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阙下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研究

2023-03-07

“互联网+”时代下, 各种新型媒体平台不断涌现, 这些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网络舆情使得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及学习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广泛的影响, 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采取积极措施, 探索经验, 运用有效方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其正确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在应对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时, 要分清客观与现实的区别, 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掌握正确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对青少年学生发展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便利性和流行性, 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传声筒和评审员, 可随时查看在线信息, 从而有助于在互联网上快速制造和传播舆论。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拟态环境”造成信息的即时性、丰富性、开放性, 对青少年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群体整体处于自我认同、角色混乱阶段, 尊重、自我实现需要阶段, 对于网络上的时事急于表达自我的认知与想法, 并容易受到他人想法的影响, 有时不能对网络事务持有理性的态度, 会影响到自身在现实中的“知情意行”的表现。

(一) 网络舆情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舆情能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主意识, 提升政治素养。“互联网+”背景下, 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使得网络舆情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便利, 也使得政府管理部门和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中进行意见交流和收集成为现实, 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的便捷途径和通道, 加强了与国家、社会的联系, 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素养。网络舆情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 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吸收舆情中的积极思想, 促进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形成, 增强青少年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此外, 网络舆情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学生通过参与网络舆情, 关注国家动态, 探讨社会时事, 在网络互动过程中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 网络舆情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虽然对青少年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网络舆情也存在其消极性。青少年学生由于价值观尚未健全、缺乏辨别能力以及社会经验不足, 难以对网络中的复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 容易被媒体或其他人煽动, 并且容易被道德绑架, 若缺乏有效管控, 则会导致网络舆情失控, 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 网络舆情破坏了青少年学生的隐私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发达, 信息搜索已不是难题。网络舆情失控情况下的信息搜索会走向极端, 诸如“人肉搜索”, 导致重要信息泄露, 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进入到一个相对高发期, 倘若应对失策, 则容易造成大范围的谣言以及突发性的负面事件, 对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学生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遗憾的是, 仍有一部分职能部门尚未认识到新媒体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仍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空洞的课堂说教, 没有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有效应对, 导致舆论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一) 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有待提高

一些学校现在仍沿袭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传统舆论引导方式, 以“两课”老师讲授以及开班会等传统方式进行引导, 宣讲内容与青少年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对脱节, 学生兴趣不大, 主动性不高, 效果难以有效提高。“两课”是相当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宣传阵地, “两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 也是长期以来教育部规定的学生的必修课。在一些学校, “两课”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两课”教师采取非常常规的教课方式, 照本宣科, 老师很少与学生展开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或微博、微信等课外方面的互动。大多数学生仅仅是抱着修学分的目的去上课, 在课堂上睡觉、看课外书、学外语等情况较为常见, 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效果不理想。

(二) 社会、学校与家庭未得到有效衔接

舆情的互动与交流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部分学校在青少年网络舆情引导时处于封闭状态, 缺少与社会、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当青少年网络舆情爆发时, 许多学校仍然采取传统的应对方式, 如封锁消息、删除不利言论等, 没有与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及时沟通, 导致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了解不足, 对社会形势以及社会对网络舆情的管控进度或处理措施认识不到位, 致使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未取得良好效果。

(三) 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有待强化

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管理和教育引导主要依赖学校, 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建立起网络舆情组织机构, 用以甄别青少年学生获取的网络信息, 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活动。但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依然存在观念落后的状况, 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经验, 网络应用技能欠缺, 当下急需扩充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的工作队伍。当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 这支队伍能够根据应急预案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全面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 从而把握网络舆情控制的主动权。

(四) 网络舆情处置方法不当

当前, 部分学校在处理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的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校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存在滞后性。新媒体时代要求处理网络舆情时能够做到快速、果断、准确, 但大部分学校在面对危机时往往存在滞后性。网络舆情危机出现后的二十四小时, 是控制舆情发展最有效的时间, 被称为“黄金时段”。学校应提高反应速度, 追溯到危机产生的源头, 及时做好处理措施, 将负面舆论降到最低。还有部分学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欠缺。由于缺乏早期预警和判断机制, 学校对青少年学生问题舆情的收集、处置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也难以迅速和满意地处理问题。这通常会导致问题处理的滞后性, 无法在初期阶段遏制舆情的扩大, 从而使得危机演化升级。

三、“互联网+”时代正向引导青少年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探析

(一) 建立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引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报刊版面、广播电视台、电视屏幕、主导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传播载体, 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两个舆论场’”。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进步, 网络社交活动的日益密切, 许多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舆情氛围的影响,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媒体, 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 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还要积极的建立和设计一些符合青少年学生思维特点的、有趣味、有思想、知识丰富、对青少年学生吸引力较大、影响较强的教育性网站, 踊跃占据网络的表达平台, 主动掌握网络的舆论发展动向。另外在线下还可以通过朋辈引导、专家讲座、学生团体的爱国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素养。

(二) 明确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原则

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要坚持长效引导的原则。青少年学生群体限于生活阅历的不足, 往往会在思考和评价各种问题上带有片面性, 存在认知失调, 因此必须建立长效引导的原则。通过长期并一贯的相应理论知识教育的浸润, 他们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在这种长效引导原则的基础上, 他们在面对或参与网络舆情时, 才能够从理论高度观察、思考、分析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 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 发出自己的网络声音, 表达正确的态度。

(三) 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要注重实际性和时间性

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还要注重实际性和时间性。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网络舆情事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每一次网络舆情的爆发, 它的原因和关注点都有所不同, 在正向引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舆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另外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在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必然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地把握。当发生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时, 有关部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引导和管理机制, 要在网络舆情朝着消极激进、不合主流的方向发展之前发出自己的正面声音, 及时作出反应。并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 以便有效控制以及解决网络舆情事件, 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 创新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近几年网络舆情事件表明, 舆情突发事件一旦处置不当, 容易发展成校园公共危机事件, 出现青少年学生行为失控现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部门必须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有效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 建立相关应对机制。面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学校应该掌握网络舆情管理的节奏, 健全舆情引导分析机制, 收集突发事件原因和发展状况的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 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反思总结。此外, 学校应该把握网络舆情管理的分寸, 健全舆情引导应急机制, 制定应急预案, 明确各应急部门职责, 形成校园网络信息部门、宣传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保卫处的联动应急小组。各部门需各司其职, 有效配合, 积极开展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将网络舆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五) 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保障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 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因此, 依据上述教育意见, 为强化校园网络舆论监管力度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需要加速建设一支熟练掌握政治工作管理能力以及各种网络技能、并且能够与当今网络发展和现代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相契合的先进应急工作处理团队。除此之外, 需要建立知识素养深厚、责任感强烈的网络评论管理团队, 积极引导和把控青少年学生网络舆论, 造就“舆论阵地领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 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 网络舆情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学校应该大力开展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刻关注并引导青少年学生理性参与网络舆情, 提高网络素养, 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未来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 网络舆情迅速发展, 成为青少年学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当下, 各学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并建立了相关制度规范, 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仍然处于困境。传统的舆情引导方式已不足以应对, 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仍不健全, 管理队伍有待强化。在经验与困境中, 学校应明确思路, 坚守原则, 引导青少年学生走向正确道路, 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情,学校引导,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微博舆情:传播治理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2] 李维杰, 刘晖, 吴世忠.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 齐中祥主编.舆情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4] 喻国明, 李彪.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5] 向加吾, 许屹山.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要素、生命周期与传播效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8 (11) .

上一篇:罐区数据采集系统在中海壳牌低碳烯烃装置的应用下一篇:财务指标分析法在税收监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