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多种创新性方案。教学管理效率决定着中职教学的教学质量,如何锐意创新,提出更好、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方案成为中职学校领导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就关于如何进行新时代下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科學分析,并根据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对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管理做深入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篇1:

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

【摘要】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应遵循整体优化规律,按照“以功能为矢、以结构为基、以形式为桥”的逻辑推进。注重拓展家长会的家长教育、校务管理与资源赋能等复合功能。辨明参与家长会治理的不同主体,合理划分主体职责,形成稳定的协同共治结构。创新基于学生视角的体验式家长会,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式家长会,基于能力拓展的情境式家长会等新型会议形式,突出家长会的互动性。

【关键词】家校共育 家长会 模式创新

家校共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系统教育观为基础,以新型家校关系为依托,采用双向协同合作的形式,由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家校共育的实践基点在于“共”,需要学校与家庭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重要补充,形成育德培才的整合优势。家校共育的价值基点在于“育”,旨在促进与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包括习惯养成、知识获取、品德培养、性格发展、能力提升在内的全面发展。[1]学校与家庭协同合作的默契程度是决定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与家庭之间应明晰“责任边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向而行;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间应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协作平台,不断完善并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家长会是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家长的互动性会议。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沟通学校与家长的关键平台,家长会理应以家校共育理念为导向实现模式创新。系统哲学认为,功能与结构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构成事物的各要素通过结构组成整体,结构越合理,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就越协调,事物功能的实现就越充分。[2]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应深刻把握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遵循整体优化规律,按照“功能——结构——形式”的逻辑,借由功能拓展、结构优化实现形式创新。

一、“以功能为矢”:由单一走向复合

一直以来,家长会的功能被局限在信息交流方面,家长通过教师在会上的介绍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单一的功能是导致家长会形式陈旧、千篇一律、参与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以功能为矢”指家长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拓展家长会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

第一,家长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支点的共同支撑。然而时至今日,家庭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倾向仍未扭转,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酿成的事故屡见报端,家庭教育质量令人担忧。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家长会在实施家长教育方面应有所作为。家长会的教育功能应立足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现实困惑,注重提高家长解决教育孩子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效果,提高家庭教育效能,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利用家长会对家长实施教育应重视实践性知识的传授,必要的理论性知识也需要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后再输送给家长。例如,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养成、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生理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谐亲子关系的营造等。利用家长会实施家长教育还应尊重家长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本班或本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好家长学习需求调查,把握家长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学习需求。

第二,校务管理功能。家长参与校务管理是中小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实施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广泛吸收家长参与校务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也是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当前,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主要途径。但家长委员会面临着代表性不足,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以及工作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家长会在改进家长参与校务管理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唤起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主动意识,激励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讲解相关制度规范,帮助家长了解相关工作的流程、方式和要求,提高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能力。三是明晰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的关系,拓宽并畅通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渠道。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分别定位为参与校务管理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家长会具有全员性的特点,便于形成家长群体对于管理学校事务的统一意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代表性,夯实学校事务管理的民主基础。家长委员会负责在现实中与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执行并落实家长会上形成的家长共识。实现家长会的校务管理功能,一方面,要明确需要家长参与管理的重要学校事务范围,如规划制定、重大活动策划与组织、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安全项目管理、校务公开、班级管理、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另一方面,要灵活组织家长会形式,减少机械的“讲听”,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座谈、分组研讨、网络会议等方式,更好地凝聚家长的共识。

第三,资源赋能功能。资源赋能是对学校已有或者潜在资源实施激活、融合、创新,不断实现其本身使用效益最大化或者孕育新资源的过程。家长是学校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家长会能够极大地助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与利用。首先,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家长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职业背景较为丰富。家长职业既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潜在的课程资源。围绕家长的职业专长组织专题报告,或者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汇集丰富的经验资源。家长们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大量的具有差异性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与人生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摸索出的有效教养方法,成功经验甚至失败教训都是珍贵的资源。以家长会为平台,促进家长经验资源的分享与系统总结,无疑将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后,整合多样的物质资源。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家长提供的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如搜集、制作的教育性物品、器具,提供参观学习的场所等。

当然,信息交流作为家长会的基本功能仍需不断完善。关键是扩大家长会上信息交流的内容范围。除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情况之外,学校的办学思想与理念、规划与愿景、教育教学目标、课改教改动态、校园文化等都可以通过家長会向家长进行介绍,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共育。

二、“以结构为基”:由一元走向多元

当前,家长会通常由学校统一组织,由班主任具体实施,表现为给家长开会,家长需要配合学校与教师完成会议的各项议程。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教师是家长会的主体,而家长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地位与身份的不平等削弱了家长的参与感与投入度。家长会难以唤起家长的共育意识,无法起到支撑家校共育的作用。“以结构为基”表明家长会模式创新需要以优化治理结构为基础,打破以学校和班主任为中心的一元格局,形成包括多元主体在内的“成长共同体”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治理是协调利益、化解冲突与对立,达成共识、促进合作的过程。治理的首要特征是主体多元化,各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形成权力依赖及相互合作关系。治理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机制的多向度性。治理过程中每个主体都是一个中心,关联各主体及其互动的机制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将不同治理主体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优化家长会治理结构的重点是辨明参与家长会的不同主体,厘清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关键是合理划分各主体的职责,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

首先,以家长会为媒介形成成长共同体。家校共育的核心主旨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这是家长会治理结构各方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与此联系紧密的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家长会,形成成长共同体。基于共同利益与目标,通过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家长会蜕变为凝聚共同体成员的重要媒介,成为学习共同体、更是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形态实现从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学校与学生及家长共成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共成长,学生与家长共成长,学校与社会共成长。

其次,加强机构与制度建设。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设立家校共育工作办公室,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家长代表,统筹协调包括家长会在内的家校协作事宜。制定完善《家长会组织实施细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施方案》《家长委员会设置与工作办法》《家校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准则》等家校共育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家校共育体制,健全机构与相关制度,为家长会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与保障,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挖掘与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彰显学校工作特色。

最后,合理划分主体职责。学校层面负责家长会的统筹规划,学校管理者在充分听取教师和家长代表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进展,合理规划安排全校的家长会工作方案。班级层面负责家长会的策划实施,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策划,完成选定主题、设计流程、布置会场等工作。优秀教师和有关社会专业人士负责专业引领,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示范与指导,以家长会为载体,形成“专家入会指导、家长学生入班学习、会后家庭实践”的递进发展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负责外部资源引入。发现教育及相关社会领域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模式、新工具等信息资源,以及家庭教育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并积极将其引入家校共育工作,充实家长会的内容与形式。

三、“以形式为桥”:由单向走向互动

当前,家长会大多形式雷同,程序简单且僵化,缺乏个性与特色。囿于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家长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极少发言,有关子女教育的感想与诉求无法充分表达,意见或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与教师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以形式为桥”意味着创新与丰富家长会的实践形式,变教师单向信息输出为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首先,创新基于学生视角的体验式家长会。主体教育观倡导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以受教育者的成长为中心,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必须站在学生视角,才能真正理解、认识与感悟学生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家长会,以短剧的形式展现教育案例,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增设亲子互动环节,鼓励家长去除成人与家长意识,与学生共同体验、分析、交流并反思,拉近家长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增进理解、共同进步,实现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其次,创新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式家长会。学校应以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为每一次家长会赋予一个独特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和组织家长会内容。家长会主题的确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困惑,家长实施家庭教育遭遇的最棘手问题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等。主题式家长会上,家长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而是会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则退居“二线”,成为穿针引线、引领话题走向、控制讨论节奏、营造和谐气氛的辅助者。可以根据主题的内容和特点,安排集体讨论、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理念培训、读书沙龙等不同的形式。主题式家长会突出互动性,与会家长既是听众,也是发言人,在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下,让教育观念和教育经验入心、入脑,并最终转化为合理的家庭教育行为。

最后,创新基于能力拓展的情境式家长会。让家长会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开展。家长供职的单位、广袤的乡村田野、主题研学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可以成为召开家长会的场地。情境式家长会不仅可以开阔家长和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亲子相处与互动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关爱。在情境式家长会推进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维与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引导学生纠正偏差,步入正轨。情境式家长会还有助于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多层次互动,了解社会现实、学习社会交往,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弥补学校社会化教育方面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N].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9日,第5版.

[2] 乌杰.系统哲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5-220.

作者:王刚

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篇2: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与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多种创新性方案。教学管理效率决定着中职教学的教学质量,如何锐意创新,提出更好、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方案成为中职学校领导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就关于如何进行新时代下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科學分析,并根据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对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管理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和办学投入逐年加大,传统的校长管全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革新教学管理理念,改变教学管理方式,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和参考国外优秀职业学校的管理策略,对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建立分级教学管理体系

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风格是校长一个人管理全校大小事务,受限于校长个人精力有限,在管理精力上分布不均匀,教学管理效率低下。结合国外优秀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经验,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让各级教学工作者全体发力,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1.明确分级校园职能管理、责任划分制度

在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中,应当摒弃传统“校长管全校”管理理念。对领导责任划分,对管理工作层,建立完善的校园责任管理体系。根据学校情况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让每个部门有针对性地具体管理某类校园事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详细的管理计划。同时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监管以及监督,让每个部门具体详细地管理各自部门的内部事务,让每个部门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执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责任制,对于各部门的管理责任进行划分,对于管理欠妥的部门进行责任追究。其次,对于校园领导则进行领导层责任划分,具体负责某些部门的管理,明确其监督管理责任。同时校长作统筹规划,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确定校园的管理核心思想。对于校园事物不具体参与到直接管理中,让每层管理者能够自主管理。对于各部门的校园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汇报检查,让各部门能够明确管理责任,做好管理事务。

2.扩大班级管理自主权限、明确班级管理责任

班级是学生切身学习的环境,同时班级管理是校园管理的核心部分。对于班级管理,要本着“生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中,要给予班级管理者足够的管理权限,同时明确其责任,让每个班级管理者能够有能力、有义务去管理班级。让每个班级管理者能够根据班级现状作出最适合班级的管理体制,学校在管理时应当尊重班级管理者决策,不干预班级的具体管理事务。同时对于具体班级的管理办法及方案,学校应当给予配合。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同,班主任是最了解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有了很大的自主管理权限,就能根据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学校应建立班级之间的竞争体制,让每个班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进行良性竞争,让班级之间不断进步,促进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管理氛围

1.营造良好的教职工工作环境

传统教学管理中,过于注重校园管理工作形势,各部门员工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教职工之间人际关系被忽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的,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瞩目。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职工之间应该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各级教职工应当积极交流,相互理解。在教学管理工作之余,学校领导层应当放下架子,与教职工愉快交流,成为职工们的朋友,为教职工树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职工开心愉悦地参加工作,工作效率自然高。比如,学校可以在节假日开设教职工节日晚会,开展教职工体育竞赛,让教师之间有平台相互了解,愉悦相处。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教职工集体出游,让教职工有更多的机会相处,对于以后教学管理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打下坚实基础。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是被忽视的群体,教师是学生面前的绝对权威,然而,随着教学观念的革新,传统师生关系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应当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和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敢于、乐于和老师相处,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1.完善评价制度

教学管理工作中,上至校长下至教师,每个管理者的工作应当被尊重。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管理者的工作结果进行公正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公示于众。让每个管理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个人管理成果,认识到管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管理者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2.完善奖惩制度

奖励是对工作者工作的肯定,教学管理过程中,完成管理任务要公平、公正。公开地给予适当奖励,让其工作得到肯定,有持续工作的动力。同时,对于管理过程中责任未履行和懈怠的工作者,学校应当给予明确的处罚,给予其明确警示,让各级工作者以此为鉴,在后续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不再犯。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各级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严格要求,锐意创新,为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作出不懈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戈志强.严格常规 锐意创新 提升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J].当代职业教育,2010(04).

[2]邱宝.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初探[J].海峡科学,2013(08).

编辑 乔建梅

作者:马福林

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篇3:

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  要:班级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要成长环境,如何让学生在班级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班主任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自主管理模式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责任意识,规范班级秩序,凝聚班级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并重点阐述了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改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班级;自我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强自立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1]赫巴尔特认为如果不抓住管理的缰绳,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见,班主任应在工作中关注管理质量的提升,并且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新型的班级管理方式,从而让高中生在自主管理模式下产生特色想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

一、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现状

(一)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滞后

在自主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高中班主任对于自我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一部分班主任认为自主管理就是完全放手,任何的班级事务都完全交给学生管理,教师并不参与其中,还有一部分班主任将学生的自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主义上,这部分班主任大多具有较长的班级管理经验,习惯处于班级管理者的至高地位,认为班主任才拥有绝对管理权,虽然在管理中制定了自主管理的职位,但是班级管理中大大小小事物全部都要经过班主任的决定之后,才能够实行。如班级管理委员会人员的确立需要班主任选择,班级管理制度需要班主任制定,学生在班级中的各项表现需要班主任评价等等,这样的管理模式并未真正转变学生被管理者的角色。究其原因,主要是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滞后,并没有深刻认识到什么是自主管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影响了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班级自主管理方式不當

对于高中的班主任而言,他们受到高考入学率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得到提升,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方面,对于自主管理的研究时间不足、深度不够。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40%左右的班主任对于自主管理知识的了解明显不足,有24%的班主任对自主管理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自主管理的班主任仅仅占36%,也就是说当前只有约1/3的班主任经过了专门的学习,其余的班主任在自主管理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大多来源于模仿他人或者根据自身不成熟的想法。[2]在班主任对自主管理知识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导致其自主管理方式不当,或管理力度过大,或管理力度不足,或束手无策,直接影响了班级自主管理目标达成。

(三)学生的自主管理参与程度低

高中生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参与程度低,是影响自主管理模式实施有效性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原因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班主任方面的原因。班主任在自主管理中未能充分“放权”,导致一部分想要参与自主管理活动的学生没有施展的机会,一些班主任总是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责任,学生们是无法自主管理的,若是将班级管理的权力给学生,那班级就会乱套;其二,学生自身的原因。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紧张的学习让他们的空闲时间很少,他们更加希望将时间利用在学习上,因此大部分高中生对于竞选班级干部积极性不高。可见,受到班主任和学习两个方面的影响,导致高中生在自主管理中的参与兴趣不高。参与程度有限,甚至学生在自主管理中真正能够“管理”的项目不多,这些因素的存在均影响了自主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教育理念作为支撑,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影响班主任积极的教育行为,而错误的教育理念则会导致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3]那么,当班主任对于其所要实行的教育理念越清晰的时候,其教育行为也就越具有自觉性。因此,想要保障自主管理行为的有效实施,就需要班主任树立正确的自主管理理念,能够将所秉承的教育理念运用于自主管理的教育行为之中,具备调节自主管理教育行为的能力。对此,需要班主任认识到自主管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坚持“以生为本”“民主管理”“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班主任在自主管理行为的实施中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思考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合理性,让学生可以在自主管理中形成主人翁精神,通过班级管理各项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班主任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班主任具备正确的自主管理理念之后,还需要不断提升其自主管理的能力,自主管理理念的掌握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而实际的管理质量提升需要在实践中见证,因此提升班主任的自主管理能力是重中之重。[4]为了提升班主任的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自主管理知识,如搜集优秀的自主管理案例,从真正的案例中汲取经验,从中外文献资料的查阅中,筛选出精华,吸收中外优秀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以充实班主任自身的知识储备,为班主任的自主管理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内在力量支撑;第二,需要班主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理论的学习虽然可以让班主任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但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学情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在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应仔细观察本班学生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高低、学生是否具备自主管理的意愿、学生对于班级的管理制度是否满意等等,在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注意观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总结出新的方法,逐渐完善自主管理的策略与实施方式,才能不断提升自主管理水平。

(三)增强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因自主管理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活动,其中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这种主体体现在学生既是班级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双重身份决定了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5]若是学生缺乏自主管理意识,在自主管理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么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对此,班主任应注重激发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让高中生可以在心中产生自主管理的动机,能够认识到班级管理需要自己的参与,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一员,与班级的荣誉息息相关,只有每一个人都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才能完成班集体的目标。如,班主任可以组织课外活动,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赛活动等等,提升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强化班级凝聚力。学校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流动红旗的方式,给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当因为某一人不遵守纪律失去流动红旗的时候,他们便会主动反思,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也就慢慢形成了。

(四)锻炼高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想要实现有效的自主管理,需要高中生自身具备自主管理能力,这是实现自主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当高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越高时,班级管理效果就会越好,整体自主管理程度也会有所提升。因此,需要班主任培养高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但是许多的班主任并未掌握培养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方法,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情境体验法,如利用违反班规校规的情境,引导学生们站在班级管理者或班主任的角度去处理事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其次,利用组织变革法,如增设班级中的管理岗位,让学生们在班级中学会管理自己、管理他人,从而强化自主管理能力。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让高中生真正地参与其中,并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以获得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总之,现阶段的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想要提升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性,需要班主任找出其中的“病因”,并制定有效的改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班级的自主管理现状,让高中生形成自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以促进高中生在自主管理中获得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班级管理整体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昕彤.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大众标准化,2021,{4}(09):170-172.

[2]王栋,吴智江.高中生自主管理班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2021,{4}(05):26-27.

[3]苑勇.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6):173-174.

[4]闫成平.爱本无声  潜移默化——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实践[J].教书育人,2020,{4}(04):72.

[5]李锦学,安克燕.高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下),2019,{4}(08):223.

作者:叶青雷

上一篇:职校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课程教学环境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