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

2024-05-10

有效解决(精选十篇)

有效解决 篇1

1.怀孕期缺乏运动。这种情况多见于笼养母猪, 母猪自配上种后即限制运动, 这必然会导致其消化吸收机能减弱, 从而引发便秘。

2.胎儿压迫。母猪怀孕后期, 胎儿增大后加大了对直肠壁的压迫, 直肠蠕动减少, 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 水分被过度吸收, 造成母猪便秘。

3.饮水不足。有些母猪因饮水不足而便秘。这种情况多见于夏天。

4.产前应激。母猪临产前的生理、心理应激, 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强, 大肠中水分被过多吸收, 从而引发便秘。这种情况多见于初产母猪。

5.日粮变换。母猪日粮的变换, 特别是孕前期的低蛋白日粮转换为孕后期的高蛋白日粮时, 相对改变了其大肠吸收和分泌液体的能力, 因而易引发便秘。

6. 过度限饲。母猪怀孕期过度限饲, 又缺乏青绿饲料, 导致大肠中水分被过多吸收, 从而发生便秘。

7. 药源性便秘。有些养殖户采用不定期投喂药物的方式来预防疾病。如为了预防弓形虫病而在母猪料中加入磺胺类药物, 为了预防附红细胞体病而在饲料中加入阿散酸及土霉素, 在产仔前后加入支原净等。添加药物过勤, 就易引发便秘。 有些饲料厂家, 在饲料中添加了一定剂量的抗菌促生长剂, 如金霉素、杆菌肽锌等。母猪胃肠道长期处于抗菌药物作用下, 必然会使肠道中水分被过度吸收, 从而出现便秘。

8.热源性疾病。猪瘟 (多见于温和型) 、弓形虫病及蓝耳病等均会造成母猪便秘。

二、解决对策

母猪分娩后, 因消化道虚弱, 常有便秘或鼓胀, 长时间无食欲, 打针治疗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 可采用灌肠法来治疗。

解决晕车的有效方法 篇2

坐车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脖领处的衣服解开,不要扣得太紧。坐车的时候晕车的人喜欢把窗户打开透透气,沉闷的车内环境容易使自己头晕从而感觉晕车。衣服太紧那样会让自己呼吸比较紧蹙,从而心里会感觉烦躁闷热。

其次坐车的时候不要靠着椅背。这对晕车的人来说比较难,但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为呕吐是因为肚子不舒服翻滚引起的,靠着椅背车子晃动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影响到腹部,会令自己更加难受。

头尽量不要靠着,尽量使身体处在空直的状态。晕车最先开始的就是头部发晕,把头靠在其他东西上自己的头就会放松,抵抗力更差,晕车更快效果越明显。

上车之前要吃点东西。有的人担心吃了东西上车会晕车呕吐,但是不吃东西空腹会更加难受,不用吃太多,油腻和苗条之类的不要吃,哪些滑滑的在肚子里会容易引起反胃的情况。吃到六七成饱就可以了。

晕车的人坐公交车感觉会稍微好一些,所以平时上街或者短途的路程可以做公交车来对晕车形成抗体。一个星期可以几次坐坐短途的,大概十几分钟就可以了,到你差不多觉得自己晕车了有些受不了就下车让自己再恢复过来,一习惯了这种感觉再慢慢尝试坐长途车,晕车的感觉立马就变得好多了(小编正是由于高中初期一星期两次来回的车坐了半个学期之后坐车明显不感到晕车了。)

晕车不是无法克服的,它也不是跟人的体制,或者身体健康有关,就个人体会来说晕车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恐惧感,对坐车的恐惧,因此如果能顺路克服这种情绪,或者是逼着自己去克服,相信晕车的情况会好很多。

解决晕车的小贴士:

1.食醋: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途中也不会晕车。

2.鲜姜:行驶途中将鲜姜片拿在手里,随时放在鼻孔下面闻,使辛辣味吸入鼻中。也可交姜片贴在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好。

3.桔皮:乘车前1小时左右,将新鲜桔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然后对准两鼻孔两手指挤压,皮中便会喷射也带芳香味的油雾。可吸入10余次,乘车途中也照此法随时吸闻。

4、橄榄及柠檬:晕车的初期使你产生过量的唾液,这些唾液滴人你的胃内,产生恶心的感觉。橄榄及柠檬所产生的鞣酸,能使你口腔干燥。因此,在出现恶心的初兆时,吃点橄榄,有助于消除恶心。

5、苏打饼干:这虽无法停止唾液分泌,但苏打饼干到达胃部之后,可以吸收那里过多的液体。这其中的秘密成分是碳酸氢钠及酒石。

6、可口可乐及果汁:可帮助儿童纾解晕机。桔汁和苹果汁有较好效果。其他碳酸可乐饮料可能也有效,不妨都试试,从中找到对你有效的一种。

7、榨菜:“晕车主要是人耳朵前庭功能障碍所致,而榨菜能通利九窍,能和谐内耳不平衡的状态,从源头上阻击晕车”。此外,榨菜中含有维生素B1,对神经有安抚作用。因此,平时经常晕车的人,长途旅行时随身带上点榨菜,就能在观赏车程中美景的同时,收获美好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一举多得. 在吃榨菜后可多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水果、大红枣、猕猴桃、橘子等

8.风油精:乘车途中,将风油精搽于太阳穴或风池穴。亦可滴两滴风油精于肚脐眼处,并用伤湿止痛膏敷盖。

9.胃复安:胃复安1片,晕车严重时可服2片,儿童剂量酌减,于上车前10~15分钟吞服,可防晕车。行程2小时以上又出现晕车症状者,可再服1片。途中临时服药者应在服药后站立15~20分钟后坐下,以便药物吸收。此法有效率达97%,且无其它晕车片引起的口干、头晕等副作用。

10.伤湿止痛膏:乘车前取伤湿止痛膏贴于肚脐眼处,防止晕车疗效显著。

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篇3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等,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

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3.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

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巧用“认知冲突” 有效解决问题 篇4

强烈的认知冲突会生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学习、主动参与探索、渴望获取问题解决办法的心理倾向。于是, 对新知的探求成为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

如果教师能及时巧妙地挖掘利用这些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 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戏剧化的矛盾冲突, 引人入胜、乐于探究

教学可以通过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来唤起学生内在需求, 激发参与意识, 推进探究进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 预设的冲突越强烈, 越能激起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需求与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例如, 在上五年级的“梯形的面积”新授课时, 教师意在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去发现梯形的面积正好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操作前, 教师让学生先猜一猜:梯形面积与哪个图形面积有关?可能是什么关系?

不少同学直接把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说了出来, 问他们怎么知道的?有的说预习的, 有的说外面上课背下来的, 还有的说是家长告诉的。他们真的是懂了吗?经验告诉我, 未必如此。

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同桌2人一组,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3种不同类的梯形 (等腰、直角、普通) 各一个, 然后让他们试着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或者是他们说的平行四边形。

结果显而易见, 这个探究活动似乎不成功。

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 同学们纷纷议论怎么回事, 开始思考怎样的梯形才能拼成。正在这时, 眼尖的同学发现, 和其他组同学的梯形能够拼成。于是大家纷纷去找后面一组的同学, 终于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也真正明白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原来以为十拿九稳的结论, 却出现了意外。这个矛盾冲突的设置, 使学生产生质疑, 就会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从而急于探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巧用视觉上的反差对比, 夺人眼球, 引发思考。

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转移能力比较弱, 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再加上思维定势的影响, 容易造成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牢固。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视觉上的反差冲击力,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面对知识间的的差异, 进而通过认知学习、同化新知识, 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例如, 在教学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时, 教师在黑板的一边首先贴出了一张面积是1平方米的红色正方形纸, 让大家认识。接着在其右上角贴上一张1平方分米的白色正方形, 最后贴上的是1平方厘米的黑色正方形。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醒目地挂在黑板上, 学生随时通过它们之间大小的巨大差异, 而深切感知这些面积单位。

三、巧用概念中的一反常态, 刺激神经, 加深理解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 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但是怎样才能真正理解、正确运用这些概念, 有时一反常态的教学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 老师首先出示一个问题:棉花与铁, 孰是轻物, 孰是重物?学生不约而同地齐声回答:铁重。

接着再问:那如果是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相比, 哪个重?哪个轻呢?答案是三选一: (1) 铁重 (2) 棉花重 (3) 一样重

这时有学生开始犹豫了, 好像是铁重吧, 但是重量又都是1千克。不过很快大家又都统一了答案:两个一样重。因为大家认识到这次比较的重点是1千克。

最后再出示问题:3千克铁和13千克的棉花, 孰重孰轻?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13千克棉花重, 3千克铁轻。

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正确概念形成的矛盾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使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和纠正“前概念”的内驱力。

四、巧用生成出的认知冲突, 及时化解, 共同探究

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和发挥错误这一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真正挖掘出蕴藏在其背后的内涵, 化错误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将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在课堂上出现这样一题:在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一个角, 谁的说法对? (1) 小兔说:这个角放大了10倍。 (2) 小猴说:这个角和原来一样大。

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选的都是 (1) 。一看有这么多的同学选错, 而且其中还不乏成绩好的学生。于是决定不加以评论, 换个方式, 现场开展一场辩论赛。先请支持这观点的9位同学上台, 他们是正方。然后宣布辩论赛开始。

正方台上同学首先发言, 生1说:“放大镜下什么都放大了, 所以角也变大了。”话一出口, 台下反方同学纷纷举手反驳。

反方生1说:“我爸爸讲的, 无论怎样放大, 角的度数不变。”反方生2说:“在放大镜下, 你就是放大1000倍、10000倍, 角也不会变大的。”

师问:“你说的是结果,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辩来辩去, 还是在打口水仗。看来是我出马的时候了。于是师问道:“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正方同学, 在放大镜下, 到底是什么变大了?”

正方生1说:“是角的两条边变长了。”

师又追问:“那么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变化呀?”

正方生2:“没有变化。”

师:“为什么呢?”

正方生2:“因为角放在放大镜下, 也没有动它, 怎么可能变大呢?”

师:“好, 现在你们认为在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一个角, 这个角变化了没有?谁的说法对?认为小猴说得对的, 请站在右边。”结果, 所有台上站在左边的同学全部不约而同地站在了右边。

最有效解决失眠的方法 篇5

在社会中生存,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或许有的人内心的容量会大一些,不太喜欢表达出来,但是这并不好,因为长期的压抑积累在心中无法释放,就会有严重的生理后果,失眠便是其中的一种。

2.努力解决困惑着你的问题

你已经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永远不要退缩,因为人生就是要解决问题。有的问题,是缺少沟通,有的问题,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有的问题,当下无法解决,有的问题,只需一个电话,有的问题,一个拥抱可以解决,有的问题,还需要他人的帮忙。

3.音乐助你睡眠

音乐是会说话的,建议你找一些古典音乐,贝多芬的,巴赫的,那些抒情的钢琴曲或者小提琴曲,这些曲目听起来非常的舒服。

4.睡觉时候你应该想些什么

睡觉的时候,最忌讳想的一个东西便是:失眠。你可以想天方夜谭,回归你的孩童时期,天南地北都可以想,经验证明,“乱想”会有助于你更快的进入梦境。

元气养生舱

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小学数学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及时得到改进。具体表现为:

1.单元教学造成学生解题思维僵化。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所划分的章节进行的,而在某一个具体的章节里面大部分实际问题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中习惯性地去运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2.强调课改造成教师否定传统教法。虽然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教学思想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很难再适应现在的教学了,解决问题的教学自然也不会例外。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传统解决问题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解决问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是值得继承的。现在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处理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在传统解决问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最为典型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传统课堂中这样的精华,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不敢把这些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

3.问题难度造成学生畏难恐惧心理。有许多学生由于在学习中遭遇到一些困难,因而就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畏难情绪。对于一般的计算或者记忆之类的知识,他们通过努力还可以掌握,但是对于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需要理解的题型他们就会没有信心去接触,有的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敢去做,因而给人留下了不会做的印象。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找出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他们罗列出来,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小学解决问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1.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我们都知道,小学的数学教学是根据单元划分的,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却不是很紧密,因此就导致学生学习新的单元的内容时会逐渐淡化对前面所学单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为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的知识,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在每一单元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想一些办法将本单元的知识和前面其他单元所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先学习长度单位分米、米和千米以及重量单位吨,那么我们在这一单元的练习中就可以把单位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习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而在后面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等一些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把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识通过系统的训练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传统教法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糟粕部分,教师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并且杜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对于精华部分,却应该加以吸收和运用。比如过去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如整理数据、用示意图表示、列表的方法等)。如果不能够像传统教学那样讲清算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必然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也会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有效解决 篇7

关键词:SFBC理论与技术,师生解决问题对话,适用性

所谓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即心理咨询的焦点应集中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上, 而不是去探求问题发生的原因, 从问题不发生时入手, 来促使并扩大改变的发生, 以便使问题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咨询方法。其基本理念为:关注问题的解决, 不讨论问题的原因;关注每个问题的例外;相信小改变可以引发大变化;来访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关注从正向意义出发解决问题。SFBC提倡的理念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SFBC理论与技术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适用性

(一) SFBC基本理念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情境中的诠释

第一, 关注问题的解决, 不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SFBC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事出并非定有因。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时要用“我们着手做什么使问题不再继续下去”而不是“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 持有SFBC理念的教师不是纠结行为和意念, 而是将工作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上, 并引导他们想象问题解决后的美好生活。这样运用正向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 找到对问题解决有益的认知, 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第二, 从正向意义出发, 找出例外事件,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通常会认为烦恼的问题总是在困扰他们, 事实是烦恼问题并非持续稳定地在那儿, 它们会表现得时强时弱, 有时甚至完全不见, 只是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 如焦虑、生气等, 不能意识到问题的消失或减弱。SFBC认为找到这些问题消失、减弱或例外的情境, 就找到了通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到这些例外情况, 能够使学生看到被长久忽略的资源和能力, 增加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增强自我控制感和效能感, 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与困扰。

第三, 雪球效应, 利用小改变推动大变化。教师通过运用SFBC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小改变可以引起大变化, 如同滚雪球一般, 使学生首先做出一点积极的改变, 当他们发现周围人的良性反馈时, 就更有动力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持续这种良好的趋势。以小改变入手会比较容易解开问题的僵局, 微小的成功也会增加学生面对更大困难的自信与勇气。一点改变就像往湖面投入石子时泛起的涟漪, 会波及整个湖面。

第四, 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SFBC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认为来访者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力量, 而且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 教师不会多关注他们的缺陷,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逐渐推动学生启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老师只是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推动他们运用自身的力量与资源向正向的目标付出努力。

(二) SFBC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适用性

第一, 适应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学生群体的一大特点是,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身心的发育还不成熟, 时常会遇到一些成长性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通常又不是特别严重或复杂, 因此只要及时发现, 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对话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SFBC理论与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使学生产生被理解、被尊重的感受, 从而在行动和态度上更愿意积极地投入对话中, 帮助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获得成长。

第二, 适用于师生解决问题对话的情境。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情境具有即时性、偶发性的特点, 需要老师在迅速反应的同时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焦点解决的独特之处正是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时间利用的有效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正面的、指向未来的、指向目标的积极心态, 寻找学生的成功经验, 以小步的改变促使他们的困扰逐步减轻。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正向思考的导向, 不去纠缠坏的、不良的所在, 而是以合作的姿态引导学生一起寻找有用的资源和例外, 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 SFBC这种限时导向的特点, 会使教师优先开发和激励学生的资源与力量, 而使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变得更有效。采用SFBC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既能迅速帮助到学生, 又能达到老师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 通过有效对话达到帮助学生成长目的。教师与学生对话常见的情况是:表达同情、讲授经验、对质学生、探寻问题背景和原因、分析问题、给予建议。教师常常以专家角色与学生谈话, 目的往往是想教训学生, 使他们反省自己。SFBC面对这种局面,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使师生间的会谈大多集中于发现问题例外和成功经验以及正确面对未来挑战, 而不是讨论有问题的行为、问题原因或消极情绪。这样, 营造的积极、正向、赞美的氛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亲密, 从而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合作, 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 SFBC技术简便易学, 使用省时见效快。SFBC方法有清晰的层次和阶段, 每一阶段有要完成的任务和技术, 只要用心学习和实践, 不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也可以很快掌握, 很适合各类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再者, 它所需时间较短, 每次会谈只需要45分钟左右。除此以外, SFBC方法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很快见效, 不需要长期多次谈话就可以促使学生行为发生明显改善, SFBC的这个特点适用于学生问题急待解决的偶发性、急切性的情况, 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二、SFBC理论与技术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根据SFBC理论与技术运用在师生解决问题对话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构建出一个SFBC运用于师生解决问题对话的整合模式, 共有四个可具体操作的步骤。

1.确立目标。借助SFBC理论和技术展开的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应具有鲜明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第一, 目标朝向是正向的、积极的, 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想解决什么问题, 确定对话的方向,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 而不是去关注已经发生的糟糕结果和指责错误行为;第二, 确定的目标明确可行, 并且可以小步推进;第三, 咨询目标必须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泛泛的指导, 如学生说:“我想考高分”或“我想得到物质奖励”等, 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目标具体化, 可以问学生“假如你已经考得了高分, 你认为你是怎样做到的?”“当你得到了许多物质奖励时, 你觉得是做了什么才得到的呢?”

案例1:学生:我压力好大啊!好大啊!

教师:你来找老师, 希望得到什么帮助呢?

学生:我想减少压力, 消除这样糟糕的状态。

教师:那么你希望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我希望自己有明确的目标, 每天干劲十足, 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和收获的感觉。 (你看, 不需要过多引导, 她已经将目标设定的比较具体了。)

2.解决问题。SFBC理论与技术有着自己独特解决问题的方式, 常用的方法有寻找例外、奇迹询问和假设问题解决。

(1) 寻找例外。例外指的是问题不发生时, 作为存在事实与问题发生时不一样的经验, 找到这些经验就找到问题例外时的情况。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讲述, 以捕捉到对他们有益的经验。操作的重点是,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找成功经验的习惯, 改变总是关注自身问题失败的方式。当学生描述到他们问题的例外或成功的情况, 教师要及时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 并进一步询问其中细节, 促使学生把他们的行为具体化。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其中找到成就感, 并培养看问题的新角度。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都曾有过健康的生活和成功的时刻, 解决问题的线索有时候就藏在很微小的例外中。例如, 即使一个上课经常迟到的学生, 也一定有准时上课的时候。

案例2:花花是个自尊心强, 性格急躁的女孩。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到她与人交往。于是, 她找到班主任寻求控制情绪的方法。

班主任:“你说你时常和同学有冲突, 关系弄得很紧张, 使你很苦恼, 你想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 请你回忆一下以前有矛盾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不争吵就把问题解决好的情况。”

花花:“好像没有哦, 每次发生时都感觉难以控制自己。”

班主任:“嗯, 比如说有同学说话不小心惹恼你了, 但是你没有发怒……”

花花:“有过, 有一次一个师妹用很不好听的话说我和一些男同学到处玩, 不好好学习, 如果是以前, 我一定会冲她吼, 但是那次我控制住了, 还耐心解释只是让他们帮忙辅导落下的功课, 她听后不久还主动向我道歉。”

班主任:“这个经验很好呢, 你在她误解时还能控制住自己,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

花花:“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班主任:“是啊, 就像那次一样, 首先控制自己习惯性发作的情绪, 再想办法和他人沟通。”

(2) 奇迹探询。奇迹探询直接切入重点。例如, 我现在要问你一个听起来有些不一样的问题, 你要发挥一下想象。问题:我们今天谈完话之后, 你如同往常一样做一些日常的事, 比如洗衣服、做饭……然后上床睡觉。就在入睡的时候, 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就是, 你的那些问题完全解决了, 因为发生了奇迹。第二天早上醒来, 所有问题都没有了, 如果奇迹真的发生在你身上, 你会做什么使你的生活和以往不同?

许多学生都相信自己的问题是造成他们活不下去、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的主要原因, 这种想法会弱化当事人的行动力。如果他们觉得可以克服困难, 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如到朋友家玩、运动、交很多朋友……那么, 他们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因此, 一旦想象出奇迹发生后的不同生活, 他们就可能开始重塑自己。因为从“奇迹”发生中, 可以瞥见更好的生活形态。

案例3:兵兵7岁了, 是个经常惹麻烦的小家伙。上课的时候, 他把折好的纸飞机射出去, 落在桌上时, 还故意制造声响, 飞机“轰”降落了;有时, 他还把同学的铅笔、橡皮擦等东西故意丢到教室另一头或仍到窗外;等等。为了帮助他改善行为问题, 班主任与他进行了解决问题对话。在问到“奇迹问题”时, 老师请他想象手中握着一支魔法棒, 这时会发生什么不一样的事?他立刻回答说, 一到教室之后, 他会把所有的毛病从口袋中掏出来, 放在桌上的魔法盒里, 整天都不打开。后来, 这个聪明的小男生歪着头想了想, 与老师协商, 可否允许他早上放出一个毛病, 下午再放另一个毛病出来。老师认为, 兵兵如果一天只犯两个毛病, 已经改善不少, 于是同意兵兵的提议。结果, 兵兵的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改观, 就像变魔法一样。

(3) 假设问题被解决。假设问题被解决是要求学生想象问题已经解决时的情形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使用这一技术时,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设你面前放有一面魔镜, 它会让你看到问题解决后的生活, 你会从魔镜中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完后老师要进一步澄清他们的答案, 使它们趋于具体化, 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找到问题例外和成功例子的机会, 从而达到从正向角度解决问题的目的。

3.独立思考与作业。教师协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后, 需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 目的是消化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并强化在实践中进行使用。具体操作是, 在与学生谈完话后马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让其立刻进行独立思考 (10分钟为宜)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前, 教师要将谈话中捕捉到的学生积极面对的行为及时反馈给他们, 包括明智的决定、创造性的想法、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希望等。这些正向的内容不仅能强化学生的优点, 也能让他们认识到以前被忽略的自己身上所蕴藏的积极力量。最后, 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以支持和鼓励他们运用已经找到的方法克服困难, 实现成长目标。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回想谈话的关键点, 或让他写下这次对话的感受和取得的进步, 还可以请学生用图画来表现他们的奇迹等。

4.第二次对话。与学生的第二次会谈可以再次强化学生获得的新体验, 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外援力量, 促进学生的积极转变。仔细倾听学生的努力, 并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人互动的关系, 继续支持学生努力, 用鼓励与赞美强化他们已经发生的变化。在开始第二次对话前, 要确保学生已经按照之前的要求做了可以使他们向着目标前进的事, 或观察到他们生活中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会有积极的改变, 但也有没转变的学生。遇到后者教师要理解学生, 同时继续倾听并寻找微小的好转迹象。如果需要, 再重复这四个步骤, 直到学生报告问题已经解决。

SFBC模式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应用到学生工作中,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本身在不断发展。教师在实际运用时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四个阶段的结构和步骤。

三、运用SFBC理论与技术进行师生解决问题对话应注意的问题

SFBC在学校环境中体现出强大的适用性, 但是将其运用到师生解决问题对话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 SFBC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适合处理一般性的适应问题, 如大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等。由于SFBC不对问题原因进行探讨, 不对问题给予过多解释, 不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困扰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它不适合解决那些复杂的心理障碍问题。其次, 教师要明确帮助学生解决的是由心理产生的适应性的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第三, 明确学生寻求帮助的需求是希望给予指导和建议还是宣泄心中积聚的各种情绪, 如果是后者, 教师不用拘泥于SFBC一成不变的步骤, 只需要做到专注倾听和恰当共情就能满足学生需要。第四, 文章着重对SFBC理论和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 较少提及SFBC产生的背景和其假设理念, 因此, 需要教师阅读相关资料, 在充分了解其理论和假设的前提下学习使用, 这样才能做到使用准确。

参考文献

[1]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 .

[2]李晓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新视角[J].教育探索, 2008, (5) .

[3]任娜.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中小学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3) .

有效解决 篇8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有效。如何做到日常教学的课堂活动的有效,我的做法是:从“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开始。

“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切实做到精讲精练。我们知道,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中心问题,抓住中心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而精讲,就是要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因为内容精当,问题明了,学生注意力必然集中,自然会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精练,同样也要围绕重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和适当的综合化,同时也要注意练习的方法多样化,努力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真正做到“感悟和体验的深刻”。新课程希望我们能给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足够的体验学习时间。但因为教学目标过于庞杂,使得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探索和体验仓促行事,草草走过场。如果我们的定位低一点,角度小一些,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多思考、多实践、多感悟,这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就有了更充足的“过程”空间,而教师“教”的视野也就更容易走向学生内心感悟的深处,更从容地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在得失间寻根底,在疑惑处求感悟,在新奇处促升华,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

“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做到“异步走”。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学生更好,差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每天只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来保证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但如果我们的目标只关注那些学困生,显然又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走”的做法。所谓“异步走”,就是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和共振效应,进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有效解决 篇9

一、创设数学生活情境, 获得解题一般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探索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懂得用一般策略解决问题, 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如学习路程时, 我创设了“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每分钟走6米”这一数学情境,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为:“从老师家到学校一共多少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选择用乘法, 在学生汇报解决方法时我让学生注意观察题中三个量分别表示什么?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在小组内探索得出:路程=速度×时间, 在此过程中, 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与数学意义的联系, 而这些基本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成为学生以后解决路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数学经验情境, 获得解题特殊策略

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因而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经验情境, 即创设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的情境, 让学生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致力于传递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获得解题的特殊策略。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 我创设了情境:“张爷爷要把院内一块长方形黄瓜地 (一边靠墙) 围上篱笆, 已知长方形菜地长为20米, 宽为14米。”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需要多长的篱笆”后, 我让学生先尝试做, 当学生各自有了不同的答案时, 我问:孩子们, 你画个图再试一试吧!孩子们画图后就会发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长的那边靠墙, 另一种情况是宽的那一边靠墙, 两种情况答案不一样。最后我借此机会把画图法这种特殊的解决问题策略教给了学生, 让孩子们获得学习数学的正能量。又如教学“鸡兔同笼”时, 教给学生假设的特殊策略;教学方程时教给学生代换的数学思想;而教学“排列与组合”时则教给学生枚举的策略;等等。以此不断总结, 孩子们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多。

三、创设实践操作情境, 获得合作探究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相互交流, 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发散思维, 获得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如教学“体积计算”时, 我出示了一个土豆, 让学生计算土豆的体积。孩子们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然后利用身边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 当孩子们叽叽喳喳想办法的时候, 思维得到发散, 在测量中体验了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 体验了动手操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找到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创设数学人文情境, 获得推理思想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师, 我们需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为此, 我在教学中创设数学人文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推理, 让推理思想成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租船问题”时, 我创设如下情境:某班学生54人去划船, 每条船限乘4人, 问:该租几条船呢?学生计算出54÷4=13 (条) ……2 (人) , 这时学生的答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接下来就把时间交给孩子推理:到底该租几条船呢?学生推理发现:因为剩下的2人也要再租1条船, 一方面谁也不能扔下不参加, 大家是一个集体, 另一方面强调不能超载, 安全第一, 所以应该租13+1=14 (条) , 这样有效的推理能再一次让孩子们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

五、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获得数学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 我采用创设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问题情境来凸显数学模型的建构, 让孩子们在冲突中激发求知的欲望, 并从具体的探究逐步过渡到数学模型的建构, 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如教学“植树问题”时, 先提出问题:在一条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 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问:一共栽了多少棵?学生的答案有3棵、4棵、5棵, 答案不一, 这就引起了学生认知的冲突, 接着在探究中从植树问题慢慢迁移到路灯、楼梯等问题, 即建立模型, 使数学模型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初中作文教学困境有效途径初探 篇10

一、多角度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文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对学生写作活动进行全面检测、分析、总结,进而促使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老师掌握学生写作问题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的作文评价形式仍然局限于封闭的、单向交流的、老师主观的狭窄圈子,批改方式单一。这样的评价形式和批改方式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顾及,老师的主观喜好和随意性、权威性被放大。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本很少有具有激励性和鲜明感情色彩的评语,大多评价为有文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等模式化的“放诸四海皆准”的评语,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感觉不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独特的评价,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就在这一次两次的连续失望中消失殆尽了,作文本发下来,看看分数就塞进了抽屉。而且有的老师改一次作文可能要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等把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有的学生差不多都忘记自己写的是什么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动机也记不住了,就算老师当面和他交流,也没有什么实效。

每个人对文章形式的喜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喜欢文采斐然的文章,有的老师喜欢朴实无华的文章,而有的老师喜欢幽默诙谐的语言。学生的写作当然也有学生自己的喜好。如果一个学生的文风符合某个老师的喜好,有可能他的作文能得一个好分数,但是换一个老师,他的作文就有可能会从一类文章变成二类文章,其实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有失公允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建议老师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写作其实是很讲究时效性的一种思维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堂写作,之后当堂进行评价。当然要老师当堂评改50多份作文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集体评阅并写上评语,标出分数,每份作文的评语中至少要有一个优点。组内挑选出问题较突出和优点较突出的文章来进行全班评价,选出组内口语表达最好的同学做代表进行展示。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马上就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而且老师也可以多角度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更加公平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判,同时也可以减轻工作量。学生对作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标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在自己写作文的过程中提醒自己怎么去写可以让作文得分更高。其实这样的作文评讲方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双赢的选择。

此外,老师还需要有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持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历来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要适当地降低评价标准,对于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可以适当地拔高分数,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同一个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不同时期的写作都要采用动态变化的评价标准,不要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同时,评价标准应该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不要过多强调立意的问题,尤其是那种“假、大、空”的文章,更不值得提倡。老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小情感、小感悟,要让学生真正能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二、开发符合地域特色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写作教材

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专门写作的板块被淡化,但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没有教材的作文教学有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和老师可以合作开发符合地域特色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写作教材。

(一)开发符合地域特色的校本写作教材

贵州省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多民族省份,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开发成紧扣语文课本又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写作教材。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冰心的《观舞记》)时,老师可以把贵州安顺屯堡的傩戏、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等编进写作教材,并让熟悉这些艺术形式的学生来讲解。

同时还可以建议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亲自体会和感受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韵味,这样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于战争)时,老师可以利用贵州的红色资源来开发写作素材,红军长征时比较有名的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天险、娄山关战役、土城战役、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历史事件都是在贵州发生的。有很多学生的老家就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地方,他们原本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历史上还发生过这样有名的事件,当老师把这些他们熟悉的地方编进写作教材,学生会觉得无比亲切又好奇。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于建筑的说明文),老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建筑来为学生进行说明文的专项训练。如贵阳市某中学周围,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昌阁、甲秀楼、虎峰别墅、华家阁楼、达德学校旧址、阳明祠、朝阳桥、狮子桥、浮玉桥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老师可以在教材中抛砖引玉,设置疑问让学生解答,如文昌阁的斗拱和柱子都和一个神秘的数字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学生会对写作说明文更有兴趣。

(二)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教材

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发现,其实学生不是不愿意写作文,而是不敢或不想写。因为老师要求写作文时题目大多是既定的,要求立意要健康积极向上。人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是有年龄阶段限制的,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写出立意深刻而又富含哲理的文章无异于揠苗助长,强迫他们“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写出来的满篇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

其实,老师可以开发一些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特点,贴近他们生活的写作教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理可论、有情可抒。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于亲情),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可让他们在阅读课文之后,去生活中找寻与课文相似的情景来写,我想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来的。《羚羊木雕》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让学生在作文中宣泄与父母相处中的不满其实是有好处的。老师无需过多地去进行道德判断,就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样其实更能获取学生的信任。平常的写作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立意健康积极向上即可。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感兴趣,那就让学生去查阅历史资料,组织一次辩论赛。七年级结束时学生就要从少先队退队了,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编写题为“我和红领巾的故事”的写作专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红领巾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九年级上册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涉及了爱情这一学生喜欢又避讳的话题,其实老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以“我的爱情观”来写一篇作文。老师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对古今中外名人的一些爱情故事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在被这些爱情故事打动的同时能明白爱情的真谛。

上一篇:中专校园网站设计下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