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2024-05-24

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通用8篇)

篇1: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

同相识的人谈话时根据美国习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

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

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但并不是美国的所有民族都这样。

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作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她不愿冒着我。”

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

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这里就不再细谈了。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下面是一位美国朋友给作者的来信的摘录,谈到了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间造成的误会: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我还看到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诀,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 victory(胜利)的 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往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 V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苏联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

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现将不同处举例列表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汉语意义 肢体语言 英语意义

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跺脚 不耐烦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好奇;有时是惊讶 目不转睛地看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反对;责骂;轰赶 发“嘘”声 要求安静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拍别人的脑袋 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意义

中国的肢体语言 美国的肢体语言

“过来”(叫别人过来)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丢人”“没羞”(半开玩笑)

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

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了”)

C

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动作 肢体语言 在美国的意义

咂指甲

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挑战,蔑视

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表示下列几种感情: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表示团结等

在中国的意义

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尊敬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几张表中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化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

篇2: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交际过程中35%的信息通过言语传递,另外65%的信息则由非言语来传递。这里的非语言主要是指体态语。体态语交流在公务员考试面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起到辅助表达、增强力量、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并可以促进考生与面试官之间的情感交流。体态语交流的得体使用,是考生面试成功的重要手段与技巧。体态语主要是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部动作。

 

一、面部表情

心理学家AlertMehrabian认为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的总效果7%来自文字,38%来自音调,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考生在面试中塑造具有感染力的交际面庞可赢得面试官的认可。虽然恰当的面部表情,是建立在考生乐观、豁达、自信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之上,但是通过掌握一些技巧有意识地加强气质的锻炼,增强心理的`调控能力,是能够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在面试过程中除了与自己内心情绪相一致的真实的微笑之外,考生还应积极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用得体的“假笑”向面试官传达自己的热情、积极、友善和尊重。此“假笑”是指与自己情绪不一致的笑容。这是对自身交际形象的控制的方式,也是一种涵养和素质,而不是虚伪面试过程中需要的“假笑”有这么几种:

1、在内心平静却必须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或者需要对面试官的言行表示积极的响应时,考生可以使用开心的微笑;

2、在过于兴奋,喜形于色时,应使用低调的微笑;

3、对自己过去坎坷经历表示不在意或对考场上偶然的失误表示歉意时,一丝苦笑就是最好的言语;

4、在面试气氛非常活跃时,考生也可对自己或面试官们的一句幽默的话,发出轻松欢快的大笑;

无数事实证明:微笑是传达考生自信、友好的最好的方式,并且这种微笑只需要维持4到5秒钟。通过微笑,考生的自信和友好也会感染面试官,且使对方不自觉地和考生亲切起来。

二、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在面试中起着很重要作用。身体动作主要包括头部动作和肢体动作。面试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头部动作便是点头。不断地点头为的是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并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不过要注意的是:考生对面试官的话不住地点头,会让面试官认为他不耐烦,有话要说。所以也要注意点头的场合及次数。

手势语是最重要的肢体动作。在面试过程中最重要的手势就是握手了。和面试官握手时要等面试官的手伸过来之后才能握住它。

篇3:论肢体语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肢体语言,表情语,身势语,跨文化交际

肢体语言是指能够传递某种信息的一种交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马洛比恩发明了一个原则:总交流=7%的文字交流+38%口头交流+55%的面部表情交流。这一公式充分了说明了肢体语言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性。本文中所提到的肢体语言具体包括面部表情、手势或者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这种肢体语言虽然曾经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初级手段,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开始拥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在这样的差异性中开始产生了不同的肢体语言。同时也会出现同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会各有不同。这就是我们跨文化交际中强调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因此在用外语沟通时, 就必须要求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 这样才能使得沟通更加顺畅、成功。

一、表情语的文化差异

表情语是指通过眼、嘴、面部肌肉等变化表现出的脸部的情感体验。通常指的是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语言中最能表现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当今时下比较流行的一词“微表情”说的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说面部表情是最能体现人情绪的一种依据。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各种信号和行为在脸上表露出来。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这种表情的表达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笑这个肢体语言, 在中国和美国当你对一个陌生人投以微笑意味着表示对于对方的欢迎, 对方也会向我们投以微笑以示友好。但是如果对方的回应是板着脸, 我们也会立刻停止微笑。但是印第安人则是用哭来表示对对方的欢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动作就是吐舌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和适宜或者非常尴尬的时候, 经常会吐舌头, 同时缩一下脖子。这个动作在多数中国女孩中较为常见, 并有时候被其他人视为可爱。但是在美国人看来, 吐舌头这个动作是非常粗鲁的, 并且他们从来不去做。所以当与美国人接触时最好不要做这个动作, 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表情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手段是目光接触。目光语在肢体语言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俗语说:眼睛是心理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的表情我们可以观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 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会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 美国人讲话就会非常注意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在普通对话中, 他们会对看一分钟然后再挪开。如果两个美国人互相凝视, 那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在北美, 孩子们必须学会直视对方的眼睛, 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激情和自信。

二、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身势语是指人们借助手、脚、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人与人的沟通中, 人们除了用语言来表达信息以外, 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意思。可以说身势语的信息传递同言语信息传递一样, 也是信息发出者编码到信息接收者解码的过程。因此想要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对不同文化的身势语有所了解。身势语的第一表现形式即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为手势语, 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打手势”。不同的手部动作有着不同的行为代码和文化含义。以握手为例, 在沙特熟人之间在谈话的过程中也会通过握手来表示彼此的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在澳大利亚或者是英格兰面对熟人千万不要以这种方式来问候,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握手的动作通常发生在两人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同一种身势语的交际功能也会随着文化的改变而变化。如有些文化中如中国, 认为点头就是表示支持肯定的意思, 摇头来表示否定的意思但在印度等地人们却用摆头来表示对对方的肯定, 而相反点头则是表示对于对方的否定。英美人常常做出吧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对接构成圆形, 其余三指自然伸出的手势, 这个手势在这些国家表示的是“OK”或者非常好, 但是在法国南部地区表示的意思则是零或者一文不值, 在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则被视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小结

肢体语言是各国文化差异的生动的体现。在夸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交际的的差异同时也要重视肢体语言的差异性, 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并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肢体语言的确切含义, 是自己能够在交流沟通中更为准确的掌握对方的意思,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正如谚语中所说的“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应当了解并且尊重对方与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熟知其风俗文化、信仰和他们的肢体语言, 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喻硕丰.浅谈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况新华, 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篇4: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比较

一、肢体语言交际

(一)肢体语言的定义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交流者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肢體语言使用的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反之,会陷入交际误区,影响交际。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

有效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到肢体语言的使用。一个人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说话的同时,他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带上表情,姿势,手势和其他的肢体语言。在交际中有表达观点、表达情绪、暗示社会关系、揭示心理状态和性格四个功能。

(三)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肢体语言作为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他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信息的传递= 7%言语+38%语音+55%表情。也就是说,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O% 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其次,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肢体语言不但可以单独使用,甚至还可以表达出自然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代替自然有声语言,其使用的广泛性,表达方式的直观性,交谈中的对应性,使肢体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发展,让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和紧密地进行沟通。诚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享的肢体语言对高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例如,通常人们高兴的时候会笑,难过的时候会哭。但是,共享的肢体语言语言毕竟只占小部分。事实上,肢体语言之间的差异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障碍。

(一)目光交流

在人类交流过程中,目光交流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然而,不同的国家对目光接触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大多数英语国家,当人们与他人交流时,应该和对方有目光接触,要不然这个人会被视为无礼或者说话心不在焉。例如,美国人民特别注重目光交流触,而中国人在交流的时候很少直视对方的眼睛,尤其是老人和年轻人说话,或者是领导和下属说话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下属或者晚辈一般都不会直视上级或者长辈的眼睛,以示对他们的尊敬。所以,当这两种文化相遇时,毫无疑问会产生误解。不同国家的交际中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面部表情

面部语言是指通过面部的肌肉姿态表情的变化来传递思想感情。面部可以把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等等迅速充分地反映出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不同的面部表情有时代表相同的含义。中国人在迎接客人时,笑脸相迎,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动作可能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在中国咂嘴唇,表示有滋有味;而在英国,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美国儿童伸出舌头则表示蔑视、嘲笑或反抗,中国汉族人伸舌头表示不好意思。

(三)肢体接触

肢体接触是一种常见的非言语行为,人类用它来交流思想和情感。肢体接触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握手被公认是表示友好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然而,不同的国家握手的习惯也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俄罗斯人不允许两人隔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而中国人的握手则没有什么忌讳。异性之间握手,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在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男性通常不和女性握手,除非女性先伸手。但是,在一些非洲国家,通常是男性先向女性伸手。

(四)身体距离

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同文化的交谈双方,交谈时采取不同的交谈距离,是因为交谈双方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交谈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隐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西方人无法容忍。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对空间的要求不甚强烈。而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喜欢宽松的氛围。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要求、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赋予空间的使用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另外,人类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的保持不同的距离。这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出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人际距离。人际间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

三、肢体语言的文化解读

(一)不同的传统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长期的自主发展使得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之间有着不同的传统。纵观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团结,追求和谐,有强烈的家庭意识。这些都与西方国家的传统相违背,他们的核心价值是强调个体的个性。这是航行和游牧的传统造成的,这些传统使得它们的子民在天性中就独立且个性张扬。上述提到的这些差异,对肢体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上。例如,在和他人交流时,中国人倾向于保持亲密的距离,而在西方,交流双方的身体距离不少于半臂。此外,中国人偏爱群体生活,朋友或同性之间会有频繁的肢体接触,这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在西方只有同性恋才会有这么多的肢体接触。而且,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挤座位的情况,但西方人更喜欢站着,与身边的人尤其是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不同的民族特性

在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逐渐定型。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国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谦和,顺从,彬彬有礼,且有保守。然而,交通的发展,外来的入侵以及移民运动使得西方国家难以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西方并没有出现那样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时期。即使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民主与共和依然占主导地位,推动历史与社会进程。因此,西方文化具有灵活性和扩张性。这样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西方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喜欢冒险,独立,平等,外向,自信,坦率,自由等。这两个民族特性的差异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使用的误解。

(三)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些西方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甚至占着主导地位。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众生平等。因此,至高无上的价值和人类尊严与个体的个性息息相关。人们之间的关系没有等级之分,都是平等的。这反映在美国人的坐姿当中。当与人交谈时,美国人通常半躺在沙发上或交叉双腿,而在中国人认为这样的坐姿是不礼貌的。受儒家三纲五常的影响,中国人有着很强的等级制度感。臣民,孩子和妻子通常服从于统治者,父亲和丈夫,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中国人较为注重所谓的 “权利距离”,手势和姿态。

(四)不同的社会风俗

社会习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一种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思想沉淀,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所形成的固定模式。肢体语与社会习俗是互相关联的,因为肢体语言是社会风俗的具体表现。因此,肢体语言带有社会习俗的独特性。一个根深蒂固的习俗是,在公共场合,夫妻或恋人之间不能有身体接触,也不能有亲密举动,更别说亲吻和拥抱了。在着装上,女性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男性可以将衣服退至腰际。然而,在西方,礼仪制度相对宽松持,西方人对这些肢体语言持有不同的态度。

西方人热爱运动,也热爱人体之美。因此,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穿的相对少,人体艺术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此外,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年长者或长辈可以拍年轻人或晚辈的肩膀上以示鼓励和安慰。但是,西方国家没有这种等级制度,所以,同龄人之间也可以用相同的动作表达类似的情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传统,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不同的社会习俗可能就是不同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原因。

四、结语

本文展示了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使用,分析了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原因,有益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肢体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学术都迫切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由于笔者的知识有限,本文只是该研究领域中很小的部分。有望在日后的学习中国可以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Pease,Allan.Body Language.London:Sheldon Press,1981.3.

[2]Elizabeth,Kuhnke.Body Language for Dummies.Chichester,West Sussex,

England 2007.

[3]Brosnahan,Leger.《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万继译.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4]独雪梅.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J].文教资料,2010(6).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3).

[8]許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9]许力生,吴丽萍.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8.

篇5:餐桌上的肢体语言

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下列几点,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和儿女互相沟通的事项:·在餐桌上保持良好的坐姿。告诉你的孩子:“你坐在餐桌上的时候,身体保持挺直,两脚齐放在地板上,仪态看起来很不错。”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他在餐桌上必须像军校的学生一般,坐得像枪杆一样笔直,不过也不可能像布娃娃一样,弯腰驼背地瘫在座位上。·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篇6:读懂龙鱼的肢体语言

1、左右来回对着你磨蹭鱼缸 意思是向你讨食吃,或者看到外面有其他好奇的东西,被吸引而表现出来的动作。

2、上下来回磨蹭鱼缸,但是头的朝向不固定 这说明它处在不安的环境中,或者对水质不满意,或者是由于水体太小而感到不适,又或者是被其他凶猛性物体所惊吓。请仔细观察排除这些因素。

3、观察龙鱼的嘴,出现慢慢的张开大嘴,快速自然的合住 这种表现可能是喂食太饱,或是偶尔无聊锻炼嘴部肌肉。如果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可可能是鳃部不适,或者水中氧气不足。

4、尾鳍或者背鳍缩在一起,打不开 这说明你的龙鱼收到惊吓或者已经身患疾病,或者水质不佳感到不适。

5、龙鱼沉底 一般是受到惊吓,或者体内、体外有寄生虫,水质不佳,肠胃不适等情况,也是某些疾病的前兆。

6、抬头露出水面伸展前半身 一般是锻炼筋骨的表现,缺乏运动,或者吃食太饱,频繁发生则可能是有异物卡住喉咙。

7、顶流冲水 说明龙鱼活泼好动,缸中有横向水流,可有助鱼龙须生长。

8、呼吸急促 往往在吃食、追逐后短暂发生,如果长时间呼吸加快则可能是氧气不足或者中毒。

9、扭动身躯 可能是吃食过多,在调整食物在体内的位置。如果频繁发生则可能是体外寄生虫在作怪。如果缸中有两条龙鱼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是示威的表现,所以一般养龙都养单数,以免两条对抗。

10、嘴在水中微微张合,发出微小的声响 这是用来吓唬其他鱼或者表示不高兴的一个动作。

11、短时间快速的游动 可能是受到惊吓或者身上某处(可能体外也可能体内)突然感到不适。

12、跳缸或者撞缸 在惊吓或者追逐食物是可能发生,当龙鱼感到极度不适或者被其他鱼追逐时也会跳越或者冲撞。

13、绝食、厌食 一般在环境不适应、水质不好、肠胃疾病、严重的体内外寄生虫,当龙鱼受到惊吓或者长期喂食同一种食物时,会短暂的发生厌食现象。

14、咬尾 当龙鱼处于紧迫状态时,或者因水体较小、过于孤单时会自咬尾巴,同时也是水质不佳、细菌感染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

15、呕吐 若吐出食物则可能是不适口,或者食欲不旺盛。若吐出的是片状的胃袋,则可能是水质不适而大量进食后食物难以消化导致。如果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掉磷、烂鳍的现象,则是龙鱼想你发出呼救信号!了解了龙鱼的这些“肢体语言”,才真正达到了人与鱼的沟通,错过这些,可能会对它造成各种程度的伤害 金龙鱼饲养技术 至今还保持着远古时代的体形与习性,素有“鱼类 活化石”之称的“金龙鱼”极有饲养与观赏价值。该鱼全 身闪烁着光芒,鳞片特大,有个大口,口唇角有两条触 须,活象神话中的“龙”,故以此得名。这种鱼又叫“ 龙吐珠鱼”(香港澳门)、“银带鱼”(台湾)和“银船鱼”、“银大刀鱼”(日本)。笔者1985年引进金龙鱼。集十余 年养殖实践并参阅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现将金龙鱼人工 饲养法介绍如下:

一、金龙鱼及其饲养观赏价值 金龙鱼,属于骨咽鱼科,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鱼,早在 运古石炭纪时的就已经存在。该鱼的发现始于1829 年,在南美亚马逊流域,当时是由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Vandell)定名的。1933年法国鱼类学家卑鲁告蓝博士在 越南西贡又发现红色金龙鱼。1966年,法国鱼类学家布蓝 和多巴顿也在金边又发现了金龙鱼的另外一个品种。之后 又有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相继在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印尼、苏门答腊、班加岛、比婆罗州和泰国发现了另外一些金龙鱼品种,于是分类学就把金龙鱼分成金金龙鱼、橙红金龙鱼、黄金金龙鱼、白金金龙鱼、青金龙鱼和银金龙鱼等。真正作为观赏鱼引入水族箱是始于50年代后期的美国,直至80年代才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国内外现代生物学家和热带鱼专家一致认为:金龙鱼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体现在:(1)金龙鱼全身闪烁 着青银色光芒,鳞片特大,当受到光线的照射时,反射出粉红色的光辉,各鳍呈粉红或橙红的色彩,这都是其 它热带鱼所无可比拟的。金龙鱼常喜游迥水面或静止姿势,形如船身,故有银船之称。以前人们认为七彩神仙鱼(Discus)是“热带鱼之王”,且价值最高,自从发现了“金龙鱼”之后,这个王位自然就让给了金龙鱼。(2)金龙鱼的 繁殖神秘莫测,至今未能够普遍地进行人工繁殖。(3)这类远古留下来的鱼,保持其原始的体型,以活化石驰名于世,有考古和学术价值。(4)金龙鱼虽然在地球四大州都 能自然生长繁殖,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品种,如红金龙鱼、橙红金龙鱼、金金龙鱼、白金金龙鱼和黑金龙鱼已濒于绝种。目前一尾成年金金龙鱼或黑金龙鱼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1980年成立的华盛顿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已立例保护,不许滥捕和禁止从原产地输出。金龙鱼具有如此重大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它正期待着人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开发。??

二、金龙鱼的繁殖 从金龙鱼生长繁衍的东南亚、南美州亚马逊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澳洲、新几内亚等地的自然条件来看,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终年高温高湿,气温高达25℃~28℃,冬夏变化幅度不超过3℃~5℃;年降雨量2000 毫米左右,多山地方高达5000毫米,树木盛,到处郁郁葱葱,为金龙鱼提供丰富的饵料基础;无一例外地都是红壤或砖红壤,有机质、营养盐含量少,呈酸性。在这样气象、植被和土壤的综合作用下,内陆水体一般都是弱酸性的软水。要养好金龙鱼,必须千方百计地去满足这些生态条件。??1.水质饲养金龙鱼需和弱酸性软水。一般源自江河的自来水的水质为弱酸性,是适合金龙鱼的软水。但是自来水中,含有氯或氟,这对金龙鱼是有害的,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饲养金龙鱼时,必须把水先存贮1~2 天或在日光下晒半天,使得溶解在水内的氯或氟得以自行消失。如果可在水中添加极少量的大苏打以分解氯。若使用来源于地下的自来水、井水、矿泉水,硬度可能偏高,应加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白开水或蒸馏水,将水的硬度降低。水族箱中养金龙鱼较久的老水,由于蒸发作用,一般也会变为硬水,应及时软化。水质软化最简单的办法是先把水煮沸,除去杂质,或用离子交换树脂过滤设备过滤。??2.水温水温最好保持在24℃~26℃,特别是饲养银龙和黑龙,水温需要提高到28℃~30℃,金龙鱼对水温忽然升高或降低非常敏感,易使神经系统休克、吸收中断、导致死亡。在饲养金龙鱼时,必须严格控制水温的恒定。尤其是水族箱养金龙鱼,换水时新旧水的温差不要超过2℃,而且新水注入时,一定要惯注、散开。当金龙鱼经过运输转入新环境养殖时,应等15分钟左右,待运载容器与新的放养环境水温相近时再将鱼放入。??3.氧气和光线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二是直接从空气中溶入。但水中残饵、鱼的排泄物和水生植物枯枝败叶的分解作用,也在不断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因此应及时清理饲养池和水族箱的各种污物。为了保证水池或水族箱中有足够的溶氧,还应配套增氧设备。??另外,水中溶解氧的消耗同金龙鱼放养密度密切相关,依照笔者经验,金龙鱼饲养最佳密度以鱼体长20厘米,水深度50厘米计算,水面5平方米可养15尾,15平方米则可养30尾,随着水面的扩大,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鱼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度光线。最好是一天内早晚两次的阳光能照射到饲养水3~4小时为佳。光线过暗,金龙鱼行动呆板,食欲不振,色泽暗淡;光线太强,同样会游动不正常,甚至出现气泡病等。

三、金龙鱼的饲养管理

1.饲料。金龙鱼属肉食性鱼类,从幼鱼到成鱼,都必须投动物性饵料,以投 喂活动的小鱼最佳。动物内脏,易妨害消化系统,不可投喂。

投喂的人工全价配合饲料多选用对虾饲料(浮性)。每天投喂2~3次,每次 以20分钟内吃完为佳。

2.水池饲养管理。饲养水池应选建在日照良好、易于进排水的地方。没有 过漏设备的水池,每年要把池底污泥捞出,换上新沙,露天的水池宜遍植睡莲。每天要定时捞取枯叶,清除垃圾。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时要经常注入新水,保持水位和水温。3.水族箱饲养管理。金龙鱼鱼体较大,水族箱长度应超过120厘米。同时,应安装紫外线杀菌,预防病害发生。

水族箱必须配备空气泵,不仅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而且又可驱除水中浓 度过高的二氧化碳。为防止金龙鱼受惊时跳跃水面,水族箱还必须加盖。水族 箱内水质最低限度每三天换水一次,每次换出水量的1/4至1/3。若发生鱼鳍脱 落可能是换新水过多所至,只要立即暂停换水,即可慢慢复原。4.病害防治技术。金龙鱼发生疾病的原因有二:一是饲养管理不当。如水质 不清洁;换新水过多;投饵不当;操作中造成了外伤。二是调护失宜。如:气 候突变; 病菌的传染;酸雨引起水质变化等。从外表上观察,健康的金龙鱼,背鳍必定直耸,腹鳍晶莹,鳞片闪闪发光,金银色夺目。游泳时鳍尾喜欢柔软屈曲,鳃盖开启有度;患病的鱼,体色暗淡,游泳呆滞,尾鳍斜垂,鳃盖浮涨,眼球下垂,无神。以下介绍三种金龙鱼最 常见的疾病: 1.锚虫病:在病鱼体上能找到长约1厘米左右,头部钩在鱼体内的寄生虫,初期鱼显得不安,食欲不振,虫体寄生位置红肿溢血,严重时会导致组织坏死。致病的原因是长期投放金鱼作活饵,金鱼将锚虫带入了养金龙鱼的水体。其防 治措施:改投喂其它肉类动物食饵;用5~10ppm高锰酸钾浸洗鱼体每日一次。

篇7:演讲时的肢体语言

许多演讲者习惯在身前、胸部下方做一些手势。实际上,这些人都极大地限制了自己肢体语言发挥作用的潜力。

你可以转身指指身后的事物,可以弯下腰指指地板,也可以抬起头往上用手试图触碰天空。不要只模仿你从其他演讲家那里学来的手势,你应该360度,全方位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而多种多样的手势动作能够使听众牢记你的演讲。

动作幅度大小取决于听众多寡

在单独和你的上司、朋友或者亲戚说话时,手势动作的幅度应该小一些。因为这时你的听众只有一个人。但是如果你要跟1000人讲话,你的动作应该舒展,声音要更洪亮,更加充满激情。记住,动作幅度大小就取决于听众的数量。

手该放在那里?

常常有人问我:“安德里,在我不做动作的时候,手应该放在哪里呢?”

我要反问你,当你走路、和朋友聊天时,手都是怎么放的?是的!就像那样,双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即可。

也许在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样很不舒服,因为你没有做任何肢体语言,手就那么垂在那里,看起来有点尴尬。你也许会有一种抬起手来的冲动。事实上,双手自然下垂是自信的表现,这个姿势会让人看起来非常自然,所以你应该多多练习。不久之后,就会习惯这样做了。

可能一些公众演讲培训师曾经告诉你在讲话时,手应该交叉放在小腹部,呈金字塔状。一旦有人这么跟你说,扭头就走吧!很多教人演讲的培训师,自己的水平都不怎么样,可能你遇见的就是这么个菜鸟级人物。

肢体语言切忌过频

想要保持在舞台上的活力,关键就是创造差异。能改就改,别让自己的演讲变得趣味索然。同样地,肢体语言也应该千变万化,动作不要重复。而且如果你一直在使用肢体语言的话,反而会使其失去价值。

当你讲得某个观点需要支撑时,就可以做个手势。但其他时候,就保持两手自然下垂。演讲是语言、停顿、动作的结合,也可什么都没有。总之,你的演讲应遵循动静穿插的原则。

偶尔使用不对称的肢体语言

有些演讲者只会选择对称的肢体语言,例如两手同时做一样的动作。但为了凸显演讲的差异和变化,对称的、不对称的肢体动作你可以同时尝试,比如只动一只手。一旦动作的多样性增加了,在成为魔力公众演讲家的道路上你就又前进了一步。

动作放松,舒展

不管听众是多还是少,不管你的演讲内容是什么,都要保持你的肢体动作看起来放松舒展。这会使你看起来坦坦荡荡,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秘密,也能帮助你和听众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另外,你还会看起来更加自信,听众会觉得你的话值得一听。

用手掌示意听众

你是不是曾经也听到过这样的劝告:“永远不要用手指着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不是曾经有一位演讲家用一根指头指着你?你当时是什么感觉?是的,你会有一种被指控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即便演讲者处于好意(或本无恶意),但被人用手指着也会让人有种被控告的感觉,让人觉得对方似在挑衅。但是,如果你想指定一位听众,应该怎么做呢?

篇8:肢体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肢体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 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肢体语言又被称作身体语言, 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动作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一种沟通方式。由于不同国家、民族都有着自身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这就造成在交际中不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文化, 因此, 我们必须注重肢体语言对在跨文化交际中那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手势

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是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但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出并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义。比如, 伸出一只手, 将拇指和食指搭成环状, 在所有的英语国家中表示“OK”, 代表“好”和“同意”的意思;但同一手势在法国则表示“零”或者“一无是处”;在日本、缅甸, 表示“金钱”;在巴西、希腊等国, 表示这是一种让人非常讨厌的污秽手势;在土耳其人眼中, 这个手势带有非常强烈的侮辱性;在阿拉伯国家, 代表着“猥琐下流”和“威胁恫吓”。

中国人表示赞赏之意, 经常会竖起大拇指;而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则有三种含义: (1) 拦路要求司机搭便车 (2) 表示“好、不错、没有问题, 与“OK”手势相似 (3) 如果要是突然竖起拇指, 则带有侮辱性质, 表示“就这么着”或“举起双手”。

伸出食指和中指做成“V”的形状, 在英国、法国等地表示“胜利”的意思, 但在塞尔维亚语言中表示“英雄气概”, 在荷兰语中代表着“自由”。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面部表情来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所有的非语言交际当中, 面部表情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常用、最重要而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方式。不同国家、民族人民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 但人类的感情会在无意中通过面部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方变化多端的表情了解到对方的喜怒哀乐愁。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相当的重要性, 但面部表情却包含了相当多的文化内涵。英美人有句格言Don’t trust a person who cannot 1ook you in the eyes. (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 , 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或葡萄牙人在交谈时, 总是避免用眼睛直接接触人, 以示谦虚、尊敬或服从;可是美国的习惯是, 同认识的人谈话时, 说话双方都应当注视对方, 假如有一方不看对方, 则意味着害怕对方、轻视对方, 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愧疚等。甚至是在对公众讲话时也必须要直视听众, 不能只顾埋头看发言稿而不抬头看听众, 否则人们就会认为他不尊重别人。在谈话时, 倾听的一方一般也要看着说话人的眼睛, 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在英语国家, 如果盯着对方看或者是看得太都是非常不合礼仪的, 即使你是用赞美或欣赏的目光看也会使人非常不高兴。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学会并且理解各种面部表情所隐藏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三、身体接触

我们如何使用身体接触进行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就像语言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情感一样, 身体接触在人们之间的交际中也在无时无刻的发挥着它的作用。握手是我们生活当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礼节, 也是当今国际社会一种最常用的表示友好和尊重的礼节。但在不同的国家, 握手的习惯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法国人去别人家做客时, 进门和离开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却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文化背景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 它们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以中国为例, 中国女孩子上街时手拉手非常常见也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男孩子们也是手拉手, 旁人就会觉得非常别扭甚至是不正常;在西方的许多国家, 女生见面时会经常拥抱在一起, 夫妻久别重逢时的亲吻拥抱也是非常自然的;阿拉伯人、法国人、俄国人, 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并且亲吻面额, 但是在东亚, 你很少看到男人之间拥抱或者亲吻对方, 一般只是通过握手来表示欢迎。研究不同国家、民族人们身体接触的含义, 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四、身体距离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 对保持距离的长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它是无形的, 却也是实际存在着的。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 包括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关系远近等等。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之间的谈话是非常有趣的:阿拉伯人按照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才表示友好, 而英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则会往后退, 因为他认为必须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于是就出现了阿拉伯人向前挪, 英国人往后退的有趣现象, 等到双方谈话结束时, 两个人距离远点可能已经相当远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谈话时, 对之间保持多大距离合适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进行交流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北欧人则不太喜欢身体的直接接触, 以表示他们的个人尊严;而法国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则喜欢比较亲密的身体接触, 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如果人们要忽视了民族文化习惯之间的差异, 就必然会伤害到民族感情, 从而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 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当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必须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肢体语言, 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肢体语言运用的好, 就可以取得非常的交际效果, 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则会让对方感到非常不愉快或处于尴尬的地位,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要了解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的含义, 以减少交际冲突, 提高交际质量。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夜读后感下一篇:2024部队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