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2024-05-05

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通用6篇)

篇1: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我国外债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外债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冰岛破产危机的前车之鉴给我们敲响了外债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大背景下,外汇管理改革正处于深水区,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和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合理利用外债、有效防范外债风险,是我国需要理性思考、迫切而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我国外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如何有效规避外债风险做出相关探索,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项目,开放,外债,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前,我国科学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建设资金不足,这些客观条件都需要引入外部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重视利用国外资金,开始举借外债发展经济,外债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8631.7亿美元,是1979年的395倍(见表1)。外债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1982―1985年全球性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8年冰岛破产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外债风险的警钟。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出规模加大、速度加快等新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和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如何合理利用国外资金、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外债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我国需要理性思考、迫切而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外债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一)定义

2003 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对外发布《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将外债界定为: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境内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

(二)分类

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外国政府贷款是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举借的官方信贷,它是外国政府利用本国财政资金向我国政府提供软贷款、混合性贷款、纯赠款等形式的优惠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我国政府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机构举借的非商业性贷款。国际商业贷款,是我国境内机构向境外非居民举借的商业性贷款。

根据偿还责任不同,外债分为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由国务院授权机构代表国家举借的,以国家信用保证对外偿还的外债为主权外债,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财政部代表我国通过境外金融机构发行的主权外债;除主权外债以外的其他外债为非主权外债。

根据偿还期限不同,外债分为短期外债和中长期外债。短期外债还款期限在一年(含)以内,中长期外债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上。

(三)特点

1.债务交易方为居民与非居民。债务人为境内居民,债权人为境外非居民(含港澳台地区)。目前,我国仅允许境内机构对外借债,境内个人对外借债尚未放开。债权人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

2.债务币种以外币表示。我国境内机构对境外机构或个人以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纳入外债范畴,而人民币对外负债不纳入外债范畴。

3.债务关系客观存在。只有实际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才构成外债,对外担保为或有负债,不属外债。

二、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及存在的外债风险

近年来,我国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机构后个人”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审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外债归口资本项目信贷类非居民对居民信贷项目,目前,除登记类事项外(新签外债、外债变更及外债注销),包括账户开立关闭、资金汇兑等其他事项均由外汇指定银行进行代位监管。根据国际可兑换程度评判标准,我国外债目前仍为部分可兑换交易项目。但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逐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会推动我国外债管理方式改革,并最终实现完全可兑换。在改革过程中,外债管理也将面临各种风险。

(一)制度风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等国际组织联合编写的《外债统计:编制者和使用者指南》(2003):外债总额是指在任一时点上的目前的实际(不是或有)负债余额,该负债要求债务人在未来某一时点偿还本金或利息,并且是某一经济体居民对非居民的欠债。可见,国际上对外债的统计口径既包括外币外债,也包括本币外债。但由于我国早期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有限,以本币表示的外债规模很小,外债口径没有将本币外债纳入统计。但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自2009年7月以来,随着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推广,人民币在境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交易规模逐年攀升,业务范围已经从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目,人民币外债已呈现多样化、规模持续扩大的特点,在我国对外负债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币外债若不纳入外债统计口径,必然会影响外债统计的准确性及我国的宏观决策[1]。

(二)规模风险

一个国家能够对外举借外债规模的大小,是由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决定的。当一国借用的外债规模超过了本国经济所能承担的偿债能力时,不仅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还可能降低本国应对外部环境的机制。国际上衡量一国偿债能力的指标有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收入之比、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出口收入额之比)、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GDP之比)、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比率等。2013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9.40%、债务率为35.59%、偿债率为1.57%、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比为 17.71%。上述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但自2010年以来,我国负债率、债务率、短债储备比均呈上升之势(见表2)。除登记外债外,我国仍存在未登记外债、变相外债和或有外债等隐性外债。其中,隐性外债是相对登记外债而言的,它具有表面隐蔽性、规模不确定性、流动随意性和风险潜伏性等特点。一旦我国经济形势出现逆转,隐性外债可能会迅速显性化,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与稳定。

篇2: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逐步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政府投资财政监管评审工作的作用越发明显,它是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口投资控制要点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针对财政监管评审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审计工作的不同点,提出财政监管评审工作的重点。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监管评审;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的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它与一般投资项目比较具有非盈利性、效益多样性、成本与效益的不匹配性等特点[1]。而政府投资财政监管评审,是以工程施工过程投资控制为主,并充分有效结合项目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口投资控制要点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实践证明,其对节省国家建设资金的积极作用[2]。

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逐步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安全有效的运行,成为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部分单位不重视立项审批工作、部分单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三超”(超估算、超概算、超预算)现象非常突出、管理体制不顺,权限不明,部分项目无法进行监管[3]。因此,在政府投资财政项目监管评审时,要把握好并采取与之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国有建设资金流失,取得较好的投资管理效果。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监管评审的现状分析[4]

政府投资项目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影响范围大。政府投资项目的财政监管评审研究需要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项目支出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政府部门项目支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评价制度纳入财政管理制度范畴。我国此项工作起步较晚,虽然政府一直持续进行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管理观念、政府职能、组织结构等方面不断借鉴和引进国际流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技术和工具,但由于基础薄弱,且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现在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使得财政评审风险增大。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评审风险,是指财政评审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财政评审事项所引起的损失。对财政评审风险的种类和发生财政评审风险的根源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规避财政评审风险的措施,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掌握财政评审的风险体系,了解规避风险的措施,才能够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法律保障不够、相关制度不健全

从西方各国政府项目财政监管评审研究的发展实践看,评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以保证政府部门项目支出达到预期目标。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 但尚未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约束,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而且各环节的约束不够细化,没有具体的细化指标进行约束。这样使得有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招投标和合同中常常出现严重违规现象,但国家立法不够完善,没有相关细致的法律约束,使得国家财政资金在不同程度上遭到损失。有的虽然有法律明确规定,但漏洞很大,使得有些甲乙方有机可乘,穿过立法本身,达到自身利益不断放大的目的。例如,《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有些建设单位在招标之前已经指定了明确的施工单位,违背了《政府采购法》。但是建设单位捏造工程紧急需要、材料供应来源单一等借口,把本应是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变为了单一来源的采购方式。由此可见,国家法律中的确存在漏洞,立法约束力不够。

(二)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从审批、建设到运转都没有透明的操作程序,而且内部、外部的监督薄弱, 对政府投资项目应该谁来考核、考核什么等问题没有程序化、科学化,考核只是在现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没有广泛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没有引入社会考评力量,评价主体单一化。而且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考核很容易陷入遵照上级领导的意图办事,按照例行程序做事,受官方内部自我认同心理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很难使项目达到客观、科学、公正的结果。政府投资项目的财政监管评审尚未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无法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这种不完善使得有些甲乙方串通起来,联合有关政府机关部门,把有些单位及个人的利益放大化。

(三)项目本身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不够

投资项目既是消耗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资源的过程。资源在流动、转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次生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考虑不足,尚没有明确、科学地统筹利用规划,没有建立资源的循环利用机制。

(四)项目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发达国家在政府项目上成立了由建筑师、工程师、合同律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管理机构,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择和委托相应的工程咨询公司来管理,所有的重要技术环节都有专业人士负责,项目中的质量、技术、安全、成本等也有专人负责,并且各个环节责任明确。专业化保证了项目以高质量、低成本的完成,而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2004 年 7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要推行代建制。各地也在积极响应进行试点,但仍然有不少障碍, 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详尽的代建制实施流程,尚不能为代建项目的规范化实施和全过程监管提供依据。

(五)财政监管评审与审计之间存在争抢的现象[5]

在政府工程中工程结算时往往是先由财政监管评审中心审核,出具定案单再移交审计局。但是,而这往往结论不一致,作为项目业主或施工单位对此无所适从。施工单位还要和审计局对帐,审计局最后出审计报告。审计局是政府组织内部的监督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其工作应该是侧重财务方面的,不应该再重复造价咨询的工作,逐条核对预算子目。但是,近几年,在一些地方,财政投资评审部门和审计之间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本应是评审监管中心的职责任务却由审计部门评审了,而且这种现象层出不穷,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本身是政府机关职能混乱的一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甲方、乙方、评审中心以及审计机关的工作秩序,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财政部门的资金流动程序,以致有碍于经济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

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监管的内涵 财政监管评审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固有的内在链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赋予的财政职能,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预算、决(结)算审核,为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监管评审结论是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核拨款项、办理结算、批复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交付资产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财政监管评审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为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审计部门也专门内设基建工程审计机构。简言之,财政是管理部门,审计是监督部门,财政评审时事前管理,审计是事后监督。财政监管评审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核控制资金。因此,职能的差异和评审工作特有的专业性导致了二者的工作侧重点和方式、方法有所区别。

(一)事前控制—工程预算监管评审,从源头控制资金的有效力度

为做好工程项目施工图纸预算,切实从源头有效控制资金,财政评审工作不断改革、改进,严格按照“先评审,后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批复”的“四先、四后”原则,不断加强工程预算评审环节的管理。针对所有评审项目,财政监管评审根据工程项目单位报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委批复、图纸、施工图预算资料,认真核对图纸,严格执行预算评审,并将施工图预算评审报告作为该项目拨付财政资金的控制限额,签订的施工合同不得突破该项目所批复的投资额。从预算监管评审到竣工决算评审形成一条有机链条,工程预算评审作为评审链条中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不仅在前期将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控制,而且在工程决(结)算审核时,通过对比预、决(结)算工程费用,可充分了解各项费用从前期到后期的刘翔,有效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保证了工程决算的完整、真实、公平、公正。

(二)事中监督—全程跟踪评审,彰显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财政评审始终贯彻对贯彻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跟踪评审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审原则,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按工程进度及时实施现场跟踪评审,并结合《工程价款结算办法》,为支付工程进度款提供参考依据。

3.3 事后审核—严格的决(结)算审核为拨付项目资金提供可靠依据 《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工程价款结算的监督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基本建设财务的职能部门,对基本建设的财务活动实施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财政评审按照其赋予的职责,极尽生财之道、用尽聚财之力、竭尽理财之能,对项目竣工决(结)算进行严格监管评审。

财政评审机构内部一般均设立有“三级复核制度”,出具的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都严格经过“三级复核”程序,层层把关,确保评审结论客观、公正。在通知项目单位、施工单位现场与评审中心对出具的结论进行核对时,如有不同意见,可随时提出并讨论、验证,最终以三方均认可的结论为准。在规章制度、养个程序、全程跟踪以及专业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工程决(结)算的评审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公平,是评审结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拨付项目资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4 财政监管评审与审计的区别[8]

审计作为监督部门,侧重于时候审计,往往当工程已经完成时才对其进行审计。而全程跟踪这样严谨、细致的监管评审可以在过程中控制一部分资金浪费和流失,比只看图竣工纸、变更签证、一堆数据更真实、有效。另外,审计部门一般是交给中介机构完成项目审计,并按审计额度的比例向项目建设单位收费,这样不仅增加了项目建设工程的成本,而且难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总之,财政监管评审和审计都是国民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职能方面的侧重各有不同。财政监管评审时财政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财政支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技术性审核的财政监督管理活动。审计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规定,有权对国家建设项目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和财务审计,是政府监督部门。

财政监管评审和审计之间,不存在职能的交叉、重复和矛盾,也不存在替代性和排他性的问题。两者应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积极发挥效应,协调发展,共同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监督管理体系,真正规范公共投资支出监督管理行为,发挥财政投资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产玲 尹贻林 范道津.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J].中国软科学; 2004年第06期

[2] 李文基 黄启昌.如何把握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J].财政评审2009年第46期;

[3] 罗建华 高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运作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5期

[4] 周萍华 李家胜.论我国当前的财政投资评审 [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5] 樊虎.浅谈财政评审与审计之区别[J].财政评审;2011年第03期

[6] 徐杨 刘光庆 潘骏.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监督对策[N].大连日报;2008年02月07日

[7] 陈赟

王德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04期

[8] 黄均田.浅析政府投资审计与财政投资评审的法律依据异同[N].审计论坛 ;2010年12月06日

[9] 孙璐.建设施工合同中价款调价因素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赫莹莹

罗兴东

李宁.施工合同中风险的防范[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1] 徐佩莹.实施《河南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研析[J].四川建筑;2009年第03期

[12] 李惠玲.应用清单招标与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评标的几点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07年06期

[13] 羊雅芳 胡君芬.浅析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招投标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0年02期

[14] 施丽.认真做好施工签证管理.工程与建设[J].工程与建设;2002年第01期 [15] 王伟.对施工索赔理论的基本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0年05期

[16] 彭向群

关于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价的几点看法[J].建筑施工;2010年06期

篇3: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一、我国风险投资的筹资现状及问题

(一)筹资规模增长迅速,但总量不足

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迅速,从风险资本规模上看,每年新募集的资本额逐年增加(见表1),但其资本总额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虽然只占到企业总数的3%,但却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国内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是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由于中小科技企业本身规模小、信用能力偏低、担保能力弱等原因导致其很难实现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外源融资。根据中国科技金融协会2004年调查,我国每年新增专利2万多项,但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资金投放不足是主要原因。在已转化成果中,转化资金由企业自筹的占56.8%,银行贷款占14.1%,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风险投资只占到2.3%。加上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风暴的蔓延导致信贷市场的紧缩,大大加剧了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以广东省为例,按往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来看,银行仅能满足不到40%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估计高达1.2万亿元,从广东省中小企业局最近进行的调查来看,2008年高达95%以上的中小企业出现了资金缺乏。

(二)风险资本来源中外分布不均衡,外资比重偏大

近几年,外资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发展迅速,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已经占到总投资额的50%左右(见表2)。中国需要海外资本,但更需要发展自己的风险投资业,过于依赖海外资本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不仅中国高回报的投资市场被国外挤占,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土优秀风险投资人才被吸引到外资机构,而且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行业和地域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中国本土机构投资主体单一化

我国的风险资本来源构成,近几年来没有太大改变,以2007年为例,分别为海外资本占51.8%,政府占16.7%,金融机构占6.0%,企业占17.5%,个人占7.1%,其他占0.8%。与美国相比,我国风险资本中政府及国有大企业资本仍占主导,民营资本相对较少,个人和养老基金所占比重严重不足。

(四)筹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不合理

筹资规模不足,很大原因是筹资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虽然引入了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但这个在国外被证明效率最高的风险资本运作形式,在国内的运作也出现了制度上的扭曲。另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都影响了筹资的规模。

(五)筹资的环境亟待改善

筹资的环境是指与风险投资有关的法制环境、国家相关的政策环境等。同美国、英国等风险投资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相比,我国资本供给所面临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都亟待改善,是制约国内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扩大筹资规模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国风险投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扩大筹资规模,一方面必须努力设法汇集更多的民间资本,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如可以直接出资建立引导基金等,同时,政府应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构建和完善风险投资的筹资制度和外部筹资环境。

(一)政府投资建立引导基金,发挥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

政府在风险投资筹资方面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筹资的外部环境建设;二是内在筹资机制的构建和规范,三是政府投资;前两者在后文论述,这里主要分析政府出资。政府可以直接进行风险资本供给,也可以建立引导基金,间接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以直接资本供给为主,这时其他的民间资本无从汇集,风险投资公司等相关中介公司刚刚起步,整个风投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只有对相关科技企业直接进行资本供给。目前,筹资的关键是吸纳国内的非政府资本,是要汇集大量的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本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

在引导资金的组织形式上,政府应以母基金的形式建立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母基金是一个股权与多个股权投资基金的基金,它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最高形式。母基金可以注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这样的专业团队做直接投资,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资本效率;另外母基金可以注资于多个优质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分散投资可大大降低风险。这样通过组建高收益低风险的风险投资母基金,一单位政府资金可以吸引至少三倍以上的非政府资金。

(二)在政府引导下,努力汇集民间资本

政府在风险投资的发展中,主要起支持引导作用,努力汇集社会上大量的民间资本,是筹资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一,允许部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基金的总量不断扩大。养老基金总量大,来源稳定,适合于风险投资这样的长期投资。以美国为例,养老基金占到风险投资总来源的40%以上,而我国几乎还未涉及这一领域。我国养老基金要进入风险投资,关键要做好投资风险的评估和内部控制机制,既要满足风险投资的发展,又要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

第二,个人投资者。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广大居民投资潜力巨大。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减少后顾之忧,从而降低储蓄倾向,增加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应加强风险投资宣传力度,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风险投资意识。

第三,来自企业的资本。随着国内一些大企业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风险投资领域,2007年来自企业的风险投资资本占到筹资总额的17.5%。在组织形式上,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风险投资业务机构,通过投资组建信托基金并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来扩大融资规模。也可以注资于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委托其进行风险投资。

第四,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同大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具有更为雄厚的资金实力,投资意识强烈且能承担一定的风险。除采取类似大企业的方式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以股权方式)外,还可以考虑将其一定比例的借贷资本投入到风险投资领域。银行拥有大量的借贷资本,但风险投资目标企业的高风险性使其很少得到借贷资本的垂青。政府一方面可以组建政策性投资银行,通过提供风险担保等政策优惠,向创新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使银行借贷资本能注资风险企业。

第五,合理利用国外风险资本,学习外资风险投资机构的先进管理体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创投基金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之一,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外资,但一定要合理利用国外风险资本。我们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风险投资人才,学习国外成熟的资金募集、运作和管理体制,从而发展好自己的风险投资业。

(三)完善筹资相关制度建设

第一,继续发展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提高投资效率。从对风险投资基金组织管理的角度,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大体分为三类:公司制、信托基金形式和有限合伙制。国外的实践证明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2007以来我国的有限合伙制投资机构发展很快,有限合伙制由于其独特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了代理和运作成本,控制了投资风险,从而提高了投资效率。2007年我国新的《合伙企业法》正式施行,这将会更好地推动我国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产生。

我们要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的一般合伙人,并加强诚信教育,使有限合伙人建立专家理财的观念;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的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机构等)充当有限合伙人的角色,实现和有限合伙制的有效结合;改善有限合伙制所处的法律环境,从而促进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的充分发展。

第二,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额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大幅下降,退出不畅必将对筹资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影响投资者们进行下一轮投融资的信心,使风险资本难以实现正常循环和保值增值,还将影响到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公开上市是最有利的退出方式,金融危机迟早会过去,从长远考虑,应继续构建我国的二板市场,解除广大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第三,建立风险投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笔者认为,一是在各高校加开风险投资课程,讲授风险投资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二是国家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风险投资职业认证,促进风险投资从业者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三是风险投资各中介机构、企业和各高校、研究所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背景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四是促进国内国际的风险投资行业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制定优惠政策,使国外的优秀人才向国内流动;五是注重对风险投资高端人才的培养,并建立有效的选拔和考核机制。这样从低到高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并保证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人才的合理流动,才能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四)进一步加大筹资的法制环境建设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一,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尽快出台《风险投资法》,作为风险投资领域的基本法律,专门调整风险投资主体从风险资本的筹集投放、管理运作到退出各阶段的经济关系。我们除了在基本法下制定一些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的具体法规外,还应对风险投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时作出调整,以利于风险投资的全面发展,这些法律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担保法》、《保险法》、《税法》等;另外对于风险基金的管理、商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政府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采购支持、养老基金向风险投资领域的投放等领域要专门立法来规范。

第二,加强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继续扩大政府的信用担保规模。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的范围和力度,其方式有四种:一是政府直接出资建立担保公司;二是国家以参股的形式同其他专业机构建立担保公司;三是像日本的信用担保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担保协会实行再担保)那样,对风险投资采取两级的信用担保;四是国家和若干信用好的企业实行联合担保。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的信用担保,必将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流入风险投资领域。

第三,继续加大政府的补贴和采购规模。政府的补贴和采购都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扶持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补贴是政府对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的无偿补助,其范围既包括对项目早期种子资金投入,又包括对项目失败后的补贴。政府采购则可解决科技产品初期的销售问题,既为企业提供了部分流动资金又拓宽了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补贴和采购可以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能够间接地促进资本的筹集。

第四,加大政府的税收优惠力度。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到对区域或产业经济的促进,都离不开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也不例外。

当前政府应加大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力度,对风险投资进行直接和间接的优惠。其优惠对象既要包括投资人,又要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企业;在税种上应主要对风险投资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在税收调节方法上,应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以所得税为例,除了减免以外可以考虑税收信贷、延迟支付、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

摘要: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来源、企业组织模式、运作机制、管理人才及风险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解决,特别是要拓宽风险投资筹资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风险投资,筹资,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2008.

〔2〕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2008.

〔3〕中国风险投资年鉴〔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4〕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

〔5〕杨葵.风险投资的筹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姜鸿磊.关于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篇4: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关键词】风险投资;现状;办法

一、风险投资的含义和特征

风险投资含义,从广义上讲,是指向风险项目的投资。它集融资与投资于一体,汇供应资本和提供管理服务于一身。通俗地说是指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资于新近成立或快速成长的新兴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风险投资的特征表现在:一是投资对象多为刚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投资时间一般为3-8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30%左右股权,而不需要控股权,更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三是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四是风险投资人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融资外,风险投资人要满足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五是因为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一般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六是风险投资是一种组合投资,通常投资于一个包含10个项目以上的项目群,利用成功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并获得收益目的是分散风险;七是风险投资是一种金融与科技、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性投资。风险资金与高新技术两要素构成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前行的基点,二者缺一不可。风险投资家在向风险企业注入资金的同时,为降低投资风险,需要介入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必要时可以解雇公司经理,亲自接管公司,帮助该企业增大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是一种积极的投资活动,而不是一种消极的赌博。它是对传统投资机制的重要补充,对一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换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还目前不能在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资金严重短缺使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并成为制约我国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瓶颈。融资投资渠道狭窄。没有充分利用包括私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造成资金不配套,转化的中试环节资金严重缺口。投资的风险集中于国家身上而无更多的分担投资风险。远达不到分散风险、建立投资组合的目的。

二是高专业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由于风险投资涉及到公司较多方面综合专业知识,重要的是在投融资过程中解决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因此需要高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风险投資人才。但在国内,这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为数不多。

三是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国创业资本所投资的项目,不管项目开发的好坏,创业资本都无法退出。项目开发好者,企业价值的价值形成了,可是找不到价值升值的渠道,没有找到下家接管,有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坏了,不能及时清算,拖得风险投资公司耗时、耗力、耗资金,导致大量资金沉淀,从而大大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是法律制度不健全。风险投资在我国早已开始实践,但至今仍未对风投基金进行立法;由于法规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上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在税收上,国家虽然给高科技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优惠,风险投资者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和红利要双重征税。这种滞后的立法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创业投资的运作和发展。

三、解决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发展的办法

一是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因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所以要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筹集渠道。我国目前社会资金体系庞大,包括了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3600多亿元的信托资金和数量不菲的保险金、养老金等,这些社会资金都可以作为风险投资业的融资来源。应鼓励各大、中型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股份制的形式积极参与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以深圳成立的“准基金模式”运作的深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例,深圳市政府出资5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其余5亿元采取私募招股方式从政策允许的大金融机构、市属大型产业集团等进行募集。此外,还应积极引进国外资本从事风险投资业务。要想使我国风险投资也拥有升级和活力必须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二是建立创新的组织制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大力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风险投资涉及到科技、金融和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只有专业素质高,且具有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这一工作。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因此,进行专门人才的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高等院校开设有关风险投资方面的理论课程,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前期人才储备工作;聘请国外有丰富经验的人士对在岗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开拓其视野以及深化其对风险投资的实质性认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其在实际的操作环境中去不断摸索,丰富经验。

三是建立畅通的风投资本退出渠道。风投资本的成功退出不仅意味着高额回报,而且也是风险投资不断循环的基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探索中建立适合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退出模式。如国内买壳或借壳主板上市、进一步发挥二板市场的优势、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清算退出等,没有退出渠道的创业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实现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保证资本退出渠道的通畅。

四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修订《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有限合伙制为我国企业合伙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明确对合伙人的约束和合法权益,但不应该对相关细节规定过细;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适当放宽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它们适度地参与风险投资。修改税收法律制度,避免双重征税。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篇5: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基本特征入手,具体展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最后对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特征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根据经济学家Timothy W.Koch的观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贷款不能按签订合同贷款本息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即是贷款安全没有固定保障,借款人没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收益变动。

(二)信贷风险的种类

根据《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情,信贷风险种类可以如下划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本息或者恶意拒绝还款导致银行损失的行为。在直接原因方面,信用风险的起因有三个:破产倒闭。资金紧张。恶意拖欠。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化导致资产变值或银行业务协议利率和市场利率变化脱节带来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为经济形势变化,市场价格和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下金融资产对银行放款造成的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为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人为错误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

(5)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的漏洞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三)信贷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普遍性,信贷风险总是伴随银行信贷业务同时发生,信贷业务必然会有风险。

2、隐藏性,信贷风险形成的早期很难被发现,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3、扩散性,银行信贷风险发生后影响

会迅速扩展到借款的相关企业和银行自身,4、可控性,在信贷业务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发生之后,银行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信贷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一)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本内容来讲,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 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以及信息交流与反馈五方面的内容

(二)信贷风险的控制技术与手段

1.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评级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化的程序,调查、分析、评价、测定和审核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各项指标与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估分析,全面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评价结果用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

2.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内容

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是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具体内容。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评判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指标包括是否有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甚至因此受到影响。对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前预知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陆续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推行股份制改革。虽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变化很大,但还不是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现阶段,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结构的不合理引起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银行实行了部门分离的制度,但无论是早期的人员分离和现在的部门分离,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位,有权审批人会对监管部门造成影响,譬如行长任命风险监控部门的主管,直接对行长负责,这样职权之便可以使得贷款行长决定贷款的发放。

2.信息不同步

现在,利润最大的支撑是信息,这同样适用与商业银行。当前发生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就是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信息只是片面的或者涂改过,而不是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真实信息;这样必然增加了信贷风险。甚至在银行业之间都没有进行资源共享的方法,无法共享贷款企业的基本信息及信用状况,很可能导致企业在一家银行没有偿还到期贷款,通过改个名字到其他银

行还能借到钱。

3.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以风险评估作为前提与基础,风险评估在完整,准确及时反映信贷风险中起关键作用。现阶段,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不够健全。银行采取的是定性的,人为控制的风险评估,如贷审会制度,属于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的风险评估体制。对于已标准化可批量处理的银行资金交易与零售业务,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实现以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定量风险评估。

4.信贷决策和审批环节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章制度中,唯一对贷审会的约束就是评议其决策能力,而在经济和行政不做出任何处罚。贷款投放的效益和贷审会成员利益几乎毫不相干,在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中,唯一的约束就是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职业道德约束。而且,贷审会习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贷款决策,所以也就没有因个人决策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依据。

篇6: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务问题分析

[关键词]风险投资 风险发展 高新技术

一、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态势

1.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一般来讲,风险资本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由于受市场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未来不确定性,所以其总体投资风险相比其他投资方式要大的多。除此之外,投资回报率波动性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风险投资又会获得高收益,风险投资是高风险与高收益的结合。

2.当前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紧迫性

世界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部产业的核心,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大小的根本性因素。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100多年历史证明,只有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也只有技术的快速进步,才是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进步,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引进”。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仅靠引进先进技术,是极难保持竞争优势的;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缺乏充足的创新技术,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极其困难。

二、中国发展风险投资业务所具有的优势

中国目前在风险投资方面已具备的一些条件和优势,对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改革开放提供了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3%的水平。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进出只贸易保持连续增长,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值3240.5亿美元,贸易顺差435.7亿美元,1999年进出口贸易总值3606.3亿美元,贸易顺差292.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10大贸易国。2000年进出口额达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顺差241亿美元。

2.高科技产品的广阔前景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性能卓越的国产商品,已逐渐替代进口商品慢慢占领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从中国高技术供给方面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0年国家组织了28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1329项重点新产品试产;完成了101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0260项;授予专利105344项,比去年增长5.2%。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这证明中国可供应用的科研成果是很丰富的,为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加入世贸组织带来机遇

我国加入WTO后,大量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将出现,大量的外资将通过中外合资资金的形成进入我国风险资本市场,这必将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大发展。首先,外资大规模介入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公司的业绩将逐步得到改善,高回报的特性将逐步体现,我国风险投资的效果提高,投资风险下降,这将促进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将得到空前发展;其次,风险投资项目源丰富和良好的商业潜力使我国成为外国风险投资的热点,高科技领域的市场开放,将为外资进入我国风险资本市场提供丰富的项目资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投资的人文环境不太理想,科研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缺乏自我创新的精神;在科研体系中,过分依赖学术权威,不利于社会创新体系的形成;受我国长期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枪打出头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等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对风险投资的发展非常不利;缺乏对风险投资失败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旦投资失败,可能永世不得翻身;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风险投资公司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弱,达不到产业规模,因而难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且风险投资的相配套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远远滞后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践,至今仍没有出台《风险投资基金法》,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和资金筹集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指导风险投资活动的仅靠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草案》,虽然《投资基金法》、《风险投资法》已列入国家立法规划,但出台尚需时日,而另外一些法律虽然已经出台,但对风险投资的针对性不强,很多规定不符合风险投资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税法》中的相关规定制约着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

2.对策及建议

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创造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大力宣传风险投资的作用,鼓励创新,为风险投资失败者提供保障机制;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组建,扩大风险资本规模,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组建,町以有效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风险资本除政府支持外,还应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募集社会上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的闲散资金,吸纳机构投资者资金,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并且适当开放年金基金,如社会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等。提供财务支持,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对风险投资补贴资金的投入,同时通过对提供信用担保来为银行转移一部分贷款风险,缓解当前风险企业缺乏资金的困难。以法治管理,尽快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并且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尽快修改《公司法》中有关知识产权作价的条款和有关产权转让的内容;尽快制定《风险投资管理条例》,规范风险投资公司,使其运作有法可依;完善会计、审计制度,切实保障私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减少环境风险,为风险投资者提供坚定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龙虾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奇怪求职面试经历:如同高手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