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024-04-27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精选9篇)

篇1: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

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篇2: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发布时间:2012-2-6 11:35:05文章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阅读406 次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

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党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对网络舆论引导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上网,对“网人、网事、网论”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为净,与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高涨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上的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上的大事件,然后又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在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视,但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规,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

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

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体强势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应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发布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本文转引自《人民日报》,作者胡线勤,为中国报协网总编辑)

谣言止于真相 让群众掌握真理

发布时间:2012-2-6 11:08:00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阅读588 次

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下,要让真相跑赢谣言,让群众充分掌握真理,要求公共机构和每一个公民,都要做负责任的传播者,形成有责、有序的传播新秩序,使社会变得更加健康、成熟起来。

春节期间,两则子虚乌有的消息在网上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一则来源于境外媒体,称北京地区存在发生核泄漏的危险;另一则虽没有这么耸人听闻,但也关系到百姓日常生活,国内有媒体报道称北

京将实行“菜刀实名制”,顾客买菜刀需要出示身份证并登记备案。很快,这两则消息得到辟谣或澄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明确表示:报道纯属无中生有,严重失实,核反应堆处于冷停堆工况,并没有运行,就更别谈核泄漏,以及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了;北京警方表示,除购买管制刀具需要出示身份证以外,北京并未出台任何关于“菜刀实名制”的新规。

近年来,从“抢盐”风潮到香蕉致癌等**,因不实消息传播造成的荒诞事件时有出现,无不对正常经济社会秩序造成干扰,给相关利益群体带来损失。事实证明,谣言面前没有赢家,增加社会运行成本,也会对普通公众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不仅如此,一些谣言还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社会生活需要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必须直面谣言的干扰。人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真相最有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谣言也可能遮蔽真相,谣言有时候比真相更吸引眼球。

谣言的杀伤力与传播力警示,在网络环境下,悄然间,信息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权威信息来源的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媒体,如何学会适应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如何让真相不被谣言遮蔽、真理不被谬说损伤,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让公众掌握真理,考验着传播链条上每一个环节。

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政府等权威部门要有作为。新的传播环境下,要求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了质疑及

时回应,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发现谣言苗头,及时、理直气壮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实,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的空间,让谣言“见光死”。要遵循新的舆论环境下的现代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发布、沟通办法,注重传播实效,与群众诚恳交流,表达更加人性化,赢得更多受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带头遵纪守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公信力。

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相对于自媒体,公共媒体如果采信和发布不实信息,其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危害面更大。因此,在当今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说是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公共媒体更要睁大眼睛,对信息的真实性小心求证,不能为了争时效、抢眼球而放松把关,助推谣言传播。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有赖于公民提高甄别谣言的能力,培养成熟理性的心态,承担公民责任。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公众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也承担一定的传播责任。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就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辨别谣言的本领,要提升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避免成为谣言的接棒者、传播者。一个成熟理性、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对那些看起来有点耸人听闻,而消息来源又不甚权威的信息,不妨多留个心眼,让信息多“沉淀”一会,过过脑子,有条件还可以自己求证一下,不要轻率地把似是而非的信息传播出去。

公民不仅可以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缘优势、专业优势,主动参与阻击谣言,消除谣言。“谣言粉碎机”“真相挖掘机”等民间组织对谣言的反制就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这也是民间力量自发承担传播责任的体现。

要减少谣言的产生、传播,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还要让真理战胜谬误。要有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依然可能对真相视而不见,依然可能对谣言坚信不疑。所以,公共机构和媒体,还承担着传播真理、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理直气壮地宣扬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相、真理要大声讲,要用理性态度、科学观点消解偏激的情绪、固执的偏见,让错误的价值观、不实的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

篇3:大力提高网络负面舆情引导能力

一、抢占“首因效应”,尽快发声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对第一次接触的人或事印象较深,并对后来的认识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网络负面舆情传播同样存在“首因效应”,表现在人们接受信息时,总是相信第一次看到的信息,对后来的信息则持怀疑态度,若想有效清除这些“第一印象”,可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这启示我们,有效应对网络负面舆情,必须积极抢占“首因效应”,第一时间发出正面的声音,达到“先人一步”“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

第一时间发现。抢占“首因效应”,尽快发出正面声音,首先要能第一时间发现负面舆情,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国内外负面舆情引导的实践反复证明:发现舆情的速度与引导的难度成正比,舆情发现越早,引导就越及时,效果自然也就越好。一要提高舆情监测水平。引进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软件,24 小时不间断地对舆情集中的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监控,实时掌握负面舆情的动态。二要健全共享机制。公安、宣传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建立共享机制,当侦测到负面舆情时,要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三要提高舆情研判能力。要具备对舆情信息进行汇总、分类、筛选、预警的能力,及早发现负面舆情的苗头,及早对负面舆情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对的准备。

第一时间处置。传播迅速是网络负面舆情传播最重要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引导负面舆情也必须以快制快,第一时间做出处置。一要有科学的态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日益透明、公众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当网络负面舆情出现的时候,绝不能去“捂”“堵”“盖”,而应公开透明,及时处置。当然,及时处置,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加选择随意乱说,在没有调查清楚负面舆情的真相前,一定不要急于发布结论,否则有可能会引起公众更多的质疑和不满。二要完善处置预案。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制定完善的负面舆情应急处置方案,方案要有可操作性,要明确任务划分、组织指挥、处置程序、处置方法等具体细节,并且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做到有备无患。三要迅速摸清情况。一旦发现负面舆情,公安、宣传等职能部门要对网络负面舆情进行调查,摸清舆情来源和具体情况,为下一步的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时间回应。当负面舆情出现的时候,权威的声音如果不出现,谣言就会满天飞。在迅速核实情况,搞清负面舆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就要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绝不能给小道消息特别是谣言以传播空间。一要围绕公众的兴趣点去回应。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儿、为什么能够发生、下一步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公众感兴趣的。第一时间回应,就是要围绕这些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去回应,从而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导权,绝不能顾左右而言他。二要把握好尺度。第一时间回应并非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要说,对负面舆情应该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什么时机去说、由谁去说,都必须慎之又慎。三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去回应。既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集体采访和专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回应,又可以通过门户网站、BBS、博客、微博客、微信以及网络发言人、网评员进行回应,从而及时回应质疑、化解危机。

二、运用“权威效应”,权威发声

权威效应,又叫“权威暗示效应”,是指那些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的人,他们所说的话往往令人信服,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提高负面舆论引导能力,必须重视“权威效应”,在发声的内容、主角和平台选择上,都要优中选优,体现权威性。

内容要精选。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时代,网络信息难免良莠不齐,有的甚至道听途说、严重失实。网络信息可以真假难辨,我们的引导却必须真实、客观、权威。要处理好“快”与“真”的关系,不但要第一时间发声,而且要保证所发布的信息是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权威的。必须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把舆情的来源和真相公布出去,用客观权威的回应赢得社会信任,唯有如此,我们的发声才是有效的,党和政府的公信度才能得到切实维护。

主角要精选。要选择意见领袖作为权威发声的主角。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威望,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容易说服人。因此,网络负面舆情出现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往往能够事半而功倍,有效化解负面舆情,甚至能改变舆论的风向。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意见领袖”。可以邀请他们撰写文章或者接受访谈,让他们为我所用,凭借其强大影响力,可以有效引导公众从非理性转向理性,进而最大限度地转危为安。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选拔和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文字功底扎实的网络“意见领袖”,用主流、权威的声音传达正面的声音,积极主动地引导负面舆情。

平台要精选。有效引导网络负面舆情,必须权威发声,这个权威不但指发声的主体,而且包括发声的平台,即必须掌控信息高地和舆论高地,尽可能通过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发出正面声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以及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都是权威的舆论高地,也是引导网络负面舆情必须占领的“高地”。这些主流权威媒体影响力大、公信力高、人气旺,必须协调好、利用好这些主流权威媒体,积极转载和发布正面舆情信息,以形成呼应之势,使负面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近因效应”,持续发声

近因效应又称“新颖效应”,指的是当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前后刺激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这启示我们,为了防止负面舆情出现反复,引导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持续性,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持续地发出正面声音,直至事态平息或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全程跟进。网络负面舆情通常经历四个阶段:萌芽期、生长期、爆发期和消退期,持续时间一般都较长。我们的引导要突出持续性,要贯穿于四个阶段的始终,做到全程引导、全程管控。由于负面舆情具有反复性,当我们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声音后,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极大满足,舆论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舆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公众对事件的看法也有了积极的改变,形势似乎是一片大好,但我们绝不能麻痹大意,因为事件远没有结束,有可能随着舆情的发展,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因此,我们应针对公众的新问题、新质疑,不间断地区引导,动态跟进、持续解析,防止因舆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反复。

确保规模。在负面舆情发展的全过程持续发声,还必须注意保持一定的规模。在网络负面舆情还没有完全形成最大规模之时,要果断抢占先机,先一步让正面的言论形成一定规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无论是萌芽期还是生长期,无论是爆发期还是消退期,都能让公众持续听到正面的声音,持续引导和改变公众对负面舆情的态度和看法。当然,形成规模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把握好度,特别是在负面舆情的萌芽期和生长期,尽管此时负面舆情已经出现了,但大部分公众对其并不了解,也不很关注,此时如果我们反应过度,反而会引起公众的兴趣,加速负面舆情的生成和传播。

设置议题。有始有终地持续发出正面声音,有效引导负面舆情,不能满足于被动应对,还必须化被动为主动,争夺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善于设置议题。根据现代传播学理论,尽管我们不能左右公众“怎么想”,但可以引导公众“想什么”。通过设置新的议题转移舆论焦点,着力引导公众“想什么”“关注什么”,把公众的注意力和视线转移到负面舆情之外的议题上,逐步将负面信息压制,从而达到使网络负面舆情不断降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陈一收.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篇4: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引导力 新闻观 舆论场 评论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导向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如何才能切实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以我们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所开办的帮忙类民生栏目《天天帮忙》、消费维权类栏目《绝对出击》、服务“三农”类栏目《田野四季风》等实践为例,笔者认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胡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科学地、准确地论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关系。近年来,我们频道同全国新闻媒体一样,在抗击自然灾害、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报道中都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开创未来的舆论氛围,发挥了媒体在传递信息、鼓舞斗志、服务大局上的巨大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一个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做好三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为浮云遮住眼,站稳脚跟不动摇,。

二、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的新闻舆论场,以“新闻舆论场”引领“口头舆论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要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具体到城市广播电视台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中心工作安排好本台的宣传报道。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是市委市政府的喉舌。因此,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化主流媒体的中心意识、经济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市委、市政府有部署,我们就有行动;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要做好主流新闻,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就必须咬住“发展”与“民生”不放松。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科学发展就无新闻可言。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咬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及时深入报道中央、省、市与当地党与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真实纪录人民大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智慧、希冀与追求……;而要做好发展报道,就必须聚焦于“执政为民”与“民生工作”。因为这是发展最具有新闻价值、最令受众关注的地方。我们的《天天帮忙》、《绝对出击》等就是这样一批优秀栏目,大家抓住老百姓常年关心的主题,如市场、物价、就业、医疗、教育、住房、通讯、交通、社会保障、公用事业、打假除劣,等等,坚持长期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很受观众欢迎。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影响广大受众的切身利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认真做好科学发展报道,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才能把“新闻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统一起来;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要咬住“发展”和“民生”不放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和“两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两统一”(即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而要做好“两统一”,就必须“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新闻舆论场”引领“口头舆论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强势的目的。

自2011年3月21日开始,淮南市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整合频道力量、集中开办了大型民生类日播栏目《天天帮忙》。这是一档集舆论监督、紧急救助、法律维权、情感援助、寻人寻物、帮忙打听等内容为一体的民生帮忙类栏目,每天一期,每期三十分钟。节目以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百姓诉求为宗旨,整体体现一个“帮”字,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展现媒体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近一年来,该栏目共帮百姓解决了5000多个生活中的难题,栏目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当地观众心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三、加大评论力度,形成主流媒体舆论强势

我们的《天天帮忙》、《绝对出击》等栏目要以评论树旗、深度树威,力求评论思想化,节目深度化,新闻解读化,凸显人文关怀,彰显平民风格。在评论上,要因事而论,入情入理,因事而导,从小事谈起,大处落笔,形成栏目观点化的特色。《天天帮忙》尝试性开设《我来评说》子栏目,于每天栏目的开头,都选取前一天的主要新闻进行“评说”,评说者可以是本栏目的编辑、记者或主持人,也可以是从观众中吸收来的“特约评论员”,篇篇评论,都能击中要害,入情入理,评得观众不能不心服口服。从而,提高对整个观众群的思想引导力。

四、牢牢树立把提高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思想

广播电视是教育人的。而教育人的方法不能只说“大话”、“官话”、“套话”、“硬话”,而要通过“真实”、“生动”、“亲切”、“感人”的报道,寓指导性、权威性于“怎么办”之中。《天天帮忙》栏目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很受群众欢迎。但通过一段实践后,我们发现,虽然一些个性问题解决了,但非常相似的个性问题又出现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道理讲透”。为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律师和自由评论人叫到节目现场,针对报道中的事件从法律的角度来发表言论,向观众具体评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寓“法律”、“道理”于节目之中,这就大大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这是其一。

其二,报道的方式也要机动灵活,多种多样,寓“教”于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我们的栏目不能是新闻的堆积,也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要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既有主人公的活动,又有主持人的讲述与评说,完全将观众置身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观众犹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从中得到不少教益与启示。

其三,还要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句话,就是要把提高舆论引导力渗透到整个广播电视的节目之中,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无处不有的舆论引导阵地。

(作者: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副总监)

责编:刘冰石

篇5: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龙居镇党政办公室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热点紧扣社会舆情,往往是社会重大事件,或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形成和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涉及的地域非常宽广,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无论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无论是网民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一经网络传播,就会立即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网民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几乎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正如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由小到数百大到上万个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观点所形成的网络舆情更是充满着复杂性与多面性。除了主流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外,网络舆情虚虚实实,情绪化表现突出,网络舆情热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

(1)网络舆情有利于真实民意的充分发泄和对政府对群众心声的准确把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网络公共空间,尤其是网络论坛,网民就时事发表看法,展开争论,网络民意由于其生存空间的虚拟性,使得民意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

(2)网络舆情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扩大公众的参与权,提高公民的主人公地位。从整体上说,无论是哪一种网络舆情的出现,均体现了网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关心,也体现了网民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日益增强。在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3)通过意见领袖能冲淡一些情绪型过激言论,有利于缓解渐趋紧张的社会矛盾。在网络论坛中有一大批的“舆论领袖”,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他们的言论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网民的看法。因此,由他们所引导的健康、理性的言论能控制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网络舆情能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提高社会的透明度,有利于约束不良之风。网络舆情在督促政府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舆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使很多公共权力的运作被臵于阳光之下,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透明度的增加和良性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进一步透明化。

2.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

(1)网民的情绪化导致网络暴力频繁出现。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有些人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会产生焦虑、困惑、不满的情绪,从而把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作为不良情绪的宣泄空间,针对一些事件发表和散布一些不合实际、不负责任、片面、偏激、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之后,网民们往往通过“人肉搜索”公开成群结队评论,导致铺天盖地的舆论暴力,甚至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当事人的生活,给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2)网络“把关人”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络传媒由于缺少“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上大量聚集,因此网络舆情形成的信息来源千姿百态、良莠不齐,干扰了网民的正确判断,甚至于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3)“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意见领袖”是直接使网络本身成为“放大”事件的最佳载体。一些“民运”分子以及“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在网络上以各种面目出现,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用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直接影响网民思想,使网络舆情显得异常复杂。

三、网络舆情热点的规范与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掌握话语权,运用正确方法,注重形成合力,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否则,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舆论失控,影响社会稳定。

1.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各级政府应建立功能齐全的政府网站,注重网站的维护工作,提高处理事件的效率,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评论上,尽量要采取“高容量、低密度”原则。“高容量”是指披露的信息内容尽量周全,最大限度压缩不同立场网民继续质疑的空间。那种与网民一来一回的网络论战是化解舆论矛盾的大忌。“低密度”是指信息披露次数要少,因为每次新的信息披露都是新的炒作源头。

2.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通过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因而,我们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重要热点的出现,往往有一定的征兆。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在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之前、新热点拖成老热点之前、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热点之前,发现苗头和倾向,做好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3.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网民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4小时内网上的跟

贴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因此,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正面声音,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使“谣言止于事实”,稳定民众情绪,避免社会恐慌。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利用网络的海量性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臵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误导社会视听,避免添乱。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性质的舆论:一是普通群众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正常关注,对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合理诉求;二是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三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反动言论,以及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对我进行的恶意攻击。对于第一种,我们要抓正面宣传,加强疏导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第二种,我们要迅速地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对于第三种,我们要抓舆论斗争。对敌对势力造谣污蔑,要及时辟谣、予以澄清;对攻击性言论,要进行有力批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对境内外敌对分子在网上散布的煽动闹事的言论,要及时发现,揭穿其险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5.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相互放大正面舆论。一方面,网络的海量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性,使网络媒体通

过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纳在一起,并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构建一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碰撞。网络媒体还通过论坛、言论栏目,就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或重大问题,设臵话题,组织网民展开讨论,进而迅速形成网上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既引发自传统媒体,又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还会是天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近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重视的事件,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推动的产物。

6.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他们既有着负面影响,又能发挥积极作用。网上就有一批“意见领袖”,他们热衷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以此来贴近和影响网民。但网上不少“意见领袖”的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一定距离。网上舆论易受少数人控制,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对于权威言论有较强的依赖感,需要“意见领袖”解疑释惑。我们在网上舆论引导和斗争中,要把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一方面,更多地关注现有网上“意见领袖”,争取一些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抓紧培育我们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要注意发现和团结那些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观点立场正确、发贴量大、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高级网民”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可以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此外,论坛版主发现违规言论与此言论的上传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可称作“合理时间”,利用网络技术版主可以通过自己的处理器删除或者修改违规言论,并对发言者提出劝诫和警告,版主所要做的就是尽早鉴别和筛选,尽量缩短这个“合理时间”,减少其负面影响。

8.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在网络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网民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积极引导、教育广大网民文明上网,提高网民的道德品质,加强网民的自律教育已成为提升网民道德品质的关键。网民应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力求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义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篇6: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31 作者:肖怀远

现代社会,新闻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都必须把新闻舆论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这些年,一些国家相继发生所谓“颜色革命”,固然是内外矛盾交织积累的结果,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执政者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影响力。能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善于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上下功夫。坚持正确导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出偏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与坚定;就是要自觉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始终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人民,把党中央的声音传下去,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伟大创造和新鲜经验传播开来,把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压下去,自觉地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使新闻媒体真正发挥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成为宣传、教育、团结、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舆论阵地。

第二,要在“三贴近”上下功夫。贴近实际,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广泛地赢得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有效地引领生活。落实“三贴近”,就必须带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既要深入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又要引导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既要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又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到自己是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落实“三贴近”,就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矢”,就是社会舆情和群众的思想动向,了解舆情动态,把握群众脉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群众才能相信我们的宣传,才能接受引导,跟着正确的舆论走。落实“三贴近”,必须把握有度。在舆论宣传中,这个度,就是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点,就是应该让群众知道和群众希望知道的结合点,就是宣传的节奏、方式和艺术。在实践中,度本身也是随着时间、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舆论引导在把握上必须清醒、得当,顺畅自然,切忌一惊一乍,大起大落,忽松忽紧,今东明西。落实“三贴近”,必须根据不同读者、听众、观众的特点,发挥不同媒体、不同宣传手段的作用,比如,报纸和因特网的受众就不完全一样,报纸的不同版面,电台、电视的不同时段,读者、听众、观众也会有区别,都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因势利导,发挥最大作用,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要在主动发挥新兴媒体作用上下功夫。现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包括手机短信、IP广播、IP电视等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最迅速便捷的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这些新兴媒体,我们必须像对待传统媒体一样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为我所用。一是加强管理和监控,坚决删除那些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黄色、反动有害信息,绝不能给它们提供传播渠道,净化传播环境。二是加强正面宣传,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正面的声音用网络语言和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出去,对网上舆论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三是加强网上舆情分析,利用新兴媒体充分互动的特点,及时发现、分析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使它们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四是扶植重点新闻网站,坚持以发展带管理。当前特别要加紧制定和完善新兴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之真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第四,要在加强领导和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坚持党管新闻媒体的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把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在新闻工作者当中坚持不懈地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观点,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观点,新闻工作者是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点,坚决批判和摒弃那些把新闻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把新闻媒体看作是“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错误论调,坚决克服那些片面迎合所谓“市场需求”、“读者口味”,片面求新、求奇、求轰动效应的错误做法。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软约束与硬约束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采编队伍,打牢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7:提高领导干部引导舆论能力

上午,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作了《关于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同媒体打交道能力》的专题报告。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席刘正荣作了《关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新信息环境的挑战与舆论应对》的报告。

王珉强调,要正确面对媒体,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要深入研究当前舆论引导格局中各类媒体的特点,深刻把握舆论动向和传播规律,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本领。首先,要善待媒体。在平等的基础上信任媒体,善于与新闻媒体交往、交流、交朋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要正确对待媒体的舆论监督,善于通过媒体监督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树立形象。其次,要善用媒体。充分运用媒体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发布政府公共信息;大力宣传报道经济社会热点,为振兴发展营造强大声势;宣传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推动科学决策的有效落实。再次,要善管媒体。严格执行党的新闻宣传纪律,深入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完善新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思想教育等手段,实施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

王珉指出,要树立“第一时间”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处置。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有效处置社会事件特别是做好新闻处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引导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健全机制,完善预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落实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争取第一落点,抢占引导先机。

王珉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媒体,提高应对和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当前,网络媒体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加深,舆论引导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社会矛盾网络化、个别问题社会化,任何一个个案都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深入了解和熟悉运用互联网媒体,正确对待网上舆论和监督,提高应对舆论特别是网上“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网络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

王珉指出,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确保阵地巩固、导向正确。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目标,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新闻发言人和网评队伍的培训。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篇8: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有效防范和逐步弥补此种特殊舆情对军队形象和军民关系的负面影响, 还必须在提高舆论引导的科学性、主动性以及系统性上下功夫。此外, 网络热炒军车问题在各类涉军敏感舆情中具有典型性, 研判此类舆情的变化规律, 探讨有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应对处置其他类型的涉军敏感舆情也具有广泛实用价值。

一、网络热炒军车问题现象简析

从引发网络炒作的事件本身看, 有三类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真军车发生军车违章、军车驾驶人与执法交警或其他民众发生冲突、超标准豪华车辆悬挂军牌等情形。第二种情况是地方车辆套用军牌, 发生触犯法纪 (如“天价过路费案”) 、招摇过市 (如“豪华军车随手拍”中被曝光的套牌豪华车) 、驾驶人卷入话题性事件 (如“军牌奥迪现身青年富商长安街争执冲突”) 等情况, 引起网络舆论批评。第三种情况则是不法分子伪造车牌、假称军人身份。2013年南宁6.14事件中, 肇事者陈明就利用假军人身份欺骗交警, 试图逃避执法, 而引起围观群众“军人打人”、“警察准备私放肇事人”等误解和不满, 造成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在这三类情况中, 前两类都跟军车管理不严不善有直接关系, 对军人形象的负面影响更为实质化, 处理应对和修复弥补的难度大, 也为第三类的假军车事件刺激舆论创造了社会心理基础。

从网络炒作形成的舆论强度看, 军车问题具有高度的舆论敏感性, 相关消息一经“爆料”, 无论事实是否确凿, 都会形成一片批评之声。根据检索, 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微博共有547万条首发微博提及军车, 其中绝大多数是批评性意见。优酷中, 爆料和批评军车的原创视频有1538个, 每个视频的总点击量平均达到24.7万。在网易、凤凰等门户网站新闻评论区的留言以及天涯、铁血等知名论坛上, 相关原发爆料帖的跟帖数通常都在十万以上。当网络热炒军车问题的舆论形成后, 传统媒体就会以报道网络舆情事件的名义, 进行跟进报道, 持续扩大舆论影响。境外网站也常常把中国网友批评军车视为重要的中国国内新闻, 进行报道和评论。

二、舆情发展变化的特点

实现对网络热炒军车问题有效引导, 要细致准确地把握其舆情发展变化的特征。事件不同, 具体特点总是多少有些差别, 但是通过对多个网络热炒军车问题案例进行逐个分析, 也发现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共性特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它们在涉及军人个体不当行为、军地军民局部矛盾冲突等敏感舆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十分明显。

(1) 现场视频或图片引起瞬间聚焦点。2006年以来的15件网络热炒典型事件中的14件, 最初都是由网友上传的现场视频或组图引发。在不同的网络传播平台上疾速扩散的也是这些以“爆料”、“曝光”名义出现的视频或图片。多个个案的传播过程显示, 视频的传播效能明显强于图片。与此同时, 文字记述的曝光军车的“目击”、“亲历”, 虽然在各大论坛上时常出现, 但是都转瞬即逝, 难以形成影响。微博广泛流传、媒体大量引用的很多视频、文字资料都来源于网民的拍摄整理。前文提到的李丹阳驾军车辱骂交警、南京交警对峙军车、广州区伯斥责军车私用等事件, 都是由网民拍摄并上传。它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记录了发生在现场的冲突性场面或言行, 具有冲击力。其次, 现场感很强, 但是对事实的记录通常是不完整的, 甚至是非常外围的, 增加了公众了解真实状况的难度。例如, 广泛流传的南宁6.14事件现场视频, 只是录下了群众聚集、伪造军牌被高举供围观者拍照录像等混乱场面, 未到警方实施劝阻、解释等处置的核心地带拍摄。第三, 在最初时间 (一般是首个消息发出的四小时之内, 即所谓“黄金四小时”) 出现的视频或图片具有传播主导能力, 而且不同来源的现场视频或图片具有互斥关系, 最终只会有一个或极少数视频或图片获得广泛传播, 成为象征该事件的标志性符号。

(2) 迅速“标签化”渲染军民群际矛盾。引发网络热炒的军车事件真假掺杂, 伪造假军牌、假军队驾驶证、冒充假军人身份的内情也屡有曝光。一般而言, 再有此类事件发生, 人们的评论应该是首先甄别事情的真伪, 再言其他。军队的车辆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也是这样期待的。但是从舆情发展变化的实际看, 事实究竟如何却不是网友关切所在, 不会构成网络推手助燃舆情的顾忌, 各色舆论领袖发表批评性评论或组织响应式线上线下行动时也不会引起他们认真、谨慎地鉴别。通常, 当一个爆料性质的现场视频或照片出现在网络上时, 其中最具有煽动性的话语或细节便会被孤立地提取出来成为描述该事件的标签, 如“军政委拳打脚踢弱女子”、“广州老伯怒斥军车”等。由此, 网络热炒军车问题的高频出现, 就在公众中不断强化军队“小节有亏”的刻板印象, 使得个别人诋毁军队形象的行为更加有恃无恐。对于个别军车违法违规行为的批评就积聚为对于整体概念上的军车乃至整个军队的抨击, 塑造出一种危害极大的“群体性怨恨”, 在网络舆论缺乏理性的整体环境中反而能赢得一定的支持。最极端的例子就是2013年4月20日芦山抗震救灾时期, 成都军区部队第一批投入救灾的某一军车发生事故, 造成两位战士英勇牺牲。但微博用户“马瑞彬”竟然发布微博称“看到军车翻下山崖, 真是忍不住的高兴, 这些傻逼习惯乱开车了, 活该!”虽然遭到众多网友的严厉批评, 但竟然也得到了相当数量的支持性评论。

(3) 旧闻新炒造成热度不减。即使将悬挂假军牌的车辆包括进来, 军车发生各种问题、挑战公众心理底线的情况也是一个极低概率事件。但是, 公众却会觉得它们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概率。重要的原因就是, 一些军车违章的现象被反复传播, 当它事实上已经获得解决并逐步淡出公众视线后, 常会因为同质或类似事件再度出现而被重新唤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关注军车问题的网友在网络上 (尤其是微博上) 实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但也有较强流动性的圈子, 他们对军车问题极为敏感, 并且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有关军车的“旧闻”常常被这些网友激活, 并引发新一轮的传播浪潮。二是当对某一军车问题的网络热炒开启后, 大量零散的网友会把亲历或以前记忆的故事再抛出来以作呼应, 使得新旧“军车故事”出现聚合、共鸣效果, 再次进入网络舆论。三是网络推手为博人眼球、赚取点击率, 对部分具有强烈冲突性的军车事件隐去真实时间进行反复炒作。以2012年发生在南京的交警拦阻违章行驶军车事件为例, 最初由凤凰卫视等媒体将微博爆料的组图制作成单条新闻, 并配以文字说明, 成为当时网民热议的话题之一。而直到2013年7月, 仍然有网民以“新闻爆料”的形式, 将该组图片隐去时间重新发布在一些论坛网站上, 使网民感到似乎是新发生的新闻, 依然引发较强反响。

三、舆论引导的主要对策

网络热炒军车问题舆情发展变化全程中, 媒体的应对和运用是军队各级敏感舆情引导部门和部队新闻宣传部门各项应对引导举措的中心环节。

第一, 做好充分准备, 为争取媒体支持提供法理、材料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主要有:梳理掌握协调媒体处置问题、引导舆情所需的法规;调查掌握真实情况, 汇集现场证据, 形成过硬事实材料;启动预案, 制定媒体沟通的计划方案等。

第二, 当网络热炒出现时, 要克服讳言己过的惯性思维, 不能抱有观望等待舆情自然消散的态度, 而是要确立主动发声的观念, 积极将真实信息和部队处置举措通报媒体, 尊重媒体报道需求, 与上级机关和媒体共商舆论引导方案。

第三, 准确研判舆情, 按照“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续讲进展”的原则, 在适当的时机, 在适合的媒体中投放信息, 使公众了解军方有诚恳的态度, 有行动正在落实, 也让真相得以显现、谣言受到驳斥、对话持续进行, 有效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交警作为地方交通行政管理部门, 虽然无权直接处理军车违章行为, 但是其调查取证和处理结论依然具有较强的公众认同度, 应该通过军队相关部门和地方公安局联合发布信息的方式, 发挥其舆论引导效力。

参考文献

[1]朱璜.涉军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篇9: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新闻策划 党报 网络空间

地方党报,简言之,是地方党委机关报,属区域性主流媒体之一,在地方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具有很高威信,同时也是地方党委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地方党报由于人才匮乏,在引导舆论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地方党报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以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起“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人民的喉舌,及时表达人民的意见和愿望,起“下情上传”的作用。所以,加强地方党报引导舆论的能力有着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结合《亳州晚报》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坚持党性,走进百姓”的办报理念,有助于我们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办老百姓爱看的党报”有助于地方党报巩固自己的主流媒体地位、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积极做好《亳州晚报》的发行投递工作,让广大读者及时获得“来自报纸的声音”;加强报纸全媒体建设,延伸报纸引导舆论的空间。《亳州晚报》在加强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一、立足亳州本土,办党委和群众都满意的党报

《亳州晚报》系中共亳州市委机关报,是我国众多的地方党报之一。亳州晚报社立足亳州本土,以亳州新闻为主打,认真传达市委的声音,领会市委的想法,创新办报思路,办老百姓爱看的党报。

一是认真传达市委的声音,全面领会市委的意图。中共亳州市委的重要会议,市委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市委下发的重要文件,亳州晚报社都组织编辑、记者尤其是时政新闻部编辑和记者进行学习,全面领会市委的想法。我们认为,只有全面领会市委的想法,才可能办出让市委满意的报纸。

二是开通热线电话,写老百姓爱看的新闻。报社的热线电话,是报社的“千里眼”、“顺风耳”,是报社联系群众,沟通群众,架起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连心桥。《亳州晚报》通过热线电话,把大量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反映到报纸上,促使一些问题得到快速、妥善的解决。

三是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彰显了媒体的责任心。《亳州晚报》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主要是通过“评论员文章”、“记者感悟”、“编者按”、“记者手记”等多种方式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我们还采用新华社、《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

二、以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增强报纸的亲和力

报纸,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食粮。一份有亲和力的报纸,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亳州晚报》对广大亳州群众是一份有亲和力的报纸,这不仅仅缘于报纸的责任心和良知,丰富的报纸内容、活泼的报纸形式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一是报纸内容丰富精彩。《亳州晚报》每期十六个版面,每周六期,内容主要有时政新闻、重点关注、社会新闻、热线新闻、经济生活、县区新闻、亳州视点、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热读连载、体育新闻、文娱生活、养生育儿、青春在线、都市生活、花戏楼(文学类版面)等,另外还有《养生周刊》、《药都周末》、《厚重亳州》等。报纸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不少内容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广大读者爱看的。

二是注重新闻策划,强化舆论引导。第一,注重搞好策划,让新闻有“角度”。去年以来,亳州晚报社开展了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如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策划了“红色记忆”、“亳州老党员”栏目;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纪念地级亳州市成立10周年,《亳州晚报》先后隆重推出了“见证——我和亳州共成长”、“涡河行——纪念地级亳州市成立十周年”、“我爱亳州的100个理由”、“十年磨一剑”等策划近二十个策划栏目,社会各界反响强烈,都称赞《亳州晚报》的这个策划栏目开得好。第二、创新民生报道,让报纸有“温度”。近年来,《亳州晚报》利用媒体优势与自身特点,相继组织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公益性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从倡导新风尚、关注弱势群体、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愿望出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提升了报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倡导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是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第一,用晚报风格呈现新闻。党报可以不那么严肃,采用晚报的版式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从而增强报纸的亲和力。这是《亳州晚报》多年的办报实践经验。《亳州晚报》采用的是四开版式,报纸的语言也是“晚报版式语言”,多了份亲和力。第二,用群众的语言“说”新闻。《亳州晚报》的新闻语言大多采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使语言透着浓浓的亳州地方特色,从而增强了报纸的亲和力。

三、自办发行,增强报纸的到达率和时效性

报纸的“声音”传递得如何,发行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无论报纸内容多精彩,版式多新颖,没有到达读者手中,那就是一张“废纸”。在我国不少地方,报纸到达率不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报纸到时效性差和达率低的问题,亳州晚报社开展了自办发行投递工作。

一是让利读者,促使报纸进家庭。党报的发行范围大体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报纸价格相对较高。《亳州晚报》有行政发行任务,但报纸的个私发行数量占报纸发行总量的接近80%。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亳州晚报》的价格在全省党报中是最低的,同时我们还为报纸的个私订户提供部分礼品,促使报纸走进家庭。

二是快速投递,力争上班即见报。亳州晚报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党报系统中首家进行事业转企的文化单位。2008年以来,报社坚持自办报纸发行投递工作,家庭订户清晨到达,机关企事业单位读者上班见报的快速投递已经成为亳州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做大媒体,推动报纸向网络和手机报延伸

地方党报正在向网络空间和手机媒体方向延伸,这在全国是一种趋势,也是一股潮流。亳州晚报社在推动报纸向网络和手机媒体方面转移,扩大党报的舆论引导空间,增强党报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让中国亳州网成为亳州的“第二《亳州晚报》”。2007年1月1日,高起点、高标准设计的中国亳州网开始运行。如今,中国亳州网既是亳州新闻网,又是全市最大的网络媒体。中国亳州网通过自办活动,积极吸引广大网民参与,单月网络点击次数突破一千万人次,论坛在线人数最大达万人以上。中国亳州网的内容大多来自《亳州晚报》,同时也有新华社、人民网、中安在线等的内容,被广大网民誉为“第二《亳州晚报》”。

二是让《亳州手机报》覆盖更多人群。手机报已经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其对于扩大党报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做好地方党报的舆论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亳州晚报社下属《亳州手机报》运行两年多来,已经拥有固定客户五万多人,成为亳州地区手机用户不可多得的文化快餐、休闲大餐和精神食粮。

多年来,《亳州晚报》一直秉承“坚持党性,走进百姓”的办报理念,努力让栏目有“力度”,让文章有“深度”,增强报纸“美誉度”,不断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断探索地方党报引导舆论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不断加强引导舆论的能力,正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美好亳州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亳州晚报社)

责编:周蕾

上一篇:KTV暑期户外活动计划下一篇:桂五镇中心小学抓实校务公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