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022-09-12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所以, 也有人把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社会环境。

我认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社会因素集中体现在社会变革、社会风气、媒体的价值观导向、以及教育的导向等方面。为此, 笔者分别从社会风气, 教育的导向来探讨一下对学习的影响。

一、社会风气

如“学好数理化, 走遍全天下”的观点曾经流行一时。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 读书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有影响, 但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则认为影响不大, 即使不读书。将来照样有一个好饭碗。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社会风气。应该指出的是,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社会上的同伴关系和不良价位观念的影响, 也是数学学习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社会风气对学习的影响。

(一) 网络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 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对学生而言, 他们的主业是学习。调查显示:82%的学困生有每周上网的行为, 14%的学困生几乎每周都上网, 每次上网时间的数学期望值超过2.635小时, 迷恋网络的占24%。这耗费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 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认识到对学习有影响的占89%就是佐证。长此下去, 便会导致睡眠更加不足,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 导致厌学、流失到学困生的行列中去。过分沉溺于网络, 会使得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寡言少语;使得自我的心灵越来越封闭;与他人在生活中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困难。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甚至使人落入犯罪的深渊。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二)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并非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 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 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 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和肮脏的交易。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行贿受贿, 进行权钱交易。吃喝风、高消费、攀比风、走后门等各种不良风气盛行于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人生观时刻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各种渲染暴力恐怖、淫秽色情的影视录像、电子游戏、黄色书刊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 误导了他们的行为, 使部分学生在是非美丑面前失去判断, 乃至于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社会上“体脑倒挂”、“高文化低收入”的不正常现象成了读书无用论的佐证。有的学生认为:“书读得再好又怎么样, 有钱就会有一切, 可以买官, 还可以买文凭”。在学生中, 不少人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处世原则, 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是非模糊的道德观, 特别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不正之风, 使他们既痛恨又无奈, 联想到自己的未来, 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据什么位置, 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情绪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育的导向

教育大环境的改善, 确实给数学教育的进步奠定了必要的物资基础。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升学考试”这只“看不见的手”。数学教学不得不随着“升学率”指挥棒的要求蹒跚前行。无穷的题海, 沉重的作业, 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主要因素。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 高考试卷模式的“稳定”, 高考试题的超重, 使得数学教师只能用“苦练”、“傻练”来提高解题速度, 不假思索的套用解题模式。个人数理思维的发展存在差异,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不管文科理科, 数学是必考的科目, 即使你的文科科目学得再好, 如果数学不好, 那它将永远是你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社会在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也将越来越好, 只要我们合理利用, 将是我们学习必不可少大的因素, 也必将促进学生的学习, 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案例1:从“说数学”到“做数学”

从数学课堂的大量教学中, 让学生说数学的机会多得多。这是否本末倒置?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不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迷恋集体作业的方式?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 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很快请学生起来作答, 这几个问题学生解决了, 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 这就是所谓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斯基曾经指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 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 我们不得而知。为此, 苏霍姆斯基建议是:要把学生的独立的, 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 老师可事先带上剪好的三角形分发到每一桌, 叫学生先撕下一个角, 然后这两部分中的任意一部分去画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 是否每一部分都能画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这样,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很形象的个人体验, 最终为学生知识建构服务。

每一节课教师总能设计些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或实验, 创设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让学生主动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从而在心理上获得客体的意义,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库中。

案例2:无穷级数概念的引入

第一步以学生原有知识作为引例, 如将循环小数0.333…化为分数, 有:0.333…=310+3102+…+310n+…

问题:如何理解无穷多个数相加 (根据常理, 这是“不可完成”的!) 得出一个有限数第二步历史之争:Zeno’s Paradox (芝诺悖论) :乌龟和阿基里斯 (Achilles) 赛跑, 乌龟提前跑了一段———不妨设为100米, 而阿基里斯的速度比乌龟快得多———不妨设他的速度为乌龟的10倍。这样, 当阿基里斯跑了100米到乌龟的出发点时, 乌龟向前跑了10米;当阿基里斯再追了这10米时, 乌龟又向前跑了1米, ......如此继续下去, 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的原来位置, 所以, 被追赶者总是在追赶者的前面。这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 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显然与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这样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只须用无穷等比数列求和 (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 公式:S=a11-R即可解答[a1为首项, R为公比

]。事实上, 在追赶过程中, 乌龟跑的总路程为10+1+110+…=101-110=1009阿基里斯跑的总路程为100+10+1+110+…=1001-110=10009由于10009P-1009=100故阿基里斯在离自己起点10009=111.111…米处追上了乌龟。

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案的时候都把学生放在首位, 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就会创设出更贴切的问题情境, 就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新的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更高、更浓, 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案例3:

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1节) 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平移现象, 并对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加以分析、总结。此时, 可设计案例: (投影显示, 播放视频) (I) 画面中缆车的形状、大小在运动的前后是否发生变化?电梯上的人呢?推拉的玻璃呢? (II) 如果滑行的缆车车头向前移动380米, 那么缆车的其他部位 (如车尾) 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通过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 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分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同时, 也使学生理解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在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之后, 进一步设计案例: (Il1) 请你判断: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 一会儿, 小明兴奋的大叫起来:“妈妈!妈妈!我好像长高了!我比地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这就是课堂资源, 课堂中的奥妙就在这里, 教师的资源也就在这里。

案例4:

在初一数学《实践与探索》“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设计案例:先用多媒体展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下的第一个脚印。问:我们能否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脚印估计出他的身高?接着引导学生建立假说:人的身高和脚长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 根据这个倍数关系可以由脚长估算出人的身高。安排学生回家后, 量好自己的及父母的脚长与身高, 下次课时, 将重心放在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上, 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100多个数据中取出3O个数据? (要解决随机性问题) 如何解读所列出的身高与脚长的倍数中的30个数据? (不同的人倍数一般不同, 但不同的人倍数非常相似) 应当用哪个数据作为参照的标准? (可以用中数, 即最大数与最小数媳算术平均值;可以用众数, 即取与最多的人的相同的数据;可以取平均值, 即3O个数据相加的和除以30) 。当然, 我们认为所提的问题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因为虽然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去弄清楚他的身高没有实际的必要。如果就此引发的考古学家根据古代人留下的脚印去估计古代人的身高或者一个警察根据案犯留下的脚印估计案犯的身高等等, 就有实际意义了。这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1) 统一函数种类; (2) 统一角度; (3) 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 增强知识间联系, 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学习。本文例举了大量案例印证社会环境对中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 以便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应用, 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环境,数学教学,教学案例,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青少年的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J) .华东师范大学.2008-4.

【2】王水.发现学生潜能, 成就家长梦想---“金帽子”潜能测评系统GCAP.http://www.cccv.cn.2007-2-20。

上一篇:国外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分析下一篇:目标产量1300公斤水稻精确定量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