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对政府管理微信平台网络舆情安全的建议

2022-09-11

1 网络舆情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网民因素

(1) 网民的道德水平。网民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做出损害其他人民以及政府的举动, 发布危害社会的言论。因此当网民的整体的道德水平较高, 发生危害网络舆情安全的概率就会比较低。

(2) 网民的心理因素。首先, 从网民的心理状态而言,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遇事顺利, 心情放松系里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表正面的言论, 或者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保持乐观冷静的心态去看待整个问题不容易发生极端的言论。而当身心疲惫、压力大等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 面对突发的事件容易产生比较极端的思想和冲动的言行, 就像一个火药桶, 一触即发;其次, 从一般的网民的心理状态而言, 一定程度上受到“恶魔效应”的影响, 使得网络舆情愈演愈烈。

(3) 网民对信息真假的辨识能力。网民的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 但是对于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教育和普及与如此快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并不成正比, 很大一部分的网民并不具有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因此当看到微信群或朋友圈中发表的言论时, 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相信进而转发, 造成了网络舆情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网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安全。

(4) 网民的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不太好的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有“仇富”心理, 因此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过于偏激和片面, 当看到不公平或者政府没能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有人恶意的发表消极言论的时候, 就很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拍即合, 发表十分极端的言论, 使得网络舆情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网民的经济条件对网络舆情安全有着深刻的影响。

1.2 政府因素

(1) 政府相关人员对网络舆情安全的认识。政府相关人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可以正确地面对网络舆情。俗话说, 态度决定一切, 他们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监管, 是否会对网络舆情置之不理, 是否会采取积极的应付策略和方法。

(2) 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是否通畅以及透明。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是否透明决定了人们是否可以及时的清楚和了解政府正在做的事情, 使得网民能够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 相信政府从而起到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因此当遇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时候, 会比较容易冷静下来, 通过政府的信息公开了解事情的真相, 使得网络舆情得到控制。

(3) 政府网络舆情安全的监测是否迅速和有效。如果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防患于未然, 尽早地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发展方向, 那么就会大大降低网络舆情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政府把舆情控制在“萌芽期”的时候做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远远小于“高潮期”.

(4) 政府不同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当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候往往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主体, 在这个时候政府需要统一口径, 回应前后一致, 不然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使得事前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1.3 网络环境因素

网络环境因素作为影响网络舆情安全的外部条件因素对网络舆情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外部条件控制得好, 会很当程度上降低网络舆情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 法律法规环境。法律法规可以从外部很好的作用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网络舆情安全提供了有效地保障。比如说, 当发现传播虚假言论, 蓄意煽动网络舆情的“有心”之人予以重罚;对明知情况不属实还发表错误言论的人给予警告等。但是, 法律法规这种强制性的手段不应用的过多, 否则会让网民觉得政府不愿了解民情民意反而适得其反, 使得政府失去民心。与此同时, 要运用法律法规这支“利剑”必须思虑周全, 既要保护网民表达心中所想的权利又要坚决杜绝虚假言论的传播。

(2) 网络平台环境。微信作为时下网络舆情发展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是否有一个了好的平台环境对网络舆情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信以其“碎片化”的交流方式, 更为亲密的“朋友圈”等特点使得微信成了网络舆情发展的“培养皿”。但是, 除了亲密的朋友外, 微信还可以通过“摇一摇”或者直接搜索名称或微信号进行好友的添加, 使得原本简单亲密的朋友圈变得更加复杂。

(3) 网络技术及基础设施。高效的网络可以保证网民及时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时地发表言论, 除此之外还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于政府而言, 先进的网络舆情检测技术和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效率, 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网络舆情安全事故的发生, 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4) 整体网民的态度。由于“沉默螺旋效应”, 当网络上大多数网民呈现出“一边倒”态度那么就会影响剩余网民的态度, 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因此, 大多数网民呈现出的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2 对政府提出的建议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 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面临着巨大挑战。下面, 根据对微信特点以及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以下几条对政府管理网络舆情安全的建议:

(1) 发展经济。经济条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前提, 经济条件是管理网络舆情的基础, 因为无论是从调节网民的心理角度而言还是从提高政府的网络舆情管理基础设施的角度而言, 经济发展的好坏都是政府管理网络舆情不可跨越的路障。

(2) 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部门。政府因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舆情部门, 或者可以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寻找有能力的企业进行统一的舆情管理。这样既节约了成本, 无须各个部门都单独设立一个网络舆情管理的单位。与此同时, 还有效地避免了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回应侧重点不一致、前后不符等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网络舆情安全管理的效率, 为日后更好的管理网络舆情安全奠定基础。

(3) 加大力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重视网络舆情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当政府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而言, 首先政府要购买或租用先进的网络舆情检测设备;其次, 要招收具有专业只是和技术的人才进行网络舆情安全的管理。如果政府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去组建一个独立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部门, 可以选择业务外包的形式选择有能力的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舆情热度, 提高政府舆情安全管理的成功率。

(4)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论研究。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理论研究的投资。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立法尤其是对与网络舆情开始“下沉”的微信网络平台的管理立法十分复杂, 需要权衡利弊。既要保证网民的言论自由又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不被人蓄意利用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5) 加强对网民素质的教育教育。基于微信“普及率广”“亲密度”高的特点, 政府更应该注重对网民素质的提高和培。首先要加强网民心理的提高, 是网民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当看到微信中的舆论如何使自己冷静下来, 正确的看待网络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其次, 要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 对微信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 不被有心之人所操纵, 面对微信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不相信不传播, 从而起到降低网络舆情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政府可以通过微信中的政府公众号中进行网民心理理论以及对信息辨识能力的教育以及普及, 从而破坏了某些人操纵网络舆论, 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阴谋。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纷纷向“互联网+”投出了“橄榄枝”。但不得不说, “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经济和方便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从网络舆情的角度而言, “互联网+”的出现让网络舆情安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 微信平台成为网络舆情的“营养池”, 令网络舆情安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这无疑为政府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府如何找到适应“互联网+”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成了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微信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特点分析出微信对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影响, 并根据案例分析为政府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从而起到提高政府公信力, 更有效地了解民情民意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微信,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1] 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2] 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J].情报杂志, 2012 (4) .

上一篇:如何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下一篇:基于无线网络的单点检波器地震采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