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益重要,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也应该重视其课程的设置和相应教学改革。通过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实依据分析,揭示具体改革的相应重点,包括教学改革的手段灵活,改革效果的提高以及改革中不同参与主体的矛盾协调,以期推动黑龙江省体育专业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培养。

第一篇: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

情景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MPAcc)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仍然遵循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鉴于此,文章针对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情景式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并对情景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MPAcc)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情景教学;培养模式;专业研究生;翻转课堂

一、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鉴于硕士研究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应用领域从事管理实务工作,教育部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倡高等院校大力开发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资源和完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个高等院校逐渐压缩原有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扩大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导致各个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急剧上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间,我国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平均增长率达到33%,到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到1︰1。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有25万人报考北京地区硕士招生单位。从报考专业分布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受青睐,其中居首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有14 636人报考,第2至第6名依次是法律硕士(非法学)、会计、公共管理、金融学等专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硕士。然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急剧上涨的同时,大多数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仍然遵循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并没有针对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开发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现有的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更多停留在探讨层面,没有考虑到管理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块开发与设计,特别是缺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应用和操作技巧,显然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对此,本文进行具体分析。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高校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尽管这一目标中指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培養这些能力、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种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明确,目前的教学目标往往将管理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相混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目标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强调,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缺乏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教学导向的教学体系,这违背了管理的实践性特征,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培养能力型管理人才的目的。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经济管理类大多数课程涉及企业管理运营的实务流程,由于缺乏现实企业的实务操作情景,大多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务讲解,尽管有些课程组织了企业实际案例讨论,但也停留于书面的静态场景分析,没有体现现实企业的动态运营流程,更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由于严重缺乏实务现场的动态视频资料,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很多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承担实务工作。

(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过于陈旧。现行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尽管有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但很多教师将其等同于实验教学,通常以上机操作代替实践活动环节,而上机操作实际上是将原有纸上做的分析判断过程用计算机软件(更多是EXCEL中的函数和公式)来运行,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质上变为了EXCEL的使用培训,完全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在考核环节,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而现在是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要撰写毕业论文,但也很少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也通常就是以实习单位的主观评价为依据,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四)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由于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的理论结合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践型管理人才,加快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开展实验课程,以完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高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即融合翻转课堂、动态视频、模拟沙盘、实践实习等环节于一体的旨在创造实务情景、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之中,开发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体系,期望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无法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对理论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较深、实践操作较强的专业,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顺应了这一特点,使得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验在于通过模拟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观察实际管理活动来凸显管理知识,了解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体会管理知识的作用,同时,情景教学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财务管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管理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完成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活动。这样既能够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又能让他们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培养他们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做到“通过多种群体演练模拟实验系统,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岗位培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特征。

1.实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强调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尤其是实践型系列实验教材的建设方面,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财务管理实验教材、教学案例库,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教学方法强调了仿真性和互动性。实验教学体系中穿插运用案例和模拟教学方法,既注重了财务管理措施的本土文化背景,又能兼顾财务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强调了教学过程的仿真性。同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4.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环境下可以模拟企业的各种管理实务,使学生在模拟现场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充当某一角色,从而可以获得实际参与感,使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得以全面的检验和运用,提高实践运用的能力和素质。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必须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既会思考,又会操作,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终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保证。

三、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与具体措施

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在于: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培养对象,探索一套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其预期的具体目标包括:开发和录制适合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动态视频资料;开发和制作适合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模拟实习沙盘;建立理论与实践交替的长期互动式学习实践模式;开发实务导师和校内导师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新模式。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措施:

(一)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文本为指导,把“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概念”教材的引入,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重构课堂。借助学案和微视频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探索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使教学过程得到保证,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积极探索运用导学案教学与微视频的整合模式,对翻转课堂视域下的导学案进行重新设计与研究,包括导学案的编制、实施策略以及导学效果的反馈(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反馈)等环节。(3)探索研究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微视频学习时(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如何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学习相关内容。

(二)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设立专门的专业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资助和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引导和资助教师参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组织的优秀教学案例、优秀学位论文等评比活动,将案例开发和获奖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2)充分利用包括MPAcc、MBA在内的企业兼职导师的资源,鼓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交流沟通,将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成案例或学生的论文素材,根据现实问题去开发案例和指导学生提高案例研究水平。(3)利用在职学生到其所在企业现场对现实场景和操作流程进行实拍和录制,形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料。

(三)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的主要措施包括:(1)聘請校外导师以及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和管理学生实践实习过程,并要求实习单位详细记录学生实习期间的详细情况,严格按照正式员工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常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好出现的问题。(2)要求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或QQ向专业硕士培养中心或班主任报告自己的实习体会,及时反馈成绩与不足,将学生的报告内容及实习情况与奖学金评定和推优挂钩,同时也作为毕业意向单位的选人参考。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的主要措施包括:(1)加大对学生案例大赛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平台、QQ和网站等各种途径及时公告赛事信息,将学生参赛情况以及获奖情况与年度奖学金和毕业单位推荐意见挂钩,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2)为每个参赛队伍配备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辅导学生的案例选择、竞赛准备以及参赛汇报等事宜,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

(五)提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

提高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的主要措施包括:(1)请进来——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等给研究生做讲座、举办座谈会、介绍实务经验,提出现实工作中碰到的有意义的问题,使得校内导师更多地了解到实务,更好地根据实务选择研究方向。(2)走出去——定期选派一批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工作实际中体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请校外导师帮助选派教师解决现实工作的问题,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四、结语

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过于陈旧、实践教学师资薄弱等问题,然后分析情景式教学模式具有实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紧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等特征,并提出了通过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提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等途径构建情景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芳,钟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3).

[2] 贾正传,贾玉嘉.MTI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和应用系统模式探讨[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3]曹毅.唯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J].新课程(综合版),2016,(05).

[4]何颖.基于CDIO理念的“管理沟通”课堂情景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06).

[5]陈凌芸.情景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9).

[6]崔玉卫.财务管理专业多元化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三江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8,(07).

作者:杜勇 陈建英

第二篇: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重点研究

摘要: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益重要,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也应该重视其课程的设置和相应教学改革。通过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实依据分析,揭示具体改革的相应重点,包括教学改革的手段灵活,改革效果的提高以及改革中不同参与主体的矛盾协调,以期推动黑龙江省体育专业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已经被许多高校列为不同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范围,各高校希望通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择和开设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性提高当代研究型人才对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随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进行调整。虽然这种调整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元的,但立足体育专业类研究生的就业,从实际社会需求入手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是解决体育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关键。

在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与现实工作岗位的密切关系应该被重视,特别是在现实的教学改革操作中,对其课程的选择和讲授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关系到对体育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也关系到黑龙江省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明确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思路,揭示经济管理类课程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1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

1.1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开设现状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是体育教育的关键。目前,黑龙江省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共有五所,分别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这几所高校中,哈尔滨体育学院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所招收的专业相对较多,其他三所学校只设立了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其中四所院校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的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仅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从表1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首先,类别单一,学生的可选择性并不充分,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了单一的课程,没有形成可选择的多样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第二,在本专业与经济管理技能的需求联系上不紧密,在这些课程中,基本都是简单的体育与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结合,有些课程甚至只停留在初级知识连接上,缺少对现实需求的分析与设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体育专业目前招生数量与专业类别数量少所形成的限制有关外,还与体育经济管理类课程并未引起学校和学生的广泛关注有一定关系,致使缺少相应的课程理论体系甚至是授课教师。虽然,体育专业研究生应该结合本专业开设以体育为主体的相关课程,但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综合型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扩大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范围和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是现实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

1.2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体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技术,以其自身的特色培养体育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一直以来,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由于专业性较强,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明显的限制。从目前全国体育领域研究生的就业看,情况并不乐观,一部分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很难满意地找到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岗位,致使部分研究生放弃本专业另寻其他就业岗位。而实际上社会所需求的体育领域专业研究型人才,也不再是仅有的单一体育专业研究技能,更多需要的是具有复合型的综合知识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领域相关人才。

此外,从目前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岗位需求也可以看出,相关的经济管理技能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因为经济管理技能是当前社会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在一些理工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虽然未明确体现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修学分的限制,但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范围和学时也是符合现实客观需求的。

2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手段

2.1教学改革手段的明确

教学改革手段是为达到预设的教学改革目标,使用的一定改革技巧。具体而言,在教学改革中,改革手段一般会呈现三种类型:第一,自上而下改革,即由高校及主管部门面直接提出改革要求和改革目标,亲自组织改革,以达到一定改革效果;第二,自下而上改革,即由教学对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主动提出一定的改革要求,这种类型改革准备时间较长,改革效果相对受到限制;第三,中间型改革,即从实际的授课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具体改革要求和相应的改革目标,此种类型的改革效果和改革时间介于前两者之间,但却是最易发生的改革。

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宏观上也应由以上三种类型组成,根据现实情况,特别是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招生规模较小的特点,在采用改革手段时,很难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和第二种“自下而上”的手段。因为,学校及更高管理层对此类课程的关注程度在短时间内很难予以重视,而较小规模的研究生团体又很难形成足够的力量突破改革的临界点,促成改革。所以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以中间型改革为主,并灵活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手段的结合。剖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的授课教师了解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又对授课对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熟悉,因此从教授的角度提出并形成改革切实可行。

2.2教学改革手段组合的选择

根据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现状,在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时,从改革手段的组合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如图1所示:

第一种组合,首先改革初期采取以授课教师为主的“中间型改革”手段,然后结合“自上而下”的改革手段逐渐进行,在改革中期和后期在结合“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组合较早地吸收了高校及主管部门的参与容易进行,另外又吸收了学生的参与,改革效果也会比较明显,但对高校及主管部门的参与要求较高。第二种组合,改革初期仍然采取以授课教师为主的“中间型改革”手段,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改革,再吸引高校及主管部门的注意,与“自上而下”的改革手段相结合。这种组合,可能在目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见效慢,但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仍然可以在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下采用。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提高

3.1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两个空间维度

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提高改革效果主要涉及两个空间维度:一是大空间维度,指整体高校改革所处的环境及改革的总动力;二是小空间维度,主要指省内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各高校。对于前者,在提高省内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效果中属于间接影响,但从改革的动力角度看却是原始动力。因为黑龙江省省内设有体育专业硕士招生的高校并不多,并且整体上,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择范围上与一些高等体育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改革效果的提高上,尤其需要学习其他高校所形成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做法,以此为动力推动改革进行。

对于后者,设有体育硕士专业的省内高校,每一个学校都存在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但这种小空间维度的影响对涉及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具体改革会更直接。所以在提高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时,可从小空间维度进行突破,同时这也是对教学改革手段选择的有效支撑。现实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比重较小,也容易被忽视,但其相关课程的开设应该在有限的学时下保障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必须注重从小空间维度即开设相关课程的各高校入手。

3.2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干扰因素分析

当确定需要对黑龙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后,实际就应该重视改革的具体运行及现实效果。因为教学改革就是要除去在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优化教学目标,达到预定的改革效果。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并不容易,首先应该排除对教学改革效果产生的干扰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干扰因素很多,但最直接,影响最突出的主要有2个:

3.2.1改革中经济管理类课程调整的滞后

如果在改革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调整是滞后的,那所提出的改革和预定的改革目标都会受到影响,改革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干扰。所以,在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过程中,不能只把设计的课程调整框架作为摆设,不采取实践,并且在实践时还要注意时间的调整,否则这种课程调整的滞后必将对整体教学改革效果形成最直接的干扰。

3.2.2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旦具体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调整确定好,相应的师资队伍对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特别是涉及改革效果的提高上,因为体育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多是体育与经济管理具体内容的结合,属于交叉学科,所以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在体育与经济管理两个领域都熟悉和擅长的人员。从黑龙江省目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体育专业看,师资力量并不充足。一些专业由于没有体育人文社会专业,所以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这类教师。而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需要在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先行学习经济管理类知识,然后再经过转化后教授给研究生。

3.3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体制需求

高校在办学自主权方面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在教学领域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却起伏较多,任何教育体制,除了政治要求外,对其他方面只能提倡,不能强制,只应服务,不应干涉,只可引导,不可命令。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过程也会涉及相关的体制需求,因此落实到具体课程像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时,同样对体制也会存在需要。此为,对于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体制应理顺政府和体育院校的关系,调整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办学体系,运用市场机制调节教育经费的投入与运行,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从现实角度而言,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需要的是相应教育管理体制的支持,其中能够自主地调整体育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办学体系的就是其最根本的体制需求。从黑龙江省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看,短时期内各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自主权还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种体制的需求并不会受到改变,吸收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借鉴国内知名院校的有效改革办法是我们在当前改革中面对相应体制需求不足情况下的可选择路径。所以,调整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校的自我改革力度,清晰相关的体制需求,是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又一途径。

4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同参与主体的矛盾协调

4.1改革中参与主体的明确

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两方三个主体:课程的教授方和课程的学习方,而课程的教授方从学校角度讲包括教学管理层和授课教师,因此在这个改革中主要涉及三个参与主体:教学管理层、经济管理类课程授课教师和对相应课程学习的硕士生。其中,教学管理层是教学改革中的领导层,也是权力掌握相对最集中的主体,在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整体的改革过程需要首先经过此层参与主体的同意才能进行,因此作为参与主体有较强的能动性,对另外两个参与主体起支配和领导作用。经济管理类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属于最灵活的参与主体,一方面与上层的管理层主体相联系,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与下层的硕士研究生主体相联系,直接为学生的利益进行诉求。因此在整体的教学改革中任务最重,起的作用最突出。而对于课程的直接接受者一一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是最忠实的参与主体,从理性角度讲也应该是最积极的参与主体。在改革过程中,每一次取得的改革效果都将直接作用在课程学习的学生身上,同时,对于改革效果的反馈和改革最终目标的完成也都将由这一参与主体直接体现。

4.2参与主体间矛盾分析

对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各参与主体由于在改革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也不同,因此在改革中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参与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

4.2.1积极性上存在矛盾

教学管理层参与改革主要是为了完成本校的政治目标,并要结合学校的整体环境和条件考虑问题,积极性一般,特别是在学校本身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改革积极性更会受到影响。而对于授课教师,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考虑职业前途以及结合学生需求的情况下,会比较积极地参与课程的教学改革,但也不排除部分教师对已有课程讲授的惰性,参与时积极性一般。但总体而言,教师在改革中积极性会高于管理层。而教学改革中积极性最高的是直接接受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角度和就业压力角度希望学校管理层和授课教师积极参与这次改革,而自身也会在理性作用下始终积极参与。由此可见,不同主体在改革中积极性是不同的,因此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针对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采取不同的对策。

4.2.2利益诉求上存在矛盾

教学管理层主要诉求的是政治利益和学校教学改革中的综合利益,即在有限的资金下寻求整体的教学改革收益最大;而授课教师主要诉求的是自身利益及部分学生利益;对于学生则完全是诉求自身的个体利益。由此可见,当学校过于追求政治利益时,就会对学生的利益诉求产生影响,而教师的利益诉求也可能会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摆动。所以,从整体上看,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各方的利益诉求也存在矛盾。

4.3协调矛盾的途径

对于参与主体间矛盾的协调途径主要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协调教学改革矛盾时可以找到三个参与主体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即以“缩短与其他学校的办学差距”为突破口,然后再结合具体矛盾的特征,有针对性协调。首先,与国内其他体育硕士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进行对比,在办学思路上先行改革,然后以提高省内各学校管理层的改革主导性为突破,再按照改革目标协调矛盾。其次,尽量满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特别是从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角度,提供教学改革的资金支持,并在改革经验推广上提供帮助,然后以此为动力,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当然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或问题,但从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现实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出发,找到关键点来协调矛盾是有效的途径。

5结论

对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分析,实际是要剖析目前省内体育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研究的主旨是得出如何找到关键点以促进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改革手段要以实际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现状为前提灵活运用;而对于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提高无疑是整体改革重点中的核心,但改革效果的显现相对较容易,而教学效果的稳定提高却有一定难度,不过提高的目标及途径必须应该确定;对于参与经济管理类改革的不同主体,因为在改革中所处角色的不同,所以在改革中也存在相应的矛盾,而矛盾的存在制约着改革顷利进行,需要对参与主体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参考文献:

[1]陈兴胜,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73-75。

[2]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www.hrbipe.edu.cn/yjsbindexclass.asp?classid=357.

[3]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web.hrbnu.edu.cn/tky/show.asp?id=1505.

[4]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gongxue.cn/tixunbu/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879.

[5]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哈工人校本部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目录与招生计划[EB/OL]http://yzb.hit.edu.cn/hityzb/sjz/s20.htm.

[6]牡丹江师范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www.mdjnu.cn/tyxy/zcdhneirong.asp?tid=Yjsjy.

[7]穆亮,新形势下促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措施研究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59.

[8]肖念,孙崇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

[9]郝晓岑,尹军,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关、日、英、俄、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0(4):67-71.

作者:王飞 贾春佳 张宏宇 谢卫国 王紫娟 张旭辉

第三篇:基于文化管理视野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研究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项较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活动,走向“文化的管理”已然是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对“文化管理”科学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本质的阐释,对文化管理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以人为本

“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无从谈起。”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整个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和学术文化氛围,对广大本科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谓“文化管理”理论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用文化管理科学理论探寻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就要从理念上重视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克服以往管理理论的片面性,防止研究生个体价值观的片面发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形成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研究生柔性管理机制,构建个体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相统一的教育评价机制。

1制定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

一直以来,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目标,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此研究生教育亟需引入文化管理理念,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构建统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高校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适宜大学文化的、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研究生教育相适应,并将传统文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培育研究生的基本土壤,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教育根本目标,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研究生柔性管理机制

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而言,文化管理更注重“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标志,在遵循个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对教育或管理的对象往往采取非强制性手段,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人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从而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目的。”高校要将研究生教育加以延伸,深入研究生群体的“研究性”学习生活中,特别是研究生导师,要以关怀精神、亲和的态度与研究生接触,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与研究生群体进行平等“对话”,充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将高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为研究生群体“自愿”和“自觉”的行动。让他们在参与各项事务管理中培养民主、参与和服务意识,柔刚并举、刚柔兼济,促进其全面发展。

3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

教育与管理均来源于文化,既源于文化又創造文化。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和对“人”的管理。教育文化管理就是以高校的文化为载体,本着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原则,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影响并推动学校的教育发展,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文化品牌的目的。从深层意义上说,教育文化管理的本质就是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是对教育对象中的成员施以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的文化影响,通过理性关注和价值引领,“引导并调控组织和成员的心态和行动”,通过对这种“文化影响”氛围的心理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理性整合,“使组织和成员进入自为状态”,最终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构建个体价值与文化价值相统一的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定义为“教育评价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往往是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容易造成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进行评价,导致评价所要获得的信息不充分而抑制研究生群体的主体首创精神。由于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他们的这种“精英性”特征意味着研究生群体具有自身独特的道德水准、政治立场和精神风貌。必须构建一个“研究生个体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价值观、平等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个性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等新的价值观念。这种评价机制从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以人为本及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评价理念,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体现出很大程度的深刻性,既尊重了作为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人的自然发展,也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管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使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得到突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钦明,左军,崔国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疏导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邹永松.基于文化管理视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作者简介:

王贺(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参与课题:本文为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GXM_HLJ_2014123)”成果。

作者:王贺 金阳 穆光锐 张喜武 曹明明 刘乐 徐慧馨 于钦明

上一篇: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自动化监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