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工作论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紧紧围绕着报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依托相关的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找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和工作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關键词】工作过程;报关;典型工作任务一、研究背景报关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是国际货物通关流转的必经程序。

第一篇:经济研究工作论文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工作意愿研究

摘要: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对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但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他们长期工作意愿的因素有着独特的特点,要提高其工作意愿,就必须从这些特点出发探索有效途径,不断引导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工作意愿;影响因素

学生工作队伍①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各高校更是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然而,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决定了其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大;而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更是处于不利地位。那么,在政策指导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意愿调查,探索提高他们工作意愿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落脚点。

一、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总体工作意愿

根据“教师问卷调查”②,被调查者从事这一工作三年以上的占36.1%,3年的占15.5%,2年和刚开始的均占14.4%,1年的占19.6%。在这些被调查对象中,认为目前学生工作队伍思想不稳定的占59.8%,大多数教师认为工作事务多,压力大(47.4%),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51%的教师在业余时间还要应付日常的学生事务,而38%的教师表示在业余时间会潜心业务研究,提高业务水平。在对他们未来打算的调查中,认为这一职业前景不错的仅占到6%,打算转专职教师的占27.8%,考研(博)的占25.8%,没决定做什么的占13.4%,继续做学生工作的仅占8.2%。可见,总体上看,尽管77.3%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但其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

二、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工作意愿的因素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产生高层次需求,但这种低层次需求,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内容和含义,对其需求满足的程度要求也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了解主要有哪些因素显著影响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的意愿,以及这种需求的满足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笔者在借鉴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问卷调查中教师对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可能性的回答,设计了以下logistic回归模型:

Ln[PI/(1-PI)]=f(X1,X2,X3,X4,X5,X6,X7)

其中,PI是关于学生工作队伍对其长期从事这份工作的可能性的估计;X1表示个体特征方面的变量(含学历、工作年限等);X2表示工作环境;X3表示进修深造机会;X4表示考核评价;X5,表示院系配合程度;X6表示工作是否自愿;X7表示经济待遇。

由于回答“希望马上离开”的教师,他们显然不愿意长期从事,因此在分析中将这部分教师归为不愿意长期从事的比例中,然后对归为“愿意”与“不愿意”的教师,则用一个二分变量来表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意愿,即选择“愿意”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注:①因变量表达式中的P1是对学生工作队伍对其长期从事这份工作的可能性的估计。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谈到自己从这份工作中受益的情况时,认为获得个人素质的成长占到42.3%,认为获得个人价值提升的占到32%,认为选择这份工作完全是无奈之举,谈不上受益的占17.5%,而选择获得经济收益的只占2.1%,因此,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我们设计三个模型,即在不考虑经济报酬(模型1)、不考虑是否是自愿选择这份工作(模型2)以及全部因素综合考虑(模型3)的情况下,考察对这一群体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模型(1)中,对学生工作队伍工作意愿影响显著的因素有:进修深造机会、考核评价、院系对工作的配合程度以及当初选择工作是否自愿等;模型(2)中,控制了经济因素,但不考虑选择工作是否自愿这一因素对长期从事工作的意愿的影响,发现进修深造机会不再显著影响这一群体的工作意愿;模型(3)考虑了以上所有因素后,发现只有院系对工作的配合程度显著影响这一群体的工作意愿。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总体工作意愿的因素存在这样的特点:

1.他们对工作的需求不完全遵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不考虑经济因素的情况下,这一群体更注重从长远考虑,更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更重视对现有成绩的公正评价以及如何把现有工作做好等,这正好也印证了前面的结论:他们更注重个人素质的成长和个人价值的提升。

2.如果当初选择这份工作的自愿性越强,他们长期从事这份工作的意愿就越强烈,这说明在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院系对学生工作的配合一直显著影响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意愿,说明院系配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运行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工作队伍在运行过程中的工作感受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意愿。

4.在经济因素和选择工作的自愿性的交互作用下,进修深造、考核评价都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意愿,说明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激发他们的工作意愿,需要同时综合考虑经济、心理、评价、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工作意愿的路径探讨

(一)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成长紧密结合,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工作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和科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曾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1]但根据调查结果,还存在着学生、教师对学生工作队伍及其业务知识的不重视、工作队伍不稳定、对工作的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亟待加强。因此,我们要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生工作的专家,使他们满足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觉地把辅导员职业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

笔者所在学院在促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发展方面,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成长紧密结合:首先,根据工作需要,学院每年制定学生工作人员校内校外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培训和职业发展、心理咨询、学生管理等专业培训;其次,学院将学生工作人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专任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40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在职攻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第三,学院每学年为学生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实践或到国内著名高校参观考察的机会,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增强阅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学生工作的才干。

(二)完善学生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的平台

学生工作队伍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学生工作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劳动成效需要由学生的长期发展来展示,这种成效的间接性和时滞性使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较为困难。在调查对这一职业的认可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工作队伍大多认为工作事务繁忙、压力大,辛苦的程度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制定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考核结果还要与其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从而有效规范和督促学生工作者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荣誉感。

(三)改善经济待遇,为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提供物质保障

作为学校工作的基层部门,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风险多,学生工作还经常占用业余时间,同时,高职学生类型相对比较复杂,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这更增加了学生工作者解决问题的难度。如果不能解决学生工作队伍的待遇问题,必然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失衡,影响队伍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将辅导员等专职思政工作人员的岗位津贴纳入学院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等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学院同级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努力解决学生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院系等各部门对学生工作的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队伍理应发挥主力军作用,但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对于高校来说,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职业指导、社会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着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给予这支队伍以应有的重视和地位。学校的其他部门也应明确各自责任,密切协作,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职业指导、后勤服务的全过程,全力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缓解学生工作的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笔者所在学院要求各部门将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尤其要放在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首位,要求学院的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都应充分体现育人的目的。同时,学院明确规定了各分院、处主要负责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实施“一把手工程”;另一方面,学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之中,并在目标管理考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此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积极开展精神文化活动,减轻工作压力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因此,院校要关注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就要注重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笔者所在学院建立了辅导员俱乐部,不仅对于缓解学生工作者工作压力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也增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群体的职业归属感,还加深了外界对学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使之成为学生工作队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并把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生长点和心理归宿。

总之,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民办高职院校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规范系统的进修培训、切实可靠的物质保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途径形成合力,建设一支愿干、能干、会干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责任编辑 朱媛美]

作者:李晓文 黄 莉 劳晓燕

第二篇:基于工作过程的报关典型工作任务研究

【摘 要】紧紧围绕着报关业务的工作流程,依托相关的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找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和工作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關键词】工作过程;报关;典型工作任务

一、研究背景

报关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是国际货物通关流转的必经程序。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际物流快速发展,新的贸易方式及新的通关形式不断出现,社会对专业从事进出口报关的人才需求量急增。

《报关实务》课程是大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的报关实务课程内容体系与报关员资格考试一致,主要包括报关与海关概述,进出口贸易管制,货物进出口报关流程,进出口税费征收,商品归类及进出口报关单填制等六大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教师往往会受已有课程体系的影响,照本宣科,偏重知识点的讲授。教学目标还只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获取上,对学生的工作技能关注不够。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内容复杂,所以学生学习时难免会觉得难度大而枯燥。而在实际工作中,报关员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岗位,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违背了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向。《报关实务》课程应以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征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报关职业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将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以实际报关业务为项目载体,以完成真实的典型任务为导向,在课堂上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会操作技能,形成职业观念和实践工作能力,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首先强调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分析和职业资格研究,然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本文基于对国际货代公司和报关公司真实报关业务开展的工作过程,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海关规定进出境货物经过审单、查验、征税、放行4个海关作业环节即完成(狭义上)通关。与之相适应,报关员应当按程序办理相对应的进出口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提取或装运货物等手续。但是,对于很多货物,通关不等于结关,如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等,所以报关流程不仅包括狭义的通关过程,还包括结关。实际报关业务工作的流程是基于以上报关流程展开的,典型工作任务则是该流程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一定是在人的职业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不一定完全是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具体工作任务、环节或步骤。典型工作任务反映的是整体化的工作,其内容反映了工作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当然这里包含着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一些学科性的知识。此处报关工作典型任务确定是通过调查问卷、企业实践及邀请企业报关员研讨等方式,了解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基础上,提炼出了“报关单证准备”、“现场通关”、“结关”三项典型基本任务。同时在专家指导下对这三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基于工作过程的报关典型任务的确定也参照了国家《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在《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报关员各职业等级的工作要求,以报关员职业的工作项目为基础,设定了“报关单证准备与管理” “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报关核算” “进出口商品归类与原产地确定” “报关事务管理”“海关行政救济事务管理”和“培训和指导”等6个模块,其中突显报关职业技能的前4个模块,已完全纳入以上典型工作任务之中。

三、典型工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由于报关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以去繁就简、抓住主线、注意知识的可迁移性为原则。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报关单证准备”、“现场通关”、“结关”三项典型基本任务为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再选择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不同监管模式货物的报关业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这样的授课内容贴近工作实际,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能自主参与学习,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2)基于典型任务的教学设计。针对实际报关业务开展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典型任务为依据,围绕报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展开,重新组织教学过程。教师使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了解海关监管制度,完成报关员在不同监管方式下的真实报关操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任务计划——任务资讯——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估为框架设计,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完成现实报关员所进行的进出口报关操作。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教学方法与工作任务结合,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协调作用,学生通过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实施结果。(3)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情景创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比如“报关单证准备”的典型任务的教学,在提供真实报关业务的前提下,必须在机房运用模拟软件申报,利用进出口税则查询商品编码,准备各种纸质申报单证。根据典型任务,进行情境创设可以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在整体化的过程导向的职业分析基础之上,将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分析和个人发展目标、教学分析设计等结合在一起。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报关行、国际货代公司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能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报关职业能力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董章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高职报关专业课程体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4~26

[2]刘洋.高职报关职业能力与报关实务课程的新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0(2):75~76

[3]梁惠妍.高职高专《报关实务》课程改革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95~97

[4]王艳娜.进出口报关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2010(3):57~58

作者:许英 张亮

第三篇:数学教师课堂情绪工作及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研究

作者简介:李聪睿(1962—),男,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应用数学、教师教育;

陈彩玲(1977—),女,教育学硕士,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摘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进行高情绪工作,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较好地进行情绪工作或长期处于内心感受和情绪表达的冲突状态,那他们就会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情绪。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需要数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数学教师自主自觉的努力。

关键词: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情绪工作;正向情绪工作素养

情绪工作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不当情绪工作极易给数学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内对数学教师情绪工作的研究开始起步,如何促进这些素养的养成还没有看到比较详尽而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对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情绪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新概念。

一、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情绪工作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情绪工作与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情绪不同,后者是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情绪,它不受课堂教学要求控制,而前者是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本身的一部分,根据课堂教学要求的情绪规则(“正向情绪”),去感受自己情绪和表达所需情绪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数学教师感受到也表达出“正向情绪”,称为真实情绪表达;②数学教师没有感受到但使自己表达出“正向情绪”,称为假装情绪表达;③数学教师感受到“负向情绪”,但没有表达,称为负向情绪压抑表达。

1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绪工作的主要策略

(1)表面行为。表面行为是指当数学教师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通过调节情绪的可见方面,如手势、声音和面部表情等,使情绪行为按照“正向情绪”的要求表达出来,但是,此时数学教师的内部情绪感受并不发生改变。

(2)主动深层行为。主动深层行为是指当数学教师的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数学教师通过积极思考、想象和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通过行为体现出来。当数学教师运用这种情绪工作策略时,数学教师的内部感受和外在行为都发生改变。

(3)被动深层行为。被动深层行为是指当数学教师内心感受的情绪与“正向情绪”恰好一致时,数学教师表现出与表达规则相一致的情绪行为。

2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工作对自身的影响

情绪工作为数学教师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舞台,当数学教师这一需求得以满足时,数学教师通常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当数学教师内部感受和需要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时,就容易产生情绪不协调,导致情绪矛盾与情绪压力等不良结果。

数学教师情绪工作的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表达策略都与情绪耗竭和身体不适相关,对长期结果而言,表层行为比深层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表层行为要求隐藏或抑制自身真实感受,以及不断监控自身的行为表达来伪装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正向情绪”,所以表层行为引起数学教师外在表达与内心体验更大的不一致,耗费了更多的心理资源。但表层行为将内在感受和外在表达调节为与课堂教学期望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情绪失调程度,而降低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正向情绪”的认识、理解、认同和转化的程度。

数学教师的表层行为和主动深层行为的过程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由于这种要持续保持表达“正向情绪”所付出的努力和不愉快,很有可能导致教师情绪耗竭和心理压力倍增。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维持被动深层行为,同样需要付出努力,但由于此时数学教师原有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情绪是一致的,所以它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少一些,引发的负向效应也要小。因而,从对数学教师身心影响而言,数学教师具有较强的正向情绪工作能力,有利于降低情绪工作给数学教师的负面影响。

二、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内涵与意义1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内涵

从操作层面界定,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是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感受和表达“正向情绪”的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数学教师本身具有与“正向情绪”相一致的内在情感,并能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根据需要恰当表达这种正向的情绪感受的素养;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数学教师的内心感受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数学教师能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感受,使其与“正向情绪”相一致,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表达情绪的素养。

在此暂且假定课堂教学要求的“正向情绪”是正确的、合理的、可行的,那么,一位具有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数学教师至少需要以下三方面的素养:

(1)知识方面。教师清楚“正向情绪”的各种规则要求,熟悉各种调控情绪感受和表达情绪的方法策略等,这方面的素养能解决数学教师“知不知”的问题。

(2)能力方面。教师能够根据“正向情绪”的各种规则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较好调控自己的情绪感受,熟练应用各种方法策略表达所需情绪的能力,这方面的素养能解决数学教师“能不能”的问题。

(3)观念、信念、情感方面。数学教师由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以及坚定的教育信念,较容易生发或理解、认同“正向情绪”的内心情感,对遵循课堂教学情绪规则要求保持着积极的态度。这方面的素养能解决数学教师“愿不愿意”的问题。

2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念、正向的内心情感,能掌握“正向情绪”要求,熟练情绪工作方法策略、技能技巧。当其遇到内心感受与“正向情绪”不一致时,又善于通过正确观念的指引,激发正向情绪或消解负向情绪。这些素养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更多的表层行为,让他们表达真实情绪,这就能够较好地完成主动深层行为,这也有利于降低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工作负荷,对提高他们教学生活质量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努力促进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包含着知识、能力、观念、信念、情感方面的素养,即促进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要解决数学教师“知不知”“能不能”的问题。而过去在对于数学教师发展问题上,更多地关注促进数学教师的“知不知”“能不能”方面发展,而较少注意数学教师的“愿不愿意”,而后者的解决,需要营造有利于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养成的良好环境以及数学教师自主自觉的努力。

1营建有利于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养成的良好环境

(1)数学教师教育应正视数学教师情绪工作,注重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培养。情绪工作是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要正视数学教师情绪工作,注重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培养,这些应当成为数学教师教育的共识。

(2)政府、社会应为数学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数学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受到社会的期待,也同时受到社会的评价与奖赏,这些是数学教师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观念、信念与态度,进而建构他们关于数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假设、信念与情感。

当前,一方面,泛滥着扭曲数学教师形象、贬低数学教师职业的社会文化,使“师”为“世范”的数学教师职业理想遭遇现实的尴尬;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将数学教师“神化”的现象,这种过高的社会期待既不公平,也难以实现。因而,政府应完善并确实落实保障数学教师权益的政策法规,导引正确的社会舆论,为数学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3)学校领导应为数学教师正向情感的涵养发挥强而有力的促进作用。学校领导作为权力符号,有着对数学教师的聘任、职称晋升、评价等权力,而这些权力又与数学教师的生存密切相关,数学教师为了满足需要,更多时候要向这些权力妥协,或者说向代表着这些权力的学校领导妥协。由此可见,学校领导是直接影响数学教师正向情感的关键人物。因此,首先,学校领导要怀有并善于充分表达对数学教师的包容、接纳和喜爱之情,数学教师则从这种被包容、接纳和喜爱的感受中,不断增强自尊感,以赢得更高水平的自尊,进而扩充有所归属的感情。而所获得的自尊又不断生成自信感,强化对工作任务目标的追求和投入,使情绪工作获得更强的动力。其次,学校制定的各项规范制度,包括所谓的课堂教学中的“正向情绪”要求,要具有人文性,充分体恤数学教师情感。最后,注重营建好的学校文化。好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能引导所有学校成员向上的信念与追求,这样的学校文化必然会孕育与催化数学教师的正向情感。

2数学教师个体应自主自觉修炼自身的正向情绪工作素养

关于数学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外在的数学教师自我的工具性和受他人规约的被动式开展的数学教师教育,是很难真正促进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因而,促进数学教师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养成,不可或缺数学教师主体在其中的自主、自觉作用。

(1)主动学习是数学教师修炼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前提条件。数学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用正确观念与思想武装自己,坚定教育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教育教学态度。

(2)数学教师正确认识与对待课堂教学的“正向情绪”要求是数学教师修炼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重要保障。尽管规则要求是基于教学管理目标定位,较少考虑数学教师的感受,但也应认识到这些规则是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师职业,处理好师生关系应该遵守的规范要求。这样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绩效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数学教师较好地掌控自我形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减少了情绪工作带来的负效应,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3)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应是数学教师修炼正向情绪工作素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师情绪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实现场合是在数学教师自己与学生交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两者之间直接关联的行为,就无所谓数学教师是否有情绪工作素养。通过师生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教师产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学生的依恋与悦纳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

作者:李聪睿 陈彩玲

上一篇:学科教育硕士论文下一篇:高三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