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2024-04-14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精选6篇)

篇1: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

摘要: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为道”,并提出“上教、中导、下制”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提出把“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进而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生观念;在教学与治学思想方面,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与“思”,应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关键词:韩愈,教育,师生,人才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 他著书说传道授业,希望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贯通于教育实践之中。他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

1.教师的标准

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学生“从师”,即“从师道”,是向老师学习其道。为人师,必须忠于道,必须传道卫道;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就是要在“道”与“业”两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他的这种看法,也是有意义的。

2.师生关系

既然他把 “道”与 “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 “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韩愈还强调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他引孔子拜郯子(请教官名)、苌弘(请教音乐)、师襄(请教鼓琴)、老聃(请教礼)为师作例证,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这里既“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有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

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二、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

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在 《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虽有名马”,而“不以千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能力,“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等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的感受。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之。”《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三、关于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他反对“学虽勤而不语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由系统方面着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谓“不要其中”是指讲得虽多,而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切中要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是无益的。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他提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很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与体味着其中的精华。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所谓“降而不能乃剽贼”。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他不赞成“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那种谨小慎微地追随世俗,没有创见地抄袭窃取一些陈旧书籍,是没有出息的。他赞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扬弃他的“崇儒卫道”的精神,可以做为我们教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 [3] [4] [5] 李娜.韩愈《师说》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7)王世红.韩愈“敢为人师”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赵洪奎.论韩愈的人才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刘南平.韩愈教育思想初探[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01)

[6] 廉永生.论韩愈的教育实践及思想[J].焦作大学学报,2008,(02)

篇2: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篇3: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多是灌输式的教育形式, 忽略心理疏导, 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使得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在为学生树立典型时, 其标准包括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等, 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标准。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缺乏

师资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这无疑是一种共识。然而, 在高校内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主要是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 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而且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 很容易把心理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 要解决学生人格发展问题, 没有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三)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时, 存在机构不固定, 设施不齐全, 人员无编制, 活动经费不足等多方面问题。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基本设施的配备, 势必影响到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无编制、工资收入偏低也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成效。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第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 遵循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预防心理疾病, 着重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

第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及辨别是非等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则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性心理教育、职业选择和消除心理障碍等, 重视培养大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第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说”为主, 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表扬批评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宣传;采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和自我教育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听”为主, 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角色扮演和心理调查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第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它们都涉及大学生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 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

第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不仅使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 而且使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但它也不能不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内容。而且, 某些心理问题也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 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反之亦然。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基本一致。就我国高校的现状来说,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除专职人员以外, 更多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他们长期从事学生教育或管理工作, 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都非常熟悉, 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一) 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十分重要。

(二) 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结合。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大学生在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内容, 如学生的社会适应、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 它所实施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 采取开会、做报告等形式, 这些方法往往强调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强化, 容易流于形式, 而且难免令人感觉单调、枯燥。心理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注重培养大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结合和建设。

从高校目前状况看,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存在着重合交叉, 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构成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了很大比例。但大多数的政工干部从未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问题, 因而在工作中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要建立一支由心理咨询骨干教师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的队伍。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体制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使之浑然一体, 便于开展“育人”工作。二是对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并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被教育对象,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三是加强两支教育队伍的沟通和交流。开展各种思想或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座谈会, 增进了解,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有益于两支队伍在开展工作中结合,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四是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创新模式, 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的教育体系。

(四) 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努力吸取彼此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一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可以使教育双方形成互动理解的人际关系, 使得教育者更准确地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和开展。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推动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和谐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等,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点和不足, 促使他们在心理品质上扬长避短, 从而使得心理品质健康和谐地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并试图探讨二者有机结合的对策, 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芷英, 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赵书霞.论思想政治教育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6.

[5]安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宁夏社会科学, 2004, (3) .

篇4: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三岁而孤,养于兄嫂。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中唐以后国势逐渐衰落的时代,韩愈出身于中下级官僚家庭,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他在古代语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当然也和他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韩愈从小就受古文教育熏陶,所以他特别钟爱古文,创作了大量的古文,并且长期从事古文教学活动,也提出了不少教育主张。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这段时间,正是他34岁至45岁这10年左右,精力充沛,学问文章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除了在官学任职,他还“抗颜为师”,接收了许多私学门人。皇甫湜的《韩先生墓志》说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总之,韩愈一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很长的,教学很认真,并且讲究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原道》《原性》《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本文对韩愈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并对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进行以下的论述分析。

一、性三品说

韩愈的人性论具体见于他的《原性》一文。这篇文章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但“性之品有上、中、下三”。这就是说,天生的就是性,这三种品级的性都是由天规定的。上品的人“善焉而已矣”,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而已矣”。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虽然性与情都有品级,但韩愈认为性是可移的,也就是说教育是有作用的。对上品的人说,“就学而愈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则“畏威而寡罪”。韩愈的性三品说是含有阶级的实质的,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虽说韩愈的性三品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的语文教育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他认为,人的能力、资质都是天生的,天命所定的,是不能变更的东西,因而,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加以对待。他在另一传世名篇《进学解》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以良匠、良医为喻,指出教育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各有所长的栋梁之才。韩愈可算是古代教师中因材施教的典范,不仅进行了理论论述,而且将其贯彻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当代的语文教育确实也要面对年龄、经历、性格、语文资质等都不同的学生,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语文素质,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信心,从而学生的发展。当然,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有材可教”,想要有材可教,就需广纳贤才。韩愈认为,培养治国兴邦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不但建议上层统治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而且从现实出发,整顿国学,在整顿教师队伍与教学风气的同时着手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为国家广纳人才。他敢于抨击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指出靠科举选拔不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会埋没治国兴邦的真正人才。他还要求统治者要爱才、惜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切忌鼠目寸光,摧残、埋没人才,为此他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说》,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来说明人才的难得和可贵。韩愈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二、师生观

韩愈的教师观主要体现在《师说》一文当中。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先肯定了教师的必要性,接着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也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传道”则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称其为教师。从师,就是要师从他的“道”。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并不是说当时没有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也不是说当时没有学生从师学习,而是说当时那些教师只是授书和习句读的师,不是他所要求的传道的师。他将“传道”作为教育第一位的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位的任务,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韩愈还把“解惑”提到应有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的排列顺序也是十分恰当的。这不仅包含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而且还体现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无疑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统观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也只是教授学习语文的技巧、方法,而对语言本身和思想内涵则避之不谈,而我们从韩愈的教师观中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当然,韩愈的“道”是传授儒道,这个内容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是过时了。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生本主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后者则是当代语文教育中的“道”。语文课堂教育不仅要完成学科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熏陶人性。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促进学生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道德体验过程。

此外,韩愈还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这和荀子所说的权威主义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同。在人们的意识中,“师道尊严”,教师在上,学生在下,两者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的。我们从韩愈的思想中看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也得到了启示。“教师不仅仅是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的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与学生平等地分享思考成果、知识和经验,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新的发现,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们的共同发展。

三、学习方法

韩愈对于学习方法也提出了有益的意见,主要针对读书和作文的实践。“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他认为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读书不仅要“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构其玄”,也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即既要精读,也要博览。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韩愈特别强调读书要刻苦,要专心致志。他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口不绝吟”、“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读书为学才能有成。韩愈的读书理论给当代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当今的学生语文阅读量普遍较少,而阅读经典的数量就更加少,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

在作文方面,韩愈注重文章的艺术性,一面要求“闳其中”,另一面又要求“肆其外”。“闳中”就是思想内容博大丰富,“肆外”就是语言表达汪洋恣肆。韩愈教学生做文章固然首先要求辞理充沛,但同时也求文笔奇雄简约,浩浩汤汤,势不可挡。他的“闳中肆外”的写作方法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加以改造利用。反观现今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的学生作文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有的学生作文感情真挚却语言平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拓宽丰富学生写作的词汇,注意培养学生在通常语境中语言的规范、习惯用法。此外,要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复咀嚼体会,感悟语言的魅力,积累生动的语言材料,逐步掌握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是韩愈所说的“肆外”。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开拓学生作文的视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到、个性化的感悟,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时间的思想内涵,进而真正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做到“文中有我”,也就是韩愈所说的“闳中”。

篇5: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1教师的任务

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

《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就说明了教师的作用,如果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3教师的标准

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及其重要性,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在那个时代谈的是封建之道,衡量教师的标准始终是以政治为第一位,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把道理解为政治标准,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

“道”必须通过授业解惑来完成,要能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所以教师不仅自己懂“道”,更要善于传“道”。换言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

4师生关系

韩愈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并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他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连续运用两个“不必”强调了三个问题:首先,强调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将来甚至现在都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其次,强调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是求学者,但对教师来说,不是绝对的求学者,而是相对的求学者,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最后,强调既然师不可能事事“贤于弟子”,那么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满足现有知识,而应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不断前进。韩愈指出:“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见,韩愈强调的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师生关系,他极力主张“尊师重道”,却没有走向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的极端,这对我们今天处理师生关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总之,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韩愈的《师说》中所表现的师道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复兴儒学、排斥佛教和推行文学革新运动,因此他所强调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强调的教学内容是“圣人之书”。他的教学方式明显地带有枯燥说教和硬性灌输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的培养。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师说》中闪烁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创新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等无不对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扩展

篇6: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一、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理论契合性

(一)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 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要求, 是在新的历史征途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所以, 从理论的逻辑看,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 这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多元价值冲突的当下, 当代大学生需要一面鲜明的精神旗帜去引领走上正确的方向, 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引导大学生深刻领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励志刻苦, 积极实践, 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 中国梦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只有坚持以中国梦为指导, 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梦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反思、分析和规划,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国梦是党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媒介, 必须在内容上保持与其一致, 中国梦的实质与当前社会的中心任务是统一的, 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当前, 就是要将中国梦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最活跃、他们的心理最敏感, 容易被各种负面社会现象所影响。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多元化, 消费主义、白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影响广泛, 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的正确选择。只有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才能让大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去正确看待社会, 增强大学生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整合、批判、引导功能, 激发大学生这一群体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行为自觉。

二、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一致性

我们的事业, 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也需要每位中华儿女付诸有效的行动。从现实的逻辑看, 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规律, 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需求。如何把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研究和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内容、本质、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是实践上让大学生把中国梦切实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行为自觉。

(一) 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助力精神转化

中国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要转化为一种“实在的东西”, 转化为一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力量。中国梦最终目标的实现, 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人的身上, 内化为人的自觉意识并外现为人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教育的有机结合, 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中国梦、科学构筑中国梦、不懈追逐中国梦, 引导大学生在构筑中国梦的框架下, 确立远大理想信念, 设计自己的人生梦想, 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想有机结合, 使个人理想在追逐中国梦的大潮中不断实现与超越。

(二) 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

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朝气蓬勃, 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中国梦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精神因素向物质力量的转化需要广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开创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

1.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梦理论培训。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高低, 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对中国梦的概念、内涵及要求理解程度、研究程度, 直接影响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程度与有效性。如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对中国梦的概念、内涵及要求理解不深, 研究不多, 那就不能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 灵活运用与解读, 也很难让学生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深入理解中国梦和内化为自觉付诸追求中国梦的行动。所以,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梦理论培训是最重要的, 甚至包括大学中主管意识形态建设的党委书记等领导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梦理论培训, 这是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有机结合的基础性前提。

2. 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教育主渠道。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 每一门都与中国梦的主题存在契合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 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紧密结合这些契合点, 向大学生讲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机结合。将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 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 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要让大学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这就需要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大学生而言, 中国梦既是追求的国家理想, 又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国家舞台, 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如, 组织总结宣传“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 引导大学生深入西部或者农村一线, 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深切感悟中国梦是由千万个民族梦、时代梦、百姓梦所共同组成与不断实现的。

4. 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文化是育人的先导。校园文化如涵养学生的土壤与空气。将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首先要将中国梦的理论知识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的宣传橱窗、校园海报、宣传横幅标语中反映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以及相关的语言描述, 同时利用好校园网、微博、QQ群、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 全方位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其次, 要将中国梦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 即主要表现为与各种校园活动或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使中国梦变得具体、形象、生动, 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梦、追求中国梦。

三、结语

总之, 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 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除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路径之外, 还有更多可研究可创新的路径。只有让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深入大学生内心, 才能使大学生自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摘要:中国梦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 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内涵和思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梦的实现保障和内在要求。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理性、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契合相通之处, 正是这种一致性使得二者可以也应该有机结合。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路径中。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7.

[2]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J].求是, 2013 (6) .

[3]刘建武.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毛泽东研究, 2015 (1) .

上一篇:谢庄小学东教学楼楼顶防水维修建设合同下一篇:慕思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