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及法律保护

2022-09-11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于网络的日益倚重, 个人网络账号越来越人格化, 对于所有者的利益日益重要。同时网络游戏领域因虚拟物品发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网络虚拟财产虽然与普通财产有很大不同,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满足普通财产的属性要求, 应当参照普通财产对网络虚拟财产施与法律保护。

2 网络虚拟财产及其财产属性分析

目前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概念尚无定论, 通常认为只要是数字化的、非物化的财产形式都可以纳入网络虚拟财产的范畴之中, 包括信息流及数字媒体等, 外延极为广泛。凡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能够被人们控制和支配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虚拟物品都可以被称为网络虚拟财产, 包括ID号、收费的与免费的邮箱、虚拟货币、虚拟装备、QQ号码、网络实名等。网络虚拟财产要成为我国法律所称之“财产”, 就应当具有财产的属性。

2.1 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

网络虚拟财产之所以成为“财产”, 最主要的就是它具有价值性。马克思认为事物价值基石在于使用价值, 其外在表现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通常指的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或享受的需要。交换价值, 即可以用金钱度量, 可以在市场交易。而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石是凝结于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关于虚拟财产的价值, 可以也从这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网络虚拟财产的劳动价值。网络虚拟财产的劳动价值是凝结于其中的人类劳动。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游戏运营商开发的, 是相关技术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 这是其一切价值的基础。

二是网络虚拟财产的使用价值。网络虚拟财产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某些利益、满足某些需求, 这种价值是普遍、客观存在的, 是不因人的认识而改变的。但同时, 它也有一定的主观性, 同一件物品对于不同的人其价值大小是有差异的。

三是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换价值。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换价值是以凝结于其中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基础的, 涵盖了网络运营者成本和利润。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入的多元化, 大多数网络账号都是免费的, 但是网络游戏中的“装备”“道具”则并非如此, 玩家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对价才能获得相应物品的使用权。

2.2 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对独立性

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学》教材认为民法上之物应当“独立为一体”, 以区别于他物。前面我们已经论及网络虚拟财产虚拟性与附属性。网络虚拟财产只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 本质上是一组数据编码。那么何以体现其独立性呢?

笔者认为, 网络虚拟财产的独立性体现在其可区分性。在网络虚拟财产赖以存在的网络空间, 所有的虚拟物品都是可区分的, 此类物品与彼类物品、此物与彼物是具有不同的功能与属性的, 虚拟物品可以在游戏运营方、玩家之间实现流通, 也是其独立性的体现。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是以网络、游戏服务器的存在为前提的。但是这样的依赖性不妨碍网络虚拟财产所具有的财产属性。

2.3 网络虚拟财产的可支配性

可支配性是指能网络虚拟财产被人掌握、管理以及控制的属性, 这种可支配性应理解为支配的可能而非现实的支配。可支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某物可以被人所占有;二是人在其上可获得排他性的收益。空气、阳光虽然可以被利用但是人们不能获取排他性的收益, 因此不具有可支配性, 不能成为法律上的“财产”。网络玩家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支配依赖于网络及其运营商, 在这个层面上讲, 这种支配是受限制的。但是对于网络上的其他网民和玩家来说, 这种支配是绝对的、完全的, 妨碍这种占有和支配也是类似于现实妨碍他人的物权道理是一样的。

3 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

2004年《宪法修正案》, 明确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给予保护这一宪法原则, 这为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根据前面的论述, 既然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普通财产属性, 那么我们就进一步探究如何在现有民事法律体系下对其施与保护。

3.1《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的适用

《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及其他合法财产。”我国法律未禁止公民拥有网络虚拟财产, 根据私法领域“法无禁止则为允许”的精神, 则网络虚拟财产可以理解为此条文中“其他合法财产”。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直接适用该条款, 也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 将此处的“其他合法财产”解释为包括网络虚拟财产在内。

3.2 基于物权的法律保护

原物返还请求权。原物返还请求权, 是指不动产或者动产被无权占有时, 权利人享有的请求占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当权利人的虚拟财产被盗或是被运营商非法收回时, 可以行使该项请求权。对于网络账号一类的虚拟物品, 由于已经过权利人一定时间的使用、经营管理, 某种程度上被使用人赋予了一定的身份标签, 应当作为特定物, 侵权者在返还原物时必须返还该特定物。对于游戏币一类的虚拟物品, 则可以按照种类物予以返还。

排除妨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是指物权因侵夺占有以外方式被妨害时, 权利人享有的请求排除妨害的权利。对于虚拟财产物权的妨害可能来自其他网络用户, 但最大的可能性来自于网络经营者。当权利人对于虚拟物品的占有、使用、收益因外来的妨害而不完满时, 权利人可以基于物权请求侵害者排除此种妨害。

消除危险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是指物权可能遭受侵夺占有以外的方式的妨害时, 权利人享有的请求消除妨害可能性的权利。其构成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物权有受妨害的可能, 二是可能发生的妨害是违法的。鉴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特殊性, 此类妨害主要来自于网络经营者。至于妨害是否具有违法性, 应当依据使用与经营者之间签订的服务协议。这一点与现实中行使该项请求权是不一样的。

3.3 基于债权的法律保护

虚拟财产权具有一定的债权属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虚拟财产权的相对权属性。权虚拟财产产生于玩家与运营商之间、网络账号所有人与网络运营商之间发, 虚拟则产的产生和使用仅限于某一特定的虚拟平台, 持有人只能够向特定的运营商请求相应的服务。

二是虚拟财产权的请求权属性。由于虚拟则产存储于运营商的服务器中, 网民不能直接行使其权利, 只能借助运营商提供服务的行为来完成权利的行使。所有人对于虚拟财产权的行使需要借助于该请求权。

三是虚拟财产权的给付属性。网民获得虚拟财产是为了从游戏中获得乐趣, 享受虚拟财产权带来的乐趣, 这是需要运营商提供配合的。网民、游戏玩家在申请账号时都会与网络经营者签订一个服务协议, 其核心内容是;网民需要遵守经营者确定的行为规范;有义务服从正当管理, 按时付费同时, 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协议规定的相关服务。运营商根据服务协议, 承担的维护游戏正常运行的义务如因其管理不当, 造成网民虚拟财产损失的, 应当基于公平的原则给予赔偿。

4 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虚拟财产权既满足一般财产的属性, 刑法就应当“一视同仁”, 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 应当纳入侵犯财产罪的范畴予以考察。耶塞克认为, 应受刑罚处罚性取决于三个因素:法益的价值、行为危险性和行为人的思想可责性。由于网络相关产业的深度发展, 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越来越高, 以盗窃、诈骗、抢劫虚拟账号、虚拟装备、虚拟货币等网络虚拟财产的犯罪日渐显示出规模大、影响恶劣的趋势。拥有虚拟财产的网民也日渐庞大, 如果任由网络侵财犯罪发展, 必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威胁社会稳定。因此, 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刑法保护范围十分必要。笔者认为, 可以根据立法的一般规律, 依次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4.1 在现有刑法体系下的保护

自从我国于1994年引进互联网后, 为了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增补了相应的刑法条文。经过梳理, 笔者发现大多数法规最终都要依赖于刑法典的具体条文才能实现打击犯罪的功能。而在刑法典中, 能够作为打击侵犯虚拟财产犯罪的也为数不多。其中《刑法》第287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 依照本法有关规定的罪处罚”, 该条文实际上是对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实施传统犯罪的概括性规定。那么对于在网上骗取、窃取他人虚拟财产的是否可以依据该条定罪处罚呢?笔者认为是完全可以的。骗取、窃取、侵占他人的虚拟财产如果数额达到诈骗罪、盗窃罪、侵占罪的要求的可以据此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 刑法第285条还规定:“违反国家规定, 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 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 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该条款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刑事立法。但是笔者认为该条是着眼于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护, 而非对广大网民虚拟财产的保护, 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4.2 通过司法解释予以保护

如前所述, 《刑法》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还是存在不少缺陷, 目前比较易于实现的是通过司法解释来确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 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来自于司法观念的落后和司法体制的僵化。通过两高出台司法解释, 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抢劫、盗窃、诈骗、侵占等犯罪的犯罪对象。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3月做了司法解释, 将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对象——“财物”的范围从有体物扩展到电力、煤气、天然气等无体物。台湾地区已经有“电磁一记录在刑法诈欺及盗窃罪章中均以动产论”的规定, 实际上将虚拟财产纳入了刑法保护的范围。

做出这样的事司法解释并不难, 如何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定性可能是一个难点。对此, 解释应当对其形状加以适当的概括, 并根据网络的发展现状予以适当列举, 这样才能便于在司法实践中对网络虚拟财产加以认定。

4.3 通过刑法修正案予以保护

法律解释毕竟不等于法律创设, 无论其多么巧妙, 也无法实现立法的功能、取代立法的地位。在现有刑法力不从心、司法解释也迟迟不能出台的情况下, 针对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严重情况, 直接出台刑法修正案也是可取的。如此也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立法修正案, 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刑法》分则第五章关于财产犯罪“财产”的范畴, 将其列为抢劫、盗窃、诈骗、侵占等犯罪的犯罪对象。这与前述的司法解释功能是基本一样的, 但是提供了立法层次、和立法的权威性, 更有利于对虚拟财产的保护。二是在现有的刑法中增加一个法律条文、创设新的罪名, 对侵犯虚拟财产罪进行规定说明, 详细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 表现形式以及刑事责任。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刑法的威慑力, 增强对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打击力度, 但是可能增加刑法的复杂性和不协调性 (因为侵犯将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不外乎抢劫、盗窃、诈骗、侵占等, 是完全可以纳入这些罪名的) 。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因网络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 类型也更加多样化。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已经引起了法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论证了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 提出了民法保护和刑法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刑法保护

参考文献

[1] 崔长珍.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初探[J].中州学刊, 2006 (6) .

[2] 王利明.民法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 托马斯·魏根特, 徐久升译.德国刑法学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大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及其调适下一篇:52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