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人物调查报告

2023-01-15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岭南文化人物调查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岭南文化人物调查报告

浅谈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我自己在专题研究作业中通过对陈家祠搜集、阅读资料等过程对于岭南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谈到岭南的建筑,不得不提起陈家祠。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 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当中更有各种岭南艺术珍品,让人叹为观止。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被广州市民评选为广州市文化名片。

陈家祠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它与岭南文化又有什么关联呢?透过陈家祠我们又能了解到岭南文化对建筑的何种影响?

陈家祠中的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文化艺术之精华。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其中灰塑的使用也是一种体现,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岭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

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从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让我们一同来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人体的阴阳五行来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整体性。这也是岭南人使城镇村落适应环境的特殊的构思方法,考虑到通风、排水、御寒、向阳、供水、安全、运输等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考

虑到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的精神需要。

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从事航海的岭南人很早就接受外来文化,使在岭南文化氛围之中发展的岭南建筑景观自古就表现出强烈多样化、多元化倾向。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建筑技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的岭南人不仅带回了商品,还带回了域外建筑多姿多彩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再加上岭南地形复杂、民族多,所以民居类型繁多。例如粤中的竹筒屋、明字间、三间两廓,粤东潮汕地区的爬狮、四点金,客家的土楼、围垅屋等。这些民居传统建筑都充分糅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特色。

近现代岭南建筑受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更深,愈加追寻着岭南人固有的世俗——兼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现代岭南建筑的不拘一格、回归自然的造型,正是岭南建筑不断发展、充实的例证。

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古建筑设计体现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在这点上岭南建筑所体现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致的。虽然特殊的地域铸就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 当代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港台媒介,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组成,它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文化特点。从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它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表达,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建筑体,更是一种“家”的感觉。

第二篇:岭南文化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8分)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

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

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 (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 (3)文化核心的位差。

三、简答题

1、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2、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3、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

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

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槃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4、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1、广州菜的特色是选料博杂,菜式丰富,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协调众口,收到雅俗同趣的饮食效果。再者制作精细,在配料、刀工、器皿、火候、油温、原料入锅的次序、烹饪的时间、起锅、包尾、上菜方式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粤菜口味咸淡适宜,富于季节变化,口感爽脆,百吃不腻,善于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2、(1)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 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米, 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米,也有达30~35米的,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军东、西街一带更为典型和集中。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为较高的单层,内设神楼;后部为卧室和厨房、厕所。三个部分用天井分隔,以廊道联系,竹筒屋与竹筒屋之间形成的街巷非常狭窄。

(2)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

3、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接近现代的田径体育场。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

1 屋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种有翠竹树木,称“花台”、“茔背”;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下山虎俗称“厝尘”,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四点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

2、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娘无法扯开。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3、龙母作为水神的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一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三导引航船,执钺助仗。至于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鱼,兴风作浪的本领,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为所欲为。

四、论述题

1、 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 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极为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抻。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敝端。孙中山、康有为、粱启超、冯如、詹天佑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出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第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髟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

答: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与土著居名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四、论述题

1、“五羊神话”中的仙人是骑羊的,请谈谈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羊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也有人认为羊是广州古越族人的图腾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国古代的铜器的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汉元嘉刀铭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征、瑞祥之物,自古以来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认为,汉字的“美”拆开来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汉字的“鲜”,拆开来就是“鱼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则用洁白莹润的羊膏来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驯又富有博爱的精神,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为人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连羊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2、在六祖的学佛故事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论述。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

(2)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

(3)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

(4)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

(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遗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中佛法无

边的功能;

3、广东的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答:从洋人识宝到洋人盗宝,从平等交易到强取豪夺。但广东的后一类故事较少,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激烈,大多数反归初期识宝故事的形态,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斗争。更多的涉外故事都是歌颂中外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传统友谊的,这在近百年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

4、(要点)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5、““和、敬、精、乐”。 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精,正是功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功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既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3、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2、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海神妈祖。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龙母文化所孕育和产生的强大文化力,已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1)龙母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激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孕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

劳动者创造了社会。回顾西江流域的历史,尤其是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正是龙母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龙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财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

(2)龙母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打造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品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龙母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淀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龙母文化这张响遍西江流域的品牌,自觉和不自觉地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这是文化创新经济竞争力、以文化力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历史必然。

第三篇:岭南文化

1. 广东四大园林

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和佛山市禅城区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

2.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3. 四大剧种

京剧、黄梅戏、粤剧、豫剧 4. 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5. 广东四大名山

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罗浮山 6.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和海幢寺

7. 广州历史名胜古迹

南越王墓,三元宫,镇海楼、大元帅府、光孝寺、怀圣光塔、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五仙观、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

8. 岭南的民间艺术粤剧 潮剧 五架头 岭南画派

岭南盆景舞龙舞狮

广东曲艺广州茶楼文化东莞木偶戏佛山秋色东莞百子论文番禺水色

9. 广东音乐的代表作

《旱天雷》 《雨打芭蕉》 《平湖秋月》 《寒鸦戏水》《禅院钟声》《步步高》

10. 地方戏和代表剧目

粤剧 《黛玉葬花》 《宝莲灯》

潮剧

《荔镜记》 《苏六娘》 汉剧《辕门斩子》《齐王求将》 豫剧《红娘》《抬花轿》《春秋配》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 11. 南越国 建国赵佗立国

12. 四点金潮汕的民居,多是以“四点金”为基本形式发展变化而来的,“四点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整体为一方形,中轴线为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厅各有东西两间旁房,占据整座庭院的四角,故谓“四点金”

四马拖车“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13. 广东最出名的花市广州 14. 广东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15. 华美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名字庄子试妻

16. 客家人祖训人往四方

励志名扬 崇宗敬祖

恋土爱乡 孝悌忠恕

笃守伦常 尊师尚学

修身勤上 宜习正业

奋发农桑 端行正品

和睦礼让 戒赌戒淫

惩恶扬善 法礼不违

伦理不乱 毓德垂后

千古相传 谨尊祖训

世代隆昌 1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神秀

简述题

1.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名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惠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惠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2.广府、潮汕 客家三大民居形式引申出的岭南建筑的特点

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客家土楼围屋

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岭南建筑的特点岭南建筑的特点,第一,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第二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3. 岭南思想文化的特征引申出岭南文化的世俗性的体现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呼应。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4. 从客人开步

广人望步

潮人却步看三大民系的特点以及三大民系是怎样形成的

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移民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

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徙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客家民系的特点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福老民系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富于冒险开拓的精神,博采众长。但有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的弱点。潮州人喜爱喝工夫茶,听典雅富丽的潮剧。潮绣绣工精美传神,工艺品、潮州小食等表现潮州人精巧的手工。

论述题

1.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如不落夫家和自梳女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 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不落夫家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临嫁时秘密想好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新娘还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所谓“自梳”,就是决心终身不嫁的女子,自行梳髻,以此向社会公开发表声明:永不婚嫁。“梳起”还要举行严格的仪式,一般是到神庙进行。向神像三跪九叩,改梳辫为梳髻,并换上新衣服,接受姐妹的祝贺。“自梳”引起一种婚姻形式叫“不落家”

2.方言和普通话

语言与文字都是沟通工具,国语和方言各有优势和弱点,很难说谁凌驾谁,什么时候用什么语言,只看具体环境下的需要。一般来说,官方语言都正经规范,有严格的语法,但因为规范,难免比较死板;相反的,方言却以生动抵死取胜,都是生活化的口语,长期累积的各种歇后语、俏皮话令人会心微笑。更重要的是,方言是与生俱来的,有亲情和乡情的温度,说方言不只是表达内心想法,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草根文化的认同。唐诗名句“乡音未改鬓毛衰”,是说鬓毛衰了,乡音尚未改,乡音跟了你一辈子,是你生命最深最深的一部分。关于国语与方言争夺空间的问题,不只是香港有,在上海和广东,都有一些捍卫方言的声音。我认为那不是本土主义的问题,而是任何官方的语言,其营养都来自各种方言,只有民间生活的活泼生气,才是语言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没有方言源源不绝地提供一些新词汇、新句法,规范的中文将慢慢僵死,到最后我们说话和写文章,都像读文件一样正规而呆板,人人正襟危坐,个个语言无味,那时我们的生活也要闷出鸟来。国语和方言都只是工具,方言可表述本土意识,国语也可表述本土意识;反过来,你要宣扬爱国情操,用国语可以,用方言也可以。语言可用来承载思想,但语言本身并不是思想,反对某种思想是可以的,反对某种语言就有点奇怪。就等于脚是用来走路的,你认错了路只能怪脑袋,不能怪脚。

3.关于广东是文化沙漠的评述

陈丹青认为,中国现在最好的媒体、刊物都在广州,广州是摆脱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策源地,伟大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开始,“怎么可能是文化沙漠?”他援引易中天教授的观点说:“第一条牛仔裤,第一个歌厅,第一个小姐,第一个按摩师都是在广州出现,多伟大的事情。 广东文化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历史底蕴也是很深厚的。特别是从明清以后,近现代以来,文化就更能够说明问题了,所以讲“文化沙漠”,我是不认同的。在历史上,广东俗称南蛮,是帝都被贬谪官员的发配之地,潮汕处处遗留纪念韩愈的祠堂,苏轼在此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的名句,周敦颐在广州的濂溪书院修养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今日的广州,在商业的繁荣滋养下,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中心,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粤语粤剧西关大屋和骑楼南方报系

美国是文化沙漠吗?美国文化是麦当劳,迪士尼,好莱坞,街头嘻哈,NBA。广州是文化沙漠吗?广州文化是真功夫,喜羊羊,网络游戏,YY音乐,恒大足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小说出现,诗歌就衰落了;相机出现,绘画就衰落了。京剧之所以失去生命力,因为这是农业时代的文化,在工业时代被视听体验更好的电影电视取代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更好的新文化。网络游戏和在线音乐,以其优越的互动性,短短几年间就占领了年轻人的大部分娱乐时间。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更新,有了市场才有活水,有了活水才有新文化。广州是新文化的流行中心,他们自由自在,百折不挠,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未来是属于新文化的。 4.民族文化的融合

中国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

西方文化的核心:实证科学,宗教精神,以个体自由为重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民主制度。特点是外向、超越、富有挑战性。

中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像是太极图,圆满、优美、包容性强,是内敛型的。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而西方强调个体本位。中国重人伦,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情,西方重理智;中国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

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越来越突显。西方文化是强势的,气质阳刚,有较强的排他性。中国文化是柔性的,内涵阴柔,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和容忍度。但是,由于近代史上的巨大屈辱,民族自尊强烈而敏感。一旦与西方发生碰撞和误解,更容易将问题归咎于对方的傲慢或恶意。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相互的交往中发生冲突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由于差异产生冲突是自然的事,文化冲突不会像政治冲突那样升级为战争;相反,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了解和调整适应,达到融合才是目的和主流。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人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断地以汉文化为基础融合各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从而使汉文化保持相当长时期的繁荣灿烂;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扬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既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经济与文化的交往的另一种表现是文化融合。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有着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和观念,能够和平相处,甚至成为友好国家、盟友或伙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问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冲突减弱,并有逐渐融合的倾向,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或快或慢、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国际惯例逐渐接轨,就连语言也越来越超出它源出的那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越来越具有更多的国际文化内容。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与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中,中外文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既会有文化冲突,也存在着文化相互融合的一面。对待中西文化冲突,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处于优势,而本民族文化处于劣势的情下,决不能对现有文化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旧文化”,全盘照搬外来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行拒绝、排斥、抵制,把中国文化传统放在与外来文化完全对立的地位,而看不到它们之间既存在冲突的一面,又存在融合的一面,也是不对的。前种态度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后一态度是民族文化本位论。两者均应摒弃。在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应保持开放的态势,虚心学习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消化。并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迸行自我改造、自我创新,力求做到文化整体的均衡、协调发展,避免片面性。使“娴静”“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外向”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

考试安排6.13 340104

周一

第四篇: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

第一讲:

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1)何谓岭南?

•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

• 九州之外的岭南: •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

(一)岭南原始文化特征: •

1、原生性——原始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有其独特的发展序列。

2、独立性——原始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得其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

4、差异性——岭南原始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

1 •

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 •

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 •

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 •

(三)地理位置与岭南文化特性:

1、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 •

2、岭南文化特征:移民性、商业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

• • • • • • • • • 第三讲:岭南民系源流——百越民族与岭南民系

(一)纷繁融汇的百越人

1、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的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越)、诸越。古代常泛指南方地区。

2、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

3、《汉书·地理志》有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二)南越

(1)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在中原汉族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族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和主体民族。“越”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南越即是“南人”的意思。

(2)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著的南越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著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

(三)西瓯

(1)西瓯又叫西越,出现于秦代。 (2)《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称:“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这是西瓯一名见于史籍之始。 《郡国志》“郁林,西越也”《寰宇记》: “郁林……即古西瓯居”。 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旧唐书·地理志》载:“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

(四)骆越

(1)骆越的称谓源于“雒田” (骆田),是因当地土著居民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 •

• • • • • • • • • •

2 • (2)《交州外域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

二、南越人的特征:

(一)习于水性,善于用舟 •

(二)流行断发文身、拔牙之俗 •

(三)喜食蛇蚌贝蛤之类 •

(四)干栏式巢居

(五)越人有猎头,食人之风 •

(六)南越人有信鬼、鸡卜之俗

三、岭南地缘与岭南民性

(一)商业精神与价值取向

(二)海洋赋予与开拓精神

(三)务实观念与世俗倾向

(四)边缘文化与独特个性

第四讲:吸纳与渐进——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

(二)岭南文化的内在肌理

1、异质性

2、独特性

3、边缘性 •

(四)宏观视野下的岭南文化

1、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另一面。

2、岭南文化在它的渐进发展中,逐渐由弱变强,由隐性文化走向显性文化,对中华整体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要深入理解岭南文化,应从开放、融会的层面去探究,从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去把握。

4、岭南文化善于吸纳融汇新的文化元素,甚至是许多西洋的文化元素,然而,岭南文化却仍坚持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及其自身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二、缺席的他者——番禺期的岭南文化

(一)缺席之域:

3

1、番禺期的岭南是“化外之地”

2、番禺期的岭南是蛮夷之地

3、番禺期的岭南是不便之地

(二)缺席之势:

1、中原文化是主流文化 •

岭南文化是非主流文化

2、中原文化是强势文化 •

岭南文化是非强势文化

3、中原文化是显性文化 •

岭南文化是非显性文化

(三)缺席之本:

1、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有别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当时仍处于隐性发展状态。

2、岭南文化是蓝色块文化,具有异质性、独特性、边缘性等海洋文化特征。

三、汉化的定型——广信期的岭南文化

(一)汉化之基

1、军事之基:汉武帝平定岭南(南越)

2、政治之基:岭南治所的北移

• 即:由番禺(今广州) 移至

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

• 广信:“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此地为贺水、漓江汇合流入西江处。

3、思想、文化之基: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

• (3)处于强势的中原农耕文化

4、生产、科技之基:

• (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 (2)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高

(二)汉化之形:

1、岭南经学的开创与发展

• 如:三陈祖孙;陈钦、陈元、陈坚卿。 • 陈钦(著)《陈氏春秋》

4

2、士燮游学京师。 •

3、其他文化活动活跃

4、丧葬汉化化

5、汉越杂合,粤语形成。

四、海外的激活——广州期的岭南文化

(一)士燮家族与广州之名

• 三国吴王孙权于公元216年,在士燮死后采纳吕岱建议,将交趾(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置广州。

(二)海外文明与岭南文化

1、广州海贸与岭南商业文化 • (1)隋唐贸易与蕃坊商贸 • (2)广州商贸与“支那”之名

• 外国人称当时的“长安”为摩柯支那(梵文Mahacina)——即“大中国”之意。 •

• 称广州为“支那”(Cina),即“中国”。 •

2、佛教东传与岭南文化

• (1)南朝统治者喜僧信佛。

• 当时的广州,寺院兴盛,僧侣云集。

• 广州四大名寺:光孝寺(三国东吴大儒士虞番死后兴建)、六榕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海幢寺(五代时称为“千秋寺”)、华林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

• Eg:昙摩耶舍、在广州光孝寺开坛讲经。波罗末陀(真谛大师)在光孝寺研究、翻译佛经并传播佛法达12年之久。

• Eg:达摩菩提从广州登陆,进入中国。

• 有诗为证“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

• (2)盛唐时期,佛教更是进入了中国的普通民众生活,成为盛世太平的一种催化剂。

五、身份的正名——国运衰落期的

岭南文化

(一)珠玑传说与汉民认同观念

1、珠玑传说与广府民系的岭南开基

2、实用的理性:后儒社会与汉民的文化自尊

5 •

3、珠玑巷的圣化与广府汉民身份、文化的认同

(二)珠玑巷期与汉民色彩的心理强化

1、珠玑巷传说与广府谱牒的丰富与再造

2、传统的增补:谱系源珠玑,为广府汉民的血统正名 •

六、现代的飞跃——穗港期的岭南文化

(一)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重心的南移

(二)广府文化:近现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主角

(三)广府文化中心,穗港两个基本点的确立: •

(一)广州:文化的积淀,民俗的传承 •

(二)香港:时代的召唤,发展的选择

第五、六讲: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汉越杂处,交汇融合:岭南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1、迥异中原——海洋文化的思想根底 •

2、融汇中原——汉化的思想补充

(二)开合、吸纳、变革,成己之风:岭南近现代思想的发展

1、开合的思想理念 •

2、吸纳的思想行为 •

3、变革的思想内核

二、岭南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内质特征:

1、崇尚自然观念。主张一切顺乎自然,人的发展,也就是历史的发展,是与自然同步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理应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之物”。顺乎自然之必然,人才能得到个体的自由与发展。由道学所衍生出来的道教,也因为岭南具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而得以蓬勃发展。葛洪南来到罗浮山修道炼丹,也正是因为岭南有令他赖以生存的人文气候。

2、世俗化倾向。岭南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得这里物产丰富,动植物生机勃勃,促使人们的感官享受要比理性的思考更强,推进了人们重实际,求实惠心理的发展。 •

3、开放性机制。这里濒临南海,使得岭南具备了直通海外的交通便捷,打开了向外域学习、融会中西、变革发展的通路。最早进入中国的佛教,其初入中国的路线便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大都会——广州登陆的。惠能对佛教禅宗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全新思考,推进佛教思想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

三、葛洪与道教思想在岭南的成熟与定型

1、 “玄”概念的提出与葛洪的道教思想变革

• 提出“玄”的本体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

• 他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

6 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2、葛洪的养气、补气说

• A、何谓“气”?

• 葛洪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天地万物由元气而化生。

• 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

B、何谓“养气”、“补气”?

• 关于“养气”——要求人要保养好所禀得的自然之元气,不要让其受到损耗,这样便可以让生命无限延续下去。因此葛洪说:“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也。”

• 关于“补气”——人存活于世间,常常会因为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使得人的自然之“气”会受到损害,因而,人要想得以长生,必须“补气”。如何补气,葛洪进一步提出了他的“金丹”论,即炼丹论。

3、葛洪炼丹与道教的求仙、修道

• 在《抱朴子内篇》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 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 • 主张神仙 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四、惠能与佛学东传后的中国化演进

(一)何谓禅宗?

1、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2、A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

• 拂尘:拂去世俗烦恼,不受客观外界之影响。看净:指认识并保持心性本净。

2、B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 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

(二)惠能的禅宗理论与佛教信仰的俗化

1、惠能与“梵我合一”,即“心即真如”的本体论 • 天人合一

• 心即是佛(求佛只能向自己的心性中求)

2、亲证顿悟与顿悟成佛

7 •

心斋+坐忘+朝彻

3、”凡夫即佛”理论与佛教信仰的俗化 •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陈白沙江门学派的主要思想:

1、知疑的思想理念

“学无难易,在人自觉耳。才觉退,便是进也。”又说:“前辈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番觉悟,一番长进。”

2、学贵乎自得

“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之吾心,……盖以我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3、以自然为宗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过的生活,正如他所说的:“既买锄头又买书,半为农者半为儒。”

以“自然为宗,忘己为大,无欲为主”、“心即理也”,以静坐为主”,并且要求学生端庄静坐来澄清自己的胡思乱想。

1、《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与康有为维新思想 “新学伪经考”,又名《伪经考》,十四卷,初刊于1891年,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康有为打着公羊派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孔子改制考》是一部变法理论著作,是他倡导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这部书集中体现了康有为的政治思想。首先,书中体现了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天下大同,是维新派孜孜以求的社会政治理想,在康有为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的位置。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学说和中国传统的今文哲学中变易的哲学观点融为一体,又吸收了《礼运》的“小康大同”说,附会公羊三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3、梁启超自由开放思想与国民性批判

• (1)制造这种奴性的,正是那些奴役他人的人,其制造的蒙昧、落后与守旧,正用于禁锢人们的自由思考,以他律代替自律。使得人们成了成为“天行(天命)之奴隶”、 “古人之奴隶”、“世俗的奴隶”、“情欲之奴隶”。,使得整个国民长期缺乏自我意识。 • (2)海洋通道的打开与扩大,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交流便得更为快速与便捷,这加深了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同时也对国民精神的再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 (3)争取自由、获得自由、发展自由,是我国民众消除国民奴性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七讲:岭南民俗概要

一、何谓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

3、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历史性

2、民俗的集体性(群体性)

3、民俗的地域性

4、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1)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文化在时间的纬度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 (2)民俗的扩布性:

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5、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 (1)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 (2)民俗的变异性:指在民俗传承与扩布的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6、民俗的类型性

• (1)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 (2)民俗类型性,在民俗文化里常常表现为民俗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

7、民俗的规范性

•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民俗便自然而然地凝定成为了民众生活、行为的共同规范。

8、民俗文化的服务性

• (1)民俗文化的创造本来就是出于服务与社会与民众的原出目的。

• (2)民俗文化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民众和社会服务。

• (3)民俗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能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并实现民众对精神、审美等方面的需要。

三、 岭南民俗的地缘化特色

(一)岭南民俗处于整个汉民族文化系统中,是对汉族民俗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

(二)岭南民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涵着浓郁的岭南生活气息。 •

(三)岭南民俗具有民间信仰内容、形式与对象的广泛性 •

(四)岭南民俗充分凸显了“阴性崇拜”的特征。

(五)岭南民俗突出表现了吸纳海外、融汇兼具的开放特色和深受海洋文化浸染的鲜明特点

(一)岭南饮食民俗文化

1、趋时变奏,源远流长 •

2、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

3、中西合璧,广采博收 •

4、得天独厚,引领潮流 •

(二)岭南建筑民俗

1、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

2、既有地域共性,又有社区品味。

3、既讲究风水,又关照亲情。

(一)岭南的水神信仰

1、岭南地区是水乡泽国,河道纵横,海岸线漫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战胜洪涝、海啸、潮害是生存的首要条件。

2、因为岭南每年的水患成为人们生存的最大威胁,于是寄望以神灵的力量去战胜自然灾害,必然是民间信仰最热切的理想。

3、水神是管控水的最高神祗,自然受到民间最崇高的祭礼。

4、水神地位的崇高与本地区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商业贸易为重要经济来源的珠江三角洲,依赖航运去发展商业,于是商业护航之神备受顶礼膜拜,水神的地位在诸神之中最高,成为岭南民间信仰的重要特征。

(二)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

1、龙母的传说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故事,但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出自唐刘恂的《岭表异录》。

• 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位人神,捕鱼放牧,纺织耕种,治病解难都无所不能。她从河边拾得“龙卵”,育就五龙子,故称龙母。她的法力是通过她的五龙子来实现的,能解水旱之灾,能平伏波涛,能引导航船,能呼风唤雨。

2、龙母信仰经历了龙图腾崇拜、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历史演变。

3、龙母信仰体现了西江流域人民征服水患的理想,故需要有一个水神,以赐予地方福泽,庇护水乡安宁。

4、至今,龙母信仰在华南地区、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仍有着深广的影响。其信仰的基点却是在祖先崇拜基础上形成的寻根尚本、眷恋故土的思想,这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有着重要意义。

10 •

岭南民俗文化的总体特征: •

1、岭南民俗,充分表明它处于整个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渐进发展的。具有与中原文化等中华文化元素相同、相近的民俗特性。

2、岭南民俗,充分体现了其岭南地域化的地方特色,与其地理、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

3、岭南民俗文化,特别是其民间信仰的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了其实用性、开放性的特征。 •

4、岭南民俗文化中充分展现了对女性神灵的崇拜与敬仰,表现了岭南民俗文化的“阴性”特征。 •

5、岭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充分地体现了其吸纳、融会与兼收并蓄的特点。

第八讲:岭南饮食文化

一、岭南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

1、历史悠久,传统深厚。

2、形式丰富,特色鲜明。

3、吸纳南北,融会东西。

4、勇于变革,积极创新。

二、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广府饮食文化概览

(一)鲜、清、嫩、脆、滑、爽、——粤菜口感与内容美

(二)色、香、味、韵 、美——粤菜观感与形式美 •

• 饮茶之意不在茶——广府饮茶习俗与文化 •

1、三茶两饭——茶伴一天 •

2、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3、人情、商情、民情的“集散”地——广州茶楼与广府群体的自由、平等意识及商业精神

第五篇:岭南文化

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岭南文化中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应该承认,对广府文化的综和研究无论从成功数量还是社会关注程度,都不如客家研究和潮汕研究。“广府”认同没有经过像“客家”、“潮汕”民系那样的由知名学者号召,历数十年的包括学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建构过程。当然,对广府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广州地区的历史、广州话乃至粤剧、粤菜等,前人都有过不少的成果,有些学术水平还相当的高。现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开展时间还不算很长,我觉得尚有很多待拓展的空间,很多问题并没有讲清楚。在20世纪经建立对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潮学”、“客家学”之说。而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显然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很不想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广府文化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一提到岭南文化的表现,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喝早茶、看粤剧、讲粤语,这些都是属于广府文化的表现。 当然也算是岭南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不是岭南地域的普通现象,更不等同于全部的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务实、善变。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广府民系的开放,不仅有其自然环境条件,还因为其历史环境条件。作为自然条件,便利的江海交汇,面向大海的水路交通,以及远离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长期的持有长期的、合法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与开放的经济交流俱来的是广泛的文化交流。作为历史条件,岭南文化起步迟于中原,岭南十大一统封建国家中远离全国政治中心基层。务实,是广府民系生存所造成的,表现在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讲实惠上。善变赋予广府文化与时俱进的能力,也给予广府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善变的动力在于开放与务实,广府文化的活力,是在将外来的东西化为已有而又不留痕迹。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 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

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到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节俗婚嫁

在节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方特色。在广州,有除夕花市。南汉时就已有之,到 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 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 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 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长住娘家。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了。

饮食风俗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 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

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 广州的气候、物 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粤菜中, 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著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公认的美味佳肴。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菜的制作功夫。广式饮菜,兴起于 19世纪末的广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镇。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许多西点,食品更为新潮、精美。民居习俗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 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 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 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 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戏曲音乐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

粤方言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於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於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故粤语属於一门独立的语言抑或是一门方言尚有争议。注1。目前全球中,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粤语的使用人口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於第三位,次於约8亿人使用的汉语北方话及约8千万人使用的吴语,而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著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原粤语城市甚至出现外来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汉语北方话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来香港

粤语流行曲、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粤语使用人群的强势影响,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 香港粤语跟广州话,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异,有时可以从整体口音上作出区别;但在於个别字词上,则往往难以区别。

美术工艺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民系文化不是一天之中形成,民系群体的特点也不会在瞬间变化。在岭南三大民系中,相对于不同的特征而言,广府人更容易与世界潮流接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正是由于开放、务实、善变的特征,使广府文化在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后来居上。在时代大潮中如鱼得水。广府文化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相辅相成,成为当代中国最强势的地域文化。

广府文化在新时代的走向,应当为当局的导向所关注,也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关注。如何认识广府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如何认识民系文化对现实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保护和发掘广府文化中的健康因素,正确对待民系特质的短处并加以克服。学术界应该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积极的意见,引导广府文化在新时代消除历史上形成的积习,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扬长避短。那么,在近代曾经创造了辉煌亮点的广府文化,必将在岭南的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创造出更为光明的明天。

上一篇:六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下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