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2024-05-12

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精选8篇)

篇1: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目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是对单位资金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各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专项资金的管理有了明确的依据。为了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对专项资金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专项资金审计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成为专项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对于提升事业单位和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促进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增加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指先由单位提出立项申请,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及财政,在项目论证和评审通过后,财政专项资金于项目实施前按预算中比例拨付,是一种财政先支持、单位后使用的模式。该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预算,轻管理

目前资金管理模式下,单位能否取得财政专项资金拨款的关键在于项目是否获得立项,因此大部分单位为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提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会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项目的申报工作,往往在申报材料中夸大实施后的经济预测指标,提供的知识产权资料与项目关联度不高,同一个项目多头申报或变换名称重复申报,以至于项目无法达到合同要求或重复立项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在获得项目立项后,多数单位又疏于管理,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缺乏及时的跟踪问效,没有按项目合同的规定及时配备相关人员,项目进度慢,会计核算不及时。

(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一般根据立项审批部门的指南在所申请项目类型的资助额度内编制,而非根据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同时,在经费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过细,不符合科研规律。对项目预算中有形硬件投入如设备、材料、测试加工等费用容易审批通过,而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费及人员经费限制较严,不利于科研工作者进行广泛交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行财政体制存在弊端

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环节多、时间长,有些项目属需要几个才能完成项目,但财政专项资金到位较晚,影响当年项目预算正常实施,使项目预算难以发挥如期效益。如:有些项目是2010年-2012年三年能够完成,但是经费到位往往是2010年12月底了,这样容易造成2010年全年预算分文未执行的情况,只好在2011年去执行2010年和2011年的预算,与项目预算编制进度偏差太大。

二、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列支与预算偏差较大

单位申请立项时审批部门对经费使用列支的项目、金额、比重有明确的预算,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与预算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项目立项前的经费使用通常在单位日常费用中列支,挤占了日常费用;二是项目获得立项,款项到位后,将专项资金移作其他项目或转作其他收入,严重违背了预算;三是单位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列支范围,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偏离预算范围使用专项资金,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导致专项资金中与项目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占比过大,造成了支出结构不合理。

(二)投入产出不配比

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绩效评价机制,难以掌握财政专项资金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大小、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对产业升级的推动等投入产出情况,使得相当一部分单位形成“用完财政专项资金就相当于完成任务”的错误认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不配比。

(三)立项时合作单位过多,难以管理

财政专项资金最初立项时,合作单位过多,造成资金到位后形成资金分配困难,在项目立项选择合作单位时往往存在选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项目完成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过多的合作单位,牵头单位将资金拨付给合作单位后,就失去控制与管理权,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对项目明细和预算清单取证困难,合作单位如有超预算开支、与科研立项书预算不符等情况,不仅立项牵头单位无法控制,单靠审计人员在短期内也很难对过多的合作单位进行考证。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滋生腐败,给国家造成损失。

(四)部分单位财务核算相对混乱,不能按要求核算专项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遵循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使用制度,而单位日常的财务核算遵循的是会计准则,单位财务人员需同时掌握这两种核算标准才能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正确核算,而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财务人员仅限于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运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缺乏系统的学习掌握,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财务核算相对混乱,给审计人员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时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专项资金辅助帐,但仍按会计准则对资金的收取、使用进行帐务处理,而未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来反映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情况,特别是使用时,有些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会记入“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科目;有的单位则根本没有设置专项资金辅助帐,没有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将单位正常费用支出与专项资金混合使用,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导致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结转等情况反映不清晰。

(五)预算执行情况差,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

在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项目负责人不是严格按照预算进度使用资金,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资金的使用。他们往往只注重项目申请,却不重视项目的执行和经费的管理,而是到了项目快结束接近验收时,突击使用经费,造成项目经费的前松后紧。有的是虽经财务人员多次督促、提醒,仍然不理会预算执行情况,有些是财务部门只是一味负责核算,很少或根本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这样会使专项资金即不能按照立项时的预算进度完成资金的使用、也不能很好的完成项目所赋予的任务。

三、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我所接触的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由单位委托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审计工作的。这样不利于对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的事中监督,由于内部审计常置于单位内部,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是赋予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特定的权力,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程序,在项目资金实施过程中,对本单位拨付出去的其他合作单位的资金,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自己或与这些合作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合作,以达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护单位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使内部审计成为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

(二)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审计

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不能在专项经费中支付参与本项目工作人员费用(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或津贴等),对个别单位仍有出现此类经费者,要严格把关,纠正各种违规现象。另对预算执行偏差大的单位,要提出相应意见,在审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做出公正性的监督与评价。对于牵头单位拨付出去的资金,审计时,最好建立从上到下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延伸审计和多项相关资金同时审计的综合性审计方法。必须对这些合作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对他们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审查有无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地方,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

(三)做好财务帐务与项目目标的统一

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审计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项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在审计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审计,对专项经费预算安排情况、专项经费到位情况、专项经费拨付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提出审计意见,而重要的是对项目的总体执行情况作出综合评价。从财务核算的整个过程看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项目完成的整体情况,从而对财务核算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完成的总体目标、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产业化现状及趋势等作出披露与评论。

四、关于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对专项资金采用动态预算管理 1.进行动态预算管理

就是单位的立项申请获得审批通过后,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由财政按照应拨付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拨款,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剩于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完成进度与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后,依评价结果按比例决定以后期间是否拨付、拨付多少。2.创新预算管理模式

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管理方面可否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

(1)动态受理。只要研究人员产生了灵感,随时都可以向管理者提出立项申请,并根据申请者的需求审定给予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后续资金随着研究进度按时拨付。

(2)投资模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投入,并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逐步扩大投入力度。

(二)建立科学的监督激励机制

1.更新考核理念。对于项目经费的绩效管理,应按其研究周期长的特点,只要其项目研究成果具有专业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不是简单地以论文作为学术成果),就应对它的资金使用情况予以肯定,而不是像现在只是一味的关注资金使用进度,忽视项目研究成果的价值。

2.要进行动态考核。不强制规定考核期限,将以往整体划一的考核周期调整为条件成熟时就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主动性,同时,要将考核意向从管理者移向项目研究工作者。

3.奖惩分明。对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工作者应予以充分肯定,进行宣传和表彰,同时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对浪费国家项目资源的学术行为要予以抵制。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

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单位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要把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配备到内部审计机构中去;内部审计要经常化和制度化,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将定期财务审计检查和单位自查经常化,专项财务审计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用好各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其次是要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资金使用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确保资金拨付到哪里,审核监督就进行到哪里。要将定期财务审计检查和单位自查经常化,专项财务审计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充分运用。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用好各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

(四)加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确定绩效评价的内容,对专项资金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政府政策、财政政策及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专项资金支出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不能只停留账面收支情况检查,要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进行分析,对专项资金使用最终效益获取情况进行评价。确定绩效评价范围,例如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业项目、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政策性项目等。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评价指标,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正确性、时效性评价指标,支出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以及支出项目对比评价指标等。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进行。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总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及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财政专项资金违纪违规之所以普遍存在,与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不力,甚至对有关责任人不闻不问的监督现状有关。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于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财政专项资金和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等违纪违规行为,除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专项资金外,要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处分。二是对违反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专项资金公示制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规定,要依法严格追究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三是对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应建立资金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制,政府应分别与这些部门签定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合法性、效益性。四是政府应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进行经常性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清性质,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全面警示。笔者认为,任何单位做好以上几项工作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都是很有必要的,是保证各项专项资金合法合规使用不可或缺的措施;同时,加强系统内协作,积极开展系统内互助互查联手监督,搞好专项资金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尽力堵塞各种漏洞,更是保证专项资金安全的必要措施。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立足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会不断加强。如何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首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了解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经营管理、工程管理、法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业务能力,还要有战略眼光。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加大对委托经费的审计力度,及时总结、提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力度,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高效财政体系、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篇2: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摘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审计角度分析了当前医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及现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医疗事业单位的投入逐步增大,不仅在资金规模上有了快速增长,而且在资金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专项资金在预算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医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等,而且从体制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然而实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毕竟是刚刚推行,一切都是在探索之中,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部门预算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在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医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在对待专项资金的观念和态度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申报专项资金时普遍存在着一种“项目越多越好,数额越大越好”的观念, 但由于专项资金具有实效性,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而且有些专项下达时间晚,上级部门又有支出进度要求,如果过了预算,结余资金则被财政收回,待来年再行批复,如此便导致了专项资金的突击和集中使用。对于那些专项多、金额大的单位,如果超过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使用能力,则会出现各种巧立名目安排支出的紧张局面, 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预算较粗略,且项目拟定较随意,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从财政的角度来讲,财政希望预算越细越好,这样可以细化预算、加强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从部门预算单位来讲,总想预算编制粗点好,这样有利于在使用时不受过多的预算约束,为此,两种矛盾的力量就开始在预算层面进行博弈。

(三)专项资金核算不清。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没有单独核算,与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相混淆,不能正确反映某个专项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甚至有时会出现支大于收的尴尬局面。

(四)缺少绩效考评和跟踪问效。专项结束时,每个专项都应当有专项

决算报告,以便将每个项目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与预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所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二、现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前调查和准备不充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审计思路窄,审计方式及相应技术方法配套不及时。

(三)审计覆盖面逐渐扩大,造成审计力量不足。

(四)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触角难以延伸。

(五)审计定位模糊,宏观效益审计不明显。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医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现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的服务作用。

(一)规范财务核算工作,促进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增强审计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掌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新技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效益。绩效审计固然可以借用财务审计中一些常用的方法,但更为侧重的是调查、比较、分析以及对业绩进行计量的方法,此外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方法,以适应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需要。

篇3: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文献

(一)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和国 (2006) 研究指出我国目前专项资金的的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没有专门的制度加以规范;二是对每一项财政专项资金而言, 资金管理办法在程序、内容上还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三是财政专项资金重分配、轻监管现象比较普遍。陈巍屏、黄学升、胡滨、金贤斌 (2009) 研究了2000年以来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后, 认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专项资金种类繁多;财政对自身的帐户管理较为随意和松懈, 存在多头开户的现象;专项资金总额加速增长, 但存量资金沉淀严重, 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主要份额;体外循环现象较为严重, 难于被监督。高宁 (2009) 认为,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 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国债基建项目概算不实, 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严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专项资金设置不尽合理, 有些资金在使用中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肖正兰、张云龙 (2010) 分析了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认为专项资金种类过多, 分配制度不完善, 支出结构不够优化, 资金挪用现象严重, 资金使用情况缺乏绩效方面的评价是当前突出的几个问题。

(二)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高宁 (2009) 认为, 对财政专项资金仅仅进行安全性和合规性监督是不够的, 检查的观念不能停留在就资金查资金上, 监督检查的重点不能固化在资金安全和合规性两个方面, 要在财政专项资金安全性和合规性监督的基础上进行效益性监督, 树立财政监督工作的新理念, 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机制。蔡建新、郁志良 (2006) 认为,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应是对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运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审计。相和国 (2006) 通过对专项资金管理的深入研究, 提出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包括申报立项审计、分配效益审计、执行效益审计、管理活动审计与完工效益审计。向阳、向顺鹏 (2008) 认为,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申报立项的决策效益、管理效益、执行效益和完工效益。

(三)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原则和方法

向阳、向顺鹏 (2008) , 王奇 (2008) 在研究中均认为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向阳、向顺鹏 (2008) 提出应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谨慎性与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原则;而王奇 (2008) 则认为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应注意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这三个方面。一些学者对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贺振中 (2004) 提出顺查法、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审查资金与抽查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张宪东 (2010) 认为,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顺查法、审查资金与抽查工程相结合、对比分析法、预算测控法、跟踪问效法等。冯山俊 (2010) 则认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常用的具体审计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实地查看、利用外部专家、审计抽样等。

(四)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裴育、欧阳华生 (2006) 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他们所设计的静态评价指标包括: (1) 反映资金使用情况的指标, 如资金到位率、制度规范性等; (2) 反映用户情况的指标 (原文所研究为农户) ; (3) 反映投资企业的指标, 如销售收入增长率、企业利税增长率等; (4) 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 如环境影响度等。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是在静态体系的基础上, 按照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定性与定盆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 对静态指标进行删减而得。向阳、向顺鹏 (2008) 则从资金管理效益评价、项目执行效益评价与项目完工效益评价三个层次指出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指标。

(五)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许永利 (2008) 认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如下问题:注重账簿审计, 忽视实际项目的审计;注重账面的收支凭证, 忽视银行票据的审计;重视资金使用, 忽视资金使用效益。肖正兰、张云龙 (2010) 认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如下问题:审计思路不够宽, 审计方式及技术方法配套不及时;审计覆盖面过大, 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涉及内容广泛, 审计触角难以延伸;宏观效益审计不明显;审计跟进有待改善, 审计整改处理乏力。覃易寒 (2010) 提出,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存在如下问题: (1)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涉及的层面单一, 侧重于对使用情况的审计; (2)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目标不明确, 审计机关对“效益”的评价不到位; (3) 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结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 利用效果有限。

(六)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政策建议

许永利 (2008) 提出了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 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结合, 专项资金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相结合, 常规审计与应变突发事件审计相结合, 审计与调查相结合, 加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展建议。刘思汝 (2007) 在研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财务审计现状基础上, 提出为了加大资金审计力度, 审计机关应当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的方法。肖正兰、张云龙 (2010) 在研究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规范工作程序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基础, 专项审计调查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有效方式, 研究掌握新技术方法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利器, 落实问责制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必要手段, 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综合性

在以上文献中并没有发现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综合审计的文献, 其中关于加拿大审计发展的相关论述中, 出现了综合审计这一提法, 但是在加拿大被作为绩效审计的同义词来使用, 与我们这里所讲的综合审计并不完全相同。但是, 大量学者的研究结论当中已经包含了综合审计的思想, 只是没有正式使用这一名称而已。

一方面大量的学者认识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缺乏充分深入的效益性审计是当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提倡大力发展效益审计, 比如肖正兰、张云龙 (2010) 认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缺乏绩效方面的评价是当前突出的问题。尹显洪、刘胜良 (2009) 提出要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全面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高宁 (2009) 认为, 对财政专项资金仅仅进行安全性和合规性监督是不够的, 要进行效益性监督, 要考虑政治效益、经济效益, 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卜庆利 (2009) 的研究提出, 要逐步实现由过去注重以查处问题、披露问题、严格处理处罚为主, 向规范管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浪费行为的转变。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体现了财政专项资金综合审计的思想。比如蔡建新、郁志良 (2006) 、刘思汝 (2007) 认为,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应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审计。王奇 (2008) 、许永利 (2008) 、赵明华 (2010) 等提出了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 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结合, 专项资金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相结合, 常规审计与应变突发事件审计相结合, 审计与调查相结合, 加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展建议。而赵明华 (2010) 认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实施应该抓紧五个重点, 即审计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的效益性, 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 重点项目资金效益性, 项目规划与设计以及制度运作的合理有效性。刘思汝 (2007) 认为应当在确保资金真实合规的基础上, 开展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广东省财政厅 (2009) 在《中国财政》撰文介绍了其“以绩效为核心建立竞争择优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机制”, 广东省财政厅的基本做法是将绩效理念融入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的全过程,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绩效。一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和分配阶段, 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目标管理, 以绩效目标的合理合规和预期收益为依据, 公开评价、筛选最优项目分配资金。二是在项目实施阶段, 实施绩效监督, 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追踪管理。三是对项目的完成情况或跨年度项目的年度进展实施绩效评价, 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看出,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单位也越来越突破了传统的思维, 已经不再局限于“重分配、轻管理”或者“撒胡椒面”平衡各个主管部门利益的传统工作方法, 而是从分配到管理使用整个过程上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 (即绩效) 问题。作为国家监督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重要手段的政府审计部门, 更应该从社会公众 (财政专项资金的委托者) 的需求、实务工作的需要出发, 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纳入效益的思想, 把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综合审计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摘要: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具有专项用途, 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进行专项工程建设, 并最终形成实物体、工程量或作业量而设立的专门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可以发现大量学者的研究结论当中已经包含了综合审计的思想, 只是没有正式使用这一名称而已。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综合审计

参考文献

[1]马贤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01) .

[2]张宪东.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相关问题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 2010, (6) .

[3]陈巍屏, 黄学升, 胡滨, 金贤斌.对博弈财政专项资金的实证分析.金融与经济, 2009, (9) .

[4]许永利.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国审计, 2008, (11) .

[5]冯山俊.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4) .

篇4: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一种内在趋势,也是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应该使用的审计方法。随着我国财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种类和总量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对其绩效审计,是保障专项资金科学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介绍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及其功能价值,分析了当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概念内涵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的是,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率性、效益性等。随着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支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政府对财政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运而生。通过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全面监督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资金来源,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程序以及相关决策等。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功能价值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是,促进社会经济某些特殊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教育、扶贫、环境治理等方面,而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在阳光下运行,降低因其他不合理因素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概率,提高相关决策管理层面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以保证人民的纳税钱得到合理的运用。

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审计环境不够成熟。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起步时间较晚,相关的审计制度、程序模式等还不够完整和规范。缺乏明确适用的法律依据。整体的审计环境还不够成熟,绩效审计文化没有形成,很多地方的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是走形式。

专业化的审计队伍不足。财政资金专项审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专业化审计人才不足,并且现有的审计工作人员在知识水平、审计业务经验、审计创新方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整体效果。

绩效审计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绩效审计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一种评价和监督,但是绩效审计本身工作的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合规合法等,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但是,实际情况是,对绩效审计单位、机构的工作,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这就为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一些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能有效处理资金闲置。审计部门在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时,由于是专款专用,容易导致一些专项资金花不出去,造成资金闲置,审计部门在处理资金闲置问题时,缺乏足够有效的手段。利益驱动使得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盘活、整合专项资金的积极性比较低,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很多专项会涉及到部门和官员的权力,沉淀的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既得利益。对于专项进行审计,然后盘活和整合资源,必然会削弱相应的权力,损失既得利益。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完善绩效审计立法。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我国《审计法》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立法机构有必要在现有《审计法》的基础上,对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审计内容及审计范围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从项目立项决策至项目结束的全过程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只有做好前期管理工作,确保“关口前移”、“过程延伸”,才能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才能有效减少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与阻力,从而为绩效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实施绩效审计评价。为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覆盖面,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和结论的权威性,在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可以采用“整体委托、独立评价”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标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已实施的重点专项资金独立实施绩效评价,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根据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的绩效评价结果,列出问题清单,逐一提出整改建议。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由第三方独立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能够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也解决了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人手不够的问题,保证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

提高绩效审计队伍培养建设水平。绩效审计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需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对于审计单位来说,要重点培养建设一批审计能力突出、职业道德良好的优秀审计人才。及时补充新的的人才,能夠提升整体审计队伍的活力,也能够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审计思维理念。

绩效审计是审计事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方向。财政专项审计工作要重点在立项可行性、决策合理性、分配合规性、拨付完整性、实施可控性和效果预见性等方面下功夫,认真核查每一个环节和实施细节,确保上述审计领域的审计结果准确合理,这样才能够保障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最大新限度的发挥效力,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5:浅议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审计监督的对象、审计的重点和内容、审计目标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审计署在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2008至2012年规划中则又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臵、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预示着审计工作已经由纠错防弊向效益性、效果性转变,效益审计将成为现代审计的主流,代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由此,审计机关必须尽快实现审计工作中心的转移,通过积极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之路,为全面推行效益审计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一、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提高认识

《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以前,审计工作的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和规定,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事实上,缺少效益目标的审计,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像众所周知的合肥垃圾处理厂事件,项目从其基建程序上来讲,形式上基本是合法的,但为什么会还未使用就全部报废呢?究其原因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可行性论证不充分、不科学,只是简单地履行个程序,导致决策错误,脱离地方客观实际,由此造成国家资产严重损失。审计中经常会发现类似的问题。随着民主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1人民对政府或有关组织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问题日益关注,并且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出,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因此,需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审计理念,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这既是促进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注意原则和关系

审计环境的变化,使审计监督的重点逐步由合规性审计向效益性审计转变。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时,需要始终注意坚持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原则,要围绕领导关心的、群众关注的、财政投入资金量大的项目开展审计;实效性原则,实施的效益审计项目要与政府中心工作密切相关、要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行性原则,审计人员要熟悉项目的特点、掌握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选择的项目能够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坚持好三个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合规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的关系。合规性审计是从资金的收、支和管理三个环节揭示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效益审计则是沿着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途径来查找影响效益的因素。效益审计要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特别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合规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二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的关系。全面性是指在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中,要对所涉及该专项资金的所有内容进行审计,不留审计盲区和审计死角,全面真实完整地揭示资金的使用情况。重点性则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专项资金涉及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重揭示资金使

用的效益效果。三是监督性与服务性的关系。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始终是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效益审计又直接体现审计这一根本目标。为此,要妥善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辨证关系,对效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机制上找出问题产生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实现审计在更高层次发挥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突出审计重点

审计署在五年发展规划中“把揭露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一是要重点审查项目的立项,了解项目申报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是否完整,有关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可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项目预算是否体现科学、可行和节约的原则;二是要重点审查项目的管理,了解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工程项目建设是否执行国家招投标规定,主要设备及材料是否实行政府采购等;三是要重点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依据资金的性质、指标、规模、用途、拨款路径进行跟踪审计,检查各环节的资金是否真实及时到位,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虚列项目支出转移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结余资金是否如实反映并归还财政;四是要重点审查项目的效果,通过对项目所产生的效用特点、受益范围和所办事业生命力强弱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综合评价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计划目标情况,项目的实施是否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还在探索之中,没有固定的审计模

式,必须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适合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要重视审前调查和审前培训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高,专业性强,如果对被审计项目业务活动情况不了解,简单地根据财务账册进行审计,很难获得成果,由此,需要将财务情况与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审计。每个项目实施前,都要花较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法规规定、业务管理的程序、流程,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内部考核的制度和目标;都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深入培训,使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对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有足够认识,不仅清楚做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做,这样才能更具效率地实现审计总体目标。

(二)要制订详细审计方案

方案是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计划,是审计行动的先导。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一种综合审计,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基础上着重对一个项目和一个具体事项效益进行评价,并根据审计目的对效益评价或侧重于经济性,或侧重于效率性,或侧重于效果性,或三者兼顾,依此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其次要明确审计重点。每一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侧重点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目标来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取得适当证据,对项目效益进行评价。

(三)要注重审计调查

审计调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极大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加审计的可信度。审计署五年规划中将审计调查纳入了与审计并重的地位。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特别是对决策结果的衡量,涉及到很多非数量因素的问题,只有在审计中开展大量的调查,广泛搜集审计证据,才能查明各类问题和原

因,才能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和合理性。

(四)要积极运用现代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开展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在被审计项目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工作,通过普及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推广其他审计软件,充分发挥SQL Server、ACCESS、EXCEL、DBASE等软件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跟踪等方面的功能,不仅能够对专项资金涉及项目相关的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进行全面的审计,而且可以提高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要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篇6:浅议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不断增加,,中央财政安排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94.72亿元,比增加46.83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投入的67.14%,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和资金保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转化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力,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学者的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才能正确地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本文将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指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基层工作和研究的经验,给出实际可行性的对策,为落实我国支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有效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原则

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审计的前提与基础,针对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特点以及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需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我国是一个小农国家,农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满足各地区对专项资金的实际需求,做到绩效评价切合实际。同时,还要考虑到评价过程切实可行,保证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合理分配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构成了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整体。在具体的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分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尽量增加定量指标的数量及权重,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投入在局部以及短期内无法使用数据来描述,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定性指标。

3.放眼全局,重点突出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放眼全局,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对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考虑到指标体系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特殊资金,因此,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大量的指标放在对地区农业发展作用的考核之上。

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是国家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农村建设和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国债、中央预算、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以及相关农业建设投入贷款等。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包括申报立项审计、资金落实与分配审计、资金管理与使用审计、项目运作审计以及项目预期效益审计等。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建设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合理绩效审计的前提与基础,建立完善绩效审计体系是完善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保证。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标设置过于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地区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已经使用多年,没有依据每年不同的实际情况设置新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第二,指标设置过于雷同,没突出不同地区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以及资金需求状况各不相同,但当前各地区对资金绩效审核的指标设置过于雷同,没有突出各地区的特点。第三,指标设置没有全面考虑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都是使用在特定的农业建设项目之上,在审计的过程中也注重特定项目相关绩效的审计,但对整体新农村建设以及未来长远发展欠缺考虑。

2.绩效审计方式不合理

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是完善绩效审计的有效保证。受我国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都是采取行政区域内部审计,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属于行政区域内部的平行机关,很少有上级行政单位参与到绩效审计过程之中。同时,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建设,很多农业建设项目都是在区域行政领导的直接负责之下进行的,一旦审计部门在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只能在行政职权范围内提出相关修改意见,严重地削弱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绩效审计过程和结果透明程度低

通过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的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绩效审计的透明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对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的作用。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信息公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不能为资金绩效审计提供完善详细数据,对资金使用情况大多采取定性描述,使得审计过程不透明。第二,资金绩效审计结束后部分地区并没有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导致审计结果不透明。过程与结果的不透明导致很多地区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于形式,不能为实际工作的改进提供帮助,也不能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加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 4.绩效审计缺乏指导性

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现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绩效审计结果有效地指导相关部门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审计部门过于关注审计过程,并没有依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不能为有效地提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有效的指导,也背离了绩效审计的初衷。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我国的农村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具体解决。

1.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置

完善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绩效审计的前提与保证。当前,部分地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设置不完善,需要相关审计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保证所有指标的设置符合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依据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违法发展要求来适时的修改指标体系,剔除与时代发展不符合的陈旧指标,加入符合要求的新指标。第二,突出指标设置的地方性特点。目前,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过于雷同,不能突出地方农业发展特色和需求。相关审计人员要深入基层了解地区支农财政专项资金需求的特点以及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制定相关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第三,充分考虑地区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当前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过于关注特定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使用效率,没有将目光放到整体新农村建设以及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之上,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缺乏整体性和发展性。因此,相关审计人员需要在设置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整体发展以及长远发展,将相关的指标纳入到审计指标体系之中。

2.完善绩效审计方式

完善的审计方式是绩效审计的有效保证。受我国行政体系的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缺乏独立性,没有足够的行政职权支撑绩效审计科学合理的完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和法规,增加审计部门的行政职权,保证审计部门对资金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在对重大项目的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还需要相关行政区域内行政领导的配合,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上级审计机关的参与。

3.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透明程度

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的透明度是审计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以及结果缺乏透明度,导致对相关被审计主体的监督效用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审计过程的透明度,要求被审计单位为审计单位提供详细、完善的审计数据,依据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外公布审计数据和审计过程,保证审计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外界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了解与监督,切实有效的提高我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及时有效地将审计结果对外公布,让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够真正了解到国家财政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的情况,防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流于形式,切实通过资金绩效审计来监督和引导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让农民能够从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中得收益,让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4.加强绩效审计的指导性

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与指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过于关注审计过程,没有注意到审计结束后审计结果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指导作用。因此,相关审计部门和人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监督和引导资金使用为目的开展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另一方面,相关审计人员在具备审计知识的基础之上,还需要积极补充农业建设相关知识,积极到农村建设的基层调研,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了解相关地区对国家财政资金的需求,积极指导相关部门提高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将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尹淑平,吴立权.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J].财会月刊,,(5):39-40.

[2] 宋志,韩亮亮.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5.

篇7: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房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顺林

发布时间:2009-05-03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市、区财政用于专项投资越来越多,包括基建市政工程项目和非工程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如何加强对这部分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资金使用足额到位、合规、有效益、不违纪,是摆在各级政府监督部门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保增长、扩内需”将投入大量资金,如何保证这部分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管,切实发挥更大的效益,更是资金和工程监管部门任务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管进行了调研与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一、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监管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其对社会投资的基础性、带动性、引导性、调节性作用至关重要,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集中政府财力办大事,提高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推动和调控能力,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的内容。例如,财政投入的市政基础工程,道路、给排水、轻轨工程资金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的质量和品位,能拉动经济“保增长”;投入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金,能够全面提升人口的文明健康素质,促进“保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来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管,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优质、高效尤为重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来看,主要朝两大方面努力:一方面国家鼓励私人投资或民间投资,放宽管理,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实行项目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另一方面,国家投资要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意义,国家财政投资是全体人民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以保证政府专项投资的带动性、引导性和效益性,把纳税人的钱用好、管好,树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形象。

二是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是提高政府投资效能的现实需要,也是防止资金滥用和保护干部的需要。财政专项投资项目,有的投资额巨大,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项目能否顺利按期、按质完成并发挥预期的投资效益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行政。如何有效监管财政专项资金,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项目实现优质高效,也是各级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是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是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需要。目前,我国的社会投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投资(含外资),另一种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主要是规划引导、鼓励,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就全面放开,简化手续,快速审批;而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除简化手续,快速审批以外,还要加强规划设计,招投标,合同鉴定,概预算,工程决算,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监管,通过规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避免政府投资的浪费和失误,从而提高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投资效益。

二、区审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管的做法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增加,审计机关的任务越来越重,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以前区审计局只有两名同志能够承担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两个人加班加点也完不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每年最多完成10来个审计项目。2006年上半年区审计局向区政府提出了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请示。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这样既能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为政府节约大量的资金。审计局的请示得到区政府祁红区长的同意后,立即着手此项工作。审计局采取竞争谈判的方式聘请了8家社会审计机构,并与这8家机构分别签定了《房山区审计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协议书》。

为规范委托审计工作,区审计局先后制定了《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复核办法》、《房山区审计局关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审计付费标准》等制度,经过一段实践,结合房山区实际,区政府印发了《房山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房政发【2007】43号文)。该办法从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委托审计、审计付费、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进行了规范。

为保证委托审计的质量,区审计局强化了对参与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了审计质量监控。委托审计事项确定后,区审计局均与社会审计机构签定《项目委托审计协议书》,明确委托审计依据、审计目的、审计事项、内容、范围、质量标准、完成时限等。要求被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在委托审计期间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审计事项基本结束后,由区审计局对委托审计的项目进行抽查,抽查量不低于该审计项目工程量的30%。在委托审计中,区审计局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把关,确保了委托审计项目的质量。区审计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初步缓解了国家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委托8家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相当于增加了审计局几十人的力量,充实了业务技术人员。

二是增加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审计监督的范围逐步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文化、教育、卫生、乡镇办公用房,新农村建设,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拆迁工程等领域,审计内容从单一的审计工程决算,增加到对项目建设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全面审计。

三是将审计关口前移,增加了对政府投资建设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跟踪审计。全程跟踪审计做到了财务审计与工程结算审计相结合,与督促被审计单位即查、即改、即纠相结合,与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效果相结合,将审计监督范围扩大到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决算全过程。

四是审计项目增加,审减额增加,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从2006年6月开始到2008年底,两年半的时间,组织委托社会审计350人(次)参与了92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其中审计完成66个项目,在审26个项目。审结的66个项目,审计资金量为20.28亿元,审减工程款3.4亿元,平均审减率为16.76%。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审减工程款突破亿元(2007年1.46亿元,2008年1.14亿元)。均占全国审计机关当年审减工程款总额的0.5%,审计项目和工程审减额都比聘审前增长1倍以上。而审计费用三年只有507万元,只占审减额的1.5%左右。可以说审计花了小钱为国家节约了大钱。

五是能及时总结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了100余条审计建议,促进了项目管理和建设成本控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未然”,促使我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有效发挥了国家审计作用。

区审计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满意。2008年6月27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审议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时,对此也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并提出不仅要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额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也要对区财政50万元以上的其它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区财政每年除基建专项投资外,其它专项资金也在7-8亿元以上,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些专项资金虽然单个项目资金量小、分散,但是也容易出现问题,如何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也至关重要。为落实区人大常委会意见,2008年9月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已联合制发了《房山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对于50万元以上区大额专项资金审计从2009年开始区审计局将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资金审计的力度,整合资源,扩大审计覆盖面。据了解区审计局对其它专项资金的审计,将采取局内业务科室相互配合,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与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相结合,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集中定期审计与日常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审计。2009年1—3月区审计局已审计了区专项资金项目47个,涉及资金7825万元。

三、目前我区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是好的,强化了审批程序,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合同制等机制正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领域推行。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工程项目上存在问题较为突出。

(一)建设单位对专项工程管理不规范

一是不按规定办理投资立项、土地、规划、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就开工建设。

二是以应急工程、特殊工程为由,不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或低价竞标后再以种种理由提高建设标准,洽商调整工程预算。

三是个别工程随意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改变工程建设内容,出现超概算、超预算问题,而且超投资部分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四是工程合同鉴定不规范。出现工程承包范围、合同价款、合同生效时间、建设单位代表、洽商变更后的工程价款结算、违约责任等条款不清或根本没有约定的问题,有些中小工程甚至是先开工建设后补合同。

五是工程施工的相应资料不全,导致在工程决算过程中甲乙双方发生争议。

(二)项目勘察、设计不规范

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在实际中设计的修改或变更,有的是由于建设单位的临时要求,有的则是由于前期勘察、设计阶段过于粗糙或因功能和构造处理不当引起的,结果导致超标准,增投资,工期推迟。

(三)专项工程监理不到位

个别中小工程施工未委托监理单位监理,建设单位对建筑施工知识又不熟悉,造成工程质量失控。委托监理的工程,又由于有的监理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负责任,对工程整体监督不够,造成洽商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差距较大,工程监理形同虚设。

(四)专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不到位

一是有些项目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急于开工,不能按合同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集体上访事件,或造成工程停工,增加政府投资成本。

二是有的单位只重视争取资金,轻视到位资金的监管,个别单位基建工程账务与机关财务混淆,未单独设置账务。

三是有的费用不应列入工程支出,而列入工程支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有的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在上级单位滞留。

(五)施工单位工程决算高估冒算较为严重

区审计局在对工程决算审计时,发现施工单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多计工程款的问题。有的工程决算后审减率高达40%左右,特别是未进行招投标的项目更为严重。一般项目审减率也在13%左右。

四、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仍然存在。区审计局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专项资金审计,虽然缓解了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但是由于审计局要保证委托审计质量,避免委托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直接联系,失去审计的公正性,客观性,每个项目都要派协调员去协调,现在基建工程项目多,每年区领导批示的在审项目都在40项以上,每个协调员手里都有10个左右的项目,审计复核,审计抽查量仍然很大,现在区审计局工商基建科只有6个人,任务仍然很重。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投入的加大,项目的增多,审计的任务会更重。为此建议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审计局增加人员编制。在人员编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否采取政府雇员制,允许区审计局招一部分临时相对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审计局人员不足。

二是社会审计机构人员流动性大,业务衔接不到位,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审计程序,加之社会审计人员服务意识差,偏重工程决算审减额,而对其它审计内容较为放松。建议区审计局应进一步加大对参与项目审计的社会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培训,提高参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国家审计程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强化审计抽查,强化审计复核把关,使审计结果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切实保证审计质量。

三是应进一步加大重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力度,特别是国家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区审计局应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强化项目跟踪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争取做到政府投资到哪儿,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儿。

四是区政府各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各负其责,促进专项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特别是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三家应加强协调配合,搞好工作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审计,成果共同利用。目前,全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都各自负有监管责任。区发改委负责对市发改委审批并下拨资金项目的稽查工作,市发改委也进行专项稽查。区财政局负责对区财政资金投资项目进行评审,2008年12月,区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区财政局制定的《房山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办法》(房政办发[2008]111号),区财政局为此2008年专门成立了评审中心。区发改委和区财政局是按照各自的职责履行的是部门管理职责。区审计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和审计署《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和区政府领导的批示,列入审计计划,有重点地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与发改委、财政局的监督是有区别的,审计是第三者,站在监督者的角度去进行监督,而不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进行监督。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三个部门稽查、评审、审计的内容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区发改委稽查的内容不包括工程决算,只对前期手续、招投标、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勘察进行稽查。区财政局评审的内容又比区发改委稽查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包括了基建工程程序,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项目概、预、决算等。而审计的范围内容要比发改委、财政局监督的范围内容要广而多。现在区财政局、发改委、区审计局都在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稽查、评审和审计,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为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审计,三个单位应搞好衔接,相互沟通。今后区发改委和区财政局稽查、评审的内容与审计相同的内容,应事后与区审计局及时沟通,提供相应资料,作为审计局审计的参考依据,避免相同的内容重复审计,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专项(建设)资金使用部门要不断强化依法、规范使用资金的意识,强化程序、手续,强化资金管理,完善健全账务,制定相应制度措施,做到资金专款专用,合法、合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篇8: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自1983年国家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国家审计已走过30年的风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民幸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国家的富足伴生而来的是国家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其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作出评价,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1、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

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在核定预算中对特定专项用途所拨付的款项,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立项、审批、发放、使用等过程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快财政专项资金的流动性,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真正需要的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实施有效财政监管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

2、提高政府绩效的必然要求

作为政府审计监督重要内容之一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与其外部环境和背景密切相关,其产生与发展有着必然性。近年来,政府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经济建设任务日趋扩大,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公共品需求无限扩张,同时又能摆脱日益庞大的财政压力,成为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绩效审计正在这一非常时期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测量和评估政府支出效益、推动政府提高支出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的主要技术工具。

3、审计职能发展的要求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真实性目标、合法合规性目标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财政专项资金只有运行真实、合法和合规,才能确保绩效有意义、有效;另一方面,绩效是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的必要拓展和延伸,只有在真实、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将关注点拓展到资源配置、使用和管理的绩效层面上,审计工作才能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性、特定性和积聚性的积极作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评价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独立的信息和建议;找出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效益的原因,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措施改进管理,提高效益;揭露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现象,强化公共部门的经济责任,促进政府公共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在支出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做到经济和有效。一般情况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被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审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是我们开展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和入手点。财政专项资金涉及对象是上级财政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就是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效益,减少损失,使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2、寻找差异、分析原因、揭示问题

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差异进行追溯和实施进一步的查证,寻求审计证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采取函证、询问、查询审计相关资料、会议、讨论、实地审查等形式,在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帮助下,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调查取证、加强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服务。

3、明确责任、提出建议、加强管理

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提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建议,提出加强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对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挤占、挪用、私存、改变用途的事项,要坚决予以披露,提示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进一步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开展绩效审计,虽然有审计法等文件作为法律依据,但是现有的法律规定仍不够明确具体。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一是容易被挤占挪用的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缺乏充分、具体的法律依据,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署颁布的具体准则和规范,主要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很多审计人员在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实施程序、审计准备、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以及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无法选择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使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2、外部审计环境较差

首先,基础信息不完备。如在审计调查中发现的基层政府农户基础数据库资料不全、数据错误等问题普遍存在,财政、农业、国土、公安、统计等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之间存在大量冲突。其次,财会人员力量不足,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收据入账的现象非常普遍,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可信度大打折扣。再次,在审计实践中一些基层干部对审计工作配合不够,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利用复杂的社会关系故意设置障碍想方设法阻挠审计,给绩效审计增加难度。

3、审计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效益好坏的评价体系。涉农资金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扶贫济困、直接补贴等最直接的惠民项目,还有很大部分是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如能源、水利建设工程、通讯电网改造、农机具推广、农村公路建设等。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

4、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审计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尚未达到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配置结构不合理。全国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中会计审计、经济类专业背景的占总人数58.9%,而管理学、计算机、法律和工程等审计相关专业仅占17.1%。这种人员配置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措施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应对现阶段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出现的效率低下、挤占挪用、高投入低回报等现象的必要措施。为了应对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民监督税收使用的要求,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增强对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绩效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世界政府审计工作的主流,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对绩效审计重要性的宣传,让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审计部门要运用所取得的效益审计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效益审计的重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全国审计系统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绩效审计中所要承担的职责,增强审计人员开展效益审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根本保证。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但我国针对于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在于法律方面还有较大空白需要去填补。因此,应积极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做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立法工作,修改《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和强化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3、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财政涉农资金绩效评价标准是用来评价审计对象涉农资金绩效高低的标尺与准绳,审计人员按照绩效评价标准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我国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标准及指标体系应是在充分总结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绩效审计有益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利于国家财政涉农资金收支监督的标准体系。

4、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审计工作客观上的需求,也是广泛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使其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需要运用农业、林业、水利、环保、计算机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涉农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另一方面,要借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建立涉农资金绩效审计专家库,实施政府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充分利用外部力量,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摘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是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绩效审计实施方法,及时反映和披露审计发现,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策

参考文献

[1]审计署贸易审计局课题组: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审计的思考——基于2011年内贸发展专项资金分配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13(1).

[2]李凤雏、王永海、赵刘中:绩效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分析[J].审计研究,2012(3).

[3]蔡春、蔡利、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4]李四能:绩效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5).

上一篇:重要规章下一篇:工程公司项目部创建平安示范单位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