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依据CNKI中经济和管理学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国内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文献发表的特点,并应用共引词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高频词进行分类汇总,绘制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网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关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1: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二):学者、研究机构、地区的学术影响力及研究热点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学者、研究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力 ,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成 长之中,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扩大,但是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已有显著的提高,高 校和社科院系统是研究的主力,北京是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国际经济关系 CSSCI来源期刊 论文被引 著作被引 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

根据2000—2007年CSSCI期刊论文数据的分析,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际经济关系研 究的论文发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是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性不断增强,其研究水平和研究 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前列[1]。本文将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领域的学者、研究机构和区域影响力,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研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学者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发表论文的人数和被引人数、学者发文数量、 学 者论文被引率、论著被引率。通过这四项指数的分析,我们不仅可能了解中国国际经济关系 研究队伍的大致规模,而且能够掌握其研究成果的水平质量。

一是国际经济关系论文的发文人数和被引人数。表1给出了2000—2007年在CSSCI来源期刊发 表论文的总人数和被引作者总数。从发文学者数量(不合并同姓名者)看,2000年共有1 708名作者,2007年为803名,减少了905名,平均每年减幅6.62%。从年度看,虽然 学者数量 呈曲线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减少。发文学者的绝对数量(合并同名学者)也是如此,20 00年1122人,2007年730人,减少了392人,平均每年减幅为4.37%,说明研究队伍 的规模不 断缩小,但仍是相对稳定的。但另一方面,被引作者的数量经过四五年的平稳发展后,呈大 幅增加趋势,2000年为2575人,2007年为4151人,增加了1576人 ,平均每年增加7.65%,这 标志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双双提高。研究队伍和研究质量的“一降一升”说明了以 下两种情况:一是研究队伍的规模相对缩小,可能是从事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研究人员对 该分支领域兴趣减小;二是被引次数不断增加,仍表明该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甚 至得到跨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说明该分支研究领域持续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二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人员的发文数量。经过检索,我们发现在2000—2007年期间发表4篇 论 文以上,即平均每两年发表一篇的,共有108位学者;共发表2篇论文的,即平均每年发表一 篇的,有33位学者(含合作研究),如表2所示。必须说明的是,表2列举的数字,并非这 些作者在这8年期间全部发文的总数,而只是其发表的国际经济关系论文的数量。该表所列 的3 3位学者,大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或该领域享有盛名,绝大部分都是教授和研究员。从这些 学者的分布机构来看,14位来自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13人,中国银行2人 ,其他4人分别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华通讯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院)和上 海社会科学院。这说明,高校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学术基地。

三是学者论文被引分析。经过检索,我们发现2000—2007年期间论文被引的作者,大致可以 分成四类,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的领导人、国际机构、研究学者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学者的论文被引,如表3所示,论文被引32次以上的,即平均每年被引 4次的,共有21位学者(同名者1人)。

在这21位学者中,中国学者19人,外国学者2人,其中,日本学者1人、美国学者1人,此即2 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其论文及中译版本被引145篇次,超出被引篇次 排在第二位的两倍以上,说明此人对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非同寻常的学术影响。在19位中国 学者中,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篇次均处于前列的,即表3与表2排列重合的,共有10人,他 们是活跃在该分支研究领域和各自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张蕴 岭、张幼文、陆建人,以及拉丁美洲研究所江时学和苏振兴、美国研究所陈宝森、世界经济 与 政治研究所余永定、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许新、东北财经大学刘昌黎、复旦大学华民。可 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与高等院一样,不仅是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而且是 该 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其次,从学者的机构分布看,北京是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其他是沿海 发达地区各大城市,如长春、大连、上海、厦门、广州等。第三,在年龄结构上,这些被引 学者的主体是中年,老年和青年较少,预示着学术队伍的未来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任 务。

需要注意的是,表3中包含了译著的被引统计,如排序第17位的杨宇光,是三本国际政治经 济学名著的译者,即英国已故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国际政 治经济学导论》、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和《全 球政治经济学》,这三本名著都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开山或扛鼎之作,也是该研究领域的 必读参考书。[2]

还要指出的是,通过对2000—2007年被引篇次超过10次的学者的检索,我们发现,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以外,中国著名高校的许多学者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按照发文 数 量和被引频次的排序相加,名列前茅的主要有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 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 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它们是中国著名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人员特别是著名学者的荟萃 之地。

四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学术论著。这里采取的标准,仍沿袭上文的论文被引分析,将著作分 为 四类,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译著、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领导人著作以及文集和选 集、国际机构的报告和统计、学者的著作和译著。这里只分析最后一类,即中外学者的著作 和译著。但必须说明的是,如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分支研究一样,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及其译著、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领导人著作以及文集和选集等两类著作,在国际经 济关系研究领域同样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影响最为显著。

表4给出了被引10次以上的31种学术著作,其中,外文著作4种、译著15种、中文著作12种 。在外文著作中,英文著作2种、日文著作2种。在译著中,英美学者著作11种、波兰学者著 作1种、日本学者著作1种、法国学者著作1种、荷兰学者著作1种。这些译著的被引次数共18 6次,占所有31种著作被引总数的48.81%;加上4种外文著作被引52次,外国学者著作的被 引 次数达238次,占本表被引总数的62.47%,超过中国学者的著作被引率,足见外国著作对该 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

第二,在这些外文著作和译著中,经济学特别是国际经济关系著作位居前列,且大都为该领 域 的重要著作,如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保罗•萨缪 尔森《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关系》、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值 得 注意的是,在这些外文著作和译作中,保罗•克鲁格曼的3种著作同时榜上有名,即译著《 国际经济关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以及英文著作《地理和贸易》,其被引次数共31次 ;迈克尔•波特的同名著作的中英文本的被引次数共29次,接近克鲁格曼。

第三,在当代中国学者的12种著作中,国际经济关系著作11种、中国经济著作1种,其被引 次数 共为143次,为该表所有著作被引总数的37.53%,被引率小于19种外文著作和译著,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指出,在11种国际经 济关系著 作中,主体是一般的理论介绍、经济史研究和国别经济分析,说明该学科领域的建设任重道 远。

最后,上述31种著作的出版情况,同样表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相对落后。在这些著作 中 ,中文著作和译著的最早出版是《西方世界的兴起》,最新出版的是《世界经济千年史》, 巧合的是,两者均为经济史著作。这大致能够说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未能紧密跟踪海外国 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二是我们主要还是关注世界经济以及相关国家的经 济 演变和发展史。从出版社情况看,经济科学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是国际经济关系著作的主要出版主体,证明 北京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本文所分析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机构,分为9大类,即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政部 门、非五大系统的各类机构、国外学者、党校、解放军系统、台港澳系统和其他机构。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发文数量和论文被引数量的比较。在 但 分析其学术影响之前,有必要了解各类机构发文的总体情况。表5给出了上述9类机构200 0—2007年发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共发文3237篇 ,占所有发 文的58.36%;社科院系统1115篇,占20.10%;党政部门418篇、非五大系统的各 类机构389篇 ,分别占7.54%和7.01%;其他几类研究机构,如国外学者、党校、解放军系统、台港澳系 统 和其他机构,其发文相对较少。这说明,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系统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 阵 地,两者的发文总数是4352篇,占总数的78.48%。其次,从发文的年度变化看, 各类机构基 本上都呈下降趋势,这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2006年前,高等院校 的 下降幅度不大,但2007年发文数量突然减少到349篇,比2006年451篇减少102篇,降幅达22 . 62%。社科院系统的变化大致相同。国外学者的发文数量不大,但同样的,从2006年到2007 年,其下降幅度超过50%。台港澳学者的发文始终很低,变化也不大。国外学者和台港澳学 者的发文率低,说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开放度相当不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 这个分支研究领域仍未达到同国际甚至台港澳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水平。

从各类机构的发文数量也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在高等院校、社科 院 系统和党政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系统的各个教学研究机构,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论 文的主要生产者。表6给出了8年发文60篇以上的19个机构,其中,高等院校14个,占73.68 %;社科院机构4个,占21.05%;党校1个,不到5%。这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国际经济关系 研究的最主要的基地,社科院系统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术阵地。

从各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的排名看,2000—2007年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发文最多的是南开大学, 其 次是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表2和表3中学者发文较多的东北财 经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在表6中的排名分别为第12名、第6名、第18名,而外交 学院则榜上无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排名也是如此,在这里出现的世界经济与政 治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和亚太研究所,排名也开始落后。这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综合 性大学拥有研究传统或优势,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它们长期 以来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处于领先甚至领导地位;二是这些大学在学术队伍的建设上拥有 优势 ,特别是在该学科领域拥有多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三是高校改革始终领先于社科院 系统,在人才引进和学术队伍建设、研究项目资助等方面,投入较多,成效明显。

各研究机构的论文被引情况,同样反映了上述特征。如表7所示,8年被引次数超过16次 的,即平均每年被引2次以上的,有19个机构,其中,高等院校仍是主体,为13个,占68.4 2%;余下皆为社科院机构,占31.58%。这说明,高校和社科院在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 域的影响很大,而高校的影响又远大于社科院系统。表7所表明的各个高校在论文被引方面 的学术 影响力,与表6并不完全一致。复旦大学被引46篇次,位居第一;以下依次是吉林大学41 篇次、北京大学36篇次、中国人民大学33次。表6发表论文第一的南开大学,在这里排名 第7位;在表6中排名第13位的暨南大学,在这里却榜上无名;而未进入表6的辽宁大 学,在这里却跻身第14名,再次说明了该校传统学科的较强学术影响。在社科院系统中,中 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其下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 所和亚太研究所虽然排名有所变化,但始终处于被引次数的前列,同时,未进入表6发文 前列的日本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却分别进入论文被引排名的第12位和第18位,从而表明中 国社会科学院及其相关研究所始终处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前列,对推动该领域的成长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区的学术影响力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机构的发文和被引情况,大体说明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在该领域的巨大学 术 影响。为进一步证明这个观点,本文引入地区发文统计和地区论文被引统计两项数据,它们 提供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所有研究机构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论文被引的情况。

表8给出了2000—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发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论文的数量情况,其中,台港 澳的发文数量仅是这些地区的学者分别在内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如该表所示,北京地 区在8年期间共发文2150篇,占所有地区发文总数的40.05%,北京成为我国国际经 济关系研究 的当然中心。其次是东部其他省市,包括上海、吉林、江苏、广东、湖北、天津、辽宁、福 建各省市,发文量均超过200篇,但上海市因拥有该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而又较大幅度地超 过其他各个省市。第三是山东、浙江、四川、黑龙江、云南、河南各省区,发文在50篇至20 0篇。第四是边远省区和台港澳,它们发文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

地区论文被引情况,说明了各个不同地区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 北京的中心地位和东部省市的较强影响。表9列举了各省、市、区的论文被引统计情况。 排名首位的北京,被引515篇次,约占全部被引篇次的50%;在其他各地区中,被引篇次超过 100次的,只有上海市;被引篇次超过50次的,只有吉林和湖北;被引篇次超过20次的,包 括江苏、辽宁、天津、福建、广东、浙江。这些地区的学术影响力,与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研 究 的贡献大体上是一致的。广西、宁夏、香港、澳门等4个地区虽有论文发表,却无被引统计 ,反映了它们的学术影响力较弱。

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根据2000—2007年CSSCI来源期刊国际经济关系论文数据提供的关键词统计,我们可以进一 步 分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重点和热点,从而可以把握该领域的一般 特征,明确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经过检索,2000—2007年国际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标引1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262个,其中,标 引4 0次以上的,即平均每年标引5次以上的,共51个,这51个关键词,表明了当前中国国际经济 关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分别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经济合作、发展经济体研究、新 兴经济体分析、经济体制等五个方面。这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最主要的重点和热点,是经济全球化。从表10可以看出 ,“经济全球化”的标引次数位居第一,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关键词。如果加上排名第4名、 第5名、第51名的“全球化”、“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学者 们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和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如同“新经济”等其他热点那样,“经济全 球化”近年来呈降温趋势,其标引次数从2000年174次减少到2007年23次,年标引率下降超 过15%。这种现象,似乎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趋势及其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些脱节 ,从而部分地说明了我国全球化研究存在一些根本问题,如理论和方法创新以及问题的进一 步深入。[3]

其次,国别经济研究是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第二个重点,也是主要研究对象。这里分三 种 情况。一是发达经济体研究。“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等关键词的标引率较 高,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发展经济体的出现频次,远远超过其他经济体。二是新兴经 济体,如俄罗斯、印度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表10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的标引 率处于大致平稳状态,说明俄罗斯始终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印度经济”的 标引率近年来则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两三年来上升较快,从2005年4次增加到2007年10 次,表明我国学者愈益关注印度的崛起及其前景。三是发展中国家,这如拉丁美洲国家,是 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

第三,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形势研究,是第二个热点。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一体 化,其研究范围较广,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作及相关理论,如经济一体化、自由贸 易区,又包括国际经济机构研究,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跨国公司、地区经济合作机构 等。国际经济形势方面的关键词,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形势”、“经济危机”、“金 融危机”、“经济衰退”、“泡沫经济”、“经济复苏”等。经过进一步检索,这些关键词 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个案研究的。

最后,理论研究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个方面的关键词,包括经济体制研究,如 “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和“经济转轨”;包括经济 模式研究,如“东亚经济”;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改革研究,如“产业结构”、“经济改革 ”等;包括政策研究,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等 。

从关键词的分布及其变化看,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进行 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一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足,在标 引40次以上的关键词中,除“中国经济”、“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外,几乎看不到新 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如“金融创新”。二是问题研究缺乏应的深度,如关于国际经济形势 的论文,缺乏历史和 理论的比较分析,因而只能提供一般的常识信息,如民主化与经济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 之间的相互联系、国际经济相互依存与国际冲突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三是研究对象的不平衡 ,如发达经济体研究和新兴经济体研究颇多,但发展中国家研究不足,如非洲国家;发展经 济体中的经济政策和运行层面研究较多,理论、制度、创新和问题研究不足;新兴经济体研 究也是如此,两分法较多,短期问题和长远趋势的结合不能令人信服,这部分是因为方法的 简单或缺乏,如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环境与国家经济贸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些 方面的问题和缺陷[4],大致预示了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

结 束 语

本文借助CSSCI来源期刊国际经济关系发文和引文统计,对2000—2007年期间期刊、学者、 研 究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以归纳出该研究领域的几个一般特征:我国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是一门仍在初步成长中的年轻学科或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 其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扩大;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和水平近年来大大提高,表 现出与国际接轨的强劲趋势;该研究领域受英语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较大,其中美国对中 国的研究影响最强;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心是北京,东部地区的上海、吉林、江苏、 天 津、辽宁、浙江等是北京以外的重要研究基地;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 问 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概言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跨 学科研究领域,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有着良好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释:

[1]王维,周桂银.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论文概况及 学术期刊分析——基于2000—2007年CSSCI期刊论文数据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6)

[2]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王逸舟主编.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9-57

(责任编辑:张晓薇)

作者:王 维 周桂银

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依据CNKI中经济和管理学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国内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文献发表的特点,并应用共引词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高频词进行分类汇总,绘制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网络。总结我国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信息产业相关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研究、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研究热点包括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经济 文献计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概念和技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量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整合,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被正式纳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现实发生的这种深刻变化要求理论做出相应说明,近30多年来,大量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很多,以往综述性文章多以研究样本为依据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三类进行一些特定研究问题的评论[2-4],单纯针对国内文献的计量研究较少。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 中经济和管理学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该主题研究论文的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建立高频共现词表,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绘制了研究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归纳其研究重点和热点,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研究参考。

根据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关键词,笔者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制造业、信息化、IT产业为检索关键词,以CNKI全文数据库中的经济与管理类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搜索时间范围为1990年至2012年初。剔除其中非研究类文章,共有6644篇论文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结合中文数据,笔者采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开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对文献的作者、年代、标题、关键词进行统计,在进行关键词统计之前,对一些实际意义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并以关键词为基本单元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和UCINET软件对关键词共词矩阵进行分析。

1 文献年代分布及增长规律

对文献进行年代分布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发展速度、研究增长规模以及研究深度。本次检索到的有用文献为6 644篇,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对其进行分年汇总,得到关于文献发表时间的分布,如表1所示:

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每年的发文量,根据表1绘制文献增长曲线,如图1、图2所示。横坐标都表示年份,图1中纵坐标表示当年的文献发表数量,图2中纵坐标表示累计文献发表数量。

由图1和图2可知,1990至1992年期间,CNKI的核心期刊上几乎没有关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学术论文,1994年核心论文数量超过100篇,2006年的发文量最大达到了740篇,2008年起维持在500篇左右,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阶段,因此关于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进一步探索该领域文献累积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进行增长曲线拟合,发现幂函数拟合效果较好。该领域文献的增长速度快于直线增长,呈现较快且稳定的增长趋势。

2 作者分析

作者是文献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领域的研究水平,作者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领域的研究深度。

2.1高产作者统计

高产作者是指在一个研究领域内研究成果比较多的作者,表2列出发文在8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及其研究领域。

2.2核心作者统计

关于核心作者的评定,普赖斯曾指出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的那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等于最高产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平方根的0.749倍[5]。按照这一原则并取整,在本研究领域发文5篇或5篇以上作者都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经统计共有139位,占作者总人数的1.69%,累计发文量占总数的9.13%。用普赖斯计算方法确定的核心作者数量之所以非常大,是因为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该领域的作者较多。

2.3 作者单位统计

表3对排名前20位的单位发文量进行了统计。

3 期刊统计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和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期刊上,国内管理学与经济学权威期刊的发文量统计如表4。

4 主题词内容分析

4.1 研究热点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化处理,将词义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最后选取72个词频大于等于4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从表 5 可知,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文献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些关键词所属学科各不相同,表明该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应用范围广。

4.2 知识图谱分析

两个关键词如果多次一同出现在一篇文章中,表明此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密切,对上述关键词形成的共词矩阵进行分析,共词矩阵中的数值越大,代表此对关键词一起出现的频率越大[6]。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得到相异矩阵。

其中, 是关键词I和关键词J共同出现的次数, 是关键词I出现的次数, 是关键词J出现的次数, 是相异矩阵。应用SPSS软件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如图4所示:

图4中,关键词之间的相对位置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将以上高频关键词依据聚类分为4个知识群,分别对应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主要研究的4个方面:

知识群1: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由关键词“信息网络”、“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资源”、“国民经济信息化”、“经济增长”、“传统产业”、“产业结构”等构成,主要进行信息技术、信息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研究,如信息化是否推动经济增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等。其中“传统产业”、“国民经济”、“经济增长”等关键词处于中心位置,说明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知识群2:信息产业相关研究。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第二个方面是信息产业的相关研究,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技术创新”、“IT产业”等关键词,且“IT产业”这一关键词位于知识群2的中心,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位置较近,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知识群3: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研究。该部分由关键词“知识管理”、“产业集群”、“对策研究”、“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等构成,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特别是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等对信息技术依赖比较大的行业。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需吸纳信息技术,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促进其发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等关键词位于知识群3的核心,说明在该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

知识群4: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创新”等关键词是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既包括衡量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包括衡量行业信息化水平(如制造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如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关键词又反映了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是信息技术评价的研究重点。

知识图谱中知识群之间的距离也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图4还反映出如下信息:知识群1主要是针对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独立;知识群2和知识群4侧重于产业层面,知识群3研究侧重于微观层面,深入到企业内部。知识群3与知识群2、知识群4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知识群2中的信息产业与知识群4中的农业、制造业、中小企业都涉及到知识群3中的管理模式研究、竞争力研究、组织结构研究等,一方面说明了知识群2、3、4的相对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群3是知识群2和知识群4之研究的微观层面。由于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其他应用行业之间是相平行的,因此知识群2和知识群4的距离相对较远。

4.3 关键词网络分析

依据高频词汇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情况,用UCINET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见图5。图5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以及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强弱绘制而成的,某一关键词若与之连接的关键词越多,说明其地位越重要(图中关联边所取阈值为关键词共同出现次数在60次以上)。

依据共引词网络还可进行网络密度和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的比值关系,可用于判断共引词矩阵中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网络密度越大,表明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7]。本文共词矩阵整体网络密度为0.603,超过了50%,表明领域研究中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节点的中心性是衡量关键词所处的地位的重要程度,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节点中心性分为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等。度数中心度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该值越大,则说明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都比较大,处于网络的中心,本文中“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化水平”、“信息服务业”的中心度很高。

综上分析,“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化水平”、“信息服务业”是本领域的研究核心。企业信息化研究是所有相关研究中最为广泛的一部分,属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研究角度主要是现状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和信息化管理展开,属于微观层面,与图谱分析中的知识群3和知识群4相对应。在关键词网络图中,信息化建设也处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水平等关键词都有直接的联系,表明企业和行业层面中信息化建设研究是研究热点。信息系统是企业或政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最为普遍的方式,信息系统运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图5中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对策等关键词都有直接联系,信息系统研究对应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群3,另一个核心是信息资源,它与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传统产业的联系比较紧密,并且在研究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该领域关键词相互联系的纽带,主要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群1相对应。

5 结 语

本文依据CNKI中经济和管理学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文献发表特点,并应用共引词分析的方法,对该领域的高频词进行分类汇总,绘制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和构建关键词网络,总结我国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实现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可视化,主要结论有:

? 本领域的快速研究期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2008年发文量达到740篇,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2008年至2012年初维持在500篇左右,通过累积发文量拟合曲线,发现幂函数曲线更能拟合该学科论文的增长规律,有效地反映了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的迅速增长性与稳定性。

? 作者研究方向稳定。发文前20位作者为:靖继鹏、倪明、姜爱林、金建、毕新华、郭东强、曾楚宏、乌家培、娄策群、林丹明、谢康、陈禹、毕克新、吕斌、郑建明、杨周南、谢阳群、刘文云、俞立平、陈曙、刘凤勤、左美云、阎小培和杨京英。

? 核心作者不突出。用普赖斯计算方法确定的核心作者数量经统计共有139位,占作者总人数的1.69%,累计发文量占总数的9.13%,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众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因此核心作者不突出。

? 根据文中绘制的知识图谱,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主要分为4部分——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信息产业相关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研究、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根据关键词网络,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Melville N, Kraemer K, Gurbaxani V. Revi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322.

[2] 石建勋,吴平,关于信息技术投资的生产率悖论及其争议[J]. 经济学动态,2007(12):72-77.

[3] 荆林波,冯永晟,信息通讯技术、生产率悖论与各国经济增长[J]. 经济学动态,2010(6):93-97.

[4] 齐晓云,毕婷,周志永,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述评[J]. 情报科学,2012(3):476-480.

[5] 钟文娟. 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2):2-3.

[6] 蒋颖. 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J].情报学报,2006(4):8-12.

[7] 殷辉,陈劲. 我国物流学科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20):2-3

[8]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红历,女,1974年生,副教授,博士,发表论文 12篇。

周 勤,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篇。

王 琴,女,1990年生,本科生,发表论文2篇。

作者:张红历 周勤 王琴

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3:

永和边境贸易与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关系研究

摘 要:云南省永和口岸作为国家二级对外开放陆路口岸,对临沧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永和口岸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从边境贸易与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这几个方面对永和口岸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探究该口岸的优势条件和问题所在,理解口岸发展的奥妙,并为永和口岸建设提供一点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永和口岸;边境贸易;民族经济;发展对策

一 、引 言

永和口岸作为一个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放的口岸,对云南边贸总量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扶贫任务的完成,当地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加上中央政府提出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无异于是给边境贸易注入了新的血液。研究永和的贸易现状,分析口岸在进行边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能够对中缅的边境贸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永和不仅是缅甸进入中国的门户,更是东南亚国家乃至南亚国家进入中国的通道,因此,研究永和口岸的边境贸易有利于推动探索中国和以上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理论研究。

二、永和发展现状

永和口岸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部,最早开通于1996年9月,那时还叫沧源口岸,主要有永和、班老、达董、芒卡、上戛戛和单甲等几条通道;它与班歪-龙潭-中国西盟,班歪-营盘-邦康-大力其或瓦城,班歪-孟卯-腊戌等三条境外公路干线相连。在基础设施方面,永和目前有3个检查机构,即临沧检验检疫局沧源办事处,沧源海关和永和边境检查站。

截止2019年末,永和口岸在进出口贸易总额、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和出入境交通工具这几个方面都有了大幅的增加。2019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9310万美元,将近是2010年的66倍。

口岸作为边境城镇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城市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2003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401所,包括1所大专,5所中专,132所中学,12所职业中学,3188所小學等等。在校人数共有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15.38%,全年共开发了10686个岗位。到了2019年末,城镇人口已经增加到109.37万人,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3.09%。在校人数也增加到2019年的45.86万人。

三、永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慢且贸易总量小

2019年,在比较云南省的11个对缅贸易口岸中,其在进出口贸易总量和货运量的分别只有29310万美元和549000吨。相比上年贸易总额虽然增加了将近一倍,但是对比其他口岸,永和口岸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

(二)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当前口岸贸易的发展

临沧市本身所在的地势高,地形条件也相对复杂,导致整个市的交通运输网都极其落后。加上存在建设难度大且成本高等问题,不发达的交通运输环境成为了限制永和口岸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中缅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进出口货运量急剧增加。口岸落后的基础设施的劣势更加凸显,现有的货场已无法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一个足够的容纳场所,许多到达口岸的货物常常只能在口岸之外无法通关,大地降低了永和口岸的运做能力,这也是导致它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口岸的原因之一。

(三)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投入不足

沧源县富含煤、铁、锡、铅、金等矿产资源,但由于缺乏资金,专业人才和技术,使这些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未能将当地的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虽然永和辖区内的企业多达一百多家,但因缺乏人才去运行管理还存在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规模小等问题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这些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轻工产品,这对他们在进行外贸中极其不利。

四、永和边境贸易口岸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调整口岸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佤城处在缅甸第二经济特区,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而永和口岸地区又富含各种资源,这对于口岸出口商品的调整升级极其有利。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边境贸易之中,比如给企业减税或者补贴,此外还应积极与缅甸佤邦合作,跟上佤邦发展工业的速度,逐渐改变以轻工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结构。其次是边境企业也应该临沧市发展口岸的趋势,不断发展创新,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最后职工要积极参与职业培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口岸基础设施

就目前而言,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制约永和口岸发展的最大障碍,导致进出口的货物常常滞留在口岸无法运转,增加了贸易成本,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加强口岸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建设口岸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这无疑会给当地政府带来财政困难。寻找更加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确保口岸得以正常建设的关键,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有关政策,提高口岸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口岸的建设之中,努力将永和口岸打造成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口岸。

(三)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所有的东盟国家中,缅甸是我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贸易额也不断地逐年增加。因此建设一条安全且畅通的十分重要,需要两国政府的交流与合作。中缅两国可以借助政事力量合力打造一条为贸易往来护航的通道,通过政府军事力量震慑地方武装,慢慢改善边境贸易环境,增强边境企业和人员的贸易信心。

(四)打造具有“保健、佤族文化、风景”特色的边境旅游业

永和口岸所在地是世界著名的“佤乡”,且与缅甸佤邦的佤族同宗同源,尤其是沧源佤族神秘且独特的传说-司岗里传说,加上“沧源崖画”、“广允缅寺”、“班洪事件”等文化遗址闻名中外,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独具特色佤族文化旅游,又有边境口岸作为依托,可以将永和发展成为一个既有边境贸易又可以发展旅游业的口岸。提高口岸的整体服务水平,也能更好地带动边民互市发展,增加口岸的经济活力。附近还有南滚河景区、拉勐河景区和班列景区等等,优越的气候条件繁育出各种中草药,结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特别是抓住退休人群的养生心理需求,积极发展保健旅游业。

(五)提高口岸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永和口岸仍存在通关难的问题,在通关过程中需要办理诸多手续,报关等待时间长,导致货物不能及时通关给贸易企业增加大量不必要的成本,且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可以将“互联网+口岸”模式引入到口岸管理当中,简化通关手续,缩短审批时间,节约成本,提口岸管理效率。

作者:刘卿君 劳莉钫

上一篇:高职教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信保融资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