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科技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使科技类新闻成为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的重要渠道。充分研究挖掘科技类新闻的语言特点,分析其翻译标准,以最为恰当的方法指导科技类新闻的翻译,使科技类新闻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国际科技交流。

第一篇:科技类论文范文

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农业科技类图书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交流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帮助农民增产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当前农业类科技图书普遍存在文字性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图表错误、数据错误、科技名词错用等错误,其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升农业科技类图书质量必须抓好校对质量的管理。结合目前影响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及相关研究,提出从管理上高度重视、优化流程管理、整理复盘和落实责任校对制等策略,以期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类图书的校对质量。

关键词: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整理;责任校对制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Proofreading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oks

Chen Jian-ping

( 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 Nanning , Guangxi 530023 . China )

我國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便成为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的总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1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版高质量的反映时代特色的农业科技类图书是地方科技出版社的重点工作之一,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关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凝聚科研成果,顺势而为、推陈出新,打造一批适合农民读者阅读的好读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类图书旨在向广大农民传授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科技知识,满足农民获取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实现丰产增收。图书质量是图书出版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出版者,应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好服务,狠抓质量这一出版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和永恒主题,保证出版的图书符合规范,以满足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需求,踏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机械化的进步,图书出版的速度大幅提升,但其整体质量却并不理想,张冠李戴、内容形式不符、错漏百出的图书不仅大大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严重影响人类精神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农业科技类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有普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及技术员,注重学科性、专业性,且图表、数据、符号非常多,稍微不仔细,就容易出错,造成误解,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我国每年出版图书种类繁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读者,在内容、版式、特色上不断推陈出新白不必说,杜绝差错提高质量也是最基本的保证之一。目前一些农业科技类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文字性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图表错误、数据错误、科技名词错用等。一些校对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培训,导致对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不敏感。校对工作是从编辑工作中分离出来的,作为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同样对图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把握农业科技类图书的特点,夯实校对基础,有所针对性和方法性,在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中便可得心应手,减少差错,发挥保证图书质量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1 从管理上高度重视

1.1 加强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环节

鲁迅曾经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1]校对是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出版社应高度重视校对环节,既抓源头,与时俱进,深入农村生产生活一线策划农民需要的选题,保证原稿的优质性和实用性,又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制和责任校对制,同时抓排版印刷环节。农业科技类图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科学术语较多,需要注意的出版加工规范问题也较多。编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出版社需配备一支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的专业校对队伍,如聘用农学类、理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建立有较高理论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队伍作为校对科的后备军,充实校对科队伍。此外,出版社还应积极为校对员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校对员的业务水平。

1.2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体制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图书校对管理体制。出版社应当健全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管理制度,实现权责一致,严标准高要求进行图书校对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是加强校对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校对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奖罚制度的建设,只有奖罚分明,使校对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才能更有效地调动校对员的积极性,促使校对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图书质量。奖罚制度应该包括考核工作量、纠错量、出错率等各项内容。出版社可借鉴其他出版社的合理措施,形成图书质量监管体系,落实监管,有奖励有惩罚,双管齐下,促进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质量的提升。

2 加强校对员培训

农业科技类图书涉猎范围广,讲究严谨性和逻辑性,行文多图表、符号、字母等。校对员的素质技能非常重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语言文字功底是农业科技类图书校对员的基本素养。校对员除了通过广泛阅读来丰富知识和开阔视野,还可以在队伍内相互学习,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并与他人积极分享自己的技巧,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校对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尽量减少校对失误的出现。

2.1 杜绝想当然

校对改必有据,切忌想当然。如某本书稿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林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统计数据,如林地面积、增长数量等,二校红样全书没有使用千分格,说明数据格式统一,三校时的重点则是数据核实、前后关照、多次计算,而不是一拿到校样就想当然地在所有的数据中添加千分空的符号,既做无用功,又浪费宝贵时间。国家、地方明令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校对时要做的就是找到原文件,无论格式还是文字标点都一一核对。又如,某本书稿的后半部分附上了很多2017年颁布的法律法规文件,三校时竟然还有校对员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去改动,如把文件中所有的“自治区”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做很多无谓的修改,犯了“想当然”的低级错误。

2.2 易混淆词多做笔记

農业科技类图书会出现很多常用而易混淆的词,而细心的校对员要做的就是勤做笔记、牢记忆,这样在工作中就会游刃有余。如对植物性状的描述经常用到“突起”“茸毛”等词。在三校时发现这些词多处不统一,有“突起”“凸起”和“茸毛”“绒毛”的混用。初查字典时,似乎“突起”“凸起”两词都可用,都有“突出周围”的意思,后细致查看,“突起”还有一个含义:“名词,生物体上长的像瘤子的东西。简称突。”也就是说,用来描述动植物身上的瘤子时,应用“突起”而非“凸起”。“茸毛”和“绒毛”更加容易混淆,经查字典,“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绒毛”指“人或动物身体表面和某些器官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以及织物上的短毛”。也就是说,用在描述植物表面的细毛时应该用“茸毛”,而指细胞内壁的毛时应是“绒毛”。此时,应停一停,细细区分这两对词语的区别和针对性用法,下次再校对相应稿件时就不会再犯糊涂而乱用。当然,翻阅已出版的同类图书,参考借鉴它们的用词,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3 规范使用名词术语

规范的名词术语是经同一领域内的专家约定而成的名词,它承载着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传播和交流科学知识是出版物的主要功能,因而名词术语的规范使用,即正确、恰当使用,直接影响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如果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不规范、不准确,不仅会对读者掌握知识和信息产生误导,而且可能会给科学研究和科技交流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和损失。另外,规范使用名词术语属于图书质量检查范围,历来是编校质量检查的重要内容,主要依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计算差错,名词术语不符合规范的,每处计1个差错,同一差错全书最多计3处。例如,有一本书稿多次出现“双糖甙”“三糖甙”,实为“双糖苷”“三糖苷”。“苷”(gan)与“甙”(dai)意思相同,但“甙”字已废弃,目前正规的化学词典、生物化学词典以及新版医学词典上都已见不到“甙”字[2],而很多作者在写作时仍使用。此外,还有将“坐果率”写成“座果率”,将“秸秆”写成“秸杆”,将“磷酸钙”写成“普钙”等错误。校对员要与时俱进,了解相关概念和词语的更迭,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名词术语的规范写法,勤做笔记,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和积累,在书稿校对中正确使用。

3 狠抓落实责任校对制

3.1 落实责任校对制,强化质量把关职责

新闻出版署于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个制度即是校对的基本制度。责任校对是负责对全部稿件的校对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和最后整理的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的人员必须具备出版中级以上职称并履行相应的职责。①针对送来校对的图书初稿,首先应检查其体例、图表、参考文献和公式字母是否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包括正斜体、大小写、上下标、图序和注码序号等。对以上细节问题,并未按相关要求进行批注的稿件,则可不进行整理工作。②参与稿件的三校。负责稿件最后校次的校对,做最终的把关人。③检查校对质量。责任校对要监督检查校对员各校次的修改是否正确、规范,及时总结所发现的问题并记录在校对卡里,以方便反映给责任编辑,与责任编辑进行沟通和处理。④保证体例的规范统一。责任校对与责任编辑确认稿件已做完格式体例的加工并不需要大改时,才能对稿件进行整理,确保格式体例的规范统一。⑤监督排版质量。对排版质量也要做好监督,将排版质量不合格的稿件反馈到责任编辑那里,并着重提醒。⑥对每个品种的图书进行责任校对小结。责任校对在进行监督检查时要把稿件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记录下来,并给出合理的修改意见,最后签名保存档案。发现不符合质量的稿件需再进行一次审核,如果不通过就将责校小结发给部门主任,并将小结抄送到责任编辑手里。

3.2 重视农业科技类图书的校对整理工作

农业科技类图书是一线研究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其稿件整理工作有它独特的地方。这个校对整理工作并不容易,要提前做好打算和精细化的安排。图书的校对工作一般会采取分校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说把整体分开,让多人校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书稿校对质量,多人校对时一定要落实书稿图表序号、公式符号、字体字号等方面的统一。对于整个校样做好全面的整理,才能做好体例格式的统一,一并解决在编辑环节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农业科技类图书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十项内容[3]。

①首先从格式人手,将原稿收集后检查除正文以外目录、页眉、页码等是否正确。②检查完成之后,将页码按顺序进行编排,注重内容是否存在衔接不当或错页的现象,尤其注意检查暗码。③核对标题与内容是否匹配,页眉页脚是否符合相关安排。④核对首页的目录是否与文章当中的标题顺序相匹配,标题的级别是否按顺序和格式进行排版。⑤核对正文当中的表格和图表与正文内容、标题是否匹配,表格的字号格式是否符合规范。⑥检查相关标题的序号是否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使用。⑦检查批注与正文是否统一。⑧检查参考文献的格式序号以及相关索引是否正确,能否进行有效链接。⑨检查行首行末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首行缩进和两端对齐,是否有空行的现象。⑩检查需要校改的地方是否校改后正确。

3.3 合理安排书稿的校对周期

依照书稿的难易程度,酌情安排校对周期。书稿的校对时间,通常为每十万字花费五个工作日。每个校次完成后,需要及时将校样返回,各组组长在拿到校对好的书稿后,做好登记并按时交稿。如果在校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特殊问题,包括原稿、原图等出现丢失或缺页漏页,要及时与责任编辑进行反馈和说明,争取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4 结语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提倡乡村振兴。作为出版行业从业者,校对员始终要有一种职业自觉,保障图书质量就是抓住了出版社生存发展的根基。校对员应充分发挥图书质量把关人的作用,努力学习相关规范,针对农业科技类图书的特点,勤做笔记,多总结经验,为读者呈现赏心悦目的精品图书,为农民丰产增收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精神动力,在服务乡村振兴大局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向峰.浅议如何做一名合格校对[EB/OL].(2016-08-23)[ 2021-1 1-10].https://www. 163.com/news/article/BV55S4QK00014Q4P.html.

[2]朱忠勇.医学检验论文中常见的名词与术语错误[J].临床检验杂志,2005(5):324-327.

[3]蒋萍.科技类图书校对质量提升刍论[J].中国出版,2019( 13):14-15.

收稿日期:2021-11-10 修回日期:2021-11-22

作者简介:陈剑平,女,1985年生,编辑,主要从事图书校对及编辑工作。

作者:陈剑平

第二篇:科技类新闻翻译的准则探讨

【摘要】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使科技类新闻成为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的重要渠道。充分研究挖掘科技类新闻的语言特点,分析其翻译标准,以最为恰当的方法指导科技类新闻的翻译,使科技类新闻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国际科技交流。

【关键词】科技类新闻;新闻特点;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时代的变革节奏更为紧密,万众创新更是让大量联合性新科技井喷式出现。科技新闻在全球范围内就承载着传播新思潮,普及新技术的重要使命,所以科技新闻的翻译就肩负着沟通国内外技术前沿,促进国际技术普及,引进先进科技,传播中国影响力的重大使命。

一、科技类新闻的特点

科技类新闻作为新闻种类的一种,具有一般新闻的所有特点,如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等。但作为一种专门的新闻种类,科技类新闻还有区别于其他时政新闻的专有特点。

1、科学性

科技类新闻往往是介绍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是某一领域里面的新突破、新发现,又或对某一现象进行说明。科技新闻的内容就决定了新闻的语言较其他新闻更具有新颖性和科学性,里面有众多的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如涉及医药类的新闻中有医疗器械类的词汇如dilator扩张器,electroencephalogram脑电图等;一些矿物加工类的词汇hydrocyclone水利旋流器,depressant抑制剂等。这类词汇大量出现在相关方面的科技新闻中,让读者能了解某个领域的发展前沿,在阅读中增长对该领域的认知,获得更多专业的知识。也正是这种专业词汇的使用,让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的新闻种类,使其领域拥有更专业的新闻视角,内容更具科学性。

2、普及性

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而科技新闻更是为了传播新事物、新技术而形成的新闻种类。科技新闻的读者群体广泛,受众对专业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科技新闻除了保持其原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更应该以浅显的语言让更多的读者大众去理解其所想传达的信息。科技新闻区别于学术论文和专业文摘,其语言简单,专业性不强,浅显易懂,里面大众群体不了解的术语大多会有详细的解释。这样才能保证读者能够了解新闻所描述的内容,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从而显示出科技类新闻普及性的特点。另外,科技新闻的内容也常常贴近于生活,新闻语句不会需要过多的思考才能理解,使读者始终处于一种接收信息的状态,更易于读者接受。

二、科技类新闻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多被译者看作翻译的黄金标准,但针对于科技类新闻的翻译来讲,它不同于文学翻译,在翻译科技新闻时,要力求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客观,使读者能易于理解,方便阅读。所以在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时,要考虑到两种源语的使用群体的新闻习惯,使新闻符合本土新闻的相关要求和风格。

1、表达精确原则

科技类新闻多阐述科学事实,所以其翻译也应保有其自身的严谨性。在语言表达时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原文含义,所以科技类新闻的翻译首先应该遵从的原则就是准确通顺的原则,也就是在处理翻译结构和内容问题的时候要忠于原文忠于事实和科学道理,不能臆断。科技类新闻的专业词汇和新型技术手段给读者了新的视野,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新闻本身所传达的效果和所想达到的目的,如flotation一词,原意是漂浮或是发行股票,但在矿业机械类新闻和文章中是浮选的意思,是一种“根据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从矿石中分离有用矿物的技术方法”。在科技翻译的时候,要考虑语境,灵活处理相关翻译,表达准确,合乎事实和逻辑。

2、信息传达原则

新闻是以传达为目的的,而科技类新闻更是以普及新技术而形成的新闻种类。所以科技类新闻的语言应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在翻译时也应把握这两条原则,使目的语的结构简单,易于理解,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目标人群的接受习惯,使读者能够在翻译后的科技新闻中,掌握信息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对原文中描述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有充分了解。

三、科技类新闻翻译的方法

科技新闻的翻译要保证其原有的语言特点,使其起到新闻应有的传达信息的作用。所以在翻译时,除了对一些浅显的概念和描述性文字可以采取简单直译的方法。而在一些复杂的语言描述中,往往采取直译的方法不能有效达到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或者读者由于对其原有表达不理解而产生误解或迷惑。所以在处理一些专业或复杂的描述时,往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从而保证其新闻的传播效果,符合表达精确原则和信息传播原则。

1、释义法

在科技论文翻译时,释义法是经常用到的翻译技巧,释义法要求对原文进行充分理解,进行语言重构之后,直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释义法多对一些复杂的技术进行说明,在处理一些不常见的专有词汇的时候,为保证读者能够理解接受,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可以使原文简单明了,又可以忠实于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容。

2、转译法

对于新闻的语言结构,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习惯。为了表现新闻的客观性,英语语言表达中常常使用被动语句,并且长句和复杂句较多,语言结构呈发散状达到树杈结构,主干突出,主谓分明;而汉语更习惯使用短句和主动语态来陈述相关内容。所以在两种语码进行转换时,要兼顾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本语种受众群体的感受,不能逐字逐句死板对应,而应该进行变通进行相关转译,将语句进行调整和转换。

3、编译法

在科技新闻的翻译处理过程中,有时可只对原文重点进行翻译,省略其中晦涩难懂的部分,有时也需要适当的增加解释衔接内容,从而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另外对于一些重复提到的语句,以及语言差异造成的结构助词和虚词,可以做适当的省略。对于科技新闻的内容,在不失其原意表达的情况下,也可进行适当的编译,对内容进行筛选,删繁就简,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和阅读。

科技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在翻译时只要把握住精准、传达的原则,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就能够达到科技新闻沟通国内外技术前沿,促进国际技术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昊宸. 文本翻译的中心论与目的性原则探讨[J]. 智富时代, 2016,02:313.

[2] 林青红, 蒙博涵, 孙瑞云. 论文化语境对于科技新闻英汉翻译的制约性[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11:136-137.

[3] 孙玲琴.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报刊科技新闻汉译[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 王国亮. 浅析科技新闻翻译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的翻译为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03:84-86.

[5] 许  萍. 简析汉英互译里新闻翻译的特点[J]. 考试周刊, 2015,62:27-28.

【作者简介】

李昊宸(1992—),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口译。

作者:李昊宸

第三篇:论科技类出版社的社会职能

摘要:

科技类出版社在全国图书出版单位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新闻出版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职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延伸,但核心业务仍围绕科学技术来开展,职能基本保持不变。本文从国家当前鼓励政策和现实情况等方面论述科技类出版社最主要的四项社会职能: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进行科学普及和传播、积累与发展教育资源、服务百姓生活。

关键词:

科技类出版社 社会职能 科技成果 科学普及与传播

科技类出版社是图书出版单位中的重要一类,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过程将出版单位划分为社科、科技、教育、少儿、文艺、美术、古籍和大学八个类别。2010年,全国有581家出版社(包括副牌社33家),其中央科技社120多家、地科社30家,科技社数量占1/4还要多。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10年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名中科技社占4家。作为经营性出版单位,科技社在加速科学技术的積累与传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其社会职能与其他出版社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科技类出版社的第一社会职能是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

1.集聚和传承国内优秀科技成果义不容辞。科技类图书是科技社主要且重要的图书出版范围,其中学术专著、技术著作和基础论著等科技著作是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政府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解决优秀学术专著出版难的问题。优秀科技著作的奖励工作也纳入到国家科技进步奖序列,奖项中设立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这一奖项,科技社和科技图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者和专家都承担着大量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研究或是软科学研究,这些项目在结题验收后一般都会以科技著作或其他形式发布、出版。一方面,学者和专家会选择出版社将成果公布、出版;另一方面,出版社注重跟踪科研项目工作进展情况,以自身优势吸引学者和专家出版科技著作。当凝聚科研项目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反映中国甚至世界前沿科研水平的成果以原创著作形式付梓时,不仅增添出版社品牌优势、提升出版社形象,还能为出版社富集更多优良出版资源。因此,许多科技社都将科技著作出版项目确定为重大或重点出版项目。

2.“引进来”实现引进国外优秀科技成果,“走出去”实现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交流。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不仅包括国内资源的出版,还包括科技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对于出版社,引进国外优秀科技图书可以弥补某些领域原创力量的不足,利用直接“拿来”的优秀科技图书提升自身竞争力,树立专业品牌;对于读者大众,可满足其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需求;对于科技发展,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空白领域的科技图书,可为科技进步和发展服务,形成有效助推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输出以港台地区为多,为增强“走出去”力量,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为对外版权输出提供翻译费资助。5年来,该计划资助图书1690种,资助项目中有40%都属于科技类出版物。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科技社都注重科技图书的国际贸易。更有科技社致力于为中国科技和科技交流作贡献,图书出版业务主攻学术专著、基础理论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著作等。如科学出版社将自己量身为“科学家的出版社”,努力建立科技内容资源平台,打造中国优秀科技成果的发布中心和国外优秀科技成果的引进中心。

二、科技类出版社的第二社会职能是科学普及和传播

1.科技图书本身也是科学作品,是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重要形式。科技图书既是对当前科技现状的经验总结和成果体现,又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科技成果的过程本身也是科技传播的过程,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功能。科技图书介绍科技前沿技术与成果,叙述科学技术进展和科学思想等,是科学普及与传播的较高级形式。从科学角度看,可以为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化服务;从人文角度看,可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2.科普图书是图书出版重要领域市场,科技出版社任重而道远。当前科普图书市场比较冷清,各科技社为此较为纠结。面向青少年儿童、具有科学启蒙性质的少儿科普与面向成人的成人科普两类细分市场都鲜见亮点。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十分欠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从日本大地震后国民哄抢食盐事件可清晰地看到科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鼓励科普创作,国家设立了“国家图书奖”的分支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些地区和城市还制定了地方性科普创作鼓励政策,如北京市科委设立了“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普图书等科普创意项目。有些科技社经专家评审后被命名为科普传媒基地,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每年都组织参加全国科普日和北京科技周及其他科普活动。

三、科技类出版社的第三社会职能是积累与发展教育资源

1.科技社出版大量教材、教育类图书。科技社出版的教材和教育类图书包括高(中)职高(中)专、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执(专)业注册(资格)考试等类图书。在出版规模和实力上,科技社与教育类出版社和大学社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少科技社的教材、教育图书出版实力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机械工业出版社专门设有高等教育分社、高职教育分社、中职教育分社、技能教育分社和基础教育分社等,科学出版社专门设有高等教育出版中心、职教技术出版中心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也是一种成果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迟宝东博士认为,好教材“既要反映学术成果,又要适合教学活动……”全国113家出版社出版的11863个“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科技社出版的教材占据一定的比例,在出版社品种排名前20名中,科技社占据半数以上,前三名分别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三家出版的品种集中度已达到42%,科学社和机工社两家品种总量与高教社相敌。

2.科技社还注重发展图书外延教育资源。除了出版大量教材,科技社还注重围绕教材开展各种外延产品和配套产品,常见的形式有期刊、光盘及各种在线服务,如机械工业出版社为读者提供各种课件下载服务,化学工业出版社提供电子教案下载服务。更有科技社提供更为延伸的个性化服务,如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成立高校教师中心,该中心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和各级精品课程论坛,定期向会员提供优质教学样书及相关教学资源,不仅成为高校教育的得力助手,还为出版社本身集聚了更多资源。

四、科技类出版社的第四社会职能是服务百姓生活

科技离生活不远,科技社出版各类生活类图书,以

科技来引领和带动百姓生活。目前有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大众生活读物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人们不仅要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漂亮、住得更舒心,多省钱、更省心、少生病,还要生活得更简单、更方便。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因此图书市场上各种养生保健类图书热度不减。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公民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最高的是醫学与健康,比例高达82.66%。当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29页)然,也有一些出版社(含策划公司)由于背后利益的驱动,出版了一些错误引导的图书。非常恶劣的是,一些养生保健图书由于提供了曲解的经验和毫无科学根据的引导,结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布了53家具有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名单,对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从源头把控。总体来说,生活类图书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多创造精彩生活的信息、经验、秘诀等。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科技社全部走向市场,图书出版竞争更加激烈,科技、科普和生活等类图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和出版云平台的建设,科技社也在转型的同时开拓新的出版方式,拓展其出版领域。科技社的社会职能在诸如上述各种大环境变化中不断地发展、延伸或转变,但其主要的四项基本职能的本质不会变化。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S].2008.

[2]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2011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新闻出版总署,2011-07-20.

[4]王玉梅.“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5年推出图书1690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8-2(1).

[5]科技图书“走出去”:成就与困难[EB/OL].中国网.2009-09-18.

[6]本文未论述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内涵的差异与层次的高低,泛化“一般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概念,笼统简化为“普及和传播”.

[7]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学会.2010-11-25.

[8]张国.“山寨”教材满天飞“马甲”一穿谁怕谁[N].中国青年报.2010-01-26(4).

[9][10][11]阅读行为调查中心·大中专教材出版数据分析课题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品种分析报告[N].新华书日报.2011-05-19(C4).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李彦雪 曾庆宇

上一篇:写作格式论文范文下一篇:选煤工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