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2022-07-06

第一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必颓”,这里的政就是指政府——政府无信,社会必定衰败。

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政府建设不断进步,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起色。但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敷衍塞责、表里不

一、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一些地方仍占有一席之地,更有甚者,滥权、越权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是什么导致政府信用缺失?究其原因,体制性缺陷是信用缺失的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良好的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明确行政许可的权限和范围,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废除不允许设定的行政许可,减少可设可不设的行政许可,健全和规范关系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行政许可,使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行政审批大厅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第二,完善问责制度和监督机制。针对一些政府部门重权力、轻问责、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的事实,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行政问责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程序、责任追究措施,对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认真检讨责任、追究责任,并向公众道歉。自觉接受人大、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行政规范化,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推行政务公开和听证制度。据统计,我国大约60%的信息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一般未向社会公开,信息资源富集政府一身,往往无法充分利用,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部门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安全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公共信息依法公开和共享的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要通过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后方能出台。

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保证,事业呼唤,民心所系。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党和政府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第二篇:如何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构建科学、有效、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公安机关以保障和服务全市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创新“网格布控、立体防控、联动防范”的治安防控新格局,积极探索打、防、管、控相结合的防控新模式,提升了全市治安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平安建设,确保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一)整合防控资源,构筑了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

一、是以交通要道、重要部位和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深化网络布局,加大物防力度,建立警务室、治安岗亭,点、线、面结合,减少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是以控制流动人口为重点,悉心布控,全方位排查,对旅馆、网吧、娱乐等行业场所实行实名登记,发现抓捕了一批违法犯罪嫌疑人。

三、是以整合联防队员、治安协管员、保安员等人防资源为重点,发挥社区和村屯等基层群防组织的辅助作用,创新防控巡逻机制,组建党员志愿者义务巡逻队、楼房联防组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对村屯、小区楼院、校园周边进行巡逻看护,

构筑了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

(二)突出技术防范,增强了科技防控能力

一是强化了对重点区域的技术防控。建立公安局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室,对市区重点部位安装了?个视频监控探头,实施全天候监控。今年,又新增?个视频监控探头和?个出城卡点,市区重点区域、部位达到全覆盖。二是加强了基层技防建设。采取政府、社区、居民三方出资的办法,组织居民安装楼宇防盗门、声控灯,加强了居民小区技防设施建设。三是突出要害部位的技术防控。以党政机关、金融、商店、企业、学校等要害部位为重点,安装了防盗报警器和监控系统,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市要害部位安装室内外电视监控系统?套,防盗报警器?个,科技防控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完善防控机制,提高了防控体系的运转水平

一是以110指挥中心为依托,建立高效的巡逻防控指挥机制。通过无线寻呼系统实施全方位警务调度,实时掌握巡逻民警和防控力量的分布情况,将各类警情直接指挥到110警车、交警和社区民警,确保了警力跟着警情走。二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准确掌握案情,合理分布警力,实现警力规模、投向与警情相一致。三是落实值班备勤工作制,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确保昼夜时时有民警执勤。四是创新巡防机制,大力开展“地网工程”建设,巡警大队采取车巡与

步巡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区24小时全天候巡逻,预防了发案,抓获了现行。

(四)坚持从严治警,提高了防控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开展“阳光执法”,推行警务公开,增强了治安防控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群众对巡警的满意度、对社会安全感的评价认同。二是围绕提高基层巡逻组织的整体素质,指导各乡镇及单位加强巡逻防控队伍建设,健全巡逻组织,建立巡逻考评机制,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了群防群治防控能力和效果。三是以提高群众满意率、发案率、见警率为内容,设立巡逻防控考核项目,绩效考核,奖优罚劣,调动了巡警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治安防控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个别单位对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巡逻防控效果还不理想。

(二)巡警配备不足,防控投入不够,视频监控有盲点,小区物防建设不完善,农村技防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围绕“三项重点”工作,科学谋划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要围绕“三项重点”工作目标,站在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创新防控方法,提升防范水平,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站在

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科技防控意识,探索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新经验,加大防控投入力度,搞好“天网、地网”工程,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要站在维护和促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科学谋划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防控大格局,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齐头并进,以防促打,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围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要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和落实,制定全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长短期规划,积极构建治安防控体系。要以交通要道、重要部位和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整合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构筑“天网工程”,实施全方位监控。要以点、线、面相结合,警务室和治安岗亭为依托,深化网格防控布局,建立一支以巡警为主导,以协警为主体,以群防组织相配合,专兼联动,动静结合,机动迅捷的人防队伍,实施网格化巡逻,提升防范水平,建设“地网工程”,构建起覆盖全市的防控大格局。

(三)围绕“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保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要围绕服务于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落实报警、监控

设施,扩大技防覆盖面,为缓解警力不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围绕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加大农村技防力度,做好农村“三大户”(种植户、养殖户、富裕户)的报警防范工作。要完善老城区“亮灯工程”,严把新区防控设施投入使用验收关,消除防控盲点,提升报警防控科技含量,促进物防和技防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把报警、视频监控和人防(专职保安)建设纳入新建小区设计总体规划,建立安保设施验收合格入住制度,全力保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四)围绕构建“防控大格局”,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要立足建立打、防、管、控一体化防控大格局,争取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财力物力,更新警务装备,提高快速出警果断处置能力。要强化警务室和治安岗亭规范化建设,警力下沉,夯实基础, 能动执法,提高见警率。要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协调,搞好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的整合换代升级,全面提升技防水平。要加强巡警力量配备,建立一支由公益岗位人员组成的专业协警巡逻队伍。要整合农村义务季节性巡逻队,探索有偿巡逻防范新模式。要强化对党员志愿者联防队伍、治安协管员队伍、保安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防控能力,稳步推进防控大格局建设。

第三篇:如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早在1997年国务院在终结福利分房时,就已将住房保障体系规定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然而,房改距今近十年,住房保障体系却还只是人们口中解决房产市场各种问题的镇痛剂,政府部门更是把住房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作为解释房地产出现的利益冲突、房价冲突的理由。

住房保障体系走过的十年却只用一句“不健全”来终结,这个本该是房

产舞台上最璀璨的明星却委屈的当了十年配角。随着近日24号文的出台,住房保障体系被重新推到聚光灯下,人们又得以重新认识这位“老朋友”,感慨万分。

住房保障是全社会的事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成熟,二三线城市时代的到来,房价高涨等已逐渐成为全国性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房地产市场对整个社会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解决房地产市场中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是解决房产领域诸多问题的关键,更是稳定社会领域各方利益的要求。

首先,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看,宏观调控中对住房保障体系的高度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从06年开展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以廉租住房救济最低收入人群;用“90/70”标准严格限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遍商品住房;还运用土地、信贷等手段,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这些举动不仅表明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政府对住房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同。

其次,从新出台的24号文件可以看出,政府重新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得原因绝非单考虑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防止社会不公衍生出的各种问题,这一举措充分考虑到了对大局的影响。在24号文中明确规定了“全国要逐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如此做最直接的效用是为低收入者提供了住房的可能,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从根本上缓解了购房需求,进而缓解了因利益冲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对于整个社会稳定的意义更加重大。

可以说,对于住房保障体系,政府所下的决心是人人都能看到的,调控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希望通过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的住房问题来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要知道,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房地产持久繁荣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整体稳定的有效方法。

十年艰苦背后的原因

从97年的房改至今,住房保障体系经过了十年的艰苦磨练,虽然它对于房产市场乃至整个社会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为何如此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使其真正发展起来?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最初的执行偏离导致了现在的问题重重。从97年房改时就曾强调住房保障体系是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在随后的发展中更是提出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第一层级是不足10%的极低收入的家庭、老人、病人等进入政府提供的廉租屋或公屋,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最弱势民众的居住生存权。第二层级是20-80%的中低收入民众,在政府住房货币化补助、优惠利率、优惠税收等优惠条件下通过住房市场来解决。第三层级是20%以上中高收入者,他们的住房完全由市场决定,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当时,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热潮的不理解以及盲目追求市场利益,而将所有的目光都关注与这20%的市场反应之上,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中的弊病和矛盾就逐渐暴露。由于第一层次人群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房价压力而最早被市场抛弃,而第二层次民众也随着房价的不断高涨而最终脱离市场。这样主导市场走向的就只剩下20%的力量,因此,市场结构出现失衡,问题频出,此时,住房保障体系不得不登台解围。

其次,保障性住房本身在内容设置上存在问题。例如,在24号文件中重点强调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界定在城市低收入居民,尽管从政府的文件说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范围有所扩大,但这种扩大只是相对以往城市低保居民的范围而言的,而城市低保收入的居民占整个城市居民的比重有些城市不足1%。这样一来,更大比例的中等收入人群根本无法进入这个住房保障体系,他们就会成为既被市场抛弃又被保障体系遗忘的一个群体,既无力买房又得不到保障性住房,这不能不算是住房保障体系的一大漏洞。

再次,住房保障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的大打折扣也是造成其一直以来不得宠的原因。拿上海来说,从目前情况看,上海市的规划中,经济适用房仍然难以成为中低收入者短期内实现的期待。自24号文公布之后,上海政府更是始终不采取行动,对于强化24号文上海不会抢先出台细则。看来,这个一直引领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城市,在其他同等城市均已高度关注的住房保障领域,依然表现暧昧。

在改变中求发展

解决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是保证房地产市场持久有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平衡社会多方利益的有力杠杆。

首先,从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角度出发,住房保障体

系的加强一定要站在市场供需的基础之上。由于房子是一种具有商品和保障双重属性的东西,因此应该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参与、相互角力下发展。就目前而言,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亟需这样一种双方互制的动态机制,以此避免出现以往的偏离行为。在房地产市场,保障对象应该是随着价格和收入对比度不断变化的,房价高了,保障的对象自然要增多,房价降了,保障的对

象就应相应减少。这种动态机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时刻平衡市场与政府的影响力。焦点宁波房地产网

其次,从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出发,住房保障体系的加强更应被赋予一种社会责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政府不能直接出面干预市场走势,但应注重运用特权,通过建立房地产保障基金之类的机制,不断地将房价高涨获得的超额收益转移到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上来。把以往任务式的完成转变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通过兴建保障性住宅,扩大保障范围,化解市场矛盾,从而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起来,使住房保障体系发挥出真正的效用,以此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四篇: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

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的相对丰裕,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治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经过努力,以来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小学校校舍和农村民居经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验,救灾工作反应也更为迅速、有序。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人口近3500万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大胆探索,确立了“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以及“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10项重大举措,力争用时间,投入100亿

元,解决好68个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问题。自以来,云南省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3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4万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左右。

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大雾、沙尘暴等7大类2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

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3%。云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危害严重,最为突出的是旱涝灾害。近年来,云南省采取三类措施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达到“十五”时期的3倍,全省蓄水库容新增12亿立方米,解决了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防汛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54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先后投资8亿多元对南盘江、大盈江、瑞丽江、澜沧江等10条重要江河或国界河流进行综合防洪治理,大大提升了江河的防洪能力。三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意见》,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全面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综合能力。

生物灾害防治。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灾害事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物灾害跨区域、跨国界传播的风险增加。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3个国家山水相连,容易遭受外来生物入侵。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云南省一直坚持把做好生物灾害防治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是加大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实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县(市)。二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队伍。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乡、村五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系统,建成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云南分中心。三是针对不同情况的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态势,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四是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制云南口岸入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名录。

三、完善体制机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双重压力,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侧重技术管理向侧重社会管理、从侧重微观管理向侧重宏观管理转变,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

完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广泛推广“三小措施”,也就是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灾(险)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做好灾情监测预报。进一步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第五篇: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新)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提高预防腐败能力

(在机关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日”活动会上的讲话)

殷 杰

(2010年12月10日)

同志们:

根据市纪委工作的统一部署,今年5月10日、12月9日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政教育日”专题教育活动,对此,局党组高度重视,纪检组和监察室按照两次活动的通知要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今年5月11日,我局组织机关全体同志赴镇江句容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随后又组织相关处室“实权人物”参观市廉政教育基地,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今天的活动,我们将安排一堂辅导课,一堂警示教育课。今天上午的辅导,本来是由张跃局长亲自进行的。由于身体的原因,今天的活动他参加不了,但他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专门作了部署,明确了要求。根据局党组的安排,下面由我结合个人学习体会,作一次专门辅导,谈谈对《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提高预防腐败能力》的认识。下午组织到扬庙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想通过授课辅导这样的形式,使机关全体党员同志进一步了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主要精髓、主要内涵,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严格遵守《廉政准

- 1带动作用。同时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则应强化党章、党员保障条例和公务员法的教育,并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公仆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岗位文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还要通过反面典型的自我忏悔、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示警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让其自觉养成不想腐败、不愿腐败的廉政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风气。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接受社会公民 “八荣八耻”的强化教育,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监督意识,接受并参与公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积极开展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以形成一种抑制腐败现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要突出教育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反腐倡廉教育要注意突出重点,针对不同对象确定教育内容,做到重点对象重点抓,重点领域重点抓。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要以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特别是今年刚刚颁布的《若干准则》等教育为重点,以清廉、为民、务实、创新为从政道德的核心,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使他们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那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

- 3重视教育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腐败分子自身思想上的堕落固然是腐败发生的主观原因,而制度缺陷则是腐败发生的客观诱因。落实“党要管党”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思想教育是重要和必须的条件,而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则是根本的保证。只有创新体制,运用有效的体制去制约监督权力,才能遏制党内腐败,才能确保党的生命力与战斗力,才能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先进性。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就必须不断进行廉洁高效制度的创新,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部位和环节,探索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和“不必为”的保障机制等廉政制度体系。

一要提升党内民主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实行领导职务的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以提高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事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全面提升党的制度化建设水平,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要加强用权行为的公开性。要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

- 5秉公办事,按章操作。所有重点项目和合同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纪检监察部门,重大复杂项目,可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全程监督。二是加强主人翁意识。首先要意识到,大家都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为集体着想,而不要认为单位的事就是领导的事情,从而对单位的相关情况漠不关心。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为集体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才能干好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要将自己置身于单位这个组织中,每做一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主动工作,不消极怠慢。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实实在在的做好每件事,每项工作,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任务。三是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律的制定实施都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只有用法律约束自己,才能做守法的明白人。

四、以监督制约为核心,形成环环相扣监督网络 惩治和预防腐败,监督是关键。要通过强化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从源头上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一要强化监督意识。对《党内监督条例》进行细化分工的同时,要创造良好的党内监督氛围,使全体党员干部都愿意参与监督,都会监督,都敢监督。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将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办事程序、服务标准、办结时限、工作纪律及监督投诉办法等一并公开,使干部群众有更多的知

- 7健全完善和强化权力制约机制,使每个领导党员干部树立监督意识,明确人人都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防范出现“个人逃避监督”的现象。

党员干部的廉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监督,这是廉政问题的三个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廉政教育,接受并运用制度管理,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不断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保证监督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真正达到惩治和预防腐败。

- 9 -

上一篇:九年级期中测试卷下一篇:井喷应急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