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与应用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与应用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本文对21名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对与初中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只有2名教师表示没有必要开设“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学生的水平有限。其他19位教师认为,“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欣赏数学的价值非常必要,许多教师都提到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实践确实可以证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具有上述方面的應用效果。

一、课程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理解

中国新课程改革后的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对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几何能力、代数能力和统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该领域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运用实践平台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认识到“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该领域的课程也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新类型。“实践与综合应用”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课程强调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学生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将数学转化为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和课后提高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力量,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快速提高整体素质。此外,教师在采用该课程时应准确把握教学模式实施的本质和特点,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标准,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发展相结合,协同进步。

二、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研究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添越来越多的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团结互助,协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讨论和互动,并亲自实践和应用,通过自己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他们可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该领域的课程应用于实践。除了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学习能力。

(二)该领域的课程应侧重于积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和扩展,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当教师谈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将首先向学生讲授数学公式的推理和应用,然后问学生根据公式的内容区域解决数学问题,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有新的标准和规定,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做更多的指导工作。首先,在联系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询问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或公式,该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素质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于课堂学习中,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和教学语言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新教育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教育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该领域的课程着重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热情和乐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才能不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逻辑,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经历过新课程改革“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生在数学理解、归纳、类比、推理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对该领域课程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数学水平。此外,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一致,从课程设置、实施和成果的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

第二篇: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 要: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由于所学知识层次的深入,所以一时难以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将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式教学,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有所突破。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实践教学

分层教学即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情况的不同所进行的有效且分层次的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发挥到最好的状态,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够取得应有的进步。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学习伊始较为被动,一来是因为对数学没有太大的兴趣,再有就是在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久而久之落下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分层教学的方式,在学习中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根据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小组划分

对于学生而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集中在一起进行全面学习,我们可以引入小组的模式进行。但是怎样的划分合理?合理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景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融入一定的环境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学习的表现进行有效划分。首先,学生的抽象思维各不相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可以让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对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原本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够在一个更加具体的画面中展示出来,通过反复的练习和锻炼,加强学生对抽象思维空间的理解,从而可以为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根据学习态度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不同,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分组,这里我们可以初步运用考试的成绩和平时的课堂成绩作为考量。将成绩较好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思维的学生分为A组,将平时比较努力的且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学生分为B组,将学习稍弱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分为C组,这样有针对性地分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能够更加有效,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使得自己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施数学课堂分组教学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按照之前既定的分组进行划分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学习模式。对于A组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比较有发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时间,不断进行思维拓展,以便在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见解;而对于B组的学生来说,还是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要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根基打得更加牢固,然后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朝着A组的学生进行发展,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追赶。而对于C组的学生来说,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教师可以运用比较丰富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首先对数学感兴趣,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对此,教师可以大量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事情着手,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不再抗拒,在实施了这一步的计划之后,便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开始着手基本的知识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在学习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加强互动交流,创建良好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在小组内的学习也要进行合理的交流。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交流的空间比较少,在课堂中我们会以讲解为主,给学生留下的时间是很少的。因此,课后的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效的探讨。学生在课后的时间是比较自由的,气氛活跃,不受课堂的约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更加轻松,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有效。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够相互学习,获得共赢。我们发现,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而言,都是比较有效的,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组织,进行自由的分层,在学习中你追我赶,不断地超越他人,也不断地超越自己。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进行合理的计划性的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更加轻松,对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够做到详细的了解,在教学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

性,使得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笛?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7).

[2]顾友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7).

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初中语文微课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摘 要:随着微课程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此研究越来越多,微课程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是研究微课程在初中语文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教学;应用

我国的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还在初级阶段,在微课程的完整度和适用性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作为一种完整的课程,微课程在辅助学习时的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学习者中的接受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微课程,还需从多方面努力,任重而道远。

1 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

据笔者统计分析,在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三个资源平台中,有一部分初中语文微课程极度不规范,除了时间上符合标准外,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毫无逻辑,教学主线混乱,换句话说,不足以称为语文微课程。

目前,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但这种模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全部学科基础上,没有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建设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所以,笔者尝试在已有研究者的基础上,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从初中语文微课程设模式来看,语文微课程的设计总体分成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微课程要素设计、评价反馈。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再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辅助工具以及学习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施,最后分析学习效果,教师作出相应的反思,再将教师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总结分析后,再次应用到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整个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

这个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设计的理念基础。在前期分析部分,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掌握学习者学习特点和学情状况,力图在前期分析中,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中期的课程要素设计,强调对微课程设计者即教师的专业要求。“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初中语文,在知识量上的要求不多,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中期的要素设计,除了教学目标、学习策略、知识点的分析和讲授外,还设置了反思环节。通过对课程的反思,对问题的反思,在情感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评价反馈,有教师教学反思,学习情况分析,也有相关学习资源的拓展,帮助初中语文学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2 完善课后评价和反馈

通对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n学习中心这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教材同步型、知识考点型、拓展提高型三种类型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个三个平台和每种类型的微课程,它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都形同虚设。微课程页面中大多有“随堂练习”和“反馈”栏,但是“随堂练习”中全都没有练习题,“反馈”栏中,也没有学生和老师的学习情况反馈和经验分享。

据笔者研究统计,目前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绝大多数是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就是说,这些知识点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知识是要学致用的。鉴于微课程的特殊特点,即它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没有师生间、生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检验。微课程的课程后评价和学情反馈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一个课程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

强化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学习自测功能。初中语文知识点繁多而复杂,课后的“随堂练习”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阵地。随堂练习的练习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诗歌默写的检查、文言文翻译的考察、考点的例题练习、重点词句的诵记等等,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课程内容的总结、课外资料的查阅等等。只有通过学习的自测,学习者才能发现自己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点,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强化教师的指导功能。学生的学习自测,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知识的周限性,测试必然会出现种种苦难,那么,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随堂练习”的答案,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呈现。对相关知识点或答案,设置链接形式,方便学习者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步或同步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反馈,这样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从而??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 加强初中语文微课程平衡发展

微课程类型的平衡发展。根据上述,对选取的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初中语文微课程三个类型课程的分析发现,微课程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笔者发现,初中语文微课程中,教材同步型微课程最多,知识考点型课程次之,拓展提?{型的课程少得可怜。

教材同步型和知识考点型的课程,着重于语文知识点的教授,是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过程,强调的是记忆、理解、应用,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来看,这是“低级思维”。拓展提高型的课程,从课内出发,引申到课外,由一点入手,发展成整体,强调分析、评价、创造、多元思考和学以致用,是属于“高级思维”。但目前来看,真正应该提升和发展的“高级思维”的微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当然,拓展提高型的微裸程,在知识的细化和课程的设计方面都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推动微课程设计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设计与应用中,应该有意识的平衡好初中语文微课程的三种类型所占比例,将拓展提高型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语文能为的主要辅助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类型的平衡发展,特别是拓展提高型课程的重点发展,是促进初中语文微课程良性发展的关键。

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上面己经提到,目前,国内微裸程资源平台的建立重在东部地区,近两年,中部地方加入建设微课程资源平台的队伍,而西部地区还处在滞后阶段。从目前举办的各种“微课大赛”的参赛单位来看,东部地区的参与学校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中,绝大部分是东部沿海学校,西部只有成都、兰州、重庆参与。可见,微课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促进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首先,各个区域教师要提高认可和接受微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程设计制作的热情,积极参与每年组织的各种微课大赛,展现区域教学特色。

各个区域可市教育局或省教育局为单位,建立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华东师大慕课中也和微课网,举办“微课大赛”,调动当地一线教师开发和设计微课程的积极性,有规模有组织的整合地区课程资源,形成每个区域的教学资源恃色和风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自行组建云平台,建立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

总之,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具体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这个领域还有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着去研究。期待有更多的人去开展有关初中语文微课程相关的探讨和实验,设计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微课程模式,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战中。

参考文献

[1]戴清贵.《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

[2]王玉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学周刊,2016.07

第四篇: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初中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正逐步进行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如主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本文分析了主题式教学的概念,并分析了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呈现目的,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主题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师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优点是更加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一种公平、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主题式教学极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从而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1. 主题式教学的定义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作为重要载体,给学生营造公平、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学习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 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长时间的记忆,并把学习内容纳入到实际的生活应用中,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情景化和生活化,实现了教学和应用的一致性. 再者,主题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机动性,扩展了其学习领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际联系理论的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对打破学科界限有很大的帮助.

2. 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展现出了独特的教学特点,重点强调学科表现形式和教学主体的一致性,打破学科限制,提高学科教学的开放性. 首先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作为中轴进行开展,其教学设计流程更加科学化,教学主题位于中心位置,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式,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限定,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观. 其次,主题式教学注重教学主体的辩证统一性,教学开展从系统、教师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教师发挥其指导教学作用,而学生则通过教学目标来凸显其教学主体地位,从而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地位,实现两者的统一整体. 再者是教程和学程的整合,主题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设计,其教学模式的设计凸显课程主题化、内容化,同时延伸到焦点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结构的运用设计,从而发挥了学生在主题式教学中的主体性. 最后是主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秉承主题化的原则,打破教学单位的封闭性,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思维的延伸,从简单的二维学习空间过渡到三维化的学习空间内,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持续性学习.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

的呈现目的

初中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其直接影响到高中数学学习,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当前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逐渐开展,其课堂呈现的目的是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主题背景下提出焦点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有助于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 同时主题式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的. 通常而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应当秉承以下几点原则:①教师要合理选择主题背景的设计,其主题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全面促进学习的作用;②教师要全面解放课堂,给予学生更高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参与其中,共同维系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度;④教师设置主题应当注重针对性和广泛性的协调,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内容,重点夯实学生的知识点,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⑤主题设置具有挑战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不但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

计与应用研究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其打下坚固的数学基础. 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要牢牢把握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使用数学教学机智,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主题式教学中要合理设置主题

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主题的设置,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上合理设置主题,避免发生主题偏移的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构建教学主题,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列举,并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设置可以提高主题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核心保持一致,并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初中数学直线形一章教学中,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判定、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列举几个问题:①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实例有哪些?②生活中图形实例的显著特点有哪些?③不同直线形的区别有哪些?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线段最短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把学生的回答用更加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的印象,并逐步把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知识讲解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直线形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

2. 主题式教学中要适当进行知识扩展

初中数学的开放性较强,其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多,因此主题式教学设计和应用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上,应当进行适度的扩展,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的桥梁,增强数学学习的延展性. 教师在主题设计中可以加入更加生动、有趣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延展,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点的延伸,把生活中常见的车辆行驶问题纳入到主题设计中,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合理地设定未知数元,然后再寻找参数之间的方程关系,列出方程组解答,把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题中完成数学学习.

3. 主题式教学应当营造和谐的学习意境

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应当加强对课堂意境设计的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营造一种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也应当发挥学习成绩较为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这样既加深了优秀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基础较差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从而带动全班学习的氛围. 再者,教师要在营造学习意境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我的个人见解,解放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四边形一章的教学中,教学主题有三个,即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外角和为360°. 对于这一章教学,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学老师,帮助全班同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4. 主题式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数学机智

初中数学较为开放,同时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其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带有突发性的特点,针对某一知识点,学生会联想到很多的方面,因此主题式教学要鼓励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其数学机智. 教师在设置主题时要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中心,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解决,利用课堂机智来淡化数学问题形式,直接深入教学内容的关键;同时教师要化繁为简,让学生在繁杂的理论定理中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机智. 教师在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重视问题解决的形式,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机智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 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讲授《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要把圆的概念、三点定圆定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作为教学主题,并把圆与圆弧的相关概念引入到跑道设计的问题中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机智,通过教学目标的转移,从而把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

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开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时,应当注重合理设置教学主题,并在教学中进行知识面的扩展,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包容学生的独特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机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五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报告(一)

摘自:《桦甸教育信息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农村初中中学校与城市比较相对落后。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

(一)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整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

效的锻炼。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滞后。我们的目的是以此来推动农村初中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同类学校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以学科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初三学生顺利完成中考任务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地说:

1、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师生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和科研水平。

2、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力求使学生达

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4、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我校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结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4、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5、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6、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上一篇:初中升高中物理试卷下一篇: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