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中美贸易战结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消费作为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投资不景气和进出口受贸易战影响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第一动力。2018年,消费支出最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6.2%,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第一篇: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人们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研究,随着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作为市场投资者之一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状况,通过对比我国的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新领域发展中的不足,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碳金融”来源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世界银行金融部定义碳金融为泛指以购买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融资。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

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战略转型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于这样一个双赢选择,它已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攻方向。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实践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创新

21 积极推动绿色信贷发展

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申请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作为放贷决策依据的信贷经营制度,即向低碳、环保的信贷申请者或项目予以贷款,推迟或取消无法达到环境标准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予以贷款,推迟或取消无法达到环保标准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信贷资金的发放,甚至收回这些企业和项目已有的信贷资金。

从国际实践经验的发展来看,绿色信贷目前主要有七类:项目融资、绿色信用卡、运输贷款、汽车贷款、商业建筑贷款、房屋净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国际银行不断积极为低碳项目提供贷款。例如,花旗银行对可再生能源的信贷支持强劲。从2007年开始,花旗在中国用于支持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超过8000多万美元,其中包括4家太阳能公司和1家风力发电公司。

22 积极探索发展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等业务

国际主流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主要是通过设立基金投资低碳消耗或环境友好型项目或企业,主要有挂钩低碳消耗型公司表现的基金、参与碳信用交易市场的基金、参与巨灾债券市场的基金、参与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基金和挂钩可替代能源表现的基金。如德意志银行推出挂钩“德银气候保护基金”和挂钩“德银DWS环境气候变化基金”的基金。

除基金外,很多银行的低碳投资业务还包括绿色风险投资等。商业银行典型的绿色风险投资项目是花旗集团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倡导发起的“新风险投资”项目。

23 推出并签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准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和赤道原则,特别是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赤道原则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建立了金融机构新的行业基准,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义务,此原则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基准。这套自愿原则于2003年6月出台,先后在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69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承诺接受这些原则,由此管理的项目融资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

此外,国际社会还发起了《联合国全球契约》、《联合国规划署行动》、《碳披露项目》、《全球报告倡议》、《联合国负责人投资原则》、《气候原则》等,也分别有银行签署加入并承诺遵守。

24 建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环境管理体系

全球主流银行一般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9负责起草的ISO14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碳金融对策尽可能嵌入到各组织结构和各条业务线的侦测、程序和流程中,系统化的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具体措施包括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购买可再生资源生产的能源,使用绿色节能建筑,消减纸张消耗量,建立视频电话系统减少差旅活动,采纳可持续采购政策等,以尽可能地减少银行日常运营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碳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31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1)国内国际改善民生的需要。

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亿“气候难民”,许多非洲国家将是重灾区。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8至13厘米。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海平面上升、热浪袭击增加、物种变化加剧、人类健康受威胁及经济损失加剧,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做为金融业支柱的商业银行更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低碳革命中,为国内国际民生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我国政府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这些工作需要银行业的积极参与,通过金融业务的限制和支持,推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贯彻实施。

(3)银行业社会责任提升的需要。

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等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即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特征。

银行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发挥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商业银行既要服务于经济,在推动节能减排贷款实施过程中,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应当关心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4)银行业盈利能力增长的需要。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动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

毫无疑问,那些能够将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洞察力整合到贷款决策中的银行,以及对创新充满激情并拥有活跃而健康的创新流程的银行,将拥有潜在的竞争优势,并令其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从而保护他们自己以及客户的市场地位。

32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1)大力发展低碳信贷业务。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绿色信贷投资。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一条龙”系列。中国工商银行则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切入点,积极拓宽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

(2)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

国内兴业银行的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商模式(EMC),金融租赁模式等,有效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中国农业银行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碳排放交易这一商机,先后与多家企业达成了CDM项目合作意向,涵盖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清洁发展项目。

(3)适时开展碳金融中介业务。

一方面,开发了与碳排放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在2007年8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美元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欧洲气候交易所(ECX)上市、欧盟第二阶段的“欧盟排碳配额”(EUA)期货合约。该理财产品收益较高,深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开发低碳信用卡。2010年1月28日,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在京推出的中国低碳信用卡是国内首张低碳主题的信用卡。该卡具备信用卡的基本功能,同时持卡人还可购买相应的碳排减量。

33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对“碳金融”具体的认识不足。

这一新概念是伴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引入国内的,其发展时间并不长,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仍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其运作模式、操作方法、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等认识还是处于比较低层次水平上。

(2)人才储备不足,缺少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和技术。

碳金融业务操作中急需熟悉环境与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由于国内对碳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商业银行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在评价项目的环境风险时,过度依赖外部环境专家对项目提供的评估意见,不能独立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使很多商业银行不敢贸然介入其中。

(3)商业银行缺乏规避碳金融业务风险的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等。此外,像碳期货、碳期权等这些有助于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的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目前没有发展,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这使得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大大增加。

332 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国内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尚不健全。

要发展碳金融业务,离不开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倘若参与CDM项目,其涉及了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继而派生出较复杂的法律关系,尤其是与外国金融机构、CER需求方的法律关系更涉及到法律适用、地域管辖权等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不仅对相关的法律问题认识不够深入,而且关于“碳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也还没能够与国际接轨。

(2)缺乏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目前,国内还没有本土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刚刚起步,既没有碳证券、碳基金、碳期货、碳掉期交易等类型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也没有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虽然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种类较多,但这些市场主要以国家或地区为基础,在市场制度安排上差异较大,不同市场之间还不能直接进行跨市交易,碳金融市场处于高度分割状态,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

34 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启示与建议

341 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国内金融界一直以来对企业社会责任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了解不深、重视不够。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的盈利与纳税、慈善募捐,其核心应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和增加社会福利。因此,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和思路,重视银行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供银行服务,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改进与增加社区福利,履行银行的社会责任。银行的重大投资和贷款决策应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风险,集中资源到可为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和项目上来,提高银行资产组合的质量;同时充分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金融创新商机(例如本行的能效融资),积极开发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生物多样化保护、小额信贷等,这种探索应更具商业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

342 对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几点建议

(1)理念先行,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应将“碳金融”从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为制度的制约,认识到碳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更能够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因此,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该积极健全机构,成立专门负责碳金融业务的部门。

(2)培养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作为新兴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需要熟悉环境与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操作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系统内部进行重组或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同时从外资银行招募专业人士,并聘请一些社会和环境专家或行业环保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团队。

(3)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碳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是新型的复杂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业要开发出用于规避碳金融业务风险的一套机制,借鉴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创新用于规避风险碳金融延伸功能产品。

(4)完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协调力度,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使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与国际尽快接轨。同时国家应积极出台一些支持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职能政策,鼓励银行业不断创新发展。

(5)探索多方合作推动国内碳金融市场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寻求更多的合作形式,积极推动国内碳金融市场建设。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国内碳金融服务中介合作,通过参与筹建或者入股北京、上海、天津碳交易市场,参与筹备碳交易基金,推动搭建统一的国内碳交易平台,以改变目前中国CDM项目业主与国外买方交易时分散谈判导致的售价偏低局面。

4 结论

国外商业银行有关碳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深入开展,并取得了相当成果,有效地推动着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反观国内,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但各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还只是刚刚起步。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行者经验,针对自身的不足,努力克服不利因素,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10,(6).

[2]张璐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创新与突破[J]武汉金融,2010,(5).

[3]杨波,肖苏原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0,(8).

[4]吉丽星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10).

[5]冯守尊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J]金融博览,2009,(4).

作者:屈晓静 徐娜

第二篇: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中美贸易战结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消费作为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投资不景气和进出口受贸易战影响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第一动力。2018年,消费支出最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6.2%,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将会带来持续性的消费升级,所以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下,转账和异地手续费的取消、个人账户的受限、和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等,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促使银行进行转型升级。在大消费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成为零售业务大力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成为各家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科技风控

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全力发展消费金融,助力培育消费领域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现阶段消费经济快速发展、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居民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金融需求日益增加,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的成熟发展运用为消费金融业务转型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利。

第一,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对于时代进步作出的反馈不够及时,消费金融也长时间停留在传统的信用卡消费和个人一般消费贷款业务上,对于新型的消费金融业务涉足较浅,近几年商业银行开始借助金融科技发力开拓新的消费金融业务。

第二,消费金融产品日趋丰富,在巩同传统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不断以客户为中心,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体系,不断推出了装修、旅游和家庭耐用品消费等新型金融产品,同时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在客户细分上,也针对不同目标客户需求,将其纳入符合设定产品条件的白名单客户。发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借助官网于机银行APP等,开展纯线上模式,以在线秒批、在线提款、随用随还的便捷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渠道和更优质的客户体验,金融服务和消费场景融合的场景金融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的发展趋势。将金融产品融入具体的场景中,利用客户信息大数据、智能识别和个人信用用像机制,逐步从人工转向自动化的智能审批模式。

第三,信用卡在银行消费金融体系中作用越来越大,2013年至今,信用卡的介质也产牛变化,实体卡和虚拟卡并重存在,也使信用卡从线下转战到移动端于机互联网支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信用卡发卡量再次迎来一波快速发展的机会,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5.88亿张,同比增幅达26.35%,2002年至2017年,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复合增速为23.77%,这都表明信用卡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重要。同时信用卡贷款余额占总消费贷款余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以信用卡为载体,拓展多种信用卡服务,信用卡现金分期、消费账单分期和各种特定专项分期等业务,使得银行消费金融更加深入场景,用相对优惠的于续费率和效率,也吸引了大量客户使用信用卡。针对信用卡客户,各家商业银行也有不同专属优惠政策和积分政策,并加强与各大购物平台的合作,使得信用卡业务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使银行消费金融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深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金融科技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是传统的经营模式,线上经营转型缓慢,线上服务有待完善,给消费者带来的服务体验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的信贷消费欲求。其次,商业银行的消费场景化不足,当下商业银行营销方式主要还是采用线下主动营销模式,利用线上场景来获得目标客户的营销方式有所欠缺,这也造成商业银行的成本高、效率低,使得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缓慢,也使得银行错过抢占消费金融市场的有利时机。

(二)消费金融风控服务体系不完善

商业银行当下的风控大都依赖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没有引入外部试点机构的信用评分,同时自己的内部风控系统未建立完善,没有独立的消费金融部门,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业务服务体系,经营能力有待提升。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因为顾虑风险识别不足而不去放贷,一些新客户的资料收集困难造成审核速度缓慢,影响了客户的消费体验,也推开了很多潜在客户。不仅使得银行的审核成本较高,也增加了客户的时间成本,这也影响了潜在客户的消费金融贷款欲望。

(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时代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变得丰富多样,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现在,银行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忽视了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缺乏提供服务型的消费金融产品,像出围旅游、个人健康、出围深造、参加境外培训等新消费动力仍需重点培育。由于费用较高,许多客户也有想进行消费信贷的需求,還有一些金额较小的商品消费信贷,银行却忽视了,因此不利于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四、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消费金融业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深化改革,银行的利润增长点越来越少,发展零售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点,零售业务在银行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提升消费金融的战略地位,以创新引领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客户进行分析筛选,对原有产品的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尽快实现产品的便捷、灵活和目标客户定制化,提升零售客户服务和消费金融经营效能。

(二)强化消费金融风控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拥有的客户信息,在借力金融科技整合内部客户数据资源的同时,在商业银行和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创建信息的共享平台,还可以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如与优质的电商平台、其他信用机构、公共记录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场景进行目标细分,建立差异化风控模型,运用大数据进行进行客户数据的批量整合、甄别和筛选,创建出一套新的智能自动化的贷款流程,包括目标客户信用解析、贷款偿还风险预判等,建立贷后监测系统,防范客户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培养熟知信贷风险管理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结合用户需求,创建新型消费金融服务模式,逐步提高风控体系的完整性。

(三)开发多样化消费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应紧跟时代步伐,加陕消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才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信贷需求。不仅要在产品种类上创新,还要给客户提供多种信贷方式选择,可能的话可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让客户更加自由地去选择组合信贷产品。在优化线下产品的同时,积极加快线上渠道布局,加大消费金融软件的优化发展,同时加强在移动端的覆盖。拓展新兴领域,把消费金融产品和具体场景相融合,积极同第三方合作,丰富多场景覆盖,让客户在日常消费中随时都能享受到银行提供的优质服务,让客户体验到消费金融的方便陕捷。消费金融场景化将成为未来传统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娜.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与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姜宝泉,谭莹.消费金融与银行转型[J]中国金融2016(11)

[3]苏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02:127- 128

[4]张伟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实践[J]中国城市金融2017( 10)

[5]周昆平.如何通过发展金融科技优化金融服务[J]银行家,2017,(1):116- 117

作者:张华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大数据技术逐渐应用在经济领城的建设中,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以应对各种挑战。文章从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问题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操作系统落后、数据联网程度不高,以及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等现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行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3.05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企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较为丰富的数据信息,同时,互联网云存储与云计算的功能及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运用,能够降低信息收集的成本,提升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质量。大数据的运用和筛选,还可以甄别出消费者的各类习惯,从而更高效地识别出个体需求,这是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伟大进步。随着信息时代技术的运用,较低的监管门槛使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琳琅满目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诸如网络理财、网络保险、互联网信贷等在线金融服务也相继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其中不乏非法的互联网集资、融资平台,以欺诈为目的攫取普通消费者的资金,给整个金融信用体系造成了重大危害。因此,需要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结合网络社会发展滋生出的切实需求,优化自身的金融產品策略,充分开发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为规范我国信贷体系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1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问题

1.1传统经营思路亟待改变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较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区域化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虽然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客户资源,但是传统的经营策略均着眼于当地区域内客户,而排斥区域外的客户,由此,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增长的速度也被动的取决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当前全球化经营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并不一定会局限某一个固定区域,跨区域的企业集团比比皆是,一个大型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遍布全国各地,个人客户流动性也很高,一个客户主体在多地有业务需求的情况大量存在。因此,跨区域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地体现出来。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消除区域化的影响,于是互联网产品随时随处可用的优势与当下的需求完美契合。而商业银行稍显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与现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的大环境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商业银行快速适应互联网社会的发展要求。

1.2业务操作系统落后

目前,为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把外部侵入风险降到最低,商业银行信息处理系统往往处于独立的运行环境中。较多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体系大多更新于2010年左右,那时的技术要求与当下的信息交互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下,多数商业银行办理业务还需要实地操作,尤其在识别真伪方面需要人工检查复核,业务操作时间较长,体验感较差。而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利用各类识别技术,已经实现在线审核、在线办理等服务,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签约。在这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的系统亟待优化。

1.3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相对保守

就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在控制风险方面,强调授权与层级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决策相对较慢,行事相对保守。从经营发展的角度,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主要源于微薄的息差,而保证储户的资金安全是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导致银行在控制风险方面,思想受到较为严重的束缚,获得银行授信支持的多为传统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因而其能够为新兴企业的发展塑造较为自由和实时信息互通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思维开放的新兴企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抵押、质押等防范风险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求,中央企业、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也通常慢于民营企业和新兴行业,商业银行对大型传统企业的高度依赖,导致自身发展速度缓慢。较为开放的理念和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才能使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社会的经营中获得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能够为企业招募到更为优质的人才,促进行业的长期发展。

1.4产品种类缺乏创新,同质化明显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较快,也催生出很多需求,伴随着各类需求,花样众多的互联网产品也井喷式的出现,很多互联网企业运用开放式的思维,结合大数据分析,在产品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在支付方面,阿里巴巴公司早已率先研发支付宝,还有众多支付公司推出了类似银联的三方支付平台。收益增值方面,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微信零钱等已经深入人心。借贷类产品如近年相继出现的花呗、京东白条、小米借贷等产品也花样繁多。传统商业银行整体发展速度较互联网发展速度迟缓,整体上采取稳健而保守的经营策略,在产品收益、产品种类和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均处于下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高效快捷的契合广大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在逐步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利润。

2需要大胆创新,丰富产品设计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制约较多,决策半径较长,在某些领域方面受到了众多互联网产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结合互联网技术,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很多银行也先后开发了有价值的金融业务和产品。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15年一年我国就有20家以上的商业银行开发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商业银行所开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努力迎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以期减少互联网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但是这些产品通常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时,随着互联网企业在相关产品和投资金额领域的不断发展,其业务范围也逐渐向票据和债券等方面扩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在线开卡、线上理财等业务,但是从当前商业银行网上产品的业务来看,即使其包装和载体上具有一定的改进,但是其内容和本质并没有太大突破,并且,各家商业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及其他互联网业务在功能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很少有差异化经营。

在当前形势下,任何事物都会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也促进了新型服务与产品的出现和创新。消费者需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结合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选择与自身要求较为一致的产品。商业银行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摆脱区域内经营的束缚,互联网社会是一个全方位交互的社会,业务范围早已经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域,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也没必要自我束缚,而应跟上时代步伐,不管个人业务还是公司业务,拓宽市场渠道,开拓更多客户,伴随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的客户一同成长,才能有利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

(2)产品需要更加丰富,更易使用。产品种类、期限、收益需要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可增加更为便利的账户功能,用一站式服务的思维,提升用户对于商业银行的满意度和依赖性。除了重视个人客户服务外,同时开发公司业务手机APP,服务于公司金融客户,便于企业高层和财务人员及时查看、操作各类业务,提升公司客户用户体验。

(3)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挖掘客户需求,提升精准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也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多种渠道规避运营风险。

(4)简化业务操作手续,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识别防范风险,与相关部门联网实现信息交互,更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甄别加强風险管控的手段。

3加强运营转型,拓宽金融服务途径

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应该发挥自身独有的先发优势,但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勇于对传统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开拓自身的经营渠道。首先,在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开发新型业务的时候,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创新服务模式,从而为用户打造更加高品质的金融服务。其次,在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对自身金融业务的电子途径进行优化,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渐将线下业务向线上发展。最后,在经营方面,商业银行应该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敏锐度,结合大数据和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寻找更多的差异化服务契机,建设具有特色的商业银行。

4结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范围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也推动了传统银行加快转型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抓住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机遇,对自身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进行创新,在经营思路方面也需要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占得先机,提升市场竞争力,确保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肖麒麟.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颜臣.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3]袁露苦.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6.

[4]陈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5]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6]段娟.第三方电子支付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作者:刘兴

上一篇:数字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