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有关问题的探讨

2022-09-24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观已经发生了改变,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现代化观念: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等信息素养能力是新时代学生所应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 并不是把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承, 更重要的是创新, 是知识的升华, 是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使教育不断进步。因此, 对于教育知识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1 教育知识的界定与分类

所谓教育知识, 是人们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中, 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获得的对教育事物性质及运动原理的认识。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 可加快我们的实践, 以信息化为分类维度, 对教育知识做了具体分类:

数字化知识和非数字化知识, 非数字化知识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传播范围小, 共享程度低, 为有效进行管理应用, 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手段, 使之转化为数字化知识, 才有利于搜索和利用, 便于学生获取, 为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信息基础。

从知识管理角度, 又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和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隐性知识:指无法用社会逻辑工具语义明确表达、分类的知识, 包括人们由经验产生的直觉、技能等;

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指记录在某种载体上的可编码知识。显性知识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 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 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 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

2 教育知识的特性

知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具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独特性、不可逆性、增值性等属性, 教育知识还具有以下特性:

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充分的预定性:教育过程中传授的知识内容不但要预先设计好, 同时还要有明确的对象, 可以说是量身定制, 而且变化性很大。

高度的信息含量和严密的逻辑性: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知识要被传授, 被教育者所接收的知识只是大量信息中的一少部分;同时, 为便于理解, 需要前后贯通, 层次分明, 严密组织。

高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知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是学生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另一部分,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接受的人文知识, 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建立, 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丰富性:根据教育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 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人文教育知识、制度知识等。

总之, 教育知识除了包含知识的一般特征之外, 还具有教育领域具体类别知识的特征。

3 教育知识的转化及转化要素

教育知识的转化。“知识转化是某一组织被另一组织的经验所影响的过程, 这一过程表现为接受方在知识和行为方面所发生的变化”。1 9 9 5年, 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 (Ikujiro Nonaka and Hirotaka Takeuchi) 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知识的互动归纳为四种模式--S E C I模型: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师传生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 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外化 (Externalization)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把教育者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形式, 目前一些智能技术为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提供了手段, 现在被人们普遍所接受的B B S、B L O G等就是实现知识外化的具体工具。

组合化 (Combination)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教育者把教育理论和教学资料进行发布, 以显性知识的方式存在, 并把它转化为数字性知识,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通过网络、图书等形式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学习, 并把学到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进行组合, 实现了信息的综合利用, 有利于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内化 (Internalization) :从显性知识到隐形知识的转化。教育者把经过知识组合化产生的新知识进行传播, 新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 会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内化。合作、授课和实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教育知识转化的要素。教育知识转化是五个要素共同决定的过程:教育知识提供者、教育知识接受者、教育知识本身、关系以及环境。

教育知识的提供者。教育研究者及教师是教育知识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了解教育知识的性质、功能、特点、适用对象和范围, 因此对转化最有发言权。为利于教育知识的转化, 需要教育知识提供者积极主动地传播和介绍自己的创新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教育知识的主要接受者, 教育知识的转化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来体现。教师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意愿、知识背景和能力直接制约着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意愿, 渴望接受新知识的意识。

教育知识。教育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其中显性知识在转化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 既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 也可以被内化为隐性知识;教育知识中的隐性知识难以转化, 一般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如交流、观察等方式实现知识转化的社会化, 利用一些工具可实现知识的外化。但无论是哪种都应该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 以利于学生的搜集和查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教育知识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关系。知识转化包括知识的转移和转化两个基本的过程。教育知识接受者在获取某种教育知识之前对该项知识的了解不一定全面, 因而对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要求以及获取知识后的反馈是相当模糊的, 教育知识提供者的知识、经验、感受、态度、情绪等都会影响接受者对知识的理解、选择和整理, 提供者和接受者双方的知识、经验、感受, 将影响教育知识转化的效率和效果。

教育知识的转化环境。教育知识的转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完成的, 这种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学校是教育知识作用的主要对象和范围, 也是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形成联系的必要保证, 不仅要创造各种条件促成教职员工的相互学习, 促进教师隐性教育知识的相互转化, 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站在信息社会的角度, 培养教师主动获取更多外界最新的教育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总之, 教育知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被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因而需要教育者对教育知识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将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要:教育知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发生了一些变化, 需要教育者从新的角度对教育知识进行认识和把握, 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育水平。本文从教育知识的界定、分类、特性、转化及转化要素几个方面对教育知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知识,教育知识转化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3:34.

[2] 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7:39~40.

[3] 维娜.艾莉.刘民惠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 9:28.

上一篇: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下一篇:莱钢银前烧结脱硫自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