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经济研究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县域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但目前浙江县域经济正面临着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区域分割严重、高级要素难以集聚等问题。为此,作者提出,浙江应推进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向以都市圈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转型。县域经济的转型路径因各县的经济基础、约束条件不同而各异。

第一篇:经济研究生论文范文

数字经济的经济法规制问题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然给现有市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刺激,如何用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数字化转型期,若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规制市场行为必定会使得良好的市场秩序发生紊乱。因为现有的法律体系在对数字经济的规制上存在一定的漏洞与法律空白,必须将创制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数字经济法尽快提上日程。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法;法律规制

数字经济是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给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带来根本变化的经济系统,其让信息资源和商务活动以数字经济的特殊形式存在[1]。作为一种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目的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量迅速上升。

随着数字技术的优化和创新,数字经济的概念也随之变得愈加复杂。在1996年,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的唐·泰普斯科特在《数据时代的经济学》一书中就预言过数字经济将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2016年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强调,“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

《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指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生活共同构建数字中国”②,数字经济被定义为基于云的应用和自我媒体操作,基于某些模型的组成。归纳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定义,我们认为,数字经济就是最大化地利用数字技术,将信息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数据,再将其投放到市场中交易的一种经济形态。

一、我国数字经济的法律规制现状

(一)数字经济的经济法规制现状

虽然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其仍依旧处于市场竞争环境的框架之下,我国经济法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对市场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简而言之,有市场竞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经济法的存在。经济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保证市场竞争时刻维持在健康与公正的氛围中,不管是哪一种经济形态的演变,其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作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保障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了确切的规定。该法第十二条指出,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该法的规定,包括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均适用本法规定。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适应了市场的经济化转型,其对数字经济的网络市场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一个兜底性的规定,而且在此项规定中还针对网络交易的特点作出了规定,其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去妨碍或者破坏正常的交易。2017年11月4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终获通过,网络市场中所充斥的惩治刷单、网络水军、虛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终于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中也明确规定了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活动,尤其是在第五十六条中对经营者的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否定,还规定了违反此项规定之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价格和产品供需之间要互相制约。市场价格的变动将会导致产品供需量的变化,之后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市场价格的波动[3]。实际上在数字化的经济市场中,市场价格依然和供求关系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消费者一般都会将市场价格当作消费之前的首要因素。随着互联网交易越来越普及和迅速,网上商品的价格低于传统市场逐渐成为一种明显的优势,可是,消费者不能仅仅看到价格的差距,而是要深入分析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联。一般而言,生产成本低就有可能导致销售价格低,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许多劣质商品,为了能够降低自己的销售价格去提升市场竞争力,一些不良商家甚至不惜生产出三无产品。经济法中产品质量法与行业标准法已经对此种不良竞争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用具体的法律条文设法去保证商品质量的标准性,从而让最终的交易结果尽量安全。

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已然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换句话说,若是任由市场竞争中的一方掌握了关键的数字化信息,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市场垄断的情形。在现在的数字经济市场中,尤其是对市场拥有支配地位的企业来说,其本身就具有数字技术的巨大优势,要是他们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垄断,那最终的结果只会阻碍数字经济的转型与创新,严重影响市场的公平和安全。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反垄断法却还没有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难以对数字经济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此涌现了许多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的个体工商户,这些商家的市场准入门槛相较于实体经济的商家要低很多,其不管是在市场准入条件还是在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上都比传统商家标准低得多。这样虽然可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此类型个体工商户的壮大,但是对进入数字经济市场主体的监管就变得刻不容缓。一些互联网平台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想方设法吸引商家入驻,如此一来就会造成监管不力,使得市场竞争出现紊乱,创业自由与法律规制的边界变得愈加复杂,到底该怎样用经济法去平衡创业自由和市场监管已经成为未来的巨大挑战[4]。

总之,现在我国经济法已然出现了滞后性和法律漏洞,缺乏对数字经济进行调整的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法》中所规定的法律条文仅仅是针对电子商务,并没有针对信息网络的规定,可是数字经济的范围要远远大于电子商务,再加上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虽然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在社会公众中普及,但是其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必须尽快设置相应的法律规制途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

(二)数字经济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制现状

除了经济法之外,目前我国其他法律体系中对数字经济所引起的民商事、行政及刑事行为的规范更粗显和模糊,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之前信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数的未知和潜在风险相伴而生。

二、我国数字经济的经济法规制问题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法律制度

当前,人类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天下万物开始产生共鸣和互联互动,所有人都面临着数据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未知挑战,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所掌握的数据和未来的大数据化相比,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当我们面对未来的难题时,首先应该做的是要想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面对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演进,现在我国急需一部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法作为数字化经济系列的基础法,以此去应对和解决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将会出现更庞大的数据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由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法律困境和问题。未来的法律问题一般都需要单行法律规定去解决,若是缺乏一个基础性的法律,这些单行的法律规定将会像空中楼阁,缺乏基础的准则与标准。在我国现行的多部法律法规中,数字经济立法中存在着多部门立法,这样一来将会在未来法律的适用和实践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障碍。此外,我国为互联网电子商务制定了相应的《电子商务法》,但是数字经济的范围却要远远大于电子商务。如今数字经济正迅速发展,我国相应的法律规制进度却显缓慢,亟需设立一个根本性的法律作为准则。

(二)缺失健全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数据信息一直以来都是数字经济所依存的核心,但是现在我国严重缺乏健全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如此一来便会滋生出数据泄露等危险问题。一方面,有人通过互联网这种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去实施经济犯罪活动,让人担忧的是互联网经济犯罪愈发集聚化和专业化,众多金融机构纷纷面临着内部数据随时被侵犯的高度危险性。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所延用的技术和工具存在一定的漏洞,就算是其已经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最终还是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绝对安全和稳定。此外,再加上第三方移动支付愈发普及,越来越多的不法之徒伺机利用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扩散性,将虚假链接进行转换,对社会公众的财产进行恶意盗骗。即使现在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互联网安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例如明晰各个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责和相应的权限、“1+X”的监管体制等,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只是具体的实践措施却无法落地,造成了这些具体的规范内容依旧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去推进落实,这样不就是相互矛盾吗?换句话说,如今对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依旧处于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此路确是道阻且长,那么必须尽快形成安全的互联网体系,以充分保护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三、我国数字经济的经济法规制路径

我国经济法是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运行而进行国家干预的法律制度,其实际上就是经济法体系中的数字经济法,因此其也应由国家和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如此一来务必要尽快地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的政策规划之中,数字经济正是未来国家所积极鼓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在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其将会为

为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建立完备配套的法律制度

由于数字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对数据的依赖性,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数据信息的调整,将数据作为经济法律所规制的对象,从而对其所造成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再加上数字化的普及以及我国法律修改程序的复杂性,设立一个专门的法律制度去规制数字经济是最佳的选择,还可以充分结合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分析数字经济的特殊性,进而让数字经济法能够尽快地作用于数字经济市场,从而达到对数字化经济市场进行法律规制的目的。

1.政府可作为规制数字经济的监管主体

正是因为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之内,所以其也隶属于“行为--关系”模式,各种各样的行为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像是在数字经济的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市场交易行为,随之又出现了适用于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那么适格主体对此类新型关系进行规制也就应运而生了。如今在我国的经济法体系中,市场的规制主体是国家,其执行者即是政府及相应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而且数字经济着实是一种新形式的经济发展形态,如果现在不对其加以法律规制,那么在将来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每次当市场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时,国家就会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市场进行规制,数字经济市场也不例外。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者,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就变成了国家监管市场的实际实施者,当政府成为市场监管的主体之时,其既要接受数字经济市场规制法的约束,又要作为行政主体受到行政法的约束。

2.明确市场经营者是其主要的规制对象

国家对数字经济实行干预和规制实际上就是对被规制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数字经济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建立相应的关系,若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管和平衡,就应该对主体间所产生的市场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制,如此一来必须要充分地了解数字经济市场中的主要规制对象有哪些?长期以来,市场经营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市场交易活动之中,目的是为了可以以此来获得可观的利益,后便发展成为数据经济市场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和主要的规制受体。在数字经济市场中,只要是从事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我们所提及的市场经营者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者,还包含销售者,因此我们不但要严格约束和规范市场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行为,还要严厉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其实施市场垄断行为,损害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也要尽快设立进入数字经济市场的准入标准,预防因准入门槛过低而导致商品质量和标准严重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从而造成破坏市场秩序和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后果。

3.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在数字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决策的制定逐渐依赖于数据信息,与传统知识产权不同的是,数字化经济时代下的知识产权主要是基于数字模型和算法,也正是由于算法和数字模型作为全新的共享知识,很难明晰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而且极容易出现被盗骗的情形[5]。为了能够最大化地鼓励传统经济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可以在数字经济法中对知识产权作相应的法律规范,而且还要对新型经济下的知识产权进行明确界定与保护。与此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市场中所充斥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而让企业、个体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维权,从而促进发展和创新。

(二)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的政策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地推进互联网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升级,着力打造全新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目的在于要充分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市场公平正义,探索且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

1.建立适当的网络市场准入制度

事实上,国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经营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影响市场的运行,那么建立一个适当的网络市场准入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数字经济利用数字技术让互联网信息资源更顺畅地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还出现了一种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区别于传统市场的经济发展形式,但也极容易让市场经营者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只有对其采取系统的分级监管措施,适用不同层次的市场准入制度,才可以让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数字经济更安全,但是要切记网络市场准入标准不可以设置的过高,以免影响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好数字经济市场中的网络市场准入门槛,务必做到适当和稳妥,让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健全完善征信制度,公开信用等级

由于数据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信息也就成为了数字经济市场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若是能够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征信制度,便可以让信息得到充分的共享利用。这样不仅有利于现有分散信息的整合聚合,而且还可以降低数据信息公开的门槛和费用,更有利于对数据信息的收集,相应的成本也会减少。与此同时,还可以让网络平台提供者对使用者们进行公平的評价,对那些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者进行严厉的处罚。此外,由于对数字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比较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出现泄漏,如能事先对市场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详细地了解和评估认定,便能更好地保护信息的安全。

3.重点保护个人信息

现在我国的网络安全体系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并不完善,经常出现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的问题。网民在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其个人信息一般都会基于国家网络管理和应用的要求而进行填报和上传,但是网上监管机构难以充分保障网民信息的安全,进而导致个人信息被严重泄漏。与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在其个人信息被泄露之后,网民均会受到无数垃圾邮件与骚扰电话的持续侵扰,如此一来会大大增加网民被诈骗的风险和财产被盗的风险。

4.加强对数据信息的规范保护

数字经济立法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数据信息本身的价值所在,充分地维护数据在此种新型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数字经济时代,若不尽快加强对数据信息保护的规范保护,就会导致数字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混乱。经济犯罪分子可能会对市场数据加以恶意篡改和利用,从而去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最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设立数字经济法时,应该把对数据信息的规范保护作为重点规范内容。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的考验和创新,但是现在我国却依旧缺乏一个适当的数字经济法律体系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制。由此,第一,作为国家权利的执行者,我国政府一定要尽快对传统的市场准入理念进行革新,对那些进入数字经济市场的适格主体适用一个真正适合于数字化市场的准入标准;第二,我国应该在现存经济法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地明晰数字经济市场竞争中所衍生出的各种法律关系,并且对相关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进行界定,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经济法规制体系;最后,立法部门可以及时为数字经济创制出专属的数字经济法,进而对经济数字化中已经滋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数据安全等问题进行规制。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预防和规制,才能让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并顺应国家政策的改革方向,全力推动中国数字经济以扎实稳健的步伐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亮亮.论我国数字经济立法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8(30):102-103.

[2]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OL].(2016-09-20)[2019-10-18].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4.html.

[3]张辉,石琳.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新动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2):10-22.

[4]马平川.大数据时代的经济法理念变革与规制创新[J].法学杂志,2018,39(07):92-98.

[5]张昕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J].经济学家,2019(07):32-39.

ResearchonEconomicRegulationSystemofDigitalEconomy

WANGXinwei

(SchoolofGrammar,Gui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Huaxi,Guiyang550025,China)

Keywords:Digitaleconomy;Economiclaw;Lawregulation

作者:王欣伟

第二篇:从县域经济到都市圈经济:浙江县域经济转型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但目前浙江县域经济正面临着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区域分割严重、高级要素难以集聚等问题。为此,作者提出,浙江应推进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向以都市圈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转型。县域经济的转型路径因各县的经济基础、约束条件不同而各异。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各有分工、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构成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单元。

关键词:县域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

县域是我国古老而稳定的微观地域单元,是我国的基层政治、经济实体。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走过了一条以县域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之路。这一发展道路虽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给浙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县域各自为政、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弱、高端要素难以集聚等诸多问题。

与此同时,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最小有效距离不断延伸、市场范围不断扩展、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从而使区域一体化特征日益显著。伴随着这一过程,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分工与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城市群(圈、带)网络体系。因此,都市圈的崛起成为了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由此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认真研究都市圈背景下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问题。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国内学术界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县域经济”概念,当时探讨的重点是农村经济、乡镇企业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党的十六大后,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主要集中于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闫恩虎等(2008)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即传统阶段、发展中阶段和一体化阶段),并认为体制“瓶颈”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①。另一类文献则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如战炤磊(2010)总结了一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范例以及一些比较典型发展模式战炤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还有一些学者也对都市圈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如高新才和李岳峰(2007)认为,生产要素的差异和不平衡流动是导致城郊型县域与中心城市经济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改变这种现状的路径是以城促县,优势互补,互动发展高新才、李岳峰:《生产要素流动U型假设下的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任寿根(2005)认为,短期看,中国城市扩张力和“城市场效应”将导致中心城市和城郊型县域的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但从长期看,由于溢出效益的存在,两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任寿根:《城市兼并、城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在有关浙江县域经济和都市圈经济的讨论中,多数文献集中于探讨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如李强(2002)等认为,浙江县域经济特点可以概括为民众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农本经济李强:《浙江县域经济的生机与活力》,《今日浙江》,2002年第22期。。也有学者分析了浙江县域经济目前正面临的困境:如李金珊和叶托(2010)指出,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由县政扩权带来的区域分割和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使浙江经济难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李金珊、叶托:《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及其代价——透视浙江县政扩权的新视角》,《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最近几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都市圈经济的兴起。如王祖强等(2010)认为,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都市圈和城市群已超越经济强县已成为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形态。王祖强、应武波:《从强县经济到都市圈经济——浙江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徐明华等(2011)提出要根据各县域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予以制度激励和政策指导,促进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发展徐明华、陈文举:《浙江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发展研究:方法与实证》,《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对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了有益探索,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出了较为有力的解释,对浙江县域经济的研究更是切中问题要害。但我们也发现,已有文献对都市圈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转型路径未能深入分析和探讨,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都市圈兴起背景下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的最基础层次和最基本单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初期,浙江省大胆放权,坚持“省管县”财政体制,并通过连续五轮“强县扩权”,使“省管县”体制由财政体制逐步拓展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推动了全民创业,使得县域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浙江县域行政区域总土地面积8912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7.6%;年末人口总数341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1.5万人,占全省52.8%;实现生产总值16295亿元,占全省的53.1%,县域财政总收入达1651.13亿元,占全省的43.3%。

1992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依据权威指标体系开始对全国县域单位综合实力进行测评。从历届的测评情况看,浙江进入百强县市的个数逐年增加,位次逐步前移,名列全国前茅。2003-2008年,浙江百强县总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详见表1)。

表12001-2011年浙江百强县的数量

年份数量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历年百强县排行榜整理而得。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浙江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它在要素集聚、市场分割、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局限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这也可以从近年来浙江百强县数量的下降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一)过分依赖传统产业,要素制约日益突出

在县域经济繁荣的背后,浙江经济发展长期停留在粗放式增长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成为浙江县域经济的一大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浙江县域经济目前的产业分布集中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投资要求均不高,这些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很容易被其他地区轻易地模仿,从而陷入价格恶性竞争的泥潭。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具有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特征,加上在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性地位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技术装备落后,规模较小,综合利用资源和深加工能力低,使得目前浙江县域经济面临的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制约非常突出,而在现有的县域资源配置框架之下,挖潜空间障碍重重。

(二)区域分割严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县与市、县与县之间的独立性和竞争性在浙江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区域分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步扩大,最终成为产业升级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李金珊、叶托:《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及其代价——透视浙江县政扩权的新视角》,《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与此同时,实行“省管县”的体制改革后,地级市的作用弱化,县域发展的自主权则不断加大。省内各个县、市面临的政策空间差异变小,这就刺激了各县的趋利“短视”行为,导致各县为了追逐政绩而侵蚀市场机制,忽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以及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而县政扩权又大大削弱了地级市统筹各县发展的行政权力,进一步造成市场分割和恶性竞争,阻碍区域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导致浙江的多数县域经济“锁定”于特定的传统产业。

(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受抑,高级要素难以集聚

“省管县”财政体制在激励县级城市的同时,制约了设区市的资源汲取能力,抑制了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多数设区市如绍兴、台州、嘉兴、湖州、金华等城市的区域中心功能难以提升,集聚效应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例如,浙江一批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由于身处县域或镇域,人才、资金、物流、信息等资源和要素无法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实施外迁计划有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000多家温州企业总部、200多家台州大中型企业总部外迁至上海等大中城市。。但这些企业多数却没有向浙江省内的中心城市聚集,而是大量“出逃”省外。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因为省内的多数中心城市缺乏高级要素的集聚能力。

三、从县域经济到都市圈经济:浙江经济空间布局的转型

都市圈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是具有单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并与其有密切联系的次中心、城镇和农村所构成的圈层式地域。都市圈形成的动力在于中心城市、次中心和周边城镇、农村地区中各种经济活动要素的集聚作用和在不同空间形成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一)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集聚与扩散作为两个既具体又抽象的矛盾统一体,是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们贯穿城市发展运动的历史全过程。从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到哈格斯特朗的空间扩散理论,都把城市形成与成长归结为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

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吸收聚合产业和生产要素的效能。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集聚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和内在要求,人口和产业集聚也就成为城市的基本特征。对于中心城市来说,其突出特征就在于它能够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强大的服务能力、高效的信息交换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吸引区域内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集聚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主要源于中心城市自身结构的优化、规模效益的递减、要素价格的上涨等因素。周游、张敏《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规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中心经济城市的扩散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扩散和产业的扩散: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市聚集效应的累积,受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容量等因素的制约,集聚的边际收益会不断下降,而集聚成本大大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边际收益,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就开始向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扩散。另一方面,由于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小城市、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梯度产业链关系,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中心经济城市的那些低附加值的产业会逐步向周围的小城市转移和扩散,而这些小城市的某些产业也会相应的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和扩散。

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市通过发挥扩散功能,促使生产要素和产业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为其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自身的集聚能力。中心城市通过不断发挥扩散效应,超越城市原有的地域边界,向周边扩展,将周围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并与大城市融为一体,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在更广范围内和更高水平上不断集聚,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拥有多层次城市体系和广阔发展腹地的大都市区。

总体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大体上遵循一个由增长极发展到点轴发展、再到网络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资源和要素不断重新配置,最终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多个功能完善、规模等级有序的都市圈体系。也就是说,都市圈的发展演化就是中心城市“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的产业空间重组循环过程,进而使中心城市由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圈层式的空间经济结构。都市圈能使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能让圈内不同的城市承担不同的功能,实现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大中小城市乃至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未来浙江应该把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突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态的调整,推进形成圈层化的空间布局、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关系,大力推进都市化战略,加快形成杭、宁、温、金—义四大都市经济圈。每个都市经济圈既要通过集聚作用,加快培育都市区、省域中心城市、县城等不同层次的“中心”;又要通过扩散作用,有效拓展各级“中心”的辐射能力柳博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向度》,《浙江经济》,2011年第16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四大都市圈之间深层次上的圈际间经济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分工协作密切、空间分布有序的区域有机整体。

(二)都市圈背景下的县域经济转型

从近年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县域的区位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基础等基本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忽略。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小,从而需要从都市圈的视野和层面来统筹和配置各类资源和要素,进而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在区域一体化和都市圈经济兴起的背景下,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在都市圈经济中的分工与合作,县域产业的战略定位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接受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积极融大都市经济圈。其次,要进一步加快县域城市化进程,重点引导县域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进入不同层面的圈层结构,促进与周边县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融合发展。最后,要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要素配置的路径和机制,最终使得各类要素资源能在不同的都市圈之间、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以及各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

(三)县域经济与都市圈经济的关系调整

县域经济和都市圈经济都是浙江优化空间布局结构的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两者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与促进的关系王祖强:《浙江空间经济新格局: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地理》,2011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在“强县战略”思维下,浙江许多县(市)依托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县域经济。在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为了克服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区域分割严重、高级要素难以集聚等问题,浙江迫切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因此,大力推进“都市圈战略”势在必行。推动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向以都市圈经济为主体的空间结构转型,主要目的在于弱化行政区域壁垒,强化区域内各圈层的经济社会联系,形成一个分工协作、分层竞争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最终目的是提升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四、都市圈背景下浙江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都市圈形态的逐步确立,使得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视野境界有了大的跃升。大跨度集聚要素资源、借助外力推动自身发展的机制也更加灵活,因此县域经济的转型路径应不断优化。

(一)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和转移,积极主动融入大都市经济圈

这一路径适用那些处在大都市周围,与大都市联系密切,自身也有较强实力的县域经济。首先,要在都市圈内部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分工协作关系。都市圈内的各级城市之间要依托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是轨道交通体系),不断增强关联性和互动性,从而有效提升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大中小城市分工有序、紧密协作的大都市经济区。比如杭州都市圈周围的富阳、临安、德清、海宁等县(市),应积极利用近年来杭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重工业企业正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吸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驻。与此同时,还要利用杭州许多高等院校搬迁的机遇,吸引这些学校入住,加强与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优势骨干企业高起点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引进创新团队,靠科技人才助推县域经济转型,积极融入大杭州都市经济圈。

(二)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卫星城

这一类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稍弱,或处于两大都市圈的交接地带,或所在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辐射、带动,而其自身经济实力又较强,比如慈溪、温岭、诸暨等。对于这一类县域经济,要按照合理分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现有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同时,也要注意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把一些大都市因受发展空间、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限制的无法做的产业和项目吸引过来,迅速壮大这些产业和项目的规模,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最终,促进其向未来大都市圈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或重要的卫星城方向发展。

(三)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这一类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很弱,而且从区位和发展条件看,通常处在欠发达地区和生态涵养区,如开化、庆元、景宁、泰顺、盘安、淳安等县。对这类县域,一方面,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和片面追求经济门类“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立足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切合自身实际做好培育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文章,围绕种养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领域兴办一批生态产业项目。要利用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环节和产业链,并通过政府引导形成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特别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口转移等途径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之,随着我省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圈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上都是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当前,推动浙江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型,主要目的在于弱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区域壁垒,克服地方政府之间以邻为壑、过度竞争的现状,强化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为优化要素的空间配置和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制度框架,并以此作为更广空间组织的基础。□

(责任编辑:熊觉)

作者:袁涌波

第三篇:数字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2019年,黑龍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未来七年对“数字龙江”的规划发展。黑龙江省不仅要积极响应数字中国的建设,更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因此,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总结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建设“数字丝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支撑体系,培育数字服务新业务和培养数字人才的实施方案,以激发“数字龙江”创新创业的活力,贡献新方案,促进黑龙江省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龙江;区域经济

随着科技发展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中国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表示,我们要抓住数字经济给我国带来的契机,以信息化、数字化作为新动能来推动我国的发展。随后,黑龙江省政府便提出“数字龙江”的规划发展方案,用数字经济来带动黑龙江省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是通过大数据的识别来实现资源再生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带动传统农业和工业等产业的革新。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成为了新的经济形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数字龙江战略不断发展,如今黑龙江省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龙江人民带来便利。龙江发展数字经济直接推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的发展。

二、数字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要素流通并提高产品质量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成功解决了我国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及效率低等制约着我国传统行业发展等问题,大数据技术打破了传统行业增长受人力和资源的限制,可以做到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地把数字与资源联合起来,实现物联网功能,从而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产品质量。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数字经济可以打造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龙江样板”,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粮食生产效率。深化推进数字经济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如果抓住了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就可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数字经济有效减少了市场交易费用

一切交易中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交易成本在内,从交易成本角度看,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社会中会出现闲置资源。在产品市场的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高昂的交易费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双方信息不对等使得产品价值在交易中不断地增值,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配置,所以市场的效率低下。数字经济减少了交易中存在的交易费用,随着其对产品从生产、销售到售后中的渗透,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境,并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得到了提高,进而大大降低了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三)有利于实现政府数据的公开和资源的共享

构建集约型的绿色大数据平台是黑龙江省政府对建设“数字龙江”提出的重要规划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容易地获取政府发布的相关条例和统计数据,从而有利于全面落实党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所以,数据资源一体化可以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互联网+政府服务”为抓手,做到各行各业数据化,从原来的信息化时代推进到智能化时代,向社会开放共享大量数据,为各个企业和人民提供了便利,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合作。

(四)拉动消费,扩大就业

在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期,线上消费模式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定了,同时许多老年人也开始逐步接受无接触消费和线上消费。数字产业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队伍的壮大,它不但驱动了创新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就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在疫情期间共有1 500万个组织近3亿人使用阿里巴巴开发的钉钉平台进行办公及教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应用创新,推动大数据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了政府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而数字经济可以健全就业保障,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数字龙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和“数字中国”战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数字龙江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数据高端设备供给不足及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

从微观层面而言,数据高端设备供给不足。数字经济背景下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主要和成本有关。随着5G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及信息技术的到来,数字经济正不断地和传统行业相融合,现如今,企业的成本有以下特征:高固定成本与低边际成本。其中,高固定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投入的大型设备以及其他物资等,二是为吸引用户而进行促销、打折策略所耗费的成本。投入的大型设备本质属于沉淀成本,在投入以后几乎无法收回或者改变。后者是数字经济特性决定的,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企业会出现两极分化。而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但目前的问题是高端设备供给不足,导致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传统产业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中也存在着成本过高、数据安全等问题。

宏观层面而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黑龙江省对传统的重工业发展的惯性依赖较强,且龙江企业的开放意识不足,和现代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深,这些因素导致了数字龙江的发展动力不足,数字经济产业配套急需加强,尤其是在5G时代,龙江在支撑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咨询、物联网、电商、物流、“互联网+”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数字技术人才供需失衡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

将在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龙江规划的提出,会进一步优化龙江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数字经济推动社会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将数字经济的红利普及到全民中,同时将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能力,使得龙江数字竞争大幅提高,从而更好推动龙江社会全面发展。而目前的问题是,在数字龙江的建设之中,数字技术人才存在短缺局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了400亿元左右,预计在2021年达到1 000亿元左右。而据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400余所具有研究人工智能方向的高校中,我国只有28所,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相关企业的需求。专家预测,到2025年,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缺口将会超过1 000万人,特别是在AI研究、数字经济研究、机器人工程师等相关领域,高层次的人才缺口更大。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技术人员的短缺成为了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现行管理体制与数字经济跨界融合态势不相适应

就目前而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融合。但是,由于市场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运行具有复杂性、融合性等特点,线上和线下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在转型和发展中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数字经济的体系也不完善,和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如何使现行体制和数字经济相融合是目前政府主要关注的问题。数字经济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中显得格格不入,且目前的统计体系也没办法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估,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资源要素配置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基础数据资源与平台支撑能力较弱

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黑龙江省人才结构性流失较为严重。黑龙江省培育的高学历人才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在高校内,科研成果虽然丰富,但是转换能力却不强,技术带来的革新并未给龙江的发展带来应有的作用,且市场内也缺乏具有龙头性质的平台型企业。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营商环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对数字型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企业在大数据的运用方面缺乏数据共享平台,也存在着数据的共享程度不够等问题。数字龙江在发展过程中,参与的部门和层级都比较多,但是黑龙江省缺乏统筹管理的信息技术,在数字运用、数据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缺乏协同机制。

四、推动“数字龙江”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基础支撑体系

想要推动数字龙江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优化整合互联网资源,推进互联网资源数据整合,推进数据共享、平台共享。

1.需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已经到来的5G时代,需要相关部门组织区域网络的扩容升级,扩大黑龙江省互联网出口宽带,提升区域间网络传输容量,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各区域之间的宽带网络服务质量,从而加快通信网络的建设部署,统筹区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确保数字经济得以高质量发展。

2.打造数据共享中心

以黑龙江省政府为主导,加强数据共享中心的规划布局,结合省内各区域的市场需求、生态气候、能源优势、数据需求等因素,引导数据型企业和电信运营企业布局若干数据共享中心,从而推动数据中心向着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小型数据企业进行兼并、整合、改造和升级,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能源、环境、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扩大政策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配套服务,以政策吸引更多的数据型企业进入龙江,从而推动龙江经济的发展。

3.提升国际数据服务能力

黑龙江省可以利用区域位置优势,推进对俄罗斯及欧洲跨境通信数据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承载能力,增强对俄罗斯开放通信数据支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将哈尔滨市打造成国际互联网转接点,提升黑龙江省在国际互联网转接点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黑龙江省在国际通信服务中的地位。可以发挥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等产业政策和产业优势,支持省内其他区域建立数据中转中心。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龙江数字经济建设当中,助力数字经济和“一带一路”的发展。

(二)培育数字服务新业态

1.打造龙江“智慧”旅游项目

黑龙江省可以利用“冰雪经济”,将冰天雪地打造成金山银山。围绕“互联网+旅游”、“大数据+冰雪”,发展省内文化旅游,打造涵盖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个性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的一体化体系,以数据为中心,实时获取游客需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解决以往旅游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系。

2.创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鼓励数字型企业和金融业进行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数据支付、跨境支付、移動支付、融资平台、电商平台等新型服务平台,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数字金融朝着贫困地区延伸,提升数字金融的服务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互联网金融业务。

3.创建分享经济模式

以高技术企业为重点,鼓励相关企业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培育智慧生产能力数据库,建立集研发、生产、检测、交易、信息要素等为一体的共享平台。鼓励校企结合,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加快数字人才培引

与2015年相比,2019年黑龙江省大数据和AI技术的需求量增长了11倍,数字人才的缺口为150万人。纵使黑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数字人才的增长速度却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所以,落实《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支持黑龙江省各大国家级新区的“数字人才特区”试验区建设,加强对“龙江学者”人才工程的构建,鼓励各大高校设立物联网、大数据、AI等专业,加强数字高端设备的研发,举办创新创业类比赛,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科研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共同培育多元发展的数字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19,(24):129-132.

[2] 张良祥,朱顺.黑龙江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探析[J].知与行,2018,(3):2,119-122.

[3] 马凌云.数字经济时代的未来工业与今何异[J].中国工程咨询,2018,(5):108-110.

[4] 樊丽娜.数字化转型期义乌传统印刷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46-47.

[责任编辑 若 云]

作者:郑剑 武美铮 胡佳怡

上一篇: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