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的社会康复

2024-05-13

工伤的社会康复(精选四篇)

工伤的社会康复 篇1

入院康复评定:

1.关节活动度 (ROM) :右膝关节屈曲88°, 伸直-5°;

2.手法肌力评定 (MMT) :股四头肌、绳肌3﹢级, 小腿肌力3﹢级;

3.步态:双拐跛行步态;

4.视觉模拟评分 (VAS) :6分;

5.平衡功能Berg评分:32分。

康复诊断:

1.右胫骨平台骨折术后;

2.右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3.右膝关节功能障碍。

康复目标:

1.短期目标:提高膝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肉力量;

2.长期目标:改善步态, 顺利回归家庭、工作岗位和社会。

治疗手段:

1.膝关节松动治疗, 股胫关节分离牵引, 髌骨上下滑动, 膝关节CPM训练, 20分钟/次, BID;

2.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训练椅、等速肌力训练, 循序渐进、递增负荷, 并加强臀大肌、腰背肌力量;

3.平衡功能训练:动态平衡板训练、单腿站立训练;

4.步态训练:包括双拐、单拐的使用;

5.理疗:缓解疼痛, 恢复疲劳。

治疗效果:

1.关节活动度 (ROM) 测量数据对比:右膝关节屈曲120°, 伸直0°。

2.手法肌力评定 (MMT) 对比:详见表1。

3.下肢围度测量对比 (单位:cm) :详见表2。

4.平衡功能对比:Berg评分治疗前32分, 康复治疗后55分。

5.步态对比:入院时扶双拐患肢屈曲离地, 单脚跛行, 康复后可独立行走。

治疗总结:

认识工伤康复 篇2

基本概念

工伤康复是指利用现代康复的理论和技术, 为工伤残疾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 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尽可能恢复和提高伤残职工的职业劳动能力, 从而促进伤残职工全面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

工伤康复、工伤赔偿和工伤预防构成了工伤保险的主要内容。借鉴国际工伤预防和康复经验, 探索并不断完善我国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服务体系, 是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迫切任务。

特点和内涵

工伤康复的本质是在工伤保险的范畴内将现代康复学应用于工伤职工这一特定的群体, 工伤康复属于康复的范畴, 其康复目的和原则是相同的, 但又有别于传统的医学康复, 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1. 特定的服务对象

工伤康复的服务主体是工伤伤残职工, 即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而引起残疾或功能障碍, 并经劳动保障部门确认的工伤职工, 实实在在地体现工伤保险对工伤职工利益的有效保护。工伤职工大多为青壮年劳动者, 因外伤或职业病而导致功能障碍, 而不同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

2. 明确的工作目标

工伤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工伤职工全面回归家庭、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 特别强调重返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工伤康复不同于针对残疾老人、残疾儿童和疾病致残对象的康复, 有着明显的工作、职业色彩, 在医疗康复的基础上, 围绕工作能力保持与再造这个核心, 通过专业化的职业康复评估与训练程序, 利用现有再就业社会资源促进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

3. 多种干预手段

除采用医疗康复的手段和技术提高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外, 还利用教育康复、社会康复的手段促进工伤职工重返社会, 大量地采用职业康复的技术和方法, 以促进工伤职工尽快重返工作岗位。此外, 工伤职工往往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 又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 突发的意外往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加上面临伤残补偿、单位安置等方面问题, 心理问题一般较其他疾病或损伤更为突出, 因此, 工伤康复强调全过程的心理干预与支持。

4. 较强的计划性

工伤康复在入院标准、治疗时间、所达目标和出院标准等方面均有较强的计划性。从工伤职工申请进工伤康复与一般疾病康复的比较行工伤康复开始, 整个康复过程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包括主管部门首先初步确定工伤康复期 (即进行工伤康复治疗的时间) , 康复工作人员拟定具体治疗计划及预期可达到的目标, 并通知社保主管部门备查, 严格按计划实施评定和治疗等。

5.政策性和专业性有机结合

工伤康复是康复学的独特分支,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同时, 由于工伤康复体现工伤保险职能, 依托于工伤保险体系, 因此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社会性。要较好地实施工伤康复, 必须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

6.强调多方位的沟通与协调

工伤康复除需做好医患沟通外, 还要协调工伤职工与其工作单位的关系, 以促使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和促进其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此外, 工伤康复机构还需定期与社保经办部门沟通, 加强协调, 以提高康复效率。

7.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工伤康复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 同样具有工伤保险的属性和基本原则, 即具有一定的补偿性和强制性;此外, 国际通用的“先康复后补偿”原则同样适用于我国, 部分地方就规定了社保主管部门有权力要求工伤职工先进行康复然后再进行伤残鉴定和工伤补偿。

8.特定的费用来源

对于工伤职工而言, 工伤康复实际上是一种工伤的待遇, 只不过这种待遇不是以补偿金的形式, 而是通过为工伤职工提供的各种康复服务来体现的, 这些服务的费用和成本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工伤康复的基本内容

工伤康复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既包括了工伤残疾预防、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以及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专业技术工作, 也包括了工伤康复政策、康复标准的制订以及工伤康复管理等社会工作。就我国现阶段工伤康复的发展水平而言, 工伤康复机构所开展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工伤医疗康复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2个方面, 工伤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仅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但前者是工伤康复的基础, 后者是工伤康复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

工伤康复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以下图示:

1.工伤医疗康复

工伤医疗康复主要是利用各种临床诊疗和康复治疗的手段, 改善和提高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3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 还包括手术、药物等进功能恢复的临床诊疗技术, 但更为重要的是康复治疗。

2.工伤康复工程

康复工程在工伤康复中的主要应用是康复辅助器具配置, 是指为工伤残疾者设计、制作和适配功能代偿器具, 是工伤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 工伤职工安装假肢、矫形器等康复辅助器具, 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费用。

3.工伤的职业康复

工伤的职业康复围绕工作能力的保持与再造这个核心, 通过专业化的职业康复评估与训练程序, 使工伤残疾职工重新恢复职业劳动能力。职业康复的目标是使工伤职工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 根据职业兴趣和身体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劳动, 从而促进他们参与或重新参与社会。并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 从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 在实际意义上融入社会。职业康复主要包括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训练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4.工伤的社会康复

如何完善工伤职业康复治疗程序 篇3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工伤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伤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伤职工个人及其家庭生活, 而且也由此造成了大量社会劳动力的丧失,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对工伤人员进行康复救治, 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是我们社保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也是工伤保险待遇其中重要一项, 也是工伤人员享受工伤权益的体现。

1. 工伤职业康复管理的现状

我企业工伤保险业务由用人单位、地区办事处和社保经办机构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企业职工发生工伤后, 由用人单位组织材料进行上报到地区办事处, 办事处进行审核汇总后, 上报社保经办机构, 再由经办机构进行审批。

工伤保险基金中,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费用支出占工伤基金总支出的百分之十左右, 职业康复费用又占工伤预防和康复总费用的50%以上, 所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伤康复审批程序, 做好工伤康复的审批工作, 是保障工伤基金合理支出和工伤职工及时得到康复救治的需要。

2009年之前, 本企业工伤康复治疗的审批, 办事处和社保经办机构, 都有审批权限, 都可以进行审批, 管理比较混乱, 存在着非常多的弊端。一是有时审批不够及时;二是经常出现丢单现象;三是审批标准不够严格;四是工伤职工、审批机构与康复定点医院三方矛盾突出。五是管理责任界限不清楚。以上的工伤康复审批程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就急需要得到修正和改进。

2. 工伤康复审批程序的设定

本企业2009年共认定工伤780例, 其中:死亡57例, 占7.3%;伤残723例, 占92.7%。神经性损伤、截瘫和关节功能受限等需要康复治疗的占三成。因此工伤康复治疗工作相对比较重要:一是要从工伤认定后劳动能力鉴定之前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审批;二是要在大量的工伤人员中进行筛选适合工伤康复的人员;三是严格避免“走过场”和“人情关”。

筛选人数和审批工作量比较大, 审批工作情况也比较复杂, 为此,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制定出以下工伤康复治疗审批程序。

2.1 需要康复治疗工伤人员的确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伤认定委员会在召开工伤例会中, 根据工伤发生过程, 伤情变化情况, 身心恢复状态, 从已认定的工伤人员当中, 选出神经性损伤、截瘫和关节功能受限等急需要恢复功能的工伤人员, 进行康复资格确认, 然后办理相关手续进行康复治疗。

2.2 签订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社保机构三方协议

协议明确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社保机构三方应尽的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包括:工伤康复的各项要求, 康复医院的选定, 各项规定纪律的约束, 康复治疗床费及治疗用药标准等。

2.3 签订工伤职业康复计划书

该康复计划为康复医院对工伤康复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会诊后, 做出的详细治疗计划。计划书要反映出: (1) .工伤患者病史特点; (2) .入院后查体情况; (3) .入院后常规检查; (4) .临床康复诊断; (5) 个体化康复计划; (6) 预计康复时间及康复预期; (7) 、预计康复费用。根据以上内容反映的客观情况, 进行协商增减变动项目后, 社会机构与康复医院双方签订康复计划书。

2.4 下发工伤职业康复终结通知书

工伤康复结束后, 由社保机构下发《工伤职业康复终结通知书》, 通知书一式三份, 一份工伤职工本人、一份用人单位、一份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2.5 收集工伤人员康复后反馈意见表

包括个人和单位反馈。反馈内容:一是工伤人员康复前后伤情变化情况;二是对定点康复医院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对社保机构康复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 工伤康复治疗审批流程

为了便于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清楚地了解掌握工伤康复治疗审批程序, 根据设定的工伤康复审批程序, 描画出 (1) → (11) 工伤康复审批流程, 载入办公网, 以备随时查询。

4. 对工伤康复审批争议的处理

对工伤康复审批有争议的, 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工伤人员填写《工伤康复争议评议确认事项申请表》, 向工伤康复专家评议委员会提出评议申请。对本级工伤康复专家评议委员会所做出结论仍有疑义的, 可以向上一级工伤康复专家评议委员会申请评议, 上级评议委员会评议结论为最终结论。

通过对本企业工伤康复治疗程序的分析与设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运用, 工伤康复治疗审批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是既满足了工伤职工及时得到康复治疗, 又保证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节支使用;二是既满足了工伤康复审批责任分工的需要, 又保证了工伤康复审批工作的顺畅。也使本企业大多数工伤职工恢复了其肌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 从而也促进了这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 重新又回到为社会创造价值, 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前进轨道。

注: (1) 社保机构从新认定的工伤职工中进行筛选; (2) 将筛选出需要康复的工伤人员通知地区办事处; (3) 地区办事处通知用人单位; (4) 用人单位通知需要康复的工伤职工本人; (5) 由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填写《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审批表》; (6) 用人单位将表送与地区办事处; (7) 地区办事处审核后报与社保机构; (8) 社保机构审批后, 通知康复医院; (9) 用人单位将工伤职工送到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10) 康复治疗结束后医院将工伤人员送回用人单位; (11) 康复医院向社保机构申请康复费用结算。

摘要:工伤职业康复是现代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工伤保险条例》首先把“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作为制定本条例的头条位置, 说明我国不仅重视工伤职工经济赔偿, 而且更加注重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伤康复也是近年来各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工作的重点内容, 但相对于工伤保险, 工伤康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课题, 工伤康复的治疗机构和治疗形式也是多样化, 其中也难免会出现康复治疗的误区。本文通过对本企业工伤康复经办流程, 审批形式等全面进行详细分析, 得到一个既能保证日益增长的工伤保险成本支出要求, 又能满足工伤职工康复的实际需要, 既能符合现行规章制度, 又能方便工作管理的工伤康复经办审批程序。

工伤的社会康复 篇4

一、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工伤康复的优势分析

(一) 有效保证工伤职工的医疗安全

工伤职工虽然身份特殊, 但从根本上说, 其仍是患者。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 对工伤职工、康复医疗机构、工伤保险管理机构来说, 医疗安全无疑仍是重中之重。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 医疗技术的进步, 许多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但在其康复过程中, 仍会遇到许多医疗问题, 有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甚至有些轻伤患者, 在其恢复过程中, 可能由于一些很小的问题, 未能及时发现处理, 导致病情加重, 影响其最终的功能。

面对这些潜在的医疗风险, 大型综合性医院具备的多学科技术支持、先进医疗设备的优势, 可有效避免以上风险的发生, 最大程度保障工伤职工的安全。例如, 曾有位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治疗的高位脊髓损伤工伤患者, 经前期积极抢救、手术治疗, 生命得以挽救, 但在康复治疗阶段早期, 出现持续高热,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一度生命垂危, 经过医院感染科、泌尿外科、ICU、骨科等科室的联合会诊, 考虑其高热原因与其排尿障碍、长期使用尿管有关, 后经泌尿外科行膀胱造瘘术后, 患者体温逐渐下降, 后一直平稳;另有位工伤患者左髌骨骨折3个月后行康复治疗, 就其创伤来说, 算得上很轻, 但入院第一天医师查体就发现该患者左下肢明显肿胀, 压痛, 随即与介入科联系会诊检查, 第二天便明确为大隐静脉血栓形成,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

(二) 有利于早期康复治疗介入, 提高康复效果

危重工伤职工大多第一时间被送往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救治, 但往往经过抢救, 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以便及时处理。如果等到病情完全稳定, 再出院至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可能已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对于许多患者来说, 早期康复治疗的用时更少, 效果更好, 康复费用也更少。工伤康复中心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 与神经内外科、骨科、感染科、ICU等科室密切协作, 在工伤职工创伤或发病早期, 即可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为其功能康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 一位重度颅脑损伤的工伤患者可能需要在神经外科治疗观察较长的一段时间, 但通过与康复医学科合作, 在早期即可为其制定一整套的康复治疗计划, 包括高压氧、针灸、理疗及床边被动活动等, 并指导其陪护人员保证该患者合理的体位摆放, 有效减少了长期卧床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压疮、呼吸及泌尿感染等继发性疾病的发生, 为下一步的康复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有利于工伤康复工作的监督管理

在一个大中型城市, 承担工伤职工临床医疗工作的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可能有数十家, 甚至上百家。但各家医疗机构各临床科室的康复医疗观念普及程度不一, 各医院的康复医疗服务水平层次不一。大部分临床医生对工伤职工潜在的功能障碍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或预防性治疗, 使得许多工伤职工并不能真正享受到规范有效的康复服务。例如, 骨折的工伤职工在手术后病情平稳即出院回家休养, 待发现因制动致关节僵硬后却不知如何处理, 即使想到了寻求康复治疗也因错过了康复时机而导致康复疗程延长, 甚至影响其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工伤康复中心, 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可以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 有效促进工伤康复业务流程更清晰, 工伤康复管理机构、经办机构、服务机构职能更明确。例如, 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可以出台《工伤康复管理办法》、《工伤康复中心年度考核评分细则》等文件, 并与大型综合性医院签订《工伤保险定点康复治疗服务协议书》, 以规范双方的行为及职责。此外, 还可以成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工会及大型综合性医院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工伤康复管理委员会加强管理, 进一步促进工伤康复工作的开展。同时, 亦可成立相应的工伤康复管理办公室, 通过每季度举行的工伤康复管理会议, 同工伤康复中心及时沟通, 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在有条件的地区, 还可以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伤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技术指导。

(四) 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对于很多工伤患者来说, 康复治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此期间, 其病情可能随时变化。例如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力可能增高, 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可能发生愈合缓慢或移位, 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发生褥疮、感染等并发症, 这些突发问题的处理除了需要康复医师的密切观察及临床经验外, 也离不开辅助检查、治疗设备的帮助。而许多大型设备如核磁共振、多排CT、血管造影仪器等, 动辄以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计, 且需要富有经验的技师及医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而现阶段大型综合性医院基本都已具备这些医疗技术条件。若再建立单独的工伤康复医疗机构, 不但医疗设备的采购需要大量经费, 更重要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建立一支有效的人才队伍。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工伤康复, 工伤职工可共享其技术、设备等先进的医疗资源, 节约工伤保险基金。

二、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工伤康复面临的困难与发展路径

(一) 工伤职业康复当前还难以全面开展

工伤康复的最终目的是使工伤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如何确定工伤患者能否胜任原来的工作岗位, 工作质量和效率与发生工伤前相比究竟有何变化, 目前我国仍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 而这势必影响到工伤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当前, 我国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发达国家为无法重返原工作岗位的工伤患者提供职业康复的经验, 开展了部分职业康复的工作, 为工伤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帮助。但由于政府、企业、医院及职工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模式难以确定, 加之其所采用的设备及方法多为从国外直接引进, 在许多方面不合国情, 花费巨大, 难以推广。因此, 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伤职业康复标准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工伤康复工作的关键。

(二) 工伤康复辅助器具的支持与应用不够完善

工伤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对工伤职工进行功能锻炼, 必要辅助器具的应用对很多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经费问题, 很多患者无法获得相应的辅助器具, 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康复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工作, 更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残联等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三) 工伤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上一篇:营林技术运用下一篇:资金管理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