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22-09-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反复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因此,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增强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渗透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是凝聚起7亿多网民共识的必然选择,而兴盛的网络文化更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制度安全等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3]。文化自信这一历史命题是我们党对自身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与积极实践。随着亿万民众上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用先进的文化引导网民价值取向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而网络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检验我国文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中国优秀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浸透力、影响力、辐射力,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助推器。

(二)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

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拥有了更为开放的话语空间,人人都成为麦克风,与之相伴的是网络空间的信息准入门槛几乎降为零,各种观点、意见、声音纷繁杂糅。网络这种离散性、多变性、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让社会共识的形成面临更大的风险。可以说,网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加强网络文化生态治理,提升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创新社会沟通机制,推进网上网下协同治理,以化解分歧、整合意见,寻找民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寻找共识、拓展共识、增进共识,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空间,以凝聚亿万民众的磅礴之力,构筑起我们党与民众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三)有利于重塑中国文化形象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对内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而对外又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软实力’”[4]。因此,构筑我国良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5]。经过苦难与辉煌的征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负责论等等不绝于耳,塑造我国的文化形象已经刻不容缓。而网络是当前传播革命的引领者,其虚拟性、即时性、跨国界性的特点,对于争取中国文化话语权,扩大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消除世界对中国的误解,重塑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意义重大。

(四)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随着当前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途径。网络文化是人们对网络社会的一种意识反映,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形式,并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必然成为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所在。为此,我国的网络文化必须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推动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8]。

二、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丹·吉尔默认为:“你的声音很重要。现在,如果你有什么要说的,你的声音就能被别人听到”[9]。可是与这种便捷性相伴的是,网络空间众声喧嚣,各种暗流涌动,不良的网络文化侵蚀着网民的价值观,尤其是日益消解着网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0]。因此,我国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我国网络安全。

(一)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盛行

在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地进行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扩张,文化霸权主义盛行,“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严重危害他国文化安全,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遭到挑战,社会意识形态遭受重大威胁,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遭受冲击”[11]。一方面,西方国家实行网络信息的垄断。美、欧、日等国家对网络信息具有垄断地位,如“全球近3000个世界性大型数据库的70%设在美国;全球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终端,有94个在美国;全球网络信息量的80%由美国发布”[12]。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网络信息强势”,将网络变成对其他国家进行破坏的主要渠道,大力推行网络文化霸权主义,大肆输出西方意识形态,鼓吹西方政治制度及模式的优越性,诋毁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以控制他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亨廷顿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和坦克攻击,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13]。因此,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和谐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的碎片化趋势明显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与这种深刻影响相伴的是网络文化的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网络文化内容的碎片化。这些通过快速复制的文化产品,往往同质化、扁平化,“是一种平淡无奇或毫无深度的文化,是一种新的肤浅的文化”[14]。这种缺乏沉淀和底蕴的网络文化没有系统性,耗费了人们大量的精力去选择,极大降低了人们的甄别力、判断力,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导力大大降低,人们以松散的心态参与社会活动,对集体、国家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传播主体的日益碎片化。虚拟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也正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打破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固定身份,多变性、多重性身份成为网络主体的重要特点,“网络文化空间使得传统社会中群体的身份认同被瓦解,并将其‘碎片化’”[15]。在这种现实与虚拟的交替中,网络主体的主体意识也日益碎片化,这种多样化自我、多重化角色,让网络主体的认同产生危机。

(三)网络文化的娱乐化倾向突出

当前,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并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或偏离。一方面,网络文化在内容上一味地追求煽情、刺激,竭力挖掘历史的、严肃的、政治的、新闻的等方面的娱乐价值。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在表现的形式上,过于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一味地去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过分强化悬念、煽情等方面,走内容故事化、文学化的路径。这种娱乐化倾向淡化了原则性,助长了随意性,让主流价值观念平淡化、边缘化。

(四)网络犯罪的危害日趋严重

网络犯罪的日益猖獗,也日益成为全球网络治理的共性问题,“互联网犯罪目前已在全世界流行,并愈加严重”[16]。因为网络应用已经覆盖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加上网络犯罪的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增加了网络犯罪的防范难度,因而一旦出现网络犯罪,其社会危害性将不堪设想,带来的影响与损失不可估量”[17]。这种危害严重的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威胁国家安全,而且也污染了网络文化生态,严重侵害了国家的正常治理。

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以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18]。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以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辐射力、感染力、浸透力。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网络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19]。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中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争取网络空间话语权,占领网络阵地。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与社会变革的相关理论来指导网络文化建设。马克思一直高度重视技术的变革力量,他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存在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武器。因此,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革命性,把握网络技术的运行规律,以决胜网络文化建设。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0]。这就指明了文化观念与经济基础的适应性,为我们认识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最后,必须坚持我们党关于网络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网络,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这无疑是指导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和依据。

(二)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21]。当前,要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各方,完善体制机制等保障性要素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首先,要健全网络文化监管体制。面对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国际性的特点,必须创新文化管理方式,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文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职责,完善相关网络立法,以提高工作实效,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等不良行为。其次,要加强网络文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网络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发创新网络文化相关技术,尤其是网络文化安全技术评价体系、网络文化内容的检测过滤技术、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最后,要建立一支过硬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因此,离开了强大的人才队伍的支撑,网络文化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建立一支懂网络、懂文化、懂创新的人才队伍。要从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等机制入手,以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从事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中来。

(三)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高质量的内容是保证网络文化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占领网络文化空间。首先,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2]。因此,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让当前的网络文化充满生命力和影响力。其次,要牢牢把握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爱国主义是中华先进文化的最深层的底色,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贯穿到网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尊严感。当然,提倡爱国主义并不排除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必须积极地吸收各种优秀的文明成果,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再次,要推动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化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鲜明的时代特性,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全球化相结合,纵向自身转化与横向国际化要同时进行。因此,必须要适应网络传播规律,创新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其吸引力、感染力,为健康网络文化建设贡献一份中国智慧。最后,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网民是网络文化的接受、传播、创造的主体,他们在维护网络文化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必须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提升网民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发现并举报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四)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引导

要让健康的网络文化入脑入心,需要通过网络加强网民的价值观培育,扩大网络文化的社会认同。首先,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个人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当前网络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防止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必须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让网民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以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其次,要推进网络文化创新产品的供给。在推进网络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推进网络文化产品创新,提供更多的充满中国智慧的网络文化产品,为网民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增强正面的精神动力。最后,要积极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党的声音要充满网络空间需要有充足的阵地建设,面对严峻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必须要做好网络阵地建设,增强官方网站的议程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

汤姆森曾说:“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信息流,就如同在另外一个不同的时代控制了海洋一样”[24]。际社会在网络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网络空间也是国内矛盾的风向标,必须利用中国优秀文化与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构建起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以有效地整合分歧、扩大共识,推进社会治理,构筑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为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价值指引。

摘要:随着网络空间成为亿万民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构筑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但是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网络文化的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及网络犯罪的猖獗严重影响着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网络文化建设,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要素,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引导等,以营造良性的网络文化生态,以有效地整合分歧、扩大共识,推进社会治理,构筑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为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价值指引。

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自信,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2]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3]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01).

[4] 张友谊.文化软实力--提升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168.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6]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中央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集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553.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4).

[8]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9]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87.

[10] [19]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1).

[11] 王继林.信息安全导论(第2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21.

[12] 杨永志等.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36-137.

[1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8.

[14]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5.

[15] [17]谭志敏.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54,145.

[16] [英]约翰·帕克.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264.

[18] 向着网络强国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16-11-11(01).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1] 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人民日报,2014-06-10(01).

[22] 王怀超等.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论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92.

[23]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4] [英]约翰·汤姆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上一篇:设施农业发展浅析下一篇: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