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体系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创新课程体系范文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实训,体现创新要求

【摘要】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教材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之一,是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本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闽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过程。课程体系优化过程注重实践实训,充分体现了创新要求。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光电子技术应用型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等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AS1475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5-02

1.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来,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其中LED、太阳能光伏、激光技术等产业已经进入整合期,前景广阔。

但是,一方面由于国内高校专业设置滞后性,很少有与之对口的专业,故在光电子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出现了短缺现象,人才的培养速度无法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对高校培养光电子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数在持续增加,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

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与合企业需求不一致,企业希望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在学校专业课程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必须进行必要的承接。

本文根据学校现有条件,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优化开始,对光电子行业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新兴专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闽江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2年开设招生,经过十多年从到有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2)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系统性弱,课程体系特点不突出。(3)设置课程时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理论课时安排较多,实验实践环节薄弱。

3.优化课程设置:精简课程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

闽江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历经近十年的办学历史,教师队伍壮大并趋向成熟,随着教学工作深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提高,逐步形成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学。光学主要专业课程为现代光学基础、工程光学和信息光学。

根据高校教学改革发展要求,我们本着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要求,通过长期深入调研,课程进行优化,将原有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测试技术,光电技术三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即光电子技术。原有三门课程中交叉内容较多,如光电测试技术和光电技术均包含了光度学基础和光电器件等内容,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也包含了光电测试技术及课程中激光测试技术等内容。由于任课教师不同,这给课程内容安排造成很大难度,教学内容难免有遗漏或是重复,衔接不当,造成课时利用率低、系统性较弱,难以凸显实践性与创新性。

光电子技术的相关内容较多,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内容:光度学基础、激光技术与激光器、光电子器件与原理(发光器件、光电转换器件)、光电测试技术、光纤技术与光纤通信传感和相应的实验实践内容。

考虑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光电子技术与材料方向的课程优化为下面的理论基础课程及实验实践课程。其中,理论基础类课程主要有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与应用、光纤测量与传感技术等;实验与实践类课程有光电子技术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I/II。

3.教材选择:体现课程体系特点强化实验与实践

教材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之一,是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本部分。优化了课程体系,教材选取成为关键。

(1)理论基础类课程的教材选取

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为核心,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为联系基础课程,启下为实践课程的基础。选好该门课程的教材极为重要。

光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光度学基础、激光技术与激光器、光电子器件与原理(发光器件、光电转换器件)、光电测试技术等内容。目前市面上有关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琳琅满目,内容上差异较大。其中,以《光电子技术》(安毓英,电子工业出版社)和《光电子技术基础》(朱京平,科学出版社出版)最具有代表性,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版均体现本学科发展动态。这两套教材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最常见的教材之一。两者在内容编排上差异新体现在后者未包含成像器件(如CCD)的内容,另外将难度较大的非线性光学加大比重,单独列为一章。非线性光学主要介绍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非线性现象,目前属于前沿科学知识。考虑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工科专业,以及教学内容编排,学时要求、相应实验与实践内容,同时注意到成像器件这部分内容在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所占比较较大,为此我们选取《光电子技术》(安毓英,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教材,而选取了《光电子技术基础》(朱京平,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主要的参考书之一。

同时我们补充选择相应内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激光原理及应用》,主编陈家璧,彭瑞玲;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光电测试技术》(2009版),主编浦昭邦。

另外,光纤技术与应用和光纤测试与传感技术的教材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饶云江教授编写的《光纤技术》和赵勇教授编写的《光纤测量与传感技术》。

(2)实验与实践内容的系统性优化

加强实验实践方面,主要体现两方面:(1)专业技术实验,即光电子技术专业实验;(2)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含电子类作业的基础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以及高年级偏向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I及II(主要为数值仿真技术)。

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主要体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学等方面内容,采取讲义自编方式,丰富实验内容,加强学社动手能力培养,强化时间创新能力。学时从原先60学时增加为80学时,实验项目从12个增到26个,可选内容增多,创新研究型增强,内容充实全面,主要包含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信息、光纤技术与传感、光电成像技术、光电效应与光电器件特性实验等各类实验。

课程设计主要考虑到数值仿真技术在目前科技发展与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方面内容我们选取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值仿真软件如Rsoft,Zemax学习作为主要内容,教材采取自编形式。

5.小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闽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方向课程体系发展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目前的课程体系尚存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同行经验,进一步改进精简优化课程,强化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本科专业办学的应用型转变。

参考文献:

[1]《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第三版),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

[2]刘春娟,王永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96.

[3]傅越千,苏树兵.应用型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82):109.

[4]刘艳微,李林军,贺泽龙,马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林区教学,2013,1.

作者简介:

周笔(1976年-),男,福建省南平市人,博士,副教授,闽江学院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第二篇:“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微时代特征的研究,分析在微时代背景下实施网络营销实践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考核五个方面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期通过该创新体系,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在网络营销领域有实践精神和创业激情的学生。

关键词:网络营销;微时代;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54-02

微时代是一个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并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等为代表的各种应用技术,正不断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信息传播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营销学中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应有着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不同的体系与方法。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怎样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思维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网络营销课程内容并应用于实践,已经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的特征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传播的时代[2]。现今,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载体的各种应用技术,以其内容简洁、操作便利、信息共享、即时互动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传递个人观点、关注社会现象的主要工具。一般说来,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借助于网络平台,使用者可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通过粉丝、朋友圈等多向沟通形式,形成一种复杂而密集的多层网络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互不相识的人们也可以建立联系,并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实现了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2传播方式的即时性。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和一群人进行实时语音对讲。同时,用户可以用关键字搜索,推送信息并进行分组管理与发送,大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与交流。

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微博、微信、QQ空间、陌陌为代表的、多种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聊天工具的使用,使得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表情、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4传播范围的拓展性。通过“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呈几何级递增,更加具有拓展性。

二、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网络营销教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展开的一门课程。微时代环境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现阶段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分析。

优势(Strengths):微时代背景下,传统营销方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网络营销结合网络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学科特点,转向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终端移动平台,OTO、OTM营销模式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之发生改变的是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网站建设、搜索引擎营销、许可E-mail营销等转向以微博、微信、QQ空间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上来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使之能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

劣势(Weakness):网络营销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微时代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冲击了其教学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即便学校购置了昂贵的模拟软件,即便模拟平台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网络营销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但是由于软件平台自身的虚拟性、封闭性,无法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特征及技术、工具、方法的更新换代,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

机会(Opportunity):微时代所带来的多种新教学工具、方法与技术平台,大大丰富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并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威胁(Threats):微时代给学生带来时效性强、前沿性高、现代感强的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有着极强的信息捕获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还要能熟练掌握、应用网络营销新技术与方法,并能及时、准确地解决C2C、O2O、O2M模式下可能面临的各种营销问题。同时也给学生实践提出了更多的内容,如要求有一定的网络营销理论基础、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营销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就网络营销的应用性展开实战练习等。

三、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试图构建一套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结合微时代特点的、全面的、整体的创新过程,包括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如图1所示。

1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根本。微时代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果,就要从根本上颠覆重理念、轻实践的思想,树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利用微时代所提供的新技术与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将学生在实验室软件实训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结合,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及诚信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实践教学主体创新。一方面,要给从事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一定的网络营销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网络营销新工具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由于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使得他们有可能接触并体验网络营销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这就使得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任课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让这部分学生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让他们的思想在碰撞中闪出耀眼的光芒。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组建网络营销团队或加入已有的网络营销团队。实践教学主体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对课程理论的重现,还要能适当运用微时代所具有的工具与方法,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QQ营销、陌陌营销等。这些方法通过多平台支持的移动终端设备,支持多人群聊,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具有细分市场明确、针对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应该融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

4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形式服务内容。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应该围绕实践教学内容,从企业网站建设、许可E-mail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着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设备与实验室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实效性[3]。同时,指导教师还应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全程监控、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疑问实时解答,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实时评价。

5实践教学考核创新。实践教学考核包含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一方面要考察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考察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面是否真正贯彻了上述创新思想。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实验结果外,还要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是否运用了最新的网络营销工具、是否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营销团队并从事营销活动、是否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并加以指导。

总之,针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我们希望借助于微时代这个利器,提出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即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工具的应用,重视对本科生创新与创业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指导实践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实践为主体、教师指导为基础的合力,共同促进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文宇.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哲学探讨[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7.

[3]谢太平,唐祖传.“微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2―56.

(责任编辑:侯秀梅)

第三篇: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徐建生,吕亚清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探索全新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模式。研究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结果表明: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网上交流

高校扩招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促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创新型国家呼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必须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科学创新的人才素质,这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现实的迫切要求[1-3]。

国家和各大专院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作出了不懈的的努力,教育经费的增加、人才的引进、精品课程、优势学科的设立、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的申报评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美好的愿望和辛勤的工作并未达到或远未达到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校的主体群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现状委实令人担忧。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呢?对学习的对象不做广泛深入的了解,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等屡见不鲜。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课外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考试作弊成风,愈演愈烈。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想办法通过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了事。经过如此学习过程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成才现状可想而知。其实,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是经过十几年苦学,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好学上进的年轻的精英。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

现时,高等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上课传授,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下课完成作业,辅以实验课及课外科技活动,考试及各类设计。尽管部分教师想尽办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等等,但终究无法根治上述教学中的种种弊病。

我们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何在呢?问题在于,它缺乏一种激发机制,缺乏研究探索的环境,缺乏一个学生创新学习的平台,缺乏可供教师操作的创新教学的基础,缺乏一整套创新研究型教学的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机械设计课程为对象,研究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研究新的教学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专题研究库、自测题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试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等教学基础设施,以构建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1、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学生兴趣激发机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层次为成功需求。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性的课题,并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正确结论,使其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公布每一章节的思考题,学生预习时以此为线索,查资料、阅读参考书,在上课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一章节都设计了典型习题精解单元,学生可主动上讲台演示或讲解;对某些小节设计让学生自己在充分备课后上台讲课;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先由老师提出题目学生可作小论文,作为作业题上交,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宣讲。如此种种,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力量。

2、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结构及特征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问题是载体,

精品课程网站是基础环境(本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课堂交流和网上交流是平台。在教学的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章节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一单元包含五个阶段:(1)预习阶段:每单元结束时和下一单元开始前,教师布置下一单元的预习重点、难点,要求学生上精品网站问题库中查阅该单元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览教材的相关内容,辅以参考书,必要时查阅文献。(2)教师精讲阶段: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教师用2学时介绍问题的来龙去脉,精讲主要重点和难点,而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则在自测题库中由学生自己掌握。(3)课堂交流阶段:课堂上教师对预习中的重点问题提出若干讨论题,由学生即时回答,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相互回答,其形式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分组分题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全班课堂发言,精品课程网站的网上答疑则是重要的问题讨论补充交流平台,学生可随时上网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一起讨论,每天都有一名教师网上值班。(4)学生展示阶段:每一单元最后安排研究成果展示,学生可宣讲小论文,可演示解答考研试题,教师评述总结。(5)归纳总结阶段:每一单元结束,学生对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脉络,重点难点作书面总结归纳,并作为作业上交。五个阶段中(1)和(5)为学生课下进行,总时数不小于10,其余3个阶段在课堂上进行,一般学时为6-8。

此种新的研究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3、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基础设施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需要教学大纲、讲义、多媒体课件等即可完成教学环节不同,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则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除传统教学所需的硬件以外,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自测题库、专题研究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实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网上答疑平台以及机械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4、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每届约有15个班学习同样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以任课教师处理为主,辅以平时上课和交作业的情况。此种模式对于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下由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角度来测评的学生和教师,显得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新的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则由两大部分组成:(1)所有班级统一考试,由非任课老师出题,并做出标准答案,考试前对所有人严格保密,避免了考前突击和针对性的复习等弊病。批阅试卷实行流水作业,每位教师批改一题,最后由出题教师统计出总成绩,并撰写卷面成绩分析。(2)平时成绩以学生参加讨论问题、网上提问次数、章节归纳小结等情况为主,从而对学生抄袭作业形成制约。新的测评系统对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均有较大裨益。

5、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

2008年共有六个专业15个班的机械设计课,在机电、机制(中职)、材控三个专业中作为试点,初步实行了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课程改革,而其他专业仍按传统教学模式运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基础和教师专业水平略低于其他几个专业,从试验样本上看,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的客观性是没有问题的。

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初期,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兴奋乃至庆幸,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发挥展示的平台,他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天挤出大量的时间,查资料,上精品课程网站,查问题、提问题、交流心得,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上台演讲展示,认真完成每单元的归纳总结。而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差一些的部分学生则感到一时无所适从,十几年被动听课做作业的习惯不灵了,不思考、不研究、抄袭作业不行了。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初期有近57%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示支持,26%的基本支持,17%的表示难以接受并反对。经过几轮实施以后,大部分学生逐步适应,学习主动性大幅提高,学习效果逐步显现。有位学生在网上交流时说,老师,以前我反对过,我错了,现在我觉得课程改革确实好。现在,对于实施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专业学

生,那些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考试作弊等传统教学司空见惯的弊端很难见了。学期结束时,学生问卷调查表明:68%的学生支持,28%的学生基本支持,4%的学生仍未适应。大部分学生已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并感到收获颇丰。部分学生表示:非常幸运能享受到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希望能坚持下去,并加以推广。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提问讨论的90%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将机械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看成学习、释疑、探讨问题的最好乐园。据统计:课程改革以来(半年内),本精品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达52000多人次,一学期即超过3年访问量总和的700倍,网上交流量达260多条,一学期即超过3年网上交流量总和的200多倍(改革前3年中只有一条提问)。其中,网上交流率和网上交流内容、形式及质量,超过本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和全国同类精品课程网站水平。

2008年在所有班级中实行了考试改革,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由非任课教师出卷。试卷几乎涵盖教学大纲所有内容,题量较大,总体难度高于历届考试。统考卷面成绩结果见表1.表1 新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考试卷面成绩分析

平均成绩 不及格率 优秀率

普通教学模式 71.63—61.8分 14.88—62.5% 9—1.1%

研究型教学模式 80.33—69.89分0—12.5% 18.52—4.48%

注:表中数据为专业均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从考试卷面结果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专业,其平均成绩高出10分左右,不及格率低20多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7个多百分点。出卷教师在试卷分析中作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三个专业平均成绩、不及格率、优秀率均好于其它专业,考虑到各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课程改革的试行,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潜质有切实的效果。”的结论。

6、 结论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新的教学体系可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恩霞,

2、 应丽霞. 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3、 2008(11):165-167

4、 崔梦楼,

5、 徐军. 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

6、 教育探索,

7、 2007(9):59-60

3、 李家坤,袁子厚. 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8):70-71

第四篇:创新林业体系改革

经局党委讨论研究,我们确定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树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先进性,继续紧扣县委、县政府“兴产业,建小康”的工作主题不变调,围绕“兴林、强县、富民、活行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创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坚持依法治林,提升生态安全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林业体系改革;努力打造开放林业、诚信林业、效能林业、生态林业新形象,全面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崭新局面。工作目标是: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力争使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加0.4;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2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确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受灾面积控制在0.3以内;引导林木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面积10万亩;完成楠竹低产林改造2万亩,重点扶持年产值500万元的花木基地和扶持年产值1000万元的加工企业各一个;实现全县林业总产值8亿元,实现林业系统内部总产值1亿元(其中内部单位总产值5500万元,职工发展产值4500万元),完成清收世行贷款、借资还木等有偿资金200万元。

(一)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是维护社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务林人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终身承包管理负责制。对退耕还林工程要严格按照“五到位”、“四把关”的要求组织实施,重点要突出咬住12.7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管护工作不放松,强化措施,确保该项工程真正达到“造林一片,管护一片,成林一片,受益一方”。对生态公益林项目要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针,强化管护措施,制定护林公约,确定专人管护,严格补偿资金到位,确保治理工程治理好,见效好。同时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3.12植树节为契机,不断培植森林资源,加快我县生态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硬化措施抓好资源管护。一是要依据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科学规划,确保我县森林资源消耗总量低于生长总量;严格控制松脂乱采乱割的现象;二是要依法实现林地用途管制。重点要大力开展林地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手续,不断加强林木、林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程序,推进林木、林地资源依法依规合理流转;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预防工作由季节性向经常性转变,由部门负责向全社会参与转变,切实维护森林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树立工业兴林理念,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只争朝夕。我们要始终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扭住“兴产业,建小康”工作主题,以工业兴林为核心,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再创新的发展优势。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不断注入发展活力。要全面动员,加大力度抓招商。今年,对跨行业争取的项目,我们将按照县政府规定给予重奖。二要把产业发展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加快推进林业工业化进程。在产业发展上,继续给予政策倾斜,继续扶持//竹业等6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林产加工企业;重点突出扶优扶强“两个民营企业”(一个加工企业、一个种苗花卉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坚持“优质地区优先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布局上突出“一园(///省级森林公园)、两镇”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发挥幅射效应。三要把发展产业和优化环境相结合,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加大林业技术,信息及办证等服务力度;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高度重视林业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杜绝“三乱”、“四难”现象,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诚信林业、便捷林业、平安林业新形象。

(三)创新林业体系改革,全面推进林业快速发展只有改革,才有发展。我们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林业、林地流转力度。重点抓好林权证换发工作,加强资源建档,进一步明确林木、林地权属。通过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特别是林业系统内部职工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宜林荒山及残林使用权的流转,盘活林业资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目标管理,体现数据效益。对机关股室和基层单位实行“依法依规、公开公平、优化组合,亮化指标、分解任务、包干统筹、差额分配”的管理模式。黄丰桥林场等各单位要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搞活自身建设。三是要继续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黄丰桥林场、木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两个置换工作,盘活闲置资产

第五篇: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1、我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乡的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

元和

元,比2000年增加

。农业结构也根据市场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调整为

,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4432元,比2000年增长

。现在我乡农业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我乡农业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等共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制约我乡农业现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走科技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为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乡农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快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机制制。

2、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经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9人组成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年轻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其中中级职称2人,助级职称7人。服务中心下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技术推广、水利、畜牧服务四个专业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示范、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服务中心在示范、推广和生产上同农民协作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导致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推广的技术得不到农民的认同,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信息。 (2)是农业服务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

(3)是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类型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我乡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没有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导致学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知识都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面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信息需求,变化乏力,这样的农业技术知识类型已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技术信息需求。

(4) 示范、推广运作机制缺乏活力,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相当差距。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的角度找准示范切入点,示范成果应用性较差,造成智力和财力浪费。科技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等待提问”的被动服务状态,没有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5)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技术推广仍习惯于上级下计划、项目、经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用人竞争和创新机制。乡政府人事变动随意性大,服务中心缺乏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无权支配。在每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服务中心往往又首当其冲,技术人员不能稳安稳工作,影响了技术人员积极性。

(6)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层面上,多局限于产中型的传统种养殖技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以搞点示范为主。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论在开展的数量,还是深度上,均明显不足。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有利于农业科技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则,改革农业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组织体系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解决技术人员参与行政中心工作的问题,尽量量减少技术人员包村和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农民服务上来。

(3)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要采取对口委培、承担推广项目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推广类中青年人才。农口部门要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地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4)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 在改革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要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行政驱动中要引入竞争协作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且对发展效益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有重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与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实际绩效挂钩;同时实行“评聘分开”,可以依据其实际绩效实行低资高聘或高资低聘。

(5)建立建全信息化网络,和农业服务平台,把网络优势发挥到农业服务中来,利用农业服务平台,达到信息量最大化,资源共享,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实用的技术带给农民。

乡镇的服务中心是乡镇政府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直接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基层组织。如何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将直接影响地方农业的发展,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是区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和为农服务的有力保证。

上一篇:茶叶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传心法要全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