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科导论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管理学科导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阐述了“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举措,针对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发展、开展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篇:工商管理学科导论论文

基于《公共管理导论》的新公共管理批判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治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亦或实践在国内都倍受推崇,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新公共管理为政府改革注入了些许活力,但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反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遇到了阻碍。因此,以澳大利亚学者欧文休斯著作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公共管理导论》书中的部分观点为例,通过对《公共管理导论》部分观点的质疑,从而进一步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

关键词:《公共管理导论》;新公共管理;批判

1 对《公共管理导论》的质疑

1.1 竞争可以改变垄断,提高行政效率吗?

欧文休斯认为“20世纪后期,传统公共行政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变。” 作者毫无遮掩的表露,传统公共行政已经成为过去式,并且新公共管理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公共行政已经产生了问题,诸如官僚制模式的效果和效率不尽人意、过度管制、糟糕的服务和腐败行为等。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没有效率也没有动力降低成本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竞争,官僚机构垄断公共产品才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灵活的市场机制转变。

首先,这其实是对官僚制的一种误读,政府没有效率是不是因为缺乏竞争这个还有待考究,但是官僚制模式并不一定会造成政府低效率,反而官僚制合理分工、层级节制、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等正是效率的提供者与倡导者。其次,竞爭作为新公共管理某些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市场上也许能具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公共部门应用上并不一定见得高明,诸如水、电、天然气等公民生存所需,引入竞争机制在某些领域并不见得能让公共利益获得保障。同时,欧文休斯还认为“关注效率已经导致了公共服务缺乏人道的精神。” 我们并不认同关注效率会导致公共服务缺乏人道的精神,无论是对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对大多数公民而言。第一,关注效率不会导致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人道精神的关怀,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本身就应该对效率负责,那是他们正当性职权所理所当然承担的职责。第二,关注效率也是大多数公民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之一,没有效率的政府与没有效率的政府工作人员,会造成政府公信力及人民幸福感的降低。

1.2 “小政府,大社会”是大势所趋吗?

“市场机制在任何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过度管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改革政府“小政府,大社会”是大势所趋。

首先,不谈论点自身的逻辑、术语边界问题,这些论点话语过于绝对,如若真如欧文休斯所述:“无论什么事务都应该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那么国家、政府的存在其论点中便是没有意义的,只需要市场机制自身运作便可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而事实恰好相反,一方面市场内部垄断、正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是难以靠市场自身革新而解除危机,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政府纠偏、投资、提供政策来引导市场的运行,在政府、市场的混合作用下达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稳定有序。另一方面,政府能做到企业无法完成的公共事务,如给予人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公共物品的提供、水利发电铁路工程等。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认政府在市场机制当中充当的角色,通过政策调控让市场朝着正确方向更健康的发展是政府服务之一。同时,市场机制也有一定的缺点,这样也需要政府进行市场监管,不得不提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西方国家是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育企业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培育政府官员正确与否则有待检验。

1.3 顾客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吗?

“公共部门是私营部门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买家,政府要对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 公共部门并不是私营部门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买家,政府有义务为富人和穷人服务,但是作者隐含的逻辑是政府更应该为富人服务,因为公共部门是私营部门的超级买家,但事实上政府更应该为弱势群体、为偏远地区、为贫瘠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

新公共管理主张,以顾客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市场机制不仅仅只存在于政府内部,即竞争、绩效考评等,更应该体现政府的核心价值,拥有企业家精神,客户或者顾客是其良好服务提供的对象,“效率、效果和经济”成为新的价值取向,以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收获。但是在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不应该单单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更应该为实现社会正义、公平、自由、人权等民主社会所需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保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采用付费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会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抬高,对顾客或者公民产生众多威胁与危害。假如一个顾客没有金钱或者说顾客拥有的财富不一样,政府是不是就应该不为顾客提供服务,亦或是对拥有不同财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质量服务?显然不应该。并且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者或者说主要参与者,不应该仅仅以需求导向而作为公共管理的标杆,更应该提前做好规划与预防,例如10年、30年、50年发展规划,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等。

2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2.1 公共部门私营化

首先,私营部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之一,适用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不管是在时间管理、绩效考核、政策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价值取向方向也不太相同。如果政府生搬硬套的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公共部门,失败是显而易见的。民营化和PPP模式从长远角度看,并不一定能使成本降低,哪怕是私营部门在没有竞争、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一样难有高的效率,并且责任划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私营部门的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上还有很多弱点和矛盾,例如许多私营部门技术和公共工程上的问题也许还会形成贪污腐败。其次,政府在不同城市、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提供的公共服务虽然有所差异,但也仍需满足广大群众的最基本公共服务,类似如基本的生活保障服务,水、电、天然气等。再次,还要提供公民发展的基本服务,类似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运)等,甚至对没钱的顾客也还要有如“低保、救济、福利院”等服务,这些都不是私营部门能提供或者提倡提供的服务,单单是和私营部门一样以顾客为需求是对公民的不负责,也是对政府政策的误导,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价值取向决定了公共部门应该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2.2 运行机制市场化

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市场本身,还需要有政治、法律等因素作为制衡,新公共管理在对传统官僚模式进行批判的同时极力鼓吹市场机制可以如何应用于公共部门,这是一种对市场的盲目定位,同时也忽略了市场本身的弊端,“将市场机制运用到行政组织和管理当中不能不顾及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机制” 对市场的崇拜也忽视了政府、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在公共服务的作业,使得政府陷入一条腿走路的误区。同时,在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繁文缛节的减少,也许并不有利于社会公平。对于某些利益团体,繁文缛节也许意味着去去形式化,但是某些必要的程序则可能更好的保护公平。

就公共部门而言,政府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样的,例如“政府政策的强制性,公共安全的必要性,教育司法的公平性”等决定了如果政府与私营部门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必然会产生多重的弊端。政府授权市场确实可以将公共服务多样化,面对需求的变化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不得不直视的一个问题是一旦被授权单位失灵的话,政府也有可能无法提供该领域的服务,造成双失灵的情况。即“小政府,大社会”并不是真正的大社会,而是“小政府,大市场”,以政府为主导(中心)变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中心),不管以后市场是因市场规律失灵还是因追求利润最大化失灵等,政府也无法控制或者说丧失了主动权。

2.3 价值取向功利化

市场的基本价值是效率,但是效率并不应该成为公共部门唯一的价值追求,用单纯的效率来替代其他价值,有悖于公共性。新公共管理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人性假设,提出经济人假设。首先,关于经济人假设存在两个悖论,第一,政府官员的真实动机与经济人的动机并不完全一样,人在组织结构容易受到组织文化和组织伦理的影响。第二,人性无疑是复杂的,人也并不完全是理性动物,经济人假设也忽略了官员自律和道德修养的内在激励。其次,按照新公共管理提出的主张,政府“掌舵”、市场“划桨”、顾客“乘船”,如此非常直观的疑问就是这条船究竟是属于谁的?顾客或者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反而没有了参与权,更何况公民还应该具有多重角色。将公共服务的目标比喻为顾客,既不形象,同时也无法理顺公民、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借用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理论、改革企业家精神、以结果为导向等,容易产生功利的政府官员或政府行为。从短期来看,似乎能为解决部分问题提供方案,但是长远角度看,反而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损害。同时,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在很多指标上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例如公平、正义、人权、幸福感等。这也意味着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为实现长远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过分的追求结果、效率、效果等经济价值,将忽视了对一些“公共性”的价值,进而将公共部门沦为功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新公共管理不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机制模式上的定位都与公共管理所应有的正确价值相悖,偏离了公共管理价值取向。

3 結论性评述

无论新公共管理对错与否,都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了问题,新公共管理为解决传统公共行政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思考。但是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考,能否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参考则需要一个检验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会产生更多的价值观念,政府的执政理念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更加宽容的品质去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根据多元化的社会实现自我尝试、自我重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格局。公共管理发展到如今,新模式层出不穷,例如新公共服务、治理理念、公民参与共享共治等,这些新思想新方案与新公共管理相比较无疑都带上了公共行政伦理的新光环,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思想新模式能否转换成新的实践,到底是公共管理学者的臆想还是评判者的一厢情愿?这些我们不得而知。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从政治导向到经济导向再到服务导向转型,走的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正是因为困难和问题不断的出现,我们才需要进行不断的、不妥协的批判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现代公共管理作为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还应该探讨如何建立沟通民主与治理的渠道,重视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和借鉴,朝着正确的公共管理价值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公共行政的公共利益追求及其伦理诠释[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2]屈屹.从政治层面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滕燕.协同学视域中经济法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规制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作者:刘仁传

第二篇:计算机学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摘要:阐述了“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举措,针对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发展、开展教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科导论;思政建设;教学团队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背景

学科导论作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认知与导学是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教育和思政课的教育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主要针对德,专业课的教育主要针对智,虽然“德”与“智”这两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是需要专业培养同思政培养二者相融合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研究中发现,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认为这部分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深挖学科导论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积极主动课程的思政建设,从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教学理念的创新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2-3]。教学团队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因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同时深刻牢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将学生的获得作为教学输出的检验标准,明确专业课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团队的教师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而进行学习[4]。

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学科导论这一门核心课程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将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旨在将思政教育恰当地融人课程教学当中。教学团队深知要将学科导论专业课程和德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工匠精神等相关元素,把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5]。

2)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团队为充分发挥学科导论这一核心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说教模式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的特点,教学团队深入研究了当前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计划通过研讨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反转讲台、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加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团队计划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高度契合,将思政教育融人课堂中,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不断探究、总结、完善在课程思政下的专业课教学理念,牢记并贯彻习近平“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的讲话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情感教育合二为一,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为社会拼搏的动力,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计算机类学科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相关的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及社会责任感。

1)“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资源丰富,同时与学院、学校、企业协同搭建教育平台,为学生量身制定指导方案,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其他优秀优质工作经验案例,结合思政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坚持德育为本,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打造春风化雨育人模式。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提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致力于为本专业的学生奠定基础理论,服务于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为实现手段,以云计算及相关知识体系为合作基础,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教学资源,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实施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手段、方法和过程[6]。通过探索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网络在线开放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实用型IT工程复合型专业人才[7]。

3)“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在不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努力探索研究性教学、双语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新型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反转讲台,让学生走上“十分钟讲台”,参与教学互动[8]。此外,专门设计源于科研的科学问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项目,简化问题模型,以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为主要技术基础,设计课程项目的题目,使得学生既能较早地接触科研,又能很好的消化课程知识。同时,教学团队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积极展开虚拟实验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核心课程群的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高开放、创新的实验环境,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4)“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思政、校外导师、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使命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获得感。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制定“3+1”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在校外企业设立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9-11]。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包括:苏州乐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恒沁科技有限公司,均为规模软件企业;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4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以学科导论为课程思政重点课程致力于辐射带动所有计算机专业科学,深入挖掘学科导论课程中八大知识单元的德育的内涵,把思政教学融人教学大纲中,贯穿教案修订中。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带动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的元素和内涵,实现切实增强专业+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效。

1)学科导论课程思政设计以八大知识单元为基础,“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考高理科生的现状,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只有专业技术与工作挂钩,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觉悟不高等问题特点,针对性设计学科导论的课程思政方法路径,在把握学科导论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贯穿教学过程融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激励作用,相比单纯专业性教育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深知,学生通过学科发展历史和中国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将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油然而生为国家发展学习的激情。此外,通过计算机行业实例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不断推进思政课程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不但关注专业学习,也会关心时政、心系国家经济发展,这些关注将无形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强大的助力。

2)“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长期主动积极展开“学科导论思政”的探索,不断深度挖掘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断发现完善学科导论与思政元素的衔接点,致力于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两站皮”的状态,在教学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科导论的八大知识单元的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教学团队不断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作用,目标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

5 指导青年教师发展

“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工程人才为目标。在以思政为基础的学科导论的课程建设中,要寻找学科导论与思政的结合点,把思政教育融人专业课堂中。教学团队的教师在准备课程中不断深入探索各个知识单元、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求教师关注时事新闻,学习党中央的重要会议精神。其次,教师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专业知识。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团队带头人在本学科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师德水平,在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为进一步加强、推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提升教学团队甚至学院、学校青年教师的综合实力,教学团队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

1)提升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为目的的,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教师本身要接受思政的教育,坚定成为党执政的支持者,然后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思政专题培训等,提升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对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挖掘,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2)教师是课程思政过程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以上三者的分离,然而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将进一步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法,旨在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了解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隐形根源,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思路。“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安排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到团队负责人的科研团队,选择有条件的教师到国际顶尖研究团队3-6个月短期研修,或者到国内中科院及985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按照学校對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制订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将定期举办新教师专题研讨会,鼓励新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比如教师讲课比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授风采观摩课等,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力鼓励督促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会议,定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把课程思政纳入青年教师培训,开展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6 开展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强调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自然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做法在以前是未曾关注的,之前专业课和思政课程是各自独立分开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个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如何把思政更好地融人课程中。

1)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合理的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出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是否可继续改进和发展。而教育评价是构成业务学习,反馈业务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范围是多元化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加到评价体系中来。评价应该侧重发展性,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评价结果更主要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教研活动,结合教育评价中的各项反馈,不断优化、完善、加强课程思政的艰涩。

2)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讨会。全面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成员及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制定一系列学习计划并展开学习研讨会,包括学科导论等专业课程如何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高效协同效应的途径和实践等问题,使教学研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3)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成熟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类学科导论”教学团队都具备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精力,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具备深刻理解挖掘隐藏在学科导论八大知识单元中的思政元素,揭示和提炼渗透在知识链中的逻辑规律。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努力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研究成果注入教案编写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保证教学的新颖性和正确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华,贺武华,陈建华,以学生为本和以学习为中心:学科导论课的两翼追求[J].教育学术月刊,2014(7):100-104.

[2]韩小雅,张广,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完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28-29.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l.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4]闫绪娴,孙国强,新生专业导论课特点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173-175.

[5]谭苏燕,章庆娥.课程思政背景下国家认同感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97-98,159.

[6]胡蓉,赵全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6):159,163.

[7]张静,尚海龙,李荣斌,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1):43-45.

[8]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9]谢昆,向朝春,陈立万.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要点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23):53-55.

[10]赵冰华,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63-65.

[11]孫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27(5):162-165.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简介:姜艺(1974-),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朱俊武(1972-),江苏扬州人,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软件和教育信息化。

作者:姜艺 朱俊武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我校以“厚基礎,重创新,强实践,擅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向更好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从学生入校开始帮助学生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置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坚持以“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我校确立了“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擅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向,制定“立足珠三角,面向广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开发与研究人才,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以,对学生的培养,需要保证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强化实践能力,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学阶段的教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他们走向社会职业的最后阶段,需要在此阶段完成进入社会工作的最后准备,所以,学校方面需要帮助学生们在大学阶段从生理、心理、职业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帮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及能力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为走向未来职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一)课程地位和作用分析

专业导论课的性质与其他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都不一样,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某些知识点或锻炼学生某项专业技能或能力,而是需要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专业发展前景,了解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在学生正确认知专业的前提下,引导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所以,专业导论课程是从宏观的层面上设计课程内容,具有引导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就业面向分析

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可以知道,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80%以上就业面向是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是主要就业选择地。所以,在课程内容时候也会偏重对珠三角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考虑。

2.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况,对2018级工商管理专业12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否是填报志愿的第一专业的问题,回答“是”的占88%;“不是”占12%。关于报读工商管理专业是否个人主观意愿的问题,回答“是”的占92%;“不是”占8%。关于是否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学什么的问题,回答“非常了解”占0%;“比较了解”占40%;“不太了解”占58%;“不了解”占2%。关于对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的问题,回答“非常了解”的占0%;“比较了解”占51%;“不太了解”占47%;“不了解”占2%。关于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和高中的学习方法的区别方面了解情况的问题,回答“非常了解”占10%;“比较了解”占70%;“不太了解”占19%;“不了解”占1%。关于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是否有规划的问题,回答“有”占83%;“没有”占17%。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总结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忠诚度比较高,第一志愿报考,并且也是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但是,对专业是什么、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哪些等方面的认知度比较低,不清楚专业是什么,不清楚大学的学习要求是什么,更不清楚以后出来工作可以做什么,这也和高中阶段学生对一些科目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试,对大学、对专业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且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角度还没有达到能够对自身专业进行深刻探究的程度,也不是太清楚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有什么区别,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有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但是,深度交谈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规划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具体实施目标和计划的。

3.学生以往学习经历分析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虽然个别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但是不懂得分析实践过程中涉及哪些的知识体系及专业知识内容,总体而言,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等的理解都是很肤浅的,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4.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情况分析

通过对2017级工商管理专业162名学生在完成《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后实施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统计数据:①对课程围绕“专业是什么?专业有什么作用?专业学什么?我们如何学?”的教学模块设置,你认为?回答思路清晰占25%、思路比较清晰占50%、思路基本清晰占23%、思路不清晰占2%;②你觉得自己对哪项教学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多选)?;回答“专业是什么”占46%、“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发展趋势”占59%、“专业有什么作用”占35%、“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占20%、“我们如何学专业”占25%、“专业岗位认知”占60%;③课程以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授课,你觉得这种授课方式?回答很好的占64%、较好的占33%、一般占3%、不好占0%;④你比较喜欢哪种授课方式(多选)?回答课堂理论教学的占56%、讲座形式教学的占60%、线上自主学习的占19%、小组调研的占58%、蓝墨云班课辅助教学的占24%;⑤你认为课程总体学习要求如何?回答很高的占3%、学得有点费劲的占26%、适中,能接受的占68%、不难,很容易掌握的占4%;⑥你认为本课程的作业量如何?回答作业量太大的占1%、作业量还好,能接受的占84%、作业量不多的占12%、建议其他作业形式的占3%;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如何?回答很清楚自己的专业的占2%、比较清楚自己的专业的占88%、还是不太清楚自己学的专业的占10%、不了解的占0%;⑧你认为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回答很好的占19%、较好的占66%、一般的占15%、不好的占0%。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课程总体授课思路比较清晰,其中对专业是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印象最深,掌握最好;对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师团队授课形式等都较为满意;对课程能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工商管理专业表示比较满意。后续课程开设中应该适当加强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丰富度,增强学生的理解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理念与举措

教学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课程的建设。课程设计包括四个环节,即:确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模块、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制定考核方案。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设置的主线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是什么”、“专业做什么”、“专业学什么”以及“我们要如何学”几个方面进行。其具体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学科及专业发展情况;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设置;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对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后,自行调研并形成岗位调研报告;对人才培养体系了解后能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3)素养目标:培养对专业的信心;培养合作意识;锻炼沟通交际能力;培养自我规划意识;初步确立个人的职业态度、发展方向,明确个人的专业方向要求的基本素质,更好制定个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2.课程模块构建与教学内容选择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课时为30,其中理论课时14,实践课时16,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考虑理论课环节主要是解决“专业是什么”、“专业做什么”、“专业学什么”的问题。在实践课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我们要如何学”,最终得出以下的教学各环节内容设计。把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即学科及专业概况、专业岗位认知、专业培养模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应相关的教学模块设置考核形式。

3.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在教学分模块的基础上,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体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交替学习,课堂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并树立正确的观念。为了更好满足课程线上线下的授课需求,针对以上授课的知识点将结合线上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线下课堂讲授及开展调研活动等方式共同进行,更好符合“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活动课堂、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要求,突显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线上除了有课程自编讲义、课件、视频及参考资料外,需要进一步构建线上题库,供学生平常学习与测试使用,常见课程问题库如下:

4.课程考核方案

学习评价要贯彻落实“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精神, 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学习最终着力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及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使其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并能积极、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及个人思考能力。课程学习效果从课堂表现、学习成果、任务质量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坚持三个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一元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进行课程考核。

二、课程实施及其效果

(一)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情况

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专业是什么”和“专业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对本校专业开设情况的介绍及邀请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校交流、企业导师到校现身说教等方式,起到很好为学生解惑的作用,让学生较为客观、真实的感受到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发展情况,并增加专业的忠诚度。

(二)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体系

專业导论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什么”的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较为清晰了解大学四年不同年级开设课程的情况,了解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能尽早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及努力方向。学生又应该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更科学有效,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目标和方法。

(三)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规划未来

专业导论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做”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以及校内专业老师、校外企业导师及师兄师姐的教师团队组建方式,可以较全方位向学生正确传递专业的信息,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为走向未来职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自2014级开始课程的实施,对每次授课的学生均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授课前对专业的认知情况以及授课后对课程授课效果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程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一定的完善,通过几年授课效果的检验,我们认为,大一新生开设导论课程是必要和重要的,专业导论课具有人生教育、专业指导、职业咨询的多重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职业生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项目来源:项目来源:广东白云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学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09144401)

作者:招建贞 张燕 李红彦

上一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难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