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位:减法思维重塑传统媒体新形象

2022-12-24

“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的局限而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权威, 选择型受众需要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来组成关于周围世界的真实图景, 而在这过程中, 信誉高, 功能强, 方便实用的传媒会成为他们主要的心理参照系”[1]。据统计, 全球消费者每天在手机 (97分钟) 和平板电脑 (37分钟) 上平均花费约2.2小时, 二者占媒体消费时间的37%, 超过电视 (81分钟) 、台式电脑 (70分钟) 、广播 (44分钟) 、印刷刊物 (33分钟) 。这说明多终端较量之下, 移动网络终端更契合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而被广泛应用。然而, 在新媒体引领的公民新闻时代, 大众对重要可靠的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大, 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媒体如何塑造权威受信的媒体形象对其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一、传统媒体转型中的“加法”及其“视线的偏离”

在复杂的媒介生态中, 传统媒体不断与时俱进, 开设在线版本, 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平台, 试图在1000万个微信公众账号、6亿多微博用户、350万个门户网站中拔得头筹, 扩增媒体的影响力进而争夺网络话语权。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是被分散的, 传统媒体试图占据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吸引受众有限的注意力。传播渠道的更新与拓展使传统媒体有了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与受众的信息互动, 进一步说即增强了传统媒体的社会传播力。然而社会传播力的提升并不是简单的扩展便捷畅通的传播渠道, 更重要的是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和传播态度的积极性。我们不得不思考, 传播方式如此便捷的时代, 为何依然存在“媒体失语”的现象?

现今, 无人机、VR技术、云直播等高端媒介技术不断在各重要的新闻事件中广泛应用, 新闻媒体工作者一度成为了现今媒介技术的使用者。高端的媒体技术使视频、图片、语音、动画等信息呈现方式集一体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传达给受众。但是, 高效的媒体技术参与使得媒体报道“事半”中似乎并未达到“功倍”的效果,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信息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以《新京报》的一篇两会报道为例, 2016年3月14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工作报告。《新京报》发布报道题为《两高作报告政治局委员坐席上为啥少了一个人?》, 从网站新闻的用户的角度出发, 新闻标题中“为啥少了一个人”是一个重要点, 吸引受众点开新闻, 从而提升网站新闻的点击率。但是在报道的内容中谈及, ““政事儿”注意到, 习近平等7常委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就坐的第一排中, 今天只有24人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5人) , 其中,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上述执行主席席就坐。”而标题中的“为啥”并未得到清晰明了的解答。有网友调侃“标题党无聊, 政治局委员坐席上为啥少了一个人——最后告诉我们去台上作报告了”有网友回复“这个记者可以直接转行做段子手了”之类。

然而, 对于深度报道形式的延续和传统媒体的发展大可不必悲观。纸媒的困境并不能说明新闻业在走下坡路, 未来的新闻生产与产生, 有两个比较清晰的方向, 即专业的更专业, 民众的更广泛。[2]新闻业需要深度报道彰显传统媒体的专业的优势。

二、传统媒体需要在“互联网+”中运用“减法思维”

减法思维是指一种新型的认知方式, 与加法思维相对, 当事物以某种固定态势或完全要素存在的时候, 打破原有态势的稳定结构, 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媒体在于新媒体竞合的过程中应适当运用减法思维, 清晰的自我定位有的放矢的实行媒体变革。

(一)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中的减法——“去标准化”

传统的新闻生产是标准化的。新闻生产标准化旨在使管理秩序、管理业务和生产经营过程规范化, 并用以约束所有人的行为, 从而保证生产过程每个环节, 每个岗位, 每个人乃至每项管理活动和操作都是合理和高效率。[3]去标准化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 技术、渠道、平台的延伸与拓展都要重视市场思维对传统媒体内部活力的激发。在管理模式上试图改革传统的运营方式, 创新流动式的新闻团队, 并不独立的设置部门与人员分配, 努力尝试“以选题和业务要求为先”的人员流动性部署方式, 因而形成交互性的组织合作方式。除团队建设方面, 新闻生产的去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

(二) 渠道拓展中的减法——依托“母媒”

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 任何没有有效运营方式的内容都难以创造出规模化价值来, 高品质的内容也不例外。这说明把握传统媒体的内容, 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重视“精准化”的同时仅仅停留在内容优势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拥有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团队, 可以以母媒的影响范围为基准点, 在其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内进行拓展传播, 从而由点及面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逐步转型。以《财新网》为例, 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和多个外国的传媒机构合作, 依托财新传媒的影响力拓展新闻内容, 实现母媒的品牌延伸和社会资源共享。作为中国财经类新闻媒体, 月均访客量高达1200万, 网页浏览量上亿, 国内财经、金融等专业领域都保留大量的忠实用户, 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有效对接的先例。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的更远”。

媒体内容既具有商品属性尤应注重社会价值, 它面对普遍的社会大众是具有历史性的, 要在内容吸引受众的同时把握传统媒体的社会监督与引导的功能, 重视传统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的同时, 更要兼顾媒体公信力的塑造, 打造全方位的媒体权威才是新闻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王雄.新闻舆论研究.P76.

[2] 赵新宁.新闻生产与产生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态势分析.新闻研究导刊.

[3] 黄德华.标准化时代报纸新闻生产的质量控制.报业新论.

上一篇: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计算机物联网的应用思考下一篇:如何度过有品质的大学生活——写给2017级大学新生:应当坚持立志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