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派

2024-05-25

岭南派(精选十篇)

岭南派 篇1

关键词:《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侨乡建筑

近代岭南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建筑活动集中在1900年到1937年间,涉及的建筑类型极为广泛,包括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早期的近代岭南建筑研究多附属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整体性研究,在相关著作的个别章节中有概要性的介绍,例如1959年编撰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以及同时间的《中国近代建筑图录》。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对近代岭南建筑的一些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并逐渐使之系统化,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建筑的形式风格和技术特征上,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如《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广州篇》、《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广州建筑近代化过程研究》等。在此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岭南近代建筑研究的视角向着更广泛和深层次的领域拓展,由华南理工大学组织编写的“岭南建筑丛书”系列便是其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唐孝祥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也是其中之一,书中作者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宽广的学科视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岭南人与他们所生活的舞台——岭南建筑共生共荣的巨幅画卷,其主要特色和学术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当前建筑美学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理论成果的吸收借鉴和理性鉴别;第二,通过引入生存论和价值哲学的理论成果,完善和深化了现有的建筑美学体系,并以此来诠释近代岭南建筑所表现出的文化和美学特征;第三,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为地域性建筑的科学界定提供了人文视角的理论支持。

1 对现有建筑美学理论的吸收借鉴和理性鉴别

运用建筑美学理论来阐释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的一大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首先对现有的建筑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并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吸收,发挥和修正,这里试举几例加以分析:

首先有关建筑美学哲学基础以及建筑美生成机制的探讨中,汪正章认为“建筑的美及美感之所以发生,既不能脱离建筑审美对象,也不能单纯的归结于审美主体,而在于人与建筑、反映与反映之间所构成的某种生动、复杂的交互关系”1),他同时认为“美在客体,美感则是主体对美的能动反映,作为美的三种普遍形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这样,作为综合形态的建筑美也不例外。建筑美的信息发送在于其客体自身,但建筑美的信息接收,即‘美感’则有赖于主体的建筑审美能力”1)196,由此提出了建筑美是生成的而不是预成的这一观点。《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此予以吸收,同时又加入了价值哲学和生存论哲学的研究成果:“建筑美,作为一种价值,是在人的生命情感活动中产生的,建筑美的意义也只有相对于人的生命情感,相对于人的审美需要才可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美即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建筑美是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可以看出,《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不再纠结于有关建筑美的本质的研究,而是将建筑美视为一种情感价值,重点关注其对于人所具有的生命情感意义,但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价值心理有所不同,因此建筑审美体验也因人而异,这就是建筑审美的差异性问题,这种差异性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它渊源于不同群体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又引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与建筑适应性的探讨,从而组织起其整个美学体系的框架。

再如王振复所论及到的建筑与音乐、绘画、诗、雕塑等艺术的“亲比”的魅力,他说“谈到对建筑形象的审美,虽然不能将建筑与音乐、绘画、诗等艺术混为一谈,然而,在其形象的审美时空意识上,它们又有相通之处或相似之点”3)。《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之概括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问题,同时更进一步,对建筑作为综合艺术的特征也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写道“建筑艺术、特别是包括近代岭南建筑在内的中国传统建筑,可谓一个大型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其中有作为语言艺术并诉诸观念的诗、词、联,也有作为空间性静态艺术并诉诸视觉的书法、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还有作为时间性动态艺术并诉诸听觉或视觉的音乐、戏曲等。它们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生发、给人以情感愉悦和美的享受”2)112。由此阐明了建筑与其他艺术的互补和共生作用。此外,《笔记》与《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都以中国古典艺术作为主要论据,而对西方艺术涉及较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分野,西方建筑在建筑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中更多的表现为其他艺术的容器,而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却受诗画理论影响颇深,关系也更为密切。这大概渊源于中国诗画所具有的同建筑类似的情感抽象性,因此有更多的共鸣之处。

许祖华的《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可说是形式主义建筑美学的代表,他认为“建筑的美,主要取决于建筑自身的‘形式’而与建筑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建筑的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纯形式,绝不承担负载‘内容’的义务”4)。对此,《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建筑审美虽然是从建筑的形式开始的,但形式所象征和隐喻的精神性内容是建筑审美的根本和决定因素,是引发建筑审美想象和深化建筑审美体验的关键”2)5。事实上,《原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书中写道“建筑在获得自己的形式美时,总会与一定的思想观念相联系”,“当然,建筑美的形式在表达思想的时候,是通过自己和谐、有序、统一的造型等来完成的,不是人凭主观意愿,任意加上某种‘思想性部件’完成的”4)69,作者列举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以及长沙火车站楼顶的火炬雕塑与建筑形式的不协调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可见,《原理》反对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生硬拼凑,有一种建筑艺术纯净化的倾向。在这方面,《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显得更为宽容,且因为民居作为研究对象的关系,承认一些民俗性、大众性的审美取向,这也是由其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决定的。同时《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所提出的建筑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艺术系统”的观点也可以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由于建筑可以承载多种艺术形态,同时和其他艺术可以互相补充生发,因此建筑的审美内涵是复杂而丰富的,而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单纯契合关系。

2 引入生存论和价值哲学的理论成果完善和深化现有的建筑美学理论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理性鉴别,《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继而以生存价值论为哲学基础,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建筑美学体系,完善和深化了现有的建筑美学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主客体相契合的辩证观,系统合和的文化观和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观。

2.1 主客体相契合的辩证观

辩证的处理人与建筑的主客体关系是全书始终秉承的原则,从作为理论基础的建筑美学体系的建立,到其后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研究中所进行的具体理论应用,都可以清晰看到这个思路的延续。在哲学基础上,人文学科的定位决定了建筑美学应把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活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书中对建筑美所下的定义:“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相契合所产生的一种价值”2)53。脱离人去讨论建筑美,或脱离建筑去讨论人主观的审美需要都是孤立片面的。同时,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人的审美需要都是客观的,但建筑美的意义只有相对于人的审美需求才能获得,因此“建筑美即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建筑美是客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正是建筑美辩证本性的核心内容”。2)53

以此为起点,作者推导出了建筑审美属性的“适应性理论”和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首先看“适应性理论”,由于人对建筑具有生存、生活和生命情感的需要,相应的,建筑的审美属性表现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主客体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联系,建筑审美属性总体来说属于客体系统的内容,但是由于建立在主体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因此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孤立探讨建筑客观美的弊病。与客体的“适应性理论”相对应,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则诠释了主体审美标准的辩证性,即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四层次说”从主体审美标准出发,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建筑文化现象,从而达到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2.2 系统合和的文化观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建筑作品视为一个综合的艺术系统,表现出系统合和的文化观,这也是其建筑美学体系的重要特色。例如书中对建筑意境美的探讨,作者发现,“就局部空间和单体建筑而言,其建筑意境的生成和强化往往是通过题名、题对点化而出的。这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创造中运用十分广泛,题名、题对的作用除了叙述建筑缘起外,主要在于抒发住人情怀,提升建筑意境,丰富空间意蕴”2)96-97,此外,“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的丰富、深化与建筑的施饰着彩密不可分”2)98。在更深层次上,建筑之所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应归因于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广泛的共通性,正如《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写道“从审美客体来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特别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建筑,其营造与构建始终按照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整体、重体悟的系统思维方式,注重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间的交叉、渗透、相通和综合”2)111。中国建筑文化中,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与建筑结合,产生了诸如楹联、匾额、壁画、浮雕等艺术形式。西方建筑中的书法装饰现象虽然较少,但壁画、穹顶画、以及各种雕塑若是缺席,也会令教堂、宫殿黯然失色。可见,以文化视野来讨论建筑美学问题,发现建筑审美的系统综合性特征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建筑作为艺术之母,既有黑格尔所说建筑作为艺术之始的意思,也有其作为艺术之“母体”的含义。而现代主义摒弃传统,轻视装饰,试图单纯以建筑自身表达各种文化内涵,但往往力所不及,由此产生了种种误区。在这方面,《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传统建筑装饰意义的再发现,应对现代建筑的美学理念有一定启发意义。

2.3 开放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观

开放与创新是发展问题的一体两面,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开放的目的和结果。在《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开放与创新的发展观既表现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也表现在具体的岭南建筑文化的研究内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一致。

建筑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建筑美学应运用“跨学科的多元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前沿学科的理论成果,“使美学研究永远处于开放的状态和发展的境况,并使这种开放和发展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开放和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由的不断追求保持同步关系”2)98。对其它学科开放性的兼容吸收在全书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是清晰可见的,首先是生存论的哲学基础的建立,相对传统的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个根本性的创新;其次,对价值哲学的借鉴,指出建筑美是主体审美需要与客体审美属性相契合产生的一种价值,拓宽了建筑美学的理论视野,揭示了建筑美的辩证本性;最后,对模糊数学、耗散理论和混沌理论的借鉴,则进一步验证了建筑美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有助于建筑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3 文化地域性格——近代岭南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凝练与概括

开篇绪论中,《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在对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的基础上,提出用“文化地域性格”来概括近代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虽然作者对这一概念没有详细展开,但从书中一段提纲挈领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概念的美学思想来源:

“建筑美学研究的最为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于探究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活动何以可能,也就是说,在于深入研究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活动的两个关系项,即作为建筑审美活动中的客体的建筑的审美属性和作为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从文化学的意义层面来说,前者表现为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关于建筑审美属性的‘适应性理论’;后者表现为建筑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调适,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关于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2)53。

可以推断,所谓“文化地域性格”,就是对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的综合概括。而其理论应用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在《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论证集中在有关侨乡建筑的美学分析中。作者将广东侨乡划分为五邑、潮汕、兴梅三个区域,并分别对其各自的建筑审美文化特征作了分析与总结。

首先看建筑审美文化机制,它主要解决建筑审美标准辩证性的问题,而“建筑审美标准的辩证法包含在审美的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这四个机制作用中”。从这一原理来审视近代岭南侨乡建筑,作者发现,在五邑、潮汕、兴梅三大侨乡中,侨乡建筑风格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其中“五邑侨乡建筑发展最为成熟、最为典型、也最有成就,它经历了自我调适和理性抉择之后完全进入到了实质性的融汇创新阶段……兴梅侨乡建筑面对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碰撞,尚处于艰难的理性抉择阶段,尚未达到实质性的融汇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在沿袭传统建筑文化之时试探性地借鉴外国建筑符号和建筑技术……潮汕侨乡建筑面对‘中西之争’城镇和乡村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抉择。前者更开放、更主动,融合性更强,后者相对保守、行动迟缓”2)120。可以发现,《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不是局限于对某种单一的侨乡建筑风格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联系的方法,发现了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现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驱动力。过往对广东侨乡建筑的研究大都集中广府五邑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无疑最为典型,最能反映侨乡的建筑风貌,但任何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都是深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土壤中,而不是孤立的、凭空而来的建筑现象,五邑地区的华侨建筑与当时广东其它侨乡的建筑类别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其建筑审美标准都受到中西建筑文化的博弈作用影响,而区别则在于这种博弈作用的结果有所不同,结合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地域侨乡建筑的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有的处于量变积累,有的则产生了质变。通过这种方式,《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将五邑、潮汕、兴梅三个地域的侨乡建筑纳入一个共同的审美文化系统进行考量,并对其各自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判定,为后续的深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适应性理论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分析中的应用,作者写道:

“岭南近代建筑兴衰变化的原因是多元综合的。从适应性理论的观点看,建筑的自然适应性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筑的社会适应性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动力,建筑的人文适应性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目标和旨归。也就是说,岭南近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民族工业和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华侨投资)的发展而导致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也正是形成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内在原因。2)120”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整体的社会文化精神内在驱动力的影响。在国家贫弱,饱受列强欺辱的历史环境中,岭南人不是自怨自艾、因循守旧,而是展现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品格。因为不如此做,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不如此做,就无以言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因此所谓“适应性”,首先是人对自然、社会、人文的适应。这种适应,通过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建构表现出来,建筑体系的重构就是其中一种,它和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如穿衣饮食一起,共同表现出主体内在的文化心理,以及外在的文化姿态。华侨群体的建造行为正是他们在中西文化抉择中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抛弃传统的建筑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全盘接收,还是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这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不同地域的华侨群体生存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多样的侨乡建筑风貌。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概括也有待具体深入的方面,如“开放性”的性格特征,与我们现今的开放又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侨乡建筑所显示出来的开放性大多是感性的,视觉印象式的,“外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就这样被他们‘拆解’成‘碎片’,加以模仿,随心所欲的重新组合”5)。可见,西方的建筑形式和符号并没有经过理性辨别就直接运用到建筑创作中。同样道理,侨乡建筑的开放并没有对当时先进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进行吸收和运用,所以这种开放又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性来自于华侨主体的历史局限性。再比如,当使用“开放”、“兼容”、“创新”这些字眼形容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时,如何与其它物质文化区分开来。侨乡建筑是用一种拼贴的方式展现出开放、兼容的性格特征,为什么这种拼贴显得顺理成章,没有视觉上的不适感,相反,却能让人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其中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一切还有待后继研究者进行深入挖掘。

结语

“岭南派六人画展”旧照片 篇2

该片为当时晒印多张,其中保存较好并有签署的一张。其余曾多次见载于相关书籍一,广州美院岭南画派纪念馆编《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刊于封底里,有人名说明。二,卢延光、韦承红编《岭南画派大相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两款分别刊于128页和181页,前者与同,后者为室内镜框的翻拍,说明为,挂在杨善深家里的1948年“六人画展”的署名合影,右起某某等。照片和各人签署分别用框镶着(这张签署齐全)。(图3)上述三款照片均裁去上部,相信和上部民国的“党国”标志有关。另外,《岭南画派大相册》36页刊印“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1947年在广州”照片,(图4)人物衣着与上述照片相同,人物背后的柱头装饰和中山图书馆门前阶梯栏杆上的柱头相同,(图5)可以推断是摄于同时同地的另一照片,此片构图挤迫似经裁剪。1947年陈、关二人并不在广州,应为1948年。

这次“六人画展”是1948年4月底,由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主办在市立中山图书馆举行的。展览由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馆长伍瑞锴发起。伍瑞锴(1899-1957)字巩生,北海高德人,曾任广东省立钦州师范校长。战后由重庆回到广州,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秘书,兼任广东省文化事业公司经理、广东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等。当时报纸报道称筹办展览是,“为提倡艺术,使一般民众有机会欣赏乡邦名家艺术起见,定于本月下旬举办:岭南国画名家书画展览会,并将叉卖所得除致送出品人及会场开支,悉数拨充办理民众教育之用。”可知展览具有公益性质。据说主办方遗憾只邀请到六位画家,未能征集到更多画家参展。

高剑父1947年起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这时正主持该校和南中美术院的教务,艺术活动频繁。这次展出书画作品22件,包括作于30年代的《喜马拉雅山》、《索桥》,大幅的《椰子》和作于二战中的《文明的毁灭》等。这些作品近年仍见于拍卖会上,是大家较熟悉的。

陈树人时任国府顾问,3月刚从上海携全家回到广州,住在他的亲家,前清太史公桂南屏的西关大宅。时值南国春暖,木棉盛开,陈树人为作红棉写生,连日来走遍了观音山、光孝寺、海幢寺、中山公园等地。3月24日偕同省艺专师生多人前往羊城八景的“波罗浴日”,专为波罗庙前的老树红棉写生。并作诗记之:“辜负红棉十五年,梦魂无日不萦牵。岭南春色能重写,那计关山路几千。”陈树人这次展出的作品有:《木棉》、《红叶》、《牡丹》、《紫藤》和用笔简洁赋色大胆的山水等共20多件。陈于这次展览的半年后(10月4日),因胃疾在广州病逝。

同样为了写生红棉而于近日来广州的还有移居香港的杨善深。杨为剑父弟子,也曾留日学画。他这次展出的作品有《春禽》、《冷艳》和山水《漓江春色》,斗方《金鱼》、《小猫》《草虫》、《花鸟》等共16件。

黎葛民(1893-1978),原名庆瀛,字葛民,号逸斋、乙翁,广东省顺德县人。早年留日学画。上世纪20年代与高、陈等在广州组织“清游会”;诗画恰情。战后任教中南美术院、市立艺专等。绘画兼工山水花鸟,并擅书法诗词。画风受日本汉画影响,偏重传统。草书法二王,篆书学秦刻。黎葛民因非高、陈弟子,画风和岭南派不尽同,故后来介绍岭南派时也较少提及他,知名度略次,但资格较老。这次参展的有《鸟鸣秋涧》、《草虫》等16件。

高剑父弟子关山月抗战期间赴西北敦煌等地写生,战后回故乡休息了半年,1947年7月启程南洋之行,游历暹罗(泰国)、马来亚、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得写生画稿三百多幅。因高剑父主持市立艺专,函促其回粤担任教席,于1948年初回到广州。这次展出的作品多是据南游画稿所作的,融合西画写法的《椰荫市集》《暹罗华侨》、《浴罢》和山水《终南秋讯》等共20多件。其后,这批作品和西北写生合编成两辑《关山月纪游画集》在上海出版。这两次远游是关氏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赵少昂16岁入高奇峰“美学苑“习画,很早便闻名遐迩。30年代在广州设“岭南艺苑”授徒。这次展出他拿手的花鸟草虫《蝉》、《蜓》和山水《巫山十二峰》等15件。此后不久,赵便移居香港重设“岭南艺苑”授徒作画,开始了后半生的艺术历程。

这个展览在广州结束后,主办方将展览于6月8日至12日移师至香港花园道圣约翰礼堂举办。当时粤港艺术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两处展览原定的义卖情况则未见报道。

照片原收藏者士霭先生即梁士霭(1908-1958)笔名梁四海、量四海,广东南海古亭乡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藏书甚富。其人好风雅,尤喜金石书画,亦精通武术。与粤中书画名流、各派武术名家均来往密切。抗战前已从事媒体业,为多种报纸撰述。战时在韶关等地仍事报业。抗战胜利后任职广州市政府新闻处。其人涉猎甚广,于地方文献、掌故、武术、书画、中医药等均有心得。业余撰写新派武侠小说连载于报端,后来结集印行。解放后设“士蔼书肆”于广州文德路,经营旧书业,广泛结交书画文化人士。

梁士霭与照片中画家均甚相熟,早在抗战前就与高剑父结交。1936年“双十节”广东省民众教育馆举办画展,梁士霭在《国华报》上撰文《民教馆画展逐个评》,其中对剑父的作品这样说:“在中国画方面个人作品中最博观众称者,厥为老剑之《鬼灯如漆照松花》,此画用笔苍古。其画枯枝与松针之法,纯用明之徐青藤及明末清初之八大及石涛两家古法。其次则为剑父之《随王》,图中写有蜜蜂数十,随王而飞。此画写蜂法,远近分明,透视合度,写中国画最难者,厥为空气。剑老能用其师居廉写昆虫之秘法,参与西洋透视方法写之(按:居廉,字古泉,番禺人。清末常写昆虫蜚声艺林。)今剑老能师其笔法,实不愧为一代新国画之宗师也。其余《黄昏后》、《放牧》等画,俱用西法作国画,不失时代之艺术,确甚可观。”

不论其看法如何,能从画法源流、师承、技法方面作介绍,总比空洞的吹捧实际,能给读者以引导。也非一般记者所能为的。

剑父于艺术活动尤重宣传,每有展览,均亲笔函请士霭发新闻稿。1936年底,剑父往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每每将京中艺讯发回广州,均经由士蔼发表。“士蔼书肆”旧藏剑父手札数通,均与新闻稿有关。

其一:(图6)

“士霭先生:手教奉悉。弟前留医北平协和医院,割治两月有奇。咋始还京,一入都门,酬应已如麻如(而)起,继以中大上课;全国美展已开。惟日弗遑,至稽裁复,歉歉。送上新闻乙纸,尚希斧削发表为荷,费神,费神。并叩

道绥!

剑父,四,二。”

按,高剑父有《协和医院病中戏咏》22首,战后发表于报端时,编者志有,“民国廿四年岁暮,卧病北平协和医院……”的说明。诗的第22首有:“一病经年如隔世”句。查第二次全国美展于1937年4月1日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可知此信写于1937年。“割治两月有奇。昨始还京……”时间上似有出入,有待查证。

其二:(图7)

“士霭先生:前承代发稿件,谢谢。兹又送上新闻二则,敢请拨冗通稿为荷。并颂

撰绥!

剑父拜启”

岭南派 篇3

1958年,夏昌世教授在《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中首次提出了岭南建筑这一名词,把岭南建筑的一些气候特征归结为遮阳、隔热、通风等主要元素。由此指出,岭南建筑的特征在于其气候适应性,这与绿色建筑提倡的因应气候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相呼应。

在当今的城市设计、建筑创作思潮中,存在值得再思考的倾向:

(1)在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的实践中,侧重其外在形象和特定材料的应用,偏重于对建筑形态、构件元素的模仿和复制,将岭南建筑视作一种仅具外在表征的建筑形式,与当今社会发展进步渐行渐远。

(2)在实施“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甚至滥用技术,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的相关项数。这种做法将系统的节能割裂为仅仅依靠设备和技术,忽视了传统地方建筑立足地域气候的生态本质,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倡导的自然生态实质大相径庭。

这两种倾向都不足以体现岭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实质。传统岭南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应对环境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和空间策略,而建筑形态、构件元素,只是这种策略的一种表现。绿色建筑鼓励采用高新绿色技术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侧重被动式节能,强调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

2 岭南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

岭南,即五岭2)以南,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岭南的地理环境决定其气候特点,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表现为“湿、热、风、雨”。

岭南文化实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这与各种异质文化的交融相汇有关。漫长历史进程中,北方汉族的迁徙南下带来中原文化,外出经商的岭南人带来海外文化。长期以来,汉文化、岭南周围地区荆楚文化、闽越文化、吴越文化,及海外一带外来文化对古南越长期的浸润改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在形成历程中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来自各方面的异质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蓄,包容和创新。

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建筑,秉承岭南文化的特质,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从传统的岭南建筑到西关大屋、骑楼、以及以白云山庄旅舍、友谊剧院等为代表的现代岭南建筑,其建筑形态既没有固化于某一建筑风格或形式,也没有使用某一特定的建筑材料,而在适应地域气候环境、响应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

“岭南建筑”的概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种形式、风格或符号,也不是一种设计手法,而是植根于地域气候环境和文化习俗的设计思想。与抄袭模仿相反,它更鼓励设计创新,通过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建筑具有地域性表现并融于地域文化之中。

岭南地区夏热冬暖,炎热多雨,整体布局及建筑空间的组织都注重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传统岭南建筑针对“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一套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设计手法:强调自然通风、遮阳隔热、形成与庭院结合的开敞的空间。其中冷巷(图1)、天井、敞厅、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屡见于传统的岭南建筑中,在调节微气候方面已被证实是经济有效的。传统岭南村落多为梳式布局3)(图2),布局紧凑,同时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灵活错落的布置方式实现相互遮挡,有效隔热遮阳,通风降温。传统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和空间策略与绿色建筑4)所倡导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等要求相一致,在当今仍具有借鉴、发展的空间,现代岭南建筑是极具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建筑,创新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的根本。岭南建筑的创新,需结合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因地制宜,通过规划布局和空间组织手法适应炎热潮湿气候。岭南特色的绿色建筑需结合地域气候,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与自然的共生;鼓励被动式节能,侧重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等方面。

3 岭南建筑的绿色空间体系

建筑创作的实质是空间的组织与布局。传统岭南建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间体系,通过“冷巷、天井、敞厅、庭院”这一空间策略实现其相应的文化表达与气候适应性技术。这一空间体系运用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原理,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与此同时,应对环境气候的通风系统,构件运用与理水,也糅合在这套空间体系中。其气候适应性策略,为当今绿色建筑的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3.1 岭南建筑的自然通风系统

岭南建筑中注重开敞的布局,不同开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组合,都是通过空间设计来实现的。传统岭南建筑的精髓,是在对空间的处理上,利用敞厅、敞廊、冷巷、天井、露台、架空层等建筑设计元素,以开敞的布局,与园林有机结合。

敞厅、敞廊、冷巷、天井、露台、架空层等空间类型,一般以一种或两种类型存在于传统和近现代岭南建筑当中,同时每一种空间类型都有其适用性及限制因素。例如大面积庭院的使用在私家园林建筑(例如可园)中较为常见,但这类建筑较少运用到天井;而西关大屋因用地条件的限制则更多地采用天井通风,但缺少绿化庭院。传统的岭南建筑,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处理上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开敞空间,以组合的方式形成序列,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岭南建筑空间发展到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复杂性,一些原有的空间元素已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当今绿色建筑的新理念,发展出新的空间类型来应对不断变化更新的环境要求。例如冷巷,虽已较难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但可以运用冷巷降温及放大风速的功能,创造一些新的空间类型来代替其在通风系统中的作用(图3)。

下沉式庭院、架空层、多层的敞厅、高层建筑中的空中花园等新的空间类型,都担负着构建新的通风系统的功能。建筑底层作为架空层,与天井形成一组通风序列,同时架空层可以遮阳避雨,提供了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多层敞厅,结合中庭布置,在中庭上方开采光及通风的天窗,利用了在岭南建筑中较为常见的热压通风原理,每层的可开启的窗户及架空层成为建筑的进风口,中庭的天窗成为了出风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组新的通风序列(图4)。

高层建筑中的空中花园可视为岭南传统庭院的立体化,高层建筑分组设置通风网络,同时设置空中花园,为高层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半私密的交往和过渡空间(图5)。

这些新的空间元素,与原有的空间元素组成了新的空间序列,同时也形成了应对环境气候的通风系统。原有的依附于这套系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随着空间系统的建立而重新构建,并得以延续与发展。

现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传统岭南的空间类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更应该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将这些空间重新组合,古为今用,而不囿于对某种特定空间形式的简单模仿。

3.2 岭南建筑的理水

岭南大部分地区处在珠江流域上,珠江三角洲河流众多,水网密集,纵横交错,产生了众多地域特色浓厚的水乡民居聚落,并孕育出独具岭南特色的水乡文化。岭南地区的传统水乡文化,蕴含着岭南人民亲水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喜好。

传统岭南村落的选址遵循着“背山面水”的原则,这是古人考虑了通风与理水共同作用下对村落热环境产生的积极效果。在水乡村落中,河道在村内纵横交错,河道成为了具备降温作用的巷道,空气经过水体的降温后渗透到河道两岸的建筑群内。在传统的岭南园林里面,庭院内一般都设计有水塘,水塘不仅具有组织空间及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同时也是园林中通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气经过水体的降温后从敞厅等开敞空间渗透到建筑的室内空间里面,并通过其它天井、庭院等出风口完成冷热空气的交换。可见,传统岭南建筑的理水,往往是与通风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的。

岭南建筑的理水,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更多的是与隔热、通风、调蓄、节水、调节室内微气候等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考虑,并由此实现“渗、滞、蓄、用、排”的低冲击雨洪管理及开发模式。这与当今绿色建筑的“节水”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岭南建筑的务实与美观结合的特征。

根据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水系的规划、庭院的理水,让水体作为环境中的蓄热元素,与建筑的开敞空间设计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调节建筑内部的微气候。建筑水环境营造作为改善建筑微气候的手段,更好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实现理水与通风的有机结合。

建筑理水与建筑空间、园林庭院相互融合,注重分隔与组织空间,强调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和渗透,达到扩展和丰富建筑空间层次的效果。庭院理水,结合岭南人们的生活品味,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创造独具文化品味的意境,实现理水与空间、文化的结合。

岭南建筑的理水,融会了当代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水理念,并与通风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着绿色节能的作用;更赋予了当代绿色建筑理念以岭南水乡文化的内涵,人们带有传统记忆的生活方式能得到延续。在现代岭南建筑空间中,需要充分发挥理水的作用,将水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宜人的、适于公众参与的亲水空间。

3.3 岭南建筑的构件运用

对于传统的岭南建筑的传承,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潮:将岭南建筑简单视作建筑形态的模仿和复制、构件元素的拼贴和堆砌。这种思潮与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背道而驰,“为片面追求美观而以较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在设计中应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应用。”5)“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则判该建筑不具备绿色建筑评价资格”6)。

事实上,传统岭南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应对环境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而建筑形态、构件元素,只是这种策略的一种外在表现。传统岭南建筑的构件运用,通常是与建筑中的通风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理念,恰恰是与当今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材”理念是一致的。传统岭南建筑的细部构件,大多具有遮阳、导风、导光等功能,并且具备了建筑形态上可识别的特征。例如西关大屋中的趟栊门,既起到围护的作用,又是通风系统里的建筑构件。屏风、隔扇、通风漏窗(图6),以灵活的围护界面引导使用者用灵活的方式应对气候。通过设置在通风系统内的可灵活使用的围护构件,根据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灵活地组织建筑内的通风,交替的利用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

趟栊门、屏风及隔扇这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构件,与建筑空间及通风系统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和文化表达。建筑构件的设计既作为空间设计的元素,又起到遮阳隔热、通风降温的作用。

传统岭南建筑构件满足遮阳、隔热、通风等多种功能需求,是地域文化表征与绿色建筑中的“节材”理念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功能需求和当今绿色建筑的新理念,对岭南建筑的构件提出了新需求。“夏氏遮阳”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现代建筑功能的例子,“夏先生综合考虑了当时经济、气候、材料、使用等各方面因素,在建筑的外表面,采用立面“竖向分区”的布局方式,合理划分采光、遮阳、及通风立面布局与面积,综合提出了多种有效的遮阳手段。”7)夏先生的作品是早期地方建筑实践探索阶段具有典型岭南特征的现代建筑。

岭南建筑的“务实性”,决定了建筑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选用当地材料,兼顾其他材料。这种理念与绿色建筑的“节材”理念是相通的。

传统岭南建筑构件的传承和创新,需要结合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作为空间通风系统里面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创新应该是与空间通风系统的构建同时进行的一体化设计的创新。

4 结语

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对传统岭南建筑提出了时代性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岭南建筑需要创新,不断发展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空间系统及气候适应性策略。

岭南建筑的发展和创新,需更好地结合当今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绿色建筑。

摘要:岭南建筑具有诸多绿色建筑的特质,实施绿色建筑的时候应借鉴岭南建筑乡土和低技的手法。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应着眼于其绿色建筑的生态实质。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岭南建筑,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毅强,王静,齐百慧.湿热气候下建筑外表皮防热模式思考[J].南方建筑,2010(01).

[3]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6-39.

[4]彭长歆.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02).

揭秘岭南盛世 篇4

一是广东象棋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氛围,广东象棋能长盛不衰、人才辈出,与其密不可分。众所周知,广东省会广州乃全国闻名的棋城。据象棋名宿陈松顺回忆说,解放前后,广州的象棋活动已十分活跃。1955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的首届省港象棋对抗赛掀起了当地象棋活动的第一次热潮。这次比赛是由广东的杨官和陈松顺迎战香港的黎子健和曾益谦,比赛采取每人六局循环制,共赛12晚。比赛期间,当地及附近县市的棋迷奔走相告,反响异常热烈,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相观棋的情景,比赛地文化公园棋坛每晚均人满为患。那些进不了场的棋迷只好捧着收音机收听现场转播,一时间,广州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从收音机里传出的“炮二平五、马2进3”的唱棋声。时隔一年,第二届省港象棋对抗赛再次在文化公园举行,观战场面依然十分火爆。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电视台原定只进行两场比赛转播,最后也改为每晚转播,而在文化公园棋坛,则破天荒地一字竖起12面大棋盘,对每一盘对局都进行挂盘演示,场面甚为壮观。

而后,文化公园还先后举行了穗沪对抗、穗与京、哈联队对抗(由北京侯玉山和哈尔滨王嘉良联手),以及穗与杭、汉联队对抗(即杭州刘忆慈和武汉李义庭联手)等比赛。在文化大革命前,该公园几乎每年都会组织一、两次比较有影响的象棋比赛,对当地的象棋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那时,广州很多公共活动场所,像越秀公园、中央公园、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市二宫和市三宫等主要公园,都效仿文化公园开设棋坛,最鼎盛时,全市共设有13个棋坛,包括地处偏僻的芳村区也设有象棋茶座。每天晚上,每一个棋坛都举行各类的象棋活动,棋迷们只需花一角钱买门票便可入场活动,据说当时全市每晚至少都有二三千棋迷参与各棋坛的活动。

各棋坛的活动形式主要有:由当地的“绿林”好手坐擂接受棋迷挑战,或应众表演,或相互攻擂,有时亦举行市甲组棋手联赛等。由于棋迷参与程度踊跃,门票收入颇丰,那些在各棋坛坐擂的擂主,只要不被打败,每晚都可得到2元钱的酬劳,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于是,为了能战胜擂主,那些有一定水平的棋迷便磨拳擦掌,积极上台挑战,并乐此不疲……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爆发,象棋运动遭到了空前打击,几乎所有的棋都被迫关闭,直到1973年,以胡荣华和朱剑秋为代表的沪军来穗访问,广州象棋活动才重现生机,但其兴盛程度已经今非昔比。1981年第一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终于给缺乏生气的象棋活动又打了一支强心剂,再次在广州棋坛引起轰动,掀起了第二次象棋热潮。头几届“五羊杯”赛,文化公园比赛现场人头攒动,棋迷热情高涨,不少人甚至是顶着寒风冷雨,数小时站着观看比赛。其情其景,令棋王们也感动不已。

然而进入90年代,受各种娱乐活动的影响,象棋这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也逐渐陷入低谷。近几年,五羊杯赛以及一度深受欢迎的电视快棋赛,让人关注的程度已大不如前,文化公园的象棋活动也日渐势微,参与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毕竟羊城的象棋群众基础是深厚的,最近一段时间,在市二宫举行的珠江侨都杯擂台赛,反映颇为热烈,仿佛让人又看到了当年的热闹情景。

毫无疑问,广州如此浓郁的象棋氛围,成为培养和造就一流象棋人才的肥沃土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级大师庄玉庭,当年他以一个普通的“乡下仔”身份,报名参加文化公园的擂台赛,结果大放异彩,才被破格选进省棋队的。其他如宗永生、李鸿嘉、陈富杰等名手,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少不了常到公园和各派江湖棋侠切磋对抗,对磨砺和提高棋艺有很大的帮助。二是主教练吕钦励精图治,全体将士士气高涨,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今年初,有“羊城少帅”之誉的吕钦,接过老教头蔡福如的教鞭,正式走上主教练的岗位。这位在楚河汉界争霸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在新的管理天地里,再次施展出其卓尔不群的帅才。他一上任便整饬纪纲,狠抓纪律和训练作风,严格执行队里制定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违反纪律行为的处罚力度。他认为,要想使全队的棋艺水平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的地位,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作保障。据说现在执行的新的处罚条例相当严厉,比如队员不请假,缺勤一日,即扣罚当月全部奖金;迟到15分钟以上,没有正当理由,扣罚当月一半奖金。

据吕钦介绍,他担任主教练后,陆续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和赞助,为棋队提供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这笔资金的用途,一是用来增设各项奖金,特别是对在全国团体赛和个人赛上获得优良成绩的队员,队里每月将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二是用来补贴队员参加某些需自费的国内比赛,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参赛的积极性,像今年的全国象棋大师冠军赛以及即将举行的全国少年赛和广东省象棋赛,参赛队员的差旅费便均由队里负责支付。吕钦认为,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全队的凝聚力,鼓舞了士气,而且也可使队员免去了后顾之忧,把心思都放在比赛上,更有利于出成绩。

浅谈岭南传统建筑 篇5

由于离中原地区较远, 古代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不高, 曾有多次和中原地区的大规模融合潮, 明清时期, 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港口, 长期是该地区的中心发展区域, 粤北、粤西等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 地区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北方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大规模迁徙到岭南地区, 与当地居民融合, 形成了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岭南传统文化是由中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外来文化, 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性文化, 其核心在民间文化。

岭南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分支, 是指岭南地区自秦汉至明清形成的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富有地域特征的建筑体系。“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面对当代社会的复杂多变, 以今论今, 往往会流于表面, 而以偏概全, 研究建筑历史有助于解读当代建筑文化形成的深层次思想根源, 理清建筑的发展脉络。

根据考古研究, 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的岭南传统建筑各具特色, 其形成过程基本是“起步于秦汉, 形成于唐宋, 成熟于明清” (1) 。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广东原始先民最早所栖身的天然洞穴, 新石器时期, 主要是以半地穴建筑向竹木为主的干阑式地面建筑过渡, 其中, 干阑式建筑对后来的岭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 岭南地区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版图, 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增多, 砖瓦材料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汉时期, 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臻于成熟, 岭南传统建筑却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南越国公署遗址和南越王墓发掘出的大量瓦当、大型水池铺设、高台建筑, 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工程的蓬勃兴起。同时, 城郭、城堡和关隘等军事建筑的大量营造, 在客观上起到建筑技术推广的作用。东汉之后, 砖材得到迅速推广, 建筑工艺飞跃发展, 岭南工匠技艺高超。这一时期, 岭南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 受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制约, 沿广东交通要道及区域政治重心呈现点、线发展的状态, 其它大部分地区发展仍然较迟缓。魏晋南北朝时期, 寺庙建筑开始在岭南地区出现, 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隋唐南汉时期, 岭南地区进入发展阶段, 岭南传统建筑更多地融入中原建筑体系, 但是具有较大的发展不平衡性, 建筑的发展突出地体现在城市、寺庙建设和砖、瓦、石等建筑材料的推广上。唐宋是岭南传统建筑的形成时期, 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 建筑规格有了较为完善的等级制度, 自王公官吏以至平民, 几间几架、装修色彩都有严格规定。

宋元时期的广东地区得到全面开发, 岭南传统建筑取得了辉煌成就, 开始建立起以中原传统建筑为背景, 又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宋代, 岭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官方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在建筑中得到严格遵守, 岭南传统建筑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有的个体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 建筑工程技术产生了一次飞跃性的变化。城镇建设、交通设施、水里工程等方面都取得较高的水平, 广东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和中原地区同时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有广州六榕花塔、南雄三影塔。岭南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步形成, 现存可见的始建于宋代的兴宁围, 是“九厅十八井”大型可加围龙屋的早期建筑;潮州许驸马府, 是大型潮州民居“四马拖车”的早期建筑。广府文化区域常用的陶塑、灰塑建筑材料, 潮州文化区域普遍采用的贝灰建筑材料, 均在这时开始使用并大范围推广。造园技术也又很大的进步, 惠州西湖等山水林就是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治理环境的结果, 比起唐代连州海阳湖, 桥厅廊榭配置更加错落有致。这一时期的雕塑工艺水平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如南宋时期建造的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元代时期, 蒙古族对汉民族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是由于广东是重要的对外贸易交流地区, 离中原地区较远, 依然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 岭南传统建筑进一步发展, 建于元代的饶平镇风塔表明当事的石构工艺达到了极其高超的水平。

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时期, 岭南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臻于成熟, 岭南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建筑、宗教建筑。建筑种类扩展, 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 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广式家具在全国上层社会范围内流行, 对清式家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 岭南私家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特点, 突出了地方特色, 与北方、江南园林鼎立并提, 学宫、会馆、书院、府邸等大型建筑族群在各地陆续建造。鸦片战争后, 新建的岭南传统建筑数量开始减少, 主要是宗祠、庙宇、桥梁等类型建筑物, 而且建筑结构和装饰融入了欧式内容, 局部采用西方纹样装饰。

汉唐以来,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 清政府封禁江、浙、闽三处口岸, 限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 岭南地区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 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木百叶窗等建筑构件物形式。

清代, 岭南地区的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形成了各自的民居建筑体系特色, 如广府民居的“三厅两廊”、“竹筒屋”、“西关大屋”, 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特点而各有特色;潮汕民居的“竹竿厝”、“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布局格式;客家民居的注重风水, 围屋土楼。汉代时期, 广府民系的民居形式有干阑式、三合式、四合院、曲尺形、日字形和碉堡形等。受岭南地区的气候潮湿气候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广府民居多采取密集布局, 用天井相隔建筑, 用厅堂、廊道或巷道连接, 以解决通风、防热、防潮等问题。潮汕民系的民居形式较为多样, 主要有竹竿厝、单佩剑、双佩剑、爬狮、四点金、三座落、五间过。客家人长期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习惯, 客家民系的民居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大围楼屋, 这种民居的外形或圆或方, 如同堡垒。现在的梅县的大埔县仍保留不少这种围楼住宅。

明清是岭南传统建筑的成熟时期, 与中原地区的传统建筑相比, 岭南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建筑风格精细繁密;木构建筑较多采用歇山顶、硬山顶、穿斗式或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为主, 部分保留了中原地区的早期建筑手法;建筑装饰强调立体感;色彩艳丽, 装饰题材倾向于世俗务实;建筑与地方气候环境结合较好, 注重防风、防洪、防潮、防腐、防火的设计;重视与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张卉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00)

改革开放, 人民群众文化物质生活得到较大丰富和繁荣, 但是, 在繁荣和发展的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时代久远、传承局限、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等等诸多因素,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极大的挑战, 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消亡、遗失的危险。下面就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粗浅的认识。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 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更要基础和宝贵资源。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活力, 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又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 原本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上千年来, 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流失和灭亡的危机, 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 发现因受地理因素和环境改变的影响, 同时又难见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 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出现了“断档”的窘境, 甚至有些项目已灭亡。因此,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二、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 同时涉及到的方面也很广阔, 且保护工作又涉及到政府行很多的行政管理部门, 这种职责不明的多部门管理, 造成交叉重叠的管理, 成本增加、效率低、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等现象、导致各项工作难以进行。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种有效的制约和管理, 那就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规约。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各部门职责和分工。保护法的颁布实施, 不仅在法律上确立了文化部门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 而且有了法律的授权就能更好地履行和实施管理职责。

所以各级的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也要加强领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并增强管理的力度;不仅要做到缜密规划、细心组织、精心实施, 还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经费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 因为资金的缺乏, 很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并处在濒临消亡的地步。例如:有些早年收集上来的档案和材料已开始变黄发霉, 像录音、录像带有一些也要报废;最重要的是由于资金的缺乏致使有些单位本想要抢救老一辈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艺术等计划都无法实施。同时, 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一些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和地方文化艺术档案馆等相关的设施等等。然而现在许多经济落后、人口贫困的地区, 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地形结合, 建筑布局多样。

入到物质脱贫致富的建设上, 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从事文事业化建设。从而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崩溃了,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一定资金的投入是重要的保证。那么, 设立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就迫在眉睫。

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是传承保护的重要环节

很久以来, 我们对文化安全意识的认识很薄弱, 就出现了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的现象。例如:据报载, 日本某城市有家博物馆是专门收藏中国民间文化珍品的, 规模很大, 种类很多, 使许多参观者大为叹惊。又如, 大家都知道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民族传统节日, 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令我们感到耻辱的是却被韩国抢先“申遗”成功了, 并列入该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按照这种谁先申报谁就拥有的国际惯例, 是合法又合“理”的。这些鲜明的例子从而证明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缺乏与不利.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人们留下的文明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个项目都不能因他国的文化掠夺或是我们工作的疏忽而流失或失传。为此,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加大保护力度势在必行。

五、让传统文化在高校生根开花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有效途径

之所以认为高校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中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方面的普查、挖掘、研究、整理, 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大学是先进文化知识的发源地, 不仅为当今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养分和动力, 同时还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教育场所。在校的大中专学生群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 对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 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青年学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理想, 巩固和提升民族自信心, 实现河北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建立机制, 以点带面, 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和培训推广基地命名创建活动, 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二要丰富内容, 以送促建, 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各院校的影响, 树立青年学生了解非遗、保护非遗, 确立自身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意识。三要创新形式, 以学兴教, 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学校教育体系的紧密融合。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深入推进, 各院校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我们理应将伟大、丰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继续传承下去, 并让其闪烁出更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泽泓.岭南建筑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5页;

[2].李积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观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年02期;

岭南水乡景观现身亚运城 篇6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 如何保存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与传统并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存, 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广州亚运城在城内建设的岭南水乡民俗主题建筑项目,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范例。项目主要包括标志性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小品、亚运配套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岭南水乡民俗风情街三种类型以及相应的园林绿化景观。

整个岭南水乡项目为一至三层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建筑面积合计为12000平方米。通过对原有的裕丰、南派和官涌等三条贯穿亚运城南北的河涌的巧妙利用, 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风情地貌。其中, 官涌以表现岭南地域自然景观及沙田民情风物为主旨, 将具有百越海屿、水岸飘色、榕荫叙情、花塔锁咽四点景观;裕丰涌主要表现景墙皓月和流觞古风的诗意情怀;南派涌通过广场、船舫、亲水平台, 树下林荫空间, 凸显岭南文化元素, 传承传统岭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形成环境舒适、风景宜人的休憩场所。

南派三叔:“重新做人吧” 篇7

今年4月,媒体曾经报道:19日下午,畅销书作家南派三叔的微博更新,他的父亲徐福龙用儿子的微博发最新消息,承认南派三叔的妻子之前在微博上所说其患精神疾病属实,并称南派三叔会“入院治疗”。当时,徐福龙在微博上写:“各位好,徐磊经过家人的劝解,已决定接受住院治疗,我们希望他远离网络,一些他未完成的工作,我们会代为传达沟通,为了避免媒体骚扰,暂时不会公开住院的城市和医院名称……谢谢各位对犬子的支持。”这一消息引起了微博热议,转发过10万。

再往前推,今年3月23日,南派三叔在微博上宣布封笔:“我决定,以后不再进行任何文学创作活动……抱歉,我扛不住了。”南派三叔曾承认写《盗墓笔记》写出了抑郁症。当时媒体猜测其可能抑郁症复发了。

直到10月,南派三叔宣布自己目前“大部分工作完成了,开始恢复写一些东西”。最近,状况有所好转的他出版了《沙海1》《沙海2》,这是他封笔前最后的系列之作。南派三叔在《沙海2》的后记中首次描述了自己“疯了”的过程。“这是很奇妙的感觉,你坐在一个很少有人坐过的地方,从一个奇怪的角度看这个世界,看这个世界上的人。你会去思考你认识的那些人,无论如何形容,他们也不会理解你现在看到的东西。”南派三叔说,“不管你是谁,你以这样的一个状态坐在这里,这个世界是不会理会你的。这是可悲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种感觉。”

10月20日晚,南派三叔发了一条长微博,首次正面提起自己的“病”情:“我是一个神经病,学名精神病。”但是又说自己“至今不承认这个身份”。他说起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经历:“实在想要出去还是可以的,但要批条子,条子的理由要给力一点。拯救地球这种理由是没用的,只会让你的药量变大,讲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动护士也是没用的,这里的护士都长胡子。”他调侃自己在朋友们眼中“早就疯得厉害”,这场病也让现在的他“心灰意冷,一无所有”。

如今的南派三叔开起了古董店,店名“藏海花”取自他的书名。经常和他在微博上互相调侃的陈坤还问他,卖洛阳铲吗?他在微博上展示了自己“十几年来淘到的宝贝”,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古董”并不是古玩字画等大众熟悉的收藏品,其中不乏五颜六色的彩色石头,这些奇特的藏品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质疑。南派三叔在微博上回应到:“藏海花店如果对于古玩和南红的品相不满意的,只要没有污损,可以在7天内无条件、无任何理由退货,会立即办理。正在淘宝办理假一赔十的服务。”

南派三叔的“病”由来已久,却在这半年演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网络事件。带着好奇和疑问,记者专访了南派三叔。没想到“恢复工作”了的他兴致正浓,幽默依旧。他说自己仍在接受治疗,但可以上网,发微博,经营自己的店铺,有时还有权限出来做做公益。闹腾半年的他似乎在向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进,这让粉丝们比较安心。

说病情只要规避某几个词语,我基本上就和常人一样

记者:能简单聊聊这半年发生的事情吗?

南派三叔:这半年的事情我一点也不想去回忆和重复。

记者:这个问题不想答就不答。你在医院里治疗的时候都会做什么呢?

南派三叔:我觉得如果心态不好,在这种医院对于病人和医生都是一种折磨,不过对于我来说,我的逻辑还是强于正常人的,只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失控的问题。我的发病诱因很明显,只要规避某几个词语,我基本上就和常人一样。而且护士也是我的读者,所以虐待我倒不至于,只是实在无聊,之前没想明白的时候曾经买了很多东西,自己想做个氦气球飘出去,想着明天上头条,后来意识到这是不现实的。不能上网的时候就在纸上写代码,帮朋友写了一些微信内嵌的系统。主要工作是证明自己已经好转了,就能获得更大的权限,这个秘诀和病友们共享。现在我的目标是把医院买下来,和病友在这里开个软件公司,让院长搬底楼去,所以要努力赚钱。

记者:现在自由一些了吗?怎么看待外界的议论?

南派三叔:我还是一个内力很重的人,自由不自由这种命题在我身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管是哪种答案都是我自己选择并且愿意承受的,这比字面的自由更加能够接近自由的本质。现在的状态,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洗过一遍一样,很干净但是很空,需要往身体里填充东西。外界的议论让我感觉我还活着,挺好的。

记者:你现在发微博总会有粉丝问“是本人发的吗?”

南派三叔:不想再让他们担心了。重新做人吧。

说写作内心确实对于出版失去了所有的兴趣

记者:你考虑过将自己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事情写成书或者出一本自传解释一下吗?

南派三叔:我经历的事情确实都挺有趣的,但是我现在对于出版图书一点兴趣也没有了,我想即使我会写一些东西出来,也绝对不是书吧。当然如果有人捧着重金来求,以我的节操我还是会就范。不过我内心确实对于出版失去了所有的兴趣。而且,我现在连对自己解释发生了什么都好像还做不到呢。

记者: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书,现在写作的状态和心态和最开始有什么不一样?

南派三叔:我其实很知道游戏规则,也看到过很多的案例,自己也当过读者,所以我知道在这个时候读者最想看到的还是《盗墓笔记》,很多作者写完一个长系列之后求新求变都失败了,最后还得回到原系列来,我以前一直以为他们想不开,后来自己写出来才真正明白,大系列真不是人写的,到最后不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人生有几个7年,总想看看自己更大的可能性的问题。

所以把写作当成职业一定是不正确的,我朋友说写作应该是个闲活儿,不能靠这个吃饭。业余写写,爱卖不卖,文字这东西才是可爱的,否则每笔都像刮骨刀一样。所以我听了他的建议,好好回去做古董生意,有100个熟客就比卖100万本书活得还滋润了。其实那种状态下,我也能写得更好更快。素材也多,还能做一些公益,算是我期望的完美状态。

记者:你曾经觉得自己压力特别大,压力都在什么地方呢?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南派三叔:其实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我这个人比较笨拙,常常在后来才发现压力的存在,那个时候事情其实早就过去了,在做事情的时候我比较专注。我的一些说法其实是我的直观感受,听的人能很明确这是压力的表现,但是我说的时候往往只是描述一种感觉。所有的压力往往来自于自我怀疑,我总想完美得让所有人满意,当然这是做不到的,在外界很少有人能逼迫我,但是内部逼迫自己的习惯很难改变,我很少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事情来。

记者:你会关注不同风格的其他比较畅销的作家吗?比如郭敬明、江南、桐华、沧月等等。

南派三叔:其实我对于写作和作品是很不自信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我基本上很难对自己的作品有成就感,当然这种要求也会辐射到其他作家身上,在写作之后我已经很难去以读者的心态看别人的小说,这一部分的乐趣已经完全被剥夺了。看到别人写的东西,我脑里都是他们伏案写作的疲惫。太了解制作过程会影响成品的消费,比如说在火腿肠厂里吃火腿肠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说收藏卖萌和卖古董毕竟是两个专业

记者:你现在开始搞收藏了,看你的藏品中有很多奇特的东西,而不是古玩字画那些常见的藏品,你的藏品都是怎么收来的?

南派三叔: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古董行业的很多传奇故事大部分都是虚构的,越是传奇的故事越可能是假的,大部分的古董还是一个来路,就是淘来的买来的,还有就是大手看我可怜送的。这些藏品除了少数几件,其他都不是规格特别高,只是拿出来试试水,好东西我会联系上拍。

记者:不少人包括专业从事收藏的人对你提出了质疑,而你说自己已经有多年的收藏经历。

南派三叔:我这次出现可能太急切了,和之前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太搭,因为以前写作的时候,非常不愿意自己的身份被曝光,这一次被朋友说动之后,没有经过深思就公布了,想来挺失策的。卖萌和卖古董毕竟是两个专业。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没想到吧,其实我是专业人士。希望下面一片附和:GOD FATHER (教父),你好腻害。结果因为之前太不靠谱了,所有人都说的是:负分滚粗。

记者:所以你后悔了么?

南派三叔:以后做事情还是要谨慎一点,另外之前退行的时候其实很多同行也闹得不是很愉快,总之,前路漫漫,以前自己做的事情,现在想要掰正总要付出代价。

记者:好像常看你和陈坤、五岳散人等人在微博上频繁互动,怎么混熟的?不是为了迎合粉丝刻意炒作的吧?

南派三叔:陈坤是在龙门(指电影《龙门飞甲》)之后有人PS了一张他演盗墓所有人物的图,传播率很高,他可能有所耳闻,在签售的时候别人送了他一套《盗墓笔记》,他看没有结局就大怒,找人来质问我,之后就认识了。五岳其实不熟,耳闻他在蜜蜡收藏方面很厉害,我的表弟藏刀剑的时候和他切磋过古兵器。我的粉丝其实不太在乎我和谁交往,大部分只在乎2015。

说电影国内适合的演员应该都在谈

记者:《盗墓笔记》电影准备到什么程度了?和小说变动大吗?

南派三叔:目前还没有看到剧本,暂时还不知道电影和小说的差别在哪里。我也非常期待,制片方的第一原则是尽量贴近原著,这个让我很放心。不过还是要耐心等等。

记者:演员确定下来了吗?

南派三叔:现在电影在内容之外的事情基本都完成了,正在选角,大部分人都还在洽谈中。我觉得12月会有更加清晰的资料,现在很多演员的档期都没有定下来,我只能说国内适合的应该都在谈。

记者:你在其中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意见?

南派三叔:前期我不会参与进去,后期会进组。我现在还不知道制片方会让我参与到什么程度,不过我觉得他们也在观望,我个人希望我参与得越少越好,这证明其他部门运转得非常顺利,不过如果有需要我的地方,我肯定会去参与,最有可能的应该是策划或者特技,也可能作为古玩和历史方面的顾问介入到美术和概设。

石中佳品——岭南黄蜡石 篇8

清代的《金玉琐碎》中说:“腊石者, 真腊国所出之石也”。这是当时某些中原人士一种误解。真腊国即后来的柬埔寨。据元代周达观撰的《真腊风土记》介绍:黄腊产于真腊国, 当地百姓从树上蜂巢中取出, 运至我国使用。故后人可能以讹传讹, 就将那些“质坚似玉”、“黄润多姿”、“价与玉等”的貌似黄腊的石头误认为产于真腊国了。

蜡石色彩非常丰富, 不仅具有黄、红、黑、自、绿、紫和五彩等色, 而且每种颜色千变万化, 各不相同, 永不重复。黄蜡石高贵艳丽, 黑蜡石庄重纯厚, 白蜡石晶亮圣洁, 绿蜡石青春洋溢, 红蜡石喜气溢扬, 彩蜡石异彩纷呈。真是各具特性, 令人目不暇接。

在清代, 随着岭南各地庭院式园林的崛起, 人们对蜡石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斋无石不雅”的影响下, 历代到粤东揭阳当县太爷的, 不少染上了石癖, 以示风雅。

岭南黄鸡 篇9

审定情况:岭南黄鸡Ⅰ号(2002)和岭南黄鸡Ⅱ号(2002)。

特征特性:该成果配套出快长型、特优矮小型、快长节粮矮小型、快慢羽自别雌雄型四个适合市场需求的岭南黄鸡配套系,商品肉鸡56日龄平均体重1.74公斤,饲料报酬率2.27︰1,生产性能居全国14个快长型配套之首,成为国内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且不含稳定性白羽肉鸡血缘的黄肉鸡配套系,节粮型配套系每枚商品种蛋耗料量比正常型减少56~60克,特优型配套系父母代产蛋比地方种鸡提高40%~100%,快慢羽自别雌雄配套系自别率达98%以上。

饲养技术:

1. 育雏的前期准备工作

要对栏舍和一切用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栏舍可按每平方米30毫升福尔马林加15克高锰酸钾混合后熏蒸24小时,用具一般采用一定比例的消毒液浸泡消毒,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备用;肉鸡的饲养方式大多采用平养不换垫料,入雏前垫料也应铺好一起消毒,垫料常用细刨花或米糠等松软、干燥、吸湿性强的物质,厚度一般为8~10厘米;准备好雏鸡食用的小鸡料,并购买常用的抗菌药和消毒药备用。

2. 雏鸡的饮水、喂料

由于长途运输,雏鸡进入鸡舍后,休息片刻即可喂水,一般可加1%的葡萄糖或适当加入复合维生素以补充营养,水温以18~24℃为宜,如天气寒冷,饮水应与鸡舍一起预热或加温水。1-2日龄每80~100只雏鸡提供1个饮水器,随着雏鸡的长大,应适当增加饮水器。开饮后2小时左右开食,开食一般用全价配合饲料。均匀撒于饲料盘或纸上,1周以后可逐渐过渡使用饲料桶,每20~25只雏鸡提供1个料桶。采用自由采食,要少喂勤添。

3. 鸡舍的温度与湿度

饲养商品肉鸡,鸡舍温度以20℃为宜。温度低于20℃,温度越低,维持需要的能量消耗越大,采食量增加,饲料报酬降低;温度在20℃以上,温度越高,采食量越少,增重速度降低。如雏鸡体重较小,或雏鸡因卵黄吸收不良腹部较大时,应适当提高舍温。冬季比夏季的育雏温度应提高1~2℃,夜间的育雏温度比白天高1~2℃。但育雏第1天鸡舍温度必须在33~35℃,随后育雏的温度应逐渐下降,一般3日龄后,每天温度降低0.5℃,直至舍温维持在20℃左右。育雏温度是否适宜,以观察鸡群的表现为准。温度适宜,雏鸡食欲好、饮水有度,白天活泼好动,晚上安静,无尖叫声,雏鸡均匀散布,伸长脖子,头贴地或伸向翅膀安睡,鸡群健康,发育整齐,体重增长也快。

4.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对肉鸡的发育,特别是雏鸡整齐度的影响较大。若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匀,造成雏鸡生长发育不良,群体整齐度低;而饲养密度太大,又造成空间浪费。饲养密度的大小与鸡舍的结构、饲养方式、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季节、舍内设备和环境控制能力紧密相关。岭南黄鸡由于长速较快,按通风情况建议1-14日龄每平方米30只,15-28日龄每平方米为15只,29-49日龄每平方米10只,以后每平方米8只左右,并提供足够的采食和饮水位置。

5. 断喙

岭南黄鸡比较安静,没有打斗习性,也没有啄癖,断喙要求不严格。断喙一般在20-25日龄进行,只需切去三分之一。断喙前1~2天,在饮水中可添加复合维生素或维生素K。

6. 加强管理,防止疫病的发生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自由采食,每天应保持饲料、饮水新鲜、干净,要少喂勤添。每天要仔细观察鸡群活动、采食、饮水、粪便是否正常。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病鸡应及时隔离或淘汰。做好各项记录:入雏日期、品种、进雏数、每日发病、死亡、淘汰数量、耗料量、投药及注射疫苗情况等。

适宜区域:适合全国(西藏除外)饲养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联 系 人:王晨露

联系电话:020-61368882

经营企业:广州市畜牧总公司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程介西村南社大街36号

联系电话:020-85680051

电子邮箱:gzxmfk@163.net

浅谈岭南建筑的发展 篇10

岭南文化的融合期是越汉民族文化及海洋文化融合时期,这一阶段为秦始皇统一岭南到明代皇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21~公元1368年),前后长达约1600年。在这漫长岁月中,主要是中原华夏汉民族大规模的移民,使岭南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移民的时间、方式,以及迁入的地方不同,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的影响,形成了岭南历史具有三大地方特色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些移民把中原文化带进了岭南,汉文化对古南越长期的浸润改造,使岭南在吸收了先进的文化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岭南文化,从而再形成各个具有鲜明的共性和个性的支文化系统。这一阶段岭南的海洋文化,是从早期的船文化和龙文化,变异发展为原始海上商贸的物质和精神的媒介,并不断激发着岭南文化中的海上商贸活动的商品意识、价值观念和岭南文化中的开拓创造精神。

岭南文化的成熟期,这一阶段是明代皇朝建立以后,延续到近代20世纪初。这一阶段,农业商品经济迅速繁荣,海外贸易不断扩大,学术文化和思想文化也不断发展和提高,并出现了一批杰出人士,如高剑父、高奇锋、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创始人,思想家陈献章创立了第一个具有岭南特色的学术流派。

岭南建筑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而近代岭南建筑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近代岭南文化精神贯注于近代岭南建筑之中,并孕育了近代岭南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表现出高度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近代岭南建筑文化面对先进性兼侵略性的西方建筑文化,在经过自我心理调适之后,不仅表现出理性自觉,而且实现了文化转型,显露出开放创新的品格。自我调适、理性选择和融汇创新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三个逻辑阶段。近代岭南建筑融汇西方建筑思潮和外国建筑文化是广泛而生动的,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其他城市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商业骑楼建筑,就是从西方传入之一,岭南人结合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选择的采用并将之发扬;在开平碉楼中,最大的特点是碉楼的上部——屋顶部分出现有中国古典式屋顶、中国亭阁式屋顶,也有西方文艺复兴式、穹隆式、蒜头顶式、罗马拱廊式屋顶等,古今中外屋顶形式呈现在碉楼之上;还有广东开平的风采堂,立面开间之间的立柱,上下两层都采用西方柱式,底层用多立克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柱之间用拱券,而建筑两层不等高,是采用黄金分割比例的设计手法。这些都是岭南建筑自我调适,理性选择的阶段。岭南建筑最近40年则是和西融合、古为今用的初步成熟期,其主流和成就从以下八方面来体现。

(1)宁变勿仿,宁今勿古。现代岭南建筑的先驱,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夏昌世教授以现代建筑风格设计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和华南工学院校园中的建筑群,在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的作品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还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广东人在每一种艺术创作中都刻意追求岭南特色,建筑创作也一样,追求意境,立意在先,处处体现出中国的岭南的情调和神韵。例如白云山庄的诗情画意,白天鹅宾馆的能唤起海外游于思乡之情的“故乡水”。

(3)因借环境,融为一体。岭南建筑重视选址立基,与环境融为一体,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精华。“白云宾馆”、“双溪别墅”、“白天鹅”等宾馆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

(4)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岭南建筑结合气候特点,使建筑物具备现代景园特色,而尺在门厅、中庭、休息廊、餐厅、走道、卧室之中布置园林花木,赋予环境以大自然的情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将中国园林的精神与现代建筑的格调浑然一体的东方宾馆庭园。

(5)清新明快,千姿百态。岭南建筑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特点,创造通透空间及虚灵形体,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同时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6)室内设计,丰富多彩。岭南建筑在室内设计上利用传统手法,如灰塑、陶塑、砖雕、木雕、洞门景窗、空花博古、贴地铺地、彩色玻璃、镶拼壁画、盆景几架、特色家具、匾名对联等等,使室内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7)景园文脉,推陈出新。岭南建筑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鉴中国古园林空间手法,移植到建筑与城市设计中,从而产生出鲜明的特色。例如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公园、兰圃、烈士陵园、麓湖、东山湖公园等。

(8)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岭南建筑学派主张新建筑与传统形式风格要神似,不要形似。要神似,反映了一种文脉意识,对传统精神及集体无意识的关注,对环境整体性及人性空间的尊重,对与世界潮流同步的强烈愿望。

而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例如余荫山房又称馀荫园,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历时五年。该园主人邬燕天.为番禺当地举人。此园面积不大,占地仅1598平方米,但汲取了苏杭园林风格,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将亭、台、楼、阁及水池、小苑间以曲径小桥相连,并广植古树名木、珍贵花卉相衬托;从而形成一座以布局精美小巧、玲珑剔透为特色的岭南园林。它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上一篇:公路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下一篇:行政诉讼证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