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由于环境因素与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增长,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国必须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增产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强化经济政策,强制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

第一篇:钢铁工业论文范文

重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空间

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

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

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钢铁产能过剩”之说一直在媒体宣传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占据主导,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钢铁消费从不足1亿吨飙升至5亿吨以上(人均钢铁消费已达到416千克/人·年),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6.65亿吨钢铁产能。

中国钢铁工业“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一再突破传统认识的极限,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了吗?如果没有,未来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在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约束下,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基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选择?

本文力图回答以上问题。首先,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过程的比较研究建立人均钢铁消费模型,我们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也在复制这个模型。通过该模型,能使工业化发展阶段与钢铁消费相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空间;通过对资源、环境约束和中国在这一产业比较优势的研究,我们力图证明中国钢铁工业具备满足工业化过程对钢铁需求的能力;最后,依据未来趋势和发展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发展缘起于需求的兴起。预测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最根本方法是通过建立需求牵引模型,来测算一国未来钢铁消费总量的峰值。

国际钢铁协会(IISI)在1974年发表的《钢消费强度和国民经济总值结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一个国家只有满足工业化 (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比重最少要超过50%)、城市化,人均GDP至少达到10000—16000(1990年盖—凯:多边比较的货币单位)美元这两个因素,钢材消费量才可能达到“峰值”并由此保持稳定或逐年下降。1973年,符合以上标准的美国、日本分别以1.36亿吨/年和1.19亿吨/年达到钢铁消费峰值。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则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6年)中,创造性地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证明了国际钢铁工业协会的观点,并且提出了在工业化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金属矿产资源消费量和GDP增长的关系模型(见图1)。这个模型可以简单表述为,金属矿产资源消费量增长速率一般大于或相当于GDP的增长速率。

其认为,一国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即在钢铁消费峰值出现之前,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费速度之快、强度之大、人均量之高、总产量之多都将是该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根据以上的经典理论,在一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将对应出现人均钢铁消费的峰值点,再考虑人口基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型预测出一国钢铁消费总量的峰值,并以此推断出该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

未来发展空间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决定一国钢铁消费峰值点的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均钢铁消费强度、人均GDP水平等三个因素。利用以上三个因素我们同样可以构建模型以预测未来中国钢铁消费总量的峰值点,并以此判断中国钢铁工业未来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的因素

历史经验表明:当一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50%时,标志着该国工业化已经完成或进入后期,与此同时钢铁消费的峰值点也随之到来。如日本和美国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为41.5%和30%时,钢材消费历史峰值分别为1.19亿吨/年和1.36亿吨/年,随后这些国家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钢铁消费量由此开始保持稳定或逐渐下降。

针对中国社会当前工业化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国家“十一五”专项课题组的研究表明: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GDP结构、城市化率、工业化程度系数等指标的研究,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前部时期(见表1),开始呈现重工业化的特征。研究认为:如果未来中国能够保持工业化综合指数4%—5%的增长速度,在经过10—13年的工业化进程,到2015年—2020年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完成。

因此,根据中国工业化当前所处阶段以及未来发展情况,我国钢铁工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距离峰值点尚有很长时间。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是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钢铁需求量甚至强于工业化进程,所以一般将该时期称为“土木钢铁时代”。由城市化引发的城镇房屋建筑是钢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这与工业主要消费板材是不一样的。中国当前城市化现状如图2所示,2008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7%,大体相当于英国1850年(37%)、美国1910年(45.6%)、日本1950年(37.5%)的程度,远远低于1973年钢铁峰值点时主要钢铁国家的水平。

联合国人口司在2006年预测:中国城市化率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2020 年有望达到近55%,2050年将达到72.9%。据此测算,2006—2010年,我国需要将1.1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到2050年时,这一数字将达到5.5亿,这相当于3.05个西欧或者1.8个美国的总人口要进入城市。所以,只要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不衰,钢铁消费量的增长就难言到顶,同时也预示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还有相当空间。

人均钢铁消费强度的因素

以先行钢铁强国之一的美国为标杆,2009年中国人均钢铁消费量约416千克/人,较美国70年代进入工业化后期时的711千克/人均钢铁消费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美国的“土木钢铁时代”,西部殖民开发、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铁路)网带来的“Townhouse”(城郊化)消耗了巨量的钢材。从1901年到2006年,美国全面城市化过程中,单位建筑面积的钢混比达到相当高的0.9,钢积蓄量为77亿吨,从而使人均钢铁消费量从不足100千克/人攀升至711千克/人的顶峰。

中国当前也正处于“土木钢铁时代”,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投资,西部大开发以及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一再刷新着人均钢铁消费量的纪录。

以房地产为例,目前城乡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以上,单位建筑面积的用钢量将随着钢混比(当前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钢混比只有0.3)提高至65—75千克/平方米。所以今后10年,中国将在房地产领域直接“埋入”19.5亿—22.5亿吨钢材,平均每年消耗钢材2.2亿多吨。

经历年数据概算,中国房地产的钢材年需求量为当年总钢材需求量的25%左右,以此可以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均钢铁消费量要达到650千克/人以上的水平。

如果再考虑到当前中国在“土木钢铁时代”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态势(中国现有400亿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中99%为高消耗建筑),以及中国本土正在建造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密集、壮阔的电气化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支干线机场网络,中国未来人均钢材消费量的峰值应至少为700千克/人。

人均GDP因素

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4000(1990年盖—凯)美元时,人均钢铁消费随着工业化的开始而增加;人均GDP达10000—16000(1990年盖—凯)美元时,工业化完成,人均钢铁消费随即达到峰值。

1865年到1973年,美国人均GDP从2000成长到16000(1990年盖—凯)美元,这一阶段正好为其钢铁工业蓬勃发展时期;英国钢铁工业也是在1974年人均GDP到达12000(1990年盖—凯)美元时发展到顶峰;此外日本从二战后经济起飞到钢铁工业发展顶峰(1945—1974年),经历了人均GDP从1346到11344(1990年盖—凯)美元的过程。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4000到16000(1990年盖—凯)美元时,正好为一国高速进入工业化,深入完成城镇化的时期,也恰恰是一国钢铁工业“爆炸式”发展阶段。

中国2009年人均GDP仅为8000(1990年盖—凯)美元水平,预期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保持7%增长率,未来中国人均GDP将经历2010年:8500—9300(1990年盖—凯)美元,2020年:16000—18000(1990年盖—凯)美元的发展层级。依据人均GDP为观察标杆,中国钢铁工业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钢铁消费峰值

经上分析,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为背景和时间参考因素,以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强度构建的函数关系模型为量化参考因素,对中国钢铁消费峰值进行预测。

伴随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相对稳定的发展,以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为背景,以全社会完成城市化进程为时间标志;利用人均GDP与人均钢铁消费量模型,当人均GDP达到16000(1990年盖—凯)美元时,年人均钢铁消费量达到峰值的650—700千克(日本峰值为802千克/人、美国711千克/人、韩国982千克/人);再引入总人口14.5亿—15亿,我们可以预测中国钢铁消费峰值为9.5亿—10亿吨钢/年(见图3)。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年产能6.65亿吨,按照未来10亿吨的年消费峰值衡量,中国钢铁工业还有4—5亿吨的发展空间,其市场庞大程度可以比喻为再造两个美国和日本钢铁工业。■

作者余华彬为中国民生银行冶金金融事业部总裁

作者:余华彬 朱凯栋

第二篇:节能减排与钢铁工业的发展

摘 要:由于环境因素与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增长,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国必须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增产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强化经济政策,强制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钢铁;政策

一、环境优化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环境优化增长,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此时环境不再是被经济增长所牺牲、排斥的因素,相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节能减排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三大难题。

钢铁工业是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其生产具有规模大、能耗高、排放量大的特点。目前其产能总体过剩,落后产能所占比例较大,无序发展、违规建设现象屡禁不绝,局部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立足国内需求、适度出口是钢铁工业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情况

(一)钢铁产能仍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国粗钢产量4.226 6亿吨,比上年增长19.7%,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钢产量之和。

我国钢产量1996年达到1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从1亿吨到2亿吨用了7年,而从2亿吨到3亿吨仅用2年,3亿吨到4亿吨更是仅用1年。截至2006年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钢产量第一,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5.26%上升到2006年的34.1%,占全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

(二)钢铁工业整体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进一步增长[HT]

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19 779.05万吨标煤,比上年同期增加1 540.55万吨,增长8.45%。

2006年吨钢综合能耗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06%;吨钢可比能耗623.04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6.19%;吨钢消耗新水6.56吨/吨,同比下降14.9%。但由于钢铁总产量大幅增长,虽吨钢可比能耗下降,但总能耗上升,所以,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升,加大了减排的压力。

据统计,2005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9.85%,全行业能耗平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估计在15%左右。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钢铁行业排放废水量约占全国总排废水量的8%,SO2排放量约占7%,烟尘量约占8%、粉尘约占15%,固废产生量约占13%。

(三)资源与环境容量难以支撑

进入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已有50%以上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受此影响,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2004年钢铁工业耗能近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5%;耗新水近40亿吨,占工业耗新水总量的14%;运输量10亿吨,占全社会货运量的6%。而钢铁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14%。钢铁工业粉尘年排放量约120万吨,占工业排放量的14%[1]。钢铁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污染源,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政协和人大代表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无论是资源供给还是环境容量,均不允许钢铁工业再以粗放型方式发展。

三、优化钢铁工业增长的途径

(一)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增产能

一些大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成效很大,但整体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因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要求: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2~3个3 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使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是从发展的源头,优化钢铁工业的增长。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

建设新一代的“绿色”钢铁生产工艺一直是当代钢铁行业的目标,现在这一工艺的原型已在南非萨尔达尼亚(Saldanha)钢铁厂建成投产。该厂首先集多项钢铁生产新工艺为一体,即将熔融还原、直接还原、电炉炼钢、薄板坯连铸,形成一完整生产工艺线的钢铁厂。由于技术上的创新,萨尔达尼亚钢铁厂大幅度地降低了工艺的投资成本和能耗,其建厂总投资为11亿美元,预计年出口金额达2 000万美元。该厂生产指标为每200万吨铁矿石生产出125万吨热轧卷,每吨成品钢材价格约为320美元,具有市场竞争力。采用新技术,替代了高炉-转炉法炼钢,形成无焦炉、无高炉的环境友好工厂,建成了新一代的“绿色”钢铁工厂。我国宝钢今年在熔融还原生产工艺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严峻,节能减排的压力非常大,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第一把手的主要责任。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才是最佳选择。

2006年底对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统计,高炉安装炉顶压差发电装置(TRT)的座数,仅占总数的31%;安装高炉煤气回收装置的高炉,占总数的77%;安装转炉煤气回收装置的转炉,占总数的64%;安装转炉余热蒸汽回收装置的转炉,占总数的68%。

节能技术应用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和潜力。如:烧结矿余热回收、高风温热风炉、高炉余压发电(TRT)、高炉喷煤、干熄焦(CDQ)、转炉负能炼钢、转炉烟道汽化冷却、轧钢蓄热式加热炉等,进一步提高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

应加大节能减排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先进工艺技术的普及面,提高回收利用的有效率。

(三)推行清洁生产标准,规范企业环境行为[HT]

清洁生产标准是作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依据,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和环境友好企业评估的依据。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六个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定性)、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定量)、产品指标(定量)、污染物产生指标(定量)、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定量)和环境管理要求(定性)。根据当前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行业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发展趋势,又将这六大类指标分为三级:一级为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代表目前国际上相关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二级为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代表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三级为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代表目前在国家技术许可的前提下,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水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第三级与企业排放标准相比稍严,但对达标企业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因此,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提供了一个与行业排放标准很好的衔接平台,是国家环境保护部“一控双达标”的自然延伸和深化。 清洁生产标准定位于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尤其是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的控制,使各个生产环节的污染预防具体化和定量化;弥补当前环境标准侧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的弊病,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丰富了环境标准体系。通过与标准的比较,企业可找出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发现清洁生产的机会和潜力,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四)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工业发展质量

在国家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8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要淘汰,2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和小电炉也要淘汰。

目前,我国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1亿吨,落后炼钢能力约5 500万吨,这些设备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单位能耗通常要比大型设备高10%~15%,物耗高7%~10%,水耗高1倍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高3倍以上。把落后的钢铁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 000多万吨标准煤,节水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多万吨,对于实现“十一五”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经环保审批的落后钢铁企业协同有关部门依法关停。

(五)开展规划环评,促进钢铁工业有序发展[HT]

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4.2亿吨,位居全球第一。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占总产能的24.2%,落后炼钢能力占总产能的13.3%。如果把这些落后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 000多万吨标准煤,1亿吨水。我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6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由于城市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大[2]。这是典型的布局与结构问题。因此,开展规划环评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钢铁生产重点省份,均已编制“十一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开展规划环评,从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角度优化发展规模、调整发展思路,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绿色制造。

建议钢产量大省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如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优先开展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环评。上述区域内钢铁项目必须在钢铁工业规划环评通过后方可受理和审批。

参考文献:

[1] 李方.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6-08-10(7). 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M].北京: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8.

Energy Reduction and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ies

LIU Hong-liang1,CAO Feng-zhong2

(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

2.Policy Research Centre for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of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JZ)]

Key words:environment; iron and steel; policy

(责任编辑:周振新)

作者:刘鸿亮 曹凤中

第三篇:鞍山钢铁集团工业旅游开发研究

鞍山钢铁集团工业旅游开发研究

周 冰 怡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鞍山钢铁集团作为辽宁省最早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具有独天得厚的工业旅游资源。鞍山鋼铁集团旅游开发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文化历史悠久,工业实力雄厚;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园区环境宜人;三是区位交通便利,城市旅游形象鲜明;四是政府扶持。但是,鞍山钢铁集团在发展工业旅游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特色,线路单一;其次,服务意识不强,旅游体验不佳;最后,忽视宣传,营销工作欠佳。鉴于此,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结合区位旅游资源优势,加速工业旅游发展;加强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营销方向,开拓旅游市场。

关键词:鞍钢;工业旅游;旅游开发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工业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具有一些其他旅游方式不具备的特征:首先,工业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知识层次更高;其次,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可转移性,绝大部分的工业旅游是以企业工厂为核心旅游资源,集合企业的周边环境进行开展;最后,工业旅游的收益是具有多方性的。但是,工业旅游的重游率很低,这正是工业旅游的弊端所在。本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提出合理开发建议,提高鞍钢工业旅游重游率,解决鞍钢工业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加速鞍钢工业旅游发展。

一、鞍钢工业旅游的开发现状及优势

(一)鞍钢工业旅游的开发现状

1999年,上海宝钢集团成功组织了一次工业旅游,鞍钢领导受此启发。同年,在鞍山政府的支持下,为了让鞍山市社会各界了解鞍钢企业文化和钢铁精神,鞍山市组织了一次参观鞍钢的工业旅游活动,鞍钢的工业旅游由此实现良好的开始[1]。在集体参观鞍钢的活动获得较好的反响后,鞍山政府开始努力宣传和树立“鞍钢工业之旅”的旅游品牌。为此,鞍钢成立了当时的钢花旅行社(后更名为“钢星旅行社”)。现在的鞍钢工业之旅已初见规模,在省内外小有名气。而且,随着游客对工业旅游的逐渐了解和认可,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钢星旅行社联合推出了更多的旅游路线。近几年,鞍山钢铁集团出资打造了鞍钢展览馆,更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冶金工业历史为主题的现代化展览馆。

(二)鞍钢工业旅游的优势

1.文化历史悠久,工业实力雄厚。鞍钢作为已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企业公司,拥有“共和国钢铁长子”之称,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一批优秀人物涌现出来。如老英雄孟泰、助人为乐的战士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全国时代楷模李超等,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几代鞍钢人“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现如今,鞍钢的工业技术已经达到全国第一的水平,已然达到了世界冶金的前列。

2.旅游资源丰富,园区环境宜人。鞍钢园区内有一大批工业遗产,其中包括物质工业遗产和非物质工业遗产[2]。鞍钢能够找出企业内部的废弃资源进行再利用,并将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园区还配有展览馆,其中保留了过去中国最先进的冶金炼钢设备供游客参观,也引进新的设备供旅游者在工业旅游活动中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知识。现在鞍钢园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处理,这样不仅让职工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也让游客在感受工业的内涵时能有良好的心情。

3.区位交通便利,城市旅游形象鲜明。鞍钢所在的城市鞍山,是东北地区的第五大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腹地,也是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全国各地的游客有多种交通方式选择,轻松到达鞍山。鞍山除了有大量完善的工业旅游资源之外,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是游客来鞍山的必游之处。拥有“世界最大玉佛”的玉佛苑,为首批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玉佛苑内的玉佛被列入英国吉尼斯世界之最,这些旅游资源都为旅游者参加鞍钢工业旅游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条件。

4.政府扶持。作为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鞍钢发展工业旅游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之后,我国将东北振兴当作首要任务,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项目放在同等地位[3]。借此东风,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发展前景看好,蕴含无限商机。由于鞍钢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也是我国钢铁产业的支柱,国家给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政策扶持也很多。在政府积极的帮助下,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工业旅游开发项目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前进动力。

二、鞍钢工业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线路单一

目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在工业旅游方面的开发缺乏特色,与国内其他的工业旅游项目相比,没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产生了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的倾向也使得鞍钢工业旅游失去了竞争力。如今其他工业旅游区已经开始结合旅游目的地自身所具有的名胜古迹和特色景区,但是鞍钢只有两条经典路线,而且没有与鞍山本地其他的旅游资源合理结合;由于“鞍钢工业之旅”是由钢星旅行社独家经营的,在工业旅游项目开发和销售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服务意识不强,旅游体验不佳

虽然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工业旅游已经开发了近二十年,工业旅游项目还只是鞍钢的辅助性业务且一直没有为鞍钢带来明显的收益,鞍钢也就逐渐忽略了工业旅游服务管理。在工业旅游过程中,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中不能做到热情、主动、积极,园内许多服务人员没有熟练地掌握服务常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流程,不能很好地为游客服务。除此之外,解说员机械地、千篇一律地背导游词,没有真正了解钢铁冶炼过程。由于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游客在园区内的旅游体验也会有所影响,不但工业方面的内容在短时间的游览过程中没有深入人心,而且在工业园区进行参观的体验感也不会有游客在名胜古迹内游玩那么强烈。如果一直只是单纯为游客展示工业流程、工业产品的话,游客就不会深刻了解到工业的深奥之处,也就无法让游客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三)忽视宣传,营销工作欠佳

鞍钢公司自身知名度很高,在冶金炼钢方面已在我国前列,并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在鞍钢工业旅游开发很长时间之后,仍没有被大眾所关注。长此以往,对于鞍钢工业旅游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知名度过低的情况下,就更难开发新的客源,逐渐会形成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宣传,由于工业旅游开发没有受到鞍钢的重视,所以在工业旅游项目销售过程中,既没有专业的营销人员去销售工业旅游线路,也没有完善的营销计划,这就导致工业旅游项目缺少面向旅游者的机会[4]。鞍钢也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营销方案的设计,这使得在进行工业旅游项目营销时变得盲目,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鞍钢工业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观念,结合区位旅游资源优势,加速工业旅游发展

鞍钢管理层一直对发展工业旅游抱有消极的看法。但是从现在的发展趋势中不难看出,发展工业旅游已经不再是过去所认为的不务正业。鞍钢领导应该从观念上意识到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性,提高对于工业旅游的认识,加强对工业旅游开发的重视。鞍钢领导应该从鞍钢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符合鞍钢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通过工业旅游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结合鞍山旅游五大特色品牌,设计复合型旅游路线,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5],从而加速鞍钢工业旅游发展。

(二)加强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

园区内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是很薄弱的,园区内只有供旅游者参观的游客通道。鞍钢可以通过废弃资源再利用,运用园内的可利用资源搭建旅游服务中心、游客休息区、商店、纪念品专区等,这样既可以做到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又可以凸显鞍钢工业旅游的核心,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要针对鞍钢本身的特色,加入一些新的项目,增设一些触感、投影设备,让旅游者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工业旅游,拉近与工业旅游的距离[6]。与此同时,在园区内加入3D体验项目、亲子活动项目以及DIY项目,通过一些创新的项目来满足顾客的好奇心,让旅游者在园区内的游览实现最大限度的舒适和轻松。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游客接待服务标准,加强鞍钢的旅游服务的队伍建设,对服务人员的从业资格严格要求,从而加强游客旅游体验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营销方向,开拓旅游市场

鞍钢本身作为钢铁行业的先锋集团,自身知名度已经超出其他类似集团公司,鞍钢工业旅游开发可以依赖鞍钢自身的“明星效应”,加大对工业旅游的宣传力度,逐步提升工业旅游的知名度。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在微博、微信建立公众号,与大型的网络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并且定期进行促销活动。鞍钢工业之旅接下来应该把重心放在除鞍山本地的散客和境外游客市场的开发上,这才是工业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开拓旅游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发挥鞍山钢铁集团遍布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的作用,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宣传促销队伍和网络。将自己的优势项目大力宣传,建立“兄弟”旅行社,宣传自己的品牌的同时也可以宣传其他鞍山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任成好,刘虹.鞍钢工业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2):94.

[2]  王明一,胡迎春.鞍钢集团工业旅游产品研究[J].山西农经,2016,(4):115-117.

[3]  王烁.辉山乳业公司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4]  余洪,王太明.益阳市文化生态园产业集群发展体系研究[J].城市学刊,2019,(1):77-80.

[5]  董琦,傅治,张英楠.辽宁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1,(5):20-22.

[6]  胡迎春,杨会娟,陈萌.鞍山钢铁集团工业旅游的发展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5-57.

作者:周冰怡

上一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责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