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私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私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外贸经济中的一个最活跃和最具发展前途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我国私营外贺企业也面临着诸如国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欠佳、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市场占有能力较弱等困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私营经济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私营经济研究论文 篇1:

论互联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动向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旋风席卷全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余额宝、理财通、人人贷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吸金总额正不断倍增,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机构、人人贷平台为基本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充分显示出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基于这一背景的国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

关键词:国民经济;社会生产总值;互联网技术;网络支付平台

利用多台计算机终端、客户端及服务端,采取连接广域网、单机、局域网等通信协议形式的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公用信息跨地域、跨时空流通的最主要传媒载体,覆盖范围全面渗透全球所有地区,包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经由互联网而直接产生的经济规模就已高达2.1万亿元。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并对此背景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前景作出了深入探讨。

一、 互联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和决策机制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三类有效方法,而互联网技术恰好“正中目标”,对信息机制助力重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更准确反映出了市场供求信息,形成了商品和资源要素价格,高效保障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产能的过剩。

(二)实现了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优化

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企业组织管理中最重大的成就即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历史性重构,不断打破企业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的重新分配。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经济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从而不仅摆脱了传统中间商对消费者需求信息的霸占,还进一步督促了企业调整自身组织管理模式。

(三)衍生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产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的庞大消费群体而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类经济形态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狭义的互联网经济主要由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四大核心产业构成。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中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集团”初资产总规模仅为1亿元人民币,此后依靠电子商务这一经济形态迅速扩张,于2014年在美国上市,当其时净资产总额估值已超2300亿美元。

(四)保障了市场的公平与合理化竞争

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互联网以其高速的信息传输能力和海量的信息储存能力,极大的弥合了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消费者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准确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投资者也能借助互联网准确分析行业利润空间,厂商也能够运用互联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和细分,从而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实现市场机制的最优化配置。

(五)传统产业的营销模式被革新

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准确的预见传统产业在遭遇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变革,并创造性的将社会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果不其然,当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和渗透,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渗透性。以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为例,两大产业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务和基础制造,实难再以单一的产业结构学说来进行清晰划分。

二、互联网经济推动下的国民经济前景展望

(一)将加快市场活动的释放速度

互联网经济下的社会消费需求被直观的反映到了网络之中,但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却仍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正是市场活力被压抑的结果。可见,政府仍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可逐步试行取消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稳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重点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营改增”试点,为民间创业和企业发展松绑;放宽存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融资机构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加快各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内投资吸引力。

(二)直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经济学家认为,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三驾“马车”就是净出口,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业可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或利用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系统(CAD、CAM)来提高企业劳动生存率和产品质量;采取业务处理系统(TPS、EDP)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又或是运用经理信息系统(EIS)向企业所有者及最高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术合力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全面推动社会创新发展能力

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发展大国,我国仍应不断强化创新能力,以先进的科技水平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践行此道,首先要政府加大财政上对互联网经济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搭建知识学习和传播平台,提高互联网风险应对水平,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及创新储备人才;再者就是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设立重点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积极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优秀的科技成果,直接将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在全社会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积极开展各项创新能力评比大赛,营造出一种人人向往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

(四)着力实现经济增长多元动力

“新常态”概念源于习总书记在在河南考察时,描述中国新周期下的经济增长形态时首次提出。在这一“新常态”带领下,我国经济将逐渐步入以投资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但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发,互联网经济市场下的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着力发掘国内人民的消费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呈逐年倍增态势,群众年均收入也大幅提高,但仍然难以调动群众的消费热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部分商品价格过高。因此,可采取在收入分配上国家必须进一步推动税收制度改革,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收集国民收入信息,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调整劳动者报酬和公共服务支出,解决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尊重市场机制下房地产、能源、外汇等价格的合理调整,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重视消费群体的消费动力和能力。

(五)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互联网经济带领我国走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格局。在此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比如,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上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还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动工业化,运用工业化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道路。此外,还要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信息程度大、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植和资金鼓励,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僵尸”企业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导。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合力作用,使得藉此而生的互联网经济逐渐成为各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的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施琍娅.货币、金融国际化与经济金融化传导关系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2]周含华.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研究[D].中南大学,2004.

[3]洪敏敏.网络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田媛,张成.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北方经济,2007(18).

[5]苏安洋.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协商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S1).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杨琰

私营经济研究论文 篇2:

关于我国私营外贸企业五大困境的对策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私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私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外贸经济中的一个最活跃和最具发展前途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我国私营外贺企业也面临着诸如国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欠佳、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市场占有能力较弱等困境。作者针对制约私营外贸企业发展的五大困境,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宽松政策环境和努力创建企业品牌等相应对策,以期对我国私营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私营外贸企业;困境;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成健(1963—),男,陕西武功县人,河北经贸大学双语教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国际)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研究;赵岩(1963—),女,河北献县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基础会计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1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实施至今已两年多。这部外贸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私营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中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越来越多的私营外贸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然而,目前许多私营外贸企业出现了在新形势下的经营困难。本文拟就我国私营外贸企业目前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分析,以期提醒各界对这五大困境引起重视,从而为我国私营外贸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探讨思路和方法。

一、私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

自1999年国家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事外贸经营的限制以来,全国已有4万多家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集体和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5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8.6%。另从第96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参展主体不断变化和优化。其中,参展国有企业6485家,占41.15%,比上届减少673家。而私营企业和集体4700家,占总数的35.25%,比上届增加34.71%。随着私营企业大量涌入外贸领域,以国有外贸公司、大型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外贸出口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说,私营企业纷纷取得自营出口权意味着国有外贸公司的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过去私营生产企业很难取得自营出口权,产品出口只能借助国有外贸公司。另外,过去由于私营流通企业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一直很高,不少国有外贸公司的业务骨干辞职后利用“代理制”,挂靠在国有外贸公司的名下从事出口经营。随着外贸出口体制的改革,这种现象将一去不返。

然而,笔者在走访了若干私营外贸企业以后,在感受私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外贸私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二、私营外贸企业面临的五大困境

1.企业升级改制任务繁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大部分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已成为我国家族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转机建制进展缓慢,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承包制阶段。以包代管现象严重。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从总体上看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决策随意性大,人才来路不畅,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宽经营范围。私营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长远规划。

2.市场环境适应能力欠佳

私营外贸企业不熟悉WTO的各项规则,不能趋利避害,更不能在必要时恰当运用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对外低价倾销,对内抬价抢购,使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伴随着较低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市场风险。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不能有效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身发展状况,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顺应,对战略、产品不能做出正确调整,造成自身不能适应外部市场。

3.市场占有能力较弱

私营外贸企业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偏低,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私营外贸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绝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的创办者缺乏对市场的理性分。市场营销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营销规模偏小,品牌意识不强和营销方式落后。大多数企业在竞争中仍停留在“物美价廉”的传统观念上,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4.融资运作困难较多

第一,银行贷款受到限制。第二,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股票和公司债券市场门槛较高,私营外贸企业因不具备一定的资本金、营业额和利润额,难以符合上市条件。

5.专业外贸人才缺乏

一方面人们对私营企业从业观有误区,不愿意到私营外贸企业就业。另一方面,私营外贸企业由于家族式的组织管理理念和习惯,在用人上疑虑重重,不敢大胆按市场机制任用人才。“家长作风”严重。

三、关于私营外贸企业面临五大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企业升级改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必须从创业初期的“人治”转变为制度化、职业化的“法治”管理模式,即现代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私营外贸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差、素质低的一面,尤其是家族式管理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放弃家族化管理模式,实行非家族化管理,是家族企业兴利除弊、扬长避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并不是要单纯全面排斥家族色彩,但企业做大以后,判断家族制能否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族的人才资源、家族成员的自我提高能力和观念更新程度,能否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的初期创业者文化素质较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也就成了必然之选。

而非家族化管理的核心是在家族企业中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在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中尚未建立或还并不完善,这导致企业经营机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清,还未从根本上完成政企分开。私营外贸企业改革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搞活放开中小企业的精神,积极推进外贸企业制度改革,广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灵活多样的机制,重塑灵活高效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产权改革,鼓励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限制实行优化组合,加速其规模化、实业化、集团化进程。有限责任公司只有对企业资格要求不高,改建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应作为私营外贸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在公司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目标经营责任制和全方位管理,使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促进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应在以下四个关键要素上进行重大改革:(1)在经营理念上,强化企业优先原则,设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家族宗派与企业经营的矛盾,以企业利益为核心的原则应切实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2)在产

权问题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充分发挥经营者的聪明才智,调动其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让经营者更好地为所有者服务。(3)在决策问题上,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企业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4)在用人问题上,广招社会贤达,既可以用家族成员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

私营外贸企业在建立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管理现代化将大大加速企业的发展进程。为此,私营外贸企业要不断充实管理内涵,以高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向管理要效益,使其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的平台,争取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二)创造宽松政策环境,扶助企业发展

解决私营外贸企业国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欠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国家立法为私营外贸企业创造宽松政策环境和提供相应服务。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准入应当是平等的、公平的。当前私营外贸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最主要的是解决政策、法律、环境问题,建立一种平等竞争的新秩序。各级部门都应切实转变观念,对私营外贸企业给予更多外贸经营权,淡化所有制形态,把私营外贸企业外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私营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从事外贸业务的私营外贸企业业务指导和行业服务,为私营外贸企业提供范围广泛的国外商品的市场行情、市场趋势、贸易与投资机会等信息,帮助私营外贸企业了解掌握国外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政策和法规。

第二,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在信息经济时代,任何企业的健康发展时刻都离不开信息,私营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企业发展所需信息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如技术、管理、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进出口、法规、政策、税收、信贷等。由于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很难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系统,政府和各种行业协会的信息服务就成为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获得全方位信息的重要来源。从欧美等国的情况看,为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建立各种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信息网络,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方式(如书面材料、电子广告板、软件等)直接为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是为其提供一个便捷的联络渠道和信息服务网络。

(三)努力创建企业品牌,强化企业市场占有能力

我国私营外贸企业出口的制成品以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档次偏低,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品牌已经成为任何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如果不创出自己的品牌,就永远要依附于大企业。

私营外贸企业要摒弃过去贪多求全的作风,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和规模效益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经营范围,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领域。私营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应当把产品上档次作为追求目标,在重开发、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的市场观念引导下创出一大批名牌产品。现在多数私营外贸企业经营范围过于分散,什么产品都做,什么产品都做不精;几百家企业经营一种产品,一家企业经营几百种产品,毫无任何特色可言。调整经营结构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从原来的追逐短期利益转变为培育竞争优势,树立长远发展思想。其次要选准主攻方向。一方面,努力开发新产品和特色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另一方面,把企业现有的几种甚至一种优势产品作为主导经营领域,集中优势兵力实施重点突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通过把工作重点放到现有主导产品经营功能的巩固和延伸上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信息咨询、科研开发等领域渗透,形成围绕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系列化经营。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私营外贸企业只有依靠自己的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稳脚根、求得发展。为此,要集中全力进行科技创新打出拳头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要倍加珍视自己的商誉,使产品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加可靠;要重视产品的升级和更新,以期长期占领市场。

在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私营外贸企业应当摒弃以往的“物美价廉”的传统销售观念,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在营销策划、形象塑造、品牌推广等非价格竞争手段上,在企业的核心顾客群中建立起对企业所承诺的品牌价值的信任感。

(四)疏通企业融资渠道,“输血”和“造血”并重

疏通企业融资渠道是解决私营外贸企业融资运作困难较多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健全、完善为私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强化现有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此外。还要建立私营外贸企业担保机构,推动私营外贸企业的信用担保,为私营外贸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此为“输血”。

第二,国家给私营外贸企业以“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唯成分论”,以平等的法人关系、契约关系来对待与私营外贸企业的信用关系。国家有必要降低私营外贸企业股票发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私营外贸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要的市场条件。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私营外贸企业降低门槛,允许私营外贸企业在符合要求的条件,通过发行债券筹资。当然,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之时,政府及相关机构的严格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私营外贸企业也必须改进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用实际行动去赢得银行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首先,私营外贸企业要规范治理结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一定盈利,但却能对企业盈利起到催化作用。私营外贸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上进行真正的改革,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谋求最佳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积累能力。而且私营外贸企业还要树立信用意识,以诚信为本。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信息反馈给银行,增进相丛了解,实现信息对称,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此为“造血”。

(五)引进专业外贸人才,持续企业发展“后劲”

针对私营外贸企业专业外贸人才缺乏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诸如培训、引进等方式来解决。本文仅就引进方式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引进方式快捷有效,且利于企业成本控制。

在解决专业外贸人才缺乏的问题上,私营外贸企业要把解决眼前需要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改制的机会,广招专业人才。私营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国有企业改制之机,高薪引进吸收大批有着先进管理及业务经验的专业人才,解决私营外贸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瓶颈问题。二是每年有计划地从高校招聘一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外语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这是保持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三是将视野拓宽至全球范围,适时引进国外的专业人才。这样做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新的商机,其本身也是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有力跳板,是其经营本土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私营外贸企业经营者真正从企业自身发展大局出发,任人唯贤的基础上实现的。

伴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进程,我国私营外贸企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产生、发展过程。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私营外贸企业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仍然面临着诸如国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欠佳、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市场占有能力较弱、融资运作困难较多、专业外贸人才缺乏等困境。针对私营外贸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本人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由政府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提供相关服务来弥补私营外贸企业国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欠佳的缺陷,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努力创建企业品牌来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能力,疏通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从国内外引进专业外贸人才缓解其人才缺乏问题等等。本人认为私营外贸企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成 健 赵 岩

私营经济研究论文 篇3:

中国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剖析

摘 要:笔者利用1998年~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1998年~2001年间,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国有企业,但从2002年开始,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超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私营企业技术研发的相对滞后、不健全的用人机制和不合理的行业分布等因素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原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L037)。

作者简介:李金荣(1972-),女,河南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民营企业等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生产率表现一直颇受经济学界研究者的关注,这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二是利用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前者如王争等(2008)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在材料和机械设备制造业领域,东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姚先国等(2002)运用1989年~1999年的数据,对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两类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并认为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差别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谢千里等(2001)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核算法,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国内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工业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测算,得出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股份制大陆企业的结论。林青松(1995)利用1981年~1990年的数据,对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这3种不同经济成分企业的TFP(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考察期内TFP最低的是国有企业(1.52%),其次是乡镇企业(2.37%),最高的是城市集体企业(7.89%)。后一类研究如Murakami 等(1994)使用SURE模型, 将“所有制” 设为虚拟变量,对京、沪、穗三地区共150个服装加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样本企业技术性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合资企业、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Zheng Jinghai等(1998)根据1986年~1990年的微观数据,运用基于Malmquist指数的DEA分解技术,发现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于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刘小玄(2000)运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核算方法,利用第3次全国工业普查微观数据,研究得出私营企业生产率最高的结论。Zhang Anming等(2001)利用部分企业微观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率介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但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均不显著。

以上学者都是在生产率分析框架内来探讨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改制效果或宏观经济增长效率,其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诸如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潜在生产能力、产出增长的贡献因素和要素配置效率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但由于数据、尤其是具有一定覆盖面和代表性的企业微观数据比较匮乏,目前对私营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采用1998年~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考察,并努力探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以期在丰富私营企业生产率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快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所有制类型不同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表现也不尽相同。下面对1998年~2009年间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

本文采用的指标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年度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数和利润总额。数据来源于1998年~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对这两类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首先从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资本产出率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期间,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与单位资本产出率总体来说均高于国有企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私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具有单一性(追逐利润),而国有企业既有利润目标,也有非利润目标,如稳定市场供应和物价水平等。但是,近些年来,这两类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表1的数值可以看出,1998年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接近国有企业的1.5倍,但到了2009年,后者超过了前者,达到了前者的1.5倍,经历了一次大逆转。从表1还可以看出,整个样本期间,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呈平稳上升趋势,国有企业的上升幅度大于私营企业。2001年前,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领先于国有企业,但从2002年开始,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开始反超私营企业,并快速上升。根据表1的数值计算得出,12年间,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03%,而私营企业仅为3.45%,前者接近后者的两倍。

为了对既有体制框架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一个总体判断,本文基于传统的C-D生产函数,对两类企业进行回归。假定生产过程中只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投入,则原始模型为

Y=F(K,H)=AKαHβ(1)

其中,Y表示企业的产出,K表示企业的物质资本投资,H表示人力资本投资, A为技术水平,α、β分别为物质资本投资产出弹性、人力资本投资产出弹性。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回归方程

LnY=lnA+αlnK+βlnH+ε(2)

其中,ε为干扰项,lnA为常数项。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工业总产值作为回归方程(2)中的产出变量Y,物质资本变量K运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来度量,人力资本变量H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来度量。回归数据Y分别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K分别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H分别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就业人数。数据为1998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1998年~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在对Y、K、H等相关数据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测算后,代入方程(2)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两类企业的回归结果

模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回归系数标准误差回归系数标准误差常数项5.9862.5913.6173.318α0.5460.1250.6890.096β0.2280.3610.2160.309R2值0.9780.996调整后R2值0.9690.995F统计值130.91123.25

从表2可以观察到,R2值和调整后的R2值分别为0.978、0.969(国有企业)和0.996、0.995(私营企业),F值分别为130.91(国有企业)和123.25(私营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说明回归结果可信度较高。从表2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0.228)高于私营企业(0.216)。而姚先国等(2002)利用1989年~1999年的数据回归的这一系数,国有企业为0.122,乡镇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的“红帽子”企业,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量“脱帽”,转制成私营企业)为0.125。这说明进入21世纪后,两类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发生了逆转。

三、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原因剖析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迅速,由1998年的0.0897提高到2009年的0.8131,12年间的增长幅度超过了8倍。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为缓慢,在相同的时间跨度内,只提高了不到4倍。同时,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由最初的高于国有企业,很快被反超,最终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建立在财产私有基础上的私营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而提高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是获取利润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对于产权公有的国有企业来说,私营企业应该更有动力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但近些年来的事实是,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落后于国有企业。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的垄断

中国私营企业的成长,一直是在与国有资本这个强势资本集群的抗争中进行的。政府作为资本拥有者,掌握着政策和规则的制定权,它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将价值取向偏向于国有企业。当某一类资本,一方面拥有制度的设计权,另一方面又是利益圈中的博取者,制度的正当性和公信力便面临质疑,而制度的可执行性也会大打折扣。这样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国有企业的垄断。这种垄断不仅表现在行业准入上,同时也表现在对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利用上。首先,国有企业对土地、资金等稀缺生产要素的垄断,使得私营企业获取这些资源的成本加大。为了弥补这一损失,私营企业就会尽量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员工工资。较低的工资只能提供较小的激励,这势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中国目前还处于转型时期,高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因此,国有企业对生产资源的垄断将为其带来较大的产值和利润,而这些较大的产值和利润势必会溢出到劳动收益上。另外,国有企业在减少富余劳动力及资本深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已见成效,这些都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快上升,最终高于私营企业。

(二)私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低,是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在项目研发、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都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详细情况参见表3。

造成私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差、融资成本高,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资金短缺;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较低,支持企业发展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有利于私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私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延缓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 私营企业的行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私营企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但第二产业、特别是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然是私营经济的主要分布行业,私营企业较少进入基于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垄断性行业。

私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这一行业分布特点,意味着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劳动力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近些年,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老龄化趋势明显,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技工荒和民工荒,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初期所依赖的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企业的用人成本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降低了私营企业的劳动收益,影响了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私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制约

中国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其间由国家封建宗法制度衍生出来的家族宗法制度,不断强化着家族作为基本社会单位和经济组织的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采取的都是家族式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因其成员联系紧密、监督成本小、运作成本低、决策迅速等优点,在私营企业的初创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治理模式的缺陷开始暴露出来。在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有两种:一种是过多的“近亲繁殖”使得私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另一种是企业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对非家族员工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可能导致社会上一些优秀的人才被排斥在企业之外,企业也难以形成对非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些都会制约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除以上原因外,传统的重国(公)有单位、轻私企的社会就业观念和社会保险养老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等,都会对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近些年,国有企业的改制已初见成效,使得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虽然针对私营和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逆转的经济事实给出了若干解释,但由于受研究数据的限制,这些解释尚缺乏明确的实证研究支持。同时,从理论上讲,可能还存在其他系列因素的影响,而且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也还需要进一步利用更详细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才能够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国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这段时间的较快增长后,增速逐渐放缓,并开始落后于国有企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国有企业的垄断、私营企业科技创新乏力,以及私营企业自身的治理缺陷和行业分布不合理等。这些原因从不同侧面折射出私营企业目前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竞争不公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优化制度设计,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为私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着力拓宽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除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降低私营企业的用人成本。私营企业自身应该积极改进企业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此之外,政府与企业还应共同努力,改变私营企业目前不合理的行业布局,优化私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私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林青松. 1995.改革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效率变化及其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10):27-34.

刘小玄. 2000.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17-25.

王争,史晋川.2008.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表现和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1):114-159.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等. 2001.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 5-17.

姚先国,盛乐. 2002.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分析[J].经济研究(3):61-68.

MURAKAMI N, LIU Deqiang, OTSUKA K.1994.Technical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among socialist enterprises: the case if the garment industry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 (3):410-433.

ZHANG Anming, ZHANG yimin, ZHAO R. 2001. Impact of ownership and competition on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 mics,29 (2):327-346.

ZHENG Jinghai, LIU Xiaoxuan, ARNE B. 1998.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1986—1990)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6 (3):465-484.

(编校:沈 育)

An analysis on Changing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Data from 1998 to 2009

LI Ji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60, China)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 Labor Productivity Changes, Reasons

作者:李金荣

上一篇:公路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资源环境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