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

2024-05-08

中国地质博物馆(精选十篇)

中国地质博物馆 篇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度, 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 华夏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 汉字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汉字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石, 而且是向世界传播华夏文明的完美载体, 肩负着保存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髓的使命, 基于此, 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河南位于华夏腹地, 素有中原之称。这里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摇篮, 我国历史早期夏商周文明发展的高峰即汇合在这里, 与其相伴随的还有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长河。河南是字圣许慎 (作《说文解字》) 的故乡, 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发祥地。尤其是近百十年来, 河南更是我国早期古汉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之一。它上及8000年前舞阳贾湖遗址的甲骨、陶石契刻符号, 下及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古币文, 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文字、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资料珍品。仅数十年来殷墟出土的10余万片甲骨文和2100余件带有铭文的中原出土青铜器, 就足以震惊世界。安阳作为中国八朝古都之一, 以殷墟文化为基底,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 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也由此地出土, 因此, 选址河南安阳无可非议。其实, 早在2002年, 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大型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河南文字馆。随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宣扬汉字文化, 国家批准在安阳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距离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 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字, 主体馆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 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 是一组兼具现代大气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建筑群, 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 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博物馆正门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七个烫金大字。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 造型奇特而夸张。这里蕴含着一个叫做玄鸟生商的传说: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夷人部落里, 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沐浴, 天上“玄鸟”产卵, 简狄取而吞食, 因而怀孕生契, 契即为商人始祖。为此, 商朝人尤其崇拜玄鸟。玄鸟之后即是“字坊”, 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 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 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它代表着28星宿, 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博物馆内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 通过翔实的资料、实景模拟、动画投影, 向人们讲述了中国文字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一楼展厅的“一片甲骨惊天下”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 以详实的资料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 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二楼的第一展厅, 主要包括字法自然、甲骨纪事两个单元。字法自然单元追寻汉字本源, 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 “天雨粟, 鬼夜哭, 龙为之潜藏”, 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并且成系统的文字, 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和中期, 发现于卜辞上, 但99%以上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

二楼的第二展厅, 主要包括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这里展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 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 造型小巧精致的铜印, 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 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

二楼的第三展厅, 包括文字一统、从隶到楷、解字传文三个单元。这里展示的是中国文字从字体各异的状态向文字统一、成熟完善发展的历史。

三楼的第四展厅, 主要展示的是民族文字大家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 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 这个展厅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创新民族文字三个单元, 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 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 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 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三楼的第五展厅, 分为印刷术起源、雕版印刷、活字演变、汉字进入电脑四个单元, 观众将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进入计算机时代, 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 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 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 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博物馆中收藏的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伍豪之剑》见证了那段历史。

在陈展过程中, 博物馆还十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 专门设置了互动与影像厅, 设置了包括缤纷汉字、猜字谜、数字化汉字、文字载体展示等10个互动游戏, 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 感受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部具有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它是中华的, 更是世界的。它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辅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高品位地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 揭示古今汉字的文化内涵;真切生动地讲解古汉字的演化和构形特征, 展现汉字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 通过收集、保护和展示有关文字的文物、标本和资料, 探究其发展轨迹变化, 使汉字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展现了文字本身的百态千姿。

中国地质博物馆 篇2

在地质科技创新中继续前行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干部

白嘉启

现在,全党、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为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和拥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认真深入学习,坚定自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准则》、《条例》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们还要了解当前国家经济和科技战线的形势,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清楚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贯彻六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之中,体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之中。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切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曾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2016年5月30日,他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指出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一个基础行业。地质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继承李四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在李四光、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指导和带领下,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来到地质部,参加到侦查地下情况、寻找矿产资源的队伍中来。65年来,数十万地质人肩背背包、手持铁锤,攀高山,走大川,巡戈壁,踏荒原,斗酷

暑,战严寒,风餐露宿,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天山脚下到横断山脉,从昆仑雪峰到南岭之颠,从茫茫戈壁到武夷群山,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之滨,他们迈开双脚,走遍了祖国大地。他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为国家找寻矿产资源。65年来,我们的师长和父兄们孜孜以求,探索着诸多地质科学问题:原始地球是什么模样?大洋-陆地如何变迁?古生物群大爆发的原因,鱼-龙-鸟演化的过程;海进海退的规律,岩浆岩的成分是什么?火山爆发的作用与机制,沉积岩地层层序的变化规律,变质岩经历的长久变质作用;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碰撞的机制;构造要素的组合特征,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岩层为什么会断裂?莫霍面是怎样在地壳下延伸?岩体内应力如何聚集,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石油天然气埋藏在哪里?金属矿床又是赋存在什么地方?年年岁岁,地质科技人员踏遍荒山去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心无旁骛地研究这些问题,专心致志地进行各种精密复杂的实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地质科技人员肩负国家重托,走出国门,考察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同时邀请各国专家来华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舞台占领了一席之地。

(1977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李四光亲手建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作为千千万万地质科技工作者

中的普通一兵,从那时开始,也参加了一些地质科技项目,主包括:

1、“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国家重点项目”中的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研究”课题工作;

2、“中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中的“西藏南部羊卓雍湖、普莫雍湖热流测量与研究”课题工作;

3、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阿里地区朗久地热试验电站地热地质研究”工作;

4、“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沙雅隆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移聚的关系研究”;

5、“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演化研究”;

6、“江西万年虎家尖银金矿区及其外围控矿构造及找矿方向研究”课题;

7、“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及对地质发展的控制作用研究”;

8、“辽河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及油气有利区预测”课题等十几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65年来,一代代地质人完成了国家数百上千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国家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找到了富饶的矿产,取得了累累地质硕果和辉煌的科研成绩。

所有这些都是在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的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指引下取得的,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李四光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李四光精神是什么精神?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或者称为科学救国精神)幼年时李四光立志救国强国,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期间追随孙中山,加

入同盟会,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孙中山十分赞赏他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他被推选为武汉军政府实业司司长要职。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他为振兴国家工业,于1913年又赴英国留学,改学地质专业。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婉拒导师挽留回国,1920年受蔡元培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他又相继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要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潜心地质研究,取得《中国地质学》等突出研究成果。抗战胜利后,由于他不满国民党反共内战政策,拒绝蒋介石高官利诱拉拢,再度出访英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收到郭沫若转交的周恩来信函,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在英国的李四光归心似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外国势力重重阻拦,毅然捻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经半年多时间返回祖国,投身国家建设。

(二)服务国家精神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他主持和领导的工作,以及他本人全力开展的研究,都是紧紧围绕国家的建设而开展的,都是为国家的需求而服务的。

1.寻找石油资源

新中国的建设,石油资源是首当其

冲的需求,然而当时中国一直被贫油论笼罩着。而李四光根据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意见,早在1928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油田,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的研究。“但是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的研究,和四川赤盆地质上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时,在分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育的特点后指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会遇到白垩纪地层,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探时,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他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远景大有可为。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4年2月,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说:“我认为提出下面两点,对我们的石油勘探工作有很大关系,一是关于沉积的条件,二是关于地质构造的条件。这两点不是孤立的,当然是有联系的。”李四光在

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指出了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石油找矿工作,实现国家找油战略东移,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首先在大庆取得突破,以后又相继找到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原料铀矿

早在上世纪20年初李四光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30年代末40初,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的铀矿是有前景的,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提出了中国的铀矿主要是在三个东西构造带上。随即派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南延宗和助理研究员吴磊伯一道,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49年,他回国时想尽一切办法带回一部铀矿探测伽马仪,后来给了初建的铀矿普查队,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春,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调查工作;在地质部地矿司办全国铀矿地质培训班。

当时,李四光一手抓寻找石油,一手抓放射性铀矿床。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55年1月,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寻找铀矿前景指出:“……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这些构造带,尤其是南岭带的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为特征,在那里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从50年代中期直至他最终逝世,李四光都始终密切关注和指导着中国的铀矿和原子能事业,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3.地震预测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震之后,李四光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由此加强了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亲自指导研制了地应力测量仪,多次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测量,总结发现岩石地应力的变化规律,推动利用地应力测量方法在地震观测中的如何发挥作用。再有就是仔细研究地震震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地震受构造体系、受活动构造控制的论点,创立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邢台发生强震后,他分析了地

应力聚集和增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说,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及时提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8日,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而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2级地震。当时他还说,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科学预见。李四光晚年的地震预测工作为中央针对首都地区的防震工作部署提出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后面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4.地热开发

李四光教授在中国首先倡导研究、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对地热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指导开展此项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认为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可以把“地热”引出来发电,既可以节省宝贵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净化环境,让地热这个巨大能量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他感到世界上蕴藏的石油和煤的储量都终归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对于把石油和煤只当作燃料烧掉,李四光心里极为不安。

1954年地质部对一些热矿泉开始调查,如辽宁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福建福州等处。从1958年开始,按照李四光的意见,在地质力学研究室开展了地热学的研究,并派专人去苏联学习。同时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研究所成立了热矿水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东部主要温泉区的调查,编制了全国热矿泉分布图。广东、福建、辽宁、河南等省地质局,对重要的地热点也作了调查。在60-70年代,作为地质部长,他在倾注巨大精力指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同时,对寻找开发地热,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听取第一线同志工作汇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70年3月,李四光听了水文一大队汇报北京地热情况后指出,“从北京附近的情况看,北京的地热还是有希望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布钻要谨慎从事,热水,相信一定能搞出来”

10月15日,听取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热组汇报江汉地热情况后指出:“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的一个新的自然能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重要。”

1970年10月,天津打出了地下热水,在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节约了一些煤。李四光说,这件事看来不大,但能节约煤炭,意义就不小。李四光认为,我国中低温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应该把重点放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广泛利用上,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这是他在80岁高龄时,拖着危重病体亲临天津现场考察指导,回到北京后,他曾对他的女儿这样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生活造很大的福利……”李四光在他有生之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热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三)严谨治学精神

李四光作为一个学者,自从投入到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当中,就始终本着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进行全部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1.䗴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在研究纺锤虫化石时,通过仔细观察,透彻了解了各种不同纺锤虫化石个体形态、外壳、隔壁的细微差异,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独特的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并创造了“䗴”这个汉字。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蜓蜗鉴定法》,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十条标准,后来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䗴科学者所采用至今。1927年,李四光以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䗴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从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深入研究,在太行山、庐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北京西山等地发现了很多冰川条痕石、U形谷,悬谷、刃脊、角峰、冰斗、冰溜面、冰川擦痕、马鞍石、以及巨型冰川漂砾等诸多标准冰川遗迹和冰碛物,对第四纪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1933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

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但傲慢的外国专家仍然不肯公开承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面对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公然藐视与质疑,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他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在1936年用英文发表了论文《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及丰富的照片,终于第一次得到德国地质学家费斯曼教授等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以后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调查,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在1937年,完成了著名的《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冰川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引起极大的影响和讨论。

(四)科学创新精神

李四光的科学研究精神,不单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更在于他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关联,他将物理学、力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开展边缘学科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学科。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南北方石炭二叠系地层时,发现它们之间的沉积相存在很大不同,由此

他推演出在古生代时中国南、北方海侵海退规律,并根据他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的认识,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当时,在世界地质学界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尤其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在1926年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这是他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的萌芽之作。

李四光在地质研究中从来不迷信外国人,不迷信已有的地质学理论,对以往一直盛行的地质槽-台学说、垂直运动为主的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

李四光原来学习造船工业,有着深厚的力学基础。在他研究地质现象时,发现地层岩石的变形构造是由于力的作用结果,于是就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他根据整体观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了构造体系概念,对中国地质构造带归纳划分为:纬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扭动构造带,包括华夏系、新华夏系、西域系,河西系以及山字形构造等构造体系。在这个宏大、独立且创新性的研究过程中,李四光完成了若干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

《地质力学概论》,都是地质力学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50、60直至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充实,理论更为系统,同时他在国内地质研究中首次引入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光弹测定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得《地质力学》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并对寻找油田、铀矿、各种金属矿产,寻找地下水、地热资源以及预测地震、工程选址都起到了巨大、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

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国家精神,严谨治学精神、独立创新精神,以及他的研究巨著《地质力学》,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要好好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在地质科学发展以及地质找矿事业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成绩。

二、继往开来,向地球深部进军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在于他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地质科学研究从来不仅仅是科学家实现兴趣的园地,它时时刻刻都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相联系。世界到了21世纪,浅层的矿产资源已被人类开采接近枯竭,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问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矛盾也愈

来愈突出,我们的建设、发展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必须要向地球深部进军。

总书记在作出了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把地质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

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面实施“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核心是“深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承担向地球深部进军历史使命。

我们要切实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科学技术,要拓展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奋力赶超国际成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努力完成新的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科学研究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急需解决的重大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的科学难题,将目光聚焦地球深部,进行创新性研究。要努力扩展南海开采可燃冰的成功成果,扩展重庆开采页岩气的成功成果,把它们拓展到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系,要把浅层和深部的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要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建立新理论,试验新的技术方法,获得新的更大成果。

齐长城沿线:中国地质、文化博物馆 篇3

引人入胜的天然地质地貌

山东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位置为齐长城的修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条件。地壳运动使得古老和坚硬的岩石分布在各个断块突起的高处,致使齐长城沿线的地层有25亿年前太古代的泰山岩群、沂水岩群;有20亿年左右元古代的胶南群和五莲群;也有5亿年前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沉积岩层;还有几千万年前新生代时期喷发出地表的玄武岩等。

古生物及人类遗迹宝库

四大名刹之首——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居“海内四大名刹”之首。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寺内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寺塔,宋朝的泥塑绘画,寺内的罗汉泥塑像制作于宋代,保存完好,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题辞“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人类遗址

沂源境内多奥陶纪溶岩洞穴,著名的沂源猿人遗址就在齐长城西侧的土门镇东九会村骑子鞍山根。1981年在山脚岩洞内发掘出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头盖骨、牙齿、肱骨、股骨、肋骨、眉骨及动物化石肿骨鹿下颌骨和斑鹿、鬣狗、披毛犀、洞熊、野马等牙齿。在其附近的上崖洞和千人洞,也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沂源猿人的发现轰动了全国,是古人类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而且对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旺宝库

在临朐县城东北尧山下,有山旺古生物化石宝库,已发现的共189种,有植物、动物、鱼类、鸟类,植物化石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其化石属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有一千二百多万年的历史,1980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门票:通票30元;

地址:山东潍坊临朐县龙岗镇驻地;

自驾:从潍坊市区沿胜利东街行驶,约400米。

莒县大墓

莒城东南10公里处为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4800年,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2米左右。陵阳河、大朱家村、小朱家村三处遗址共有墓葬98座,随葬品3800多件。其中有大口尊、漏缸、瓮等组成的整套大型酿酒器。其中17号大墓中,内有木椁,随葬品多而大,精而美,是显赫的首脑人物,其尊上刻陶文,下部涂朱,释为“皇”,是王者之象征。陵阳河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我国文学的起源、酿酒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军事集权首领的出现都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私有制的产生、文明的起源、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恐龙之最

诸城市长城岭之南400米处的石河头村北,有正在发掘的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八座石棺古墓葬。

诸城西南长城岭下吕标镇,有一条雨水冲刷而成的大山沟,深十余米,长200多米,俗称龙骨涧,是埋藏恐龙化石的地下博物馆。自1969年8月以来又在该地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有五个鸭嘴龙个体,还有凶狠的霸王龙牙齿。目前两个较完整的最大的鸭嘴龙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陈列室中。诸城恐龙为庞然大物,最大的从脚趾至头顶高8米,是目前世界恐龙化石之最,因此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又因其嘴扁如鸭嘴,故称“鸭嘴龙”。

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 篇4

“我国现已拥有门类众多的博物馆, 但惟独缺少教育博物馆。这不仅影响了对以往教育遗产和发展历程的整理、保存和利用, 也与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教育历史和丰富教育遗产资料的教育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庞丽娟的又一件提案。

谈到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的重要意义, 庞委员说:“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珍贵的教育遗产和教育文物资源, 更有着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宝贵的现代教育经验。而建立教育博物馆, 既可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国人和世界展示中国教育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成就, 弘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对中国教育的研究与总结, 能使我们对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实质、对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有更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有助于我们在已有教育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思考与促进当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按照庞教授的设想, “中国教育博物馆”将建设成为全国性、开放性和多功能的集教育展览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学术研讨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博物馆。它将面向全社会广大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 一线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对教育有兴趣或有困惑的普通受众, 满足其参观、学习、交流、科研、咨询及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

游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文 篇5

游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文

逸夫博物馆有五个展厅,分别是: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珠宝玉石厅、矿物质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二楼的地球奥秘展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里,我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展柜,里面放置着一个巴掌大的石头,除了颜色和大理石就没什么两样,我刚想去别的展厅,突然听到一个导游正对游客讲解:“大家注意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冥古宙,距今43亿年……”我停下脚步开始往回跑:新鲜!地球才46亿岁,他就只比地球小三亿岁?后来我才发现,那位“石爷爷”就是那个在不起眼展柜里的石头,

还有一个珠宝玉石展厅,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些象牙,白玉金刚石经过雕刻而成的物品:如砚台、刀、叉……看到这些,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了四个字“能工巧匠”。咦?那是什么?是雄黄还是黄玉?走进一看,原来是欧泊,欧泊分几大类:色彩缤纷的彩欧、如同猫眼石的欧泊猫眼、洁白奶雪的白鸥波、黑如煤玉的黑欧泊和熊熊烈火般的火欧泊、形形色色,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国航空博物馆 篇6

中国航空博物馆自1989年11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收藏115个型号共295架飞机,其中符合国家一级文物标准的有30件,符合国家二、三级文物标准的有50件。同时,馆内还收展有地空导弹、雷达、航空炸弹、航空照相机、飞行服装、航空伞具、航空轮胎等2468件武器装备样品,中外航空图书资料2万余册,重要友好往来礼品1021件。

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及人民空军发展的历史见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大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飞机。例如,曾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接受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检阅的P-51野马式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运输机、PT—19A教练机和L-5联络机;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使用过的P-40战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过的米格-15型战斗机、图-2型轰炸机和拉-11型战斗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三军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使用的伊尔-10型强击机;毛泽东主席曾多次乘坐过的伊尔-14型运输机(4202号); 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0101号,以及后来相继研制生产的歼-6、歼-7、歼-8、运-8等系列飞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收集烟尘样品的伊尔-12型运输机;1972年1月7日,空投中国第一颗氢弹的国产强-5型强击机(11244号)。

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篇7

矿山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指的是受到自然山体以及矿山地质双重作用诱发矿山的生态地质和环境发生严重的变化。

我国是属于发生矿山性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且灾害的类别多样、范围影响大, 损害程度大。资料显示:自1950至2005年的这个阶段, 国内发生的矿山采挖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事件共10869例, 导致死亡人数高达4779人, 导致直接性的经济损失达174.59亿元, 其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山体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造成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共8320处。据统计, 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以地面塌陷为基本类型, 其比例占总体灾害总数的50%[1,2,3]。

2 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特点

2.1 差异化地质环境下发生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不同地域环境是导致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及程度产生差异化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化地质环境进行的挖矿、采矿活动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也就相应的出现差别。例如, 山地类型的地质环境进行矿产的采挖通常导致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 然而处在平原类型的地质环境进行矿产的采挖通常导致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中国地域广袤, 地质条件复杂, 类型多样, 按照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质、地貌特点、水文条件、植被景观以及原生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地质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规律性划分, 包括六个地质环境区域以及28大地质环境分区, 通过对学习这些划分区域的地质特点对研究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据差异化的地质环境区分特点, 出现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频率较高的为高山区, 然后为丘陵区及平原盆地区, 再次为黄土高原地带以及戈壁滩和沙漠地区, 最后是冻土区。其中山体的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出现同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当地的降雨程度以及采矿后的处理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地形地势较高较陡的云南、贵州、湖南、桂西北等地的高山区以及降雨丰富的浙江和福建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带, 均是发生崩滑和泥石流灾害的高危地带。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在这些地域导致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已经导致3355人步入死亡, 是全国范围内因此地质类型受害总人数的79%, 发生的频次高达2575次, 是全国范围内发生山体崩塌及泥石流灾害总数的61.5%, 尤其是云南、贵州、湖南以及桂西北等地的高山区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1,2]。这些地区气候湿润, 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雨丰沛, 且山川相间、峡谷纵横交错, 是自然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发生的孕育区, 加上不同程度的矿业采挖导致灾害程度影响更大, 成为国内发生矿山性质的山崩滑流等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过度的地下矿山采挖活动大多数会导致地面不同程度的塌陷、地面裂缝等现象, 特别是煤矿采挖导致的地面塌陷最为严重, 占全面地面发生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的81%, 所以, 出现集中式采挖煤矿的地区也是导致地面发生塌陷、地裂等灾害较为集中的分布特点。

2.2 差异化矿山采挖导致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分布特点

差异化种类的矿山采挖也会引起地质灾害的种类、程度以及数量发生明显的差别。我国共有已采挖的煤矿山共两千多座, 煤矿性质地质灾害的具体发生率为32.4%, 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金属以及非金属矿山。全国范围内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总数大约为10869例, 其中煤矿矿区出现的地质灾害合为7730例, 所占比例为71%左右;全国范围内因矿区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74.59亿元, 其中因煤矿性质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总数的80.4%。通常情况下, 煤矿灾害导致危害表现主要以地面塌陷、裂缝以及山体滑坡为主要类型, 并且采煤导致的地陷面积约为全国塌陷面积总数的82.79%[1]。在所有的矿产采挖中, 金属矿的采挖导致的人员伤亡最为严重, 占全国矿山伤亡总人数的46%, 其次到突发性质的泥石流, 常常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

2.3 差异化规模的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分布特点

我国矿山以小规模为主要类型, 并且占总矿山数量的96.9%。通常情况下, 小规模的矿山出现地质灾害的频次及数量均远远超过中大型规模的矿山, 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规模的矿山多是由集体共有或私营企业经营, 采挖技术和硬件设备程度不高, 管理不达标, 管理方式落后粗放等, 使得矿山的重复采挖性较低, 过度采挖的行为较为常见, 所以相应导致出现地质灾害的次数也较高。按照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大型规模的矿山、中型规模以及小型规模的矿山导致的地质灾害数量分别是658例、1023例以及9188例[2]。由此可知, 小型规模的矿山采挖导致的地质灾害总数占全部的85%, 针对这样的现状社会相关监管部门应重点对小型规模的矿山企业加大管治力度。

2.4 差异化采挖方式导致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分布特点

我国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的形式大多数是实行井下作业。矿山井下开采率较高的是煤矿以及金属矿, 其开采率分别为98%和73%, 各式各样的矿山开采方式也诱发了不同次数的地质灾害, 其中井下采挖形式导致的地质灾害次数为露天采挖形式的六倍, 它们两者引起的地质灾害数量分别是9385例和1483例[3]。地下开采极易导致地面裂缝或是塌陷的发生, 所以应对井下采挖活动全面监管。

3 结束语

发展至今, 矿山性质的地质灾害种类多样且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难以计数, 作为社会相关机构, 必须加大对矿区采挖现状的调查、管理和整治, 围绕矿区发生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类型展开系统的调查及探究活动, 熟悉其分布特点、管理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努力构建起专门用于监测地质灾害的网络化系统, 实现将监测系统同报警系统以及预报系统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格局, 联合政府及各部门的力量, 为推进矿山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矿山地质灾害对人类的财产及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 展开对其分布特征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中国矿山区域发生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切入点, 探究其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危害的表现性。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基本特征,危害表现

参考文献

[1]徐友宁, 等.矿山泥石流特点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山地学报, 2010, 9 (04) :157-158.

[2]韩伟民, 等.矿山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研究[J].现代矿业, 2010, 6 (05) :127-128.

中国化工博物馆藏品征集启事 篇8

博物馆位于中国化工集团大厦3层, 目前展陈面积有2540平方米。主要由序厅、古代化工厅、近代化工厅、当代化工厅、中国化工集团厅、展望未来化工厅、化工与国计民生厅等8个厅组成。正在筹建中的化工博物馆新馆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 将于2013年建成。中国化工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受到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

征集方式及对象:通过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等方式, 面向社会各界、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内各专业公司征集藏品。

征集目的:挖掘中国化工发展史, 传承化工人贡献精神。普及青少年化工知识, 提升化工行业公众认知度。弘扬企业的社会责任, 丰富化工博物馆馆藏。

征集内容:

(一) 实物、资料

1.反映化工发展过程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藏品、与化工有关的历史名人资料与实物;具有历史记录价值的文献、图、资料、批示、工作记录、宣传品、照片、证章、标志、画册、书籍、媒体报道资料等。

2.解放前出版的化工书籍及刊物, 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的化工著作及照片。

3.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化工企业视察慰问图片及题词题字。

4.在化工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化工实物, 在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5.建国后的化工发明专利证书、化工企业或产品的商标证书、国家颁发的荣誉证书等;根据原始资料和其他资料汇编、整理、印制的诸如厂志、厂史类档案文献。

6.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化工学院或化工学校相关资料 (新闻报道、照片、单位名称挂牌或牌匾等) 。

7.化学工业部各时期部委名称挂牌 (1956-1970年的化工部、燃化部、石化部、1978-1997年的化工部、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

8.属于自主创新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第一次生产或研发的产品样品、有关生产工艺设计图纸 (蓝图) 或相关设备模型。

9.化工领域国际合作的相关图片、赠品、资料等。

10.国家对重大化工项目批文和内、外部化工报刊创刊号。

11.某种产品升级换代后各个时期的系列样品;已被替代或废止的老产品样品。

12.其它有历史价值的资料及文物。

(二) 音像制品

1.反映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和化工人艰苦创业、报效祖国、不懈追求等各方面的视频和音像资料。

2.在各化工发展时期及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化工杰出人物和事件。

3.化工行业代表人物或重要事件亲历者口述音像资料。

4.具有历史记录价值的影视资料、媒体报道资料等 (包括图片集、宣传片等) 。

联系方式

中国化工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凤鸟”雕塑谈 篇9

现代博物馆的建筑和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已紧密地融为一体, 富有鲜明文化气息的建筑造型往往能起到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的作用。因此, 博物馆在接待游客参观过程中, 应当结合相关建筑造型为观众做富有文化深度的解说,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宣教职能, 这就要求博物馆人对本馆的建筑设计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

中国文字博物馆主题馆门前矗立着两尊金色铜质的凤鸟雕塑 (见图) , 雕塑取材于传说中凤凰的形象, 配以商周时期流行的青铜器鸟纹饰, 整体形象高贵典雅。自2009年文字博物馆开馆以来, 这两尊风鸟雕塑吸引了不少观众和游客, 人们纷纷在此摄影留念。有意思的是尽管雕塑的标牌上清楚地写明“凤鸟”并配有英文名称“Phoenix Bird”, 但是游客们还是习惯于称呼它“玄鸟”。那么“玄鸟”与“凤鸟”有什么不同?文字博物馆的这两尊“凤鸟”雕塑又有哪些涵义呢?

一、“玄鸟生商”神话的广泛影响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讲述本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 在神话中常常把自己部落始祖的降生和某种动物或植物联系在一起, 久而久之这种动物或植物就演变成本民族的图腾。“玄鸟”就是商民族的图腾, 商民族的起源和“玄鸟”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玄鸟, 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宅殷土茫茫。”

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上天命令神燕降, 降而生契始建商, 住在殷土多宽广”。《诗经》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殷商始祖契的降生经历, 所叙较为简略, 我们还可以在其它古籍中找到较为详细的记载, 如:

1.《史记·殷本纪》:“殷契, 母曰简狄, 有氏之女, 为帝次妃。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

2.《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初, 高辛氏之世, 妃曰简狄, 以春分玄鸟至之日, 从帝祀郊, 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 五色甚好。二人竞取, 覆之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 遂孕。胸剖而生契。”

3.《列女传·卷一》:“契母简狄者, 有氏之女也。当尧之时, 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 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竟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 误而吞之, 遂生契焉。”

综合文献记载, 我们可以获知有氏之女简狄因吞食玄鸟卵生下商王朝始祖契的神奇经过。这是远古时代人类观察到飞禽卵生的现象从而对本部族起源想象出的神话解说, 属于典型的卵生神话。

古籍中对于“玄鸟”的解释多是北方常见的燕子, 这方面的资料如: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郭璞注“燕燕于飞, 一名玄鸟, 齐人呼。”

《楚辞·天问》:“简狄在台, 喾何宜, 玄鸟致贻, 女何喜”王逸注“简狄, 帝喾之妃也。玄鸟, 燕也。”又《九章·思美人》:“帝辛之灵盛兮, 遭玄鸟而致诒。”王逸注:“喾妃吞燕卵以生契也。”

《吕氏春秋·音初》:“有氏有二佚女, 为之九成之台, 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 鸣若谥隘。……发而视之, 燕遗二卵, ……”高诱注“天令燕降卵于有氏女, 吞之生契”。

除此之外, 古籍中“玄”字还表示一种颜色, 许慎《说文解字》释“玄”, “黑而有赤”。在北方, 黑色的鸟, 加之上述《竹书纪年》提到“春分玄鸟至”的季节性,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玄鸟就是燕子。

史书记载, 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商王盘庚迁都于殷 (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 。其后商王朝在殷地经历了8代12王, 直至最后纣的灭亡, 安阳一直是殷商后期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1899年,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这个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的王朝历史渐渐为世人所知, 也开启了近代对甲骨文字的认识和研究。既然“玄鸟”是商民族的图腾神鸟, 与商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字文化, 在殷商故都立“玄鸟”雕塑是非常符合人们认识理解的, 也是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 这应该是众多游客称呼这两尊雕塑为“玄鸟”的主要原因, 也是符合学术界传统观点的。

二、“玄鸟”与“凤鸟”

近代以来, 随着各种新理论的不断涌现, 对历史学和古典文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学术界在“玄鸟”的认识上产生了较大分歧, 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尤以郭沫若和闻一多先生的玄鸟为凤凰说影响最大。郭沫若先生认为:

玄鸟旧说以为燕子, 但是我想和《山海经》的“惟帝俊下友”的“五彩之鸟”是同一的东西。在《离骚》中可以找到一个证据, 便是“望瑶台之偃蹇兮, 见有氏佚女。……凤凰既受 (授) 诒 (贻) 兮, 恐高辛之先我。”这分明说的是简狄的故事, “凤凰受诒”便是“玄鸟致贻”, 可见玄鸟就是凤凰。……大约是凤或“五彩之鸟”在传说的演进中化为了玄鸟或燕子的[1]。

闻一多先生解释《离骚》“凤凰既受诒兮, 恐高辛之先我”一句时说:

《天问》曰“简狄在台喾何宜 (仪) ?玄鸟致贻女何喜?”《思美人》曰“高辛之灵盛兮, 遭玄鸟而致诒”。彼言玄鸟致贻, 而此言凤皇受贻, 是凤皇即玄鸟也。”[2]

此外, 姜亮夫先生也认为《诗》、《天问》言玄鸟, 《吕览》言燕, 此处言凤皇, 其实一也。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持玄鸟是雄鸡、乌鸦, 或太阳崇拜等的观点, 但分歧较大, 较易为大家所接受的还是玄鸟是凤凰的观点。

同时, 古汉语中“玄”字也可解释为“天”, 如《广雅·释言》:“玄, 天也”。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天”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力量, 故玄鸟也可解释为天鸟, 天鸟就是神鸟。凤凰在古代的传说中, 为群鸟之长, 是羽虫中最美者, 飞时百鸟随之, 尊为百鸟之王, 因此被称为神鸟、天鸟。

综合各种资料, 可以看出, 在中国古籍中也确实把“玄鸟”解释为凤凰、凤鸟, 因此文字博物馆的雕塑称呼为“凤鸟”, 本身就含有“玄鸟”之意。

三、文字博物馆“凤鸟”雕塑的文化寓意

《礼记·礼运》曰“麟、凤、龟、蛇, 谓之四灵”, “凤鸟”是古人崇拜的神灵之鸟。“凤鸟”的英文名称是“P h o e n i x Bird”, 《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释为“长生鸟, 神话中的鸟, 据说此鸟自焚为烬, 然后由灰烬中重生”, 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即取意于此。

我们今天说到“凤凰”是合在一起讲, 没有多大的分别。其实, 古人对于“凤凰”是有区分的, “凤”是“凤凰”的简称, 雄称“凤”雌谓“凰”。至于凤凰的形象, 在《山海经》和其它典籍中都有记载, 如:

“丹穴之山, 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 其状如鸡, 五采而文, 名曰凤凰”。

“丹穴山鸟, 状如鹤, 五采而文, 名曰凤。”

《说文》释“凤, 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 鸿前, 麟后, 蛇颈, 鱼尾, 鹳颡, 鸳思, 龙纹, 虎背, 燕颔, 鸡喙, 五色备举。’”

《广雅》:“凤凰, 鸡头、燕颔、蛇颈、鸿身, 鱼尾, 骈翼, 五色。”

可见, 凤凰的形状兼取了众鸟之长, 凤的形象一般是矮冠、短尾、带绶, 凰的特征一般是高冠、长尾。

关于凤凰的最早文献记录是在《尚书·益稷》中, 记述大禹治水成功后举行盛大庆典仪式:“箫韶九成, 凤皇来仪”, 凤凰和群鸟群兽都前来祝贺, 载歌载舞。在这里, 凤凰是象征吉庆的神鸟。凤凰的象征意义在《山海经》中有这样记载:

“首文曰德, 翼文曰义, 背文曰礼, 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是鸟也, 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 见则天下安宁。”

在古人的心目中凤凰具备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 其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中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嬗递, 凤凰的象征内涵不断丰富充实, 完成了从神灵崇拜到精神意象的升华, 对华夏民族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及审美意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祥瑞的征兆和美好情感的载体。

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的凤鸟雕塑, 取材于传统凤凰的形态:高冠、长喙, 麟爪、燕颔, 并融入了殷商青铜器的颜色和纹饰因素, 综合了多种传统审美因素。这里的“凤鸟”形象已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视觉标识, 更代表了一种开拓创新、努力奋进、敢为人先的创造性精神, 具有鼓舞人们努力为之践行的现实意义。史书记载帝舜时代和周文王时代凤凰都曾现世, 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凤鸟雕塑成展翅待翔之势, 寓意了中华民族文字文化事业的兴盛与发展, 象征着新时期我国文字文明必将取得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著作编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327-328页

[2]闻一多.离骚解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50页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消防系统设计 篇10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 其他相关现行国家规范及甲方设计任务书。

2 消防设计

(1) 本工程与周围建筑之间的间距均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建筑群四周设有环形消防车道, 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2) 本工程除部分设备、电气用房以外 , 地上、地下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

(3) 本工程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严格执行防火规范要求 ,地下二层藏品库区按丙类可燃固体库房考虑, 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300M2, 每个防火分区均向避难走道开设有不少于两个带前室的疏散出口。避难走道直通室外的出口亦不少于两个。其余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及夹层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部分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1000M2, 不设自动灭火的部分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500M2, 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并利用防火墙上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夹层部分本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设有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地上部分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平房区、立体车库、地上二、三层的开敞大楼梯均划入首层防火分区范围内。 地上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均满足防火规范要求, 并设有不少于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4) 各层疏散说明。

1) 本工程地下二层平时功能为博物馆藏品库房与办公用房及设备用房, 其中藏品库战时为核五级人防物资库, 办公用房部分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室。平时办公用房仅为专业及内部人 员使用 , 人数较少 ; 战时二等 人员掩蔽 面积为319.50M2, 合掩蔽人数320人, 此防火分区所所设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宽为2.50M, 平时满足1.0M2/百人的疏散指标 , 战时满足0.3M2/百人的疏散指标。

2) 地下一层主要为博物馆展厅及设备电气用房 , 其中展厅面积为1853.6m2, 按3.5㎡ / 人计算 , 则疏散人数为530人.本层所设疏散楼梯宽度为5.5m, 满足1.0m2/ 百人的要求。

3) 首层 (为建筑主体的首层部分 ) 主要为博物馆展厅及立体停车库, 其中展厅 (包括序厅) 面积为1179.8㎡, 按3.5㎡/人计算, 则疏散人数为337人, 本层展厅所设疏散外门宽度为7.4m, 满足0.65m2/百人的疏散指标。

4) 二层主要为博物馆展厅 , 展厅面积为1177.3m2, 按3.5m2/人计算, 则疏散人数为336人, 本层所设疏散楼梯宽度为3.225m, 满足0.65m2/百人的疏散指标。

5) 三层主要为博物馆展体及报告厅 , 其中博物馆展厅面积为655.1㎡, 按3.5㎡/人计算, 疏散人数为187人, 报告厅疏散人数201人, 则本层总疏散人数为388人, 本层所设疏散楼梯宽度为3.225m, 满足0.75m2/百人的疏散指标。

6) 本工程室内部分的防火卷帘均采用特级防火卷帘 , 耐火极限应不低于3.0小时,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 7633有关背火面温升的判断条件。首层立体停车库入口采用钢制单轨卷帘, 其耐火极限不做要求。平开防火门均设闭门器, 常开防火门设定位器, 防火门采用木质防火门。

7) 首层地下室楼梯之间设防火分隔并设乙级防火门 , 管井门采用丙级防火门, 全部管井待设备安装完毕后每层在楼板处现浇100厚C20细石混凝土楼面, 密实、封严穿墙管线待安装后用C20细石混凝土将孔洞封严。

8) 业务用房总出入口门、藏品库通向避难走道的门采用带门禁的安全防护防火门, 火灾时可由内部向疏散方向开启,满足疏散要求, 其余疏散走道上的防火门, 防火分区的防火门, 部分楼梯间的门采用常开型甲级防火门, 具有火灾时自行关闭的功能。

9) 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采用防火岩棉板严密填实。

10) 外墙及屋面保温材料的防火设计:

①主体外墙采用50厚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燃烧性能为B2级, 在标高17.200处做50厚超细无机纤维 (耐火性能A级) 水平防火隔离带, 立体车库外墙面采用50厚超细无机纤维外保温, 耐火性能A级。

②主体钢筋砼屋面采用8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材料, 耐火性能为B2级, 上覆盖50厚混凝土; 立体车库处地面上部采用加气砼砌块保温, 耐火性能为A级, 上覆盖50厚混凝土。

③外墙保温采用聚合物砂浆做保护层, 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覆盖。首层防护层厚度不小于6MM, 其他层不小于3MM.

11) 管道穿防火墙处用管道专用防火堵料填塞, 所有设备在墙身留通洞时, 待设备箱体安装后在其背后均做防火喷涂并钉钢板网抹灰, 使其耐火极限不低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1.1规定的相应墙体的耐火极限, 抹灰面与临近墙面平,建筑构造满足规范要求。

3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本工程属于一类建筑, 耐火等级为一级, 保护等级为一级。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消防直通电话系统, 电梯运行监视系统等, 如图1所示。

(1) 本工程项目在一层入口处附近设置消防控制室 , 对全楼的消防进行探测监视和控制。消防控制室的报警控制设备由火灾报警盘、消防联动控制台、CRT图形显示屏、打印机、火灾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 电梯运行监视控制盘、UPS不间断电源及备用电源组成。

(2) 本工程项目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本工程除厕所等不易发生火灾的场所以外, 其余场所根据规范要求均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及手动报警器, 在车库采用红外探测器。在各层楼梯前室适当位置处设置一台火灾复示盘, 当火灾发生时,复示盘能可靠地显示本层火灾部位, 并进行声、光报警。复示盘上设有向消防控制室进行报警的确认按钮及报警灯, 还应设置检查复示盘上各指示灯的自检按钮及声光报警复位按钮。复示盘上的图形应和该层建筑平面一致。火灾复示盘为防尘封闭型, 所有指示灯按钮均布置在面板上, 布置要美观大方, 操作及维修方便。

(3)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联动控制台 ,控制方式分为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通过联动控制台,可以实现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洒系统、防烟、排烟、 加压送风系统, 以及切断一般照明及动力电源的监视和控制。

1) 消火栓泵、自动碰洒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临时高压制系统。本工程设置消火栓箱内报警按钮。当火灾发生时, 可按动消防报警按钮, 启动消火栓泵, 并发出报警信号至消防控制室, 及时、准确地提醒工作人员确认火灾现场,并采取必要的灭火措施, 消火栓泵运行信号反馈至消火栓处。为防冻要求, 出库内消火栓系统冬季为空管, 消火栓管道独立。消火栓泵可以在水泵房就地自动/手动控制起停。消防控制室具有启动控制优先权。消火栓启动、停运信号及故障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 在控制台上显示。

2) 预作用系统控制: 预作用喷淋灭火系统采用火灾探测器作信号源。火灾发生时, 安装在被监控场所的探测器首先动作输出报警信号; 火灾消防报警中心收到报警信号后, 在报警的同时立即通过外触点打开排气阀, 迅速排出管网内的低压空气, 使消防水进入管网, 这种方式称为预作用; 当火灾使环境温度升至闭式喷头动作温度时, 喷头打开, 系统喷水灭火; 水流指示器输出信号。系统中由于采用了灭火前的预作用, 克服了湿式喷淋灭火系统消防水可能渗漏的弊病, 同时避免干式喷淋系统必须排出管网内压缩空气才能喷水灭火的时间延误。

3) 气体消防系统: 地下二层库房, 一级纸、绢文物展厅,中央控制室, 文物修复中心的个别房间, 每个防护区域内都设有双探测回路, 气体灭火系统是和自动报警系统相连的。当自动报警系统收到二级报警 (同时收到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就叫二级报警) 的时候, 就会发一个信号给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盘。气体盘收到信号后, 就会发指令启动气体钢瓶顶部的启动电磁阀, 电磁阀动作来开启钢瓶顶部的阀门, 使钢瓶内的气体释放出来。其实一般的气体保护区都由几个钢瓶来保护 (因为一个钢瓶里面的气体, 往往不能达到将火扑灭的浓度), 也就是说, 当气体盘发指令来启动某一个钢瓶的时候, 这个钢瓶里的气体喷放出来, 把其他钢瓶的阀门顶开, 来启动其他的钢瓶。这样用来保护这个区域的所有钢瓶里的气体就都喷放出来了, 这样来实现灭火。它的作用是通过向着火区域释放大量的卤代烷或“SDE”或二氧化碳灭火剂来抑制燃烧的化学反应或降低可燃区域空气中的含氧量和温度, 使可燃物的燃烧终止或逐渐窒息。该系统主要用于忌水的重要场所。

4) 排烟系统: 当发生火灾时, 探测器报警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 经确认后, 可在消防控制室自动或手动打开火灾层的24V自动排烟口, 同时联锁启动该系统的排烟风机。当火灾温度超过280°C时, 排烟风道上的防火调节阀 (在排烟风机旁边) 熔丝熔断, 关闭阀门; 同时自动关闭系统的排烟风机。

5) 合用前室正压送风系统: 当火灾发生时, 探测器报警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 经确认后, 可在消防控制室自动或手动打开火灾层及上下层的24V电动送风口, 同时连锁启动该系统屋顶的正压风机。火灾后, 由消防控制室手动关闭24 v电动送风口; 同时, 自动关闭该系统的加压风机。

6) 所有排烟风机及正压风机, 均可在消防控制室和现场进行自动/手动控制启停。排烟机及正压风机的运行状态及故障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显示。

7) 各排烟阀和正压送风系统的常闭风阀均在现场设置机械手动控制器, 排烟阀及常闭风阀的开闭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 可在联控台上进行状态显示及控制。

8) 通过各防火分区之防火墙的风道处设置防火阀 , 在消防控制室可以电动关闭上述防火阀, 并将防火阀的关闭信号馈送消防控制室。

9) 进出空调机房送回风管道的70°C易熔防火阀 , 当火灾发生时, 因温度超过70°C而熔断关闭防火阀, 将关闭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显示, 并连锁停止空调机组。

10) 一般照明及动力电源切断控制系统: 当火灾发生时, 消防控制室可根据火灾情况, 通过中间继电器转换自动或手动切断火灾区的正常照明及动力电源。同时, 通过中央电脑控制 (BAS)室关闭火灾区的空调机组、回风机、排风机等。还可以通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通知变配电所, 切断其他与消防无关的电源。

11) 防火卷帘、防火门控制 : 用于疏散走道防火卷帘控制, 疏散走道防火卷帘两侧设置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及报警装置, 并设置手动按钮。当疏散走道防火卷帘两侧感烟探测器报警, 卷帘下降至距地面1.8M处, 当疏散走道防火卷帘两侧感温探测器报警, 卷帘下降到底, 并将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用于防火分隔防火卷帘控制, 当感烟探测器报警,卷帘下降到底, 并将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当发生火灾时,火灾报警系统应与防火门联动, 打开疏散防火门。

12) 电梯监视控制系统 : 全部电梯监视控制盘等均设置在防火控制室。根据火灾情况及场所, 由消防控制室电梯监控发出指令, 指挥电梯按消防程序运行。对所有电梯任意一台或全部进行对话, 说明改变运行程序的原因。当火灾发生时, 所有电梯均强制返回一层。电梯监控盘显示各电梯的运行状态, 除层数显示外, 还应设置正常、故障、开门、关门等状态显示。 火灾指令开关采用钥匙型开关, 由消防控制室负责火灾时的电梯控制。

(4)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本建筑设置了总线制消防广播系统, 干线共8根线包括信号线、联动、电源线、背景广播线、 事故广播线平时用于正常广播, 发生火灾时 (甚至在其他意外事事故时), 由控制中心输出单元通过信号线相关声光报警驱动模块或总线消防广播模块ZA6804发出指令。如地下室发生火灾, 则接通地下各层及首层。若首层与二层具有大的共享空间时, 也应接通二层; 如首层发生火灾时, 应先接通本层、二层及地下各层; 如二层或二以上发生火灾, 应先接通火灾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以帮助现场人员疏散逃生。主要在各层走道、电梯前室外、大厅、车库、 主要设备房等设置了吸顶式大或壁挂式扬声器, 满足在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位置到邻近的扬声器步行距离不大于25米的要求。根据各层建筑的格局每层设置了若干数量的总线消防广播模块ZA6804, 对各层的扬声器分区域进行控制。

(5) 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

消防电话系统为多线制消防电话系统。它的核心为ZA8000多线制消防电话主机, 根据工程需要的数量来确定电话主机的容量。按照规范要求, 设计中在消防水泵房、发电机房、变配电所、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 电梯机房、值班室、控制中心设置了消防电话分机; 在各层的手动报警按钮处有电话插孔。由控制中心电话总机以放射式布线, 引至消防电话分机和电话插孔。消防专用电话总机与电话分机或电话插孔之间呼叫方式是直通的, 线路为独立布线, 是独立的消防通信网络。由于地面层以上各层的层面积并不是很大, 根据建筑的格局部分的电话插孔合用一个电话回路。控制中心电话主机的容量要求为大于40路, 最后选用主机容量为60路。

4 结语

建设中的华侨历史博物馆将呈现给是信息化等领先于全国的现代化博物馆。消防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 而且是博物馆安全建设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成以后, 消防系统将在博物馆安全上起主要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消防系统设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消防报警、消防联动、气体消防系统和消防广播4个主要部分。

上一篇:书籍阅读下一篇:新生儿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