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分析

2022-09-12

一、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各国对于原告资格范围的规定存在差异, 但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不断扩大是世界的潮流。同时为了避免原告资格范围的扩大造成的滥诉等浪费司法资源现象的出现, 许多国家通过完善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对原告资格范围进行必要的约束。

(一) 美国

美国最初在“直接利害关系论”的指导下, 规定原告资格是与公共利益的损害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规定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美国随后通过颁布《反欺骗政府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克莱顿法》等进一步扩大了原告资格的范围。其中《反欺骗政府法》首先对原告主体资格的扩大进行了规定, 随后《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对原告资格的扩大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细致的规定, 规定原告主体资格的范围是任何人、商号、公司、联合会, 而《克莱顿法》进一步将检察官规定为起诉的主体。总之, 美国原告主体资格是不断扩大的, 由原来只能与公共利益损害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到检察官、个人、组织,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同时为了避免原告资格范围扩大造成的滥诉等弊端的出现, 美国规定了一些特殊的程序对原告资格进行必要的限制, 如美国法律中规定, 原告必须在60日的通告期后提起诉讼, 同时在60日通告期内侵权人可以对错误进行改正,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滥诉的发生和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 英国

英国法律规定, 通常只有检察长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而对私人或者社会组织能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范围进行限制。一种情形是在得到检察长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起诉讼;另一种是“私人检察官”作为原告, 私人检察官作为原告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即, 检察长曾经拒绝给予个人起诉的权利, 或者检察长对于给予个人起诉许可的决定进行不合理的拖延。同时英国规定了地方政府机关和一些社会组织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力。英国对原告资格范围的限制要比美国严格, 但是根据英国的一些具体情况又做了许多变通性的规定。

(三) 德国

在德国, 通常检察官或者社会团体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德国民事诉讼法第632条、第638条等中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而社会团体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 而是通过部分经济立法加以明确规定的。同时德国为了防止团体诉讼被滥用, 通过多部实体法对公益诉讼社团的资质进行了严格限制。

(四) 法国

法国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范围与德国很相似, 检察官和社会团体都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法国是第一个从法律上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包括检察机关的国家。在《拿破仑法典》中就赋予了检察官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过得权利, 其规定对于身份证明、婚姻、离婚、收养等, 检察官可以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对上述民事活动进行干预。同时, 法国法律对社会团体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进行了适当的限制。

二、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受案范围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差异, 大陆法系要比英美法系的受案范围狭窄, 但从总体来看不断扩大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一) 美国

美国拥有广泛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如《美国区法院民事诉讼法规》中规定, 保护别人利益的案件中, 在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当事人可以以美国国家的名义提起诉讼。同时美国的其他法律如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中也都有相关规定。同时, 美国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不断扩大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力度。

(二) 法国

法国的受案范围受制于法律上明文规定的案件的类型。下述案件检察院应当得到通知作为案件的当事人。首先是涉及未成年人监护安排、亲子关系、成年监护的设置与变更案件。再次是现行中止追诉程序、集体核查负债程序、个人破产程序或其他制裁的案件。在社会团体的起诉范围中, 要求目的是为了保护团体成员的个人利益。

三、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为了避免原告举证责任过重, 各国在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中设计了一些缓解原告举证责任压力的措施。例如在美国的民事公益诉讼中, 个人当面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常出现无法举证而导致败诉的情形,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美国让行政机关先起诉, 将相关的证据交予法院, 然后个人再运用这些证据进行起诉, 从而有效避免了个人对专业性问题举证不能的情形。《克莱顿法》中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规定, 对于在民事公益诉讼中个人对被告要求进行损害赔偿时, 如果被告于政府起诉的被告相同, 个人只需证明自己受到损失, 而对于损害赔偿的数额个人可以将这一政府案件的判决作为认定直接证据适用。此法律规定大大缓解了原告在面对大量专业知识方面的举证压力, 更好的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四、民事公益诉讼中对提起主体权利的特殊保护

因为在民事公益诉讼中, 原告相对于被告来说在财力、权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在诉讼地位方面, 原告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 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平衡两者的关系, 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因此, 各国对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进行特殊的规定, 以更好的维护原告的权利, 平衡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关系, 推动民事公益诉讼的进行。

(一) 美国

在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的案件中, 为了更好的权衡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关系, 美国规定了“法庭之友”这一特殊的制度。法律规定“法庭之友”介入诉讼程序的方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 是通过递交“法庭之友”书状参与到诉讼程序中, 同时要求要将自己的主张以及事实、理由在书状中详细载明;第二种方式是, 在法庭进行辩论、质证和交叉询问时, “法庭之友”直接参与到上述的相关程序中。这种特殊制度的设计对于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原告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美国《克莱顿法》从诉讼费用上对胜诉的原告进行奖励, 其中这一诉讼费用不仅包括案件受理费用还包括合理的律师费, 从而减轻了原告诉讼费用的压力, 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诉讼双方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平等, 维护了公平正义。

(二) 德国

德国为了避免当事人的经济实力上的不平等, 导致案件裁判结果损害经济实力薄弱方利益现象的发生, 对于提起主体的权利进行了特殊的保护。德国在其《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 如果一方当事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提起诉讼, 如果其承担全额诉讼用后, 可能导致其经济地位的明显损害时, 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 然后法院做出命令的方式, 仅承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部分诉讼标的额的诉讼费用。通过这种规定降低了原告诉讼费用负担, 更好的平衡了双方的关系

摘要:古罗马是最早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国家, 英美法系中的美国也建立比较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而我国对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较晚, 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外法律中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提起主体权利的特殊保护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对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举证责任

参考文献

[1] 沈达明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1:159.

[2] 何勤华主编.德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472.

[3] 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131.

上一篇:刍议地方工科院校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制的构建下一篇:浅谈社会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