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理论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2022-09-11

一、发挥安全学科专业优势, 用专业理论指导工作

“安全工程”是指在具体的安全问题存在领域中, 运用安全技术、装备及其综合集成和教育、管理等手段, 以保障人们安全健康的方法、手段和设施。平安校园建设可看作是一项以校园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校师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校园安全的安全管理活动。将安全工程专业理论融入平安校园建设, 大大提高了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 事故归因论确定工作思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学校而言, 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校园周边和外来客观存在事物、师生工作、学习、家庭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校园教学设施、办公设施、住宿设施及各项配套设施等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习惯不佳等。基于以上原理, 确定围绕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展开, 由果找因, 系统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避免事故的发生影响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 安全累积原理确定工作方法:重细节、重小事。安全累积原理是研究损失量不同即严重程度不同的事故类别之间关系的, 它揭示了“大”事故的发生原因, 为重大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因里希的事故三角形理论揭示了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的次数或者频率之间的关系, 即如果轻微事故的发生频率很大, 次数达到一定数量, 造成严重损失的重特大事故的可能就无法避免了。在校园这个人群相对特殊、人员相对密集的环境里, 有效预防小问题的发生, 或者合理处理好每一件小事, 将对周围人员和事物的影响缩减到最小成为平安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的重点。在此原理的指导下, 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各党支部、工会、学生工作队伍将重细节、重小事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真正做到安全稳定无小事, 妥善处理促平安。

二、加强校园安全环境软件保障, 完善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 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指导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在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中套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进行了指导, 以加强学院“平安校园”建设, 合理配置安全稳定工作人员, 提高工作队伍综合素质, 增强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实效为目的, 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全院教职工的工作体系建设程序。

该程序明确了工作体系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成立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 副书记、副院长、各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 系副主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为成员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立了学生工作、实验室管理、教工信访工作、安全培训、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小组, 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和教师组成了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 形成了健全完备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学院层面宏观组织、各系中观督导、各部门微观落实的长效检查督导体系。明确了各部分具体内容和人员工作职责, 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理顺体制机制, 夯实基层基础, 形成整体合力, 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二) 用安全评价的方法督导落实平安校园建设实效。用安全评价的方法对学院的安全工作总体评估。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 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 二者缺一不可。学院利用安全学科专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优势, 组建了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教师和各部门责任人组成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 用查找、分析和预测学院可能出现的安全稳定隐患以及隐患可能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和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制度, 细化监督、检查、评估标准, 将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 确保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预防校园不安全事件发生,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总结

平安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 安全专业理论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在总体建设思路和建设实效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将学科研究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学科的特长和优势, 又实现了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实践, 形成了双促双赢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文研究如何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安全工程专业师资和学科的特色优势, 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在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指导、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培养、安全稳定大环境保障、安全稳定工作实施与考评等方方面面。用成熟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使得安全稳定工作更加系统, 更具实效。

关键词:平安校园,安全工程,理论,应用

上一篇: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探索下一篇: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