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技术创新体系

2022-07-01

第一篇:公司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项目代码 : CG0214

完成单位 : 中科院评估中心北京持国技术评估事务所

研究人员 : 连燕华

获奖情况 :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为各国和企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速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创新的资源,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三重属性,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中与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

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与有效性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好坏的直观表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很完善,但是技术创新能力却很弱,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没有激活,运作效率不高;有的企业暂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图1直观地表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区时,说明由于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这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情况,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成为我国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能够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出来,虽然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创新体系没有被激活,体系运作效率低下。这类企业在我国较为普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对应于I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是一种虚假现象,这一类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是来源于自身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而可能来自其他的竞争手段,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一般而言,II区的情形出现很少,因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度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状况落在IV区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比较强,这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出来了。这类企业不仅能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而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类企业在我国已经发挥同行业“领导者”的作用,如现在国家进行的创新试点的部分企业,这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等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印发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国家经贸委提出了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的意见,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所有国家重点工业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国家经贸委会同财政、税务、海关在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中陆续认定了近

3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个省市也开展了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扶持工作,共认定了1000多家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虽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很不健全 ,运转效率较低,产生企业的观念与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没有发挥技术创新体系应有的作用,导致创新效率低下,水平不高;二是企业虽然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但仅仅是一空壳,没有把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有效激活,致使技术创新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低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组织设置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使技术创新体系能够合理高效的运作。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配套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有效运行的有机体,它首先应该有能完成不同功能的单元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一组织系统,是该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其次它应该有规定与制约该体系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的规则系统;体系的有效运行还要有资源配置系统为之提供能源,是体系运行的“血液”;最后还应该有管理体系运行的决策系统作为体系运行的“大脑”。如同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由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等不同组织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与规定下在人体内合理分布,资源配置系统提供在血管与心脏中流动的血液,人的大脑作为决策系统负责循环系统的构建、血液在人体内合理的配置与运行等因素,其中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电泵处于核心地位。同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体也应该具有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这四个基本的要素。

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RORD四要素中,组织体系是“硬基础”,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构成技术创新的“软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系统。组织体系规整了企业技术创新实体性活动与管理性活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构筑了坚实的平台;规则系统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制度与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正确方向良好运行;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与信息等要素的筹集与配置,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源与新鲜血液;决策系统关系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是由技术创新相关活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中发挥着“粘合剂”、“结构组合器”与“功能发挥器”的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粘合剂”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容了所有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要素,并按照一定规则合理的组织与运行。依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性的要求,把所有相关要素统统包容进来,并使每一要素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每样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把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组合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不是杂乱分布的,而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有机结构体。不管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都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二是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的工作。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创新体系成为一分工协作的系统。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各要素的“结构组合器”。

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功能发挥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系统,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使企业转型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体系内部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把内部各要素的功能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成比单部分能力之和大的多的整体能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放大器”的作用,把体系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5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系统综合反映,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如果把企业技术创新看作是一阶段性的线性模型的话,则技术创新能力在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仅仅是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如图3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与培育的沃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将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的划分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能力、技术创新的规则能力、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决策能力。其中,每一种技术创新能力都是根植在相应的创新体系要素上的,离开了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持续的。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作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强,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有效,技术创新能力弱,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肯定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和国家机构都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来检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协调发展。在绪论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现有企业有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有问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还没有充分激活,导致了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没有达到协调发展。这也反映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误区:偏重创新体系的实体建设,以为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就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R&D投入就会有高的产出,而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极其低下,逐渐的企业就对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失去了兴趣,而重新回到“经营型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来,对“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远而避之。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建设的完善与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对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行“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有着决定性

的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高,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目的之所在,也是决定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根本,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之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果相关的联系体。如同处于社会组织中的人一样,创新体系在此对应着个体的人,创新能力则对应着人的生存能力。人是由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组织所构成的,各种人体组织都相互作用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结构,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适应生活的能力。如果人的某一组织或子系统出了毛病,或不健全,则肯定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障碍,导致人生活能力的下降,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

6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企业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要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要有利于形成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技术必须自己掌握,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以积累知识和技能;要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术;要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吸引外部资源向企业流动;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去构建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时要注重整体性与有效性,从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功能的完善与体系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与激活两个方面着手。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四个基本要素,因此在构建创新体系时要四个要素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只抓一头。在进行组织系统建设时,要注重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因为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进行超前的技术开发,为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持续竞争力作基础。在进行规则系统建设时,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要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要把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一方面要完善资源的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企业要定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创新决策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要具有风险决策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企业家精神”,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各类专家委员会等“智囊团”的建设。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绩效来说,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但是创新绩效的最终体现,还有赖于技术创新体系内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激活各要素,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问题。关键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建设,因为技术创新机制是联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关键环节。

7 政策建议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企业、政府、市场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和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1、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主要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长;企业关键生产技术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单位能源普遍偏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时,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为目的,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中心模式。

(2)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要注重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系统与决策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不可或缺。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出来,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2、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发挥以下职能作用: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组织编制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对全国企业创新的重点、结构和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2)组织编制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等导向目录,知道政策性银行贷款方向,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导和投入,以举办高新技术园区为示范,跟踪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投资研究重大产业先导技术和共同的关键技术,帮助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形成技术优势,辐射和带动整个行业,参与国际分共和市场竞争。

(4)做好企业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的规划,对企业股票上市、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进行审核,监督其资金投向,促进企业创新。

(5)研究制定全国性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保障投资主体的权益。

(6)积极培育、健全包括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咨询公司、招标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使之在企业项目咨询、技术产业化投资服务方面,本着科学、公证、诚信、可靠准则,在政府、银行、企业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第二篇:创新林业体系改革

经局党委讨论研究,我们确定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树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先进性,继续紧扣县委、县政府“兴产业,建小康”的工作主题不变调,围绕“兴林、强县、富民、活行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创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坚持依法治林,提升生态安全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林业体系改革;努力打造开放林业、诚信林业、效能林业、生态林业新形象,全面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崭新局面。工作目标是: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力争使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加0.4;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2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确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受灾面积控制在0.3以内;引导林木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面积10万亩;完成楠竹低产林改造2万亩,重点扶持年产值500万元的花木基地和扶持年产值1000万元的加工企业各一个;实现全县林业总产值8亿元,实现林业系统内部总产值1亿元(其中内部单位总产值5500万元,职工发展产值4500万元),完成清收世行贷款、借资还木等有偿资金200万元。

(一)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是维护社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务林人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终身承包管理负责制。对退耕还林工程要严格按照“五到位”、“四把关”的要求组织实施,重点要突出咬住12.7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管护工作不放松,强化措施,确保该项工程真正达到“造林一片,管护一片,成林一片,受益一方”。对生态公益林项目要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针,强化管护措施,制定护林公约,确定专人管护,严格补偿资金到位,确保治理工程治理好,见效好。同时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3.12植树节为契机,不断培植森林资源,加快我县生态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硬化措施抓好资源管护。一是要依据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科学规划,确保我县森林资源消耗总量低于生长总量;严格控制松脂乱采乱割的现象;二是要依法实现林地用途管制。重点要大力开展林地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手续,不断加强林木、林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程序,推进林木、林地资源依法依规合理流转;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预防工作由季节性向经常性转变,由部门负责向全社会参与转变,切实维护森林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树立工业兴林理念,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只争朝夕。我们要始终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扭住“兴产业,建小康”工作主题,以工业兴林为核心,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再创新的发展优势。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不断注入发展活力。要全面动员,加大力度抓招商。今年,对跨行业争取的项目,我们将按照县政府规定给予重奖。二要把产业发展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加快推进林业工业化进程。在产业发展上,继续给予政策倾斜,继续扶持//竹业等6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林产加工企业;重点突出扶优扶强“两个民营企业”(一个加工企业、一个种苗花卉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坚持“优质地区优先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布局上突出“一园(///省级森林公园)、两镇”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发挥幅射效应。三要把发展产业和优化环境相结合,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加大林业技术,信息及办证等服务力度;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高度重视林业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杜绝“三乱”、“四难”现象,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诚信林业、便捷林业、平安林业新形象。

(三)创新林业体系改革,全面推进林业快速发展只有改革,才有发展。我们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林业、林地流转力度。重点抓好林权证换发工作,加强资源建档,进一步明确林木、林地权属。通过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特别是林业系统内部职工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宜林荒山及残林使用权的流转,盘活林业资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目标管理,体现数据效益。对机关股室和基层单位实行“依法依规、公开公平、优化组合,亮化指标、分解任务、包干统筹、差额分配”的管理模式。黄丰桥林场等各单位要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搞活自身建设。三是要继续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黄丰桥林场、木材公司要进一步推进两个置换工作,盘活闲置资产

第三篇: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源泉与主导要素,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金融支持制度安排尤为重要。金融体系的筹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项目筛选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对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取得较大成就,但目前在金融支持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管部门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才能推动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与巨大贡献,在理论上已经得到精辟的论证与阐述。但是,技术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制度安排体系,否则就难以有效地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化,金融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技术金融一体化已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实现高新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与资本这一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有效对接,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金融支持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和既定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在经济增长分析中引入制度变量,并得出结论:制度安排好坏决定技术进步高低,进而表现为经济增长快慢。而关于金融

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具有筹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项目筛选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等,在推动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金融体系的筹融资功能与技术创新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践中,资金瓶颈问题是制约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障碍。而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项目筹融资,即金融体系能够为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的顺利进行提供资金支持。筹融资牵涉大量筹资主体与拥有剩余资源的大量经济主体。如果在这两者之间签订并切实履行双边合约,需付出巨额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这直接阻碍筹融资。因此,为有效实现筹融资,就必须做出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适当金融安排,而以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为代表的金融安排的出现便适应了这种要求。金融中介具备有效筹资的功能。并能利用这一功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大量资金。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个别资本的积累无力对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利用金融安排动员储蓄、融通外部资金是必要的。否则,内源性融资的局限性将会使投资策略明显地偏向不超越传统技术范围的边际技术变化。阻碍技术创新。这便是欧洲的重大科学发明开始于十

五、十六世纪,而技术创新的广泛推进发生在现代银行组织出现的17世纪之后的重要原因所在。金融市场由于能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有效地分散风险,所以能够筹集到大量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

(二)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技术创新

金融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资源的配置首先表现为资金的配置,资金的配置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的。金融资源动员和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安排通过选择更富生产性的投资项目,有助于改进储蓄在投资间分配的效率。金融系统的存在,使得有许多潜在投资者对技术创新所有权或债权进行分析与竞争。如果假定每个潜在的投资者,不仅具有不同的对于该技术创新效用或效益的知识,而且也具有关于该技术创新进入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不同合约安排的交易费用方面的信息,那么,竞争的作用将会促使技术创新寻找到那些能够使其产生最高价值或效益的买者,从而使技术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 (三)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项既能带来高收益而又具有高风险的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为了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保证技术创新成功,必须采取措施分散和转移技术创新风险,实现技术创新风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而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分散和转移风险。金融系统的存在,使得技术创新从研发、中试到商品化、产业化等整个过程中拥有不同优势的经济主体,通过某种形式的合约联合起来,为了获得各自及共同的利益。根据各自的优势对技术创新做出有益的贡献,这一方面降低了原有风险,另一方面共同分散了技术创新风险。当然,除了分散风险,金融系统更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功能是降低风险。这主

要是通过其专业的风险管理技能、优化的资产组合安排来实现。此外,金融安排不仅可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而且可以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买卖、风险分享等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促进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

(四)金融体系的项目选择功能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方向的筛选确定、创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战略联盟对象的确定、融资方式选择、技术创新调整等不断筛选择优的过程。而由于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导致软预算约束和硬预算约束的结果。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项目筛选与监控。所以,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内在机理之一,就在于金融体系能够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优选,选优汰劣,并监督资金的正确使用。

二、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反复强调的一项基本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技术创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事业的进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制约技术创新事业发展和技术金融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金融抑制就是制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制度性障碍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金融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但以市场为取向的金融改革主要着力于计划金融向市

场金融转化,并没有注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尤其是没有注意培育创新资源金融化与创新知识资本化的金融机制。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头,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是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国际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 (二)法律障碍与局限

以风险投资为例,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中风险投资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风险投资者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在我国严重缺位,现有许多法律和法规制度与风险投资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如《合伙企业法》只允许自然人合伙办企业,使国际上通行的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缺乏合法地位。又如,我国严禁民间融资行为的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经营者与民间投资者之间没有连接通道,虽然改革以来政府一再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民间投资,但由于没有获得法律依据而举步维艰。 (三)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政府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主导着我国的技术创新,虽然在我国技术创新起步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阻碍了风险资本的形成与产业化,将社会资本拒之于技术创新领域之外。造成了我国技术创新对政府资本和银行信贷资本的过度依赖。于是,一方面政府资本数量有限,又无法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和 发挥其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本从本质上与技术创新的本性相悖,银行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结果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规模较小。后劲不足。近几年,随着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

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投融资体制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但无论是在间接融资领域,还是直接融资领域,仍存在较多行政干预和政策限制。金融抑制现象明显。 (四)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资金、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在美国则来源于个人、大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养老金、国外投资者、保险公司、各种基金和政府投资等多种渠道。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系统存在以下结构性缺陷:首先。缺乏一个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主板市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弱化;其次,缺乏金融中介机构,这种机构大致上分为中小商业银行、合作性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第三,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权市场;第四,缺乏适当的融资工具。 (五)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的不适应

在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技术开发与试点阶段,高科技企业仅拥有技术发明而缺乏资金,没有多少资产可以用作贷款抵押。故此阶段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不一致。从而使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受到较大制约。尤其是现实中高回报的机会很少,各金融机构出于资产保全的需要,也不愿主动向高科技产业提供贷款,更不用说向处于开发与试点阶段的高科技产业提供技术创新贷款。

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除了技

术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外,还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推动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强化。 (一)美英两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

美、英两国金融体系皆以市场主导为特色,以资本市场为中心,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是多元化的直接融资,并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作保证。二战以来,美国以专门的融资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应的担保机制为保障,直接融资与间接触资并举,政府、民间团体和企业自身有机结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放宽风险资本的来源、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宽松的法律法规环境、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等,体现了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发展各个阶段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针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和纳斯达克市场等创新极大促进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46年世界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美国成立,1958年美国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从法律上确定了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和税收政策方面的改革,极大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有限合伙制借助良好的治理结构安排,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对称问题。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形成了一个由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家、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高效运作的市场。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发现与筛选机制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动

力保障,造就出像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雅虎等一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公司。而建立于1971年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dao),已经成为全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一个典范。纳斯达克发展带动了风险资本的发展,与美国风险资本具有明显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它推动了美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为那些处于创业初期、无法到纽约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机会。 健全的金融机构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大特点。战后以来,美国放松金融管制,通过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机构,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外,包括养老金、保险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者等大量出现。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中小型企业特点,美国1953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为2000多万中小企业在企业初建、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提供金融、财政、技术和管理支持。同时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和社区性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提供担保。民间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州政府出资建立的专门金融机构以及大量的社区性融资与发展机构,都能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二)德日两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

德国、日本形成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通过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把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了弥补间接融资方式与技术创新的不适应性,一方面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大力

发展民间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为德日两国的中小型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日本为例,针对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政府专门设立了得到财政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工商组合中央金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以优惠条件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此外,政府还设立信用保证协会、中小企业信用公库、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公司以向中小企业从民间银行融资提供担保。上述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分工,但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

总体而言,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由于银行集中管理资金的运作模式难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做出灵活的市场化选择,且银行谨慎经营的原则无法承受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从而使得处于发展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果导致了德日两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远落后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德国已经意识到金融体系落后对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严重制约,正在积极改变现有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立类似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产权交易体系。

总之,发达国家金融模式不同,但都能够根据技术创新的要求强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在发挥自身金融体系优势的同时,又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弥补自身的劣势。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对策

适当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要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力,就应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努力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一)优化外部环境

1.法律环境。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因而为了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顺利发展,有必要对现有的科技进步法进行发展完善,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两个基本大法《科技进步法》和《转换法》中,增加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的内容,对政府和商业银行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金融支持方面的法律定位进行重新界定等。同时,要对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2.社会服务基础环境。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信息、咨询与人才等服务。技术创新社会服务

基础环境就是指为保证技术创新活动各环节顺利进行,促成技术创新各相关主体之间合作,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社会服务环境,其内容包括信息集散子系统、咨询服务子系统、技术中介子系统、人才服务子系统、资金服务子系统、法律仲裁服务子系统、技术评估服务子系统等。

3.金融政策。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金融政策的配合与支持。根据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经

验,我国可实施如下金融政策:(1)应逐步放开地方合作制中小金融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支持。(2)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银行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率。(3)中央银行应该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原则,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科技贷款的标准、利率浮动范围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的积极性。(4)国家政策性银行应当设立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贷款,实行最优惠的利率。也可以通过进口信贷和出口信贷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企业开拓与占领国际市场。 (二)健全金融市场

1.二板市场。也称创业板市场,通常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新兴产业的摇篮”。二板市场对于技术创新发展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可为达不到主板市场上市标准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机会,而且还可为不同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化解证券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快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但是,二板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二板市场的定位、内在结构以及交易机制问题。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处在建设之中,尚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在方向定位上,建议将二板市场的服务对象设定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也包括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结构方面,分体结构较适合我国国情,不但有利于我国形成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和完整体系,而且也有利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是一个较

好的发展方向。

2.企业债券市场。债券融资对于技术创新企业而言,不仅可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还可以督促企业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治理结构,加速与国际接轨。同时,发达的债券市场还可以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和高新企业提供一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通过保证资金的到期偿还提高企业的再融资能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筹资少、品种单一,近年来在各种融资手段中呈下降趋势。针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应逐步放宽债券发行主体,打破地区界限,扩大发行范围,增加债券种类,实行利率市场化。债券发行应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改革现有的企业债券监管模式,推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放宽中小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和上市交易限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柜台交易市场。总之,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发展壮大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强大的支持。 3.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是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提供技术转让、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的专业化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并且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先导,优化资源配置,其交易客体又具有智力资本的特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1)创业者的资本市场。即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以及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融资市场,并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私募场所,促进技术与资本的高效融合。(2)风险资本的退出市场。虽然二板市场在我国已成功推出,但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每

年能够上市的企业也极为有限,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需要通过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与流动。因此,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二板市场的服务功能。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创业资本市场的基础部分,可以为国内二板市场以及境外创业板市场输送经过市场净化和检验的优质上市公司资源,促进二板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金融组织

1.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是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重要载体。从总体上看,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有限,资本结构单一,资金缺口很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目前,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也缺少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所以,应尽快解决风险投资的运作、退出与法律保障等机制。逐步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运行体系,以动员更多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实现风险资本来源多元化。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公开上市、定向募集、发行债券、吸收外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应允许、鼓励工商企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股风险投资公司,以壮大风险资本规模。

2.科技发展银行。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与外部性,国家应该对有关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提供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安排。其中,组建以财政投资为主的股份制国家科技发展银行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国家科技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品种为贴息贷

款,贴息部分来自于政府财政支持,或者由国家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科技发展银行除了主要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科技贷款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成果的吸纳与转化、技术转移中介、技术信托投资、技术贸易等相关业务。特别是目前很多企业资金缺乏。无力购买技术创新成果,科技发展银行则可以通过贷款方式。或者与企业组建技术与资金合股形式的公司,联合开发产品,以达到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

3.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是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规范的投资基金运作形式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投资管理机构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未来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融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使之相对成熟和强壮,以实现资产增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金融投资形式。产业投资基金能够较好地满足技术创新型企业在资本支持和经营管理服务上的双重需求。是支持我国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我国产业领域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篇: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1、我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乡的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

元和

元,比2000年增加

。农业结构也根据市场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调整为

,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4432元,比2000年增长

。现在我乡农业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我乡农业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等共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制约我乡农业现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走科技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为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乡农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快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机制制。

2、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经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9人组成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年轻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其中中级职称2人,助级职称7人。服务中心下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技术推广、水利、畜牧服务四个专业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示范、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服务中心在示范、推广和生产上同农民协作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导致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推广的技术得不到农民的认同,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信息。 (2)是农业服务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

(3)是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类型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我乡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没有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导致学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知识都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面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信息需求,变化乏力,这样的农业技术知识类型已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技术信息需求。

(4) 示范、推广运作机制缺乏活力,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相当差距。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的角度找准示范切入点,示范成果应用性较差,造成智力和财力浪费。科技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等待提问”的被动服务状态,没有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5)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技术推广仍习惯于上级下计划、项目、经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用人竞争和创新机制。乡政府人事变动随意性大,服务中心缺乏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无权支配。在每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服务中心往往又首当其冲,技术人员不能稳安稳工作,影响了技术人员积极性。

(6)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层面上,多局限于产中型的传统种养殖技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以搞点示范为主。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论在开展的数量,还是深度上,均明显不足。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有利于农业科技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则,改革农业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组织体系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解决技术人员参与行政中心工作的问题,尽量量减少技术人员包村和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农民服务上来。

(3)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要采取对口委培、承担推广项目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推广类中青年人才。农口部门要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地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4)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 在改革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要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行政驱动中要引入竞争协作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且对发展效益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有重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与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实际绩效挂钩;同时实行“评聘分开”,可以依据其实际绩效实行低资高聘或高资低聘。

(5)建立建全信息化网络,和农业服务平台,把网络优势发挥到农业服务中来,利用农业服务平台,达到信息量最大化,资源共享,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实用的技术带给农民。

乡镇的服务中心是乡镇政府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直接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基层组织。如何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将直接影响地方农业的发展,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是区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和为农服务的有力保证。

第五篇:技术体系管理制度

某发电公司 技术体系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某发电公司技术管理的组织、职能、管理内容与方法,检查与考核。 本制度适用于某发电公司技术管理工作。 第二条 管理方针

1、技术管理是发电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2、技术管理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和“团队、创新、绩效、执行”的企业精神,建立良好的生产、工作秩序,确保生产安全、高效、有序、持续。

3、技术管理的目标是:服务于生产,在技术上保证实现生产经营计划的完成,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技术管理的原则:

1) 认真研究消化吸收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安全经济生产,防止人身和设备事故,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

2)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文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

3)坚持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使技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4) 加强检查与监督,对各级技术管理工作,进行量化检查与考核,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检查有关规定、标准、制度、办法、措施、规划、计划等符合上级有关规定,考核各级技术人员执行情况。

5)不断完善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标准,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达到四个凡事: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

5、技术监督管理的任务与要求:

1)电力技术监督工作是提高发供电设备可靠性和保证安全、优质、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技术监督工作。

2)电力技术监督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技术责任制,依法监督、分级管理、行业归口的原则,实施对工程初设、审查、设备选型与监造、安装、调试、试生产到运行、检修、停备用,技术改造中技术性能检测以及设备退役、报废签证的全过程技术监督管理。

3) 电力技术监督工作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手段,建立质量、标准、计量三位一体的技术监督管理。设备技术部为职能管理部门并设各项监督专责人,部门、班组设技术监督的兼职或专职人员、实行三级管理;专责人对本项技术监督全面负责;各监督负责人负责监督项目的实施,行政归口为所在部门,技术上服从专责人的指导和监督。

4)技术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资格,做到持证上岗,要保持技术监督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加强对技术监督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5)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和推广成熟、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技术监督专业水平。

6)实现技术监督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三条 管理体系

1、 建立技术管理网络,分三级管理,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技术工作统一领导。公司设生产副总经理、设备技术部监督专责;部门设专责工程师,班(组)设班长。

2、 各级技术负责人应参加讨论决定本部门技术人员的调动、使用、考核、晋级、奖惩和人员配备等事项,并提出建议。

第二章 职 责

第四条 生产副总经理职责

1、全面负责公司技术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技术规程、规范及规章制度。

3、负责对现场规程,各类技术措施,文件的批准。

4、主持技术人员的考评及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 第五条 设备技术部职责

1、协助生产副总经理管理生产和技术工作,落实生产副总经理提出的有关技术管理方面的决策。

2、负责贯彻落实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法规及条例。

3、负责组织修订、审核公司有关规程、图纸及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标准。

4、负责日常生产的调度工作。

5、主持重大事故分析,审定安措、反措计划。

6、组织制定设备停复役制度,审批主要辅助设备停复役及保护、自动装置停复役计划及申请。

7、审查技术革新计划及技术进步成果和重大合理化建议,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收集科技信息,促进技术进步。

8、组织、指导公司各级技术人员学习技术,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9、负责公司生产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

10、主持制订和审定有关检修、临故修计划,主持平衡会,进行维修工作协调平衡和质量控制工作。

11、主持技术人员的技术考核工作。 第六条 运行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上级颁发的有关技术规程和制度。

2、编制并不断完善运行规程,系统图,运行技术措施和技术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3、编制分管范围的技术文件,技术报告和技术总结,并做好整理,分发和归档。

4、审定各项原始记录,建立健全各项台帐资料并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5、参加各级检修、更改工程和节能措施计划的讨论,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工程质量提出意见。

6、根据设备系统的实际情况,随时补充完善运行规程。

7、指导本部门专业人员学习业务和执行技术措施。

8、参加事故分析,分析清楚运行事故原因,制定运行防范措施。

9、作好运行监督分析。

10、专业技术管理接受设备技术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 检修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上级颁发的有关技术规章制度,组织制订和初审各专业检修规程、技术措施和技术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2、审核各项原始记录,建立健全各项技术档案资料,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3、做好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组织制订并审核分管设备安全技术措施,参加事故调查分析,组织落实公司反事故措施计划。

4、组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广泛应用新技术,促进技术进步。

5、组织技术人员学习技术业务,对本部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6、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技术资料归档和台帐整理工作。

7、专业技术管理接受设备技术部的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各班组职责

1、在部门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班组内的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

2、在技术业务上受部门专业专工的领导,并对其负责。

3、贯彻执行上级各项规章制度,负责起草本班组的现场工作规程及技术管理制度。

4、负责编制本班(组)运行、检修、施工、节能技术安全措施。

5、负责整理本班(组)检修,试验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负责。

6、负责整理本班(组)运行、检修的原始记录、台帐和各种技术资料的综合整理,并归档管理。

7、组织本班(组)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按时制订并落实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8、参加公司、部门组织的有关技术讨论和事故分析会,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三章 管理内容与方法

第九条 生产副总经理管理内容与方法

1、审批检修计划,对计划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负责。

2、负责裁决重大技术问题争议及决定重大技术方案。 第十条 设备技术部管理内容与方法

1、组织制定机组检修项目计划,主持检修计划平衡会议。

2、组织检查批准后的重大项目的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3、负责组织检查落实修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财、物及相应的条件和特殊专用工机具的准备工作。

4、检查检修工作中安全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了解参加检修的主要工作人员的安全和技术状况。

5、组织编制检修进度网络图,检查检修工作进度,协调各检修部门之间关系,保证检修工程总进度按期完成。

6、组织公司级验收项目的验收,并对验收项目做出评价。

7、协调解决检修中发现的重大缺陷、隐患,及时组织制定技术措施和方案。

8、监督检查工程质量。

9、主持计划检修平衡会,审查检修项目计划,收集、汇总重大缺陷、隐患及处理方案,并对检修计划提出要求。

10、组织审批有关隔离措施及特殊运行方式并监督执行。

11、热力试验内容

1)审核影响机、炉热效率的重点检查和检修项目。 2)组织机、炉、热及主要辅助设备的热效率试验。

3)根据修前、修后热效率试验情况,综合各种技术记录,提出改进意见,经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12、技术工作内容

1)审定专业检修项目计划及材料计划,汇总各专业网络图。 2)负责审定外出加工配件图纸。

3)负责督促工程进度,检查检修部技术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 4)审查有关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并监督执行。

5)负责审查设备及系统变动资料、各专业检修总结和技术监督总结。 6)组织分段验收、公司级验收、H点验收、抽查W点、整体验收和试运工作。 第十一条 检修部管理内容与方法

1、编制本部门设备检修项目计划,并结合公司各级计划项目,及时提报材料计划。

2、负责审核各班组提报的材料计划,编制跨班组检修计划和耗材计划。

3、检查本部门备品配件和专用工器具落实情况。

4、指导检修人员施工,并负责重点项目的技术讲课。

5、负责准备检修记录及验收表格,指导检修人员做好各种技术记录。

6、参与备品备件入库验收。

7、深入现场检查检修工期、质量,及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保证符合质量标准。

8、负责安排检修中部件图纸的测绘与核对,监督班组各项技术记录的整理。

9、参加分段验收,参加公司级验收和H、W点的验收签证,督促和参加班组重点验收。

10、 负责向运行人员书面交待设备异动情况及运行注意事项。

11、编制检修技术总结(含质量监督总结),整理检修记录和文件,按规定向设备技术部和档案室移交相关技术资料。

第十二条 班组长管理内容与方法

1、 提报本班组所辖设备检修项目计划及材料计划。

2、编制本班组检修所需要的安全技术措施。

3、开工前对检修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搞好质量验收,参加分段验收和H、W点的验收,负责零星验收,严格执行质量计划和质量标准。

5、参与验收本班组的备品配件和专用工器具。

6、编制本班组检修工艺卡和质量控制计划。

7、深入现场检查和指导工作人员遵守工艺纪律和严格工艺标准。

8、在部门专工的指导下进行检修部件图纸的测绘,整理各项技术记录。

9、负责本班组设备异动情况及注意事项,及时向运行交待,上报部门专工。

10、负责本班组技术工作总结。 第十三条 运行部管理内容与方法

1、整理运行发现的设备缺陷,制订与相邻机组或设备隔离运行安全技术措施。

2、参加分段和公司级验收并提出意见,负责检查联锁、传动等试验工作的技术指导,根据设备系统变动情况补充现场运行规程、系统图和制定有关技术措施。

3、参加修后设备试运及热效率试验,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修后设备评价。

4、对修后的设备标志介质流向进行全面检查,督促完善补充。

第四章 检查与考核

第十四条 公司领导和各部门技术负责人应组织贯彻实施本技术管理标准,并应达到标准的规定。

第十五条 设备技术部对本技术标准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本制度的实施,执行部门应严格执行并达到标准的规定。

第十七条 对不符合标准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按照公司《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对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适用于某发电公司。 第十九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第二十条 本制度由某发电公司设备技术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公司清凉一夏活动下一篇: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本站热搜