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介绍

2024-05-22

岭南文化介绍(精选8篇)

篇1:岭南文化介绍

岭南佳果

广州地处亚热带,水果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上市,故有“水果之乡”的盛誉。广州的水果品种有500多种,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此外,还有芒果、红橙、杨桃、石榴、龙眼、白榄、乌榄、黄皮、杨梅、菠萝蜜、三华李、西瓜等。著名品种有增城挂绿荔枝、黄登菠萝、罗岗甜橙、石硖龙眼、芳村花地甜杨桃等。

1.荔枝 有“果王”之称的荔枝,盛产于广州从化、增城二市和市内几个城郊结合区。其果形别致,颜红悦目,果肉状如凝脂,清甜浓郁。优良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挂绿等,而以淮枝数量最多,大约占总产量的七八成。荔枝是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产中国南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中国荔枝品种有100多个,仅广州就有60多个。品质则以桂味和糯米糍最佳。桂味以肉脆清甜诱人,而糯米糍则以核小肉厚汁多味浓著称。以“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号称“荔枝三杰”。三杰中以“增城挂绿”至为珍贵,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

2.菠萝

原名凤梨,原产巴西,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有70多个品种,岭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萝是凤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每株只在中心结一个果实。菠萝果皮坚硬棘手,食用前必须削皮后挖去。菠萝一年有三次结果期,菠萝常见品种有神湾种、巴厘种和沙捞越种三种,而以近年广州果农精心培育的“糖心菠萝”为最佳。3.香蕉

广东著名水果之一,栽培品种很多。其中,尤以东莞出产的品质优良,最为驰名。其果肉香甜,柔软,气味清香,富含营养。可代粮食充饥,又可制成各式点心,还可烹饪菜肴或酿酒。果实有润肠通便作用,花清热、润肺、止渴。

4.木瓜

学名番木瓜,又名万寿果,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素有“岭南果王”的称号。

木瓜原产墨西哥,17世纪时传入中国,现广东各地均有栽培,而以广州市郊最为集中。木瓜是番木瓜科常绿软木性乔木,与香蕉、菠萝同称为“热带三大草本果树”。其果鲜食,口味美好,营养丰富;还可炖食,冰糖炖木瓜可清心润肺,医治喉炎等疾患;未成熟的木瓜可糖渍,作蔬菜煲汤食用,或腌制成“咸酸木瓜”等。

5.杨桃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素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杨桃果实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其主要品种有“崛督(平顶)甜杨桃”、“尖督(尖顶)甜杨桃”、“酸杨桃”三种。而最负盛名的当数芳村区花地所产的杨桃。6.芒果

芒果是漆树科芒果属,享有“热带果王”的美称。芒果树是常绿乔木,树高10-20米,主根粗大,树冠圆头形。果实呈球状或肾脏形,淡绿或淡黄色。其果肉汁多味甜,可鲜食或制成果脯、榨制芒果汁。广州芒果品种主要有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绿皮芒、土芒等。其中,白云区石井镇夏茅村出产的“夏茅香芒”,是驰名中外的优质芒果品种。“夏茅香芒”除果肉柔软香甜外,剥去皮后,肉质干爽,易于贮存和携带。现在,真正的名牌香芒树只有数株,每年收果只有一千数百斤,极为珍贵。

7.龙眼

龙眼,正名叫做桂圆,是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春天开花夏日结果。其果球形,壳淡黄色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是岭南佳果之一。

龙眼原产中国,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现广州白云区、海珠区,增城、番禺和花都市都广种龙眼,其中尤以海珠区新硖龙眼最为出名。石硖龙眼果实大,产量高,清甜之中带有蜜糖的味道。传说,“石硖”是“石夹”的意思,最早的龙眼树是从大石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树根被大石夹住,只好往深土层里钻,树根吸收了地下的“精气”,结出来的龙眼果特别好吃。

8.番石榴

番石榴原产美洲,引入广州有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海珠区、番禺和增城市等地。番石榴果多成葫芦形,青色或浅黄色,清爽香甜,风味独特。既可鲜食,也可制成石榴汁罐头或软包装饮料。著名的有大塘番石榴。

9.橄榄

乌榄和白榄合称橄榄,是增城市的特产。乌榄是“增城四宝”之一(另三宝是挂绿荔枝、丝苗米、凉粉草),它全身是宝:榄肉制榄角、榨油;榄仁可作菜肴,又是点心的上好配料;榄核是著名工艺品榄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增城还出产白榄。可以制成各种凉果小食,如甘草榄、和顺榄、辣椒榄、化皮榄、桂花榄和卫生榄等。

10.柑橙

柑橙在广州广为栽培。早在五世纪南朝时期,广州已有很多的橘柚园。果扁圆,红或橙黄色,味甜酸。柑橙主要的优良品种有:暗柳橙、蕉柑、大红柑、四会柑、蜜柑、年橘、新会甜橙等。其中,白云区罗岗镇生产的罗岗暗柳甜橙最负盛名。

篇2:岭南文化介绍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勤教力学、立己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粤西、服务广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学校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建有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校级攀峰学科3个(教育学、化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6个(物理学、生物学、数学、中国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3个(社会工作、传播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校院共建学科8个。现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0个),涵盖教、文、法、经、史、理、工、农、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养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多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面积近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多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08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2038种、电子期刊3.59万种。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基地2个及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等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建设平台6个、省财政支持建设平台1个。设有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59个。

以优师为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0多名,其中教授131名、博士24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1%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84.7%;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7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1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1人被评为“湛江市优秀拔尖人才”。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勤教力学、崇尚学术、为人师表,学校获授“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在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榜”上,学校位列中南地区非211本科院校第4名、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第24名。

协同创新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近50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已于2015年4月获国家汉办审批通过,于2016年春季开始招收学员。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篇3:岭南文化介绍

关键词:《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侨乡建筑

近代岭南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建筑活动集中在1900年到1937年间,涉及的建筑类型极为广泛,包括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早期的近代岭南建筑研究多附属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整体性研究,在相关著作的个别章节中有概要性的介绍,例如1959年编撰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以及同时间的《中国近代建筑图录》。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对近代岭南建筑的一些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并逐渐使之系统化,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建筑的形式风格和技术特征上,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如《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广州篇》、《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广州建筑近代化过程研究》等。在此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岭南近代建筑研究的视角向着更广泛和深层次的领域拓展,由华南理工大学组织编写的“岭南建筑丛书”系列便是其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唐孝祥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也是其中之一,书中作者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宽广的学科视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岭南人与他们所生活的舞台——岭南建筑共生共荣的巨幅画卷,其主要特色和学术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当前建筑美学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理论成果的吸收借鉴和理性鉴别;第二,通过引入生存论和价值哲学的理论成果,完善和深化了现有的建筑美学体系,并以此来诠释近代岭南建筑所表现出的文化和美学特征;第三,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为地域性建筑的科学界定提供了人文视角的理论支持。

1 对现有建筑美学理论的吸收借鉴和理性鉴别

运用建筑美学理论来阐释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的一大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首先对现有的建筑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并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吸收,发挥和修正,这里试举几例加以分析:

首先有关建筑美学哲学基础以及建筑美生成机制的探讨中,汪正章认为“建筑的美及美感之所以发生,既不能脱离建筑审美对象,也不能单纯的归结于审美主体,而在于人与建筑、反映与反映之间所构成的某种生动、复杂的交互关系”1),他同时认为“美在客体,美感则是主体对美的能动反映,作为美的三种普遍形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这样,作为综合形态的建筑美也不例外。建筑美的信息发送在于其客体自身,但建筑美的信息接收,即‘美感’则有赖于主体的建筑审美能力”1)196,由此提出了建筑美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成的这一观点。《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此予以吸收,同时又加入了价值哲学和生存论哲学的研究成果:“建筑美,作为一种价值,是在人的生命情感活动中产生的,建筑美的意义也只有相对于人的生命情感,相对于人的审美需要才可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美即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建筑美是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可以看出,《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不再纠结于有关建筑美的本质的研究,而是将建筑美视为一种情感价值,重点关注其对于人所具有的生命情感意义,但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价值心理有所不同,因此建筑审美体验也因人而异,这就是建筑审美的差异性问题,这种差异性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它渊源于不同群体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又引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与建筑适应性的探讨,从而组织起其整个美学体系的框架。

再如王振复所论及到的建筑与音乐、绘画、诗、雕塑等艺术的“亲比”的魅力,他说“谈到对建筑形象的审美,虽然不能将建筑与音乐、绘画、诗等艺术混为一谈,然而,在其形象的审美时空意识上,它们又有相通之处或相似之点”3)。《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之概括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问题,同时更进一步,对建筑作为综合艺术的特征也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写道“建筑艺术、特别是包括近代岭南建筑在内的中国传统建筑,可谓一个大型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其中有作为语言艺术并诉诸观念的诗、词、联,也有作为空间性静态艺术并诉诸视觉的书法、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还有作为时间性动态艺术并诉诸听觉或视觉的音乐、戏曲等。它们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生发、给人以情感愉悦和美的享受”2)112。由此阐明了建筑与其他艺术的互补和共生作用。此外,《笔记》与《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都以中国古典艺术作为主要论据,而对西方艺术涉及较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分野,西方建筑在建筑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中更多的表现为其他艺术的容器,而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却受诗画理论影响颇深,关系也更为密切。这大概渊源于中国诗画所具有的同建筑类似的情感抽象性,因此有更多的共鸣之处。

许祖华的《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可说是形式主义建筑美学的代表,他认为“建筑的美,主要取决于建筑自身的‘形式’而与建筑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建筑的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纯形式,绝不承担负载‘内容’的义务”4)。对此,《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建筑审美虽然是从建筑的形式开始的,但形式所象征和隐喻的精神性内容是建筑审美的根本和决定因素,是引发建筑审美想象和深化建筑审美体验的关键”2)5。事实上,《原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书中写道“建筑在获得自己的形式美时,总会与一定的思想观念相联系”,“当然,建筑美的形式在表达思想的时候,是通过自己和谐、有序、统一的造型等来完成的,不是人凭主观意愿,任意加上某种‘思想性部件’完成的”4)69,作者列举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以及长沙火车站楼顶的火炬雕塑与建筑形式的不协调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可见,《原理》反对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生硬拼凑,有一种建筑艺术纯净化的倾向。在这方面,《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显得更为宽容,且因为民居作为研究对象的关系,承认一些民俗性、大众性的审美取向,这也是由其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决定的。同时《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所提出的建筑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艺术系统”的观点也可以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由于建筑可以承载多种艺术形态,同时和其他艺术可以互相补充生发,因此建筑的审美内涵是复杂而丰富的,而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单纯契合关系。

2 引入生存论和价值哲学的理论成果完善和深化现有的建筑美学理论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理性鉴别,《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继而以生存价值论为哲学基础,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建筑美学体系,完善和深化了现有的建筑美学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主客体相契合的辩证观,系统合和的文化观和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观。

2.1 主客体相契合的辩证观

辩证的处理人与建筑的主客体关系是全书始终秉承的原则,从作为理论基础的建筑美学体系的建立,到其后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研究中所进行的具体理论应用,都可以清晰看到这个思路的延续。在哲学基础上,人文学科的定位决定了建筑美学应把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活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书中对建筑美所下的定义:“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相契合所产生的一种价值”2)53。脱离人去讨论建筑美,或脱离建筑去讨论人主观的审美需要都是孤立片面的。同时,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都是客观的,但建筑美的意义只有相对于人的审美需求才能获得,因此“建筑美即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建筑美是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正是建筑美辩证本性的核心内容”。2)53

以此为起点,作者推导出了建筑审美属性的“适应性理论”和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首先看“适应性理论”,由于人对建筑具有生存、生活和生命情感的需要,相应的,建筑的审美属性表现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主客体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联系,建筑审美属性总体来说属于客体系统的内容,但是由于建立在主体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因此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孤立探讨建筑客观美的弊病。与客体的“适应性理论”相对应,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则诠释了主体审美标准的辩证性,即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四层次说”从主体审美标准出发,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建筑文化现象,从而达到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2.2 系统合和的文化观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建筑作品视为一个综合的艺术系统,表现出系统合和的文化观,这也是其建筑美学体系的重要特色。例如书中对建筑意境美的探讨,作者发现,“就局部空间和单体建筑而言,其建筑意境的生成和强化往往是通过题名、题对点化而出的。这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创造中运用十分广泛,题名、题对的作用除了叙述建筑缘起外,主要在于抒发住人情怀,提升建筑意境,丰富空间意蕴”2)96-97,此外,“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的丰富、深化与建筑的施饰着彩密不可分”2)98。在更深层次上,建筑之所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应归因于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广泛的共通性,正如《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写道“从审美客体来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特别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建筑,其营造与构建始终按照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整体、重体悟的系统思维方式,注重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间的交叉、渗透、相通和综合”2)111。中国建筑文化中,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与建筑结合,产生了诸如楹联、匾额、壁画、浮雕等艺术形式。西方建筑中的书法装饰现象虽然较少,但壁画、穹顶画、以及各种雕塑若是缺席,也会令教堂、宫殿黯然失色。可见,以文化视野来讨论建筑美学问题,发现建筑审美的系统综合性特征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建筑作为艺术之母,既有黑格尔所说建筑作为艺术之始的意思,也有其作为艺术之“母体”的含义。而现代主义摒弃传统,轻视装饰,试图单纯以建筑自身表达各种文化内涵,但往往力所不及,由此产生了种种误区。在这方面,《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传统建筑装饰意义的再发现,应对现代建筑的美学理念有一定启发意义。

2.3 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观

开放与创新是发展问题的一体两面,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开放的目的和结果。在《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开放与创新的发展观既表现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也表现在具体的岭南建筑文化的研究内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一致。

建筑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建筑美学应运用“跨学科的多元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前沿学科的理论成果,“使美学研究永远处于开放的状态和发展的境况,并使这种开放和发展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开放和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由的不断追求保持同步关系”2)98。对其它学科开放性的兼容吸收在全书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是清晰可见的,首先是生存论的哲学基础的建立,相对传统的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个根本性的创新;其次,对价值哲学的借鉴,指出建筑美是主体审美需要与客体审美属性相契合产生的一种价值,拓宽了建筑美学的理论视野,揭示了建筑美的辩证本性;最后,对模糊数学、耗散理论和混沌理论的借鉴,则进一步验证了建筑美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有助于建筑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3 文化地域性格——近代岭南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凝练与概括

开篇绪论中,《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在对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的基础上,提出用“文化地域性格”来概括近代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虽然作者对这一概念没有详细展开,但从书中一段提纲挈领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概念的美学思想来源:

“建筑美学研究的最为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于探究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活动何以可能,也就是说,在于深入研究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活动的两个关系项,即作为建筑审美活动中的客体的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作为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从文化学的意义层面来说,前者表现为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关于建筑审美属性的‘适应性理论’;后者表现为建筑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调适,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关于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2)53。

可以推断,所谓“文化地域性格”,就是对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的综合概括。而其理论应用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在《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论证集中在有关侨乡建筑的美学分析中。作者将广东侨乡划分为五邑、潮汕、兴梅三个区域,并分别对其各自的建筑审美文化特征作了分析与总结。

首先看建筑审美文化机制,它主要解决建筑审美标准辩证性的问题,而“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这四个机制作用中”。从这一原理来审视近代岭南侨乡建筑,作者发现,在五邑、潮汕、兴梅三大侨乡中,侨乡建筑风格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其中“五邑侨乡建筑发展最为成熟、最为典型、也最有成就,它经历了自我调适和理性抉择之后完全进入到了实质性的融汇创新阶段……兴梅侨乡建筑面对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碰撞,尚处于艰难的理性抉择阶段,尚未达到实质性的融汇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在沿袭传统建筑文化之时试探性地借鉴外国建筑符号和建筑技术……潮汕侨乡建筑面对‘中西之争’城镇和乡村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抉择。前者更开放、更主动,融合性更强,后者相对保守、行动迟缓”2)120。可以发现,《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不是局限于对某种单一的侨乡建筑风格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联系的方法,发现了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现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驱动力。过往对广东侨乡建筑的研究大都集中广府五邑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无疑最为典型,最能反映侨乡的建筑风貌,但任何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都是深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土壤中,而不是孤立的、凭空而来的建筑现象,五邑地区的华侨建筑与当时广东其它侨乡的建筑类别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其建筑审美标准都受到中西建筑文化的博弈作用影响,而区别则在于这种博弈作用的结果有所不同,结合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地域侨乡建筑的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有的处于量变积累,有的则产生了质变。通过这种方式,《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五邑、潮汕、兴梅三个地域的侨乡建筑纳入一个共同的审美文化系统进行考量,并对其各自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判定,为后续的深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适应性理论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分析中的应用,作者写道:

“岭南近代建筑兴衰变化的原因是多元综合的。从适应性理论的观点看,建筑的自然适应性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筑的社会适应性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动力,建筑的人文适应性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目标和旨归。也就是说,岭南近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民族工业和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华侨投资)的发展而导致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也正是形成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内在原因。2)120”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整体的社会文化精神内在驱动力的影响。在国家贫弱,饱受列强欺辱的历史环境中,岭南人不是自怨自艾、因循守旧,而是展现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品格。因为不如此做,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不如此做,就无以言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因此所谓“适应性”,首先是人对自然、社会、人文的适应。这种适应,通过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建构表现出来,建筑体系的重构就是其中一种,它和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如穿衣饮食一起,共同表现出主体内在的文化心理,以及外在的文化姿态。华侨群体的建造行为正是他们在中西文化抉择中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抛弃传统的建筑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全盘接收,还是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这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不同地域的华侨群体生存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多样的侨乡建筑风貌。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概括也有待具体深入的方面,如“开放性”的性格特征,与我们现今的开放又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侨乡建筑所显示出来的开放性大多是感性的,视觉印象式的,“外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就这样被他们‘拆解’成‘碎片’,加以模仿,随心所欲的重新组合”5)。可见,西方的建筑形式和符号并没有经过理性辨别就直接运用到建筑创作中。同样道理,侨乡建筑的开放并没有对当时先进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进行吸收和运用,所以这种开放又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性来自于华侨主体的历史局限性。再比如,当使用“开放”、“兼容”、“创新”这些字眼形容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时,如何与其它物质文化区分开来。侨乡建筑是用一种拼贴的方式展现出开放、兼容的性格特征,为什么这种拼贴显得顺理成章,没有视觉上的不适感,相反,却能让人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其中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一切还有待后继研究者进行深入挖掘。

结语

篇4:岭南文化与岭南茶

人远离了长期生活的本土,总会思乡。有同事说那是异乡的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这话说得很俏皮,不过,说“吃在广东”,那真是名副其实。所以尽管自己很挑剔,但对岭南的吃还是无话可说的。能引起我思乡的只是茶,江南莺飞草长的季节,正是新茶上市的时候,可在岭南只能看着无穷的雨季叹气,让无限的春光从心底流过。

中国人的饮茶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而史籍中关于茶的记载却不多,在话本《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安石要东坡从长江上游汲水,东坡汲了下游的水,烹茶时被安石看破,荆公是深谙此道的。东坡还留下了煎茶的心得,如“蟹眼”之类,可见宋人就开始饮茶了。不过《水浒》里,王婆所卖的茶和现在完全不同,那酽酽的一盏只能算是迷魂汤,其实古代茶汤本来就不分。《金瓶梅》里的茶,也大多是这样的汤。内置姜,酸梅以及果品,那是什么样的味道呢?难以想象。不过,让西门庆这种人来品清茶,也着实难为他了。

饮茶是件高雅的事情,《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写得实在是好。人是丽人,舍是精舍,具是名具,水是陈年梅花上收的雪,茶是名品老君眉。光看这些就让人心向往之。最难得的是作者揣摩小儿女的锦心绣口,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的杯子,就不要了。可是“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小儿女的心态历历在目。记得小时候有喜欢的女老师家访,走后,自己忍不住去闻闻她喝过茶杯的味道,心理如出一辙。妙玉以“槛外人”送宝玉生日礼,宝玉踏雪讨梅花。和栊翠庵品茶是值得玩味的三件事。

曹雪芹还借妙玉之口,对饮茶作了精辟评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茶大致可分为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绿茶是直接烘制,不发酵;乌龙是半发酵,铁观音是其中代表;红茶是全发酵,名品有滇红、祁门红茶和锡兰红茶。此外尚有沱茶、普洱茶等,国外还有用植物叶子制成的茶叶,味道怪怪的。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绿茶以当年新茶味道最好,雨前茶常一旗一枪,尤为难得。绿茶中的名品是龙井,那茶叶在杯中根根直立。不过,龙井在杭州也就出在狮峰那一块,产量极少。现在浙江的茶叶大都冠以龙井的名字,多名不副实了。绿茶中另一名品是碧螺春,喝时用粗瓷大碗,茶味特佳。此外,安徽也多名茶,毛峰猴魁价格也不菲。近年来,有人开始崇尚喝野茶,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

饮茶既然是雅人们干的事,如何喝也就成了一门学问。周作人说喝茶当在江村,在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我无由地觉得应该是在微雨下的江村。不过,这样的喝法实在是太挑剔了,去江村不易,清泉同样难得,再能有几个雅客更是登天的事,况在现今这样浮躁的气氛下能静下心来品茶的又能有几人?

饮茶的风俗因地而异,岭南的早茶很负盛名,其实和品茶水几无干系。点心花样百出,而且很油腻,茶多为乌龙,铁观音,完全是用来洗涤肠胃。成了点缀品。当地的老人习惯早起上酒店喝早茶,看报纸,往往能消磨一个上午。多年来南风北渐,内地人做生意也谈到了早茶桌上。有好茶之风的地方很多,四川遍布茶馆,可惜我没去过,不知道风俗如何,但我去过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那里盛行喝功夫茶,茶特酽,三杯下肚,人可微曛。功夫茶多用铁观音,安溪出产最为有名,当地嗜茶如风,有因喝茶而倾家荡产者。近年台湾出产的冻顶乌龙味道也不错,连我一向排斥红茶的也喜欢它的味道。

洋人多不能领略茶的个中三味,这大概又和文化扯上了边。茶叶的出口可能始于明清。据说英国人起初是把茶叶放水煎炒,倒掉茶汁,只吃茶叶。Gissing的《四季随笔》里说到英国家庭下午茶,红茶和黄油面包共享,是冬日的最大乐事。对此,东方人可能不以为然。日本的茶道很有名,但太过形式化,搞得有点过了火。近年在国内一些大都市也有类似的茶艺馆,器具精美,手续繁杂,用绝色少女献艺,当表演看还行,茶味不见出色。日本的煎茶,喜欢把绿茶研成末,初喝风味别致。喝多了觉得还是新鲜绿茶好。

篇5:阅尽岭南人物感悟岭南文化

在古代,中原文化处于主流文化地位,岭南是南蛮之地,文化处于边缘地位,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岭南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可是到了近代,岭南板块中的广东却成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今天的经济地位处于全国领先。岭南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特色越来越鲜明,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岭南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岭南人除了勇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意识,还积极思考,变革图强,使岭南成为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产生了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变革和文化巨人,使岭南成为“近代史上思想家的摇篮”。

孙中山,西方民主火种的引进人之一,他坚持“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宗旨,但他追求的共和国模式以及革命方法和手段没有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局势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发展。刚开始他师法美国,钟情于美国民主制度;随后又毅然将目光转往北方,转向胜利的俄国革命。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选择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和发展三民主义,注入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他燃起的辛亥革命的烈火,不仅推翻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新生民主共和国,将帝王时代带到现今世界,实现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飞跃。开放、灵活、变通的岭南文化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折关头起了关键的作用。

张九龄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在古代,岭南人不仅利用江河、湖泊养殖水产,还懂得充分利用稻田养鱼。据《岭表录异》卷上记载,唐代的岭南新泷等州,开荒造田,聚春雨进山田,“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精明的岭南人,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获取更多的食料。近代出现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养鱼、种果、种蔗、植桑、养蚕,一举而多得,这是岭南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岭南人为发展养殖业拓展食料来源的创举。可见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岭南富足的物产所提供的食料,而富足的物产则是岭南特有的“天时”、“地利”所造就,是岭南人的智慧与辛劳所创造。打造了影响甚广的岭南影视文化。

篇6:岭南文化与侨胞

广东华侨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华侨文化的本质特征: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本质,并不单单是一部“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更关键的是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质,这是华侨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生命之源。五邑、广府侨乡的华侨文化是这一本质特征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华侨华人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广东侨乡文化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学习、接纳。“侨”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盘西化;“乡”而不迂腐,不顽固,凸显出侨乡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性。因而,在中国侨乡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独特性。

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品格的贡献: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和自信、创新。

篇7:岭南文化英语导读

Kaiping Diaolou

Kaipi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It is 100 km away from Guangzhou in the northeast.Kaiping is one of the renowned homes to overseas Chinese.It is famous for the multifunctional houses with their own style.The Chinese are a nostalgic people having a strong feeling of wistful longing for home,so the overseas Chinese from Kaiping,no matter how long they had been away and how far they were away from home,would come back to buy a piece of land to build their house and to get married.Those houses built by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are all watchtower-like,with thick solid walls,small and narrow iron doors and windows and even with embrasures on the walls and an observation tower on the top.

Kaiping Diaolou is listed by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as a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by the state.Its total number amounted to 3,300 in the peak years and now the registered number is 1833,and twenty of the better ones are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These buildings take three forms:communal tower jointly built by.Several families for use as temporary refuge,residential tower built by individual rich family and used as fortified residence,and watch tower for guarding against bandits. In the 1940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some of these towers became strongholds for people’s militia.

The Diaolou structures in Zili Village,12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Kaiping city center,are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best preserved. There are 15 in all,which are all listed as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ed by the state.Among them the Mingshilou is the best of all.Built in 1925,it is a 5-storey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with an hexagon observation pavilion on the top and a blockhouse built on the outside walls at each of the four corners on the fifth floor.This huge and imposing tower is installed with heavy iron doors and strong iron windows and is luxuriously decorated and well furnished.

篇8:浅析岭南建筑文化

自古以来的建筑文化都具有岭南人的开放、通融、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建筑中的独特风格。

1 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置。这些碉楼在广东三水也不少,但由于人为拆迁,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其余的荡然无存了。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始至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进出口商品频繁,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所有这一切都给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骑楼”等。这些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商店,往往两排”骑楼”对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长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业长廊,为业主提供经营和居住的优良条件,为顾客和行人营造了舒适的通道和购物环境。如广州市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

骑楼建筑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4层:底部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m,进深4m,净高5.6m),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广州市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有的楼顶矗立的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骑楼这种建筑模式延申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它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体现。

2 岭南建筑的景观

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岭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对各种植物的种植和生长都十分有利。因此,岭南地区家家户户的周围都有园林、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许多人相信风水,认为好的住宅应背山,面水,位于缓坡(背玄武,前朱雀,左青龙,右白虎之地)。因此,屋的前方常建有池塘,池塘边种植树竹,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与房屋不可分割的自然景观。池塘既是风水组合的一部分,又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气候调节,这都给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水面,穿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南方的村落很少修建围墙,而是利用竹林,尤其是带刺的竹林,围成的天然屏障作为防御实体,同时还可遮档台风,防止台风对房屋的侵袭。村落进出口或公共地方,往往都种有参天古树,有些古树旁边修有土地庙,逢年过节,人们便来供奉。村民住宅的旁边,通常设有大小晒场,这些晒场不但是村民晒谷的场地,还是村民的活动场所。每逢炎夏傍晚,男女老少,一起来到晒场,聊天乘凉,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岭南有些客家村落门前都设有一个数平米的空地,用来立桅杆,每当家中有人获得功名,就在桅杆区立一根长15m左右的桅杆,上掛功名旗,这也构成了客家村落的一独特景观。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一般很少荒山秃地。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绿色环境,每个自然村就象一座园林,有果树,竹子,芭蕉……翠绿的海洋中,点缀着灰白的房屋,十分雅致。即使是烈日炎炎,室内也很清凉。祠堂是独特的岭南建筑文化,祠堂有几个基本特点,如”步步高”:祠堂的后进地面总是要比前进的高一点,最里面供奉祖宗牌位的地面最高,从入口望去,略有仰视,即满足敬祖的要求,也利于排水,采光,还可以与地形相适应;尺度大:祠堂的墙体和木料规格都很大,往往凸立于群舍之中;”更新慢”:祠堂是祖上留下的公产,且用料大、好,所以在重新修建时能用则用,所以祠堂内不同时期风格的构件组合在一起是常见的。村庄的外围是稻田,农作物随着季节变化,与村庄相互衬托,呈现出一片迷人的景象,即使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出现,村落间出现了高楼大厦,但是那种还是十分浓厚传统的生态景观文化。

3 岭南建筑的风格

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其坐向一般都坐北朝南,这样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泻雨水。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1m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在山区,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由中原南迁的客家民居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多采用围垅式组合。围垅的平面中心是堂屋,两侧称横屋(横屋数量视家族人口而定),后部加围屋。有的民居四角设角楼称四角楼,客家民居平面封闭、聚居性强。广州传统民居以三间两廊式和平面布局进深大、面宽窄的”竹筒屋”为代表,这些以天井(院落)组合的民居以外封闭内开敞的布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湿热地区通风、采光、排水问题,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阴凉。沿海侨乡,由于大家庭逐渐解体,居民转而注重单体住宅的兴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多层住宅。这种圆形布局建筑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据2009年4月15日《羊城晚报》报导,仅梅州市现有客家围龙屋总数2万余座。客家的”土围子”和”小城堡”式建筑是典型的方型建筑,这些建筑墙厚1m以上,屋高10m多,具有十分强的防御功能,墙体采用”三合土”技术,以筑土形式营造,再用砂灰批档墙壁,以防雨淋。这些围合性建筑一直传承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建筑已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但在岭南山区的乡村,依然还有许多这样的建筑群,这是客家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结果。岭南地区江河多,海岸线长,许多以捕鱼谋生的渔民,长期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后,在政府的关心和组织下,他们在海岸或江河岸上,修建房屋,移居陆地,这些房屋矮小,形状似船,屋顶为弧形,人们称其为”蛋家”。为防止台风和水浸,这些房屋用木板和金属板建成,一家一间。岭南建筑的内部平面布局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椐家庭成员情况来确定,除条形布局以外,还有中轴对称院落布局,这种布局类似北方的四合院,中间为天井,四周分别居住几个小家庭,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底成员的沟通和照顾,有利于通风和采光,也有利于防止外人的干涉和偷盗的功能。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岭南建筑文化必然会受到冲击。但无论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何变化,只有符合岭南特定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等条件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建筑。岭南建筑文化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岭南地区的建筑必须要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收全国乃世界建筑文化的优点,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港台媒介,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多元性也为其迅速吸收和创新提供了文化基础。玻璃、石材、金属及先进的结构技术,正被广泛的融合进岭南新建筑之中。当代为营造和实现美好的居住环境,使生态循环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出发,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碉楼,骑楼,圆形布局

参考文献

[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0~64)

[2]杨豪.从城堡、土楼、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江西食品,2004年1期

[3]王颂等.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观.小城镇建设,2008年12期

[4]谢志英,宋晓云.岭南建筑文化探析.河南建村.2008.2(13)

[5]王琴.,惠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4(60~62)

[6]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0)

上一篇:改革演讲稿下一篇:浙江司法厅国家司法考试报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