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心理素质

2024-05-15

临场心理素质(精选十篇)

临场心理素质 篇1

关键词:临场心理素质,跆拳道比赛,影响

心理因素是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 它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心理活动是人类通过外观行为表露出的内在形式, 又反作用于人的外观行为。它是人最为复杂多变的状态之一。就跆拳道比赛而言, 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会在心理动态平衡破坏与重新建立的过程中上下起伏, 比赛的临场心理素质对比赛的结果非常重要。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影响跆拳道运动员临场心理素质的因素。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需要,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跆拳道临场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料, 对其中论述跆拳道临场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为本文的讨论与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逻辑分析法。笔者采用归纳、类比等思维形式, 对近年来国内有关跆拳道临场心理素质方面论文进行分析, 并进行逻辑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所谓“心理素质”, 通俗地说就是指人在特定情况下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我心理的调适, 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的调适及承受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比赛的局势。心理素质在临场比赛中主要由运动员的情绪、思维、耻意识、心理危机、心理动态平衡等几个方面组成。

1. 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跆拳道运动员的情绪特点是受主观因素和跆拳道运动本身的特点所制约的。

2. 运动员的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规律的本质特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它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来实现的。思维活动在跆拳道比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湛的技、战术素养外, 还要具有很强烈的思维活动能力。这样, 才能在比赛中迅速准确地观察判断不断变化的局势, 及时地变更适合自身需要的战术意图。从而采取有效手段驾驭比赛过程。在比赛中变得积极主动。

3. 耻意识。

耻意识是体育竞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跆拳道比赛中, 高强度对抗的竞技过程和强烈的胜负压力, 常使参赛运动员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当运动员意识到在众多观众面前进行比赛, 可能因发挥欠佳而招来非议, 或意识到技不如人可能导致失落面临难堪的场面, 常常导致其潜意识地畏首畏尾, 技术变形、斗志消退, 甚至因此而推卸责任, 逃避比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 耻意识将形成一种传播的“病毒”。若得不到及时地调整, 就会像瘟疫一样散布, 直到比赛的最后。所以, 耻意识在大脑中的存在, 对跆拳道比赛而言, 极为有害, 并且阻碍了运动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 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自信心。

4. 心理危机。

是指个体在内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内在的心理和生理平衡受到严重的干扰, 致使其不能理想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动作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跆拳道比赛中, 由于身体在受到天气、地理环境、突发事件等的外部干扰后, 产生出一种不能适应或极难适应的状态, 从而影响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比赛的过程中, 一旦这种危机出现, 就会给突破心理障碍带来许多困难, 并将无可避免地影响到运动员的士气甚至是比赛的胜负。

5. 心理动态平衡。

是指个体在受到外界干扰后, 思维产生出的一种反抗本能, 以使得心理平衡的过程向高一级动态转变达成另一种适应, 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内在运动过程。

在跆拳道比赛中, 心理动态平衡的建立与否, 是心理素质高低的直接见证标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人的情感状态, 常由愉快与否, 紧张与否和它的强弱度相联系。心理不畅或过于紧张, 都会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刺激点, 心理学称之为“兴奋灶”, 它足以干扰人们的情感平衡。情感的强烈激动和失控, 或因精神压力而使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 都会给比赛带来严重的后果。而在跆拳道比赛中, 没有一种动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 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且使之达到最大的持续时间, 是比赛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6.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固然有其先天遗传上的差异, 但是人们的心理素质, 后天可塑性颇大, 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和磨练, 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完善。

三、结论

本文, 笔者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临场心理素质对跆拳道比赛的影响的分析得出:跆拳道运动员临场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其运动水平, 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在训练中加强跆拳道运动员必胜的信心以及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增加心理学知识系统的学习。从而做到在比赛中做情绪的主人,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赛场上的偶然因素。

参考文献

[1]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4) .

[2]朱壮志.心理律动对临场比赛效果的影响[J].武汉体院学报, 2003, 27.

考研冲刺 临场心理调节技巧 篇2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用了接近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这场战斗,那么能否在最后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呢?一般来讲,有两个因素影响考试成绩:一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二是临考的心理状态。考试本身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影响考试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学生本人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考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博仁考研的老师整理考研临场心理调节技巧。

(一)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

考前心态的平衡需要考生正确地认识考研和自己的复习。考前就是要你全面接受真实的自我。不要看别人怎么样,或者自己一直怎么样,这个时候要学会跟上自我,超越自我,因为每天你都旨在做一个更为成熟,更有能力的自己。要看到你过去的成功,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看到自己复习中的每一点进步,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最好的自己。考试前不要再看书了,把东西准备好,离家前检查一下,从容进考场,避免意外,平静地答卷。考前可以把一张试卷的时间分配想好,一般平时模拟练习时自己都会有时间安排,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打破安排,变化不要太大,这样心里更有把握。考研归根结底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战斗,是一场对自我积极性、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全面的挑战。考研是一块路标,通过它考出你的未来。考研也是一种双项选择,你选择了它,别人再通过它来选择你,但考研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以后的路还很长,很远。

(二)保持适当的动机

学习活动中适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学习动机过于强烈,学习效率会有所下降,这与人的情绪紧张、焦虑有关。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动机程度,动机过于强烈或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动机,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的作法是,保持适当的学习和考试动机,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即激发、鼓励自己,让自己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三)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暗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介绍自我暗示最简单的一种方法:首先,取坐姿,把背部轻轻靠在椅子上,头部挺直,稍稍前倾,两脚摆放与肩同宽,脚心贴地;然后两手平放在大腿上,闭目静静地深呼吸3次,排除杂念,把注意力引向两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把意念集中在手心;最后,你会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地产生温觉,然后逐渐地扩散到手心全部。这时,你心里可以反复默念:“越是静下心来,两手就会越暖和。”这样,睁开眼睛,你会感到头脑轻松、清爽。进行自我暗示时,要正面积极,并且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能激励自己,使自己能心情平静和增强信心的话。要求语言简短、具体、直接、肯定。

(四)熟悉考场环境,避免产生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每年考试,走错考场、忘记带准考证、文具不齐全、突然患病、路上交通工具损坏等意外事件都时有发生。这些事件都有可能使我们产生应激状态而不知所措,造成紧张、遗忘、大脑空白等现象。但如果事先有心理准备,便可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到考场所在学校事先熟悉一下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除了熟悉考场的位置、自己座位的位置之外,可以到校园中走一走,看看校园的花草树木、校园文化,了解厕所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临场前搞的一清二楚,就会避免在正式考试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而紧张,甚至引起注意力分散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正确处理考试中的“舌尖现象”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路上偶然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感到非常熟悉,可名字在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但走了之后,却突然一下子想了起来。考试时也有这样的现象,感觉很容易,答案就在嘴边,可就是写不出来,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舌尖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要慌张,可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可能过一会答案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或者答完别的题目,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也会从别的题目中得到启示而茅塞顿开。

(六)合理度过考试间歇时间

临场的心理调整(二) 篇3

这个月我们将介绍最后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准备阶段“和最后的惯性阶段”。

3准备

虽然仅用时4到6秒,但这一阶段却尤为关键。因为球员必须在这段时间里了解自己的比分形势,同时根据这个比分来制定接下来那一分的战术。

具体该如何做呢?如果你是发球方,此时应该站在底线之后一米的位置仔细思考比分形势:我该如何拿下接下来这一分?(具体参考下文的“主动或者关键分数”)。当你决定了接下来那球的战术套路时,请先深呼吸并耸耸肩膀,然后向对手展现你自信的一面。

如果你是接发球方,那就请先在接发球位置的一米后好好调整情绪,并思考在这样的比分下应该选择什么战术套路。当你已经决定好时,就以最自信的姿态站在接发球的位置,迎接下一球的到来。

关于主动或者关键分数的概念:

你如何在比赛里打好每一分?希望接下来的数据能帮到你。你知道吗?在每一局中最先来到30分的球员,有75-80%的可能拿下这一局。这就意味着在每一局中在前三球中赢下两分的球员,有极大的机会赢下这一局比赛。虽然有很多球员确实都能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实现保发/破发,不过数据告诉我们这样的机率大概只有1/4甚至1/5而已。

我们可以把每次得分归纳为两种:一是积极争取的分数;二是关键的分数。

“积极争取的分数”其定义是:我们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以便占据主动,从而拿下这分。因此这样的得分意味着使用更具侵略性的击球或者战术。

顾名思义,关键分数的意思就是一些我们必须拿下的分数。我们可以不在乎这一球打的漂亮还是丑陋、又或者有运气的成分,重要的是这一分我们必须拿下。在这样的分数中小心翼翼、拼命防守通常不是上佳的选择。而是会被那些意志坚定,在关键时刻总能再次提升状态的球员拿下。

也许你更倾向于以底线鏖战的形式拿下分数:比如在底线往对手的左右两侧分球,调动对手满场飞奔后再以一个回头球得分。但也可以用发球上网来抢分,又或者用一个压在底线的深球来获得在中前场主导进攻的机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还会专门探讨如何就自己的技术特点来确立最适合的比赛风格。)

理解身处的比分形势,能让你更清晰的明白自己的处境,从而更好的选择作战方式。在底线两头勤奋的奔跑回球,不见得是最好、最有效率的比赛方式。只有善于动脑,在比赛中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令你事半功倍。

当你处于0-15落后时,接下来这一球是“积极争取的分数”还是“关键分数”呢?如果比分是15-0或者15-30时,形势是否又不一样呢?其实身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把它当做要拿下的关键分数。实际上在比赛中我们面临需要主动拿下分数的情况并不多。例如在破发得手后扩大比分的发球局,又或者在胶着了很长时间后才终于拿到的破发点机会,才属于这种情况。而在比赛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需要面对的都是各种需要拿下的关键分数。

当你已经清楚的分析了自己的比分形势,明白自己究竟要面对哪种得分情形,并选择好接下来的战术套路时,你也已经做好了进入第四阶段的准备了。如果你是发球方就在底线后就位,如果你是接发球方就踏前一步,因为接下来就将来到最后一个阶段。

4惯性阶段

惯性阶段的意思就是让你重复比赛时的惯常行为,即所谓的“赛场小习惯”。这些行为就是你平日比赛时为了让自己放松而养成的小习惯,有助于你把专注力集中在即将开始的一分上,而不是此时环绕着你的赛场气氛中。通常这个最后阶段大概耗时3到5秒。

具体该如何做呢?先找到能让你感到放松的小动作。如果你是发球一方,那就准备发球前深呼吸:举起肩膀时吸气,放下肩膀时吐气。而在发球前的习惯性拍球次数也应该固定下来。一旦你是接发球一方,大可以在原地轻跳放松身体,或者两只脚一前一后的站稳,前后转移自己的重心。当然也可以不断转动自己手中的球拍,务求达到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拥有这样的赛场小习惯,无论是身处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还是由你完全掌控的比赛,都令你有途径释放肩上的压力。以世界第一德约科维奇为例,他在每次发球前的拍球次数大概是8-10下,但在面临关键分时他会自我调整,此时的拍球甚至可能超过20下。他正是用这种方式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甚至让对手失去节奏。

不管在训练还是比赛中,在每一分的间隙里你都应该遵循这四个阶段的要求。根据我的经验,一般球员在开始时会相当不习惯。因此你需要更多时间和练习机会,来把这些步骤融入你的比赛中,成为你的良好习惯。

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都乐于花数干小时去学习新的技战术和提高脚步移位的速度。但有效利用比赛间歇时间是属于比赛心理的训练之一,这和技战术等球员素质的培养是一样重要的。

USPTA球员发展部一直都强调年轻球员在学习网球时,“身体、技术、战术、大局观、心理、环境”这六点的重要性。

如果你身为一名球员,在这个月所打的每一盘比赛都必须强迫自己遵循前文提到的四大阶段要求。新的比赛习惯是需要时间培养的,在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要严格遵守那些琐碎的规定实在太过麻烦,但这能让你在比赛中一直保持专注力。因此这样的训练与那些技战术训练的重要性是相当的。

论临场心理对声乐表演的影响 篇4

一、声乐表演必备临场心理要素

1. 全神投入的表演, 自然流露的表演

声乐表演要能够取得成功, 首先要做到临场表演时全神贯注的投入表演, 在舞台上作为一个歌者, 全身心的投入对歌曲的表达, 是一个歌者站在舞台上应具备的基本心理要求, 也是一个歌者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素养必备的基本精神。同时, 在全神贯注与舞台表演的基础上, 歌者还应当做到自然的表达, 对歌曲的理解和诠释通过自然的方式流露出来, 给听众带来心灵上的撞击与共鸣, 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歌曲的内涵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而然的抒发出来, 并带领听众一起感受与体会, 让听众享受这一个聆听的过程, 这也是声乐表演应当具备的基本心理要求。

2. 良好的心理暗示

良好地心理暗示对于舞台表演的临场心理调节和控制具有很好的帮助, 作为一个表演者, 要能够有良好的心理辅助支持和心理暗示能力。歌者通过心理暗示可以让自己更加平静, 更加平和的面对舞台表演, 可以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更加自然的战士自己的才华。在表演之前, 之中和之后都应当有良好的心理暗示, 帮助自己战胜紧张和心理障碍, 能够很好的处理舞台表演上的一切, 良好的心理暗示是一个歌者必备的素质, 是舞台表演成功的保障。

二、声乐表演临场心理调节和控制方法

1. 自信心, 唱前准备和放松活动练习

声乐表演中的临场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也是可以进行训练和改善的, 作为一个表演者, 首先要培养自信心, 足够的自信心才能够帮助歌者在舞台上更好的表现自己, 挥洒能力。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平时生活中逐渐形成, 要相信和肯定自己的能力。除了培养自信心, 做好充分的唱前准备也很重要, 同时, 歌者在表演之前也可以进行一些放松锻炼活动, 也可以有效的帮助临场心理障碍, 例如均匀呼吸, 慢步走, 轻声哼唱等放松练习, 这些都会让歌者很快的平静下来, 做好舞台表演的心理准备。

2. 理解曲目内涵加熟练技巧

要成功克服临场心理障碍, 理解曲目的内涵, 做到对歌曲更好层面的理解和认知, 当认知一定的高度, 可以帮助歌者缓解紧张情绪, 这是一种精神力上的升华。同时熟练的演唱技巧和专业的演唱表演练习是成功的基础, 也是帮助克服临场心理障碍的定心丸, 专业的水平和对歌曲深入的理解会让歌者更专业, 更相信岸的风景。此外, 希望通过对《大峡谷组曲》音乐语言的研究使广大的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 了解格罗菲的音乐特点, 更好的把握格罗菲的其他作品。同时也能够为今天的音乐创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世界交响名曲欣赏》.李近朱.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2.《音乐作品欣赏导析》.冯伯阳.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自然而然临场心理障碍得到解除。

3. 正确的声乐表演观念

对于一个表演者来说, 除了以上所讲的专业的练习是歌者必备能力之外, 能在舞台表演上从容应变, 真正克服临场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是拥有正确的声乐表演观念, 这是十分难做到的, 需要表演者到达一定的觉悟和认知高度, 才能够淡定从容, 明确一个表演者的真正含义, 拥有了正确的声乐表演观念, 心理障碍自然得到克服。特别是当今社会, 发展迅速, 欲望和追逐让人变得浮躁, 一切名利上的追逐难免会蒙蔽表演者的眼睛, 让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产生偏差, 这些观念上存在的错误和思想上存在的欲望, 都会影响一个表演者站在舞台上仅仅以一个歌唱者的身份进行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它会让表演者内心浮躁无法平静, 这是影响一个歌者长远发展的致命因素。因此, 要成功的克服声乐表演的心理障碍, 冰雪形成正确的声乐表演观念。

4. 增加实践机会, 减少错误

作为一个声乐表演者, 要想克服心理上的问题, 实现更好的突破, 除了练习和提升修为之外, 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性的舞台表演会帮助表演者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实际经验中成长, 锻炼了胆量, 拥有了足够的舞台经验, 出现错误的几率也会也来越低。实践是最好的成长机会, 让表演者更有体会, 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提高, 让自己更有底气和信心, 充足的实践经验是非常珍贵的。

5. 有针对性的意外失误调节训练

针对积累的舞台经验结合自身的特色, 表演者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失误进行调节方法的训练, 让自己能够更有准备的解决突发问题。更多的准备喝训练会让表演者内心充盈, 遇到意外失误保持镇定的心态, 灵活的应变, 同样会让舞台表演成功完成。

要克服声乐表演的临场心理障碍, 除了基本的必备素质之外, 便沿着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计划的临场心理培训和练习, 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临场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 逐步成长为一个拥有高水准、高境界的声乐表演者。

摘要:临场心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声乐表演的发挥效果, 在剩余表演中对于临场心理的把握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针对声乐表演的临场紧张心理展开讨论, 旨在探讨更好的方法克服这一问题, 进行更好的临场心理调节和控制。

关键词:临场心理,声乐表演,改善办法

参考文献

[1]龙有成, 范燕华.声乐表演中的形象思维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5)

[2]严峻.声乐技巧学习与表演时的心理调控[J].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07 (10)

[3]曾华青.五年专高等幼教声乐表演教学初探[J].南平师专学报.2006 (1)

钢琴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分析 篇5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因素;分析

20世纪伟大的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说:“当我站在舞台上,我便是国王。”能像大师一样在演奏中镇定自若而又自信的人毕竟只在少数。绝大多数演奏者,在正式演出和比赛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人们常说“艺高人胆大”,当你的能力超出所演奏曲目的程度时,自然不会紧张,能正常发挥。但也有例外,有些人平时练习很刻苦,技巧也出色,可关键时刻总是表现不好,手心冒汗,肌肉疆硬,大脑一片空白,令演奏大打折扣,丧失信心。也有些人平时练得并不多,可演奏时总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由此可见,钢琴演奏不只是要有良好的技术准备,还要做到临场的自我调控,这样才能尽量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钢琴演奏的紧张原因

钢琴演奏,虽然表面上是一系列技术动作,但实质上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上受到任何影响,心理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会立即在弹奏中反映出来。有研究表明,年轻人的舞台紧张多是生理上的,而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变成了心理层面的问题。有些演奏者总希望自己能超水平发挥;另有些人生怕自己演砸了,丢面子,顾虑较多,多数是太在意下面观众的反映。这是两种最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才令演奏起了变化。紧张是人的一种本能。对于紧张的体验,人皆有之。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卡萨斯也是这样。他说“一想到要举行公开的音乐会,我总是像在做恶梦。”有人问波兰小提琴家威尔科米尔斯卡:“你演奏时是否也有点紧张?”他回答说:“有点紧张?我简直紧张极了。假如说不紧张的话,那是在骗你。我在每次开音乐会之前都紧张。特别在关系到我的事业的那些大城市。”有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后,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十级。其中歌唱家、乐师的紧张成都为6.4级。可以这样说:掌握器乐表演技能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同自身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紧张和阻力作斗争的过程。为了克服紧张情绪,许多表演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帕瓦罗蒂则是走到哪演出都要带着一块手帕和一大堆水果。

根据紧张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技术性的紧张和心理性的紧张两大类。心理性紧张的危害性和顽固性远远超过了技术性紧张。演奏者在公开表演时,心理紧张不仅会导致大脑出现空白,忘记乐谱或歌词,而且会导致肌肉紧张,使动作丧失灵活性。因而心理性紧张是一种从大脑皮质到运动器官的整体性的紧张。心理性紧张又可分为暂时性紧张与长期性紧张两类。暂时性心理紧张一般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异常变化。例如有时曲目过难、练习不足、技术上勉为其难等,会使表演者感到力不从心、信心不足而产生紧张。一旦问题解决,心理紧张会随之消失。怯场现象通常也是一种暂时性心理紧张。许多钢琴学习者平时很难有公开表演的机会,对上台表演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他们过多考虑成败得失,生怕出错,情绪过于紧张,本来一首曲子已经练得很熟悉,练习时即使心不在焉也能顺利演奏出来,可是一上舞台表演或参加考试,很简单的地方也错误迭出。由无关刺激引起的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分心,即注意离开基本活动而不自觉地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有着不良影响的事物上。但有时表演者上台后并没有胡思乱想,可是表演也会失常。这是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主管表演活动的神经兴奋超强,负担过重,引起了肌体的保护性抑制而造成的。只有在放松之后,机体的紧张得以缓解,脑细胞得以休息,才能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长期性心里紧张是由于学习者的性格、气质和其他个性特征上的缺陷如胆小、怯懦、自卑感而引起的心理紧张。胆小、怯懦与神经过于敏感有关,对于安全感的过分追求密切相关。自卑感则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有这些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怕担风险,在各种活动中习惯于消极地进行自我保护。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他们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他们本来是在从事一门表演性艺术,可又怯于在别人面前表演,总是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对教师的批评意见和别人的议论、特别是否定的议论十分敏感等。这些就使得他们在公开表演时信心不足,提心吊胆,害怕失败,心理负担很重,表演时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和技术发挥,多次失败的刺激,使他们心理受到挫伤,性格缺陷加深,屡战屡败,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解脱,有些人甚至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喜爱和兴趣。紧张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以应付瞬间万变的力量。这样看来紧张也并非是件坏事,我们要学会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紧张的心理,有意识地把紧张转化为动力,发挥积极性,克服困难,从而提高自我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效率。那么,在钢琴演奏中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演奏大师,几乎所有的演奏者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因紧张而造成的不完美演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懂得如何调节、控制及消除钢琴演奏中的紧张心理。

二、钢琴临场演奏心理的自我调控

上台前的心理准备是公开演奏中非常重要的准备环节,是辅助技术准备的重要手段。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针对平时练习时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意识、有计划地模拟训练、心理演练等,从心理上消除演奏障碍,增强自信、排除杂念、集中演奏注意力、激发演奏欲望,把演奏者调整到较佳演奏状态,使之尽快投入音乐情绪之中,完美的展现音乐。需从以下几点去调整:

1.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放松。首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钢琴演奏是一种全身运动,是从头到脚各部位的高度配合、协调与统一。演奏者是音乐的再创造者,要运用表演技巧把内心的美感体验通过手指、手腕、小臂、大臂乃至身体的动作在钢琴上正确地表现出来。演奏技巧的正常发挥、音乐内涵的表现有赖于脑力、体力的结合。而这一整体配合又要求演奏者的身心处于舒适轻松的状态。因此,在钢琴演奏前应当保持充沛的精力。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人在紧张时可以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做做深呼吸,活动一下身体的四肢,使关节放开,肌肉松弛。或者闭上眼睛,去感受安静、松弛,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事物,使自己全身心地放松下來。其次要保持良好心境和自然的状态。由于在正式演奏中有观众或评委的关注,演奏者容易走神,脑中会产生多余的想法。因而上场前需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冷静,充满自信,看淡结果。坐下时要调整好琴凳的高低前后左右,然后稳一稳,想好开头和速度,将自己的状态进入与作品一致的情绪里。演奏开始后就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作品中,完全融进音乐的表现之中,倾听自己的演奏。

2.提前克服“怯场”的心理。在临上台前的几分钟,如果感到紧张,可以在心里默念几遍“我一定能成功”或“我要保持冷静”等积极肯定的用语,切忌在上台前的时候还存在“不要弹错音”、“不能紧张”之类的想法,这样反而会加重演奏的心理负担。许多演奏家在临上台前会有一些旁人看来比较奇怪的习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吃东西”。医学研究表明,糖分的摄取可以减低人体的心理、生理紧张因素,使人身心放松。所以在临上台前,吃一些带有糖分的食物比如巧克力、糖果等等,可以帮助缓解紧张的心理。还可以用呼吸调节法。在公开演奏等超常情况的精神压力下,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都会大大地增加,常规的鼻腔呼吸,不可能满足人体内对氧气的需要,从而造成人体肌肉力量的减弱,致使演奏中技术动作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在演出前可以静坐一旁,以缓慢地深呼吸来稳定情绪,消除紧张状态。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在其学生参加国际比赛临上台前几分钟内,总是会交给他们一个小纸条,上面把每个演奏曲目都总结一句简短的要求,这种做法有助于使演奏者在上台前尽快排除杂念,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要表现的音乐上。演奏者在实际演奏前也可以为每个乐曲想好一句短小精炼的“潜台词”,在心中默想,或是默唱乐曲的开头几句旋律等等,这些做法都可以使自己尽快进入演奏状态。

3.消除背谱的顾虑。造成怯场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大多是因为“背谱”问题。演奏者在平时训练中尽早地把谱子背下来。良好的背谱习惯有助于加深对乐曲的完整印象,使演奏者集中于音乐的表现和听觉的要求,并有利于将注意力放在手和键盘上,克服演奏中的技术困难。从而为演奏的完整性、逻辑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演奏者的信心提供有力的保证,使演奏者增强自身表演欲望和自信心,以保证考试、演出活动顺利圆满。

4.客观地认识自己,消除心理负担。在公开演奏前,演奏者必须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客观的了解。这主要通过平时自己练习的体会以及与导师、同学等的沟通,从而作出对自己的水平相对正确的估价。从而避免对自己的演奏有超出能力范围的过高期望而造成的紧张心理。为了使演奏时具有最佳的兴奋点,在演奏前的最后几天不宜过多地练习,通常每天保持一定的练习量即可。在练习时也最好偏重于乐曲的完整性上,侧重于研究乐曲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不要把演奏看得过分严重,追求音乐才是演奏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绪真正放松,以便能够精力充沛地登上舞台。

5.排除场地、环境的干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在正式演奏前一两天到剧场、音乐厅或比赛地点周围熟悉一下环境,注意一下那里的温度、舞台灯光、音响效果等。最好能试一试琴,了解一下钢琴的音色、性能、琴凳的高低等等,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晕琴”的现象,因为有些比赛选手由于事先没能试琴,上台后又由于对灯光的不适应,眼前突然模糊一片,找不到准确位置,这主要是经验不足的缘故,因此,平时应多参加一些演奏活动,积累活动经验,这种现象自然会消失。

参考文献:

[1]卜莉.心理状态与钢琴演奏[J].钢琴艺术.2000,(1).

[2](波)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媛.钢琴演奏活动中的技术和心理因素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00.

[5]何青青.钢琴演奏心理状态调节的几点探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1):73.

临场心理素质 篇6

篮球比赛的临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随之不断变化。以下十种情况基本上反映出运动员在投篮时所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投篮命中率, 必须坚决克服。

1.1 有些队员比赛目的不明确, 在场上老想表

现自己, 喜欢做一些华而不实的投篮动作, 不注重投篮的效果。

1.2 在强队或高大队员面前, 由于虚荣心作

怪, 怕“丢丑”、怕“盖帽”, 动作躲躲闪闪, 犹豫不决, 屡失投篮良机, 或将球慌慌张张地处理掉。

1.3 认为对手弱满不在乎吊儿郎当, 盲目乐观。

被弱队赶超时缺乏思想准备, 急于进球, 忘掉了战术配合和寻找投篮良机, 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

1.4 由于准备活动没有做好, 或其它原因, 比

赛开局不利, 投篮屡投不中, 篮板球又控制不住, 常被对方打反击。这时投篮队员的手就软了下来, 只敢传, 不敢投。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投篮水平。

1.5 在比赛中, 有些球处理的不好, 造成失误, 受到队友的埋怨或教练的责怪。

这时就情绪低落, 瞻前顾后, 缩手缩脚, 投篮动作不果断, 结果失常。

1.6 比赛接近尾声, 战局紧张双方比分交替上

升, 这时队员有一种“怕”的心理活动, 怕失误, 怕投不进, 怕承担责任。情绪上的拘谨, 导致行为上的犹豫。

1.7 比赛进行得激烈、艰苦。

队员的体力明显下降, 肌肉运动感觉降低, 投篮动作失调。由于缺乏顽强的意志, 产生自暴自弃, 甘拜下风的心理, 不愿做最后的努力。

1.8 害怕激烈的对抗。

如果对手的动作比较粗野或者曾受过某一队员的碰撞, 就躲着不敢靠近, 影响投篮效果。

1.9 平时训练或在无关紧要的比赛中, 投篮动作轻松自如, 命中率很高。

但在重大的或关键比赛中, 思想包袱重, 压力大, 想赢怕输, 因而投篮动作紧张失常。

1.1 0 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气候环境与裁判的误判等。

2 克服蓝球比赛心理障碍的措施

2.1 重视意识在实战中的能力培养

如何敲开阻碍培养建立良好的意识大门, 怎样就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篮球意识, 向教练员提供分析每个队和每个队员篮球意识强点和弱点的根据, 从改革训练出发, 建立教练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观点。因为意识定量, 可明确找出科学根据, 用不同时期前后数据的对比, 能显示出训练进层的成果, 以定量化实现训练最佳化的控制。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 使教练员掌握较明确的分析资料, 以便于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 更加有效的控制、缩短提高技术训练的时间。因此, 在篮球训练工作中, 进一步深入探讨, 解决蓝球运动员的意识培训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有理论根据的。

2.2 做好赛前心理准备工作

赛前准备必须从队员的心理准备入手, 队员的心理准备程度往往取决于比赛的重要性和对手的强弱。恰当地评价对方力量是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基础。每逢关键场次, 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有明显的特征。例如:兴奋、激动、紧张、急躁等。这些赛前诱发因素能直接影响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要做细致的心理分析, 使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在赛前和赛中都置于一个适宜境地, 对强队承认其强, 但并不意味举手交械, 不敢取胜。激发队员敢打强手, 敢胜硬队的求胜心和自信心, 勇于发挥自己的投篮水平。同时, 又要细心剖析对方的弱点和短处, 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都能做充分的准备, 制定相似的作战方案, 这样才能使队员在比赛中遇到各种困难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急不躁, 胸有成竹, 全力以赴。与弱队交锋也决不能放松, 弱队的水平虽然有限, 但是在比赛中士气高涨, 作风顽强, 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往往是超常发挥, 稍有疏忽, 就有“翻船”的可能。篮球史上胜强输弱的战例是举不胜举的。种种事例表明做好赛前的心理准备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2.3 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比赛中的意志, 指的是运动员自觉地为夺取比赛的胜利而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的心理的过程。意志必然是与克服比赛期间的某种困难相联系的。篮球运动员所要克服的困难, 既有内部的, 也有外部的。培养队员饿顽强意志品质, 要从情感上下工夫。因情感是意志活动的源泉。一个情感淡漠的运动员, 不可能具备坚强的动人事迹。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中, 多宣传一些体育比赛中的动人事迹, 从思想、心理、身体、生活上多关心体贴他们, 激发队员对体育事业的情感, 陶冶队员的情操和乐观情绪, 培养运动员为国家, 为集体, 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难的高尚品质。这样就能使队员在比赛中, 遇到疲劳, 受伤, 外界干扰及裁判的错、漏判给予正确的对待, 并用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他们。

2.4 在训练中加强篮球临场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 篮球临场意识是运动员的自觉心理活动, 对战术的运用和技术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 因为心理意识不是消极的, 是对人的活动的调节, 是人的活动得以正确完成的条件。

2.4.1 教学训练中要求球员始终意识观察到全场, 更确切地说是看到敌我双方的每个球员。

但一个球员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必须能掌握意识观察范围由主要注意力和次要注意力的分配, 并随着位置、时间、双方势态的改变和战术进行过程而不断地转移注意范围和分配, 在转移中仍要对以前的情景在脑际有个“残留”的表象。

2.4.2 篮球比赛的特点是素质、技术、战术、智慧、心理意志的全面对抗, 在消耗之中拼搏求胜。

在一定时间条件下, 双方相互对抗, 功守互相转化。对一个运动员来说, 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变化往往在瞬间, 具有突然性。因此, 运动员不但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能力, 而且要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经验。在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 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思维活动及时采取相应的、恰如其分的对策。合理运用技术和战术的配合能力, 以便有效地发挥己长, 制约对手。这种应变能力是由意识和技术动作能力组合而成的。对球队意识的训练、培养和全面衡量质量优劣的客观反映, 就成为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一个核心。

2.4.3 对篮球意识概念的理解是, 运动员根据

比赛的客观实际, 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 及时运用客观身体、技战术配合来实现制约对手, 争取比赛主动的过程中, 所发挥出来的一种神经应答反射意识, 就是篮球意识。篮球意识在篮球运动员运用各种技战术时均起支配行动作用。其临场意识的强弱表现为:当你摆脱防守并有一定距离, 又处在你有效攻击区之内, 就应投篮, 投了就证明意识较强, 没有投则意识较弱, 但特殊情况例外;如对方防守贴的很近, 你无法投篮时, 观察到本队其他队员空切入, 即将跑到有利位置, 就利用多种传球方式进行传球, 及时传出, 说明意识较强, 不传, 则意识较弱;对方防守逼的很紧, 前面已拉空, 无人接应, 则应突破, 突了说明意识强, 没有突破, 失去时机, 则意识较弱;无球进攻时, 按照本队战术意图要求, 不论在强侧或弱侧, 都应做相应配合动作, 如移动换位, 吸引守方造成主攻方向攻击的有利条件, 给同伴掩护, 策应或根据情况空切接应, 寻找有效投篮机会, 做得恰如其分的意识较强, 否则意识弱;防守持球人时, 应紧逼持球人, 控制三种威胁动作 (投、切、传) , 给同伴创造断球机会, 做了意识强, 否则意识弱;防无球人, 根据对方进攻情况选位, 卡断对方传球路径, 防止其接球, 随时准备协防、补防。做了, 意识强, 否则意识弱;发动快攻时, 根据所在位置, 应发动一传, 还是接应、分散、准备接球上篮, 按照具体情况, 如应做的做了, 则意识强, 否则意识弱。综上所述说明, 球场上每一个行动, 都有其战术目的和要求, 但应明确, 如果应做的相应的动作做了, 意识就强, 如投不中, 传失、运失等, 均属于技术运用能力问题, 不属于意识范畴。

责任编辑:杨丽荣

摘要:篮球比赛的临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随之不断变化。现就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的表现进行分析, 并提出克服临场发挥心理障碍的措施。

临场心理素质 篇7

一.影响裁判员临场执裁主观因素

1.1.与裁判员做裁判工作的动机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作裁判工作的动机直接影响着裁判员临场执法心理。由于高校比赛的特殊性, 对于比赛名次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重于球队的发展, 所以给裁判员带来许多负面压力, 有甚者把裁判工作作为重点, 而忽略了足球本身的发展, 导致执法不公屡现。另一种类型, 裁判的目的是出于兴趣或只想出出风头, 转换了比赛的角色, 处处鸣哨, 打算了比赛的流畅性, 使得裁判员成为比赛的中心, 完全成了做比赛, 而不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公平、公正的执法, 成了个人表演。

1.2与裁判员身体状况有关

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裁判员执法的物质基础。赛前和赛中机体生理反应强烈, 造成精神紧张, 体力不支, 导致注意力分散, 无法及时捕捉比赛片段, 跑动不到位, 跟不上正常的比赛节奏, 错、漏判频频发生, 此时最容易产生临场不良心理。

1.3与裁判员的业务水平有关

近年来, 足球规则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 制定了新条款更趋于合理, 内容更加简明了, 裁判员对规则精神理解力程度的高低成为中心。如裁判员的位置不当, 与助理裁判员配合的不和谐, 对比赛情形的预先判断等等所造成的误判、反判、漏判会使裁判员铭记于心, 造成心理压力的连续性, 甚至延续到下一场比赛, 形成了较高的焦虑水平, 进而影响判罚的准确性。

二.影响裁判员临场执裁客观因素

2.1重要比赛对裁判员的压力

当比赛难度大、事关双方队的命运, 或双方在历史上屡有积怨, 造成场上争夺激烈, 冲突连连发生, 双方都对裁判员的判罚纷纷指责, 甚至上前围攻时, 极易造成裁判员过分紧张而出现心理失控。临场表现为:心率加快, 贺喜急促表浅, 顾虑重重, 出现注意力分散, 判断准确率降低、事物频频。甚至将已做出的正确判断改来改去, 直接导致场面失控, 这在比赛中也多次出现。

2.2裁判员之间的配合

当裁判员之间屡屡出现配合失误时, 易于产生急躁或埋怨情绪, 由此造成不良心理反应。解决不当容易出现不信任, 互相赌气。在场上表现为“顶牛”现象频出, 主裁对助理的旗示视而不见, 或“压旗”等等, 严重的直接影响到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影响裁判员临场执裁心理变化的方法

3.1.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首先要提高对裁判工作的认识, 端正动机,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严于律己, 事事处于公心, 才能真正达到“无私则无畏”的境界。同时要认真、全面的学好规则, 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 应本着思考和探求的态度去开阔知识面, 了解规则的发展史和基本规律, 要知其所以然, 认真了解“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八字方针的真正含义, 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些才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克服不良心理变化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3.2加强实践, 积累经验

力争多的参加裁判实践, 尽快积累经验, 改变不良习惯和懦弱的性格, 提高抗干扰和应变能力, 使自己的气质类型向积极品质方面转化, 达到最佳。

四.结语

作为一名优秀裁判员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心理品质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相关因素, 而优良的心理品质则是促使前两者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因此, 要在这方面花大力气去钻研。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 在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基础上辅以科学的方法, 才能少走弯路, 尽快的提高执法水平。

摘要:随着足球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裁判员在执法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裁判员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在足球这项主观判罚的项目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特别是裁判员在临场时的不良心理变化, 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就这个问题的成因和如何解决高校足球裁判员临场不良心理变化, 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裁判员,足球规则,心理变化

参考文献

[1]《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分析》[J]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委员会2009

[2]《国家级足球裁判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J]中国足球协会2009

临场心理素质 篇8

1 大学生足球裁判员常见心理行为表现

1.1 怯场心理

怯场心理可分为赛前怯场心理、赛中怯场心理和赛后怯场心理。大学生裁判员由于自身裁判理论水平不高, 对规则精神把握不是很准确, 加之裁判经验欠缺, 在比赛开始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情绪紧张。特别是当观众较多, 比赛场面较大时就会出现赛前怯场心理, 这种赛前怯场心理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之后裁判水平的发挥。赛中怯场心理主要是在比赛过程中双方对抗激烈, 攻防速度转换较快, 学生裁判员跟不上比赛的节奏, 出现跑位不及时, 选位不正确, 频繁出现误判、漏判和错判, 导致球员不满, 观众起哄, 学生裁判员自感到不能控制比赛, 就会出现怯场心理。这种赛中怯场心理的出现主要是学生裁判员对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裁判执法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而导致的。赛后怯场心理是学生裁判员在执法了比赛之后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 感到很沮丧, 自信心遭到很大的打击, 对之后的比赛产生恐惧感, 从而出现赛后怯场心理。赛后怯场心理的出现主要是学生裁判员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表现, 自己不总结经验教训, 而是自哀自怨、一蹶不振。

1.2 懈怠心理

大学生裁判员出现懈怠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思想上不够重视, 认为校级的比赛不值得花太多的心思和时间去对待, 不把这种比赛作为自己宝贵经验的积累, 应付式地去对待裁判工作, 从而产生懈怠心理。 (2) 由于赛事时间跨度较长, 部分学生裁判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裁判工作之后往往会出现厌烦情绪, 对裁判工作感到厌倦, 也会产生懈怠心理。大学生裁判员懈怠心理的出现会导致在裁判过程中果跑动不积极, 观察不仔细, 判罚过于随意, 最终便导致误判, 严重影响裁判工作的效果。

1.3 补偿心理

一些大学生裁判员理论水平不高, 经验欠缺, 不可避免的在裁判的过程中会有误判、漏判和错判, 这本是正常现象, 但一些大学生裁判员不能正确对待,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不是想着在之后的比赛如何积极跑位, 合理选位, 准确判断, 避免误判、漏判和错判的再次出现, 而是为此内心感到对不起比赛的一方, 总想在之后的比赛时间里找机会弥补, 以便能将因自己判罚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补偿过来, 有意识的在判罚时偏向一方, 这种一错再错的做法造成失控的比赛局面, 给比赛制造混乱。

1.4 迎合心理

某些大学生裁判员对自己信心不足, 意志不够坚定, 判罚不是依据自己的独立判断, 而是受比赛队员和场外观众的影响。当比赛出现一些不确切的动作和状况时, 一些比赛队员和观众为了让裁判员的判罚有利于己方, 往往会用某些语言和行动去影响裁判员, 这时学生裁判员由于经验的欠缺, 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 就会顺着比赛队员和观众的意愿做出判罚, 这种无原则的迎合心理往往会恰得其反。

1.5 逆反心理

与一些大学生裁判员出现迎合心理不同, 一些大学生裁判员由于思想相对偏激, 自尊心较强, 在裁判过程中会出现逆反心理。当出现一些有争议的判罚时, 一些队员往往会在语言和行动上有些异议, 只要这种行为没有超出规则的允许范围, 裁判员可以简单的予以解释, 也可以置之不理。但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大学生裁判员却认为这是对其的冒犯和挑衅, 在之后的比赛过程中对这些运动员的动作看得特别紧, 稍有犯规行为, 便会从重判罚, 使自己和场上队员造成情绪上的对立。还有就是当某一方观众对自己的一些有争议的判罚起哄, 大学生裁判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在执法中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这种逆反心理往往会造成裁判员与运动员和观众的对立情绪, 严重影响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2 大学生足球裁判员心理调节的措施

2.1 深刻理解竞赛规则精神, 熟悉裁判法, 做到有备无患

足球竞赛规则条文只有17条, 但大学生足球裁判员只是熟悉规则条文还远远不行, 还必须深刻理解竞赛规则精神。有一句话是“规则条文是死的, 而规则精神是活的”。作为足球裁判员不应机械的执行规则, 而应依据规则精神去合理、准确的进行判罚。在比赛过程中几名裁判员要依据裁判法的要求通力合作, 默契配合, 共同维护比赛的顺利进行。深刻理解竞赛规则精神, 熟悉裁判法是足球比赛裁判员的执法基础, 信心的来源。

2.2 树立公平执法思想

足球竞赛规则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对等的原则, 即对比赛双方一视同仁, 要求裁判员要公平执法。在裁判过程中判罚尺度要一致, 而不是时松时紧或有亲有疏, 只有坚持严格公平执法, 才能树立裁判员的权威, 赢得双方队员尊重, 有利于预防或减少严重犯规和暴力行为的发生。一些学生足球裁判员碍与情面往往会偏袒自己所认识的队伍或队员, 判罚时犹犹豫豫、患得患失。大学生裁判必须摒弃这种不良思想, 在临场裁判中须严格执行规则的基本精神, 引导比赛顺利进行。

2.3 出现漏判、误判和错判时要积极面对, 不要背上心理包袱

有些大学生裁判员对于自己在场上出现的判罚失误会造成心理压力, 导致在比赛中不能良好的执法, 造成比赛场面的失控。事实上, 无论裁判员的水平有多高, 都会发生一些误判、错判和漏判, 即使在世界杯那样的最高级别的比赛中, 世界顶尖的裁判也都在所难免, 更何况是刚熟悉裁判规则的大学生裁判。当大学生裁判员出现漏判、误判和错判时要懂得反思, 及时调整心态, 平和紧张情绪并积极面对, 这样才能在之后的比赛中避免更多的失误。如果大学生裁判员因此背上心理包袱, 自信心受到打击, 判罚就会患得患失, 严重影响了自身裁判水平的发挥。

2.4 排除干扰, 冷静执法, 不受球场内外因素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裁判员由于平时学校赛事较少、缺乏锻炼、经验不足。在面对球场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时压力是相当大的。足球比赛场上运动员对抗激烈, 观众情绪兴奋, 运动员和观众经常会出于某些目的给裁判员制造各种问题, 这时裁判员应排除干扰、保持清醒、冷静思考, 合理有据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2.5 心态平和, 排除杂念

一些学生裁判员在裁判过程中表现为过早或过度兴奋、情绪紧张、心神不定, 出现焦虑和不安等现象, 有时一种情绪很快被另一种情绪迅速代替, 忽而觉得有信心, 忽而又害怕犯错误, 这种情形将影响裁判员赛前的准备和整个执法过程, 造成其体能和判罚水平不能充分发挥, 严重影响裁判工作的效果。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裁判员往往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 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赛场上, 记忆力明显下降, 常常遗忘比赛中的重要因素。分析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 可能与比赛的重要程度、裁判员的执法经验、意志品质以及个性特点有关。大学生裁判员应对自己的执裁能力充满信心, 注意力集中、知觉敏锐、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情绪的兴奋水平和焦虑程度适当。针对自己容易过分紧张的心理问题, 经常进行放松训练, 针对自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 经常进行集中注意力训练等。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 才能充分发挥其体能和判罚水平。

3 结语

大学生足球裁判员是足球裁判的后备力量, 对大学生足球裁判员的培养, 不仅仅只传授裁判理论知识, 更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才能在紧张激烈、瞬息万变的足球比赛中做到处乱不惊从容判罚, 发挥正常的裁判水平, 引导比赛顺利进行。

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足球裁判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执法过程中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每个裁判员都必须做到的。大学生足球裁判员裁判经验少, 在临场裁判时会产生紧张心理、补偿心理、懈怠心理、迎合心理、叛逆心理等几方面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裁判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心理, 运用运动心理学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调节大学生足球裁判员的临场裁判心理, 改善和提高大学生裁判员心理素质, 提高裁判执法水平。

临场心理素质 篇9

关键词:心理技能训练,排球运动员,临场发挥,排球比赛

在很多人看来,排球比赛是一种技、战术的比赛。当然,这不能算是错误的认识,可是,运动员想要在赛场上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战术灵活的运用出来,有一个稳定的临场发挥,那就需要有过强的心理素质作为依托。智者有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勇”字,说的是精神风貌,就是心理对抗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表现;而“胜”字这一结果说明了“勇”的重要性。当代各国的高水平运动队越来越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科学运动选材已被各国所重视。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作为排球运动队的重要训练内容已经很久了,水平也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那么,心理技能水平的高低已然成为各运动队比赛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技能训练在日常的训练中就必不可少了。

1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1 . 1 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

通过特殊手段让受训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叫心理技能训练。不只是通过心理技能训练来消除使技术发挥受到影响的心理障碍,还应提高受训者的技术,使技术水平快速的发展,即“认知”训练。排球运动员平常学习训练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心理技能训练,这样的训练比较系统,须考虑每位运动员自身特点去制定训练方法。

1 . 2 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1.2.1 控制心理活动水平

在排球比赛中,紧张、恐惧等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降低,从而导致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降低,直接影响场上技术水平的发挥。通过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排球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技能训练,如反馈训练,它可以使运动员知道自己在出现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信息,从而有意识的去调节、控制它们,以确保在排球比赛中的正常发挥。

1.2.2 有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在训练时,运动员要对各种不同的技能动作进行学习并掌握。学习工作技能,有赖于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也需要对心理技能进行训练。传统的动作技能学习只是通过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然而,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需要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也需要适宜的心理练习。在动作技能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心理作用尤为重要。心理技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脑对肢体的调节支配能力,如表象训练能在头脑中反复重现正确的动作过程,这就起到了积极强化动作的作用。所以,可以视作智力和体力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把心理练习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1.2.3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心理技能训练,如放松训练,可以加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进程,尤其对于消除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疲劳,效果更为明显,可以使不少长期因神经疲劳而不能正常参与训练的运动员恢复正常。

2 对影响排球运动员临场发挥的因素的分析

2 . 1 比赛规模、性质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

排球运动员参加一些重大的比赛,如亚运会、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国际性比赛,比赛的输赢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这些隐性影响因素会令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倍增,很容易产生过分紧张的心理。比赛级别越高,比赛结果越重要,代表意义越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就会越容易受到影响。这是成正相关性的。

2 . 2 场地器材、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

球的质感,比赛的场地条件,如地面的材质、赛场周围的环境等对排球运动员的发挥都有所影响,导致一些运动员没能进入最佳的比赛状态,对于这一因素的影响,运动员要适应器材设备就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1]。

直接影响排球运动发挥的包括湿度、风力、气压、广度以及温度等气候环境因素。长期在炎热条件下训练的运动员,一到低温地区进行比赛,会显得很不适应;同样,长期在低温环境中训练的运动员,在炎热高温环境下进行比赛也很难发挥最佳水平。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需要提前去适应气候环境。

2 . 3 双方运动员的实力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

因为对方的实力原因对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对手实力强于自己,自信心不足,影响正常发挥;第二,对手弱于自己,过于轻敌,掉以轻心,造成失误过多;第三,双方势均力敌,比赛一直处于比较焦灼的状态,容易造成运动员的心理疲惫。针对以上此类情况,运动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自信发挥,从容比赛。

2 . 4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

一场或大或小的排球比赛,可以因教练员的正确指导使场上的局势变劣势为优势或化被动为主动,相反,教练员的指导失误也可以使场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每次不同的比赛阵容的分配都会引起场上队员或大或小的心理波动。所以,在排球比赛中,教练员既要明确比赛任务和自己的职责,还要及时发现队员的思想问题,了解队员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比赛对手针对以及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去合理的组织、调配场上阵容和控制场上的比赛节奏。

2 . 5 裁判员的判罚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排球裁判员应公平、有序地进行排球比赛[2]。不过,排球规则却在排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几次被改进,由于衔接的问题,错判、漏判对于裁判来说是很难避免的。比赛中,一些运动员因为裁判的一两次误判而为此引发争执,这样不但影响了比赛的心情,还影响本队球员的情绪,以至于影响整个球队的比赛成绩。要克服这一消极因素的对策是:理性对待比赛中偶尔出现的误判,切勿纠缠,需要的时候通过正当途径反映或申诉,否则有百害而无已利。

2 . 6 观众的现场反应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排球比赛中,看台上的观众也会影响到场上运动员的发挥。比如在运动员发球时,有的观众故意大肆的喧闹、叫嚣,使运动员分心,破坏了比赛节奏,从而影响运动员的发球质量。还有些观众因为不满裁判的判罚,反应过激,扰乱赛场秩序,影响场上队员的发挥甚至影响比赛进程。

3 心理技能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临场发挥的重要性

“人的情绪将有助于抑制或增强一定的操作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斯表示。情绪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变化多端、最不稳定,也是最为普遍的了,随情景或是一时所需而产生或出现,也随着情景的变化或者是需要的满足、转移又很快改变、减弱或消失[5]。于排球运动员而言,轻松愉快的心情对运动员比赛场上技战术的发挥十分有利,相反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则会竞技水平受到抑制和影响。在具有较强对抗性的排球运动中,参与比赛的球员们不良的情绪会在队伍中迅速蔓延,从而导致配合出现失误,技术动作不到位,严重的影响士气,甚至造成比赛失利。对此,心理训练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针对运动员情绪容易受到影响的地方,教练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加强训练,让运动员能够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善于在重大比赛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不受或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在赛场上可以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

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因为是在自己家门口,中国女排想要有一个不俗的表现,同时,中国女排作为卫冕冠军,又承担了不小的压力,这样一来其心理方面的缺陷就暴露了。此次奥运会上,在与美国队的某一场比赛中,中国队有急切的求胜心理,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分注重成功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中国队处于领先两局的优势下,被美国反超打成平局,使得队员情绪有很大的波动,甚至出现不少低级失误,最终导致了比赛的失利。由此可见:心理技能训练对重大比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心理技能训练促进排球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有效途径

4.1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法是在安静的状态逐渐下,用意念加以支配,使运动员的肌肉能够放松,让心理保持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的一种训练方法[6]。利用放松训练的方法使骨骼肌系统受到影响,也使大脑皮层处于唤醒状态的较低水平,同时还能对其他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进而使运动员比赛后完全放松身心,以为下一次训练或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4.2 自我暗示

根据内心的主观想象,且相信它能引起自身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自我刺激的心理疗法,就叫自我暗示法。其实质就是自觉地诱发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保持下去,从而使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变,产生良好的平衡作用和心理激励。运用自我暗示法的时候,一定要有“坚信其一定有效”的自信,否则就容易产生抗阻现象,影响该方法的使用效果。

4.3 模拟训练

针对排球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练员让运动员反复地进行实战性训练,同时在和比赛环境类似的条件下展开训练,即模拟训练,又叫适应性训练。此法有助于减少赛前的心理紧张,提高对临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在竞赛中提高运动员的临场适应性,对比赛环境更为习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不适应产生的心里紧张情绪得到克服,以便正常发挥技术、战术。

4 . 4 注意力集中及分配转移

注意力集中训练,就是使运动员设定一个需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在任何外来刺激和内心杂念的干扰下都不受影响,集中注意力对当前的活动任务进行训练,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注意力度分配转移则是运动员有意识的将注意力从那些干扰性因素上转移到比赛或是训练上来,努力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4.5 意志训练

(1)鼓励法:对意志坚强的运动员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一起进步,并向他们介绍该项目意志坚强的人和事,进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2)诱导法:对运动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行诱导和激发,将运动训练、提高成绩同国家的荣誉相结合,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动力,并为之努力拼搏和奋斗。

(3)刺激法:进行大量的训练,让运动员能够经得起大密度、高强度、高难度的考验,使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得到增强。

(4)强制法:教练员下达任务,并提出要求,运动员则需要保质保量地去完成。

4.6 智力训练

(1)传授辩证法、心理学等知识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

(2)加大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力度。

(3)经常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心理变化,会受到排球比赛的特点和规律和环境的影响。

(2)当前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多种不良心理状态,一方面源自是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发展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心理训练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运动员在比赛期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3)心理技能训练是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因素与体能、技能等因素是相辅相成的,要学会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和身体素质的训练来发乎技战术水平,达到训练目的。

5.2 建议

(1)运动员通过心理技能训练明确训练任务,树立自信心,激发比赛动机。让运动员掌握具体的训练方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和调节,促进自身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2)培养运动员对排球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征。

(3)改善对排球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的专门化知觉过程——球感。

临场心理素质 篇10

关键词:声乐演唱;演唱心理;演唱技术

声乐演唱者的临场表演由演唱者演唱技术与演唱心理两个元素组成。演唱心理是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建立在演唱者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活动。诸如演唱者演唱的欲望、动机;演唱者情绪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与想象;克服“杂念”以及演唱者的应变心理、临场状态等等。只有把演唱者良好的演唱心理与科学与正确的演唱技术相结合,才能够准确、完美的表达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

一、正确、科学的演唱方法是临场演唱成功的基础

正确、科学的演唱方法是临场演唱成功的基础。它包括认真、严格地阅读作品;科学、准确地记忆作品;对作品整体的感受、分析、处理和克服技术难关这三个方面。

1.要认真、严格地阅读作品,科学、准确地记忆作品

认真、严格地阅读作品和科学、准确地记忆作品一样,贯穿学习和演唱的始终。当学生已经可以记忆演唱作品后,再让他们看谱练习,进而再仔细的分析、研究、推敲作品。记忆作品的基本方法有:“视觉的记忆”、“听觉的记忆”、“运动神经的记忆”和“理智的记忆”等。A.视觉的记忆方法。视觉背谱的方法是一种依靠看谱记谱的背谱方法。舒曼说过:你必须练习看到乐谱就懂得音乐的进行和音乐所需要使用的技术、方法。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依靠眼睛的力量记忆演唱百部以上的歌剧作品。B.听觉的记忆方法。科学研究发现:用听觉的方法来记忆是效率最高的一种记忆方法之一,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的方法次之,而只用视觉记忆的途径则是效率较低的一种方法。C.运动神经的记忆方法。一般声乐演唱者学习一首作品总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他们可能完全离开乐谱为止。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运动神经的记忆。D.理智的记忆方法就是人们在背谱时对演唱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对动机、乐句、乐段、曲式结构、作品伴奏的和声、织体、调性、调式……等等都进行认真的分析,使记忆建立在清晰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将上述方法综合起来,使思维、情感、肌肉、神经、听觉、视觉达到最理想的协调。

2.对声乐作品进行整体的分析、处理

首先,让演唱者认识作品的整体,看清作品的整个框架,勾划出作品的轮廓,初步理解作品总的构思、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音乐形象、各个主题的性质、作品的结构,弄清它们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他所要学习和演唱的作品有一个总的概念和想象。然后就要在这个总的整体基础上不断地去加工各个细节,使每个细节都为加深和完善整体服务。所谓细节的加工包括音乐技术的处理与表达、作品内涵的理解与表现等各种要求。最后,把经过初步加工的细节组织起来,形成较完善的整体。在演唱者学习一个声乐作品的整个过程中,如此螺旋式反复若干次。

3.克服技术难关

如果说处理歌唱作品是学好一首乐曲的关键,那么攻技术难关是学好一首乐曲关键中的关键。在演唱时技术上的不完善,仅仅凭侥幸心理和一时的表演热情是不够的,但技术难关是否能彻底攻克与演唱者表演的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完善的心理机制是声乐演唱者临场表演成功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心理机制是声乐演唱者临场表演成功的重要保证。声乐演唱者临场表演成功它包括强烈的表演欲望与自信心;丰富的表演经验的积累;做好临场演出前的充分准备。

1.演唱者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

对演唱充满信心、欲望和充分的表演准备又是演唱效果良好的保障。此外还要丰富演唱者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演唱者艺术创造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去感受、思考和表现作品。

2.声乐演唱表演经验的积累

长期的训练习惯有利于保护学生演唱的自信心、表现音乐的欲望和音乐表演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要培养声乐表演者良好的表演感觉,还要让他们公开表演,而不只是关在教室里训练。即使是最好的课堂教学也代替不了这样的舞台表演的锻炼。

3.声乐表演机智的培养

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再细致,临场都有可能出现偶发性的情况,这就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即“表演机智”。应变能力来自丰富的临场演唱表演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也是依靠教师在教学中、舞台实践中指导、帮助学习者去进行主动思考与积累的。

4.做好临场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声乐演唱具有:场地的不确定、演唱时段的不确定、歌者自身心理生理条件不确定、听众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首先是要求演唱者尽最大可能熟悉表演的环境。歌唱者除了在演唱前必须休息好,积蓄充沛的精力,还要适应演出时间的变化而主动服从演出的时间对自身的影响;演出时演唱者的生理与心理有自己的问题,但也要主动地把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调节到适合表演的最佳状态,才能完美地进行艺术创作;在演出中特别要求与观众的交流要和谐,因为不管那种唱法都是为观众、听众表演的,听众的地区不同、年龄不同、临场的气氛不同等也要求演唱表演要灵活,在演唱时在技术、曲目、表现力等方面都要有所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民音乐出版社,2003.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王次昭.《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6]曹理.《音乐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12

上一篇:混凝土施工要点下一篇:指纹考勤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