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灾难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大事件灾难范文

世界十大环境污染灾难事件(大全)

世界十大环境污染灾难事件

1、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位于狭窄的盆地中,1930年12月1日—5日,气温发生逆转,致使工厂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集聚不散,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其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星期内有60多人死亡,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时,还有许多家畜致死。 事件发生期间,SO2浓度很高,并可能含有氟化物。事后分析认为,此次污染事件,是几种有害气体同煤烟粉尘对人体综合作用所致。

2、美国多诺拉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某河谷中的小镇。1948年10月26日—30日期间,这里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逆温控制,且26日—30日持续有雾,致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这期间,全镇43%的人口,即591人相继暴病,症状为:喉痛、流鼻涕、干渴、四肢酸乏、咳痰、胸闷、呕吐、腹泻等症状,死亡17人。据估计,事件发生期间,SO2浓度为正常值的数倍,并发现有尘粒。分析认为,SO2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同大气中的尘粒接合是致害因素。主要致害物是SO2与金属元素,以及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生成物。

3、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又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较平时增加1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较平时均有成倍增长。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们就此事件分析认为,这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尘粒浓度最高达4。46毫克/米3,为平时的10倍,SO2浓度最高达平时的6倍,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烟雾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从而形成H2SO4,并凝在微尘上,从而形成酸雾,成为这一事件的杀手。

4、美国的落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落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早期这里仅仅是一个牧区的小村,至加尼福尼亚金矿发现后,人口剧增,很快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城市,单是汽车就增加了数百万辆。于是,这个依山傍水、风光明媚的城市,简直变成了拥挤不堪的汽车城。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每年5—8月,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在城市上空常常出现迷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致使整座城市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刺激于喉、鼻,引发喉头炎、头痛等许多疾病,同时使远在一百公里之外的高山上的柑桔减产,松树枯黄。这是怎么回事,研究发现,这正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致。这些成份复杂的汽车尾气,在洛杉矶三面环山的特定地势下,使市区大气的水平流动相对缓慢,他们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就能产生臭氧,并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来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人们把这种城市上空的浅蓝色烟雾称之为光化学烟雾。据报到,当落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之时,在飞机上,明显可见落杉矶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汽造成的。落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汽车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公害的典型实例。

5、日本水俣事件

在日本南部九州湾有一个叫水俣的小镇,这里居住着4万居民,以渔业为生。1939年开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厂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的生产废水一直排放入水俣湾。该公司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种汞在水体中,被水中的鱼食用,在鱼体内转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鱼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一种怪病:患者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继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聋眼瞎,最后变成神经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据环境厅统计,水俣镇共患水俣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亦发现100多水俣病患者,8人死亡。据报到,患者人数远不止此,仅水俣镇的受害居民,即达万余人。

6、神东川的骨痛病

在日本富川平原上有一条河叫神东川。多年来,两岸人民用河水灌溉农田,使万亩稻田飘香。自从三井矿业公司在神东川上游开设了炼锌厂后,发现有死草现象。1955年以后就流行一种不同于水误病的怪病:对死者解剖发现全身多处骨折,有的达73处,身长也缩短了30厘米。这种起初不明病因的疾病就是骨痛病。直到1963年,方才查明,骨痛病于三井矿业公司炼锌厂的废水有关。原来,炼锌厂成年累月向神东川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金属镉,农民引河水灌溉,便把废水中的镉转到土壤和稻谷中,两岸农民饮用含镉之水,食用含镉之米,便使镉在体内积存,最终导致骨痛病。有报道说,到1972年3月,骨痛病患者已达到230人,死亡34人,并有一部分人出现可疑症状。

7、日本四日市事件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湾。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据报道,事件期间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尘排放量达13万吨之多,大气中SO2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厚达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气体和金属粉尘,他们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质,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8、日本米糠油事件

米糠油事件发生在日本九州爱芝县一带。生产米糠油在脱臭的工艺中,使用多氯联苯作载体,由于生产的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联苯,结果有1400人食用后中毒。4个月后,患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无故丧生。这期间实际受害人在13000人以上,而且由于米糠油中的黑油做家禽饲料,造成数10万只鸡死去。

9、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距前苏联切尔诺贝利14公里的核电厂第4号反应堆,发生可怕的爆炸,一股放射性碎物和气体(包括碘131,铯137,锶90)冲上1公里的高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 事件发生以后,核电站30公里范围内的13万居民不得不紧急疏散。这次核泄漏造成苏联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受污染,其中乌克兰有1500平方公里的肥沃农田因污染而废弃荒芜。被污染的农田和森林面积大约相当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面积。乌克兰有2000万人受放射性污染的影响。截至1993年初,大量的婴儿成为畸形或残废,8000多人死于和放射有关的疾病。其远期影响在30年后仍会产生作用。

10、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第二篇:诸葛二小突发事故灾难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诸葛二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一、预案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快速妥善处理我校突发事故灾难公共事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校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损失,保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件预案》以及《临沂市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临沂市2009年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要点》等法律法规制定预案。

三、突发事件类型

1、学校教室的火灾。

2、建筑物倒塌。

2、因停电等造成拥挤踩踏。

3、校园交通事故。

4、大型群体活动等事故。

5、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供电,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及其他突发灾难事故。

四、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诸葛二小应对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学校成立突发事故灾难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全面负责我校应对突发事故灾难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并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灾难事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发生突发灾难公共事件后,各部门要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镇中心校,在镇中心校的领导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学校安全事故要立足于预防,平时做好安全检查和教育工作,做好信息收集和深层次研究,争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尽量避免灾难事故的发生,以免造成学校和社会秩序的失控和混乱。

4、系统联动,加强保证。发生突发灾难事故后,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按照学校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事件的发展,加强保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师生的生命财产,保护学校的公共财产。

六、预案体系

1、学校火灾应急预案。

2、建筑物倒塌事件应急预案。

3、拥挤踩踏事件应急预案。

4、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5、举办大型社会实践及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6、后勤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七、预案组织体系

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 组 长:靳希政 副组长:吴传彬 阮学忠

成 员:栗贵宾 牛富群 张发扬 常国庆 王玉强 李国富 各班班主任。 主要负责人电话:靳希正 13854939512

八、应急运行机制

1、预防和预警机制。

①学校建立各场室的《消防全管理制度》、《校舍危房检查和事故报告制度》、《课间学生纪律监控制度》、《学生参加大型社会实践及体育活动管理制度》、《学校用电、用气、用水关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学校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容易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和监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要按照规定及时向镇教中心校报告。

②建立教师兼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③把事故灾难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事故灾难应急教育,通过 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④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加强事故灾难常规数据检测和信息收集,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1)信息报告原则

A.迅速:发生突发事故灾难后,要在第一时间向镇中心校报告,不得延报。 B.准确:信息内容客观翔实,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C.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D.学校发生各类突发事故灾难后,要立即向

110、1

19、120参加救援。 (2)信息报送机制 A.紧急电话报告系统

在上班期间,电话报告相应的应急工作处置主要负责人或校长室。其他时间,电话报告校长,并由学校主管行政领导向有关部门报告。 B.紧急文件报送系统

接到突发事故灾难电话报告后,主管行政领导应当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即时启动本预案、按领导要求开展救援工作。重要信息根据领导意见,报告镇中心校。 (3)应急信息主要内容

事件发生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事发学校、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等。

(4)信息发布由上级教育部门和政府统一安排。任何人不得私自向他人或媒体发布未经证实和审核的消息。

2、突发事故灾难事件的先期处置。

①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学校所在区域人员和财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害,对本地教学秩序产生特别重大影响的事故灾害。重大事件(Ⅱ级):学校所在区域人员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害,对本地教学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灾害。较大事件(Ⅲ级):对学校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事故灾害。一般事件(Ⅳ级):对个体造成损害,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故灾害。

②应急处置措施:灾难事故发生后,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学校救援组开展救援工作。 (1)火灾事故处理办法:

A、学校突发火灾事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消防119指挥中心报警,并向教育组报告。在消防队伍到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组织救人和灭火抢救工作。

B、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

C、抢救伤病员,立即呼叫120救护中心,向医疗急救部门报告求援,配合医疗机构妥善安置伤病员。

D、解决好师生等受灾人员安置问题。

E、及时采取人员疏散、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等必要措施,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F、迅速通知伤亡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2)房屋、围墙、厕所倒塌等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A、学校发生教室、围墙、厕所等建筑物倒塌的安全事故,应根据灾情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组相关人员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立即向教育组报告。

B、迅速采取切断煤气、电源等有效措施,并密切关注连带建筑物的安全状况,消除继发性危害。

C、涉及到人员被困的要即时呼叫

110、1

19、120等救援中心。 D、在有关方面帮助下及时组织解救受困人员,抢救伤病员。 E、迅速通知伤亡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3)校园爆炸事故处理办法:

A、学校发生爆炸事故后,要组织力量开展抢救工作,并立即向中心校报告和呼叫110指挥中心。

B、学校要在爆炸现场及时设置隔离带,封锁和保护现场,疏散人员,控制好现场治安事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检查并消除继发性危险,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C、如果发现肇事者和直接责任人,应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 D、认真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搜寻物证、排查险情、防止继发性爆炸等工作。

E、迅速通知伤亡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4)危险品污染事故处理办法:

A、学校因意外因素引起危险品泄露,或因违反有关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同时设置污染区。

B、协同有关专业部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携带必要的采样分析仪器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检验,迅速查明危险品类型,确定主要污染物质以及产生的危害程度或可能造成的危害。 C、初步查明情况后,迅速制定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并立即组织人员实施。

D、对有明确污染源的应立即控制污染物排放;对于化学危险品污染事故,程度轻微的,启动学校相关应急预案处理;情况严重的,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当地政府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E、对发生有毒物质污染可能危及师生生命安全的,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事故蔓延,并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必要时疏散或组织师生撤离。

F 、危险或危害排除后,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召集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事故。

(5) 学校恶性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A、学校发生恶性交通事故,遇有师生死亡、受伤等情况,立即组织抢救,及时向医疗急救部门求助,向公安交警部门报告,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B、保护好事故现场,有效控制肇事人,寻找证人。 C、学校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及时查明事故情况。

D、迅速通知伤亡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6)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A、学校举办的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必须按有关规定做好安全保卫措施。

B、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遇有师生死亡、受伤等情况,立即求助医院抢救伤病员,并迅速通知伤亡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C、活动组织者和安全工作负责人要稳定现场秩序,根据室内、室外不同情况组织师生有序疏散逃生,尽力避免继发性伤害。

D、组织力量疏导、抢救伤病员,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争取支援帮助,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7)外出组织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A、建立健全大型活动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工具和设施。 B、完善通讯体系,做好定期通讯联络工作,定期清点人员,及时沟通信息。 C、事件发生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积极开展必要的救助和自救工作。 D、学校领导首先判断事件的性质,权衡事件的轻重,协调好学校和事故一线两方面工作,积极开展救助。

E、积极争取事故发生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帮助。

F、迅速通知伤亡人员亲属,协助政府部门组织伤亡人员亲属到事发地点,并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稳定师生、亲属情绪。 (8)后勤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A、学校要及时供电、供水、供气、供暖和通讯保障部门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对重点场所和关键部位要加强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各种服务设施安全运行,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B、发生爆水管、断电等重大事故紧急情况时,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要立即赶到现场,组织人员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抢修和抢救,必要时请求当地有关专业部门支持,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3、应急响应。当突发事故灾难事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先期处置未能控制事态的发展时,学校应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参加救援工作。

4、应急结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及时取消学校应急指挥机构。

5、事后恢复。

①学校在后期处置工作中的重点,是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师生的合理要求,安抚和平定师生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 ②事件结束后,学校要提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巩固稳定局面,防止反弹。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总结,反思事件产生的原因,对事件处理中的经验、不足和教训加以总结分析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九、应急保障

1、信息保障。学校建立健全突发事故灾难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送渠道,确保信息传送渠道安全畅通。

2、物资保障。争取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保证救援人力、物力、器材的充足。

3、资金保障。争取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保证应对学校内部突发事故灾难事件所需经费。

4、人员保障。学校成立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应急预备队,预备队主要由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人员组成。

5、 培训演练保障。学校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队伍的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十、监督管理

1、学校与各个部门的安全责任人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并将安全责任与教师的量化考核和考核挂勾。

2、在各类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鼓励和表彰;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和个人依据有关法规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预案启动实施由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决定。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成员要认真执行本预案,严格落实信息保密制度,遵守工作纪律,确保信息安全,并保证联系方式畅通、便捷。

4、本预案由诸葛二小制定并负责解释。

5、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诸葛镇第二小学 2010年9月

第三篇:世界末日大灾难

对执著於世界末日大灾难终将发生的科学家而言,世界各地已设立的各种"基因 银行"都有很大的缺陷.近日,美国科学界知名学者组成的"拯救文明联盟"提出 构想,认为应该在月球设站,贮放地球一切生命的 DNA 备分,还有人类所有知识 的大要. 这样一旦地球遭遇毁灭性灾难,月球上的"基因银行"仍可幸免于难, 并成为再次繁衍地球生命的"方舟".【详情】【发表评论】

[假设] 地球遭遇毁灭性灾难 人类经常会遭遇无法预知的灾难,在地球有生命以来的数亿年中,好几次生命大 灭绝都和小行星撞地球有关.万一地球遭遇末日式小行星撞击或发生核大战,地球 将会遭遇巨大破坏…… [补救] 将生命样本送往月球 人类应该在月球上建立"月球方舟",储存地球生命的 DNA 样本以及人类所有 文明知识的备份.

…… [详细] ■人工黑洞吞噬地球 黑洞依靠巨大的重力将周围物质吸入自己"体"内.科学家就已能人工制造"黑 洞",假如操作失误,地球会被瞬间吞噬.[详细]

■染色体末端变短 动物染色体末端,有一种被称为端粒的保护性结构,是动物长寿的"保护伞". 而端粒的长度正随著人类进化变得愈来愈短.[详细]

■核战争危机 理论上,核战争是紧随"人工黑洞"之后,毁灭人类速度最快的灾难之一,只要 千分之几秒,人就会被蒸发成一团没有形骸气体.[详细]

■火山爆发遮太阳 地球每 5 万年就会"反胃呕吐"一趟,火山喷发把胃裏的岩浆和硫酸吐到地球 表面.人类将会在"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中死绝![详细]

■温室效应 21 世纪末,温室气体将成倍增加,全球平均气温至少升高 2 度,粮食作物将受 高温的影响大量减产,饿殍遍野的灾难随之到来.[详细]

■陨石撞击地球 一颗直径 100 米的陨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撞击力相当於 100 万吨级的原子 弹……[详细]

■不可治愈疾病 20 世纪,新品种传染病崛起以及旧疾病以卷土重来意味著人类健康将在 21 世纪 受到威胁.[详细]

■恐怖袭击 生物武器再加上化学武器,频繁破坏生态平衡的恐怖袭击也能将人类自己彻底毁 灭.[详细]

■机器人获得智慧 不足半世纪,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对等的智慧和能力,最可能成为主宰地球的下 一代.[详细]

■地球两磁极换位 两磁极更换位置每隔 1.25 万年发生一次,一旦这种现象发生,地球上大部分有机 体将灭绝.[详细]

第四篇: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07-04-13 19:23:27

万生云

[内容提要]本文从报道主体、报道手法和传播效果的差异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这种比较对中国摄影记者如何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摄影报道 灾难性 差异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生活中,灾难性事件往往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考察,灾难性事件表现为自然界、社会、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的恒常性的断裂或破坏:如自然界中的山崩海啸、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冲突战争、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等。恒常性的断裂或破坏,使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的可知性基础上建立的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的认知的确定性降低,破坏了社会群体或个人与其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使整个社会、社会中的个人对灾难性事件的表层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层信息(即为什么或有什么样的影响)产生强烈的需求,以便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不确定性,实现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重新整合。所以,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突发性灾难事件就一直是传播活动的重点,一如西方新闻界的名言所述:不是好消息就是好消息。印刷媒体中出现的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文体类型,即:纯文字型的报道;文字与图片并存,互有侧重的报道;图片视觉传播报道。

其中图片视觉传播型的报道文体,因其直观、客观、冲击力强等原因,成为当代媒介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拟就中西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传播媒介社会功用的价值判断的差异而形成的报道主体、报道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区分作一比较研究,以期有所借鉴。

一、报道主体的差异分析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可供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

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如何选择报道的主体,集中体现了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媒体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和职能、媒体与政府、政党的关系。报道主体的差异,是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和最终传播效果的差异的基点。在这一方面,中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媒介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作为报道主体,兼顾其他;中国媒介以政党、政府行为为报道的主体,兼及其他。

从传播的目的和效果来分析,西方媒介灾难性事件摄影报道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关注、对灾难的认知等;中国媒介灾难性事件摄影报道的目的,是在基本满足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概括性、概念性的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达成一种宣传功效,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政府对人民的关心、社会主义社会的坚不可摧等理念。

根据美国作者道格拉斯·贝茨在《普利策奖内幕》一书的估计,从1917年到1990年颁发的普利策奖中,约有40%属于揭露性报道,另有40%属战争、犯罪、公民自由、种族关系、自然灾害和国际方面的报道。这一估计反映了美国的主流媒体一直是以揭露性和灾难性事件为报道主体的,反映了一种西方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

每年一度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是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闻摄影大赛。大赛获奖作品的构成也最能反映西方世界关于新闻摄影的理念和基本价值构成:灾难性、视觉冲击力、拍摄的难度。

“荷赛”的比赛项目共有八种类型:突发现场新闻、新闻特写、新闻人物、体育新闻、科学新闻、艺术新闻、自然与环境新闻和日常生活新闻。每年的最佳新闻照片,几乎都是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题材。从灾难性事件的新闻照片几乎遍及各个项目的比赛门类,只有艺术新闻、日常生活等门类涉及较少。这种状况的存在,就连长期任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基金会主席、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组委会主席的乔普斯瓦特先生,也在第30届“荷赛”颁奖时说:“为什么着眼点经常落在生活中的阴暗方面——战争、灾难、暴力题材上呢?”“为什么奖牌的荣誉点是授予坏消息的传播者呢?”

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07-04-13 19:23:27

万生云

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即从具体照片的图像主体的角度来分析,西方的新闻摄影报道往往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作为报道主体,在视觉构成上凸现了作为灾难性事件受害者的主体地位:如用广角镜头拍摄,强调灾难性事件受害者生存状态的照片,虽然在图片的视觉要素构成中增加了背景或前景的说明、衬托、比拟等方面的作用,但用于拍摄距离的接近,使图片画面中的主体即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形象被夸张、凸现,对受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由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并获得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最佳照片奖的《去救济站的路上》。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特写照片,或经报纸、杂志图片编辑剪裁、加工而成的特写性照片,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使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形象、情感和生存状态得到凸现,使有关灾难性事件的图像与受众日常的心理认知、视觉经验的常态之间形成巨大张力,增加灾难性事件的传播效果。如获得荷赛最佳新闻照片奖的《博帕尔大灾难》、《奥伊马拉的痛苦》、《艾滋病在美国》等。普利策新闻奖的摄影作品中,涉及到灾难性事件的,也绝大多数是以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为报道主体的。

中国的新闻传播界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基本上采取一种回避和低调的、概括性的报道方式。从新闻的总体构成来讲,其数量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以摄影方式报道灾难性事件的内容则更少。具体而言,报纸和新闻性杂志在对灾难性事件的编辑方式上,报道方式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关注灾难性事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报纸;一种是侧重于政策理论宣传的报纸,这两种类型的报纸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方式、版面处理、报道的数量和文体上都有较大的差异。笔者曾以《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2000年的中国可谓灾害颇多:遍及全国的大旱、局部的水灾、飞机坠毁、船舶沉没、工厂爆炸频频发生。在灾难性事件频发的

5、

6、

7、8四个

月的时间里,《中国青年报》共刊发了约35条、组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或涉及灾难性的非突发事件的新闻,其中图片新闻报道共11条,图片36幅、组。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事件几乎各占一半。

在对这些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处理上,《中国青年报》兼有深度报道、背景报道和连续报道等形式。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确定或基本确定了灾难性事件本身或灾难性事件受害者的主体性,兼顾及政党和政府行为。在图片报道中,也基本上以灾难性事件和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作为报道主体。

《人民日报》对这些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处理上基本保持我国新闻传播界一直奉行的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处理方式:概括性的简讯、版面上的低调处理,缺乏深度报道、背景报道、连续报道这些报道方式。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党、政府行为仍是报道的中心,《人民日报》在报道的文体上和版面处理上与《中国青年报》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使用简讯的方式来淡化灾难性事件报道;在版面上使用“弱化”的方式来配置稿件;使用图片极少。只有《人民摄影》报这样专业性的报纸,才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以大量使用图片的方式来报道灾难,并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作为报道的主体。但是,这样的专业性报纸,其使用图片报道灾难性事件的理念和方式,并不构成我国传播媒介的主体,其影响也是相对有限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西方新闻传播界用图片报道灾难性事件相比,我国新闻界用图片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以政府、政党行为为主体,兼及灾难性事件本身和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

二、报道手法的差异分析

摄影报道是一种视觉传播方式。同文字型的报道相比,它拙于过程性的叙述,拙于背景的开掘和事件意义的记叙。但是,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摄影报道的视觉语言方式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直观性、客观性、现场性等文字型报道缺乏的优势。与报纸和新闻性杂志所使用的各种文体(或叫各种报道体裁)相比,摄影报道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在浏览报纸的版面后作进一步接触的强势。所以,在报纸和新闻性杂志中,如何发挥摄影报道的优势和长处,就一直是传播界探讨的议题。就传播活动过程而言,以视觉形象符号为特征的摄影报道,主要是传播一种有关事件的叙述性信息。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

和媒介文化,它们在使用摄影视觉符号传播信息时,在方式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西方新闻摄影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在报道主体的确立上以受害者为本,但是,这个报道的主体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个体的方式而存在,以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个体的生存状态来反映灾难性事件本身。这种方式体现了西方社会以个别来反映、体现一般,由个别、具体到一般、抽象的思维方式。所以凸现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个体就成了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的主要准则和摄影记者、媒体编辑的追求。

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07-04-13 19:23:27

万生云

为了最大限度地凸现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个体,西方的新闻摄影界使用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使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一种是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特写式照片。用这两种方式拍摄的照片,所形成的视觉符号同媒体的受众日常的恒常的视觉经验相比,体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唯他性,所以图片和受众的接受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张力。这种张力会在传播过程中使图片本身的强势达到最大值,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中国的传媒在用图片报道灾难性事件时,选择了灾难性事件引发的社会、政府行为作为报道的主体,主要反映抗灾救灾行为,执政党领导行为和政府行为。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和灾难性事件本身在报道中被淡化、弱化。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虽然也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但是数量不及西方新闻摄影多。在画面的视觉符号元素的构成上,不是以个体为画面的主体,而是以群体或小群体的方式出现的抗灾救灾的人群,在各级官员陪同下视察灾情、指挥抗灾的政府领导人作为画面的主体。体现出了以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但是,以群体作为图片的画面主体,在画面中很难形成强烈的视觉中心,群体不仅没有最大限度地反映灾难性事件,没有反映个体,同时群体也没有得到多维度的、有效的反映。从传播的效果来分析,这样的图片很难对受众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表现手法上的第二个差异,就是中西新闻摄影界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使用的摄影语汇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双方摄影语汇使用上的数量差异、形式构成差别。

在西方的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中,图片除了使用叙述型(性)的语汇,传达事实信息外,还使用了比较、转喻、隐喻等符号生成方式。在具体的报道中,将各种视觉传播的方式揉和在一起,使图片在报纸、新闻性杂志和受众的阅读互动中,实现其功能多元化、多层次化。一方面通过叙述型(性)的语汇传达事实层面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灾难性事件的摄影报道中,主体与环境要素的视觉符号构成方式,或者图片与图片的标题、说明性文字的构成方式,来建构一种比喻、象征、隐喻关系,为受众开掘出灾难性事件信息层面以外的意义层面。如《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去食品救济站的路上》等图片,通过丰润的白人的大手与枯瘦的黑人小手的视觉对比,形成反衬关系;通过垂死的黑人女孩与秃鹫的觑视构成转喻关系,使媒体在通过传播非洲灾荒的信息的基础上,暗含了传者试图传播的黑白世界、富裕与贫穷的对立和并存;个体生命的脆弱与人类的宿命的深层信息。

还有一类图片新闻,图片本身除叙述性事实信息外,并没有构成对比、象征、隐喻等关系。但是,编辑通过标题和文字说明与图片上的画面视觉符号构成反衬、隐喻关系,如《越南的民主与自由》等(有的使用《枪毙越共》作题,便失去了这种意义构成)作品。

同西方摄影界在报道灾难性事件的语汇的丰富性、多样化相比,中国的新闻摄影界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使用的摄影视觉语汇较为单一,除近年极少数报道空难、海难等灾难性事件时,少数摄影记者使用的摄影语汇较为丰富外,基本上都停留在叙述型的语汇层面。有关灾难性事件的摄影报道中,往往倾向于反映群体,弱化个体,从而弱化了摄影报道中使用多种语汇的可能性。同时,也由于图片的视觉构成关系的简单化,使编辑在使用图片时的多种可能的方式不能实现,限制了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过程中其他意义层面的开掘,造成了有事件但缺乏事件主体,有信息但深层信息不丰富的局面。

三、传播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由于中西方新闻摄影界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中,使用的报道方式不同,报道的主体不同,所以,中西方关于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的最终传播效果,对受众影响的深度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西方新闻摄影界确定的报道主体是: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兼及灾难性事件及社会行为。所以,受众在接触媒介上的图片时,会通过照片上的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个体,获知有关的叙述性、叙事性的信息;了解灾难性事件中受害者个体的存在状态、灾难性事件本身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行为。这是传播者想借助于图片来达到的最基本的传播目的和意图,也是受众接触媒体的基本需求。

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

07-04-13 19:23:27

万生云

但是,由于西方的新闻摄影界和传媒本身在拍摄和使用图片时,通过对比、反衬、转喻等手法、语汇,最大限度地开掘了图片本身信息层面以外的意义和内涵,所以会在接触媒介、了解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使受众对灾难性事件本身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引发受众思考,诸如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自然与人的关系,个体生命的意义,社会冲突的根源等问题。有助于受众在接触媒介图像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生命伦理观、环保意识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等诸多基本社会价值观念。

中国的新闻摄影界和传播界在拍摄和使用灾难性事件的照片时,确定了政府和社会行为即抗灾自救为报道的主体,极少或根本不涉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个体或群体。所以在受众接触媒介提供的有关灾难性事件的图像和文字报道时,只能认知了解灾难性事件的概念性、抽象性信息以及政府的抗灾救灾行为。而从报道中获知的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的生存状态的信息接近于零。这种报道方式,使受众形成信息的盲点、盲区。以至一位作者在参观了1998年抗洪救灾摄影展后大发感叹:摄影展根本没有反映1998年洪灾的状态,后人无法凭借这些图片来描绘1998年发生在中国的洪灾,特别是无法借助于这些图片了解当时灾民的生活状态。

中西方有关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传播效果的另外一个差异,体现在传播者、图片、受众三者间的互动关系中。从广义的传播效果来分析,图片传播的

信息的效果应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信息层面,一个是超越信息的层面即社会学或伦理学的层面。前者是受众接触媒介的基本目的,其效果也是短期的;后者是受众在解读媒介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附加的、从属性的效应,这种效应是深刻的,也是长期的。

从现有的有关灾难性事件的图片报道的效果来分析,中国的灾难性事件图片新闻报道的效果是单一层次、单向性的(一般情况而言),只能满足受众接触媒介的信息层面的需求。因为中国新闻摄影界在拍摄灾难性事件的实践中,没有有意识地利用主体与环境所构成的关系去进行超越信息层的开掘;媒体在使用图片时,也没有这种编辑传播意识。所以,受众在接触到这一类图片报道时,获得的信息基本构成只能是:发生了什么样的灾难性事件,政府的救灾行为。由于拍摄者和媒体想通过图片达到两个目的:报道事实;弘扬民族精神、政府英明,所以在传播者、图片、受众的互动关系中,一般不会出现侵权诽谤的行为。

西方的传播媒介在使用图片时,往往在传播者、图片、受众的互动过程中,存在传播者介入式地侵犯受众(包括灾难性事件的受害主体)的权利问题。

由传播者、图片、受众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的侵权等社会学、伦理学问题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对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个体或群体的侵权或伤害;一个是摄影记者和传播媒介为追求最大的视觉冲击力而带来的针对所有受众群体的侵权或伤害。

就前者而言,西方的新闻摄影界往往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大量特写式照片。作为被报道主体的灾难事件的受害者,往往是在不了解摄影记者如何拍摄图片、媒体如何使用图像的情况下,甚至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给被摄主体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发表于《人民摄影》报的文章《遭遇激情》(帕把西娅·布朗著,肖天编译)中约西卡·荷德里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约西卡·荷德里不经意成为摄影记者报道校园枪击案的图片主角,但是摄影师拍摄到的她极为痛苦的仰面祈祷的图像,被媒介广泛传播后,却对约西卡·荷德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约西卡·荷德里一下成为公众人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照片给她带来的伤害,使照片成了她做任何事情的障碍;(三)摄影师在不经她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发表了她的照片。西方新闻摄影界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往往会使一些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伤害,比如关于艾滋病的图片,

既起到报道艾滋病、满足受众对有关艾滋病信息的获知,同时也因为报道手法的夸张,细节刻画的逼真,使社会对艾滋病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恐慌,进而使艾滋病的患者受到鄙视,成为被社会遗弃的群体。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西方新闻摄影界在拍摄、使用灾难性事件的照片时,存在着传播者对受众的介入式、强迫式的侵权或伤害。一些照片曾经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抗议。认为这些视觉冲击力巨大、画面血腥恐怖的照片,侵犯了受众的获知权,引起阅读者的负面心理反应:如恐怖、惊慌、厌恶等负面情绪或心理;从长期来看,这些图片的恐怖、暴力的影像会通过积累方式逐渐破坏受众的正面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中形成看客心理和窥私心理,破坏社会整体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西方传播媒介和中国传播媒介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的这些差异,是由中西的政治理念、社会文化结构、媒介功能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鉴于篇幅,不再详述。

Comparative Studies on Photo Journalis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Disaster Coverage

WAN Sheng-yun

Abstract: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disaster coverage in view of reporting subjective, reporting style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It is very enlightening for Chinese photographers to do the disasters reporting in future.

Key words:Photo journalism, Disaster;Differences

第五篇:2010年国内大事件总汇_2010年中国大事件__2010年大事件__国内大事件_免费下载

1月15日:日环食。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环食。

1月15日——山西省灵石煤矿有限公司发生透水事故,造成4人遇难。

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一辆货车翻下山崖,造成7人死亡、13人受伤。

1月16日——在建的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广东云安县境内一隧道因塌方、泥石流冲击,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1人被埋失踪。

1月16日——广东省深圳市一家台资企业发生火灾,造成21人受伤。

1月1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1月17日——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人员的灵柩由包机从太子港启程运送回国。

1月19日——中国公安部批准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警察(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为烈士;同时,为悼念8名遇难中国维和警察,中国公安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下半旗志哀。当日,8名中国维和警察的灵柩回到北京。

1月19日——山西长治至太原的高速公路上发生多车连环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9人死亡、28人受伤。

1月20日——福建东山岛海域发生船舶碰撞事故,一东山渔船及船上12人失踪。

1月22日——湖南省慈利县三合口乡麦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遇难,5人受伤。

1月24日——河北省满城县突发山火绵延10公里,影响京昆高速公路。

1月30日——广州南站(广州新客站)正式启用,是武广快线的南端起点站。 2月4日一一在美国诞生的两只中国大熊猫泰山和美兰从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乘坐专机,在美国民众依依惜别中踏上回乡之旅。

2月6日——郑西高铁正式开通,把郑州到西安的时间缩短到两小时。

2月7日——广州第一条BRT快速公交系统—中山大道BRT开通。

2月10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东亚四强赛中以3:0大胜韩国队,结束了在国际A级赛事中32年不胜韩国队的历史。

2月12日至28日一一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举行。

2月13日——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举行。

2月16日——温哥华冬奥会中,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以创纪录的216.57分夺得双人滑奥运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温哥华冬奥会中获得的首枚金牌。

2月17日——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国女运动员王蒙以43秒048夺冠,实现两连冠,创造了中国冬奥历史。

2月20日——温哥华冬奥会决出了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金牌,中国选手周洋力挽狂澜,粉碎了韩国人三连冠的美梦,以2分16秒693刷新奥运纪录的成绩夺得了中国在冬奥会这个项目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三枚金牌。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审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解放军歌剧院观看反映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全国档案战线时代楷模刘义权先进事迹的大型话剧《生命档案》。

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3月5日是第十一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各级共青团组织围绕迎世博、迎亚运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

3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3月14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3月12日至21日一一2010年温哥华冬季残奥会举行。

3月28日——山西省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38人遇难。

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3月28日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闭幕演出。 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费管理办法》的决定起施行。

4月5日, 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已有115人获救.4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9日起至11日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

4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在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4月13日,首届森林科学论坛——森林应对自然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

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

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4月1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抵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考察灾情,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4月15日上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4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4月20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迎来首场试运行,约20万人次观众成为世博园区首批“测试”客流,以此全面系统检验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是否到位。

4月21日,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第7天时,全国举行哀悼活动,深切哀悼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4月25日我国最南端的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站开工建设,这也是海南历史上投资最大、技术先进、工艺环保的能源建设项目。

4月26日上午9时,我国内地首条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的厦门翔安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5月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园仪式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

5月6日上海世博会会徽。

5月8日上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在莫斯科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庆典,同俄罗斯人民一道纪念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

5月11日上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百岁老人孙天牧先生《化古开今》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5月12日,成都至都江堰的快速铁路——成灌快铁正式开通运营。

5月12日——中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以纪念汶川大地震2周年。

5月13日上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给予因错案冤枉服刑10多年的赵作海国家赔偿金及生活困难补助费共计65万元。

5月15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园,地质公园博物馆迎来首批游客。

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5月20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由美国科学家克莱格·凡特发明,命名为“人造儿” 5月31日上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中国科技馆新馆,同出席即将在京召开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全体小代表和部分中外少年儿童一起参加“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

6月1日,由32人组成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应邀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庆典中心演出《我的梦》,取得巨大成功。

6月3日上午,全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西部片区调研座谈会在武威召开。

6月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全区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工作座谈会,总结2009年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工作开展情况,明确2010年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主要工作任务。

6月5日20点58分,山西太原阳曲县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

6月7日,2010年高考正式开始。

6月8号,高考结束。

6月8日,60名浙江志愿者赴上海服务世博。

6月9日,蒋耀平副部长在京出席2010年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吹风会 。

6月10日,各地的物价均上涨。

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XXI Olympic Winter Games)是第21届冬季奥运会,从2010年2月12日开始,到2月28日结束,历时16天。口号是:“从海洋到天空的比赛”,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是根据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神话传说所创作的3个卡通形象。温哥华冬奥会给中国人带来极大兴奋,在冰雪运动项目上,中国已经攀升至冬奥会金牌榜第七位,奖牌总数列第八位。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人又一次为竞技体育的成就激动不已。

上一篇:读后感建筑范文下一篇:打油诗搞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