供给编导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民间舞屈指可数,而且律动及风格性动作少而单一。对于一个舞蹈编导来说,首要重任就是创新。创新的动作,创新的舞蹈形式,但是对于本身动作少而单一的岭南民间舞蹈来说,这样的创新常常都难倒了我们的编导,因为一旦着手创作就容易过于新,让人觉得这不是岭南民间舞,太过保守不敢创作又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舞蹈作品。所以如何将这些民间表演形式转化成一个舞蹈作品,又如何将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恰到好处的在舞蹈作品中体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试论。

一、深入生活提炼舞蹈律动,并做到万变不离其中

律动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运动方式,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运动规律。从生命的一开始心脏规律的跳动,律动就存在了。再看自然万物,海浪的起伏、石头落入水面泛起的涟漪,日出日落等。再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钟的摆动,车轮的滚动、机器发出的震动和颠颤等等。我们打开互联网搜索有关“律动”的词语(选自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714621.htm)看到有这样的解释:“‘律动’两字是希腊语RrhmlDs发展而来,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从字意上来讲,律动可理解为有韵律节奏的身体动作。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内心节奏的动作”。另外也有注解说:“律动是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一种感觉”。那么在舞蹈中律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一种风格,一种性格,一种情绪,甚至体现一种形象。编导先要学会提炼律动,将提炼好的律动进行加工形成了舞蹈的动律。许多的民间舞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集中了一代又一代民间百姓的智慧,本身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和固定的舞蹈套路。例如在岭南民间舞中潮汕钱鼓舞、英歌舞、连南瑶族长鼓舞等,都有他们鲜明的舞蹈动律及体态。例如潮汕钱鼓舞,是身体绕8字圆的律动,有由下弧线起绕,也有从上弧线起绕。英歌,由膝盖发力至胯,到上身波浪式的律动,提颠步及撩击锤律动。瑶族长鼓舞膝盖屈伸,上身绕圆及摆鼓的律动等。当然这些民间舞蹈的律动绝对不止这些,这是要靠编舞者深入民间细细的学习、观察与发现。抓住律动就抓住了这种民间舞的动作核心。还有一种律动除了从现有的民间套路里发现,还可以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例如我们在观察连南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大多都是在山上劳作。当他们蹬山的时候,步伐矫健有力,会把膝盖高高地抬起然后踏落在石板上,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观看他们的长鼓舞时会出现的后来我们称之为“吸蹬步”和“踩蹲”的动作,它体现了瑶族男子的潇洒帅气,刚健敏捷。又例如我们的“黎族舞蹈之母”陈翘女士,她在提炼海南黎族舞动律及动作的时候,观察到黎族少女平时在生活中的站姿很有特点,后来通过这独特的站姿发展出了别具个性的舞蹈动律与步伐。笔者创作的瑶族舞蹈《排排瑶寨舞起来》及潮汕钱鼓舞《听鼓仔》这两个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对于广东民间舞蹈动律的发展与变化,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会觉得舞蹈动作既丰富多彩又不脱离民间风格。

民间舞蹈律动也是一种民俗舞蹈文化的体现。在创作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时候抓住生活律动及原生态舞蹈动律,进行新的舞蹈语汇创作并进行编舞技法的例如空间、力度、方向、节奏等等的变化。力求在不离开原生态风格韵律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语汇的再创作。

二、转化肢体语言体现民俗舞蹈的精神与灵魂

抓住民俗舞蹈的神与魂,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无论怎样创新都不容易失掉其风格特性。在岭南民俗舞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舞动物道具以及祭祀的舞蹈,舞蹈动作素材比较少。例如流传于佛山、东莞的“麒麟舞”;中山、珠海等地的“醉龙”“耍龙船头”;番禺的“鳌鱼”,还有其它地区的“蜈蚣舞”“舞春牛”“双凤舞”“舞貔貅”“鲤鱼化龙”等等。虽然这些都被称为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范畴,但它们的舞蹈性是很弱的。要想将它们变成一个舞蹈作品,编导必须要学会将其神与韵转化成肢体动作。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体现情感的艺术形式,而舞蹈作品除了包括独特丰富的肢体语言外,还包括了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清晰的主题,饱满的情感,还有合理的结构。在大部分岭南民俗舞蹈中都是借用表演者的力量来进行模拟动物的道具舞蹈,舞者通过挥舞大型动物道具而进行表演。在岭南地区许多的动物造型,制作工艺都非常精美,生动。再配上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和各种舞法,动物舞蹈就仿佛赋予了生命一样,变得活灵活现。还有许多动物舞常常都与火焰结合表演,场景壮观,气势雄伟。虽然这些表演被列为岭南民间舞蹈的范畴。但是,从真正意义上说这些应该算是民间表演形式。当我们把这类民间表演形式以舞蹈作品的样式搬上舞台的时候,既要能保留住原始表演的风格特色,另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尽可能的发挥肢体语言的可能性,通过肢体语言将民间表演的精神与灵魂表现出来。记得以前曾经在一个舞蹈比赛中看到了一个《鳌鱼舞》的舞蹈作品,舞者身上套了一个民间表演的大鳌鱼道具,整个人藏在了鳌鱼里面,然后几只大大的鳌鱼就在舞台上走来走去,没有任何肢体动作,最终这个舞蹈作品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所以说没有舞蹈语言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舞蹈作品,仅仅只是一个表演而已。岭南的民俗舞蹈表演形式历经了千百年,集中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会将这种民间表演形式的精神与灵魂转化成肢体语言,是舞蹈编导首要做的事情。记得在第六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原广东舞蹈学校,(现在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有一个参赛的原创作品男子独舞《醒狮》。这个作品选材于广东的狮舞,在民间原始的狮舞是由两人表演的,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通过舞狮人的操作及腿部的动作,体现了醒狮的神韵及英武、威猛气质。大大的狮头几乎把一个人的上半身盖住,所以表演者的腿部表现尤为重要。醒狮的下肢部分采用了很多南派武功的动作,例如“丁马步”“吊马”“四平马”“麒麟步”“跳步”“虚步”等等。而这个舞蹈作品《醒狮》并没有用任何道具,仅靠舞者的肢体语言就把醒狮的神韵和气质表现了出来。编导的成功之处便是取了民间醒狮表演的神与魂。在神态上面,通过捕捉狮头的动态及节奏形,使之生动深刻。在动作方面编导将民间传统的动作套路保留并加以发展,结合了现代舞的动作发力方式,配上了上肢具有古典韵味的动作及手型。所有的一切经过编导的再创作,借着醒狮的形象,表现了岭南狮舞的气质以及中华民族的男子气概。这个作品是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创作成舞蹈作品的一个成功例子。

三、舞蹈形式上唯美、唯真的写意表现

岭南民俗舞蹈其中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源自广府风俗文化,广府风俗文化历史悠久,虽然在舞蹈动作上没有保留太多素材,但是它的民俗风情还是很丰富的。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以广州和香港为核心。既有古南越时期的遗传,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潜移默化,更受到西方文化及殖民地因素的影响,具有了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俗风情里有许多题材都倍受舞蹈编导的青睐。例如:西关小姐、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水上民居疍家人、婚嫁习俗自梳女、乞巧女儿节,又例如岭南地区雨水充沛,林木茂盛,百花争艳,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根据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进行选材的有雨、芭蕉、蔗林、木屐舞、凉帽等等。这些内容长期被舞蹈编导进行创作,几乎已默认为岭南民间舞蹈的范畴,但是这些舞蹈没有自成一派的舞蹈动律和动作,都是编导根据自己的理解全新创作的。近几年这类岭南舞蹈大多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创作,局限性相对较少,注重追求美的意境。但无论如何创作,保留住岭南地域、人物的情感特点,风格韵味才算不失为一个真正岭南舞蹈作品。在广东省多届岭南舞蹈比赛中涌现了多个优秀的岭南舞蹈作品。例如2014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群舞作品《雨打芭蕉》就是一个极写意的岭南舞蹈,编导将这个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在审美角度与表演形式上做了一个很大的突破,更注重内心情感的释放,大大的区别于我们以往所见过的舞蹈《雨打芭蕉》,使传统题材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在这个作品中编导借助了服装的效果,将传统女子的长衫比做了一片片的芭蕉叶,演员用手臂将长衫拉起,通过舞动“芭蕉叶”设计出了许多别致独特,具有动感的舞蹈动作。在情感表现上,抓住了岭南少女独立,包容,干练,活泼的个性,并对岭南地区雨打芭蕉的场景寄予丰富的情感,并释放这种情感,借景抒情。

岭南民间舞蹈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家风俗文化。客家风俗文化群落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和兴梅地区,客家继承了汉族的正统文化又融合了广东的本土文化。客家的男子外出谋生多,妇女就承担了田间的劳动及抚养孩子的重任。平日一顶遮阳的黑纱凉帽,成为了客家妇女的特有标志。客家舞蹈其实是很丰富的,近年来也有一些写意,唯美的客家舞蹈作品诞生。例如广州市歌舞团的一个女子群舞《围屋·女人》,舞蹈通过表现居住在围屋里的女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少女出嫁时、中年期盼时、和老年守望时,表现了客家女人一生对家的付出与守候。作品借用了凉帽的色彩变化,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渲染了客家女人在不同阶段的情感色彩,也烘托了客家围屋的环境氛围。当红色凉帽面向观众时犹如围屋灰墙上的灯笼,又仿佛是围屋女人出嫁时的场景。当黑色凉帽展现出来的时候,既展示了传统客家女子的装扮,又比喻作了围屋的屋顶及围屋女人的内心活动。整个作品充满了意境与饱满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编导自己对围屋女人理解。虽然这些作品编导都用了很新颖的表演形式和非常写意的表现手段,但她们却没有脱离其民俗舞蹈的文化特性,通过肢体动作、服装、道具、音乐的融合甚至把其地域文化特性更加强化,让观众深深的感受到了岭南舞蹈作品的风格特色。

结 语

民间民俗的表演内容需要有技巧的转化为舞蹈作品,特别是在身体律动、肢体语言的转化上以及表演形式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本身岭南舞蹈从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与演变,并没有给我们岭南人留下太多的舞蹈动作素材,相对其他地域的民族确实是比较少的。但它却留给了我们很丰富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这些内容源源不断的为我们岭南舞蹈创作者提供养份与灵感,即使有的题材被反复、多次的使用,但是时代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每次的创作总会有新的亮点,新的表现形式,内容上也有更高层次的升华。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在舞蹈作品中有着方方面面的体现。无论从动作风格,表现内容,表演形式,还有音乐风格上都要细致的讲究,准确的把握,既能与时代结合又能将地域风格特点很好的发挥与展现。我们广东有许多前辈曾经创作出非常经典的岭南舞蹈作品,著名舞蹈家陈翘女士曾经在1956年,创作了她的成名作《三月三》,当年她18岁,这个黎族舞蹈作品当时风靡全中国。海南的黎族舞蹈因为陈翘的发现和对黎族人民生活的深入体验,被成功的展现在舞台上。而我们现代的青年编导,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才倍出的年代,怎样才能使我们创作的岭南舞蹈作品稳稳的立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舞台上,这真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岭南舞蹈作品的创作不是死板的将民间搬上舞台,也不是迎合市场潮流的另类创新。是需要我们要静下心来做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舞蹈作品。做出广大人民都认可并喜爱的岭南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梁伦,朱松英,杨明敬,肖念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6。

岭南舞蹈视野下的广东高校舞蹈创作 篇4

岭南舞蹈是岭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指岭南地区的舞蹈,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属性的表述。“岭南舞蹈应该有岭南特征的舞蹈符号,或者说岭南舞蹈就应该是岭南文化符号的结晶和浓缩”。1岭南舞蹈形态多元,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资源非常丰富,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在岭南舞蹈中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除汉族以外,瑶族、壮族、黎族、畲族在岭南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也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如:“舞龙”、“舞狮”、“英歌舞”、“钱鼓舞”、“闹花灯”、“采茶舞”、“长鼓舞”、“师公舞”、“扁担舞”、“草笠舞”、“打柴舞”、“猎步舞”、“席狮舞”等无不体现岭南的民俗民风。

一、岭南舞蹈论坛

2010年12月首届岭南舞蹈与岭南文化研讨会在广东舞蹈学校(现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举行。研讨会对岭南舞蹈加以梳理,初步界定岭南舞蹈的概念。“岭南舞蹈是在岭南地域范围内孕育和发展起来、具有岭南文化属性,以表现岭南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为主要内容,具有典型的岭南风格的舞蹈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各种舞蹈形态。”2按罗斌博士所言,论坛探讨前无古人的“岭南舞蹈”,其学理意义重大,对岭南舞蹈的创作意义深远,使各大高校在岭南舞蹈创作在理论构建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二、岭南舞蹈大赛

2005年6月首届岭南舞蹈大赛在广州举行,经过十年的成长,如今的岭南舞蹈大赛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旗帜,被誉为是广东省“影响面广、规模大、含金量高、权威性强的专业舞蹈赛事”。纵观历届岭南舞蹈大赛的创作,广东高校的舞蹈作品显得格外耀眼。《排排瑶寨舞起来》的编导多次到岭南瑶族采风,将瑶族大长鼓舞的粗犷、勇猛、奔放、雄劲的原生态融入明快的节奏鼓点中,将长鼓舞的敏捷与洒脱随着旋转的动势挥洒淋漓。第三届岭南舞蹈大赛的《鸡公榄》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作品。卖橄榄的小贩商人穿戴大公鸡的假形道具,吹着唢呐走街串巷卖橄榄,与一群拿着小钱鼓的小孩们逗趣玩耍。编导灵机一动,编创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鸡公榄,这画龙点睛的一笔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本土性,又赋予了作品新的灵魂。

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将岭南舞蹈这一品牌再次打响。大赛首次设立了小舞剧组别。《南狮梦》以“醒狮”为创作题材,弘扬中华伏羲传统文化,集民俗、亲情、励志于一身。少年在醒狮老艺人父亲的影响下酷爱舞狮,通过不懈努力追寻梦想,传承醒狮技艺。

高校的舞蹈创作与各类比赛有着密切的关系,业界公认的权威舞蹈赛事成了各大高校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以赛促练不仅可以锻炼高素质的表演队伍,更是对编导、教师的考验。鉴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对推动岭南舞蹈的发展所做的努力,组委会对这三所高校颁发了“岭南舞蹈发展特别奖”,不仅认同她们在岭南舞蹈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更是在创作实践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极大的鼓励。

三、广东高校舞蹈创作中的岭南风

(一)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岭南舞蹈的先锋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重视岭南舞蹈的研究、创作与教学,编辑出版了岭南舞蹈教材,创作了一批岭南舞蹈作品,使得岭南舞蹈成为中国舞教学体系中的特色教学舞种。学院与广东省文化馆共同主办了首届岭南舞蹈研讨会,成功申报国家课题《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与《岭南民俗文化研究》,并在学院内成立岭南舞蹈研究中心。学院对岭南舞蹈有着先知先觉的悟性,积淀了丰富的岭南舞蹈教材与剧目,形成了数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岭南舞蹈论文,培养起了一大批编创岭南舞蹈作品的编导。

在《大英歌》中,迎风出海的汉子们手持英哥棒,在锣鼓点和号角声中击棒跳转,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慷慨激昂,仿佛每个毛细孔里都流淌着英雄般的热血。卢玉梅版的《雨打芭蕉》放弃了舞者手举芭蕉而舞的传统做法,而是在舞蹈服装上花起了心思。手持油纸伞的少女步履婀娜,群舞演员好似芭蕉,可以翻转的上衣巧妙地成了芭蕉叶。她们横拉着上衣,渴望雨露,畅快地在雨中成长。编导用现代的审美视角进行编创,在传统的沃土中创新。

(二)星海音乐学院——风起岭之南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于2012年12月成功上演了的大型舞蹈专场晚会《风起岭之南》。晚会的创作均围绕岭南舞蹈这一风格,极其具有岭南特色。不仅有展现汉唐女子之风的舞蹈《珠水玉袖》还有运用了具有广府特色的花鞋、丝绢和团扇的《月下琼花》。男子群舞《十三行印象》展现的是商界泰斗们在经商、竞争的场景,惟妙惟肖,令人赞叹。《祷雨赞》中的巨大的香炉将我们带到宗教仪式的神秘气氛中。《杯花声声》中的公伯杯以及舞者变化多端却整齐划一的动作与队形将杯花舞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彩云追月》中的斗笠与丝绸和清新典雅的舞台形象瞬间萌化了少女般的幻想与浪漫。

星海音乐学院并没有停留在已取得的成绩上。2014年12月,广州大学城音乐厅再次上演了《风起岭之南》的舞蹈专场。此次舞蹈专场同时也是CCTV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作品集的篇章之一。新的舞蹈专场添加了新的作品:《星海黄河》、《恋恋西关情》和小型舞剧《南狮梦》的节选,这使得岭南之风吹得更加强劲。

(三)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舞蹈团

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由舞蹈系的学生为主力的岭南舞蹈团,坚持“立足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发展,致力于岭南民间舞蹈的实践与创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岭南舞蹈文化”的办团理念。3

自2006年起,舞蹈系的师生们就开始致力于岭南舞蹈的挖掘和探索,通过多次的采风和调研,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岭南特色的舞蹈作品。在2014年12月举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岭南舞蹈获奖作品专场中,推出了《喊瑶山》、《彩云追月》、《等郎妹》、《牵守》、《龙醉酒香》和《英雄花》。《席狮趣》强调一个“趣”字,草席的一卷一披将爷孙戏狮的形象塑造得妙趣横生。《英雄花》获得了岭南舞蹈大赛的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作品金奖和服装设计奖,可谓是大满贯得主。编导运用现代的编创手法融合具有岭南特色的舞蹈元素,用英歌的形式纪念黄花岗七十二名革命先烈,表现爱国志士英勇抗敌的恢弘场面。

广州其他高校也为岭南舞蹈的研究和创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了院级课题“岭南舞蹈作品研究”,嘉应学院和广州大学积极筹备岭南舞蹈的作品,并开设岭南民间舞蹈课程等等。

自从“岭南舞蹈”这一概念被提及以来,岭南舞蹈的旗帜就已经树立起来。各大高校致力于岭南舞蹈的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从课题申报到田野调查,从走进民间到引入课堂,从校内排练到校外比赛,无处不体现着岭南舞蹈的创作进入了一个井喷的模式。在新的作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岭南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舞蹈资源,原汁原味的本土性是岭南舞蹈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要赋予岭南舞蹈时代性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如何既不丢掉岭南舞蹈的精神内核又能将作品融入时代感是高校在舞蹈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要:随着岭南舞蹈这一概念的提出,广东各大高校积极参与岭南舞蹈的研究与创作。本文通过岭南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的介绍,引入推动舞蹈创作的两大机制:岭南舞蹈论坛和岭南舞蹈大赛,并对三所高校岭南舞蹈的创作进行论述,旨在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岭南舞蹈的精神内核,促进高校岭南舞蹈创作的发展。

岭南民间舞蹈 篇5

[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舞蹈 城镇化建设

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不仅仅是工业,文化资源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广东历史悠久,经济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这两大契机,广东应紧紧抓牢,继续身当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巧用岭南民俗舞蹈推动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三大主要来源,也是现在岭南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又可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

岭南民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岭南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奇葩。

二、岭南民俗舞蹈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岭南舞蹈历史同样辉煌。人类创造的以人体运动构成的艺术——舞蹈,可说是各种民俗艺术品种中最平民化的艺术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简单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就将人类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感情积累毫无保留的映射出来,这不仅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与广度,更体现了拥有这一特殊功能的民俗舞蹈是多么地重要。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是岭南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可贵精神财富,是岭南各民族对生活现状及未来憧憬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深入了解岭南民俗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它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中国乃至世界舞蹈艺术中的一颗参天大树。

岭南民俗舞蹈最初来源于舞蹈者对生活情绪的抒发及表达,其根植于岭南文化,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风情、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很多岭南民俗舞蹈最初都源于个体情感的抒发,然后逐步演绎成为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舞蹈表现方式也由原来古朴单一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从而演变而成了现在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与其民俗文化的内涵和表征是分不开的。它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岭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精神文化和心理特点的民间风俗与习惯,还概括地反映了岭南民间舞蹈植根于劳动生活,并在岭南文化不断前进中发展、积累、美化与形成的历程。同时,概述了岭南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生活目标,以及他们的理想追求,充分表达出惩恶扬善、振奋鼓舞、团结族群的感情,以及传授生产知识和强身健体的功利目的。

当今社会,随着各类舞蹈艺术竞争的日益强烈,岭南民俗舞蹈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下,开始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在保留岭南风土人情的同时,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在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表演渠道等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使岭南民俗舞蹈有机会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因素之一。

三、城镇化建设——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

现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被冠以“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的称号。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指一个城乡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不单指空间的、地理的融合,或是经济的、社会的融合,而是城乡各种资源汇聚、资源融合、资源创新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四、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意义

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趋势,除了工业建设,文化资源也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是其重要途径。

广东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独特,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自秦汉以来,素有“饭稻羹鱼”、“通海夷道”之美誉。广东隶属岭南,历史悠久,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二十多年领先于其他省份。但近年来,由于一些省份大力发展,与广东的差距不断缩小,使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广东应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两大契机,继续做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形成新的增长优势,改变全省依靠珠三角单级驱动的局面,形成“一轴两极”的发展新格局,才能实现二次崛起。

(一)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就是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走好这条路,就必须坚持文化传承,同时在文化传承中,发展个别有历史沉淀、文化记忆、地域风貌、民族风情的美丽城镇,彰显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巧用岭南民俗舞蹈的栖息地,加以岭南民俗文化的渲染,推动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城镇化与文化资源的双向互动、相得益彰

在当下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资源与城镇化的良性双向互动,应当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善用文化资源来辅佐城镇化建设,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北京宋庄镇小堡行政村、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新华行政村就是两个成功案例。

先看北京宋庄小堡村。宋庄小堡村的特点是利用艺术家资源,实现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从1994年第一批艺术家落户到现在,近20年间,宋庄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艺术园区之一。2011年大公报评选中国在海外最有影响力的乡镇,宋庄得票最高。宋庄辖46个行政村、人口12万,其中聚集艺术家最多的是小堡村。

nlc202309030604

艺术家入住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堡村的环境, 带来当地产业的转型和农民职业转换。一是艺术业带来了现金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二是艺术业促进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目前,宋庄特别是小堡村已形成以艺术家为核心、美术馆和画廊为艺术活动场所,以艺术展演、艺术活动、艺术品交易、艺术品经济等为主要形式,涵盖艺术教育、观光、餐饮、物流等在内的完整的艺术产业链。三是艺术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民职业转换。四是艺术业提升了农民精神生活。受艺术家和艺术业的熏陶,农民办画廊、画画很普遍,很多人因此成为画家。

再看云南大理新华村。不仅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就地城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能做到这一点。新华村是通过银器加工工艺和旅游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镇化。依托手工艺品和旅游资源实现农民职业和产业的转换是新华村的鲜明特点。以前新华村匠人一直是走村串户,是流动经营,没有形成合力。20世纪末,新华村大力吸引本村手工艺匠人回村创业。同时,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新华村以手工艺加工和旅游业为两大动力,兴建国内首家银器博物馆,努力打造全国银器加工基地,致力于建设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地。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器加工、旅游、特色商品集散中心为核心,涵盖宾馆业、娱乐业、餐饮业等新型产业链。目前,新华村村民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完成了产业转型和职业转换。

文化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引领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特色城镇建设和就地城镇化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引导和助推作用。这两个案例的成功都是因为善用了文化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才最终实现了就地城镇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印象西湖》、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等等,均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当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当地的民俗舞蹈相结合,从而打造出的成功典范。

又如陆川近年来努力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西部经济强县,坚持城镇规划旅游化、旅游规划城镇化,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利用广西客家大县的优势,陆川县从语言、风俗、建筑、艺术、饮食等各方面展示纯浓的客家风格,开展“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建造客家会馆、举办客商大会,把特色客家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宣传、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加快推进世客城项目建设,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精髓,树立陆川客家民俗文化大品牌;进行九洲江两岸客家特色风貌改造,打造成客家特色风情观光带;挖掘民间客家文化内涵,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客家民俗文化演艺产品。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坚持城镇规划旅游化、旅游规划城镇化的成功典型。

2. 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隶属岭南境地的广东充满了南国水乡的浪漫情调,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多彩多姿、缤纷夺目:赛龙夺锦,源远流长的饮茶文化,中原文化的古风遗韵——客家围屋与山歌,粤北梅岭古道、珠玑新巷,更有看不尽的瑶山风情,听不完的歌堂新曲。

岭南民俗舞蹈也同样花样繁多:舞狮舞龙出飘色,粤东潮汕的英歌、锣鼓,连南瑶族耍歌堂中的大小长鼓舞,湛江的傩舞、人龙舞,肇庆的麒麟白马舞、雄鸡舞等等。

由于以上这些地区属于生态涵养区,不适合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因此,更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在政府部门与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可以通过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合力,将个别特色地区建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还可以抓住这些民俗风情以及民俗舞蹈的浓郁岭南特色,将岭南民俗舞蹈与当地地域特色相融合,通过“一镇一品”的方式进行产业化利用,助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来带动就地城镇化。这些都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理性选择,为城镇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张艺谋的“印象”大型实景演出系列,就是依托当地的自然风貌,将这些自然形成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古村落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歌舞相结合而创造的经典。还有山西独树一帜的“大院文化”旅游,游人如织;贵州独特的千户苗寨旅游长盛不衰,这些既是挖掘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经典例证,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最好的利用和保护。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

远的暂且不说,就拿广东省内的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来说,它的建立,让民间舞走向了旅游业。锦绣中华有三大国际性的表演:《东方霓裳》、《金戈王朝》、《龙凤舞中华》,这些民间舞的变化与发展,让岭南民俗舞蹈逐步迈向了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证明了,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动就地城镇化,是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二)岭南民俗舞蹈对广东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广东有着岛中有岛、洞中有洞、河洞相通的地下河,粤北乳源的“峡谷之母,地质之母”大峡谷,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开平碉楼,层层叠叠、依山而上的千年瑶寨等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还有着流传千年的浓郁岭南地域风情、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的岭南民俗舞蹈,将这两大特色文化资源加以挖掘整理、弹掉浮尘,从城镇发展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和内容规划方面入手,以文化来引导城镇发展,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一边“开新”、一边“创意”,使新的文化形式与当地传统资源完美结合,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又赋予时代新意,这样打造的精品不仅能收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果,更能突出城镇特色,树立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功能,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同时,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逐渐被开发成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再次产生了新的存在价值。这是有限的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暂时告一段落以后,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挖掘的又一“新矿”。

在当下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资源与城镇化的良性双向互动,已然体现出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在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促进各种不同文化资源的共存、共生,实现不同文化资源的共融、共荣,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巧用岭南民俗舞蹈推动广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溪莹,杨秋.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DB/OL】.中华文化论坛,2008(3);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01):P19-20;

[3]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4]朱岚.新型城镇化应促进不同文化资源的共生共融.“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行政管理改革.【J】,2013(9);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中国发展观察.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8/c_126406833.htm.,2014.04.18;

[6]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01):P19-20;

[7]梁剑辉.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二次崛起.中国经贸导刊.【J】,2014(6)(上);

[8]祁述裕等.“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行政管理改革.【J】,2013(9);

[9]麦一帆,谢冬梅.陆川打造岭南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建设六大旅游品牌.广西新闻网(南宁).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0202/newgx54cf51b0-12151214.shtml,2015.02.02;

[10]各地民俗旅游——广东篇.地方风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04/15/2667819_169602738.shtml,2011.12.04;

[11]紫蓝.广东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州日报.【N】,2006.11.27。

作者简介:陈文琳(1987—),女,华南师范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舞蹈学专业,曾参与多种大型舞蹈演出、晚会的排练工作,参与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组织工作,2012年代表广东舞蹈学校赴印尼泗水教学等。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系教师。

上一篇:卫星跟踪野生动物下一篇:上行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