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的力量作文

2022-07-28

第一篇:灾难中的力量作文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作文——灾难中的选择

汶川,汶川,黛黛青山春犹寒,芳飞翼,霞云散。天崩地拆锦绣乱。泯水浩浩,空崖声声断。

我们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我们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就是在这个时刻,当大家正在喜迎奥运之时,一场8.0级的强烈大地震突袭中国四川省汶川县。一霎那间,百万所房屋轰然倒塌,百万个家庭支离破碎,哭喊声,求救声,一浪高过一浪。

但,人民坚强的毅志没有被压倒。多少个老师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蓝天;多少个解放军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灾民的明天;多少个父母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老人的重生。他们的离去让我们肃然起敬,可眼下的人们却悲痛欲绝。

昂起倔强的头,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着未来,坚强的活下去。是呀,悲痛欲绝也无法挽回现实,我们终要活下去,迎接未来,现在,我们只能选择坚强。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什么?他们难道不想生存吗?生命只有一次,谁不想好好把握?但是他们选择了让他人生存,放弃自己。我们现在难道痛苦下去吗?只有选择坚强,挺起不屈的脊梁,好好的活下去。

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坚强,不能遇到一点阻碍就要放弃,遇到一点困难就要退缩,这样的我们怎么会走上社会,经风雨,见世面?我们只有选择坚强,才能去帮助更多的人,才能去告诉他们要学会坚强,才能解救更多的人民。万户千家情何堪,巍巍苍茫遍壮志,百姓安。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悲惨的时刻,让我们从中懂得坚强带给人的是无穷的力量,选择坚强就等于选择生命。

第二篇:灾难中升腾起中国力量

○本刊评论员

4月20 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雅安的灾情,牵动着党中央的心,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在震后5小时飞赴灾区一线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冲锋在前,交通、民政、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即刻行动起来,组织救援、捐款捐物。危难时刻,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职业,“我们都是雅安人”让全中国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凝聚起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我区广大干部群众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害发生当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我区各部门全力以赴准备救灾物资、筹集救援善款,并迅速组建救援队赶赴灾区,开展各项救援工作。 灾情紧急,时间紧迫。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张有序、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天全中学的板房教室里书声琅琅,龙门乡的防雨帐篷外炊烟袅袅,生活在坍塌的废墟上继续,但瓦砾间依然可能有生命还在挣扎,手术台上的重伤患者还在与死神赛跑,母亲的哭声撕心裂肺,孩子的眼神依然惊魂未定。此时,唯有全民一心、众志成城,方能在与死神的争夺中,多救几个生命,多安慰几个受伤的心灵,多鼓励一下灾区群众。

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当前,灾难又一次考验着中华民族,也哺育着中华文明。挺过一次灾难,我们的力量就强大一分;度过一次危亡,我们的斗志就高昂数倍。我们一次次在苦难的深渊坚韧地站起,用更大的开拓和进步书写一部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不需上溯千百年,仅21世纪的10多年间,面对非典的肆虐、汶川地震的破坏、金融危机的洗礼,乃至此次雅安地震的伤痛,我们在灾难中逐渐健全应急机制,形成社会自发支持,构筑战胜灾害的强力支撑,凝聚最广泛的人心智慧;我们在悲痛中昂首前行,经济持续发展,民生逐步改善,社会不断进步,生活一步步迈向全面小康。灾难压不垮伟大的中国人民,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灾难的一次次考验。

站在家园的废墟上,雅安人脸上尽管写满悲痛,但已经不见惊慌失措,而是多了几分直面灾难的淡定和从头再来的坚强。雅安不会倒下,也不可能倒下,因为他们背后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这个坚强后盾。

灾情也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考验着我党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历经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齐心协力并肩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共同建设雅安新家园。□

第三篇:灾难中的兵妈妈感人故事

她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

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

她膝下只有一个儿子。

她儿子高中毕业后,要去”捞世界”,胸怀壮志,当第二个”比尔.盖茨”。

她没有答应。

她让儿子去应征。

儿子不理解。

儿子说:妈妈,现在是商品经济杜会啊!谁不是忙着挣钱……

她打断儿子的话。

她给儿子讲故事,讲董存瑞,讲刘胡兰,讲黄继光,讲邱少云……讲一九三七年,小日寇进中原,烧、杀、抢、掠,讲南京大屠杀……

她给儿子讲”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她仅仅高小文化。

但她讲得生动形象,说服力很强,每一个小故事,都震撼人心。

她给儿子放光碟,让儿子去认识国防,去认清国际形势,去了解国家征兵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儿子被她说服了。

儿子愿当兵,去保家卫国!

儿子走那天。

儿子对她说:妈妈,我会把自已的祖国当成像您一样的妈妈,去热爱它,捍卫它的尊严!

有一年。

她的村庄发生6.7级大地震。

她当兵的儿子,受令随部队来救援。

她的儿子从废墟中,发现了她,要救她上救护车。

她完全可以活命。

但她错过了最佳时机。

她被一块予制空心板压着身子,只露个血肉模糊的头。

她坚强地对儿子说:快,快……救妈妈身……边的李院长,他……他是个好……院长,一百多号……医务人员都……等……着……他……

儿子哭着,点点头,从瓦砾中,使出浑身解数,捞出李院长,将他抱起,冲向医护车。

当他再回过头来时,他的母亲已经停止了心脏停动。

后来,她的儿子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一封信,他读着:儿子,你不是早就想知道,你的父亲,是怎么死的吗?妈妈告诉你,你的父亲,也是个了不起的军人,他是一个航空飞行员,有一次,在执行特殊任务中,与敌机相撞,光荣牺牲……

信未读完,他早已泪似大雨滂沱。

(张瑶霖)

第四篇:记者在灾难采访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在不可预料的事件中,在大的灾难面前,常常会诞生许多“英雄”,他们的身影会镌刻在受众的心里,他们的事迹往往能让人泪流满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每个英雄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心酸,都有着不愿意回忆的伤痛过往,但是媒体、记者又常常偏要挖掘这些细节来塑造、突出英雄的形象。于是,就在记者们似乎是充满热情和崇敬的一次又一次采访中,英雄们反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伤害。

“一提到“新闻伦理”,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汶川、玉树地震采访报道中的一些故事和情景„„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几个学生模样的逝者在残垣下压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模样很清晰,而另外几个孩子的身体不同部位被坍塌的水泥块覆盖,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些混在一起的手脚,分不清是谁的手,也辨不出是谁的脚!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看到了照片,心底会是多么痛苦?面对这样充满死亡气息的照片,即使是陌生人心底也会充满对地震灾害的恐惧感。媒体这样不加选择地“直击”灾情,看似是对灾情的真实展示,但并非所有的真实记录都适合在媒体上展现出来。如果不加限制,势必造成视觉上的‘灾难’!”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每当发现废墟里尚有存活着的生命,不光救援人员无比激动,在场记者也是兴奋异常。如果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做个忠实的记录者,相信大家都会心存感激,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的职业冲动。“我们在玉树采访时,经常见到一些记者不分场合地递上麦克风,追问救援人员或幸存者‘有什么感受?’事实上,谁都知道此时争取时间,保持体力,对于那些埋压在废墟下、等待抢救的生命有多么重要。”

“有一次电视直播的救灾,废墟中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这时,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这个时候,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

的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是‘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却把这个记者的伦理道德底线明显的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而新闻采访时第二位的!

以上所提及的,归根到底是媒体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如何取舍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夜,中新社的三位记者李安江、郭晋嘉、杜远,作为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去采访的他们,当时不知道是先采访还是先救人?这个所谓的新闻伦理问题,从来没有出现的那么突然。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救人,十万火急!’那天夜里,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在灾难面前,记者是该遵从职业精神还是做人良知的争论,在新闻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咱们国家,新闻伦理是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新闻不能有“闻”就录——有研究者提出,要进行道德推理,就是‘我为何如此重视这条新闻?受众究竟需要什么?如果这条新闻与我或我的家人有关,我会感受如何?’”

“汶川地震报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挺好的教训,就是——作为媒体工作者,绝对不能以有违新闻伦理的方法来进行报道活动。媒体报道任何新闻,都要努力在满足公众需求和保护受访者之间寻求平衡。如果单纯为了满足占绝大多数的公众,却不顾伤害处于弱势的受访者,就是有违新闻伦理的。媒体记者一定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推理,既要最大限度地把新闻真实地报道出去,更要尽量减少对无辜者的伤害。”

大规模的地震报道终将过去,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其它的自然灾害报道。灾难一旦发生,如何寻求新闻与伦理之间的平衡,就是每个媒体记者必须面对的命题。不管在什么时候,记者必须首先是个大写的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然后才是新闻的忠实记录者。

第五篇:灾难带给我们的感动_作文

身边的感动

在一个越来越人情浇漓、越来越物质崇拜的年代,感动似乎变得越来越昂贵。然而,当我们经历了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事件,事实证明,我们一次次地被感动了,从2008年一场猝不及防的汶川地震到2011年日本海啸,从奥运精神昂扬的大国尊严到神七升空、飞天梦圆的民族自豪,无一不让我们在深刻的记忆里,体味到或震撼或感动或惊喜或痛怆。击打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一次次经受着考验,却又一次次在感动中重生。我想,那感动如细沙,如流水,不仅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更深深渗入了这个叫“人类”的种群。有人说,英雄离我们太远,而事实上,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就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或者说,他们只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好人。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折射出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动。

感动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我想你不会忘记警花蒋敏,那个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和母亲的女警察,她坚持在一线,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着别人的孩子。尽管那不是她自己的孩子,尽管痛苦已让她再也说不出什么,她还是用大爱谱写出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一幕。也许你总觉得感动这一刻来得太晚,但我只想说:我们没有一刻停止过大爱,没有一刻忘记我们心手相连的同胞。感动是生死不离的承诺,是巨大痛苦中的理性。当我们听到汶川的消息,我们也如同受难,歌星、社会人士纷纷捐款,唱出那句“不管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还有那句“痛苦被十三亿人分担,就会变得很小很小”。温总理看到废墟中孩

子们的书包时,哽咽着指挥部署救援工作„„是的,灾难太突然,突然得让我们不知所措,但感动来得太及时,让我们由衷地感到博爱的内涵。感动是打破国界地域的爱。日本在遭受海啸后,社会上立即掀起讨论热潮。有人说,日本活该。但一段时间后,理性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历史已既成历史,而日本和中国也还是要往前走,难道拍手叫好就是复仇吗?我看到中国政府还是毅然地给日本无偿地捐助,我们还是希望日本政府能渡过难关。

让我们感动吧!无论是你去感动别人还是被感动,怀着一颗没有麻木的心去感受去品味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拿出勇气去追求你原本想要追求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远比想象要多的酸甜苦辣,那才是有血有肉的你,在真正生活而不仅仅在生存的你!

指导老师:幸洁

伊宁市第六中学七(7)班

桂雨雯

上一篇:做你们喜欢的事情下一篇:证券公司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