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决定执行力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领导力决定执行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要做好农村的审计工作,就必须确保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问题更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计决定是否严格执行是检验审计工作成果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落实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是整个审计工作的结束点。

第一篇:领导力决定执行力论文

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在我国国力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提高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在加大。而一些领导干部心气浮躁、官僚主义,在生活上,生产管理方面,责任松懈、攀比消费、盲目上项目、铺张浪费等思想、工作作风,胡锦涛同志居安思危,向领导干部提出“要有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民本思想的警示,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领导干部;和谐社会;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胡锦涛同志针对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经济持续增长,国力强盛的条件下,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出现心气浮躁、头脑发热、大把花钱、大肆挥霍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世界形势和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等严峻挑战的麻痹大意、头脑发热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等问题,提出严励的批评和警示,这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此,本文特从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意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 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因素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和空前的繁荣,但也呈现出不少棘手的新问题,有的甚至是已严重影响到我国今后的发展,或成为制约我国未耒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国内的情况看:由我国经济发展的要害人口问题带来的资源短缺或者严重匮乏;由陈旧生产方式、陈旧思维定势等造成的粗放型、浪费型的生产方式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污染严重,以危及到生产、生活、生存都不能正常进行;由制度不健全和领导干部缺乏思想改造带来的安全事故、腐败等问题的频繁发生;由历史原因从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过渡带来的“三农”问题、城乡差别发展不平衡、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数量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问题凸显。从国际的形势看:政治上综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盛行,并不太平,国际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我国安全构成的不稳定因素和压力挑战加大。经济、科技上,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国际合作竞争日趋激烈,对外贸易往来中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贸易壁垒加大,国际上对资源、人才、市场、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从未解除。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或稍有发展就自满、自大、自负,那就无法始终代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近一百年全世界创造的生产力又比以往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和物质财富还要多,世界生产力发展迅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科学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大大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对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贫困人群比例相当大等社会现实。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社会实践中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奉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拿出应对措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贫富不均等压力,要有效、彻底的遏制粗放型、浪费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针对国际贸易壁垒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和应对方案措施,及时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磨擦和纠纷。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尖端技术的封锁,要自主创新、研发高新技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实施品牌战略。透过经济建设带来繁荣后面所潜伏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彻底摒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机会主义、左倾主义等思想作风。要彻底清除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虚报浮夸、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工作作风。针对这些情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才能去除思想上的障碍,冲破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年初的中纪委会上和今年三月份的人代会上先后两次针对领导干部提出“要心糸群众,服务人民”;“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八要”和“三要”的警示。对党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脱离群众,无视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腐败行为等思想工作作风敲响了警钟,这诉诸民意的警钟充分体现其“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要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需要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又要以实际行动体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为之去努力去奋斗,去履行的职责,把实现发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而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中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华而不实、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搞假数据、假政绩,隐瞒工作中的疏漏和重大责任事故,草菅人命等思想工作作风,其根源就是公仆意识淡漠,“民本”思想、党的宗旨意识淡化,由此产生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抵触格格不入或违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怨恨和不满,造成在社会上消极影响和干群关糸紧张,有损党的形象等不和谐因素,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此领导干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带头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因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本质要求。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思想始终贯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和发展结果,领导干部有没有公仆意识取决他有没有科学发展观。公仆意识是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没有正确的公仆意识,科学发展观也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和谐社会也难以构建。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就必须把公仆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耒,以科学发展观、公仆意识引导和形成正确的政绩观,以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公仆意识的贯彻执行。引进项目、招商引资,都必须把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民伤财、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招商引资,应“关、停、并、转”,把解决“三农”问题、落实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体糸、就业保障体糸、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而不是扩大这种差距应作为执政要务耒抓。对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要有真挚的感情和实际行动,对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要给予求真务实的脱贫致富的政策扶持和给他们寻求脱贫致富的途经方法。

三、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因素

早在50年代毛泽东根据我国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政治上孤立的政策,加上天灾人祸等原因的经济困难,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段历史虽然己过去几十年,现在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繁荣的经济局面的情形下,针对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在生活作风上,讲排场、大兴奢侈风、公款吃喝、挥霍浪费、行政消费攀比、大兴办公楼修建、购豪华轿车等己成为严重影响干群关糸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在经济发展、生产上,乱上项目,重复建设,城市规划反复无常等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造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糸的不和谐,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和谐的经济因素。居安思危,胡锦涛同志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战略高度,向广大领导干部提出告诫“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这些警示振聋发聩,令人清醒和反省。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我国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正面临粗放型、浪费型生产方式带耒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世界的最低水平,而且我国对资源的浪费又位居世界前列,是发达国家3至4倍。在未来的20至30年内,我国资源有的将接近或达到临界状态,关键矿产资源会走向全面紧缺,土地资源己紧逼“18亿亩的红线”。面对如此瞩目惊心的资源危机,领导干部有责任和义务在生活和生产领域全面提倡和践行节约,杜绝并遏止这些浪费资源的不和谐的因素。否则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社会的稳定受到威胁,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告别和杜绝不和谐的生活作风,改变和扭转不和谐的生产管理经营的方式。要有社会良心和社会职业道德,用好手中的权力为国家、为人民节约。

“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10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规划”降低20﹪左右,要达到目标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自巳的公仆职责,对国家对人民要有道德良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节约意识和节约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十一·五规划”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目标。科学发展观更是明确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的生活、生产的消费模式。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人大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和重要手段。” 面对国家对资源节约有如此多的举措,我国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也有如此多的行动指南,有责任和义务在生活、生产管理方面带头节约,有责任和义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国没有更多的资本让我们浪费,我国也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来换取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糸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糸,使人们以一种合理的消费模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浪费已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最大障碍,领导干部没有任何理由在生活、生产领域方面浪费,成为社会不和谐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等科学发展观的安邦兴国的执政理念。要使科学发展观等一糸列思想得到贯彻落实,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领导干部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对此,胡锦涛同志对领导干部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唐国琪(1955—),女,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辨证法。

作者:唐国琪

第二篇:农村审计处理决定执行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 要]要做好农村的审计工作,就必须确保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问题更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计决定是否严格执行是检验审计工作成果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落实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是整个审计工作的结束点。文章从审计处理决定入手,针对农村审计处理决定执行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建议,对农村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审计处理决定;新农村经济体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1.160

审计决定又称为“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决定是国家审计机关针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政策、计划等规定所采取的強制性处罚的一种法律文书。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是对被审查单位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能够向社会充分展示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果,更能够展现审计机关的工作能力与形象。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是对审计全过程的一个总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审计的相关工作也随之发展,但是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农村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对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1 农村审计处理决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审计制度的不足

农村审计工作相比较于大城市成熟的审计工作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虽然现阶段法律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未按照规定期限执行审计处理决定,则审计机关可以强制被审计单位执行,之后仍不执行的,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是没有扣缴、划拨的强制措施的法律,对审计决定不执行的情况不能够采取相关的实质性的措施,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审计执法错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实际的农村审计工作中,农村的审计机关和人民法院对于被审计单位后续的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缺乏跟踪与回访,更加导致了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现象发生。总之,农村审计工作对政策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审计部门对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环节也没有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缺少让被审计单位强制性去执行审计决定的法律规定。[1]

1.2 被审计单位的问题

审计判决书自送达被审计单位之日起生效,审计决定在法律意义上是强制性的。但是在农村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决定不执行的情况有很多。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还有很多人不明白审计的职能工作,认为审计决定没有法律效应。被审计单位收到判决书之后,会找各种借口,故意拖延拒不执行审计决定,借口现阶段资金不足等,审计机关进行催促时,大打感情牌,审计机关无法强制让被审计单位执行,时间一长,审计人员也没有办法,只能不了了之。在很大程度上为审计决定的执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还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形象。另外,很多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决定时,都会运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来把事情不了了之。被审计部门会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来疏通关系,找各个行政部门的人员或者是审计机关的人员等,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间接的行政手段对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被审计单位受到改组变更、破产、自然灾害等影响时,也会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有很大影响。[2]

2 农村审计处理决定执行工作的改进方法

2.1 建立农村审计处理决定制度,维护审计工作权威性

在进行农村审计工作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农村审计制度。切实可行的审计制度不仅是审计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与保障,更让农村的审计工作可以按照依据规定来开展,有效保证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程度。在制定审计处理决定制度时,审计人员要按照村庄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对于农村容易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制定不同情况的审计处理决定制度。还可以在制度中对每个审计人员进行规定,促进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后续的跟踪与回访的工作,确保审计处理决定的有效执行。还可以请农村群众来进行监督,确保审计人员与被审计的单位对审计处理决定的完成,审计处理决定的跟踪回访和决定的落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更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审计工作。完整的审计处理决定执行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制度与期限去完成。[3]

2.2 提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思想与素质水平

在进行农村审计处理决定执行的工作时,审计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审计责任,审计决定是怎样就按照怎样执行,不能够因为被审计单位的家庭、背景等情况而做出让步,要严格按照审计处理决定来执行。农村审计单位也要针对每个村庄的具体的现状建立完善审计机关内部的监督制度,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防止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非法行为的发生。另外,要提高农村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意识,增强被审计单位的素质水平。可以加大对农村审计工作的审计决定的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村的被审计单位对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审计决定有着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使被审计单位能够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主动积极地执行审计处理决定。还有,在被审计单位运用社会关系对审计决定进行阻碍时,审计人员要及时制止,杜绝违法或者不正当的关系发生,对审计决定的执行工作有很大帮助。通过这些,都可以提高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决定执行工作的自觉性,并且能够提高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众力,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农村审计处理决定的有效执行。[4]

2.3 完善处罚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在农村的审计处理决定执行的工作中,农村审计机关和县省级政府一定要对拒不执行审计处理决定的被审计单位进行严厉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使农村群众深刻认识到审计的法律效应,对以后的被审计单位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农村审计机关可以建立明确的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工作的处罚制度,根据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程度的跟踪与回访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可以处以缴纳滞纳金、罚款、资产回收等处罚行为,违法情节严重恶劣的,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追究法律责任。审计机关还可以利用群众舆论,大众媒体,展示反面的典型,通过社会对被审计单位造成多方面的压力,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这些不仅对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有很大的作用与影响,还可以让农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法律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农村审计机关还可以建立农村黑名单,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审计处理决定的,除了进行罚款、缴纳滞纳金之外,还可以把被审计单位纳入审计工作的黑名单。纳入黑名单之后,审计机关可以联合银行以及人民法院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济行为和生活做出制约阻碍,使被审计单位不得不执行审计处理决定。[5]

3 结论

现阶段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在农村还有着很大的问题,但是在审计机关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与改变下,农村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会逐渐变得更好,整个的审计过程会更加的科学与完善。全面落实农村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工作,不仅能够保障农村审计工作的质量,更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英杰.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财(学术版),2014(7):20-22.

[2]郭建芳.浅议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营销,2011(12):220.

[3]陈晓薇.审计决定和意见执行中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审计,2009(5):13.

[4]潘秋玲.浅议审计决定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5):37-39.

[5]佚名.嘉荫县审计局审计决定执行见成效[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1):64.

作者:张慧

第三篇:浅析公务员对违法决定或命令执行制度

【摘要】公务员服从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是基本要求,但是对于违法决定或命令的执行,理论界存在绝对服从说、绝对不服从说、相对服从说和陈述意见说四种观点,我国公务员法亦确立了公务员对违法命令或决定的执行制度,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如何界定违法或明显违法命令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违法决定或命令;执行制度;完善

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公务员服务队伍,公务员的素质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和国家各项制度的执行效果,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或命令是公务员的一项基本义务,然而,执行合法的决定或命令当然无可厚非,但对于上级的违法决定或命令呢?是否也是公务员的基本义务?由谁来负法律责任?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对于此,学术界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一、有关违法决定或命令执行的相关理论

(一)绝对服从说

此说认为公务员对上级长官做出的决定或发出的命令不管是否违法,都应当绝对服从。各级公务员坚决服从和有效执行上级行政长官的命令或决定,如果赋予下级对上级决定或命令的审查或异议权,就可能造成下级公务员借口上级命令不合法而拒绝或延误执行,以至造成行政秩序紊乱和行政效率低下的后果。

(二)绝对不服从说

绝对不服从说强调执行上级的命令要以命令的合法性为前提,依法行政是公务人员执行公务的基本原则,如果上级命令违法,由于任何命令与法律相抵触则无效,上级违法命令违背了执行的合法性前提自属无效,下级当然不应服从。如果下级服从了上级的违法命令,形式上虽然尽了对上级的服从义务,但实质上却违背了忠诚和遵从法律的义务。

(三)相对服从说

相对服从说认为,公务员在行政体制内,对于上级的命令原则上应当服从。但是,如果命令显然违反法律,公务员则没有服从的义务。“下级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必须对规定的任务负责执行。他必须遵守上级的命令。如果上级的命令是明显地违法而且可能严重地危害公共利益时不在此限。”[1]

(四)意见陈述说

此说认为,下级公务员对于上级命令有着服从的义务,但同时赋予下级公务员的陈述意见权。下级公务员应当严格服从上级的命令,但如果存在很大的争议或异议时,下级公务员有向上级陈述异议的权利,但是决定权仍然在上级官员,上级长官如果不采纳其意见,下级则仍有服从的义务。[2]

那么对于公务员对上级命令或决定的执行问题,我国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二、我国《公务员法》对上级命令或决定执行的具体规定

我国公务员法也确立了公务员对上级决定或命令的执行制度,根据《公务员法》第12条第3款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同时,《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命令有错误时,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决定或者命令,或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我国是糅合和综合了几种理论观点。具体来说:

第一,对于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采用绝对服从说,即公务员没有异议的权利,其只能选择服从和执行,是公务员的一项基本义务。这不仅是行政机关以上率下、层层节制的特点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目标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保证或条件。

第二,对于上级错误的决定和命令,有两种情形的区别:(1)对于上级错误的决定和命令,下级公务员可以提出改正或撤销的意见,如果上级不改变,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即使认为错误也必须执行,责任由上级负责。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使用的是“可以”,下级公务员对上级决定和命令的异议是一种选择性行使的法律权利而非义务,其可以选择行使,也可以选择放弃。(2)对于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命令,即使上级不改变或要求立即执行的,也不得执行,如果执行了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就确立了公务员对违法命令和决定的不服从制度,而且下级公务员拒绝执行明显错误的命令和决定是一项基本的义务。

实际上该制度的建立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采纳申诉意见模式,即公务员认为上级命令有违法嫌疑时,应当向上级申诉意见,如果上级仍然维持原决定,公务员就应该遵守服从决定。这种陈述意见的方式,可以促使上级再反省其做出决定的合法性。但是,不难发现即使是明显错误的命令或决定,只要上级决定执行,下级就只能服从和执行。申诉制度也就丧失了其实质意义。2006年《公务员法》确立了对上级违法决定和命令的不服从执行制度,无疑是我国立法制度的一项重大进步和突破,然而,数几年已经过去了,由于该制度规定的简单而概括性,在理论上以及具体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和完善。

三、我国公务员对上级违法决定和命令执行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关于“错误”与“明显违法”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3]

公务员对上级的错误决定和命令提出陈述意见和建议是公务员的权利,同时公务员拒绝执行上级机关明显违法的决定和命令又是公务员的一项义务。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不履行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区分“错误”和“明显违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意味着将对上级命令的错误与明显违法的判断几乎完全放在了下级公务员的肩上,这就使得下级公务员要很准确地对上级命令和决定做出违法性判断,以做出进一步执行或不执行的行动,否则就直接关系到自身是否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但由于我国公务员法对此却没有规定相应的判断标准,无疑给下级公务员造成很大的隐患心理情绪,形成一种束缚和限制,影响行政效率的实现。

(二)发现错误向上级报告义务制度的缺失

我国《公务员法》赋予下级公务员发现上级决定和命令错误时的陈述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但从实践的角度看,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去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异议,因为只要不是明显违法,下级公务员执行上级命令即使是错误的,其还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异议权流于形式,很难实现下级对上级的间接支持和监督的制度价值。仅仅赋予公务员对违法的决定和命令提出改正意见的权利,并不能达到强化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的立法目的。可以说,报告义务的法律缺失对公务员积极审慎执行上级命令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这必将大大弱化《公务员法》第54条的实效性。[4]

四、完善我国公务员拒绝执行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确定上级决定和命令“明显违法”标准

对于“明显违法”,有学者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明显违法”是客观的,它不以公务员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以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客观上的明显违法为准。其次,“明显”是指有法律明文规定,即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和法律的明文规定相冲突和矛盾。最后,明显违背的“法”是指依照立法法确定的法定范围,包括法律,行政法规等。从具体情况来看,包括:(1)主体资格不合法。(2)明显超越职权。(3)内容明显违法。(4)严重违背法定程序。(5)形式上有严重缺陷。[5-7]虽然以上标准在学界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同,但仍需要实体法予以明确规定。

(二)构建公务员对错误决定和命令的上报制度

如前所述,缺乏上报制度,使得下级公务员几乎很难主动去审慎执行上级的命令和决定,这与公务员法设计陈述异议权的价值是不相适应的。公务员法也应确立公务员的上报制度,即其认为该上级命令错误时,有义务向上级做出报告而非可以选择置若罔闻,将陈述异议和建议的权利强化为一种法律义务,并作为公务员业绩考核、展现工作认真负责和审慎工作精神的一项内容,这样可以达到强化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的立法目的,促进公务员积极审慎执行上级命令,实现法律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公务员法确立了公务员对上级违法决定和命令的执行制度,尤其是对明显违法决定和命令的拒绝执行权的确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是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然而对于法律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缺憾,我们应及时去发现和应对,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途径,以更好地为实现法律的价值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2):145.

[2]林纪东.行政法原论(上)[M].台北:中正书局,1975:362-365.

[3]李美桂.浅论公务员的拒绝执行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10.

[4]喻少如.论公务员对违法决定或命令的相对不服从[J].湖北社会科学:149.

[5]刘金荣.公务员不服从的行为研究.理论研究[J].2006(2):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Z].1993-08-14:第六条第五项、第七条第五项.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务员法[S].主席令10届第35号,2005-4-27:12;53.

作者:王圆喜

上一篇:国土资源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