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简介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地质调查局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简介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北京西路199号 电话:0951-2035891 E-mail:jsb@nxddy.com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地质矿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宁夏地调院)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矿局,是自治区专门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调查工作的正处级事业单位, 位于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银川市。原宁夏地调院成立于1998年1月4日。2006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宁夏地调院的牌子和工作职能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移交给自治区地矿局。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07]1号)文件精神,宁夏地矿局党委按照“建精、建实、建强地调院”的原则重新组建了宁夏地调院,并于2007年03月22日正式挂牌。

宁夏地调院主要承担国家、自治区计划下达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研究和战略性矿产调查研究、基础地质技术与信息服务等公益类地质工作,同时承担自治区地矿局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勘查规划选区与战略研究、地质项目监控与成果管理等工作。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调查与评价、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程地质调查研究、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调查与遥感信息处理、地学信息处理与数据库建设、计算机制图等。

自治区编办核定编制120人。现有正式在编职工72人,其它在岗职工36人。其中,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工程师及相当职称30人,工程师及相当职称55人;博士3人,硕士9人。院领导班子由党委副书记、院长余秋生,党委书记、副院长孟方,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刘建兵,党委委员、副院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于相正,党委委员、副院长尹秉喜共5人组成。下设5个职能管理部门(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财务科、技术科、总工办)和6个业务部门(基础地质调查部、矿产资源调查部、地质环境调查部、勘查技术部、信息技术部、综合研究室)。

宁夏地调院是中国地调局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A级单位。目前拥有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3项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液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4项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乙级资质和地球物理勘查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丙级2项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丙级资质。并获得得了自治区安全生产许可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证书》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现拥有各类地质设备(仪器)229台(套),各类相关设备70台(套),各类野外作业用车12辆,各类办公设备147台(套)。能够满足当前地质野外工作的需要和当前地质工作对高技术、新方法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的需要。

宁夏地调院在几年来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业绩,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现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地质调查研究项目主要有:《宁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宁夏1:5万白疙瘩等四幅区调》、《宁夏1:5万水磨沟等五幅区调》、《宁夏1:5万腰坝等四幅区调》、《宁夏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多金属矿调查》、《宁夏贺兰山北段金及多金属矿调查》、《宁夏中卫市南西华山铜金矿调查》、《内蒙古格朔山—宁夏石嘴山铁矿成矿区航磁异常查证》、《宁夏西吉盆地航磁异常查证》、《宁夏彭阳草庙地区煤炭普查报告》、《石嘴山市陶乐北部勘查区煤炭普查》、《中卫市卫宁北山金场子金矿外围及深部多金属矿预查》、《宁夏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宁夏固原地区1:5万重力调查》、《宁夏贺兰山地区1:25万区域化探》、《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宁东能源基地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勘查》、《宁夏矿产资源储量核查》、《宁夏香山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砂岩铜矿研究》、《鄂尔多期盆地西缘(盐池地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概略研究》、《宁夏矿产地质概论》、《宁夏基础地质研究》《宁东煤炭油气能源化工基地及周边地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可行性研究》、《宁夏大地构造与活动断裂带概略研究》等。

新的起点决定新的目标。宁夏地调院将借助区内外有关科研院所的技术,联合区内外有关地质勘查单位,以齐全的专业、多样的手段、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技术力量,立足宁夏,面向西部,主动地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地质工作,充分发挥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技术支撑、资源保证、服务社会的作用。

宁夏地质调查院领导班子(宁夏地质矿产研究所) 余秋生? 党委副书记? 院长(所长)

个人简历: ? ?余秋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7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2005年12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主持省部级地质勘查项目20余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办公室、财务科。

?? ?1986年7月 —1992年12月,在宁夏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 ? 1992年12月—1995年12月, 在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原宁夏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任工程师。 ? ? 1995年12月—1998年12月,在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工作,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 ? 1998年12月—2007年1 月,在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工作,任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

? ? 2007年1月—2008年4月,在宁夏地质调查院工作,任副院长。

? ? 2008年4月—2010年10月,在宁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工作,任院党委书记、院长。

? ? 2010年10月至今,在宁夏地质调查院工作,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孟 方 ?党委书记? 副院长(副所长) ?? ??个人简历:??? ?? ?孟方,男,汉族, 1982年6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及技术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现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持院党委全面工作。负责院地质综合研究、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分管组织人事科、基础地质调查部、综合研究室。

? ?1982年—1997年,在宁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工作,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期间参与了《宁夏地质志》的资料汇集和编写,贺兰山北段石炭井地区1/5万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宁夏中卫大柳树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项目的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主持了南西华山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香山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和罗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并主编了以上项目的成果报告。在区域地质、地层和矿产地质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积和实践经验。

? ?1997年—2004年,在宁夏地矿局局机关工作,主要从事矿产开发管理和地质勘查技术管理工作。参与了宁夏大中型矿产地数据库、西部省区矿产资源规划研究、宁夏矿产资源规划等项工作,主编了西部省区矿产资源规划研究(宁夏部分)报告。

?? ?2004年—2006年12月,在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工作,任院总工程师。主管全所技术工作。

? ? 2007年—2009年9月,在宁夏地质调查院工作,任总工程师、党委委员。 ? ? 2009年9月—2011年7月,任宁夏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党委委员。? ? ? 2011年8月起,任宁夏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副所长)。 ? ?刘建兵 ?党委委员 ?总工程师 ?个人简历:?? ? ??刘建兵,男,汉族,1969.07出生,中共党员,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现任宁夏地质调查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找矿勘探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评价专业,工程硕士。

? 1991年7月—1995年12月,在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地质技术员。

? 1996年1月—2001年12月在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地质组长、项目技术负责。 ? 2002年1月—2008年3月,在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工作,任项目负责、地质公司副经理。 ? 2008年4月—2009年9月,在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 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宁夏矿业开发公司工作,任总支委员、总工程师。 ? 2010年11月—2012年2月,在宁夏矿业开发勘查院工作,任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 2012年2月至今,在宁夏地质调查院工作,任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 ? 于相正 ? 党委委员? 副院长 ?个人简历: ? ? 于相正,男,中共党员,1979年参加工作,1988年毕业于青海地质职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宁夏地质调查院副院长、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协助党委书记分管党建、纪检、工会方面的工作;协助院长分管对外协作、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 1979年9月-1985年5月有宁夏地矿局第2地质调查队从事物探、测量、制图等技术工作。 ? ?1985年10月-1988年10月在青海省地质职工大学学习,任班长

? ?1988年10月-1997年11月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任《银川市1:5万城市区调》项目水、工、环技术负责;勘察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 ? ?1997年10月-2005年12月在宁夏地矿局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宁夏公司任经理(副处级) ? ?2005年12月-2010年4月在宁夏地矿局驻阿盟办事处及蒙宁公司任副主任、副经理? ? ?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宁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任副院长。 ? ?2012年3月-今在宁夏地质调查院任副院长、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尹秉喜?? 党委委员 副院长 ?个人简历:??? ? ?? ? 尹秉喜,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12月,毕业于郑州地质学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92年6月获长春地质学院勘探地球物理本科学历,2006年6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勘查技术部,负责院物化探技术管理。

??1984年12月—2006年12月,在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工作,先后主持并编写了《银川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电法勘查报告》、《银川平原农业生产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电法勘查报告》、《海原县徐套地区地下水勘查评价报告》、《宁夏南部干旱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价物探勘查报告》,《黑山—云雾山岩溶地下水勘查物探报告》、《宁南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研究报告》等报告。 ? 2007年1月—2011年6月,在宁夏地质调查院工作,任院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物化探勘查技术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内蒙古格朔山—宁夏石嘴山铁矿成矿区航磁异常查证项目,参与了宁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宁夏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与综合研究等项目。 ? 2011年7月起,任宁夏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第二篇: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项目编码:1212011140021 任务书编号:水[2011]01-27-05

水[2012]01-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4]02-029-002

工作起止年限:2011-2014年

项目负责人:曹修定 吴 悦 王洪磊 朱继良 报告主编: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报告编写人: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杨 凯 李 鹏

王晨辉 马 鑫 潘书华 杜 鹏 孟庆佳 樊志海 董翰川 付 杰 郭 伟 任 涛 王 璇 李 戍 高振华 展建设 吴 敏 庞丽丽 汪 敏

单位负责人:李文鹏 主管业务负责人:李铁锋

提交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30日

计划项目名称:滇东北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正文目录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工作简述与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第三节

主要成果 第四节

工作质量评述

第五节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第六节

章节安排与分工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监测预警仪器研发与生产

第一节

群专结合类型监测仪器研发 第二节

群测群防简易报警仪改进 第三节

监测仪器批量生产 第三章

群测群防系统管理软件

第一节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信息网 第二节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系统升级 第四章 群测群防应用示范

第一节 彝良县示范区 第二节 鲁甸县示范区 第三节 大关县示范区 第四节 雅安地震抗震救灾 第五节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

第六节 群测群防技术和设备支撑 第七节 群测群防工作认识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审批目录

审查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审字[2015]052号 评审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评字[2015]073号

其他目录

任务书:水[2014]02-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2]01-029-002 水[2011]01-27-05

内容摘要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时间为2011年—2014年。项目任务: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面手段,按1:50000国际标准图幅开展云南大关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等地质环境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诱发因素,完成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研制开发简易实用的群测群防监测报警仪器,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云南大关县群测群防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群测群防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已经取得成果如下:

(1)针对已有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形成较为可靠、稳定、高效的系列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

(2)形成一批群专结合的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仪器,丰富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手段,有效补充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完成昭通市群测群防监测示范体系建设,为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完成监测仪器设备研发、生产了8.6万套;1:1万工程地质测量60km2;1:2000工程地质剖面测量5km;1:5万地质灾害调查460km2。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调查。

第三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中地调发〔2003〕187号)

各局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二十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执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地质调查项目分为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原则

(一)地质调查项目实行法人单位负责制;

(二)分级管理、下管一级、分类指导、条块结合;

(三)项目管理与项目运行分开。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包括立项与计划编制、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项目质量管理、野外验收、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项目竣工决算等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 项目管理职责

第六条 地调局主要管理职责

(一)确定工作部署,组织项目立项工作;

(二)编报项目计划建议、预算建议;

(三)编制、发布项目要点;

(四)组织审查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五)编制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

(六)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设计和成果报告审查;

(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检查,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重大调整的审批。

第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质调查单位(地勘体制改革后,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中央所属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方地调单位”)的立项建议初审;

(二)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调单位的项目变更初审;

(三)负责辖区内计划项目及所属工作项目经济管理工作;

(四)受地调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审查;

(五)组织监审专家对辖区内工作项目及计划项目进行质量抽查。受地调局委托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六)参加实施单位组织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工作;

(七)按规定接收本辖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八条 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编写计划项目设计;

(三)组织编制本计划项目中的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四)向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下发任务书;

(五)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

(六)工作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七)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八)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

第九条 承担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工作项目立项申请书;

(二)编写工作项目设计;

(三)组织工作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四)提交工作项目成果报告;

(五)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六)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第三章 立项与计划编制

第十条 地调局根据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国土资源部计划编制要点,拟订工作部署总体方案和计划项目安排意见,编制、发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要点。

计划项目要点应明确工作地区、工作周期、目标任务、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概算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等内容。

第十一条 实施单位根据计划项目要点,组织编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一)实施单位为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由实施单位初审后报地调局。

(二)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包括新开项目和续作项目)由实施单位报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初审后报地调局。

(三)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以计划项目为单元上报。立项建议包括立项建议报告、项目建议表、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和续作项目评估报告。编写要求见附件一。

续作项目不需编报立项申请书,但应向实施单位提交项目进展和下一工作安排建议,由实施单位组织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第十二条 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确定的工作内容。项目经费预算总和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列经费额度的10%。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计划项目要点要求,对新开工作项目立项申请进行论证。

第十四条 通过评估的续作项目和通过论证的新开项目,纳入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编制范围。

第十五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地质调查经费的可能,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先续作、后新开和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选择项目,并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六条 实施单位根据地调局的布置和要求,按照财政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按计划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及“项目可行性报告”,并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评审报告”。

第四章 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

第十七条 地调局收到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之日起20日内,编制完成项目任务书。项目预算下达之日起10日内,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计划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八条 实施单位自收到计划项目任务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承担单位下发工作项目任务书,抄报地调局和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五章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

第十九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工作安排)。设计书包括技术部分和预算部分。编写要求见附件三。

第二十条 项目设计书送审稿,应保证评审之前送交专家审阅。

第二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审查。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 组织审查单位应聘请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及项目情况的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经济监审专家一般为2人。

设计书审查要求见附件四。

第二十三条 设计书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函审组织单位负责专家函审意见的整理,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 设计提交单位自收到设计评审意见书之日起1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由组织审查单位向设计提交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设计审批后,设计提交单位,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纸介质三套、电子文档一套。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在本计划项目内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7日内,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审查情况汇总表(见附件四)和设计书纸介质一套、电子文档一套,同时报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

第六章 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项目工作程度、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需进行调整的属重大变更,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逐级正式行文报地调局审批。其中,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应通过大区地调中心报地调局。

除上述以外的其它调整,由承担单位报实施单位审批,报地调局备案。批准同意调整的项目要按要求补充设计书。

第二十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年报和专报。第二季度季报与半年报合并编报,第四季度季报与年报合并编报。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为不定期报告。

工作报告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由承担单位报送实施单位,同时抄报项目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实施单位按计划项目汇总报送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直接报送地调局。

季报应于下季度首月5日内、半年报于7月10日内、年报于次年1月10日内报地调局。

第二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综合统计报告制度。各单位按有关统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统计报表。

第七章 项目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对大区地调中心负责质量检查的项目进行抽查。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

监审专家由地调局统一聘任。

第三十条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包括技术检查和经费检查,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调局分级组织进行。其各自的技术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见附件六,经费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责任制度,承担单位的检查工作包括项目组自检、互检和承担单位抽检等。

第三十二条 地调局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大区地调中心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三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重大质量事故的查处,也可委托地区地调中心或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GB/T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地调局或国家承认的认证机构的认证。

第八章 野外验收

第三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

第三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负责,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进行。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视情况可派人参加。

第三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30日,向实施单位提出野外验收的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具体要求见附件七。

第三十八条 实施单位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验收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进行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三十九条 承担单位应负责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全部合格资料。

第四十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书(意见书格式见附件七),组织验收单位对验收意见书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通知被验收单位。

第四十一条 验收意见明确应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九章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

第四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审要求,见附件八。

第四十三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

第四十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

第四十五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

第四十六条 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第四十七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第四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调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第十章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

第四十九条 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部门。

第五十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完成的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其他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五十一条 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二套。

第五十二条 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第五十三条 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调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第十一章 项目竣工决算

第五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均应进行竣工决算,并以工作项目为单元,由工作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

第五十五条 编制完成的地质调查项目竣工决算,应按有关规定审查报批。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不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将对其进行通报、不受理新开项目的申请、停止新开项目、终止续作项目等处罚。

第五十七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简介

才思教育网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开展宝石学教育和开办宝石学专业的高等学府之一。1995年9月我校正式成立珠宝学院,学院组成机构为院办公室、学工组、宝石教研室、首饰设计教研室,珠宝首饰教学实验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宝石研究实验室、宝石鉴定实验室、钻石分级实验室、宝石加工实验室、玉雕室、首饰蜡雕室、首饰金工实验室等组成,以及学生专用设计及雕塑室、天光画室。

目前,珠宝学院有两个本科专业: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一个博士点:宝石学;两个硕士点:宝石学、设计艺术学,在校学生6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不仅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而且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占整个教师队伍的40%以上,90%以上教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6位老师获得全国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资格证书,有3位获得英国FGA宝石鉴定证书。学院教师队伍的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化。

自1988年我校招收宝石学专业学生以来,已培养了宝石学专业、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及其它层次专业人员2000余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为我国珠宝行业输送了大批宝石学各个层次的专门人才。 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宝石改善、宝石材料的设计与加工、珠宝评估与商贸、宝石鉴定、首饰设计、宝石矿床学等领域,“十一五”期间已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编写教材和专著20余部,多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数十篇教学法论文和设计作品,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如钻石学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拓宽理科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成果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借助我校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重点学科发展的优势,使宝石学专业成为全校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专业之一。目前学院开设的《宝石鉴定和欣赏》、《首饰设计与鉴赏》等课程成为学校和北京市学院路地区16所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每年有千余人选修。学院建设的“珠宝首饰教学实验中心”1995年已成为北京市教委合格实验室。2010年,珠宝与矿物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获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属九间分室全天对本院学生免费开放,并逐步向珠宝界及社会开放。

宝石鉴定研究所于1992年成立以来,承接了社会上委托鉴定的各种宝石鉴定业务,并于1998年正式通过了国家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工作。

才思教育网址:

珠宝学院的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活动异常活跃,从由学生组织的“珠宝文化节”、“首饰的起源”,宝石鉴定能手大赛到科技创新活动,再到“璀璨宝石”、知

1、考试准备的时间问题

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时间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对于专业课基础较好的同学,专业课的复习时间可能会短些,而对于那些基础弱的同学,尤其是跨专业考试的同学,专业课的复习时间必然要长些,但是不管怎么样,每个学科必定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掌握透彻,但是在短时间内,经过高强度的复习和科学的指导,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一般而言,专业课复习最好能保留有3个月的复习时间。

2、考试资料的选择

不同的学校,考试难度和风格不一样,所以考试的资料难以统一,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教材,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这样,复习起来就会事倍功半,比较有效率。由于目前国内研究生考试的难度水平大致还是处于中初级水平,因此基本上还是可以列出一个有效的资料清单:

(1) 报考学校的指定书目(必备)

(2) 历年的考试题目

历年题是专业课的关键,而融会贯通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考研的专业课考题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性质的考题,另一种是理解与应用型的,而且以后一种居多。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绝不能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应该看清条条框框背后所包含的东西,并且加以灵活运用。在复习时,首先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然后要把它们串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和理解。由于专业的各门功课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如果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无论对于

才思教育网址:

理解还是记忆,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生完全可以根据历年的考题,在专业课本中划出历年涉及的重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复习。

真题是以前的考试题,是专业课的第一手资料,它更是法宝中的法宝。对于真题,不能只满足于看上去会做,而是应该去整体分析,分析其中的出题规律和出题范围。万事万物,必有规律可循,试题也不例外。因此要尽量去弄到的试题,最好能够搜集全最近五年的实考题。经过严密地分析和研究,以下规律浮出水面:

1.五年之内,论述题一般不会重复,这是出题人出题的主体思路;

2.简答题三年之内不会重复,三年之外很有可能重复,毕竟专业考试的出题范围有限,考生可以结合前面讨论的复习方法来比较和分析;

3.名词解释题三年之外必有重复,有些更是经常考到,成为常考点,多多留意;

4.密切关注常考点和不考点,这两个点都极可能是下次考试的重点,这也是前面所提及的。

(3) 所报考学校出题老师的课堂笔记或自己编写的教材

针对笔记、真题以及热点问题,下面的提纲可能会比较快速地让考生朋友掌握以上的内容:

1专业课笔记

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都是不开设专业课辅导班的,这一点在05年的招生简章中再次明确。因此对于外校考生,尤其是外地区考生,也就是那些几乎不可能来某高校听课的考生,专业课笔记尤为重要。可以说,笔记是对指定参考书最好的补充。如果条件允许,这个法宝一定要志在必得。在具体操作上,应先复习书本,后复习笔记,再结合笔记来充实参考书。笔记的搜集方法,一般来说,有的专业比较热门,可以在市面上买到它的出版物;有的专业笔

才思教育网址:

记在网上也可能搜集到,这需要考生多花一些时间;还有的专业由于相对冷门,那么考生就需要和该专业的同学建立联系,想办法把笔记弄到手。

2热点问题和热点论文

试题一般由专业课的导师出,至少有部分由导师出。一般来说,某专业课的学术领导人,在出题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放到考试中去,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公开的秘密。如果事先未读过相关的论文,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对于导师的论文,特别是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的文章,一定要在复习专业课的基础上细心研读。

(4) 其他优秀的辅导教材或书目

3、复习的一些要领

专业课的复习首先是要以指定的教材为主,一定要熟练掌握指定书目的内容。看书的时候基础知识不能放过,难点也要重视。在有精力的条件下,争取阅读相关层次不同版本的教材,使内容相互补充,扩大知识面,加深自己的理解能力。

研究历年的试题,找出考题的大致范围,结合考试题目,选择难度程度、知识面相符的复习资料。

4、复习的可行方法

首先,选择一本难度适宜,内容全面,与考试相关度最大的教材作为主要复习教材。开始可以把书较详细的看一遍,熟悉内容。

然后,结合考试题目的深度,再每章每节仔细研读,把每个问题弄清楚,并强行理解和记忆,把教材吃透。

才思教育网址:

第三步,就是通读相关的不同版本,比较优秀的同类教材。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根据我们的经验,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以四轮复习为最佳,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有必要结合下面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

才思教育网址: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熟悉专业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多看看教材和历年试题。只有自己有了阅读体验,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有那种很踏实的感觉。暑假期间,在准备公共课或者上辅导班的同时,继续学习专业课教材,扩大知识量。

第二轮复习:每年的9月—12月中旬

这个时段属于专业课的加固阶段。第一轮复习后总会有许多问题沉淀下来,这时最好能够一一解决,以防后患。对于考生来说,这4个月是专业知识急剧累积的阶段,也是最为繁忙劳累的时候。

在专业课复习上,这段时间应该主要看近年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专著,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并整理以前的听课笔记。一项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复习的重点会往公共课上倾斜,专业课复习所占的时间也会缩短。此时需要注意本涉及所考专业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的尺度上,应该逐渐抛开书本,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整理成精练的笔记。然后看自己的笔记并形成自己的东西,因为考试是需要用笔来表达的。所以,把第一次精读过后的那些重点问题用答卷的方式写一遍,效果是十分突出的。再根据本专业的情况,翻查其他的参考用书,将新的知识点补上。一般来说,专业课不可能只涉及一两本书,不排除出现一些超越范围的考题。因此,可以根据考过的同学的建议去精读其他的参考书,把重要的内容补充上去。

第三轮复习:12月中旬—考前一周

这个时候的专业课复习主要是认真看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积累下来的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不断加深印象,试着自己给自己出题并且结合本的热点问题试图去猜一下专业考题,并想想该怎么答,训练一下解题思路和技巧。

才思教育网址:

复习的尺度方面,则是查阅本该专业最新的热点问题以及报考导师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等,把这些补充上去,整个的复习笔记就比较完整了。在补充和扩展的过程中,查询网站、期刊等都是很好的手段。

另外,因为考试临近,考生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专业兴奋程度,积极地和考研盟友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辩论,汲取对方的复习心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和深化理解。

第四轮复习:考前一周—考前一天

如果这个时候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不要再费心血去搜集答案了。这是一个博弈的阶段,把自己熟悉的问题尽量把握好才是关键。

这里突出强调的就是要学会调整心态,准备应考,让自己找到考试的感觉。这段时间,主要是默默地体会所有的知识要点和热点问题,把心态和作息时间调整到最佳,保证考场中的理想发挥。

最主要的策略——历年试题、笔记、热点问题考研不同于其他的考试,它有着独特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因此复习也应该有相应的方法和节奏。认真研究历年试题,分析出题方向和特点,这是专业课备考的关键。这里强调两点:一是分析试题这项工作要提早,因为这对你看各种考研书籍和资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不仅要思考,还要动笔,要认认真真把每一道考研题落实到字面上,你会发现很多原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同时,这种训练可以避免真正考试时因时间仓促和心理压力带来的表达上的不成熟。

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这样真题就更为重要了。真题不是拿来做完了事的,要从命题人的角度、命题者的思路去推测出题偏好,推测这个院系的教学风格。考生复习时,每复习一遍或每过一段时间,就应该拿出真题研究一下,结合年内的行业热点和近期理

才思教育网址:

论界的研究争论焦点进行分析。事实证明,考生对专业真题的钻研确实可以让考生猜到那么几十分的题目。专业课的真题,要训练对分析题的解答,把自己的答案切切实实写在纸上,不要打腹稿,再反复对照自己和参考答案的差别,分析答题角度,揣摩命题人意图,并用同一道题在相隔一定时间后反复训练,慢慢完善自己此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名教授、学者、专家举行学术座谈、首饰设计展览、首都高校珠宝知识巡回展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0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北京市首届大学生“挑战杯”获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中国青年报》、《全国宝玉石报》等给予了跟踪报导,为学校和珠宝界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与全国多家著名珠宝企业和珠宝科研鉴定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

展望学院未来,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的挑战,结合我国珠宝行业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贯彻“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知识创新和培养“五强”人才为目标,构建“大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好现有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专业,为繁荣中国珠宝首饰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进一步进行珠宝科技研究;出版面向学生及社会的精品教材和专著;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研水平高、满足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引进国外先进的珠宝教育体系和技术,选派教师出国访问学习,与国外宝石学方面的著名学校和学术机构联合办学,如与国际著名珠宝鉴定师培训机构——英国Gem-A联合培养FGA,考核成绩优秀者并可获推Kingston大学就读硕士学位,使学院总体办学水平保持全国同类高校领先水平。

才思教育网址:

第五篇:我国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中国地质调查局

我国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尽快提高土地调查评价信息化水平,改变传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准确、快速地掌握国土资源现状、潜力、变化规律和利用状况,科学规划、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国土资源决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搞好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自八十年代中期,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与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遥感技术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

1 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11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年以来,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全面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并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在2002-2003年,应用TM 、ETM和SPOT数据监测环北京地区50个左右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全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第三,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总体上,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以及雷达影像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日趋成熟。近年来,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总体要求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水平,开始全面推进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SPOT5的2.5米遥感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

2 测的工作,2004年采用了QUICKBIRD、IKONOS、SPOT-5 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国家级开发区进行监测。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追踪新技术和新方法,促使遥感技术和手段从宏观化向微观化发展,应用水平也在向纵深化发展。同时为了探索高光谱数据在土地动态监测中应用潜力,国土资源部开展高光谱在土地动态遥感监测中试验研究。该研究以成像光谱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在现有土地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流程基础上,通过成像光谱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较高自动化和定量化程度的土地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流程,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我国GPS技术研究起步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GPS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差分GPS技术的发展和局部区域差分GPS系统的逐步建立,已取得较为理想的实时定位精度(米级)。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3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也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空间定位数据的采集。

我国土地工作者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土地变更调查(检查、抽查)、地籍调查的工作流程。GPS通过选择合适的GPS机型和测量模式, GPS测量精度可完全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不同应用层次的精度要求。与常规土地变更调查相比,应用GPS技术进行土

3 地变更调查可提高调查的精度和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用于土地变更调查经济上完全可行。GPS测量具有快速、精度高、无需通视、可全天候作业和测量操作简单等优点,效率和精度优于传统方法。此外, GPS测量数据可直接进入GIS系统,避免了传统方法多次转绘、清绘带来的误差。

随着GP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掌上电脑(PDA)和GPS的硬件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调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PDA可满足野外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存贮及连续工作的要求,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调查软件可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实时更新;同时,将GPS卡与数码摄像头(DC)集成到PDA上,利用GPS实现变更图斑的测量,解决变更区域大、形状不规则,周边没有明显地物或控制点情况下需要布设导线控制点进行补测的问题;利用DC对野外实景进行拍摄,可替代野外人工绘制草图的工作。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我国GIS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70年代初期,80年代进入应用试验阶段,期间主要是借鉴国外GIS应用经验,采用国外的GIS软件。90年代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也开始结合国内GIS需求,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着手开发GIS软件,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由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的空间性,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管理和输出,必须借助GIS技术才能够实现。

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基于不同

4 GIS平台的各种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属性数据描述、分析和表达输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倍加关注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今后几年中将向着数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四)“3S”集成技术

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目前随着3S技术的日益成熟,3S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野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土地变更调查现代3S技术集成运用示范项目经过2年努力,实现了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实时、快速、高精度的采集和处理,解决了传统调查方法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精度低的问题,使得土地调查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工作效率和调查精度大大提高。

(五)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在土地利用

5 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按照设定的判别规则,从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其次,通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或发展了一系列可行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差异主成份法、多波段主成份变换法、主成份差异法、分类后比较法、异常光谱检测法等。

(六)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我国在历年的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中,积淀并形成了海量的土地资源调查数据。这些数据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支撑。为了充分发挥海量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数据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基础作用,实现信息共享,前提是建立高效的数据动态存储模式,而上述工作已经成为土地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基于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的发展,数据集成和存储技术在土地调查数据动态存储和更新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围绕服务土地管理工作需要,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我国各地陆续开发了适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流程的业务信息系统。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了第一次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测评。1998年,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加大了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6 并于1999年启动了“数字国土工程”,该工程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各种土地管理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根据土地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管理业务范围,可大致将这些业务系统划分为综合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专项业务应用系统根据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可细分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价监测评估信息系统、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

(一)综合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综合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了大多数土地管理专项业务系统和日常行政办公业务系统(包括窗口办文系统)的一类综合性业务应用系统。它将各项土地管理专项业务与日常管理、办公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办公的效率,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在全国各地的土地管理业务系统建设工作中受到普遍重视。这种系统大多数是以OA系统为基础,在同一平台上对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约300个县市建立了集成程度不同的综合性业务系统。总地看来,由于省和部分地市的技术、财力相对较强,业务系统在省级和地市级的建设和应用水平相对较高。

当前,各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系统本身难以集成;集成于一个系统内的各个组件,与其他地方的系统内的类似组件,开发的工具和标准也不一样,也难以有效沟通。

(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地籍管理处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在各种专项业

7 务应用系统中,发展的最迅速,目前相对成熟,应用水平相对较高。根据我国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速度较快,到2004年已有约300余个市县建立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成的城镇信息系统近400个。但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从系统的应用环境上看,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正处于由单机环境向网络环境发展的阶段。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看,自2001年10月国土资源部在试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以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在向统一的标准迈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各种系统的兼容性还优待进一步提高。

(三)地价监测评估信息系统

伴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地价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99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筹备建立全国的地价监测信息系统,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监测城市从30多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发展到目前70多个城市,监测信息日益完善,监测信息的发布周期越来越短,目前,已经达到可每月发一次全国土地价格监测报告。地方层次上,广东、安徽、河北等省市地价监测系统运行较早的地区监测技术和监测体系发展日趋成熟。

当前,地价监测系统正朝着多功能集成、网络化服务、区域网络化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方向发展。主要功能包括基准地价评估,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出让金评估,房地产价格信息管理、房地产价格咨询服务等。但是,由于我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尚不十分成熟,全国范围的基准地价体系尚未确立,全国地价监测系统的集成需要在整个

8 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整合水平,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另外,在不断提高监测能力的同时,地价评估和土地市场评估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农用地和农村地价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比较薄弱,农地评估系统的建设与实际需求也有一定差距。

(四)土地调查信息系统

尽管我国土地调查的发展较早,但是,与形成服务全流程的调查信息系统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当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是针对调查工作的部分流程设计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土地变更调查汇总系统发展较早、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土地变更调查汇总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全国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数据汇总工作中广泛应用。另外,各地和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开发了不少土地调查变更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也比较广泛。随着全国土地监测和调查工作的开展,陆续开发了服务于土地利用调查的数据定购系统、成果检查等信息系统。

随着3S技术和数据采集、处理技术的进步,土地调查信息系统越来越注重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耦合,整合土地利用信息的空间统计、查询、汇总、制图、制表、自动变更等多种工程和程序。

(五)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国家级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批次用地报盘系统,可初步满足国家对建设用地信息管理审批、备案的需求,网络化应用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国家报盘系统的基础

9 上开发了一些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总体上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查询建设用地宗案信息,统计建设用地分类数据,征地呈报件管理,地形图数据库管理,建设用地数据库管理等。

(六)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辅助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结合规划修编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开发了土地利用规划辅助支持系统,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地方层面上,上海、浙江、广东、吉林、湖北、江苏等地先后开发了各自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总的来看,我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相对较晚,尤其是规划结果应用于土地管理决策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土地调查监测评价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国土资源部历来十分重视与土地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自建部以来,尤其是自“数字国土”工程启动以来,先后制定和颁布了GB级标准3部,TD级标准11部,已通过发文试行,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和正在编制过程中的标准和规程达到50 多项,此外还有大量管理性规定、规程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相当数量的基础性标准和规程的编制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按照标准的主要应用范围,可将这些标准分为土地资源管理通用标准、土地资源调查标准、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土地资源规划标准、

10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标准、土地资源市场管理标准、土地信息与数据库建设标准等七类标准(表1)。除表1所列已经颁布实施和试行的标准、规范外,另外,还有近20部左右标准、规范已进入完成草案、征求意见阶段,或进入研制阶段,将在近期内颁布实施或试行。的

总地来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土地信息化规范体系,但是,在标准的研发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滞后,尤其是部分标准、规范修订工作赶不上形势变化;缺乏对标准进行解释的技术性规范,导致应用中不同单位对同一标准产生理解偏差,这也是当前部分应用系统和软件可移植性差的原因之一。

表1 已颁布和发文试行的标准、规程一览表

标准名称

土地资源管《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土地分类标准》(试行)、《农理通用标准 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D1993-0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技术规程》(TD1993-03)、《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 (TD/T1010-1999)、《SPOT2.5m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规定》、《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图件更新检查验收规定》(试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土地登记规则》(试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试行)、《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试行)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东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估价规程》(TD/T1006-2003)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TD)、《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

《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范》(TD/T1013-2000) 标准分类

土地资源调查标准

土地资源评价标准

土地资源规划标准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标准

土地资源市《土地市场调查技术规范》、《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技术规范》(试用) 场管理标准

11 土地信息与数据库建设标准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规范》(试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试行)

四、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信息化人才是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基础。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信息化技术队伍,既是土地专业化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保障,也是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目标之一。

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历来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纲要的颁布和近些年来以“数字国土”工程为代表一大批重大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培训了一大批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从事土地调查、监测和评价信息化的各类人才目前大约有近15000人,已可初步满足当前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需要。

但是,由于各地信息化人才的不均衡,部分地区的信息化人才匮乏问题仍是当前限制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重要瓶颈。信息化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国家、省、市级各部门的技术人才相对丰富,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发达地区人才相对丰富,广大西部和边远、落后地区人才相对匮乏;低等级的信息人才相对丰富,高等级、专业化土地监测、调查、评价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等几个方面。尤其是既懂信息化、又懂土地管理专业需求的专业型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在地市级以下土地管理部门中比较突出,很有可能成为限制我国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和评价信息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12 的瓶颈。

五、土地监测调查评价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土地市场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土地资源认识的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对土地管理技术的改革提出新要求。2000年温总理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2004年,曾培炎同志提出实施“金土工程”,强调:“国土资源信息化大有可为。〃〃〃〃〃〃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随着我国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已发展到信息整合、系统集成、工具组件开发规范专业化的阶段。

(一)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

为了有力地支持土地管理,必须快速准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面对上述需求,发展能够普及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的关键和主流方向之一。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3S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为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基于3S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的现代化技术方法体系建设示范、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和地籍测量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研发和应用,以及掌上地理信息

13 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数据采集、处理和产品生成一体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集成与整合

由于种种历史的、技术的和体制的因素,土地基础信息的不完整,质量不高和整合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土地监测、调查、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土地基础信息质量和完整性,需要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核实、充实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基础信息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低,难以为大范围、高层次应用提供支持,则需要从标准体系建设、制度完善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领导和指导,规范数据整合程序与质量方面改进和提高。当前,国土资源部已经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实施“金土工程”的建议,目前,已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该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立国家、省、市3级土地数据中心,建立实时、动态、完善的土地数据更新和备案制度,建立完整的、上下联动、相互共享的基础信息中心,整合我国分散、孤立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资源,支持我国大区域、跨区域、国家战略决策的需要。

(三)土地信息系统集成

我国各地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各自业务的需要已经建立了不少业务应用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系统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不仅区域间难以沟通和兼容,即使同一单位内部的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系统兼容问题。我国土地管理试行中央领导下的省级垂直管理制度,加强区域间和上下级之间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沟通,提高中央对全国土地资源宏

14 观管理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四)系统开发规范专业化

系统的集成化和专业化是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化发展的两个方向。系统开发规范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各环节的工具组件、专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上。尽管“3S”为主体的当代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土地管理具有独特的业务特点,随着土地调查、监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土地管理信息化要求的提高,对各种专业工具和专业业务系统的要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进行专用系统和工具开发的过程中,为避免信息化前期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各种专用工具和系统的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