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

2022-07-03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描绘了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内蒙古的壮美蓝图。会议明确了全区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也为奈曼旗44万干部群众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 篇1:

基于竞争优势的后发优势战略

摘 要:中国正处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要依靠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后发优势发挥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创造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的创造又是以技术內生为核心的。必须建立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赶超”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型后发优势,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以达到经济“赶超”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后发优势战略;竞争优势;技术内生化;工业化反梯度推移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经历了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正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和科技的优先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产业结构知识化、高级化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由于知识经济形态的逐步形成,它呼唤一定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其相适应并能提供政策导向。迄今为止能够比较全面解释知识经济形成以及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或称为“新增长理论”(谭崇台,2001)。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多数新增长理论家都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考察技术进步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如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升级,边干边学(Arrow,K.,1962),人力资本积累(Shultz,T.,1992),知识积累,技术模仿与创新等就成为新增长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发达国家进行赶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话题。在工业经济时代,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粗放式的规模经济在工业化的初期确实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随着知识、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平均每增加1亿元GDP就需要5亿元的投资,2004年,中国实现的GDP约占全世界的4%,但为此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28%,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占全球的12.1%,消耗的淡水占全球的15%,消耗的水泥占全球的50%。资源的消耗量大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而资源的产出效率却大大低于国际水平,同样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4到1/6。因此,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这就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要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稳定增长,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后发展地位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进步,即发挥技术型后发优势。由于拥有先进国家的已有技术存量,后进国家在技术演化过程中能够省略某些中间过程,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实现技术进步,因此,我国要通过跨越式技术演化,创造竞争优势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甚至赶超。

二、后发优势的实质:创造竞争优势

后发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虽然是与落后性共生,而非人为创造,但要将这种自然存在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利益,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后发优势的发挥不仅仅是指后进国家具有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的优势,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后进国家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以及制度各生产要素的利用和配置方面所具有的有利形势的发挥,立足于技术、制度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和产品的差异性竞争的发展,建立以竞争优势为核心和基点的后发优势思路。

如何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cl E.Po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该国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即在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兴衰的根本原因是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其主导产业拥有优势,而建立优势产业的基础则是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竞争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落后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并不意味着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就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一国竞争优势的创造离不开技术创新,后进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模仿型后发优势和技术创新型后发优势,二者的实质都是技术跨越。后进国家在领先国家长期积累的产业和技术基础上,通过引入或是自主创新的方式,发展最新的技术结构,可直接切人技术和产业前沿,从而避免在技术追赶过程中亦步亦趋,跨越技术演进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甚至从更大的幅度上跨越若干个技术和产业层次,在高新技术的个别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技术跨越赶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竞争优势,获得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1.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转型看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石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各国应按照各自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并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各自的比较利益。我国在经济追赶的初期建立起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趋势的变迁,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已不能正确指导我国的国际竞争策略。因为传统的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的天然的竞争力,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一国的要素禀赋是静态的、自然的,一般难以改变;而竞争优势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力,它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有关,而且更与知识、技术、管理、机制、制度、人力资本、产品品牌、技术创新等高级软要素相关,且高级软要素是动态的、可变的,来自于一国的后天积累,是先天禀赋+后天要素+企业行为形成的竞争力。所以,拥有竞争优势才真正拥有现实的竞争力。

从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快速增长的国家都有这样一条发展轨迹:由比较优势起步,实现经济“起飞”以后,转向通过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实行引进外资或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特别是寻求与

跨国公司合作,创造竞争优势。而失败的国家通常要么是仍然坚持传统的比较优势;要么是在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失误或是其他原因而未能成功转型。

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实施的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型就较为成功。这其中根本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初步资本积累后,及时调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而从传统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后发优势所主张的通过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提升产品和产业的技术水平,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标。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后发优势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为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有可能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就一般意义上看,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理论假说、政策主张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似乎很难协调。但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之间,始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经济和贸易发展较为成功的后发国家大都能把三者结合或融合起来。而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国家,通常三者之间不能相互促进和转化,以至于单纯追求某一种发展战略而使得发展绩效和发展目标之间出现背离。所以,比较优势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摆脱自然禀赋的束缚,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在发展和赶超过程中形成真正的竞争力,通过这种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市场中获得优势。

2.利用信息化的外部效应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后发优势的提升

当领先经济已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化加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跨越的有利形势。信息化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利用和传播知识与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机遇。第一,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其重要作用与日俱增。信息化及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使用实现了便捷化、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第二,信息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前更容易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开发成果,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进步。例如,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大概经历了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印度由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目前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爱尔兰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出口国之一。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信息化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的产业、产品正在向高新、高效、高质、更加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的程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导致世界市场上在人才、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同时,国际社会在技术转移和扩散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一,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法律的完善使许多先进技术无法通过引进获取;其二,单纯的技术模仿容易导致“依附性”发展模式,陷入“技术引进陷阱”,导致永远处于技术落后境地;其三,仅仅为适应技术模仿(引进)而构建和形成的制度结构以及人才结构具有内在缺陷,不利于一国形成自主性持续增长。因此,信息经济时代,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仅仅依靠技术模仿没有办法实现经济的赶超,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建立差异性竞争优势才能具备“赶超”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依靠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后发优势的发挥,才能实现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也强调了持续的增长要求持续的创新来维持。罗斯托在他的“起飞”理论中认为,经济起飞是一国经济突破传统停滞状态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高的资本积累;二是有一种或多种增长效率很高的实质性制造部门作为起飞的主导部门;三是有一种使经济成长具有不断前进性质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他在回答众多学者关于“起飞”概念的质疑时说到:“一个社会要维持较高的平均增长速度,必须不断地进行反减速斗争,现代科学技术的流动也许会提供这种潜力,它抵抗着李嘉图的收益递减律……在这个意义上,持续的增长要求起飞过程的重复;持续的增长要求围绕着新的技术建立起新的充满活力的管理组织,要求新型的工人、新型的融资和销售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增长过程中,罗斯托强调了持续的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后进经济来说,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持续的后发优势来维持,而持续的后发优势的得到要靠建立在竞争优势上的“赶超”能力的提升。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是充分利用外部经济效应发挥后发优势,使经济“起飞”。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中,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持续增长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的钢铁工业在1957-1961年,每花一美元引进新技术就要花2-3美元进行消化研究,开展技术的模仿创新。在汽车工业上,日本先后从美国、英国、意大利引进405项先进汽车技术,进行大量模仿创新,使日本汽车工业在生产工艺和性能方面迅速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赶上甚至超过英国、美国。

从日本的经济赶超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追赶过程中,只有以竞争优势为核心,以“超越”为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追赶,才能最终实现超越目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通过发挥人的能动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以“自主创新性后发优势”为根本动力的“赶超模式”必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不仅要注重利用后发优势,而且要注重提升后发优势,而利用和提升后发优势的根本目标是构建和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使技术内生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竞争优势的根本:技术的内生化

技术内生化主要是将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主变量来考虑的。通过将技术内生,以克服要素递减规律作用的影响,达到要素回报的递增。而后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获得竞争优势,其根本就在于技术的自主创新。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赶超同时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在经济追赶初期不仅要注重利用技术模仿型后发优势,而且更要注重构筑和利用技术创新型后发优势。

技术的创新可以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两大类。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模仿创新是指国家或企业通过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构想和创新行为,吸收率先创新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则是指国家或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

动创新的进一步进行,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技术能力(侯高岚,2003)可表示为:T=ωM+I,T表示技术能力,M表示技术模仿能力,I表示技术创新能力,两种技术能力都包括传统制造业技术的模仿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模仿与创新能力,ω表示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对技术模仿能力的增强效应(ω≥1),这说明了通过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渗透,工业化赶超进程将大为加快。相对于单一的技术模仿实施工业化赶超的技术能力T0=M,复合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能力的增强效应为T-T0=ωM+I-M=(ω-1)M+I。这样,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赶超过程中,由于技术能力增强,使经济赶超进程得以加快。而且,在工业化赶超完成后,不会由于技术能力的缺失而导致经济停滞。

因此,企业或者产业要在其经营领域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自己独有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这通常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而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从体制改革人手,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以日本为例,其发展经验是值得重视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中,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持续增长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的钢铁工业在1957-1961年,每花一美元引进新技术就要花2-3美元进行消化研究,开展技术的模仿创新。在汽车工业上,日本先后从美国、英国、意大利引进405项先进汽车技术,进行大量模仿创新,使日本汽车工业在生产工艺和性能方面迅速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赶上甚至超过英国、美国。因此,日本学者在总结经验时把它归功于日本人对技术极其深刻的理解。他们把技术看成是5M:“(1)原料及材料(包括各种能源),即Materials,简称Ml。(2)工具及机械设备,即Machines,简称M2。(3)技术工人及技术人员,即Manpower,简称M3。(4)经营(技术管理和管理技术的总称),即Management,简称M4。(5)对技术及技术产品的需求,即Markets,简称M5。”(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2004)从技术的发展阶段看,一个技术落后民族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立必须经过5个阶段:“(1)掌握操作技术阶段。(2)对引进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阶段。(3)修理和一系列小改进阶段。(4)设计及规划阶段。(5)国产化阶段。”因此,“如果某个民族的目标是要达到技术自立,则上述五个阶段中任何一个大概也不能省略或缺少。”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看,政府在掌握技术的5M和技术自立的5个阶段的前提下,“把对于开发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在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实现的技术目标(F,即feasibility),有选择地(S,即selective)确定,按照这种战略(S,即strategic),制定计划(P,即plan),有明确的先后顺序(P,即priority),有阶段地(S,即stagewise),不失时机地(T,即timely)移植和补充移植技术,这将是有成效的。”这就是FPPSS7原则。正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原则,日本才得以成功地进入现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并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物质资本才能产生积累,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于知识、技术和劳动力智能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可以作为资本一样来进行投资经营,并在这种经营中产生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正是这异质性,使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经达到70%。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更为突出,同时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及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使得经济发展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

四、后发优势的发挥:工业化反梯度推移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要获得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就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的发挥,获得持续的内生性的动力,创造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实现“赶超”。那么,也要相应的转变传统梯度推移发展的工业化思路(刘茂松,2004),我们认为,发展中地区应该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推移的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

工业化反梯度发展理论是指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济核,将周边地区的要素资源聚集到“区”内,形成自身积累优势,向原“中心”区方向反向推移辐射,推动“中间”地带快速发展。

反梯度推移应该看作边缘区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不愿长期处于被动、依附和永远落后的地位,而抓住机遇运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实现赶超的战略安排。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梯度推移不仅不可能缩小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别,反而在一定时期扩大这种差别。因为处于高梯度的核心区所扩散的技术和产业,主要是核心区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时所淘汰出来的已进入衰退状态的技术和产业,或者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梯度推移只能形成核心区集中发展高技术产业,而边缘区主要发展低技术产业的“部门一空间”分工,使得边缘区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而且差距会越拉越大。

可见,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协调发展。这种战略有三个好处:一是挖掘“边缘区”的优势,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快速追赶发达地区。因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只要有市场的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就可形成具有反梯度推移能力的优势产业;二是以优势产业来聚集生产要素,即能构筑反回程效应的“抗力场”,又能形成吸纳扩展效应的“拉力场”;三是通过学习、引进、借鉴,充分运用知识经济的成果,用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低的成本实现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先进技术的跨越,建设现代工业化。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实质是产业革命,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实行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以打破目前“落后的增长”的陷阱。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外部经济效应,在工业化成长阶段的秩序上,利用“边缘区”的后发优势,超越某些传统阶段,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跨越。此外,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把外部效应同自身的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例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梯次,以及优先发展第三次产业等。所有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是产业倾斜战略。其基本思路都是集中地、充分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外部效应,建立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赶超”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型后发优势使技术创新内生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选择某些先进产业、优势产业或带动力强的产业进行突进,以求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和高效发展。

(责任编校:文 心)

作者简介:刘茂松(194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瑾(197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 剑(1982-),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茂松 刘 瑾 张 剑

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 篇2:

实施“三化三型”战略 奋力推进富民强旗进程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描绘了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内蒙古的壮美蓝图。会议明确了全区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也为奈曼旗44万干部群众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奈曼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总面积8137.6平方公里,全旗辖12个苏木镇、1个国有农场、1个街道办事处,有355个嘎查村。由于干旱等诸多原因,全旗沙地面积占62%,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如何弯道超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和赶超,是旗委、政府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通过学习贯彻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我们进一步明晰和坚定了发展思路,即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富民与强旗并重、生态与发展双赢,加速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集中力量实施“三化三型”战略。

“三化三型”战略,即在推进工业化上,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型园区、循环配套型产业、自主创新型企业;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上,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型、产业带动型、科技支撑型农牧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努力创建宜居宜业型小城镇,重点建设保障有力型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多元发展型现代服务业,依靠“三化互动共赢”,带动全旗经济实力整体提升,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和谐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着眼于增强工业带动能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园区承载、项目引领、集群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工业崛起,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型园区。为促进工业经济集约集中发展,有效解决工业发展与农民争地的问题,按照“设施先行、项目兴区、服务完善、滚动发展”的建设思路,我们筹资6亿多元,在沙荒地上先后规划建设了奈曼工业园区、奈曼化工区、八仙筒工贸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青龙山矿产资源开发区等6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4平方公里,入驻项目151个,带动就业1.9万人。2009年,奈曼工业园区被晋升为市级工业园区。

下一步奈曼旗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谋划和推进园区建设,加快项目集聚落地。“十二五”期间,依托巴新铁路这条“能源”通道和谋划的重大项目,努力打造“煤—电—冶—建”循环经济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能源产业4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工业园区进入自治区级园区行列,力争“十二五”期末园区内项目总产能达到800亿元以上。目前,我们正在赤通高速公路奈曼东出口至大沁他拉镇城区连接线两侧规划建设总面积50平方公里的工业走廊,以区块化的设计理念和前瞻性的眼光,科学摆布“煤—电—冶—建”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建材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促进园区功能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转变。同时,认真抓好中水回用和化工区集中供水、污水处理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集中解决好设施配套、土地储备等问题,提高入驻项目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率。

二是着力打造循环配套型产业。以培育全产业链为重点,主动对接高端要素,积极引进优势项目,努力打造销售收入超百亿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方面,要推动非资源型产业配套化发展。充分利用好巴新铁路这条能源通道,积极协调220千伏变电站及铁路专用线建设,实施煤电联动合作机制,推动年产72万吨新型镍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带动“煤—电—冶—建”循环经济项目启动实施,力争两年内初具规模,五年内销售收入和税收分别达到550亿元和20亿元以上,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把握海克集团建成投产的有利契机,加强与沈阳机床厂、富士康等大企业的沟通联络,带动一批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企业入驻,逐步把奈曼旗打造成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配套“车间”。发挥龙盛集团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化工项目,尽快把化工区打造成为百亿级园区。力促总投资30亿元的氨基酸生物科技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发展玉米精深加工配套产业;推动叶黄素浸膏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努力培育竞争力较强的生物科技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资源型产业发展。协调推进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两年内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风电、火电、油页岩、石油探采等项目生产建设速度,力争五年内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标,在力促宏基水泥日产4000吨熟料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的基础上启动二期建设,推动霸王扣金矿和铅锌探采项目达产达效,促成年产10万吨生活用纸项目入驻八仙筒工业区并开工建设。围绕壮大建材、轻工食品加工和金属矿采选加工产业,着力引进资源加工高端项目,努力推动资源开发由初级开采加工、粗放加工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变,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着力打造自主创新型企业。积极引进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创新企业,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张,努力把科技成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尽快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积极争取上三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确定专门领导、专门班子,抓好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协调解决企业融资、人才、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提升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鼓励本土企业再投资、再创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走高端发展之路。

二、着眼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奈曼旗沙地面积大,土地瘠薄。“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为提高种植效益,我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2012年,全旗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9.5万亩,亩效益超2000元的高效特色作物40万亩。无籽西瓜、万寿菊、设施鲜桃、红干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广大农牧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今后,还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牧业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不断提升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型农牧业。一方面,要依靠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高产高效。有力度、有规模地建设节水、高产、高效农田,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继续发展无籽西瓜、红干椒等效益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效种植业,合理规划果菜、食用菌、葡萄等设施农业重点产业,依靠规模经营,彰显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好肉鸡、肉牛、生猪等产业,支持养殖业向大户、专业村和标准化小区发展,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特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推动奈曼绿色无公害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另一方面,要依靠强化基础设施保障高产高效。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提高投产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大力扶持养殖户建设永久性棚舍、窖池,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科学推进建设养畜。加大农牧业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度,实施压井限采计划,逐步推广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现代节水技术和设施,探索推广玉米、红干椒、西瓜等膜下滴灌方式,更好地发挥膜下滴灌省水省肥省工的效益,保障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型农牧业。目前,奈曼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基地等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的深度、效益、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占有率还不够,特别是对农牧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我们将继续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抓龙头、强基地、促规模,重点引进实力强、规模大的深加工企业,促进玉米、肉鸡等农畜产品专业化分工、品牌化生产,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和回报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经营,壮大农畜产品流通和营销队伍,提高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村经济在更加规范的运营中加快发展,让农民在更加踊跃的参与中获取更大利益。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支撑型农牧业。进一步加大“吨粮田”科技攻关力度,在种子工程、栽培技术、农田基本建设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玉米由中产向高产迈进。积极发展现代优质畜牧业,进一步加强优良畜种、草种选育和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不断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加快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农牧业实用人才,推进科技培训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位,靠科技、靠人才、靠管理提高效益。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力争把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育成产业工人,使劳务经济成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战略意义的富民产业。

三、着眼于改善发展环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努力创建宜居宜业型小城镇。近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区域发展格局上,确立了以大沁他拉镇为中心产业区,以八仙筒镇和青龙山镇为两个重点产业区,以京通铁路和国道111线、大阜线延伸至开八线、巴新铁路和大个高速公路为三条发展轴的“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条发展轴”格局,构筑起了明晰、合理的城乡发展框架。同时,聘请了大连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城关镇总体规划,确立了“现代生态工业城市”的城镇定位、“北延东扩”的发展战略和“一城两片”的空间结构,编制完成未来10年主城区控制性详规、新城区城市设计、重点地块规划设计和城区景观设计规划,对城镇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建筑风格进行引导控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各自区位和资源优势,对苏木镇城镇总体规划和嘎查村村屯建设规划进行了编制。几年来,累计投资近12亿元,主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1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9.7万人。以“沙海明珠、和谐奈曼”为主题,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突出绿化美化亮化,塑造文化特色,提升了城镇建设品味,城关镇大沁他拉镇被评为“全区十大魅力名镇”。按照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城镇的要求,今后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建设好新城区。重点推进城关镇“拉大、补欠、提质”工程。“拉大”就是拉大城镇框架,确保旗人民医院等社会事业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启动奈曼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新城区建设和发展;“补欠”就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小街小巷环境整治,实施一批街路贯通、排水排污和老旧住宅区改造等工程,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质”就是提升城镇品质,实施好新老城区绿化、亮化和景观工程,努力做亮做美城镇。同时,继续鼓励有条件的苏木镇依托优势产业,率先建设、率先崛起。要转变思路经营城镇,逐步走出“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新路子,努力开辟“社会建城”新渠道。要创新举措管理城镇。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依法管城与以德治城相结合,市容市貌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完善相结合,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文明和谐城镇。

二是着力建设效益型生态。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森林草原。上世纪70年代,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原因,土地沙化比较严重,沙地面积占全旗面积的62%。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立旗战略,加强植被恢复工作。除国家投入外,主要靠农民出工出劳,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现在全旗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0.28%,实现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率先逆转,现在全旗的沙地已基本被绿色所覆盖。同时,我们特意留下部分沙漠不去改变,一是为了保留这一历史记忆,警示今天和今后的人们,生态治理成果来之不易。二是吸引人们到这里探险穿越以及开展汽车拉力赛、越野赛等活动,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我们在多年的沙地治理中逐渐摸索了一条路子,叫作“生态要经济化,经济要生态化”。过去治沙一味地投入,不见效益,是不可持续的。如今,我们积极调整林业结构,着力发展果树经济林和灌木林,引进建设一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总投资5亿元的鑫宸林木质发电项目,年消耗林木生物质燃料18万吨,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该项目的启动实施,不仅可以增大灌木林覆盖度,提高全旗森林覆盖率,每年还可使农牧民群众通过出售薪材直接增收5400万元以上。林农在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更加激发了他们植树造林的热情。

三是重点建设保障有力型基础设施。通道建设方面,高标准推进重点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交通保障能力。水利建设方面,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治理、灌区节水改造四项工程,着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调控和防洪抗灾能力。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统筹考虑,保障可持续发展。电力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布局,切实提高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出抓好农村危土房改造工程,继续加大村屯街路巷道整治力度,积极提倡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四是积极培育多元发展型现代服务业。加快华明物流园区等物流项目建设进度,抓好各类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促进商贸物流业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推进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深度开发沙漠探险、宗教人文、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链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引进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服务机构,鼓励开展不动产抵押、鉴定评估咨询等融资服务。大力支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中介担保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拉动消费层次升级,打造充满活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时不我待。奈曼旗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历史机遇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我旗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支持;宏观上“稳中求进”的战略实施,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自治区对东部盟市的扶持和通辽市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的决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及巴新铁路能源大通道的即将建成等等,多种条件与多重需求的叠加聚合,使我旗面临着全面性、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乘势快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再创新、再突破,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奈曼旗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丹

作者:王广权

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 篇3:

基于知识经济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摘要】“知识经济”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分析了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提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型战略、合作创新型战略、选择性创新战略等,以建立自己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战略

1994年,温斯洛和布拉马首次提出并完整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此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一系列报告,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资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有价值的信息等;靠知识转化为技术、技术再转化为生产力来提高产值的“知识生产率”,比靠体力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显得更为重要;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技术创新,靠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靠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取得;强调经济效益,而不单纯追求产值;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掌握知识的人,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是熊彼得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又十分复杂的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但各家之说有其根本上的共性,归纳起来,技术创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技术创新仅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和开发,而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过程。它是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等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完整的过程,是技术和市场的结合。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性质:

1.连续性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以前面的创新成果为基础,一旦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受到阻碍,技术创新的风险将增大,甚至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

2.风险性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试验性质,技术本身、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等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有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出高风险性。

3.资产性

技术创新的资产性不仅表现为在研究开发与商业化生产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成功的新技术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4.高效性

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的直接收益相比是有利可图的,再加上技术扩散所带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收益效果很好。

(三)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与转化。而知识经济的转化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与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据科学家的研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这说明,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因而,发展知识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知识经济的创新性要求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水平、方向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成败。美国克林顿政府把发展科技,追求创新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上,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投资力度,使美国经济连续七八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可见,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力所在。

二、基于知识经济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优势,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上的困境。这一理论与经济理论界长期信奉的完全竞争市场理念相悖,因此,理论界对其进行了长期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技术创新与市场权力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更大些,创新的多少并不根本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分工关系日益加深,全球化的竞争增加了质量和创新的需求,导致垂直一体化的解体。市场的变动使得小批量、快节奏、无存货生产体系替代了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体系。企业之间呈现合作竞争的态势,例如以丰田为代表的围绕在大企业周围的中小企业形成的紧密结合的企业网络和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之间的企业集群。罗斯韦尔认为企业创新活动经历了技术推动、市场推动、耦合反馈、一体化、网络化五代创新过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体现了第五代的系统一体化和网络模式,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在互动过程形成的网络中进行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创新能力。

其次,知识经济使得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增强,出现大量的衍生创新型的公司。像美国硅谷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众多的科技企业,许多都是因有志难伸,才带着技术与创意离开原公司自行创业,因而造就了苹果、王安、英特尔、惠普、宏基等著名科技企业。

第三,知识经济的生产力以知识为基础,新型知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知识资产,以物质资产为基础的规模不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在知识经济中,决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往往是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和时机,中小企业这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特别是在新兴的信息和生物行业中,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灵活性和速度优势,大量中小企业从事领先型和发展防御型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基于知识经济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技术创新战略。

1. 自主创新型战略

自主创新一般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因此企业会面临着很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企业一定要在广阔的技术创新空间中选择适当的技术创新域。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创新域包括产品创新域、产品功能创新域、产品质量创新域、产品设计创新域、需求创新域、顾客创新域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变化更快,需求更趋个性化、细分化,这就要求企业的反应更加灵活。相对而言,中小企业更加贴近市场,更容易获取外部信息,这就为其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市场需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市场需求是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要善于从现有的市场需求发现新的需求创新点,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领域。市场需求也就是顾客需求,中小企业可以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顾客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当的目标顾客群作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域。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促使企业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创新,可以开发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现有产品功能及其他各种改变产品功能组合的方式,来实现产品功能的差别化,以实现产品功能的创新。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需求创新域、产品功能创新域、顾客创新域比较可行。

2. 合作创新型战略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孤立和分离所致。当代新经济正在从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知识和技术的配合使得技术创新群落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的关键。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创新者、竞争者、配套资源提供者、顾客、供货商可以形成价值网络。作为创新者的中小企业,应设法寻求能够创造双赢的策略,即避免直接的对抗与冲突,应设法先提高自己在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地位,然后再寻求互利合作机会。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水平一体化,跟同类企业进行合作,注重“精小活小”,力争在专业化上做强;也可以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即与某一家或几家配套的大中型企业组成垂直一体化合作生产经营关系,而同时也与其他中小企业之间存在水平关系上的合作;还可以进行中心卫星型的合作方式,即以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区为中心,通过与园区形成配套的产业链,采取柔性化合作生产方式,围绕在周围。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迎合,承接辐射效应,不断强化彼此间的联系,从而加快技术升级步伐。

3. 选择性创新战略

技术多样化能有效地避免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大企业通过批量生产获取较高收益的优势地位得到抑制,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因此,中小企业应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创新,要有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获取优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技术变动大的领域,以期寻求发展的机会;可以选择大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而不屑一顾的市场空白领域(或称市场缝隙);还可以密切注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的技术创新,而不是从事成本较高的基础性研究开发。同时,在某个创新项目或某个特定的发展时期,集中自身优势,实施重点攻击,赢得特定区间的强过大企业的竞争优势。

作者:李春侠 谢守祥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高中英语论文下一篇:有效性高三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