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2022-09-11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不起诉制度, 既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及存疑不起诉。由于人民检察院对于案件的审查起诉具有相应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新刑事诉讼法中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制度的设定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检察机关工作量大幅增加, 因而使得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能够形成一套明确而合理的程序, 进而减少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发生,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具体体现在:

⒈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 使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免于被追诉, 并能够尽早回归社会, 给予了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大大减少了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进而消除社会的歧视, 将他们与一般的犯罪分子区分开来。

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 能够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受心理辅导、社区矫正和相应的法律教育, 帮助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减少其日后犯罪的可能性, 修复其破损的社会关系, 对未成年人犯罪达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⒊新刑诉法规定, 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做出前, 人民检察院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意见, 这将进一步带动刑事和解。因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罪名较轻, 而且可能会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并要求未成年人有悔罪表现, 这就为刑事和解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向被害人进行赔礼道歉和损害赔偿后, 一般会取得被害人谅解, 进而达成刑事和解。

(二)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1. 对于罪名的确定

新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于刑法分则第四、五、六章, 罪名只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以上罪名具体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类:

(1) 刑法分则第二章之外的过失犯罪。

(2) 故意轻伤害犯罪。

(3) 较轻微的侵犯财产权利犯罪。

(4) 较轻微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

2. 对于刑罚的确定

新刑诉法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罪名, 而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为侵犯通信自由罪和偷越国 (边) 境罪。这就将刑法分则四、五、六章中的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排除在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之外。

3. 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确定

附条件不起诉应视为微罪不起诉的发展和延伸。符合起诉条件即为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2) 证据确实充分。

(3) 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4. 对于确有悔罪表现的确定

附条件不起诉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代价惩罚犯罪嫌疑人, 对其进行相应教育, 使其尽早回归社会。如果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 其人身危害性将继续存在, 对社会将造成潜在威胁, 而且也无法真正达到对其进行教育的目的。所以附条件不起诉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经过教育后能真诚悔过, 愿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弥补给对方造成的伤害。而对于经过教育仍然态度强硬、拒不认罪或一再翻供的犯罪嫌疑人则要慎重使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三)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程序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做出了相应制度规定, 其中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以前, 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公安机关可以要求复议、提请复核, 被害人可以提出申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 检察机关应当提起公诉。因此综上, 附条件不起诉的程序应为:

1. 承办人员提出附条件不起诉意见并报检察长批准。

2. 征求公安机关及被害人意见。

公安机关负责侦查, 对案件有全方位了解, 征求公安机关意见可以使检察官全面考量案件事实, 同时接受外部监督。而目前在我国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应充分注意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事前不征得被害人的同意, 很可能会损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甚至造成徇私枉法的可能性。

3. 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意见。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的诉讼权利, 且能使犯罪嫌疑人自愿接受以其他条件代替刑事处罚, 真正做到感化和教育。同时犯罪嫌疑人也有权利将案件提交法院审理。

4. 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5. 考验期满作出不起诉决定。

(四) 附条件不起诉的撤销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在考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提起公诉:

1. 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

2.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 情节严重的。

其中第一条很好理解, 但是第二条中“情节严重”在实践中并不能很容易确定。个人认为, 这里的“情节严重”并不是刑事司法中手段恶劣、作案次数特别多、数额特别巨大等情节, 而是应理解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次数较多, 达到三次的。这就需要检察人员自身素质过硬, 且有丰富的办案经验, 能够对未成年人是否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是否公共和他人利益有严重威胁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审查。个人认为“情节严重“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被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后, 在考验期又因实施同种行为被治安处罚的。

(2) 多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

(3) 未履行考察期间的义务达三项以上或者多次违反同一禁止性规定的。

(4) 实施了考验期满仍无法消除其社会危险性的行为。

(五)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效果

附条件不起诉并不同于相对不起诉及酌定不起诉, 而是检察机关暂时搁置其自由裁量权的一种行为, 因此其产生的法律效果也不等同于其他形式的不起诉。具体如下:

⒈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做出之后

(1) 公诉审限中止。

(2) 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 应变更强制措施, 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属于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应立即返还犯罪嫌疑人, 没有必要扣押、查封的财产应当解除扣押、查封。

⒉附条件不起诉期间, 犯罪嫌疑人遵守规定、履行义务, 考验期满之后

(1) 人民检察院应当做出不起诉决定。

(2) 应立即解除强制措施, 交付保证金的, 应立即发还保证金。

(3) 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 检察机关应当提出检察意见, 移送有关主管单位处理, 有关主管单位应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检察机关。

(4) 未发现新证据、新犯罪事实的情况下, 检察机关不得对同一案件再行起诉。

(5) 对于不起诉决定, 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 应当视同相对不起诉处理。

二、附条件不起诉在实践中的完善

(一) 对于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在实践中的其它考量

个人认为, 对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使用, 除要求情节轻微, 属于刑法分则第四、五、六章的罪名之外, 为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尽量对其进行教育, 尽最大努力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挽救, 对于符合以下条件的, 检察官亦可进行衡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⒈属于犯罪中止且并未造成损害后果。

⒉属于犯罪预备或者犯罪未遂。

⒊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而造成不应有损害。

⒋属于从犯、胁从犯, 或被诱骗参加犯罪。

⒌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而造成的不应有之损害。

⒍被害人自身有重大过错。

⒎有自首或立功情节。

⒏案发后积极弥补被害人经济损失, 取得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谅解的。

⒐属于初犯、偶犯或过失犯罪。

(二) 对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 对犯罪嫌疑人是否确有悔罪表现是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确定一个人是否确有悔罪表现不能只凭其言辞供述就做出轻率判断, 而是需要从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及犯罪前后行为表现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进而做出综合判断。

而要做到这样复杂的社会调查活动, 单凭检察系统工作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个人认为应当以检察机关为主, 同时充分调动社区、街道、学校、相关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力量全方位调查, 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书面形式对相关社会组织予以委托。在形式上, 应充分利用走访社区群众、电话调查、调取在校表现、调查家庭情况等多种方式从多角度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衡量其社会危险性, 在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相关报告呈交检察长, 从而为是否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制定依据。

(三) 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借鉴

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法院判处有罪的人, 而被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并没有经过定罪量刑, 因此被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不属于社区矫正的对象。尽管如此, 我们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时仍可以借鉴社区矫正的相关做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⒈检察机关通过寻求社区矫正部门的支持,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责任教育, 使其悔过自新。

⒉可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生活、法律、心理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及生活帮助给予他们关怀与温暖。

⒊限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入不良场所, 禁止其与不良人员接触。

⒋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教育, 使其意识到对被害人所造成的痛苦与损失。

⒌考验期满, 做出不起诉决定后, 检察机关亦应做好案后跟踪回访工作, 确保矫正效果得以长期巩固。

(四) 对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积极义务的增加

目前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一些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消极义务, 而没有规定其应当采取什么积极措施去弥补损害。因此,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积极义务, 以促进其改过自新, 争取得到被害人原谅。

⒈向被害人做出书面道歉、悔改及保证。

⒉在一定期限内赔偿被害人损失。

⒊提供公益劳动, 参加公益活动。

⒋接受医疗检查, 采取措施解除瘾癖, 接受药物治疗。

⒌定期向检察机关书面汇报思想状况。

三、结语

总之, 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确认了人民检察院为监管主体, 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检察人员要熟悉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 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相关领域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惩罚犯罪与感化、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检察系统亦应通过与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合作, 多角度多方面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调查力度、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 进而最终形成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帮教的良好氛围, 切实达到惩罚与预防犯罪相结合, 使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为社会的和谐安康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 离婚率逐渐走高, 传统的家庭关系受到冲击, 独生子女、单身家庭日渐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增加, 加之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注的缺乏, 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呈现高发、易发、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新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检察制度进行了专门的设定, 并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设立了未成年人不起诉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二百七十二条、二百七十三条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本文将以附条件不起诉的相关理论及实践为出发点, 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积极意义、适用条件、工作程序、法律效果及如何完善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关键词:附条件,适用,程序,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 岳慧青.多角度把握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N].法制日报, 2012-5-30.

[3] 郭裴飞.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J].中国刑事杂志, 2012 (2) .

上一篇:《高等数学网络学习课件》的构建与实现下一篇:苏里格气田压力异常气井的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