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3-01-08

第一篇: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巩固支柱产业地位

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8月18日正式公布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重点关注产业规模、技术进步、建筑节能等领域,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

《规划》提出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还提出了五个“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

《规划》重点制定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具体包括产业规模、人才队伍、技术、建筑节能、市场监管、安全监管等。其中,产业规模目标为: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5%,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此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15%增长率虽相比“十一五”有所下降,但业内人士分析,因为201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已达95206亿元,以年均15%计算,到“十二五”末建筑业产值将达到接近20万亿,行业前景仍十分看好。此外,对外承包工程也将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按照20%的增速计算,“十二五”末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将达到2294亿美元。

此外,《规划》提出的技术进步和建筑节能目标也将利好建筑行业的发展。针对技术进步设定的目标包括: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等。建筑节能方面则要求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

为实现以上目标,《规划》提出要采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同时,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求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此外,要引导企业选择优势领域、重点区域,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加快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金、设计、建造、设备综合优势,带动设备、建材出口。鼓励我国建筑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投资收购等方式,在当地成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业务领域。

第二篇:“十二五”中国建筑业发展展望

在城市化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加大的总体发展趋势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十二五建筑业发展将基于以下的总体形势和现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接近50%,城市居民和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也均接近总数的50%,全国城市和城镇总数还在不断增加,这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GDP高速增长为大规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改革开放 30多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4倍,年均增长

6.5%.2008年国家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四万亿人民币,强力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地方巨量投资。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筑与住宅已经成为与石化、电子、汽车并列的居民主要消费需求领域,很多居民家庭住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配套到配套完善,房地产与建筑业也因此发展兴旺。目前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30多年来基本上保持40%到60%的水平,其中很大程度是政府投资。我国建筑业近三十年来,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发展到近日的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取得了巨大得发展成就。建筑业的产值和规模屡创产业新高,近年来每年的市场规模均达数万亿之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2010年美国ENR评选的全球225强建筑承包商,中国企业首次荣登榜首,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分列第一和第二。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大大增强。当前,国内各类型的大型高难度工程项目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工程企业还成功建造了一批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建设项目,诸如奥运工程、大型国际机场、跨海大桥、高速铁路、海底隧道等。可以自豪地讲,中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建筑业不断拓宽市场领域,国际市场发展强劲。对外工程承包与国内建筑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增长迅猛。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拓展的领域更广,承包的市场规模更大,承包工程的层次更高,承包的方式更加的国际化。中国建筑企业在境外承包十亿美元和百亿美元以上的大工程在不断增加;市场领域从东南亚和非洲逐步向南美、欧洲、美国渗透。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日渐凸显。建筑业规模这些年是递增的,每个五年计划也是递增的。截至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22.5万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7.6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2.2万亿,注册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有5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到 4000万。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3.8%提高到了2009年的6.6%,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性作用。

市场热点

十二五时期,对国内宏观经济和建筑业来讲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的时期,而从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是后危机时期,准确把握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行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这些大型的热点建设项目后,我国建筑市场将由点向面展开:各类级别的开发区(经济区)增加或扩大;城镇建设量加大;高铁路网建设密集;地铁市政建设持续升温。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建设大舞台。2009年以来,获批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区域规划频频出台,国家审批区域发展规划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国家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改革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中部崛起规划、横琴发展区、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潘阳湖生态经济区、图们江区域而开发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等,数量几乎是前4年的总和。从地区来看,沿海地区继续占优势,同时兼顾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板块,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重庆的两江新区,东、中、西三路同步协调发展同时带动一大批建设项目上马。众多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将会迎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电网以及城市市政等新一轮投资建设的热潮,每一地区的战略布局与投资都将为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商机。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未来五年,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机场、港口的建设将成为热点中的热点。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地区规划建设城际客运专线系统,有条件的大城市适度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国家将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积极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高速公路通道。郑州、武汉等将建设成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

住宅建设量大面广。政府将继续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对已批未建、已建未售的普通商品住房项目,要采取促开工、促上市措施,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和销售。要适当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间题。各地要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等方式增加廉租房及经济适用住房房源,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要加快建设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推进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从2009年开始,结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争取3年时间基本完成,特别应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使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总结住宅类建筑市场潜力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市化;第二个方面是城镇居民改善住房

条件的需求;第三个方面是投资需求。在我国目前投资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风险较低的房地产投资是不可避免的。

高铁建设市场空间巨大。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km,建设客运专线1.2万km以上。2008年,国务院根据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规划作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km以上,建设铁路客运专线1.6万km以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包括“四纵”、“四横”以及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地区的城际铁路。未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速度加快,区域化、城际间高速铁路全面启动,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居世界首位,正在建设之中的高铁有l万多公里。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km以上,其中新建铁路将达到1. 3万km.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周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到 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km 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km以上,如果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km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 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目前,我国铁路建设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铁路快速客运网络的建设提速预示着我国正快步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建设投资将是我国未来投资的重点。未来五年高速铁路的投资将达9000亿元以上,年均投资额将超过3000亿元,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将为建筑施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势头强劲。轨道交通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但建成后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活、优势明显,是世界大都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加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行列,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已有2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未来几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仍将处于大规模、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大建设时期。截至2009年底,共有25个城市获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审批生,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拥有1700km,共6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有近40个城市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010至2015年总投资将达1万亿元。

农村也将变成建设的主战场。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建筑市场新亮点。根据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国家将把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统筹城乡的力度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城乡统筹工作的重点和抓手。国家财政将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电、路、气、房)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将是城镇建设的重点。国家推行建材下乡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将是城镇化的重点。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壮大县城和中心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国家规划到2015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8%以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带来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需求,将为建筑业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为中小型房建和市政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要点

“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问题之一:建设的标准化和建筑品质的提升。过去因为经济实力的关系,我国的建设规模大但品质低。今后,建筑行业的规划水平、设计水平、材料水平都要有所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建筑中使用的水泥钢筋在强度和标号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积极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建筑品质。重点问题之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要严格约束政府行为;完善交易机制,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打破省市地域和公路、铁路、民航、港口、水利、房建不同子行业的市场分割垄断,都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重点问题之三:产业结构调整。其一: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结构。未来随着我们对建筑质量需求的提高,建筑功能要求的增多以及不同区域对建筑的不同要求,建筑业必须要适应区域性和多样性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其二,发展工程总承包,形成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大型建筑业企业向多产业、综合承包,建筑开发一体化、资本实业运营一体化的高端运营方向发展。改变建筑业大小企业都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发展的格局,要建设工程承包的立交桥,要形成一个有高有低、有总包有分包的立体的结构。其三:发展中小型建筑业企业。要改变高资质企业承包低素质企业干活,层层分包成本和利润层层扒皮的现状,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因为采用总分包增加成本,而是要降低成本,中小企业也应当与高技术相连接,同样有广阔的技术应用空间,同样可以承载高新技术。另外,要积极促进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间的整合和融合。重点问题之四: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重点问题之五:推动行业建造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建造工业化的问题提了很多年,未来通过世构技术、预制拼装在房地产、地铁、市政领域的推广积极推进建筑业工业化。重点问题之六:开拓国际市场。可以预计我国未来的建筑市场稳定繁荣,但是建筑业的增速并不乐观,绝对规模在增长,但还要保持当前的增速会有些困堆。所以建筑业要拓展新兴市场空间。重点问题之七:解决行业人才瓶颈问题。建筑业在人才方面面临大瓶颈:不仅是高端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紧缺,而且普通农民工也短缺。现在的建筑业人才全面告急。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从事建筑行业,当前建筑工人这种低收入、长时间大体力劳动、体制外没有福利的状态是难以

维持下去的。学习欧美,建筑工人的职业化应当是行业的趋势和潮流。

方式转变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和环境的建设状况、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家和企业发展实力等方面综合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从国家层面来讲,是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升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刨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落实到建筑业,主要任务可以具体化为:提升建筑产品品质,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建筑行业效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拓国际承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简括为“提品质,融科技,增效益,减排放,拓市场”。

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充足的市场空间、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建筑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企业只有坚持不懈地关注国内外建设形势,研究建设产品需求结构、地域结构,发现并主动迎合新的市场需求,抓住市机遇,刨新自己出业务内容和模式,才能拥有市场,任务充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拓展市场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总结企业市场拓展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前瞻性拓展。即认识和确定未来需求旺盛的市场尽早介入,进行项目跟踪、技术储备、市场准入资格获取,业绩积累、内部外部资源整合等,以尽早形成生产能力,获取市场份额。二是综合性拓展:在市场存在需求,企业有能力的情况下,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扩大承包范围或者延伸产业链,由单一业务向多项业务,由一个点向多个点,向一个面或者一个链,甚至点、面、链结合的拓展。三是跨地域拓展。扩大企业活动地域是拓展市场空间的有效手段。有条件的企业应当打破只在“家门口”活动的传统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地域建筑市场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发展规律,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经营优势。四是跨领域拓展。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现相关的市场需求和盈利机会,进行相关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发展设计——制造——装配的新型设计建造模式,参与金融、物流、信息、生物、文化等产业发展。四是创新性拓展。发现潜在市场需求,通过业务模式创新,形成新的服务产品。如发展融资建设类业务、勘察设计企、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承接多种形式的项目管理业务,或者代理业主进行相关的专业咨询和管理工作等。五是品牌拓展。各种类型、专业的大、中、小企业,依靠优秀的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建设和维护好企业品牌,依靠品牌经营和开拓市场。

与资本联姻,提升产业活动平台。传统建筑业一旦与资本结合,整个产业的活动平台就能能显著提升。设计建造与资本结合,就意味着由被动承包走向主动开发,由承包商向开发建设商甚至业主身份转变,就能够部分或者完全享有建筑物的自身升值和经营增值,可以有效改变建筑业附加值低,盈利水平低,市场地位低的状态。建筑业与资本结合,还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承揽到更大规模和更高盈利水平的工程。建筑业已经摆脱了政策限制,可以通过上市,与资本拥有方建立战咯合作关系、联营等方式解决与资本结合的问题。建筑业与资本结合,还利于进行技术研发和积累,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整体地提升建筑业经营的内涵和层次。另一个提升产业活动平台是延伸产业链、整合建设环节。继续克服传统计划体制在建设工程建造全过程的环节分割,克服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逐步尝试在适合的工程建设项目上,围绕最终产品,以成本、工期、品质为核心,组成更加综合的项目管理机构或专业咨询服务班子,采用设计、施工、采购、运营等环节一体化的建设组织方式,加强不同环节的协调和互动,实现不同环节的相互参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整体优化。

优化管理手段,保障质量,创立品牌。由于建筑产品流动、项目具体、组织弹性,提高管理水平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总体管理水平低。企业和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承包商与国际著名承包商存在较大差距的领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建筑企业发展经验表明,先进的企业和项目管理成果可以独立创造价值。针对我国建筑业在企业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和项目管理应当向着如下几个方向努力:一是标准化。总结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凝聚企业管理精华、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既具体适用又根据项目特点能够具体化的企业管理手册,成为区别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识。二是规范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信息传递,事务处理都有制度、规则,全体人员严格遵守规则,形成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人员的行为规范。三是精细化。在资金、成本、材料、设备、工期、人力调配等方面,对于信息流、物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落实管理职责,任务分配明确,完成任务到位,不留失控环节、领域、死角,是精细管理的主要内涵。四是信息化。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专业事务管理工作中,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不可能管理的事情变为可能,将复杂变简单,将低效变为高效,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实现管理水平的跃升。五是重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更加重视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先进文化凝聚人,激励人,用更高尚的经营目标进行企业定位,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未来朐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发展高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建筑业与先进的材料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结合,将现代先进技术成果在建筑产品中整合运用并创新,使建筑业承载更多的技术含量,改善技术落后的面貌,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大有潜力和前景的领域,也是未来建筑业竞争力之根本。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以依据本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独立或与外部机构联合建立专门的技术研究巩构或

试验室,成为能够代表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业技术水平的领头企业,成为专项技术研发基地;中小建筑企业也要重视专门技术、设备工具、管理手段的研发运用,成为依托专顼技术的经营载体,向着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的方向发展;各类企业都应当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工法的研究制定和应用,不断提高建设工程产品和建造过程的技术含量;在当前时期,企业应当高度关注相关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工业化建造、精致建造技术、节能和绿色建筑新材料技术、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等,积极采用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主动承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提高建造过程的工业化制造和装配水平。完善管理政策,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调整投资建设政策,通过建设标准审查和施工许可控制,把住建设项目立项准入和进入建设实施的关口,遏制资金不到位、造价过低的项目进入建筑市场,避免继续建设品质低、耐用性差、节能效果差、使用过程中追加投入高、缺乏美学和人文内涵的建筑产品。新的建设项目应当从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全面提高品质,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与转变经济发展相吻合。要进一步地从微观管理领域退出,减少政府对微观机制的干预,逐步克服计划体制、部门分割给企业发展造成的人为障碍,更加彻底地将企业推向市场。按照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能力划分的客观规律调整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克服按照部门职责划分准入类别的问题,减少市场准人障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工作,用先进、配套的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政策引导企业技术进步方向。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好产业规划,提高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管理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建筑工人的素质,提高全行业的诚信水平,形成先进的产业和企业文化。分配和运用好公共资源,做好基础技术的研发和组织、实施、推广应用工作,通过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提升建筑业的技术含量。

第三篇:住建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住建部力推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

住建部昨日发布的《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同时,至“十二五”期末,要努力实现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规划》指出,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政府监管有待加强。《规划》提出,至“十二五”期末,要努力实现的产业规模目标是: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另外,建筑节能目标是: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

为实现以上目标,《规划》提出要采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同时,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另外,还要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

第四篇:杭州市"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新建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建筑节能工作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 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工作开始启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断拓展,建筑能耗监测试点成果显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有序推进。全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各项工作

2006年以来,我市颁布实施了《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建"绿色建筑"工作的指导意见》、《杭州市建筑节能设计节能专篇技术要点》、《杭州市建筑节能施工方案》和《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导则(暂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规章和标准体系,有序引导全市建筑节能各项工作的开展。2006年12月,我市获全国"十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集体先进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建筑节能工程3500万平方米,完成省级以上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约35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水利博物馆、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大规模太阳能热系统工程等15个项目获国家级示范。

(二)逐步拓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

本着因地制宜和杭州特点,重点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应用的示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项目21个(装机容量20.55兆瓦)。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150万平方米。我市北秀蓝湾和中节能产业园区等29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获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约3亿。2009年建德市被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市"。

(三)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工作开始启动

2010年,我市开始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建筑的创建工作,组织编制了"杭州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导则",指导我市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四节一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创建工作。金都房产集团开发的杭州城市芯宇项目、中节能产业园内绿色科技馆项目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三星标识认证。西溪湿地的中国湿地博物馆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的 LEED 绿色建筑"金奖"认证。杭州科技馆、奥体博览中心等一批工程正按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以来,杭州市开展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试点和全市建筑能耗系统平台建设。完成了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等60余幢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结合杭州市庭院改造,实施了468个庭院,2614幢房屋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了浙江省建科院办公楼和黄龙饭店等30余幢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节能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从国际发展看,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

2、从国内发展看,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建筑行业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3、从杭州城市发展看,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改善居住条件的有效需求在不断增加,到2015年我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新增城镇人口住房供应需求量巨大,建筑用能占社会总能耗比例将逐年增长。随着杭州市被列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创建绿色低碳建筑对建设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节能特别是创建绿色(低碳)建筑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于2006年颁布实施,但随着建设低碳城市和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低碳)建筑的创建对建筑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建筑节能产品质量和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有待加强。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经济、适用、可靠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保温材料的耐久性、防火性能、施工与检测手段等配套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和绿色低碳建筑应用技术、中水回用以及高效节能建筑设备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建筑节能激励机制和投入机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市尚未完善有效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对建筑节能产品生产型企业和技术应用型企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激励政策,建筑节能工作还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推动,缺乏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形成推动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有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由于政策、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尚处于试点阶段或小范围使用阶段,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有待加大。现行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融资渠道单一,仅靠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政府资金引导的模式难以完成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同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不愿承担建筑节能改造资金,影响了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开展。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和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建筑节能为重点,以绿色(低碳)建筑为导向,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低碳)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宜居低碳城市。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以实施建筑节能为重点,以"四节一环保"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发展,实现节能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的具体目标:

1、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率100%。其中:绿色(低碳)公共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50%以上,绿色(低碳)居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绿色建材应用占建材用量的40%以上,建成3~5个绿色(低碳)科创基地、商务园区、产业园区;

2、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70兆瓦,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地(水)热泵技术建筑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

3、制定杭州市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规划。大力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结合省厅确定的既有建筑能耗定额,对高耗能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其中主城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

4、重视节能减排型新型墙体技术的开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

5、加强LED和高频电磁灯等绿色照明器具的推广应用。城市道路和景观照明(含广告灯具等)在现有基础上节电20%,建筑照明在现有基础上节电15%。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出台《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完善适宜杭州特点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各方主体行为,确定相关责任与义务,形成规范有序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1、颁布《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2、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管理办法》;

3、研究编制《杭州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划》;

4、研究制定《杭州市绿色(低碳)建筑管理办法》;

5、研究制定《杭州市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办法》;

(二)加强建筑节能科技支撑

加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推动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形成较完善的适合我市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建筑与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我市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与建筑节能基础标准相配套的技术应用规程的编制力度,提高建筑节能技术的标准化水平。

1、开展经济、适用、可靠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成套技术体系和多种形式的外遮阳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建筑节能设计节能专篇技术要点》;

2、开展绿色(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导则和要点;

3、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规程,重点加强对冰蓄冷空调、地(水)源热泵技术、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的建筑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

4、编制绿色建材目录,开展新型节能建材与绿色环保建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5、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成套技术研究,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

6、开展智能控制及能效测评技术研究,制定民用建筑能耗定额标准;

7、开展建筑垃圾、建筑废弃物以及可转化成建筑材料的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试点;

8、加强建筑节能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完成"杭州市建筑节能数据库"、"基于GIS建筑基本信息及能耗数据库"、"杭州市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三个建筑节能数据库的建设并运行实施。

(三)提升建筑节能监管水平

全面执行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实施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制度,强化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督管理。开展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审查,实施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加速住宅开发的精装修化,推广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模式。以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推动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造和低碳社区的创建,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建筑节能改造。

1、进一步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率达到100%;

2、对单体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项目总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和居住建筑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的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

3、对新建和实施节能综合改造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市级以上各类示范工程,实施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制度;

4、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省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40项,能源合同管理示范项目20项;

5、完成200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150栋建筑的能源审计,100栋建筑的能效公示。

(四)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结合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农村)示范,以杭州市申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为抓手,推动全市以光热、光电和地(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的全面发展。

1、实施以光热、光电和地(水)源热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

2、实施"阳光屋顶计划",每年争取申请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和金太阳示范项目9兆瓦,重点加强对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和市政设施利用的示范。到2015末,我市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0兆瓦;

3、加强扩大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的应用,重点推广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均衡供热、智能控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

4、实施"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重点推广太阳能路灯和LED路灯的应用示范,争取35~40条列入省级计划。

5、进一步扩大地(水)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

(五)积极创建绿色(低碳)建筑

根据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和创建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的跨越。

1、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重点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合理发展、基本稳定、有效控制,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的集约和节约占用土地的规划工作。要深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集约用地。

2、加强建筑节水,着重抓好设计环节执行节水标准和节水措施。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为尽可能利用再生水创造条件。绿化用水推广利用再生水。

3、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与绿色环保材料,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研究和开展建筑垃圾与部品的回收和利用。绿色建材应用占建材用量的40%以上。

4、加强保护环境,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理念,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居住社区试点和推广工作。逐步采用垃圾生化处理技术,逐步实现居住区生活垃圾按照"分类分拣"袋装化进行归集处理。创建100个绿色(低碳)社区。重点开展以外墙及屋顶节能改造、路灯更换节能灯、水系统改造、和绿化改造为主的绿色(低碳)示范社区建设;

5、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绿色(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争取15个项目获得国际LEED认证和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三星认证。打造大江东新城、中节能能源与环境产业园、临安绿色(低碳)科创基地等3~5个绿色(低碳)园区。

6、推广住宅全装修,争取到2015年,我市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率达到50%;

7、开展建筑屋顶绿化工作,屋顶绿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六)城乡统筹,全面推进

结合各市(县、区)的发展条件和区域特色,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四节一环保,围绕建筑节能的总体目标,突出各县、区的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我市以建筑节能为重点、以"四节一环保"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

1、杭州市区。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创建绿色(低碳)园区和绿色(低碳)社区。

2、萧山区。重点以建设"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完善钢结构住宅体系,实现钢结构产业转型升级。

3、余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积极培育光伏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

4、桐庐县。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5、淳安县。重点实施万户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计划,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6、建德市。重点以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县(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浅表水源热泵建筑应用技术。

7、富阳市。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与绿色环保材料,推进建材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8、临安市。重点以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科技城)为依托,积极创建绿色(低碳)科创基地,为我市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建筑提供技术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责任制

一是切实加强对绿色(低碳)建筑工作的组织领导,使之与政府开展和推进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职责和我市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建设等目标和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强对绿色(低碳)建筑目标任务情况的考核,并积极争取将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情况考核内容。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实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追究责任和行政问责,没有完成任务的在建设工作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绿色(低碳)建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并落实绿色(低碳)建筑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进对建设主管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以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监管能力。二是加强对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从业人员以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能力和自觉性。三是加强对施工现场工人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全市绿色(低碳)建筑实施能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管

一是进一步落实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切实保证建筑节能标准在设计阶段的有效执行。二是强化施工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落实,严格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监督。三是加强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建筑节能实施过程中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推动建筑节能在施工环节实施质量的提高。四是全面实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实现对新建建筑节能的闭合管理。五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制度,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项目的惩处力度。

(四)实施激励政策,创新新机制

一是实行鼓励发展节能建筑、绿色(低碳)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财税政策,扩大财政资金支持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力度。二是实行政府资金补助政策,推进高耗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三是实行鼓励、支持新型建材生产和应用的产业激励政策。四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咨询服务市场,克服绿色(低碳)建筑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化,为企业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五是建立绿色(低碳)建筑投资担保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意识

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利用展览会、公益广告、交流研讨、现场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低碳)建筑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政策措施,普及节能知识,树立节能意识,促进行为节能,提高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建筑意识。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出版绿色(低碳)建筑科技读物,建立绿色(低碳)建筑信息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建筑。

(六)加强交流合作,引进高新技术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通过考察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及时汲取国内外绿色(低碳)建筑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全面开展新的合作项目,跟踪世界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发展动向,努力提高我市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水平。

附录:名词解释

1、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是指以社区空间为载体的活动,其碳排放降到最低,形成一种低碳生活、工作理念,通过采取低碳方式,达到减少碳排放量。

3、绿色(低碳)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主要指太阳能热水(光热)系统,太阳能发电(光电)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的建筑应用。其中地源热泵包括土壤源热泵、淡水源(河水、湖水)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

5、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6、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是指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和能源等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墙体材料。

7、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

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是指民用建筑项目在审批、核准、规划报建前,应当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8、建筑能效标识

建筑能效标识是指将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

9、建筑能效测评

建筑能效测评是指对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计算,并给出其所处水平。

10、高能耗建筑

高能耗建筑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地方标准或政府规定的节能标准的建筑。

第五篇: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于10月18日正式公布。该规划旨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由建筑工程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构成,不仅是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成绩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

1.一批产业技术装备成为国家竞争力代表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以SINOMA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中国制造”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出口大型成套生产技术装备,并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商。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技术成果,开启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生产超薄玻璃、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先河,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玻纤开发了年产12万吨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其规模创造了玻纤行业世界纪录;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认可,出口许多国家。

2.一批创新成果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大跨度拱桥结构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内的数十座钢拱桥,取得显着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的“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显着提升浮法玻璃产品质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材科技 “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制造技术”使我国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中材科技自主开发的“兆瓦(MW)级风力发电机用复合材料叶片模具和制造技术”成果引领我国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发展,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开发出3 MW 、5 MW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满足了大型风电发展需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成果用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获2006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盾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铁和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高铁用高性能无砟道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成果,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以中材节能为代表的自主开发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材国际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新一代熟料烧成节能新技术、新型无球化粉磨节能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形成了引领水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浪潮。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率先开发的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引领了浮法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发展。中国玻纤率先开发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全氧燃烧技术引领了玻纤行业节能和氮氧化物减排的发展。

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建筑陶瓷砖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洁具的轻量化技术成果,正在引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着提升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与资源开拓取得较大进步

截止“十一五”末,建材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从项目组织申报、课题论证、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推介、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技术革新奖评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行业科技发展报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5.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主要产业的产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而言,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这种状况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与资源缺乏所致。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研发与创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顶层设计。缺乏行业宏观的科技创新指导目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与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未能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缺乏先进技术和新产品支撑。

(2)“拿来主义”思想主导,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达到3%以上水平的企业更少,未能发挥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许多企业虽重视“靠新出强”,但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指导思想还是“拿来主义”,不愿对自主创新加大投入,期望通过技术引进走“捷径”。由于发达国家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发展这条路越走越窄,产业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装备长期短缺,发展受制于人。

(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成果少。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项目无疾而终,或有花无果。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功拿到项目,把获得国家的经费多少当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多为模仿、复制或技术集成。因此,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在国外参展中被诉侵权时有发生。

(4)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结合相脱节。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转制院所,甚至企业内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选题并未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华而不实,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5)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学建材专业教育已长期缺失,行业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能开阔视野广纳人才和不会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奋发图强,专心专意地着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建材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准确把握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渗透融合,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材料产业的制造、管理和流通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更先进、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将为包括建筑材料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2.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产业经济向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为世界大趋势。国际上绿色壁垒,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渐行渐近。我国对能耗、排放等各种约束性政策、法规、标准的出台将严重制约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建材产业发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当前,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50%,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技术、质量提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实施发展转型已成为必须,但是,缺乏新技术就无法引领与支撑并有效实现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4.环保技术竞争发展的实践表明,以高温窑业为特征的建材产业不仅迫切需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同时也具有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将是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领域中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建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6.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保持较高速度,土地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规模和在极端环境中发展,例如超大体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盐碱地以及其它严酷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7.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

8.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产业分工为中国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培育、增强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建材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时期。

9.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发展有所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满足重大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三、发展思路和途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解决建材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突破绿色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链接延伸发展,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超越和引领,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现代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满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和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三)途径选择

“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和企业应在实现绿色制造,低碳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整体推进,利用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技术和高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战略性跨越。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项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加强原始创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性产业化技术。

培育和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

积极开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指导目录的引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坚持科学评价和奖励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升、应用、保护和管理。

四、科技创新方向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将以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和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发展。

(一)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材料制备过程节能与减排的基础理论、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协同以及服役行为与可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材料绿色制造、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二)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

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突破粉尘、SO

2、NOx和CO2减排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三)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

以非金属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等先进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四)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五)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

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

发展工业化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非金属矿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战略性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重要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矿物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满足交通、石化、电力、电子、农业、建筑节能、节水、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要。

(七)大宗废物无害化安全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水泥窑替代原燃料及协同处置废物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低品位原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危废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低成本、可循环、无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产品及其规模化制造技术,为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主要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1.水泥工业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打造技术领先、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其技术经济指标为:熟料产量5500-6000t/d生产线的熟料生产热耗小于650 kcal/kg·cl、熟料电耗小于52 kWh/t·cl,水泥电耗小于80 kWh/t (P.O42.5),水泥窑炉耐火耐热材料实现无铬化,水泥产品质量和各种排放物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水泥工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一批先进企业的吨水泥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量达到500kg,燃煤替代率达到30%以上,引领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3.开发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新品种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引领世界低碳水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硫铝酸盐系列水泥、高贝利特硅酸盐水泥、白水泥等特种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4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和纯氧燃烧技术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热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统和先进耐火材料体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和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绿色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绿色建筑。

六、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一)发挥规划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项目计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并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衔接,制定主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二)发挥科技评价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制度,对科技规划、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发布信息;对国内外相关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发布科技专题发展报告,促进科研开发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专项研发资金。骨干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协调行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业研发投入。

(四)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促进机制,鼓励创新链相关联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多层次、国际化、开放式、运转高效的建材科技创新体系。

(五)实施行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建立有建材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大学设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建材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和省市“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一大批中青年课题和项目负责人,并从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在技术上能独挡一面,有事业责任心的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六)完善行业科研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调服务作用

建立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组织体系,主动向国家各相关部门报告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和重大发展需求、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健全行业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行业、省市、企业各层级的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利益分享的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评奖制度,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每年召开一次行业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并发布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发挥技术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提升标准的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标准要求,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落后技术的淘汰。

(八)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合作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建材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研发、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换等。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科技、学术和标准化组织,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九)促进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设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材科技文献资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建材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十)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订,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激励政策。

1.给予建材行业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例如风电叶片、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2.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中,将水泥、玻璃、混凝土等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向低碳和环保功能产业转型和升级。

3.根据不同产业利废特点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修订财税优惠政策,从目前对所有产业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废水平要求,调整为符合各个产业技术发展实际的不同水平,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建材产业在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核查制度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觉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材工业由生产大国向实现建材工业强国迈出重要步伐的时期,而实现建材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是科技进步。建材行业的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必须目标一致,奋发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目标。

上一篇:剪纸艺术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