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4-04-14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共6篇)

篇1: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三)面临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八)加快“走出去”步伐.......................(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2)(3)(3)(3)(4)(5)(7)(7)(8)(9)(9)11)12)13)14)14)

(((((序 言

规划范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规定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本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背景。本规划是在我国“十一五”刚刚结束,“十二五”开局之际,针对建筑业制定的发展规划。

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标准定额司,共同组织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造价协会等单位,在建筑市场、质量安全、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造价管理等7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展成就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高速铁路、大体积混凝土筑坝、钢结构施工、特高压输电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二)主要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建筑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建筑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管理、标准化水平,使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规模同步发展。

——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适应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合理调整经营布局和业务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国有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工程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

3.技术进步目标。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型骨干工程设计企业基本建立协同设计、三维设计的设计集成系统,大型骨干勘察企业建立三维地层信息系统。

4.建筑节能目标。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5.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担保、保险制度逐步推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6.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质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

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2.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中小建筑企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融资、信息、政府采购优惠、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积极引导建筑周转材料、设备、机具等租赁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营造有利于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进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

(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1.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建立工程关键技术目录,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制定推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2.建立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开展战略联盟、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建筑业技术更新与创新。

3.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

4.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关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

5.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既有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室,成为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

(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1.严格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各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各项节能减排标准,确保节能减排标准落实到位。

2.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建立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工法、产品向工程建设标准、应用转化,降低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建立房屋建筑的绿色标识制度。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1.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带班、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查等安全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形成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设防、节能环保的工程建设标准。

2.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有关机构的质量责任,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政府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层级的监督检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

3.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以质量安全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实行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工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加快法规建设步伐。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责任,遏制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承包单位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推进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制度建设,落实执业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电子化招投标。加强合同管理,修订出台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服务等标准合同范本,出台施工承包合同监管指导意见。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等指标考核,修订出台建筑业企业、工程勘察资质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制度,修订工程监理规范,开展工程监理项目标准化试点。加强施工许可管理,修订《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注册人员诚信行为标准,健全诚信信息采集、报送、发布、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制度。

3.加大市场动态监管力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健全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不满足资质标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及时实施处罚,直至清出建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定期汇总通报各地监管情况,加强对地方检查执法情况的监督。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和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发挥其在控制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独立性及中坚作用。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

3.加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发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行建筑劳务人员实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1.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型建筑企业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中小国有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和完善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基本完成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建立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企业产权制度。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鼓励集体建筑企业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

(八)加快“走出去”步伐

1.完善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配套政策,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市场行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税收、信贷、保险、担保等扶持政策落实。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加强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进程,为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选择优势领域、重点区域,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加快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金、设计、建造、设备综合优势,带动设备、建材出口。鼓励我国建筑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投资收购等方式,在当地成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业务领域。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服务、沟通、自律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公约、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等措施,大力倡导企业的诚实守信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有关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培训、科技推广、经验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引导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增强凝聚力,提高社会公信力,使行业协会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团组织。

篇2: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8月18日正式公布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重点关注产业规模、技术进步、建筑节能等领域,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

《规划》提出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还提出了五个“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

《规划》重点制定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具体包括产业规模、人才队伍、技术、建筑节能、市场监管、安全监管等。其中,产业规模目标为: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5%,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此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15%增长率虽相比“十一五”有所下降,但业内人士分析,因为201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已达95206亿元,以年均15%计算,到“十二五”末建筑业产值将达到接近20万亿,行业前景仍十分看好。此外,对外承包工程也将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按照20%的增速计算,“十二五”末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将达到2294亿美元。

此外,《规划》提出的技术进步和建筑节能目标也将利好建筑行业的发展。针对技术进步设定的目标包括: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等。建筑节能方面则要求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

篇3: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由建筑工程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构成,不仅是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成绩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

1. 一批产业技术装备成为国家竞争力代表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以SINOMA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中国制造”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出口大型成套生产技术装备,并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商。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技术成果,开启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生产超薄玻璃、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先河,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玻纤开发了年产12万t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其规模创造了玻纤行业世界纪录;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认可,出口许多国家。

2. 一批创新成果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大跨度拱桥结构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内的数十座钢拱桥,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的“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显著提升浮法玻璃产品质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材科技“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制造技术”使我国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中材科技自主开发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用复合材料叶片模具和制造技术”成果引领我国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发展,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开发出3 MW、5 MW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满足了大型风电发展需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成果用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获2006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盾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铁和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高铁用高性能无砟道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成果,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的节能减排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以中材节能为代表自主开发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材国际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新一代熟料烧成节能新技术、新型无球化粉磨节能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形成了引领水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浪潮。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率先开发的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引领了浮法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发展。中国玻纤率先开发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全氧燃烧技术引领了玻纤行业节能和氮氧化物减排的发展。

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建筑陶瓷砖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洁具的轻量化技术成果正在引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与资源开拓取得较大进步

截止“十一五”末期,建材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从项目组织申报、课题论证、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推介、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技术革新奖评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行业科技发展报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主要产业的产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而言,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这种状况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与资源缺乏所致。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研发与创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顶层设计。缺乏行业宏观的科技创新指导目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与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未能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缺乏先进技术及新产品支撑。

(2)“拿来主义”思想主导,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达到3%以上水平的企业更少,未能发挥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许多企业虽重视“靠新出强”,但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指导思想还是“拿来主义”,不愿对自主创新加大投入,期望通过技术引进走“捷径”。由于发达国家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发展这条路越走越窄,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装备长期短缺,发展受制于人。

(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成果少。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项目无疾而终或有花无果。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功拿到项目,把获得国家的经费多少当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多为模仿、复制或技术集成。因此,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在国外参展中被诉侵权时有发生。

(4)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结合相脱节。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转制院所,甚至企业内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选题并未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华而不实,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5)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学建材专业教育已长期缺失,行业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能开阔视野广纳人才和不会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奋发图强,专心专意地着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建材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准确把握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

在加速渗透融合,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材料产业的制造、管理和流通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更先进、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将为包括建筑材料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2.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新型

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产业经济向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为世界大趋势。国际上绿色壁垒、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渐行渐近。我国对能耗、排放等各种约束性政策、法规、标准的出台将严重制约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建材产业发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 当前,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50%,

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技术与质量提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实施发展转型已成为必须,但是,缺乏新技术就无法引领与支撑并有效实现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4. 环保技术竞争发展的实践表明,以高温窑业为特征的

建材产业不仅迫切需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同时也具有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将是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些战略

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领域中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建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6.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

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保持较高速度,土地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规模和在极端环境中发展,例如超大体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盐碱地以及其它严酷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7.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

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

8.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产业分工为中国建材工业等传

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培育、增强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建材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时期。

9. 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资源、

环境等瓶颈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发展有所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满足重大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三、发展思路和途径选择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解决建材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突破绿色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链接延伸发展,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超越和引领,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 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现代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满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和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3. 途径选择

“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和企业应在实现绿色制造、低碳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整体推进,利用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技术和高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战略性跨越。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项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加强原始创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性产业化技术。

培育和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取得重大社会及经济效益。

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

积极开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指导目录的引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坚持科学评价和奖励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升、应用、保护和管理。

四、科技创新方向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将以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和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发展。

1. 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材料制备过程节能与减排的基础理论、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协同以及服役行为与可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材料绿色制造、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2. 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

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突破粉尘、SO2、NOx和CO2减排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3. 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

以非金属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等先进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4. 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5. 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

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6. 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

发展工业化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非金属矿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战略性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重要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矿物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满足交通、石化、电力、电子、农业、建筑节能、节水、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要。

7. 大宗废物无害化安全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水泥窑替代原燃料及协同处置废物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低品位原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危废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低成本、可循环、无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产品及其规模化制造技术,为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主要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1. 水泥工业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

泥工业技术的发展。打造技术领先、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其技术经济指标为:熟料产量5500~6000 t/d生产线的熟料生产热耗小于2721 kJ/(kg·cl)、熟料电耗小于52 kW·h/(t·cl),P·O42.5水泥电耗小于80kW·h/t,水泥窑炉耐火耐热材料实现无铬化,水泥产品质量和各种排放物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要求。

2.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

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水泥工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一批先进企业的吨水泥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量达到500 kg,燃煤替代率达到30%以上,引领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3. 开发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新品种并实现工业化

生产,引领世界低碳水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硫铝酸盐系列水泥、高贝利特硅酸盐水泥、白水泥等特种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4. 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和纯氧燃烧技术开发取得重要

进展,热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统和先进耐火材料体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和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 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绿色制造

和工程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绿色建筑。

6. 建筑卫生陶瓷设计和制造实现世界知名品牌的突破,

艺术时尚高端产品原创设计制造水平与比例显著提高,建筑陶瓷砖薄型化、卫生陶瓷洁具轻量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单位产品平均减少资源消耗10%以上。

7. 新型墙体材料实现从简单替代黏土砖向满足绿色节能

建筑要求的高性能保温墙体材料升级,形成一批节能墙体主导材料体系,重点突破承重、保温、防水和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工业化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满足住宅产业化和不同气候条件区域节能建筑的要求。

8. 建筑外围护结构用的高性能、经济适用的无机保温材

料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和建筑应用,为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9. 中国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全面提升,纯氧燃烧

和烟气脱硫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先进企业在产品质量、能耗、SO2、NOx和粉尘排放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高性能和特种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技术取得突破,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高端复合材料制品高强、高模量和高耐腐蚀性的要求。

1 0. 高性能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在交通工具、新

能源工程、土木结构工程、化学防腐工程、环保工程、电力输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发及应用取得重大发展,形成规模化新材料产业。

1 1. 形成一批规模化新兴产业,如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

的人工晶体、特种玻纤、特种陶瓷等产业,环保材料领域的袋收尘材料、烟气脱氮催化剂材料、城市污泥脱水除臭材料等产业,工业与建筑节能领域的高性能绝热保温材料等产业。

1 2. 水泥基材料、平板玻璃、非金属矿物材料等共性基础

材料产业结构实现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水泥、玻璃、陶瓷、砖瓦、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等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装备的大型化、配套化、智能化、国产化,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材料高端制造技术将得到全面提升,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粉尘、SO2、NOx排放达到或优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和先进企业的综合可比能耗和废物利用量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一大批水泥和墙体材料企业实现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建材工业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而且逐渐成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六、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1. 发挥规划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项目计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并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衔接,制定主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2. 发挥科技评价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制度,对科技规划、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发布信息;对国内外相关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发布科技专题发展报告,促进科研开发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3. 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专项研发资金。骨干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协调行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业的研发投入。

4. 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促进机制,鼓励创新链相关联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多层次、国际化、开放式、运转高效的建材科技创新体系。

5. 实施行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建立有建材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大学设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建材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和省市“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一大批中青年课题和项目负责人,并从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在技术上能独挡一面、有事业责任心的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6. 完善行业科研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调服务作用

建立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组织体系,主动向国家各相关部门报告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和重大发展需求、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健全行业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行业、省市、企业各层级的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利益分享的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评奖制度,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每年召开一次行业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并发布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7. 发挥技术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提升标准的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标准要求,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落后技术的淘汰。

8.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合作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建材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研发、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换等。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科技、学术和标准化组织,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9. 促进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设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材科技文献资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建材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1 0. 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订,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激励政策。

(1)给予建材行业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例如风电叶片、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2)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中,将水泥、玻璃、混凝土等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向低碳和环保功能产业转型升级。

(3)根据不同产业利废特点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修订财税优惠政策,从目前对所有产业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废水平要求,调整为符合各个产业技术发展实际的不同水平,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建材产业在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核查制度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觉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材工业由生产大国向实现建材工业强国迈出重要步伐的时期,而实现建材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是科技进步。建材行业的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必须目标一致,奋发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目标。

篇4:“十二五”规划发展方式必须转型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从外部冲击到内部需求都有所改变。前一个历史时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阶段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推进“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对今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现在看来,“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要落空。目前,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表面上还是有限的。但是,“十二五”期间,如果继续“十一五”未曾转变的增长方式,继续这种目标落空的态势,就会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判断未来10年的经济走势,有一个趋势性判断,即支撑过去3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面临着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外部市场的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应当终结。另一个是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在内部需求上突出地表现在从私人产品的短缺转变到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不能把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到外部因素上。“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变革;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十一五”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出发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主线,这个思路很好,但现在看,这些思路、规划和目标都尚未实现或者难以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我认为,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比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最近几年反而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要实质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那么,从2003年就已经提出的政府转型,为什么到今天依旧转不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政府转型和政府的自身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的形成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这就加深了政府转型的难度。“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有没有突破,或者说制定好的规划能不能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政府转型方面有所突破。

篇5: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于10月18日正式公布。该规划旨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由建筑工程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构成,不仅是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成绩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

1.一批产业技术装备成为国家竞争力代表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以SINOMA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中国制造”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出口大型成套生产技术装备,并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商。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技术成果,开启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生产超薄玻璃、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先河,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玻纤开发了年产12万吨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其规模创造了玻纤行业世界纪录;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认可,出口许多国家。

2.一批创新成果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大跨度拱桥结构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内的数十座钢拱桥,取得显着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的“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显着提升浮法玻璃产品质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材科技 “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制造技术”使我国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中材科技自主开发的“兆瓦(MW)级风力发电机用复合材料叶片模具和制造技术”成果引领我国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发展,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开发出3 MW、5 MW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满足了大型风电发展需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成果用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获2006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盾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铁和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高铁用高性能无砟道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成果,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以中材节能为代表的自主开发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材国际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新一代熟料烧成节能新技术、新型无球化粉磨节能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形成了引领水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浪潮。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率先开发的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引领了浮法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发展。中国玻纤率先开发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全氧燃烧技术引领了玻纤行业节能和氮氧化物减排的发展。

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建筑陶瓷砖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洁具的轻量化技术成果,正在引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着提升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与资源开拓取得较大进步

截止“十一五”末,建材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从项目组织申报、课题论证、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推介、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技术革新奖评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行业科技发展报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5.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主要产业的产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而言,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这种状况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与资源缺乏所致。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研发与创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顶层设计。缺乏行业宏观的科技创新指导目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与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未能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缺乏先进技术和新产品支撑。

(2)“拿来主义”思想主导,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达到3%以上水平的企业更少,未能发挥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许多企业虽重视“靠新出强”,但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指导思想还是“拿来主义”,不愿对自主创新加大投入,期望通过技术引进走“捷径”。由于发达国家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发展这条路越走越窄,产业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装备长期短缺,发展受制于人。

(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成果少。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项目无疾而终,或有花无果。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功拿到项目,把获得国家的经费多少当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多为模仿、复制或技术集成。因此,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在国外参展中被诉侵权时有发生。

(4)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结合相脱节。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转制院所,甚至企业内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选题并未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华而不实,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5)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学建材专业教育已长期缺失,行业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能开阔视野广纳人才和不会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奋发图强,专心专意地着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建材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准确把握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渗透融合,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材料产业的制造、管理和流通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更先进、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将为包括建筑材料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2.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产业经济向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为世界大趋势。国际上绿色壁垒,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渐行渐近。我国对能耗、排放等各种约束性政策、法规、标准的出台将严重制约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建材产业发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当前,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50%,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技术、质量提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实施发展转型已成为必须,但是,缺乏新技术就无法引领与支撑并有效实现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4.环保技术竞争发展的实践表明,以高温窑业为特征的建材产业不仅迫切需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同时也具有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将是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领域中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建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6.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保持较高速度,土地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规模和在极端环境中发展,例如超大体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盐碱地以及其它严酷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7.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

8.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产业分工为中国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培育、增强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建材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时期。

9.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发展有所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满足重大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三、发展思路和途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解决建材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突破绿色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链接延伸发展,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超越和引领,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现代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满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和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三)途径选择

“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和企业应在实现绿色制造,低碳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整体推进,利用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技术和高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战略性跨越。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项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加强原始创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性产业化技术。

培育和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

积极开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指导目录的引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坚持科学评价和奖励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升、应用、保护和管理。

四、科技创新方向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将以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和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发展。

(一)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材料制备过程节能与减排的基础理论、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协同以及服役行为与可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材料绿色制造、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二)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

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突破粉尘、SO2、NOx和CO2减排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三)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

以非金属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等先进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四)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五)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

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

发展工业化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非金属矿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战略性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重要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矿物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满足交通、石化、电力、电子、农业、建筑节能、节水、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要。

(七)大宗废物无害化安全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水泥窑替代原燃料及协同处置废物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低品位原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危废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低成本、可循环、无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产品及其规模化制造技术,为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主要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1.水泥工业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打造技术领先、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其技术经济指标为:熟料产量5500-6000t/d生产线的熟料生产热耗小于650 kcal/kg·cl、熟料电耗小于52 kWh/t·cl,水泥电耗小于80 kWh/t(P.O42.5),水泥窑炉耐火耐热材料实现无铬化,水泥产品质量和各种排放物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水泥工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一批先进企业的吨水泥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量达到500kg,燃煤替代率达到30%以上,引领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3.开发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新品种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引领世界低碳水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硫铝酸盐系列水泥、高贝利特硅酸盐水泥、白水泥等特种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4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和纯氧燃烧技术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热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统和先进耐火材料体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和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绿色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绿色建筑。

六、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一)发挥规划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项目计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并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衔接,制定主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二)发挥科技评价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制度,对科技规划、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发布信息;对国内外相关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发布科技专题发展报告,促进科研开发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专项研发资金。骨干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协调行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业研发投入。

(四)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促进机制,鼓励创新链相关联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多层次、国际化、开放式、运转高效的建材科技创新体系。

(五)实施行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建立有建材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大学设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建材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和省市“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一大批中青年课题和项目负责人,并从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在技术上能独挡一面,有事业责任心的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六)完善行业科研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调服务作用

建立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组织体系,主动向国家各相关部门报告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和重大发展需求、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健全行业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行业、省市、企业各层级的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利益分享的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评奖制度,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每年召开一次行业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并发布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发挥技术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提升标准的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标准要求,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落后技术的淘汰。

(八)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合作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建材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研发、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换等。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科技、学术和标准化组织,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九)促进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设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材科技文献资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建材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十)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订,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激励政策。

1.给予建材行业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例如风电叶片、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2.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中,将水泥、玻璃、混凝土等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向低碳和环保功能产业转型和升级。

3.根据不同产业利废特点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修订财税优惠政策,从目前对所有产业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废水平要求,调整为符合各个产业技术发展实际的不同水平,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建材产业在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核查制度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觉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篇6: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产品范围包括三大部分,即建筑材料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我省是建材大省,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工业体系较完整,区位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建材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二五”是我省建材工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时期。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基本情况

(一)发展特点

1、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2009年与2005年相比,规模以上建材企业达到3430户,增长了61.03%。完成销售收入3509.1亿元,增长1.28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074.1亿元,增长1.21倍;实现利润255.9亿元,增长1.48倍;实现利税404.3亿元,增长1.33倍。以上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创汇额由2005年的10.3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99亿美元,增长44.27%,居全国第三位。

2、主要产品产量适度增长。2009年与2005年相比,水泥完成1.4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比2005年的1.41亿吨略有增长;平板玻璃完成6092万重量箱,居全国第三位,增长27.95%;建筑陶瓷完成12.76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三位,下降11.33%;玻璃纤维纱完成46.8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增长71.92%;石膏板完成5.62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增长70.30%;花岗石板材完成6036.65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增长53.17%。推广散装水泥8391万吨,散装率达59.78%,分别列全国第一位和第六位。

3、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到2009年,我省建材工业已基本形成了以水泥及制品、平板玻璃及加工、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传统房建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建材机械加工等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成为我省六大传统产业之一。通过资源与市场的合理配置,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采选加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膏板等产业基地。水泥工业已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分散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水泥工业经过多年的淘汰落后和发展新技术,使产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得到全面提升,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了60%,比2005年的40%提高了20个百分点;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37.3万吨提高到43.5万吨,山水和中联两大企业集团产能已占全省总产能的42%,占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的63.81%。预拌混凝土产能约达2亿立方米。玻璃工业的浮法玻璃比重已达到95%以上,适用于建筑节能的新产品不断增加,深加工率不断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花色品种,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品档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建材以积极推广新型墙材为重点,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不断提高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无机非金属材料已形成了以泰山玻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在数量上跃居世界第五位,而且在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等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

5、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山水集团、泰山玻纤、金晶集团、德州晶华、威海蓝星、中联水泥、泰山石膏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行业的自主创新发挥着领率作用。至2007--2009年,山东建材名牌产品总数已达到79块。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普遍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建材工业的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依靠科技进步,把结构调整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挖掘建材工业在吸纳消耗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行业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消纳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建成投产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站11座,总装机总量100兆瓦,吨熟料发电35千瓦时以上,年节标煤23.5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2万吨。水泥单位综合能耗达到110千克标煤/吨,玻璃单位能耗达到18千克/重量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水泥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全省立窑水泥产能尚有3000多万吨。占水泥总量20%多。玻璃生产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较国外差距更大。建筑陶瓷行业个性化、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配套水平低,个别地区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落后工艺仍占一定比重,先进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缓慢,低端产品多,许多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全省仍有砖瓦厂3000多家,占地20万亩,每年生产实心粘土砖200多亿块标砖,毁田4万多亩。我省60%的石材产量为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所生产,石材加工企业70%是小型企业。

2、可持续发展问题仍是建材工业面对的最大挑战

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都严重制约建材工业的发展。目前建材及非金属矿山采选技术比较落后,大部分乡镇矿山仍处于人工开采、手工分选的落后状态,分选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乡镇和个体矿山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开采或乱采滥挖等现象,使资源受到破坏。烧建材工业又是高耗能工业,其产品大都经过高温烧成或熔制工艺过程,建材工业能耗仅次于电力工业,居全省第二位。如水泥,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110千克; 全省水泥工业年耗煤达1600多万吨,约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1%。环境污染较重。建材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泥生产中粉尘和废气的排放。目前我省水泥粉尘排放量占全省粉尘排放总量的80%。加上建材工业燃料构成以煤为主,每年CO2及SO2、NOX等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优化结构为主线,重点发展优质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和中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完善、延长建材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配套水平;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各种轻质、高强、低能耗的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大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扶植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建材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我省建材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二)主要目标

201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2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

2、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标。水泥熟料产能1亿吨,全部淘汰立窑水泥,水泥散装率70%;平板玻璃产能9000万重量箱,进一步提高优质浮法玻璃比重;建筑陶瓷产能12亿平方米,进一步提高高档建筑陶瓷比重,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

3、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进步对建材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延伸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建材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建材产品平均能耗降低15%;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力度,使用总量提高20%;水泥企业粉尘总量减少40%,建材企业生产达到环保要求。

三、“十二五”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水泥工业

1、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结构。“十二五”末,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亿吨。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五年内全部淘汰立窑水泥产能,相应增加日产4000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年产100吨以上的的水泥粉磨站,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新的特种水泥。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全省资源分布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水泥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禁止再建新的水泥生产线,同时要有计划地减少上述城市熟料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原则上不再布新点,要支持优势企业集中布点,规模化生产。要加快大型水泥出口基地及散装水泥出口配套设施建设,以适应水泥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3、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推动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重点支持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等集团的发展,使其水泥熟料产能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80%以上。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规模化程度,使企业平均规模达到100万吨左右。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向上、下游产业发展,延长水泥产业链。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治理污染。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研究开发可利用废渣的超细粉磨技术,由此达到节料、节能和环保的目的。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强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水泥粉尘和烟尘的达标排放,彻底改变水泥工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对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水泥企业进行重点治理,强制关闭一批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

(二)平板玻璃工业

进一步提高玻璃实物质量,发展深加工产品,加强硅砂等原料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重组联合

1、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通过技术优化与集成,全面提升浮法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使玻璃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超薄、超厚及大规格产品,开发多品种着色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研究深加工玻璃应用技术,开发新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以适应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需要。

2、抓好硅质原料开发,实现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发挥我省硅砂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硅砂原料基地,实现玻璃硅质原料的标准化供应。同时,对纯碱、芒硝、白云石、长石等原料的生产和供应亦要进行定点和规范,以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可靠。

3、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间,我省玻璃工业原则上不再布新点,重点支持金晶、蓝星、晶华等大型优势企业集团发展。推动淄博、青岛、威海、德州等地玻璃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玻璃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滕州市现代玻璃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加快基地化建设。

1、实施总量控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限制中低档产品发展,淘汰低档、低规模建筑陶瓷生产线和卫生陶瓷生产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新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改善燃料结构,节约能源,鼓励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洁净燃料,淘汰以煤和重油为燃料的工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用工业尾矿和黄河淤泥、淤砂等作原料生产建陶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

2、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综合配套能力。建筑陶瓷重点发展大规格、多花色、多品种以及防潮、抗冻、抗菌和高强度产品;卫生陶瓷要向优质、节水、配套以及健康型、舒适型、豪华型发展。要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增加高档产品比重,注重开发多功能配套产品,延长、完善产业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3、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按照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化的要求,搞好淄博、临沂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和潍坊卫生陶瓷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加快建设陶瓷原料基地和色釉料生产基地,发展原料专业化工厂,改变目前落后的坯料配制和色釉料制备工艺。鼓励建设与卫生陶瓷配套的五金件、塑料件生产基地以及卫生间整体配套基地。搞好产、学、研联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

以建筑市场为导向,以改善建筑功能和推进住宅现代化为目的,围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的发展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发展系列化、配套化、标准化的新型建材产品,重点抓好墙体材料革新,尽快使新型建材产品在全省建筑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1、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降低实心粘土砖的比重。重点发展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砖要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高掺加量、高孔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和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要重点发展承重砌块、双排孔或多排孔的外墙保温砌块及装饰砌块等;轻质板材要重点发展与住宅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相匹配的机械化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充分发挥我省石膏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结构,淘汰落后。进一步扩大石膏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生产规模,淘汰年产2000万平方米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限制年产3000万平方米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建设;鼓励开发玻璃纤维增强石膏、玻纤面石膏板、有机纤维面石膏板等石膏基复合材料及其系列制品,扩大石膏在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利废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做原料生产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发展生态建材产品,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抓好利用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砂生产墙体材料的示范基地建设,尽快实现集约化生产。

2、加强主导产品开发应用,加快化学建材产业化发展。化学建材要以发展塑料管道、塑料门窗、土工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和建筑涂料为重点,带动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发展。新型防水材料要重点发展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三元乙丙、聚氯乙烯等新型高分子防水卷材,积极发展聚氨酯和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努力开发硅酮、聚氨酯密封膏等建筑密封材料,淘汰低性能的纸胎沥青油毡。建筑涂料要重点发展环保型乳胶漆和高性能水乳型外墙涂料,逐步淘汰聚乙烯醇类及其改性涂料和各类溶剂型内墙涂料,进一步提高玻璃空心砖、建筑涂料在内外墙装饰中的应用比重。新型装饰装修材料要重点发展高装饰性、耐久性、抗玷污性、低毒、无毒环保型材料,重点开发防火、阻燃、节能、节水等新型化学建材产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节能减排工艺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同步发展配套产品,进一步提高新型化学建材的配套应用技术水平和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内外墙装饰材料、现代门窗以及新型管材管件等建材产品,加快新型建材的 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五)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大力促进玻璃纤维工业的战略性可持续发展,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复合材料工业的集约化发展,促进特种纤维、高性能陶瓷、人工晶体等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1、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无碱池窑拉丝先进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无碱玻纤生产能力。把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作为我省的战略性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植,在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加快扩张,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优势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如,风电叶片玻纤材料,覆铜板玻纤电子布,扩大玻璃纤维应用领域。淘汰坩埚拉丝等落后工艺,加快发展与池窑拉丝配套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

2、复合材料工业要向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片状模塑料模压(SMC)工艺、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和纤维缠绕技术及拉挤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FRTP)制品及配套原材料和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环境。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泰山复合材料产业园、德州玻璃钢产业基地,把高起点、集约化、规模经济化做为发展目标,推动复合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如以高强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以及混杂纤维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以满足航空航天及国防等领域的需求。

3、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抓好结构陶瓷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功能陶瓷材料,采用先进的粉体合成和加工技术,专业化生产各种高纯超细粉料,如氧化铝、氮化硅、钛酸钡和氧化锆及常温远红外材料等,以满足特种陶瓷生产需要。推动人工晶体的产业化发展,建立人工晶体工程化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开发体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工业

加强对非金属矿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新型矿物材料及精细技术功能材料,加强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发新一代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非金属矿产品提纯、超细改性技术及设备,非金属矿产品改性、复合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

1、加强石材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重点建设名优石材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深加工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异型材、超薄型石材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使石材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等石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北方石材基地,发挥山东石材的整体优势。

2、抓好滑石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如超细滑石粉、改性滑石粉、无菌滑石粉以及造纸、塑料、医药、化妆品用的各种功能滑石粉及母料。加强矿山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措施(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强调查研究,从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及时提出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国有资产出售和国有股份转让,使国有资本逐步从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建材领域退出,投入到成长性更好的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领域。改善资本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非国有化改造。推进建材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发展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改造传统建材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向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倾斜,逐步取消立窑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政策。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

加快行业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化步伐。通过建立和完善建材行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尽快将建材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组建专家库,对建材工业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等提供决策咨询;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研究会等中介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充分发挥它们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建材行业的社会化管理。

(二)用信息技术带动建材工业的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建立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系统,率先在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监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用2年时间,统计口径内的所有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独立网站、企业网页及内部网络管理系统。

(三)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材料领域863计划和新材料领域重大专项的竞争。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立足优势产业,依托重点企业,追踪世界前沿技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把引进关键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施人才工程,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建材科研人员的知识更新。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行业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节约活动,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建材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可行的节能措施和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中原燃材料及其他材料的消耗。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发展绿色建材。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消减废弃物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能源和资源投入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低,不污染环境并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无证开采和乱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限制不具备合理开采规模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低水平开采,鼓励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环保生态建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用工业废渣、废料做原料生产建材产品,加快对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砂的规模化利用,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经济的利废建材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污染防治,搞好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措施,控制水泥粉尘和烟尘排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研制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环保设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全程控制污染战略取代末端控制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新建和扩建生产线要全部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尚未达标的企业必须进行以环保达标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限期实现环保达标;对污染严重且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达标的企业要进行淘汰。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步伐。推动企业产权在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之间依法合理流动,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公司法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规范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按照扶优扶强、优化资产结构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批主业突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带动行业的发展。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以新材料为主导产品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尽快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规范中小型建材企业民营化工作,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建材行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数量和影响力。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从国内外广泛吸纳可用之才,创造育才、引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创建国内一流的新型材料研发中心与孵化基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上一篇:轧钢厂工艺规程下一篇:一个传奇常新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