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贸易市场

2024-05-05

中药材贸易市场(精选四篇)

中药材贸易市场 篇1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80% 的民众使用草药,而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草药的人口比例高达95%[1]。目前有1亿多欧洲人使用传统医学,其中1/5定期使用传统医学。全球传统药品市场2015年将达到930亿美元,欧盟占全球传统药品市场的4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药品市场。但欧盟各国逐渐减少价格低廉的作物的种植,大部分植物药原料是来源于欧盟以外国家的。欧洲使用的药用植物大于3500种[2],但欧洲本身只能提供2/3,其余1/3依靠进口弥补。这为中国中药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欧盟也成为了中国在亚洲市场之外的第二大中医药市场。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原料型中药产品对欧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1 ~2012年间,年均增长率达16.5%[3]。欧盟是准入要求最为严格的市场,随着植物药相关技术法规日趋严格,中国对欧盟的中药国际贸易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中药产品难以达到欧盟相关标准以及技术法规的要求,使中国生产的中药产品出口难以进入欧洲主流市场,据估计,中国出口欧盟的中药产品仅占不足欧盟传统药品市场份额的4%[4]。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其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中医药要在欧洲发展壮大,就必须采用欧盟标准并达到欧盟的技术法规要求。在欧盟技术法规体系中,指令( Directives) 占主导地位。指令是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把有关立法纳入欧共体法律的条文,是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的欧共体法律,各成员国要通过立法将其转化为国内法实施。欧盟颁布指令主要规定了与健康和安全有关的基本要求,其根本目的是消除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技术壁垒,实现产品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中药贸易相关的欧盟指令研究,对中国对欧盟中药贸易相关政策决策以及国际标准化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贸易相关的欧盟指令

2. 1 《欧共体人用药品注册指令》( 2001 /83 /EC)

根据2001年11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发布的《欧共体人用药品注册指令》( 2001/83/EC) 对药品的生产、上市以及监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2001/83/EC指令对药用产品( medicinal product) 给出了定义: 用于治疗或预防人类疾病的任何物质或物质的组合。可施用于人类,以期医疗诊断或恢复,纠正或调理的生理功能的任何物质或物质的组合也同样被认为是医药产品。该指令中尚未单独列出有关草药的专门章节,草药要按照类似于西药的注册登记程序注册,而对于未注册的植物药作出了相对宽容的规定: “允许成员国授权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应用未注册的植物药,以满足病人的特殊需求。”从而使得包括中药在内的未注册的植物药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发展。

2. 2 《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 2004 /24 /EC)

2004年之前,欧盟各成员国在植物药产品的定义以及注册管理法规存在较大差异,中药产品以食品、营养品、食品添加剂、食品补充剂等身份对欧盟出口。欧盟较为宽松的管理虽然给与了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导致了植物药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 2004/24/EC) 对《欧共体人用药品注册指令》( 2001/83/EC) 中关于传统植物药产品部分的修订。首次对草药相关概念,如传统草药产品(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 、草药药品(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 、草药物质( herbal substances) 以及草药制剂( herbal preparations) 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该法令于2004年4月30日生效,2011年4月30日过渡期结束,投放于市场上的所有的中药产品必须通过传统植物药注册。2004/24/EC指令在为欧盟成员国制订一个统一立法框架的同时,也揭开了欧盟境内各成员国对传统草药产品统一注册和管理的序幕。2004/24/EC生效后18个月内( 至2005年10月) 欧盟成员国根据2004/24/EC的精神,对本国有关药品法规进行修订,使之与《欧盟传统药品法》一致。2004/24/EC指令规定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植物药必须按照该法规注册后才能继续销售。从2004年开始,在欧盟成员国境内已使用30年以上的传统草药制品,或在欧洲已使用15年以上,才能作为传统草药制品通过登记注册,否则就必须按欧盟药品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进行监管。为了给生产商、进口商以及零售商以充分的时间进行注册或销售库存,2004/24/EC规定了7年过渡期,允许以食品等各种身份在欧盟国家销售的草药产品销售至2011年3月31日。同时,该法规允许符合食品法规的非药用植物产品依据欧共体的食品法规进行管理,这也为中国出口欧盟的原料性中药产品留下了一些余地。

此项指令在全世界植物药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很多质疑,例如,该法令存在着明显的歧视性:2004 /24 /EC要求“所注册的植物用药必须要在欧盟境外至少有30年的药用历史,在欧盟境内至少有15年的使用历史,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非欧洲生产的植物药则很难提供在欧盟境内15年药用历史的证明,而欧洲植物药很容易提供这种证明。这样的规定对非欧洲产的草药存在明显的歧视。此外,高昂的注册费用也造成了大型植物药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不公平[4]。美国相关评论对2004/24/EC的实施也有“阴谋论”的说法,他们认为大型制药企业正在试图取缔所有的传统草药,该指令很有可能牵扯到国外大型植物药企业的利益[5]。尽管中国政府和企业对此也进行了积极应对,但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中药产品在欧盟市场的发展都会面临困境,其在欧盟国家还将主要作为食品补充剂以及植物药原料等受到监管。

2. 3 《食品补充剂协调指令》( 2002 /46 /EC)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2002年6月10日,发布了《食品补充剂协调指令》( 2002/46/EC) ,对保健食品进行统一管理。根据该指令规定,食品补充剂可以是单一成分或混合物,可以是液体或粉末,可以以胶囊、片剂、丸剂和其他相似的形式出现。食品补充剂可包括各种植物及草药提取物。所以根据该指令,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可作为食品补充剂的原料来使用。食品补充剂与普通食品一样,在欧盟整体的食品监管体系下受到监管[3]。

中药是中国的特色优势产业,但是目前中药材的质量却难以保证,很多中药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 的要求,产品难以进入欧盟国家。所以政府应大力引导和支持中药企业加强对中药材产品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管理体系,通过HACCP、ISO22000认证,实现对中药材安全生产的监控和管理,有效保证和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争取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Ecocent) 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agriculturalpractice of medicinal plant and animals,GAP) 认证,提高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4 《欧洲防伪药指令》( 2011 /62 /EU)

为防止假药流入正规销售渠道,2011年6月欧盟投票通过了原料药新指令2011/62/EU,就防止假药进入合法的供应链,对2001/83/EC进行了修订,2013年7月2日正式实施。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对原料植物和提取物的需求巨大,但中国生产的中药产品,仅能作为附加值很低的原料,而且仅仅占不足欧盟植物药市场份额的4%。2011 /62 /EU规定所有出口欧盟的药品均需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并保证活性成分只能在符合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 标准下生产。目前,中国出口欧盟的中药提取物等产品均未具备欧盟原料药资格,中国出口欧盟的中药产品均未真正作为原料药使用,中国生产的中药产品要进入欧盟植物药的主流原料药市场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 结语

甘肃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分析 篇2

罗尚泽

摘 要:近些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在利用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和战略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SWO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中药材贸易环境SWOT贸易环境分析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种植概况。甘肃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具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大等优势。截至2007年底,有2540种中药材品种资源,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地道药材品种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

(二)中药材加工概况。甘肃省拥有一定数量的初具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专利产品。

(三)中药材市场交易状况。甘肃大型的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镇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

二、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和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作出系统的评价,最终在增长型战略、混合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中选出最佳的竞争战略的方法。

(一)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基础上的资源优势。甘肃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2.甘肃省中药材产品品牌优势。甘肃省拥有一定规模的药品生产企业达到60余家。其中兰州佛慈是中国中药产业的鼻祖和奠基者,其产品在英国、东南亚影响广泛。

3.甘肃省拥有以地产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中药产品的显著优势。第一,当归系列产品。当归是甘肃省地道药材。当归丸等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是甘肃中药名牌产品。第二,黄(红)芪系列产品。黄(红)芪为甘肃省地道药材。经过深加工的贞芪扶正颗粒,被省政府授予“陇货精品”称号。第三,甘草系列产品。甘草素有“众药之王”的尊称。我省作为药品生产并形成规模的主要产品为复方甘草片,发挥了较好的规模效益。第四,大黄系列产品。大黄是我省五大宗地道药材之一。中药制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均以大黄为主药。

(二)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劣势分析

1.生产加工不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药农在栽培中药材时不能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为出口创汇埋下了隐患。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企业呈现出营销水平低,且以传统自营自销方式为支撑,缺乏联盟合作的意识。

3.企业自身积累不足。中药生产企业必须实行认证,技术改造后企业负担沉重、利率上升、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企业负担,导致甘肃省中药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困境,企业自身积累也出现严重不足。

(三)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机会分析

1.世界新需求。近年来,国际“回归自然”热不断升温,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为我省中药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入世后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将被取消。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可以平等地进入各国市场,这为甘肃中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中药文化不断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药纳入了药品管理体系或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

(四)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威胁分析

1.竞争对手的威胁。日本、韩国是除中国之外使用中药材最早、最普遍的国家,而且研发水平比较先进。

2.信息引导滞后。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指导和调控,生产盲目性较大。

3.东西文化差异导致中药材处于困难境地。我国出口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身份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并未以药品身份被承认。由此导致中药材的国际认知与需求处境困难。

4.不良事件对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造成的威胁。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材形象受损。

5.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严重。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用药安全和保护等措施,加强了中药材监管,制定并提高各种技术要求。

(五)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战略选择

在以上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基础上,进而得出扩大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战略选择。

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复杂且多变,任何一个企业都力图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新发展,针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所面对的内部约束和外部限制,单一战略选择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应选择混合型战略,在巩固原有的中药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进一步以创新产品冲击国际中药市场的空白。

三、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利用现代技术加工产品的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主要以原药材与初级加工品种的商品形式供应市场,缺乏集约经营规模。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甘肃省医药工业状况总体表现为多、小、散、弱。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技术改造能力弱。

(三)市场开发资金不足。甘肃制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改造资金靠自筹或贷款十分有限,多年来主要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

(四)中药材生产品牌化运作力度不足。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的强烈反差,集中反映在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开拓能力、营销组织形式、市场培育建设等方面的落后性。

(五)政府扶持力度相对欠缺。甘肃在中药材经营管理方面工作较为分散,由于缺乏全省协调性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组织,对于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这项战略工程,缺乏实施与落实机制。

(六)国外中药材产品市场绿色壁垒高筑。1.卫生检验和检疫制度;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3.绿色环境标志;4.绿色包装与标签绿色包装。

四、加快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

(一)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转变生产方式。结合国家实施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工作规定,对中药材按照最佳适宜种植区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

(二)促进市场集群化发展。巩固扩大甘肃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努力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三)发挥区域特色,树立品牌,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机制。不断扩大当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好“品牌兴业”的路子。

(四)全力拓展出口渠道,增加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拓展潜力巨大,是我省可以依托的基础市场;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大洋洲)逐渐承认中医与西医同等的合法地位,将有助于我省的出口;中药材在非洲地区也是备受关注,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五)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优化种质、合理引种、科学化管理与采收、规范化加工与炮制等手段的实施力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针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制定出系统化的综合应对策略。甘肃中药材种植要切实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确保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有效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陈霜华.国际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蔡文浩,王思文,赵霞.甘肃贸易环境的评价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J].开发研究,2007(04).

[3]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23.

[4]肖兴志,张.产业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5]赵仁军,廖朝林.中药材市场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6(4).[6]赵喜卓.紧盯国际市场活化优势资源拓展增效空间——加快甘肃省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1).

[7]王正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家族化经营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中药材市场的调查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6).

[8]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3(1).

[9]辛辰.甘肃中药材的分布特点与蕴藏量[J].西部论丛,2005(5).[10]李兆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7

我国中药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中药,对外贸易,综述

1 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1.1 进出口均有所增长

据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 从今年1月到10月份, 我国中药类商品贸易总额达到了20.46亿美元, 进出口同比增长均在20%左右, 而且贸易顺差为9.54亿美元 (如表1) 。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http://www.cccmhpie.org.cn/Pub/1757/19369.shtml)

1.2 贸易结构欠合理

我国中药类对外贸易商品主要包括: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材和中药饮品。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 我国中药类商品的出口额随产品附加值的增大而减少, 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出口额所占的比例最低, 增长相对乏力, 主要是以初级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为主。

1.3 贸易市场相对单一

从进出口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分布结构看, 我国中药对外贸易最明显的特点为:贸易对象多以周边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华裔社区为主, 分布单一, 向新的地区市场的拓展较慢。亚洲市场是中药的主导国际市场, 今年1月到8月份, 我国中药类产品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5.79%, 进口也占到了近50%, 而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额之和不足30%, 进口不足20%。 (见表2、表3) 。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http://www.cccmhpie.org.cn/Pub/3317/15337.shtml)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http://www.cccmhpie.org.cn/Pub/3317/15377.shtml)

2 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瓶颈分析

2.1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限制他国产品进入, 各国纷纷利用各种或复杂、或隐蔽的贸易性技术保护措施 (TBT) 来抬高技术门槛, 这是我国中药对外贸易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中药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 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很多出口中药因无法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或含违禁成分而遭拒售。

而且, 无论单方还是复方中药, 其化学成分大都是非常复杂的, 且这些中药的“君臣佐使”的相互协同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因此, 在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上也存在许多含混不清、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药理、毒理、剂型、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均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2 有强大的竞争对手

据Nutrition Business Journal杂志统计, 2005年, 整个北美地区植物药销售额占全球10.3%, 仅欧共体中的法国市场就超过整个北美地区, 其中的德国的天然植物药的市场更是一直占据全球首位;除此之外, 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在借鉴我国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利用其现代技术将从我国进口的中药原料进行进一步加工, 再出口, 也占据了部分的国际植物药市场。

2.3 知识产权的保护欠缺

尽管随着《专利法》、《商标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的实施,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但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祖传秘方长期流落民间, 有的被外商低价买走。“洋中药”也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专利, 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 占我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

2.4 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中医中药可谓唇齿相依, 中药发挥疗效必然要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基础, 中药发展必须与中医发展相伴才可实现。然而,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提供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的中医师 (包括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及中医见习中医师) 总共264023人, 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25%。因此, 中医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缺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 阻碍中药产品国际贸易。

2.5 中西文化差异

实现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 首先要面临目标市场对其身份的确定问题。但是,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对药品的界定有所不同, 中药在东道国是否属于药品变成了其进入该国的第一道“门槛”。例如, 美国对药品的基本要求是:化学成分要明确, 如果是复方制剂, 其中每一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 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都要清楚。

而且, 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常以古汉语为基础, 很少有规范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 更是很难被准确地译成外文。另外, 很多中药效用及药理作用的阐述, 多沿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 如阴阳五行等, 尚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加以证明。这就更加阻碍了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所谓“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的说法就道出了中医药在进军国际化市场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2.6 国际市场准入制度严格

欧美等国以食品形式对中药进行管理, 涉及到重金属限量和农残等问题, 也涉及到通过食品GMP标准和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等问题, 是对我国中药产品质量标准的考验。

另一方面, 中药的国际注册程序与规定非常复杂,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往往经历较长的注册与认证时间。例如, 同仁堂产品进入澳大利亚就历经了8年之久。

2.7 中药在国外市场需求弹性大

目前, 中药产品在国外多作为膳食补充剂、食品、食品添加剂等进行管理和使用, 从经济学上分析属于需求弹性相对比药品大的一类, 受经济危机和国民收入波动的影响大;而且, 即使有少数国家将中药作为药品管理, 但尚未将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民众的依赖性比医保类药品小。因此,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容易受到东道国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迎合国际化标准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相似市场, 制定了一系列的准入标准, 我国中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 毫无疑问地, 只有符合东道国的标准, 迎合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 质量标准是各国制定准入制度的最重要的方面, 因此, 只有全面及时地了解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有针对性地提高中药产业中的科技含量,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才能破除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重屏障, 实现健康的中药产品国际贸易。

3.2 在尊重东道国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

目前, 我国中药国际贸易的目的是将产品销往国外, 为东道国所用, 因此, 只有充分尊重其本土文化, 才能赢得其认同, 才能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例如, 要将药品的说明书等文件翻译成地道的东道国语言, 在做宣传的过程中要尊重本土文化, 等等。

另外, 在加强国内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 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培养相关的现代化中药人才, 与国际接轨, 以利于中药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国际贸易的实现。

3.3 效仿印度, 建立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

与我国相似, 印度有着宝贵的传统医药资源和使用经验, 面对传统医药国际化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冲击, 印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传统知识保护道路, 由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 (CSIR) 与印度的科技部和印度草医学、物理疗法、顺势疗法门, 健康和家庭福利部联合实施, 由150多位传统医学、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专家历时10年收集归类最终形成了印度专门的传统知识数字化图书馆 (TKDL) 。从此, 印度不用再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跟其他国家争夺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专利了。

相应地, 我国也可以考虑在现有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 从根本上捍卫我国的传统医药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的安全。

3.4 开拓成药和保健品市场, 健全国际贸易市场结构

如前所述, 我国的中药国际贸易结构不合理, 出口额较大的多是低技术附加值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等, 而对于成药和保健品的国际贸易情况并不乐观, 出口额小, 甚至许多品种还需要进口, 这是我国中药国际贸易的问题, 但同时也是机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西药副作用的增大, 国际市场对保健品特别是具有“简、便、验、廉”特点的中药类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中成药的认同度也在上升, 我们需要把握机遇, 精确分析国际市场, 制定相应的研发和营销策略, 开拓保健品和成药市场。

4 结语

面对复杂的中药国际市场, 我们要准确把握自身资源与内、外部环境, 抓住国内外植物药市场快速成长的历史机遇, 努力克服各类不利因素, 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营销战略, 使我国的中药产品国际贸易走得更快更稳。

另外, 实现较高的顺差是我们目前中药国际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从促进出口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中药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较少地考虑到了出口方面, 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些欠缺, 还需要以后进一步更加细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剑, 李铂.国际天然健康制品注册管理政策研究及我国中药国际注册思考[J].中国药事, 2007, 21 (9) :666-672.

[2]李刚.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 (2) :2.

[3]陈永法, 赵春艳.中药国际化的战略管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6) :1103-1104.

[4]张京卫.中药企业国际化经营障碍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

[5]杨巨平, 贾谦.从文化角度看“马兜铃酸事件”[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03, 5 (6) :72.

中药材市场调查报告 篇4

要想进入一个新的市场,调查是少不了的,有了市场,便有了行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药材市场调查报告,欢迎查看。

中药材市场,从传统淡旺季角度来讲正是处于由旺季向淡季过渡的时间节点,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销量并不如往年同期,已有伏天淡季的味道,XX年淡季来得要早。从区域板块来讲:河北地产区域品种领涨市场,大多数品种出现价格上涨。从商家投资信心来讲:长线投资商活跃;中短线投资商观望;加工专业户、下乡收购商贩购货热情提高,市场投资指数应该说是达到XX年以来的最高值。从品种监测数据来看:波动品种增多,且有逐步扩展势头,其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明显。总之:在XX年1季度中药材市场出现“小阳春”行情背景下,延续了上涨行情,并且逐步放大影响,为二季度中药材市场行情奠定了好的基础!

生产:份种植已基本到后期。虽然份药价上涨,也刺激了部分品种生产的增加,但因种植较强的季节性,整体扩种幅度并不大。XX年药材生产整体处于缩减势头。

销量: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结合常年经营商家反馈情况分析,抛开投资性、存储性“需求”,实际销量并不佳,仍保持低迷徘徊势头。

库存:销量下降,意味着库存增加,对于一些投资性品种,货源只是从农民、商贩手中集中到商家仓库中,从甲地到乙地,从分散到集中,并未进入实际生产、使用环节。从库存流通形态来讲:库存集中在商家群体的品种,尤其是少部分商家手中,有利于后期行情的发展;库存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品种,其行情波动相对较为缓慢。

信心指数:价格整体不高,虽然大多数品种与下跌粮价相比,并未达到“伤农”价格,但当前社会基础、生产力、消费水平、资金实力已上一大台阶,价格再跌空间已小。因此,农民卖货积极性不高,低价不售;商贩积极参与购销,加速货源流通;经营商家、加工户积极储备,在经营中寻求价涨收益,提高市场热度;投资商家已无套牢风险,虽无明确预期,但无价大跌的资金风险,通过时间换取收益而积极介入,加速市场升温。因此,份信心指数上涨。

投资指数:经济下行,各行各业生意难做,中药材价位不高,加之行情周期性波动,因此引来业内、业外资金的关注,投资指数处于上升势头。

持货指数:农民惜售;商家增加储备,信心得到恢复,持货指数也处于上升势头。

加工指数:因实际需求不足,国家监管力度加大,加工指数处于疲软势头。

价格指数:随着份涨价品种增多,带动市场整体价格指数翘头上扬,打破前期“胶着”状态。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商家信心,带动投资热情。

从以上8项指标来看:生产指标、信心指数、投资指数、持货指数、加工指数处于正方,对市场有利好作用;库存指标、销量指标、加工指数处于反方,对市场有利空作用,从指标分析来看:当前市场尚未形成统一,商家对后市走向仍有分歧,虽然利多指标多于利空指标,但利空指标中的库存、销量起决定性作用,利多指标多为多波动、情绪化指标,随着时间推移,如库存、销量仍不见好转,则将反过来影响利多指标。从目前看,市场情绪乐观,短期内市场有持续走强的信心支撑!

经济:从国家近期发布的份统计数据来看:M2增速下跌,民间投资断崖式下跌,说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XX年中国经济将更可能以L形态发展。经济下行,则支撑药材底部的工值、粮价也难有大波动。XX-XX年的“大牛市”借助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则当前经济状态则必然也会对价格发展起到压制作用。

政策:XX年,是食品、药品监管年,监管力度呈现加大势头。同时新药典的执行,也将影响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变化和调整,市场还处于“调整、适应期”。

天气:XX年最不确定的是天气因素,因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南涝北旱现象突出,势必会对一些品种生产、加工带来影响。在投资情绪高涨的背景下:稍微的利好因素都有可能被放大,从而带来价格的大幅波动,天气影响将成为XX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资金: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各阶层经济实力都是成倍的增加,药农、药商实力已大幅提高。在当前资本时代,资金跨行业流通更加方便、快捷。业内投资的增加,业外资金的流入,都将影响行情波动。

综合来看:经济下行压制价格;政策收紧影响销量;但天气和资金的不确定性,又导致行情的波动性。XX年行情发展将呈现更多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1.区域板块监测

河北地产区域板块涨幅高于份中药材整体市场走势。因河北地产板块于XX年、XX年已提前其它区域板块进入低谷调整期,因此,河北地产板块价格恢复也应早于其它区域板块品种。份,河北地产区域品种出现普涨,部分品种涨幅接近一倍。份中药材市场,河北地产区域品种表现不错,并且随着涨价品种增多,赚钱效应的示范,明显带动市场人气提升。

从我们监测的河北地产15个品种:天花粉从14-15元涨至20-25元,涨幅达40%。射干从前期的16-18元涨至28-30元,涨幅达70-80%。防风从10元涨至12-13元,涨幅达20-30%。山药从-4元涨至6-7元,涨幅达80%。菊花从18-20元涨至24-26元,涨幅达30%。白术从5元涨至7元,涨幅40%。紫菀从10元涨至12元,涨幅达20%。桔梗由18元升至22元,涨幅40%。白芷由4元涨至-6元,涨幅达30%。知母由13元涨至元,涨幅达15%。苦地丁虽未产新,但商家已提前关注。

从以上看出:河北地产品种呈现普涨局面,一改前几年低迷、疲软势头。多数品种价格上升,少部分品种行情也显坚挺。行情涨幅较快、较猛,资本介入增多。农民持货惜售,越涨越不卖;商家投资信心增强,资金持续介入,农民、商家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促进行情上涨。

从监测15个品种来看,涨幅明显品种达到10个,价格坚挺品种5个,没有下跌品种。其中涨幅超过50%以上的品种有2个,涨幅40%品种3个,涨幅20%品种4个,涨幅15%品种1个,说明地产市场整体走势较强,价格支撑因素较强,短期内,行情将持续坚挺。

河北地产板块涨幅第一,其次为四川产区,因麦冬强势上涨带动。甘肃品种高位平稳运行。东北品种涨跌不一,五味、平贝强势上涨,人参、细辛则显疲软。云南三

七、玛卡、草果等品种商家关注力度较高。其它区域板块:南方品种因多雨、北方品种则天旱,但因尚不明朗,多数行情平稳运行。

2.分类板块监测 大宗家种类品种两极分化,价低品种关注商多,价虽高,但有减产因素关注力度高;普通家种品种,行情不高不低,则商家关注力度小,行情多数疲软。野生品种多数面临产新,行情整体以疲软为主,因在新常态经济下,工值对野生药材支撑作用到底有无变化,还需随着产新深入来证实。二三类品种、小品种偶有热点出现,如吴萸、江西蔓荆子、枳实等都跃上高位。

从分类板块来看:家种品种关注力度提高;野生品种尚在犹豫观望,中小品种热点频出,说明市场利好因素在逐步聚集,将支撑市场短期内继续向好。

3.用药部位分类监测

根茎类:常用品种110个,其中上涨30个,占比28%。下降品种10个,占比仅9%,涨价品种多于跌价品种,反映在指数上则是趋势上涨,说明市场走势好于前期。

子仁类品种:常用监测品种90个,涨价品种15个,占比16%,跌价品种8个,占比9%,涨价品种仍多于跌价品种,从而侧证,市场仍处于强势。全草、花叶类品种:总监测数100个。涨价品种12个,占比12%;跌价品种10个,占比10%。

皮类、菌藻类:总监测数50个,涨价品种1个,跌价3个。说明市场当前实际销售并不景气,此类品种外围商较少关注。

动物类:监测品种50个,涨价3个,跌价3个。占比持平。

从以上监测数据来看:根茎类品种波动品种数量、波动幅度都要高于其它类品种。常用品种波动幅度高于不常用品种。

1.商家:对于长线投资商来说:因资金实力较大,可选择价位偏低品种适当入手;对于中短期投资商来说,还是应看经济、政策、需求等情况进一步明朗。对于常年经营商来说,应客观看待当前自己所经营品种现状,如果低价,可以适当增加储备。对于业外资金来说:随着用药质量的规范,中药材市场门槛提高,也应充分了解市场后方可入手。

2.厂家:随着价位波动频率的增加,厂家也应加强行情监测,对于自己用量较大的品种,应重点关注和跟踪;对于价位较低的品种,也应适当增加储备。

上一篇:会计收益报告的改进下一篇:整合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